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班-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闲人”?(2分)
1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 遂.至承天寺(2)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3)虽.兵阵相接(4)念无与为.乐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4、“若人悟此”一句中“此”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 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 怪石,欹(倾斜)嵌盘曲(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不 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投下阴影)相荫 (彼此遮蔽荫护)。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静者之林亭。而 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 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添)形胜(优美风景)。为溪 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右溪记》)
翻译句子:1、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溪水拍击着两岸,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 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2、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 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3、“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 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 请分别举例说明。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回头看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 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 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 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样。
1(1)(3)2(1)(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参考答案:1.(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2.(4分)(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甲][乙]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全品中考网①沿溯阻绝.。
绝:②是.日,天宇晴霁:是:③不以疾.也。
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分)3.[甲4分)4.[甲3分)2.3.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三、内容理解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寑。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
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
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1/ 14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 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 方山子”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复杂而微妙情感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该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包含着复杂的感情: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是作者被贬的自嘲。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参考答案:1.(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2.(4分)(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夜幕降临,我来到了承天寺,准备经历一场别样的夜游。
承天寺位于我所在的城市中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寺庙。
白天的承天寺已经让我心驰神往,而这次的夜游,我想要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感受到承天寺的不同魅力。
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文本,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而应用这种方法到夜游中,我相信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承天寺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关于承天寺的历史介绍文章,准备在夜游前进行阅读。
这篇文献记录了承天寺的建造历程、规模和重要事件等等。
通过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我对承天寺的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为我后面的夜游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知识。
接下来,我开始我的承天寺夜游之旅。
一踏入承天寺的大门,我就被迎面而来的花香所环绕。
承天寺以其优美的庭院和独特的庙宇建筑而闻名,而夜晚,灯光的映衬更加增添了其神秘的氛围。
我感受到了夜晚的承天寺与白天的承天寺的明显差异,亲身体验到了承天寺在不同时间段的魅力。
站在承天寺的中心,我远远地看到了一座高塔,那便是承天寺的主塔,也是承天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塔顶的巨大钟声在夜晚回荡,仿佛让整个寺庙都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夜晚的承天寺,寂静而庄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宁静感。
夜晚的承天寺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法堂。
法堂是承天寺内供奉佛祖和经书的地方。
夜晚,法堂内的烛光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味。
在这空灵的氛围下,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佛陀的教诲和智慧。
与白天的承天寺相比,夜晚的承天寺更加寂静祥和。
白天的承天寺常常人山人海,游客络绎不绝,而夜晚的承天寺则在宁静中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夜晚的承天寺没有了白天的喧闹,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沉静的空间。
回家后,我将自己的夜游体验与承天寺的历史介绍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我发现夜游中的承天寺更加亲密和静谧。
白天的承天寺是庄严肃穆的,而夜晚的承天寺则是温馨静谧的。
白天的承天寺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庄严和佛陀的智慧,而夜晚的承天寺则给了我一个思考和与内心对话的机会。
15.《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答卷)(《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水调歌头)《答谢中书书》等的比较阅读,共六个语段)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12分)【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儿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停留太久,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2分)3.甲乙文中都有“乐”字。
甲文中的“乐”是_游乐__的意思;乙文中的“乐”是_高兴__的意思。
甲文中的“积水空明”描写月光的皎洁,乙文中的“水尤清冽”突出水的澄澈。
(4分)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甲乙两文都交代出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甲乙两文都描写清静幽邃空明寂寥的景色。
C.甲乙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艺术手法。
D.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题目。
(12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习题——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一)[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水调歌头》)[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的特点,运用了的描写方法。
2、体会甲乙两文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两人耳。
7.解释加点的词。
(4分)①陶后鲜有闻鲜:②濯清涟而不妖濯:②亭亭净植植:④相与步于庭中步:8.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一)7.[答案](1)少(2)洗涤(3)竖立(4)走[评分]4分。
每小题1分。
8.[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托物言志壮志未酬的苦闷[评分] 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上海市)(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l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9.北宋苏轼 10.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11. B(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译文:(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一)(18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二、方言文阅读(10分)3.2分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098 年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