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aaccec989eb172ded63b791.png)
溶血链球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形态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 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 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 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后,转为革兰氏阴性。向一个方向分裂,若没有完全分开
自主设计实验:40%,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总结, 汇报交流 实验考试10%:理论、实验操作
2. 细菌形态观察(装片) 基本概念: 细菌(Bacteria, Bacterium) 芽孢(spore) 鞭毛(flagella):所有弧菌、螺菌类普遍着
生鞭毛和假单胞菌都长有端生鞭毛,约半数杆菌 和少数球菌有鞭毛。
1.6. 安全 常规:水、电、门、窗等 微生物与化学试剂 仪器使用:高压灭菌器、离心机 废弃物
1.7、微生物实验安排与考核
5个综合模块,共14次实验:50%
一、综合模块1-细胞水平:个体形态观察(9学时) 二、综合模块2-群体水平: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纯化技术(9学时) 三、综合模块3-生理生化水平:生理生化测定、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 的影响(9学时) 四、综合模块4-遗传水平、免疫水平:细菌转导、菌种保藏方法、血清 学反应(6学时) 五、综合模块5-分子水平:微生物系统发育学分析(9学时)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ruingiensis):芽孢、伴胞晶体
芽孢在一端、易观察。形态与生理特征和蜡状芽孢杆菌相似,所不同的是在适合条件下 能产生伴孢晶体,晶体为菱形,因此被认为是蜡状芽孢杆菌的致病变种,最早由国外引 进,后在国内各地也陆续分离到很多相似的亚种,例如青虫菌、杀螟杆菌等。 存在于土壤及生病的鳞翅目昆虫上。 能使鳞翅目昆虫染病致死,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做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9963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2.png)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
摘要:
一、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意义
正文: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种类、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分布、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
1.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染色、制片等,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科研兴趣: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意义
1.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课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培养创新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验课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综合素质: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40f64d5cc22bcd127ff0c45.png)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步骤:(一)伊红美蓝培养基(EMB,用成品,分离大肠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按成品说明称量、放入搪瓷杯,加水,加热完全溶化,倒入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作标记(培养基名称、批次组别、日期,下同),灭菌。
(二)营养琼脂培养基(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成品,分离芽孢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方法同上,灭菌。
(三)PDA培养基(即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分离酵母菌、根霉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蔗糖(白砂糖)2%、琼脂 2%,加水至所需体积,pH自然。
配制方法:马铃薯去皮,称量,切成小方块,放入搪瓷杯,加水适量,煮沸20 min,取汁液,补水至所需体积,加入蔗糖(白砂糖),加热溶化,最后加入琼脂(琼脂要预先单独用水浸泡,然后挤干再加入),加热至琼脂完全溶化,分装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灭菌。
培养基统一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
(四)无菌平皿准备(下次实验倒平板用)每组10套,报纸包扎,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后,置干燥箱80℃烘干1 h。
(五)枯草样预处理及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芽孢杆菌用)枯草样预处理:每组1瓶。
100 ml三角瓶+自来水约50 ml,加5%可溶性淀粉,溶解。
枯草若干,剪短,浸入三角瓶水中,牛皮纸封口,包扎,置水浴中煮沸10 min,然后置培养箱30℃预培养3~7 d。
(六)葡萄样(或其它水果)酵母菌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酵母菌用)每组1瓶。
葡萄(或其它水果)适量,捏碎,皮渣与汁液一起放入250 ml 三角瓶(装量1/2~2/3),封口,置培养箱25℃预培养3~7 d,观察自然发酵过程。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步骤:(一)污水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稀释倒平板法)1)用三角瓶取污水样适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b7b0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a.png)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7b3921eb7360b4c2e3f6442.png)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光学原理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分为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显微镜的结构如图-1所示。
A B图-1 显微镜的结构1.机械装置(1)镜筒:镜简上端装目镜,下端接转换器。
镜筒分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mm)和后倾斜式(倾斜45°)。
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
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2)转换器: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
不向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为方形(多数)和圆形的平台,中央有一光孔,孔的两侧各装1个夹片.载物台上还有移动器(其上有刻度标尺),可纵向和横向移动。
移动器的作用是夹住和移动标本用。
(4)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可改变倾斜度)两种。
(5)镜座:镜座为马蹄形,支撑整台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6)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大、小螺旋调节器(调焦距)各一个。
可调节物镜和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调节器有装在镜臂上方或下方的两种。
装在镜臂上方的是通过升降镜臂来调焦距,装在镜镜下方的是通过升降载物台来调焦距,新式显微镜多半装在镜臂的下方。
2.光学系统及其光学原理(1)目镜: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均备有2~3个(对)不同规格的目镜,例如,5倍(5×)、10倍(10×)和15倍(15×),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3种外,还有20倍(20×) 。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876a7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f.png)
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性,探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常见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 常见(1)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将微生物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因素使其生长繁殖。
利用孵育箱或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孢子、菌丝和菌落等形态特征,通过分离与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利用培养皿或发酵罐等装置,监测微生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上的不同阶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潜时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等。
(3)微生物的代谢分析:通过测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酸、气体、酶等,分析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生物工艺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4)微生物的遗传分析: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或利用遗传标记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等现象。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2. 微生物学实验方法(1)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酒精喷雾消毒和过滤器材消毒等。
(2)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时,需要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细菌装液的操作在无菌台上进行,采用无菌培养皿、培养基和工具,以及穿戴无菌手套等措施。
(3)微量液体处理:有些微生物实验需要处理微量的液体,如微生物菌液的接种、稀释和移液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吸管、微量移液器和微量离心机等微量操作工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以确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差异。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3589d7240c844769eaee50.png)
油镜便于观察的原理是什么?用油镜观察时在油镜与载玻片之间加入了和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香柏油,使进入透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使物象明亮清晰。
1.细调节器每旋转一周使镜筒上升或下降0.1mm.一。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营养需要,培养基即人工培养物,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必须经过灭菌方能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实验。
一次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本的操作,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方法。
1.称药品的钥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因为某些成分如蛋白胨极易吸水潮解调PH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配制培养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选定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基成分要称量准确;PH要适宜;灭菌要严格。
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要立即灭菌?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一旦细菌污染了培养基,由于培养基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菌会段时间内大量产生这样子就会跟培养物争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致使培养物死亡。
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后,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就可以使用(若有微生物则是以菌落出现的肉眼可以看见)二。
细菌的单染色技术原理:单染色法师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制备染色标本时的注意事项?选择合适菌龄的细菌;固定时避免火焰直接烘烤破坏细菌形态;染色时间要适宜;水洗时水不能直接冲在涂片处。
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油和水之间会分层,油就不能与标本接触还有光会发生折射等等原因,这样不利于油镜观察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原理: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为G+,有的可被脱去,为G-.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乙醇脱色。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c5636f9aa00b52acfc7cadd.png)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 掌握简单染色法和细菌涂片方法 在油镜下观察细菌个体的形态特征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的差不多 原理 形态观察要紧包括群体的形态和个体的形态观察。
细菌的差不多形态要紧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大类,近年 还发现星状和四方形细菌等。细菌形态受培养时间、培养基成 分、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发生变化。
【四】实验步骤
思
对各种来源的样品进行对比,如平板菌落数和菌落类型等? 饭前为何要洗手? 如何防止培养物的污染与防止细菌的扩散方面?
考
题
实验四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 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3.掌握高压蒸气灭菌技术。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的差不多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
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
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观察
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适应,以免眼睛
疲劳,同时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65692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4.png)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册专业学号姓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二O一五年月实验目录实验一霉菌水浸片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实验四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及计数实验五固氮菌(细菌)划线分离技术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实验七细菌, 真菌, 放线菌, 酵母菌菌落观察实验一霉菌水浸片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手绘出你所观察到的霉菌的个体形态图(或拍照), 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实验二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七、思考题: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 哪些步骤易造成误差?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1、阿斯毕培养基、NA培养基的配方2.实验器材一、实验步骤1.阿斯毕培养基、NA培养基的配置步骤2.高压灭菌锅的操作步骤四、注意事项五、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能否用同一种培养基?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培养基有何异同?(2)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值?所有微生物培养基最适pH值是否相同?(3)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 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 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 开盖取物?(4)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实验四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及计数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计算七、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时, 为什么要把已接种的培养皿倒置保温?2.分离微生物的目的是什么?用稀释分离法, 怎样保证准确并防止污染?实验五固氮菌(细菌)划线分离技术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思考题:为何每区划线后都要将接种环烧干净?为何第四区划线不能与第一和第二区重叠?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七、思考题: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为什么?2.荚膜染色中, 1%结晶紫染色后为什么用20%硫酸铜冲洗, 而不能用水?实验七细菌, 真菌, 放线菌, 酵母菌菌落观察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七、思考题:。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0717f27bcd126fff6050b06.png)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实验二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实验四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酵母菌死活细胞的鉴定实验五培养基的配制与消毒灭菌实验六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七食品微生物检验 (一)细菌总数测定实验八食品微生物检验(二)大肠菌群数测定实验九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十IMViC与硫化氢试验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微生物的检查1.一、目的:1.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与类型;2.观察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3.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2.二、原理:1.微生物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2.微生物→营养琼脂平板→菌落或菌苔。
(37 ℃倒置培养24 h)3.描述:菌落的大小、表面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边缘整齐或锯齿状、菌落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均匀与否、疏松或紧密等,以便检查环境中细菌的类?秃褪 俊?4.细胞、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型都可能存在,本实验重点观察细菌。
3.三、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接种环(针)、酒精灯等。
4.四、步骤:1.标记。
组号/姓名、日期、样品来源。
2.接种。
3.倒置培养,37℃ 24 h4.观察结果。
5.五、结果6.样品来源菌落数菌落类型特征描写本实验室(流动空气30 min)1 大小形态干湿扁/隆透明度颜色边缘23接种室(不流动空气30min)洗手前洗手后头发屑指甲垢实验台门把1.六、思考题:1.人多的实验室与少人走动的实验室比较,平板上的菌落数和菌落类型有区别吗?试解释。
2.通过本实验,在防止培养物的污染和防止细菌的扩散方面,你有何体会?3.4.实验二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技术。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1.油镜使用原理:光镜的几种物镜中以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尤其适用于微生物学研究。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https://img.taocdn.com/s3/m/bc7c01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6.png)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沈萍第五版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沈萍第五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b6be7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1.png)
微生物学实验沈萍第五版答案1、下列腺体中,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单选题] *A.甲状腺B.唾液腺(正确答案)C.肾上腺D.垂体2、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它进行气体交换依靠的是()[单选题] *A.刚毛B.湿润的体表(正确答案)C. 环带D.体节3、42.(2021·成都)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未变蓝(如图所示)。
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A.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条件B.光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正确答案)C.绿叶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D.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4、66、下列动物中,与大熊猫具有较多共同特征的动物是( ) [单选题] *A扬子鳄B.娃娃鱼C.中华鲟D.藏羚羊(正确答案)5、48.(2021·北京)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黑藻的光合作用。
以下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可以探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氧气B.乙装置的作用是排除黑藻和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正确答案)C.甲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D.光照强度改变会影响甲装置内单位时间气泡产生量6、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产生ATP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下列身体变化中,不属于青春期生理特点是的()[单选题]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B.身体腹部明显发胖(正确答案)C.心肺功能明显增强D.身体出现第二性征8、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39.(2021·海南)如图是水稻花蕊和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传粉受精后,甲图中的③发育成乙图中的b、c、d、e、fB.种子萌发时,f首先突破种皮,c、d发育成叶和茎C.若要清晰观察胚的完整结构,可用刀片将水稻种子从中央横向切开D.若图乙中的种子是由图甲的相关结构发育而来,则a和②的基因组成相同(正确答案)10、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根据作用的大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1、3.(2021·张家界)人类对生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心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微生物学实验》是配合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编的《微生物学》一书的实验教材。
第二版做了较大修改,增添了许多新技术和方法,实验由原来的40个增至63个,并按类规纳成15个部分。
每一部分冠以综合性说明,简单介绍该部分内容及其在微生物学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版仍着重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
为方便教学,每一实验基本上仍按照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结果和思考题)五部分。
书后附有染色液、培养基、试剂和溶液的配制方法、本书使用的菌种名称,微生物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及主要参考书目。
第二版实验内容较多,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选做。
第一版前言《微生物学实验》一书是根据1977年10月成都综合性大学生物类教材会议制定的大纲编写的。
在编写过程中,为配合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编的《微生物学》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和修改。
本书共有实验40个,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与《微生物学》相配合、印证理论以及进行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两大部分。
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选做。
本书为方便教学,每一实验基本上都按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及结果与思考题等五个部分来编写的,各实验所用染料、培养基、溶液与悬液等的配制均列在附录内。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在取材、实验方法和编排等方面肯定有不少缺点与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承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基础微生物学教学小组的大力支持,武汉大学生物系陈宝联同志绘制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范秀容沈萍第二版前言《微生物学实验》第一版自1980年出版以来已有七八年了,在此期间,经过多次印刷,印数已达十余万册。
它在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稳定教学秩序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缺点,加上近年来微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我们进行了出版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修订内容和特点如下:1.将繁多的实验按类归纳成15个部分,以求条理清楚,概念分明。
每一部分冠以综合性说明,主要简单介绍该部分的内容,阐述其在整个微生物学工作中的作用等。
再在每一部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列出实验,进行操作。
2.继续着重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
3.实验内容做如下调整:(1)为了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及其应用和无菌概念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实验工具的质量要求和洗涤方法的了解,增加了“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环境中的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学”等部分。
(2)使一些领域的内容更加全面,例如在“显微镜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部分增加了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微生物的纯培养”部分增加了厌氧培养;微生物的遗传方面增加了药物抗性菌的分离和细菌的接合作用等实验。
(3)适当增加新技术的介绍,例如生化反应中的微量简易诊检系统;菌种保藏中的液氮冷冻保藏法;水的微生物学检查中增加了滤膜法等。
(4)此外,在基本操作训练方面集中介绍了动物的几种不同途径的注射方法。
(5)由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包括了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查,故没有再单独设实验,此外还删去了“巴斯德效应”实验。
第二版的实验内容较多,有些内容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可作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工作的参考。
因此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选做。
4.第二版将实验报告分为实验结果与思考题两部分。
实验结果尽量采用绘图和表格形式,并要求在表格内用简单符号和数字填写,以使作业规范化,便于学生记录与教师批改。
5.增加了部分插图。
第二版主要由范秀容、李广武、沈萍同志编写,彭珍荣同志参加编写了部分实验。
插图除沿用第一版由陈宝联同志绘制的以外,其余大部分插图由熊定荣同志绘制,个别插图由刘启融同志绘制,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版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尚请各位同仁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1988.6.实验须知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微生物学理论。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为了上好微生物学实验课,并保证安全,特提出如下注意事项:1.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破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酒精、乙醚、丙酮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
如遇火险,应先关掉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
必要时用灭火机。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
对消耗材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7.每次实验完毕后,必须把所用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擦净桌面,如有菌液污染桌面或其他地方时,可用3%来苏尔液或5%石炭酸液覆盖其上半小时后擦去,如系芽孢杆菌,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凡带菌之工具(如吸管、玻璃刮棒等)在洗涤前须浸泡在3%来苏尔液中进行消毒。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教师指定的地点进行培养。
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的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入报告表格中,力求简明准确,并连同思考题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离实验室前应将手洗净,注意关闭门窗、灯、火、煤气等。
Ⅰ、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的玻璃器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高温和短暂烧灼而不致破损;器皿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的要求,以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方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本节将对这几方面作详细介绍。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1.试管(test tube)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比化学实验室用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口才不会破损。
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口(图Ⅰ-1,A),不然,微生物容易从棉塞与管口的缝隙间进入试管(图Ⅰ-1,B)而造成污染。
此外,现在有不用棉塞而用铝制或塑料制的试管帽(图Ⅰ-1,C),若用翻口试管也不便于盖试管帽。
有的实验要求尽量减低蒸发试管内的水分,则需使用螺口试管(图Ⅰ-1,D),盖以螺口胶木或塑料帽。
试管的大小可根据用途的不同,准备下列三种型号。
(1)大试管(约18×180mm)可盛倒培养皿用的培养基;亦可作制备琼脂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
(2)中试管(约13—15×100—150mm)盛液体培养基或做琼脂斜面用,亦可用于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试验或血清学试验,和其他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2.德汉氏试管(Durham tube)观察细菌在糖发酵培养基内产气情况时,一般在小试管内再套一倒置的小套管(约6×36mm)(图I-2),此小套管即为德汉氏试管,又称发酵小套管。
3.吸管(又称移液管,pipette)(1)玻璃吸管(glass pipette)微生物学实验室一般要准备1、5、10ml的刻度玻璃吸管(图I-3,A)。
与化学实验室所用的不同,其刻度指示的容量往往包括管尖的液体体积,亦即使用时要注意将所吸液体吹尽,故有时称为“吹出”吸管。
市售细菌学用吸管,有的在吸管上端刻有“吹”字。
除有刻度的吸管外,有时需用不计量的毛细吸管,又称滴管(图Ⅰ-3,B),来吸取动物体液和离心上清液以及滴加少量抗原、抗体等。
(2)活塞吸管(piston pipette)主要用来吸取微量液体,故又称微量吸液器或微量加样器。
其外形和结构如图Ⅰ-4,除塑料外壳外,主要部件有按钮、弹簧、活塞和可装卸的吸嘴。
按动按钮,通过弹簧使活塞上下活动,从而吸进和放出液体。
其特点是容量固定,使用时不用观察刻度,操作方便、迅速。
国内产品一般每个活塞吸管固定一种容量,分别有5、10、20、25、50、100、200、500、1000μl等不同容量。
而精制的活塞吸管每个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调节几个容积,例如在5—25μl的范围内,可调节5、10、15、20、25μl五个不同的量,使用时按需要调节,但当调节固定后,每吸一次,容量仍是固定的。
用毕只需调换吸嘴或将吸嘴洗净,消毒后再行使用。
活塞吸管是国外7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生产与应用的,近年来国内亦日益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和使用同位素等的科学实验中。
4.培养皿(petridish)常用的培养皿(图Ⅰ-5),皿底直径90mm,高15mm。
培养皿一般均为玻璃皿盖,但有特殊需要时,可使用陶器皿盖,因其能吸收水分,使培养基表面干燥,例如测定抗生素生物效价时,培养皿不能倒置培养,则用陶器皿盖为好。
在培养皿内倒入适量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微生物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5.三角烧瓶(Erlenmeyerflask)与烧杯(beaker)三角烧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大小,常用来盛无菌水、培养基和摇瓶发酵等。
常用的烧杯有50、100、250、500、1000ml等,用来配制培养基与药品。
6.注射器(injector)一般有1、2、5、10、20、50ml等不同容量的注射器。
注射抗原于动物体内可根据需要使用1、2和5ml的;抽取动物心脏血或绵羊静脉血可采用10、20、50ml的。
微量注射器有10、20、50、100μl等不同的大小。
一般在免疫学或纸层析等实验中滴加微量样品时应用。
7.载玻片(slide)与盖玻片(cover slip)普通载玻片大小为75×25mm,用于微生物涂片、染色,作形态观察等。
盖玻片为18×18mm。
凹玻片是在一块厚玻片的当中有一圆形凹窝(图Ⅰ-6),作悬滴观察活细菌以及微室培养用。
8.双层瓶(double bottle)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图Ⅰ-7),内层小锥形瓶盛放香柏油,供油镜头观察微生物时使用,外层瓶盛放二甲苯,用以擦净油镜头。
9.滴瓶(dropper bottle)用来装各种染料、生理盐水等(图Ⅰ-8)。
10.接种工具接种工具有接种环(inoculating loop)、接种针(inocula-ting needle)、接种钩(inoculating hook)、接种铲(inocula-ting shovel)、玻璃涂布器(glass spreader)等(图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