先秦散文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内容深刻: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体现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2.风格多样: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异,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的善于譬喻,生动形象;有的言辞犀利,富有论战性。

3.文学性强: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影响深远:诸子散文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多样的风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主要是通过议论和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表达自己对历史、政治、道德等课题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散文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思想深刻、条理清晰的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和《左传》等。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的方向发展,散文的篇幅也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等。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继续发挥其散文特长,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既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简练风格,又加入了更多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和《RDF》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洁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应对
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记言多于记事,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 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许多事件的前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 的议论文字上。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成书过程:
•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 重士的思想。 • 崇实尚利的观念。 •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秦武王谓甘茂曰①:“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③,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④,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⑤。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⑥,然愿王勿攻也。

”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告王。

【注释】①秦武王:名荡。

甘茂,秦国左丞相,楚人。

②三川:指伊、洛、河三水交汇之地。

周室,洛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③窥:窥伺,意谓谋取。

④之:到。

⑤辅:佐。

⑥听:从。

【今译】秦武王对甘茂说道:“我打算以战车打通三川,伺机灭掉周室,这样我即使死了,也会永垂不朽吧!”甘茂答道:“请您让我去魏国,和他们约定一起攻打韩国。

”秦武王命令向寿作甘茂的副手一同前去。

甘茂到了魏国后,对向寿说道:“你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同意我的主张,但是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

事情成功了,都是你的功劳。

”向寿便返回秦国,把甘茂的话转告了秦武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①,甘茂至,王问其故。

对曰:“宜阳②,大县也。

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③,名为县,其实郡也。

今王陪数险④,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⑤,北取西河之外⑥,南取上庸⑦,天下不以为多张仪⑧,而贤先王⑨。

魏文侯令乐羊将⑩,攻中山(11),三年而拔之。

乐羊反而语功(12),文侯示之谤书一箧(13),乐羊再拜稽首曰(14):‘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15)。

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16),挟韩而议(17),王必听之。

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18)。

昔者曾子处费(19),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20)。

人告曾子母曰:‘曹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21)。

有顷焉(22),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23),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24),则慈母不能信也。

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甲骨文与《商颂》江林昌 文学研究 (2010年01期)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 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 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 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 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 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 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 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 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 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 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2)《周易》之性质
《周易》的原初形态是一部筮卜文献。
《周易》,又简称为《易》,与《书经》 《诗经》《礼记》《春秋》并称为“五经”, 被后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因而后世学者多尊称为《易经》。 总体上是一部阐释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 的哲学著作
(3)《周易》之结构:经+传
③癸巳卜,x。贞旬无灾?王占曰:
“乃兹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 兕,小臣甾车,马惊,毁王车,子史亦 坠。(《卜辞通纂》735片)
(癸巳日卜,?占问:未来十日没有灾祸吧?王占说: 有,目前有灾出现,且神意与兆象相符。甲午日,王去 打猎时,追逐兕,小臣驾车,马受惊,毁了王车,子史 也坠马下。)
1、《周易》基本知识回顾
(1)名称 (2)性质 (3)结构
3、文言: 两章,专释乾、坤两 卦。
4、系辞上下:重点篇目,是
《易经》通论。 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生生之谓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形而上者(形象以上描写道理的) 谓之道,形而下者(形象以下的具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第二专题 先秦散文

第二专题 先秦散文

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 讲学习的快乐。
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 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
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 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 快哉?
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 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 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 快乐,不也很好吗?
典、谟、誓、命、训、诰
《虞书》、《商书》、《夏书》、《周书》
若颠末之有由蘖,若网之在纲,有条不紊,若 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 向迩,其犹可扑灭。(盘庚)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会有其极,归有其极。(洪范)
(二)诸子的主要流派
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 阴阳家(邹衍)、法家(商、韩)、名家 (公孙龙)、墨家(墨子)、纵横家(苏 秦、张仪)、杂家(吕不韦)、农家(许 行)、小说家。(“九流十家”)
(三)诸子散文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墨》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 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规模。 战国中叶:以《孟》、《庄》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 表,是成熟的长篇议论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 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 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 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 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 其事。圣 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 先秦散文的早期阶段呀,就像是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你看《尚书》,那古朴的文字记载着上古的历史与传说,不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缓缓讲述过去的故事吗?
2. 到了春秋时期,先秦散文进入了发展期,如同茁壮成长的小树一般。

《左传》里的精彩叙事,不正是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吗?哇,那战争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啊!
3. 接着呢,诸子百家的出现让先秦散文进入了繁盛期,这简直就是一片绚烂多彩的花园啊!比如《论语》,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多有意思,就像是我们和朋友在亲切交谈,谆谆教诲让人受益匪浅呐!
4. 战国时期的先秦散文更是大放异彩,仿佛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孟子》中孟子的雄辩,不就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星吗,多有气势呀!
5. 这时候的先秦散文风格多样,有的像奔腾的江河,比如《庄子》,那奇幻的想象和洒脱的文字让人沉醉其中,哎呀,多神奇呀!
6. 有的又像宁静的湖泊,比如《荀子》,沉稳而深邃。

这就好像不同性格的人,各有各的魅力,不是吗?
7. 先秦散文就这样不断发展,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就像一座宝库,永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觉得先秦散文真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比珍贵的财富呀!。

国语先秦散文的特点

国语先秦散文的特点

国语先秦散文的特点
国语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简洁明了:先秦散文注重简约、明了的表达方式,通过简单而准确的语言,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2. 重视实用性:先秦散文往往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实际问题,探讨人生哲理,传达人生智慧,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3. 突出抒情色彩:在先秦散文中,抒情的色彩比较突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4. 借助寓言和比喻:先秦散文常常借助寓言和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感受,通过对事物的比喻和类比,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 崇尚自然:在国语先秦散文中,崇尚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然界的认识,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总之,国语先秦散文具有简洁明了、实用性强、抒情性突出、借助寓言和比喻、崇尚自然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历史散文。

一般是在各朝、各国史官所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主要著作有:《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等。

其中《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之后我国另一部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说它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

《左传》内容丰富,叙事善于剪裁,语言简洁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是诸子散文。

是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论争的论说文。

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

主要著作有:《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

其中《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因被后学分为“道篇”、“德篇”并尊为经,故又名《道德经》。

其文玄妙深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其哲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多用韵语,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诸子与先秦散文

诸子与先秦散文

诸子与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解释:
1. 诸子: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和学派,也被称为“诸
子百家”。

这些思想家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并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散文:指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是散文形式的文学作品。

先秦散文具有平实、自然、
质朴的特点,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文化、历史、人生等方面。

典型的先秦散文作品包括《庄子》、《论语》、《孟子》、《史记》等。

诸子和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诸子的思想成果对后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先秦散文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宝贵遗产。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 【完整版】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 【完整版】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其中历史散文又分为:编年体(如《春秋》,《左传》)和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分为“四家七子”四家分别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七子分别是儒家的:孔丘(孔子),孟轲(孟子),荀况(荀子)。

道家的:老聃(老子),庄周(庄子)。

法家的:韩非。

墨家的:墨翟。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王道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淡泊,无为而治。

先秦时期的书信体散文先秦时期“书”体的涵盖范围广,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曰:“按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

”春秋战国时期“朋旧往复”的书信留存较少,而“臣僚敷奏”的书信则占了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的绝大部分。

春秋时期学术被贵族垄断,即便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人们大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文学作为政治发声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书信以实用性功能为主,如姚鼐所言“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书”与“面相告语”的行人辞令并无不同,性质类同国书。

《左传》中载有春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几则书信体散文,如文公十七年郑子家的《使执讯与赵盾书》,成公七年巫臣的《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和襄公二十四年子产的《寓书以告士匄》。

这几封书信“辞若对面”,就事论事,文字简洁质朴,颇有陈骙所评“达而法”的特点。

战国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主要保存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近些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为数不少的书信体篇章。

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纵横家奔走驰说,书信多成为他们游说的工具。

这一时期书信的内容虽然仍以言说政事为主,但性质上却发生了转变,信中的私人色彩日益凸显,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如乐毅的《报燕王书》便是一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书信。

乐毅在信中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昭王的识人之明、赏罚得当和治国有方反衬惠王的偏听偏信和愚昧昏庸。

吴讷认为此文“敷陈明白”,信中不但表达了乐毅对先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还流露出了对惠王的不满,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归燕后处境的担忧与恐惧,最后以“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表白自己的心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 无逸
•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 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 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 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 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 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 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先秦散文
目录
先秦散文概述
《左传》与历史散文
《庄子》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概述
• 一.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 记言-尚书、逸周书、国语 • 甲骨卜辞→周易→铜器铭文→历史散文: • 巫 → 史 记事-春秋、左传 • 曰:有祟其有 来艰。迄至五 日丁酉,允有 来艰自西,沚 戛告曰:土方 征于我东鄙, 灾二邑;工方 亦侵我西鄙田。
先秦史书类别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或“右史记言,左史记 事”)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 《史通》“六家二体”: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 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 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 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即记言、记事、编年、 国别、纪传、断代。二体:编年、纪传。 • 章学诚《文史通义· 书教上》:《记》曰:"左史记言, 右史记动。"其职不见於《周官》,其书不传於后世,殆 礼家之愆文欤?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 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 其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 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亦见焉。古人 事见於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言为二物也。
金縢
•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 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 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 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 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 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 “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 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 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左传》选讲:晋灵公不君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 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 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 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 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 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唯羣臣 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 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 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 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 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 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 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提彌明死之。
《尚书》选读:金縢
• •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 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 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 告太王、王季、文王。 •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 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 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 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 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 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 “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 俟,能念予一人。”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 乃瘳。
• •
2、孔子修春秋 《孟子、滕文公》:“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孟子、离娄章》:“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 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史记· 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後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 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 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 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 後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 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旦而里克見丕鄭,曰:「夫史蘇之言將及矣! 優施告我,君謀成矣,將立奚齊。」丕鄭曰: 「子謂何?」曰:「吾對以中立。」丕鄭曰: 「惜也!不如曰不信以疏之,亦固太子以攜之, 多為之故,以變其志,志少疏,乃可閒也。今子 曰中立,況固其謀也,彼有成矣,難以得閒。」 里克曰:「往言不可及也,且人中心唯無忌之, 何可敗也!子將何如?」丕鄭曰:「我無心。是 故事君者,君為我心,制不在我。」里克曰: 「弒君以為廉,長廉以驕心,因驕以制人家,吾 不敢。抑撓志以從君,為廢人以自利也,利方以 求成人,吾不能。將伏也!」明日,稱疾不朝。 三旬,難乃成。
《左传》等历史散文的文学特性与影响
• 一. 中国叙事传统的建立 • 1. 叙事的完整性。顺叙、倒叙、插叙 (初……)。如郑伯克段于鄢即倒叙。“晋文公 重耳之亡”之竖头须即插叙。注意揭示事情的前 因后果,长于描写战争的因果。 • 2. 情节波澜起伏,具戏剧性。常有道德说教、 神秘色彩。城濮之战、崤(xiao)之战。 • 3. 人物成为描写中心。郑庄公、晋文公、令 尹子玉、赵盾等等。
金文举例-毛公鼎 • 王若曰:“父音,丕显文武,皇天弘 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 方,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 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 斁,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 威,司余小子弗及,邦将曷吉?迹迹四方, 大从丕静。呜呼!余小子,溷湛于艰,永 巩先王”。 • 王曰:…… • 毛公音对扬天子皇休,用乍尊鼎,子子 孙孙永宝用。
•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輙餓,問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 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 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 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 「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對曰: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 「嗚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 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诸子散文兴起的背景
• 一 礼坏乐崩 •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论语· 季氏》) • 二 由官学到私学 • 古人之学,不遗事物,盖亦治教未分,官师合一,而后为之较易 也。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学校,皆见於制度。彼时 从事於学者,入而申其占毕,出而即见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学皆信 而有徵,而非空言相为授受也。……刘歆所谓某家者流,其源出於古 者某官之掌,其流而为某家之学,其失而为某事之弊。夫某官之掌, 即先王之典章法度也。流为某家之学,则官守失传,而各以思之所至, 自为流别也。……官师分而诸子百家之言起,於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 矣,所谓某甲家之学,某乙家之学,是也。
春秋与左传
• 一 春秋简介 • 1、名称:《史通》:《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 案《汲冢琐语》太丁时事,且为《夏殷春秋》。孔子曰: “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 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 《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 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 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 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 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 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 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 秋”,盖皆指此也。
• 3、左传及经传关系 •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 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 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 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鲁君子 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 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 《汉书· 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 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 缺,仲尼……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 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 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 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 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 《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 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桓谭 《新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