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药研究

合集下载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吸入麻醉的实验报告(3篇)

吸入麻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入麻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吸入麻醉装置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吸入麻醉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 评估吸入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吸入麻醉是指通过呼吸道吸入挥发性麻醉药物,使患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从而达到暂时性意识丧失,不感到周身疼痛的一种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药物在体内分解代谢较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30g)。

2. 吸入麻醉装置:麻醉机、流量计、麻醉气体(异氟烷)。

3. 监测设备:呼吸监测仪、心率监测仪。

4. 其他:注射器、手术刀、缝合针、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适应性饲养,观察其基本情况。

2. 将小鼠置于麻醉机内,打开麻醉机,调节流量计,使异氟烷气体浓度达到2%。

3.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表现,判断其是否进入麻醉状态。

4. 使用呼吸监测仪和心率监测仪,实时监测小鼠的呼吸和心率变化。

5. 在麻醉状态下,对小鼠进行手术操作,如开腹、缝合等。

6. 手术完成后,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使小鼠逐渐苏醒。

7. 观察小鼠苏醒后的行为表现,评估吸入麻醉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1. 在2%异氟烷气体浓度下,小鼠迅速进入麻醉状态,表现为四肢无力、意识丧失。

2. 呼吸监测仪显示,小鼠呼吸平稳,心率稳定。

3. 手术操作过程中,小鼠无疼痛反应,麻醉效果良好。

4. 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后,小鼠逐渐苏醒,表现为活动自如、意识恢复。

5. 苏醒后的小鼠无不良反应,麻醉效果满意。

六、实验讨论1. 吸入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各种手术操作。

2. 异氟烷气体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具有可控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

3. 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调节异氟烷气体浓度,确保麻醉效果。

4. 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小鼠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

5. 术后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使小鼠逐渐苏醒,减少不良反应。

六、吸入麻醉

六、吸入麻醉
入回路,再进入病人肺泡。一般认 为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平衡后,肺泡 的麻醉药浓度可以反映脑内麻醉药 的分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麻 醉深度。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
• 其定义是在一个大气压下有50%病 人在切皮刺激时不动,此时肺泡内 麻醉药物的浓度即为1个MAC。
扩张作用; 10.对心肌无明显抑制; 11.不致脑血管扩张; 12.对肝肾无毒性;
第二节 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与吸入麻 醉方法----五. 低流量吸入麻醉
• 吸入麻醉按新鲜气流量的大小 分为高流量吸入麻醉和低流量 吸入麻醉。一般新鲜气流量大 于4L/min为高流量,小于 2L/min 为低流量。
• 只有在半紧闭和紧闭两种方式 下,并有二氧化碳吸收器重复 吸入系统才能进行低流量吸入 麻醉。
①体温升高时MAC升高,但42℃以上时 MAC则减少(动物);
②使中枢神经儿茶酚胺增加的药物, 如右旋苯丙胺等(动物);
③脑脊液中Na+增加时(静脉输注甘露 醇、高渗盐水等);
④长期饮酒者可增加异氟烷或氟烷MAC 约30%~50%;
⑤甲状腺功能亢进(动物)。
影响MAC的因素 (三)不影响MAC的因素
• ②MAC EI50是半数气管插管肺 泡气浓度,指吸入麻醉药使 50%病人于咽喉镜暴露声门时, 容易显示会厌,声带松弛不动 以及插管时或插管后不发生肢 体活动所需要的肺泡气麻醉药 浓度,而MAC EI95是使95%病 人达到上述气管内插管指标时 吸入麻醉药肺泡气浓度。
• ③MAC BAR是阻滞肾上腺素能 反应的肺泡气麻醉药浓度,是 超MAC范围。MAC BAR50是指 50%病人在皮肤切口时不发生 交感、肾上腺素等内分泌应激 反应(通过测定静脉血内儿茶 酚胺的浓度)所需要的肺泡气 麻醉药浓度,而MAC BAR95是 使95%病人不出现此应激反应 的浓度。

麻醉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麻醉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麻醉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关键词:麻醉药(一)全身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液体,如乙醚、氟烷等;另一种是气体,如氧化亚氮。

(1)乙醚(DiethylEther)1)不良反应①呼吸系统:对呼吸道粘膜刺激性强,易增加腺体分泌;呼吸道如有粘液或痰等未能及时排除,就有发生肺炎的可能。

②生殖系统:乙醚全麻可使子宫肌松驰,因此易使分晚出血量增多,并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呼吸。

③消化系统:可使胆汁分泌减少;偶可引起肝损害,术后出现黄疸。

④心血管系统:乙醚蒸气浓度如超过30%(小儿15%,婴儿更低)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甚至引起心脏骤停。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心搏出量减少,肝肾等内脏供血不足,外周血管呈收缩状态,而脑组织血流量相对地增高,此时如用乙醚全麻,进入脑组织的量相应地增多增快,易产生过量中毒。

2)禁忌证: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炎症、酸中毒、肝功能严重损害、明显黄疸、颅内压明显增高、手术需要电灼电刀者、慢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2)氟烷(三氟氯湨乙烷、三氟乙烷)1)不良反应:与乙醚相比,毒性较大,特别是对呼吸及循环的抑制,因此用氟烷麻醉时必须避免过量。

①心血管系统:易引起心律失常,氟烷全麻时应禁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②消化系统:能抑制肝功能,但停药后可恢复。

原有肝病的患者,或肝功能正常者反复应用氟烷麻醉,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肝扣害。

所以重复用药至少不要短于3个月,能延长到6个月更好;而且必须查明,在氟烷第一次麻醉过程中,以及在恢复期间,病人应全无不良反应,更没有肝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③禁忌证:剖宫产、心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律失常;急慢性肝脏疾病、胆疾病以及肝胆外科手术,应慎用或禁用。

2)相互作用:与利血平、六甲铵等降压药有氯丙嗪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能产生严重的低血压。

为防止意外,最好在麻醉前10~14天停用利血平等药物。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能致心律失常。

(二)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为非挥发性的全麻药,主要由静脉给药。

靶控吸入(TCI) 麻醉

靶控吸入(TCI) 麻醉

呼气 末 安氟醚 浓度(%)
讨论
• 吸入麻醉闭环靶控麻醉系统的设计; • 系统性能评价; • 血液动力学稳定性; • 诱导苏醒期情况与麻醉气体浓度的变
化; • 系统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 • 目标BIS数值的选择; • 进一步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闭环靶控吸入麻醉系统的设计
模型的选择——Lerou模型。 1).生理学模型; 2).能满足循环紧闭式麻醉的诱导和
小结:吸入闭环靶控系统
①能将BIS控制在预定目标范围内,并保持 其稳定性; ②麻醉过程中能维持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 ③能保证病人无术中知晓发生; ④与传统的手动控制麻醉技术相比较,并不 能减少麻醉药用量,也未能缩短诱导; ⑤能够预知苏醒时间;
解决麻醉药物蒸发能否提高系统性能是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维持的需要; 3).液态麻醉药环路注入法验证表明
系统性能良好。1). 经典PID控制:简单易行;但不能真正适应变化迅 速的生物学系统的需要。
2).自适应控制:①人体生理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存在的 要求;②随着麻醉进行,模型变得越来越接近实; ③结合PID控制,不断修正Kp、Ki、Kd 等有关 参数,调整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
麻醉前准备
核对和记录病人资料; 监测设备的连接; TCI注射泵的调节; 控制软件的设置和调节; 麻醉机的检查与调节; 注射器的连接与安装。
方法与步骤——麻醉实施与处理
自主呼吸低流量诱导8ml/Kg; 静脉注芬太尼和司考林,完成插管; 纯氧机械通气; 肌松维持; 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处理; 麻醉停止; 数据存盘。
PID控制
实验材料——闭环控制系统的连接
负责实测BIS与目标值的比较,确定TCI泵的注药速度
安装有控制软件,BIS、BP、EKG监测程序的PC机

吸入麻醉发展史

吸入麻醉发展史

03 现代吸入麻醉的发展
新型吸入麻醉剂的开发
新型吸入麻醉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吸入麻醉剂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地氟烷、七氟烷等,这些新型麻醉剂具有更低的血液 溶解度和更快的代谢速度,能够提供更好的麻醉效果和更短的恢复时间。
吸入麻醉剂的合成与生产
为了满足临床需求,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优化吸入麻醉剂的合成与生产工艺,以提高麻醉剂的质量和产量,降低 生产成本。
提高患者生存率
吸入麻醉的应用使得许多高风险手术得以实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吸入麻醉的初始研究
1847年,苏格兰化学家詹姆斯·扬·辛普森首次发现了氯仿,并对其麻醉性能进行 了研究。
1853年,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对氯仿和其他吸入性麻醉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 提出了吸入麻醉的原理。
吸入麻醉的早期应用
1846年,美国麻省总医院首次使用乙醚麻醉剂进行了外科手 术。
1854年,英国医生约翰·斯诺首次使用氯仿麻醉剂进行了外科 手术。
新型吸入麻醉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吸入麻醉剂 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进行。这些新型麻醉 剂将更加安全、有效,且具有更低的副作用 。
吸入麻醉剂的合成方法改 进
通过改进吸入麻醉剂的合成方法,可以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
受益于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吸入麻醉技术的优化
吸入麻醉的发展,促使医学界对麻 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等方 面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 的学术发展。
拓展医学领域
吸入麻醉的应用,使得许多高难度 手术得以实施,从而拓展了医学治 疗手段和领域。
对手术过程的影响
01
02
03

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受体机制研究进展引言麻醉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急诊、疼痛管理和其他临床场景。

吸入麻醉药的使用已经超过了两个世纪,而且越来越多的医院和诊所采用吸入麻醉药来管理患者的疼痛和情绪问题。

吸入麻醉药的镇痛和催眠作用体现出通过特异性受体靶向作用发挥,并在机制上主要作用于神经元和突触的信号传导。

吸入麻醉药的镇痛作用机制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生物分子和通路,其中包括:GABAergic 通路GABAergic 通路通过调节半胱氨酸(GABA)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神经元之间传递来影响身体的疼痛感知和情绪。

吸入麻醉药通过增加 GABA 的水平,从而增加GABA 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让人感觉到镇痛效果。

NMDA receptor 通路NMDA 受体通过介导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来调节痛觉和其他感官的处理。

吸入麻醉药可以通过减少 NMDA 受体的活性和数量,从而降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强度,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Opioid receptor 通路Opioid 受体是与吸入麻醉药效应有关的重要分子之一。

吸入麻醉药可以促进阿片类肽(如内啡肽、多巴胺等)对 Opioid 受体的激活,从而减轻疼痛。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通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通过调节神经元放电的特性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吸入麻醉药可以通过影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电学性质和其与神经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直接减轻疼痛的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催眠作用机制吸入麻醉药的催眠作用也涉及到多个分子通路的作用,其中包括:Orexins促进醒觉素(Orexins)是由下视丘体分泌的肽类,主要调节催眠及醒觉。

吸入麻醉药通过阻断生物合成过程或是直接作用于受体,从而对醒觉素的水平和活性产生影响,从而增强药物的催眠效果。

Serotonin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情绪调节和睡眠规律。

吸入麻醉药抑制血清素能递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减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从而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吸入全麻药

吸入全麻药

异氟烷
14 16 1 15 240 0 170 20 是 有 是
地氟烷
0 45 13 7 25 670 01 否 有 否
七氟烷
0 65 17 1 71 156 9 30 高效能 无气道刺激性 适用标准挥发罐 themegallery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 分布 排出
3
七氟醚
▪ 该研究的是利用光声气体检测系统检测麻醉医 生呼吸区域的七氟醚浓度;以及比较不同诱导方 法 气道工具及手术室空气流通系统对其所造成 的影响;
themegallery
LOGO
研究结论
▪ 麻醉医生在工作中存在慢性七氟醚暴露的问题; 吸入诱导 喉罩及紊流供气系统会导致七氟醚暴
露增加; 然而;本研究所测得的麻醉中平均七氟 醚浓度小于2 00 ppm;每日吸入七氟醚总量小于 10 00 mg; 这一结果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原因 在于考虑了消毒剂的交叉敏感反应; 尽管如此; 未来我们仍需采取进一步措施降低麻醉医生的 七氟醚职业暴露;
2不改变病人分钟通气时;改变麻醉深度的方法 ①增加或减少挥发罐开启浓度;②增加新鲜气 流量;
themegallery
LOGO
▪ 二 肺对麻醉药的摄取 在肺泡膜无病变;且正常通气的情况下;肺对
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药物的 溶解度 心输出量 肺泡与静脉血药物的分压差;
themegallery
▪ 苏醒药物排出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管丰富组织 的组织/血溶解度 血/气溶解度 心排出量 新鲜气 流量和肺泡通气量;
themegallery
LOGO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 恩氟烷:惊厥性棘波是恩氟烷深麻醉时的特征 脑电波;高浓度易产生惊厥;

吸入麻醉药-药效和药动

吸入麻醉药-药效和药动

整理课件ppt
4

二、影响经膜扩散速度的因素
吸入麻醉药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的。 扩散速度∝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
扩散距离×√分子量
1、当给定的病人和药物,通常只有分压差是一个可变 因素。 2、对于不同的病人,扩散面积和距离可有不同。
整理课件ppt
5
三、吸入麻醉药进入肺泡的速度
影响因素: 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正相关 肺通气量:正相关
1、吸入浓度的影响
(1)吸入浓度:系指吸入麻醉药在吸入混合气体中的浓度。
浓度效应(Concentration effect):指吸入浓度与肺泡麻醉 药的浓度呈正相关,吸入浓度越高,进入肺泡的速度越快, 肺泡麻醉药浓度上升越快,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上升越快。
同时,浓度效应还可以增加吸气量。当吸入麻醉药浓度增大 时,血液摄取增多,使肺泡产生负压,引起被动性吸气量增 加,以补充被摄取的容积,从而加快了麻醉药向肺内的输送, 因此PA也上升越快。
组织摄取能力=组织容积×组织溶解度
组织摄取能力与组织/血分配系数和组织容积成正 比。
就同一组织而言,组织/血分配系数大者,组织分 压上升慢;反之则上升快
整理课件ppt
18
2、组织的血流量
不同组织中麻醉药分压上升的速度虽受组织/血分配 系数和组织容量大小的影响,但由于各种麻醉药,除 脂肪外的组织/血分配系数比血/气分配系数差异小, 故组织分压明显受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整理课件ppt
6
(1)吸入浓度↑→PA↑→与血中分压差↑→ Pa↑ (2) 吸入浓度↑→血液摄取肺内麻醉气体↑→负压↑→被动性 吸气↑→麻醉药向肺内输送↑
吸入麻醉药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麻 醉加深,故为缩短麻醉诱导期,在麻醉开始时 应吸入较高的浓度。

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

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的MAC
0.4MAC 0.65MAC
笑气 氟烷 安氟醚 异氟醚 七氟醚 地氟醚
41% 0.3% 0.27% 0.25% 0.33% 0.53%
65% 0.48% 1.09% 0.75% 1.11% 4.72%
1.0MAC
101% 0.75% 1.68% 1.16% 1.71% 7.25%
5、 对颅内压和EEG的影响 6、生殖系统: 7、对运动终板的影响:
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物的要求:(1)不燃烧、 爆炸;(2)在室温下容易挥发;(3)麻醉强 度大;(4)血溶解度低,可控性好,诱导、 苏醒快速;(5)体内代谢少;(6)不增加心 肌的应激性,能与肾上腺素同用;(7)使肌 肉松弛;(8)能抑制过强的交感神经活动; (9)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有支气管扩张作用; (10)对心肌无明显抑制;(11)不致脑血管 扩张;(12)对肝、肾无毒性。
易控制,故应对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进
行监测。(3)须有适当的麻醉机。(4)
回路内有麻醉气体以外的气体蓄积。
四、 吸入麻醉诱导 第三节 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一、 麻醉前准备
二、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麻醉深度判定标准和分期
呼吸
循环
浅麻醉
不规则 呛咳 气道加压时高阻力
血压升高 脉快
手术期 麻醉
2、 麻醉强度 与麻醉药的油气分配系 数有关。愈高,麻醉强度愈大所需MAC 也小。MAC(minimal alveoliar concentration)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 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 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 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吸入麻醉药的分配系数和MAC值
二、 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半紧闭、紧闭。 (1) 开放:呼气无重复吸入、无CO2吸收装 置为开放。 (2) 半开放:呼气有少部分重复吸入、无 CO2吸收装置为半开放; (3) 半紧闭:呼气有部分重复吸入、有CO2 吸收装置为半紧闭; (4) 紧闭:呼气全部重复吸入、有CO2吸收 装置为紧闭。

吸入全身麻醉药

吸入全身麻醉药

即:异氟醚在血和气两相中达到动 态平衡时
PA
Pa
Pbr
则 Pa/PA=1.48/1.0
( 血中浓度为肺泡中浓度的1.48
倍。)
.
11
3.吸入全麻药分为三类:
(根据其血/气分配系数大小来分)
PA / Fi 1.0
难溶性(地氟醚0.42、 N2O0.47)
中等溶解(安氟醚1.8、异氟醚1.4等) 0.5
.
7
2. 临床意义:
(1) 对不同吸入麻药作比较;
MAC值愈低,麻醉性能愈强。
MAC值愈高,麻醉性能愈 弱。
常用吸入麻药的MAC值(由低 高):
氟烷:0.77% , 异氟醚:1.15, 安氟 醚:1.70,
七氟醚:2.05, 地氟醚:6.0 ,
N2O:104.0
.
8
(2) 应用MAC值,可指导吸入麻 醉的应用浓度;
.
4
二 . 理化性质及分类:
1.理化性质:关系到生命安全,给药方法,
麻醉效果等。
例1:N2O的沸点为-890C,室温下为气体,须 加压储于钢瓶内。
临床上有 兰色的O2高压瓶 灰色的N2O高压瓶
例2:乙醚易燃易爆,手术室内不能用电切 刀等。
2.分类 :
药—乙醚、氟烷、
气体性吸入全麻药—N2O 挥发性液体
地氟醚:0.42 < N2O:0.47 <七氟醚:0.69 < 异氟醚:1.4<安氟醚:1.8<氟烷:2.5
<乙醚:12.0 <甲氧氟烷:15.0
.
14
四.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一) 有很多学术见解,例脂溶性(脂质) 学说等。
1. 抑制神经细胞除极或影响其递质的释 放等,导致神经冲动传递的抑制而引起全 身麻醉。

吸入麻醉药物应用进展

吸入麻醉药物应用进展

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呼 2 吸困难、皮肤红疹、心
跳加速等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生 处方,避免过 量使用
01
确保患者呼吸 道通畅,防止 窒息
02
密切观察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命体征,及 时发现异常
03
06
加强患者术后 护理,预防并 发症
05
定期检查麻醉 设备,确保安 全可靠
04
避免与其他药 物混合使用, 防止不良反应
01
括手术麻醉、疼痛治疗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吸入麻醉药物的种
02
类不断丰富,效果更加精确可控。 吸入麻醉药物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副
03
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
04
为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吸入麻醉药物的 作用机制
药物吸收与分布
吸入麻醉药 物通过呼吸 道进入人体
氯仿的发现:1847年,英国医生James Young Simpson首次使用氯仿作为麻醉剂进行手术
笑气的发现:1844年,美国牙医Horace Wells 首次使用笑气作为麻醉剂进行拔牙
氧化亚氮的发现:1844年,美国医生John Snow 首次使用氧化亚氮作为麻醉剂进行手术
吸入麻醉药物的改进与优化
04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吸 入麻醉药物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
谢谢
药物在肺部 和血液中分

药物通过血 液循环到达
作用部位
药物在作用 部位产生麻
醉效果
药物通过代 谢和排泄排
出体外
药物代谢与排泄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 谢
代谢速度与药物剂量、个体差 异等因素有关

吸入麻醉陈涛

吸入麻醉陈涛
吸入药物浓度 (F I ) :是指从环路进入呼吸 道的药物浓度。
用途
衡量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与脑内吸入麻醉药的分压相关,
当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吸入麻醉药分 压达到平衡时,肺泡浓度 (F A ) 则可反映吸 入麻醉药在脑内的分布情况
用途
临床常以 F A /F I 来比较不同药物肺泡浓度 上升的速度。
脑血管
N2O 氟烷 恩氟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 烷
↑↑↑ ↑ ↑ ↑
脑血流 颅内压 脑电
↑↑↑ ↑ ↑ ↑
↑ ↑ ↑↑ ↑ ↑ ↑
不明 显
惊厥性 棘波, 暴发性 抑制
有影 响
有影响
有影响, 有影响 过深至 全身痉 挛
表-4吸入麻醉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N2O
氟烷
恩氟烷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
心肌收缩 力

1.008
1.0MAC
AD95 (1.3MAC)
1.68
2.20
2MAC 3.36
异氟烷
0.46
0.69
1.15
1.50
2.30
氧化亚氮 42
63
105
136.5
210
七氟烷
0.68
1.03
1.71
2.22
3.42
4.肺泡浓度及吸入药物浓度
肺泡浓度 (F A ) :是指吸入麻醉药在肺泡内 的浓度
(二)代谢和毒性
绝大部分由呼吸道排出 小部分在体内代谢后随尿排出 极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排出 肝脏代谢:细胞色素P450是重要的药物氧
化代谢酶 一般来说代谢率越低,其毒性也越低 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是血中无机氟(F-)
浓度的升高

吸入麻醉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医学的临床外科发展,是建立在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上的。

而在现代的临床麻醉技术发展中,吸入麻醉在大型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从现代吸入麻醉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讨论分析。

【关键字】:吸入麻醉;作用机制;吸入麻醉药物通常分为气体类药物麻醉和挥发性药物麻醉两种[1]。

在现代的临床麻醉药物应用中,需要进行动物麻醉研究,才能够进行人体麻醉分析,其中刘莉等人[2]在进行七氟烷吸入麻醉大鼠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就得出了较为合理的临床数据。

相比较,地氟烷,其中的气体吸入药物,可以通过均匀的气体吸入形式,通入肺部,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

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其可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麻醉效益,在药物规范的临床规范研究中,为临床手术,提供了安全麻醉保障。

1.吸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费苗苗[3]与龙开国[4]等人,在麻醉药物研究的过程中,对吸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概括,其主要包括了脂质和蛋白量两大类,因此在进行这一作用机制的研究中,暂时只需要对这两类药物进行分析即可。

吸入麻醉及药物有着较高的脂溶性,且在概览油中的容积程度较高,其溶解度与麻醉强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从建立相关的全麻理念来说,不同的应用机制,对麻药的作用强度,以及存在的差异现象等,是导致临床麻醉晕厥的主要原因[5]。

谢思宁[6]和王莹[7]等人在吸入麻醉药剂的临床研究中,对中枢神经特殊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应用研究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究,这一基础理念,对整体的应用电化生物生理特性等,都产生了极大的离子通道影响和神经递质受体功能形态上的影响。

麻醉药物的主要机制,就在于阻止此类受体的结合,有效的干扰了在现有临床应用结果上的连接作用,对后续的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功能变化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中,麻醉的主要作用点在于麻醉人的终端神经与递质的接触环节,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神经递质在体液内的传播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MAC能代表麻醉映 了药物的镇痛作用。 • MAC越小,药物的镇痛作用越强;MAC越大,镇痛作用越弱。 • 麻醉作用的涵义,除镇痛外,还应包括镇静、催眠、安定、
遗忘、意识消失、肌松和抑制异常应激反应等等。而且, 仅就镇痛而言,MAC也只反映了机体对皮肤伤害性刺激的 反应,而手术中病人还要经受气管插管、肋骨剥离、内脏 牵拉、血管舒缩等多种刺激,这些都不是MAC所能反映的。
23
• (六)在体多通道记录技术 • 可采用中枢神经元的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 (in vivo multic-channel recording method for central neural activities,简称多通道记 录) • 系统包括微电极阵列(microarray)、数据采集 和分析系统,可研究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放电变化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进而通过分析神经元的 放电模式研究脑对外部事件的编码机制。
fos基因表达法进行研究,但此法特异性较差。
• 在微观上,由于全麻药(包括吸入麻醉药)静注后数十秒 甚至十几秒即可引起麻醉。这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快 速效应(尚未涉及基因表达,但基因可界定机体对吸入麻 醉药的敏感性。但全麻药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脂质还是蛋 白质仍有争议。 • 全麻药对神经膜上功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也亟待研究。
9
• 韩文斌等用七氟醚做普胸手术麻醉证实,麻
醉150min后,因放臵胸腔闭式引流管再次切 皮时,为此制动和循环稳定所需的七氟醚浓 度明显低于手术开始时
• 表明MAC随麻醉持续时间延长而降低 • 可能与CNS对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随时间延长 而改变有关,也可能是初次测定MAC时,平衡 时间太短,吸入麻醉药在脊髓尚未达到有效 浓度所致
25
• 微透析法(microdialysis)的透析管插在细胞外, 管外有一层半透膜,可防止大分子进入,而允许 以上递质(分子量较小)进入,故管内物质均来 自细胞外液,易于分析 • 有作者认为通过c-fos表达、QPEEG、在体多通道 记录技术和脑成像术可基本确定全麻药的作用部 位,在该处插入透析管有较多的依据。
• (一)研究内容和意义 • 全身麻醉即全麻药在CNS的作用部位和分子机制。 • 吸入麻醉药对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也有影响, 但一般不把它们包括在全麻原理内。全麻原理是麻醉学最 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阐明全麻原理对提高临床麻醉质量、 建立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研制新型全麻药、扩大全 麻药的用途乃至揭示脑的奥秘都有很大意义。
29
五 吸入麻醉药物的毒性研究
• 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临床 毒性作用主要是针对肝肾功能的损伤 • 安氟烷、异氟烷等与呼吸机回路中的CO2吸附剂 反应生成CO,大量CO与血红蛋白结合,威胁机 体的组织氧供。 • 七氟烷经过干燥的钠石灰能够产生有毒的甲醇和 甲醛,它与CO2吸附剂中NaOH和KOH反应生成 具有肾毒性的复合物A物质
30
• 氟烷致突变作用的研究中,部分实验获得了阳性结果,并 且大多数学者认为氟烷具有致畸形和胚胎毒性作用。 • 目前还没有研究发现安氟烷和异氟烷具有致畸形作用,关 于地氟烷和七氟烷的致畸形作用研究还很少见。 • 临床试验发现医务人员暴露于高浓度的吸入麻醉药物
17
• ③未与麻醉时程紧密结合进行动态观察。全麻药的作用强 而复杂,一旦动物被麻醉,检测很多指标往往都有阳性发 现。但有些学者认为只有与行为变化平行且发生在行为变 化之前的指标变化才可能是麻醉的原因,否则只能是麻醉 的结果或伴发效应。而很多研究恰恰未能结合麻醉时程进 行动态观察; • ④麻醉包括镇痛、催眠、意识消失、认知障碍、肌松、抑 制异常应激反应等诸多反应,混在一起研究比较困难,分 别进行研究可能较好。当然,将各种作用分别进行研究后, 还要进行整合,即把“还原论”和“整合论”有机的结合 在起来。
28
• 研究结果表明 ,胞内钙的释放与草履虫的兴奋时 间十分吻合 ,说明胞内钙的释放是麻醉药物产生 兴奋性的根本原因。同时 ,麻醉药物升高胞内钙 产生兴奋现象是直接的即刻作用 ,而作用于 钙调 节蛋白CaM存在时间差异 ,CaM 活性受抑制即可导 致麻醉。 • 吸入麻醉药物能够使所有的物种产生麻醉 , 钙和 CaM 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 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blood gas partion coefficient,B/G)指在血、气两相分压相等(达到动态 平衡)时,吸入麻醉药在两相中的浓度比。B/G是吸入麻 醉药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反映了药物在血中的溶解度。 • B/G大,必须摄取或释放较多的吸入麻醉药才能使其分压 相应地升降,故诱导、苏醒均慢;反之,B/G小者诱导、 苏醒均快。 • B/G小是吸入麻醉药的一个突出优点和发展方向,新型吸 入麻醉药七氟醚(sevoflurane)和地氟醚(desflurane) 的B/G都很小,分别为0.69和0.42。
26
• (八)电子顺磁共振技术 • (九)脑成像术
27
最新全麻作用机制研究
• 既能观察到麻醉现象 ,又可进行细胞或分子水平 研究的模型 ---------草履虫就是这样的模型。 •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的淡水生物 ,可以进行细胞 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研究。更重要的是 ,草履虫具 有纤毛 ,能够在水中快速游动 ,且对伤害性刺激 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从而保证我们观察到麻醉现 象。
18
• (三)作用部位 • 全麻药在CNS的作用部位,目前认为,在宏观上, 意识和知觉(包括痛觉)均在大脑皮层形成,皮 层无疑是全麻药作用的重要靶位。而皮层下,包 括脊髓在内也是吸入麻醉药的重要的部位
19
• 全麻药作用于皮层的哪一脑区(功能区)、皮层下的哪一 核团仍不清楚。 • 徐礼鲜等曾分别给大鼠长时间和短时间吸入麻醉药,用c-
3
二、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innum alveolan concentration, MAC)是吸入麻醉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指在一个大气 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 应(逃避反射)时呼气末(相当于肺泡气)内吸入麻醉药 的浓度,单位是Vol%。 • MAC是上世纪60年初提出的药效学概念,对定量比较吸入 麻醉药的作用、指导临床麻醉等起了重要作用,迄今和今 后仍有很大意义,但现在对其内涵及影响因素等有了新的 认识。
16
• ①由于全麻药的具体作用部位不清,以致埋藏电极、局部 给药、损毁、臵管以及取材做生化、形态学检查等的部位 缺乏依据,所选部位可能不是全麻药的主要靶位; • ②离体实验未能与在体实验结合。如有大量离体实验表示 全麻机制与GABAA受体、钠通道有关, 有学者用在体行为 学实验证明,GABAA受体拮抗剂、钠通道开放剂不能取消 全麻药的催眠、镇痛作用,提示GABAA受体和钠通道不是 全麻药催眠、镇痛作用的主要靶位;
吸入麻醉药研究进展
徐州医学院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齐敦益
• 吸入麻醉药(inhaled anesthetic)应用于临床 麻醉(N2O、乙醚)160多年,一直在临床麻醉中 占主导地位,对它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内容甚多 • 血气分配系数、MAC、给药途径和中枢作用机制 (全麻原理)、毒性作用、临床运用
2
一、血气分配系数
12
三、给药途径
• 吸入麻醉药历来是吸入给药,不仅诱导缓慢,还 多需要笨重、昂贵的麻醉机,使推广受到限制, 且不便于在山区、野外、战场使用。 • 麻醉药经气道吸入后,要在肺经血液摄取,再随 血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 故麻醉药只要能进入血液便可引发麻醉,这使吸 入麻醉药经非吸入途径给药成为可能。
15
• (二)存在问题 • 提出了“脂质学说”、“临界容积学说”、“相 转化学说”、“热力学活性学说”、“突触学 说”、“蛋白质学说”等百余种学说。 • 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膜片钳技术、遗传 学理论和方法的进展,国内外学者研究日益深入, 取得了多方面的实质性进展,但至今仍未能完全 阐明全麻原理
6
(二)MAC是效能还是效价强度?
• 效能(efficacy)指药物(不受剂量限制)所能 产生的最大效应。 • 全麻药的效能通常指它能达到的最大麻醉深度。
7
• 到某一效应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叫做药物的效价 强度(potency) • MAC是一半实验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时 吸入麻醉药浓度,是效价强度而非效能。
13
• 戴体俊等最早观察了注射挥发性麻醉药对动物效
应,测定了小鼠和兔注射(皮下、腹腔、肌肉、 静脉)乙醚、甲氧氟烷、氟烷、安氟醚的催眠 ED50和LD50等 • 颜梅等便用注射给药法很方便地研究了吸入麻醉 药在小鼠的抗惊厥作用和镇痛、催眠作用 • 孙海峰等则观察了异氟醚乳剂对大鼠的效应
14
四、 全麻原理
10
• 2.刺激方式 • 经皮刺激,无论是夹鼠尾、切皮或电刺激,MAC是 不变的,即刺激方式不影响MAC。 • Zbinden等用电脉刺激测定的异氟醚MAC为
1.03±0.09%,低于切皮的1.16%。这表明刺激方 式不同,MAC也不同。
11
• 3.刺激部位 • Satas等用新生的小型猪测定MAC,发现无论在正 常体温或低温条件下,氟烷、异氟醚的夹尾MAC都 低于夹爪MAC,推测是不同部位对疼痛的敏感性不 同所致。 • 麻醉持续时间、刺激方式和部位均可影响MAC。
5
• MAC相当于ED50,改变刺激方式和观察指标,就可 测出各种MAC。如气管插管MAC、清醒MAC(亚镇痛 水平)等。 • MAC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代表吸入麻醉药最重 要的镇痛作用(麻醉首先要解决的是手术疼痛问 题),但是,用MAC代表吸入麻醉药的全部作用— —麻醉强度是不全面的。如MAC最小(0.16%)的 甲氧氟烷已被淘汰,而MAC最大(105%)的N2O仍 在应用。
24
• (七)微透析技术 • 全麻药可引起脑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其中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 甘氨酸等递质较为重要。 • 以往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 ①取材部位缺乏依据,未必是该药的主要作用部位; • ②取脑组织后多在匀浆后测定,难以区分该物质是在细胞 内还是细胞外,给分析带来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