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论说类精讲精练
课内文言文议论说理类之学习篇
![课内文言文议论说理类之学习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a57895f0e7cd18525360c.png)
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 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 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 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 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 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 苦。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ຫໍສະໝຸ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学习矣了。以后一定要花
时间进行巩固。
学而时习之,阐不述亦学习说和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学而既 提不要问广题思博,则地又罔学要习多,,想思又与而要自不有 己坚 的学定 实则的 际殆志 情向 况。,密既切要相多关
2、读第二段
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 “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 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态度?
①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
下一页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找出原文。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主要体
现在:借书抄录,求师叩问,跋涉艰难,衣食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备知识 最近精讲精练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备知识 最近精讲精练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4176ab2ead51f01dc381f10d.png)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特殊句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奈……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奚以……为”“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孰与”“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也要注意那些对仗工整、结构相同,讲究对应的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也能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便利。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了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好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把握该部分大意,可以看出该部分为三层,前半部分陈述对象是“爽”,中间部分陈述对象是“芝”,后半部分陈述对象是“宣帝”。
然后具体分析断句情况,有关“爽”和“宣帝”的部分,四个选项相同,故设误点在中间部分;“芝坐爽下狱”,主语为“芝”,“坐爽下狱”为其谓语,“芝坐爽下狱”为一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继而根据句式结构分析,“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各自独立,句式相同,排除B。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d159cdf51e79b89680226ac.png)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②?”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③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④,便可对矣。
”应声云:“(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乾隆四年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
②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③厅事:指大堂。
④棋:象棋,由“卒”、“车”、“马”、“炮”、“象”、“士”、“将”组成。
7.下面“命”字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B.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C.唐雎不辱使命.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9.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在下联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分)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训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精讲1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训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精讲1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938c5d31b765ce050814a3.png)
: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思想文经典精讲题1:“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题2:“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致良知 D.穷格物题3:我国古代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政府是研究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普遍重视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论体系题4:四位生在做研究性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宜的是()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②③④ D.①②题5:著名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
”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史记》 B.《汉书》.《上林赋》 D.《阿房宫赋》题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叶,也不画土。
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
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师二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师二](https://img.taocdn.com/s3/m/178c2a7b3b3567ec102d8aeb.png)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
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山巨源,晋初人,“竹林七贤”之一。
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
王衍:晋初人,盛才,常自比子贡。
):“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汾阳见卢杞曰(郭汾阳:即郭子仪,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卢杞: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
杞相貌丑陋,好口辩。
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zhì妒忌)不求(贪财),与物浮沉(追随潮流而起伏),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中等才能的君王),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没有学问、没有文才),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今天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话),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
部编七年级语文精讲精练——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
![部编七年级语文精讲精练——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https://img.taocdn.com/s3/m/cb8e853f16fc700abb68fcf7.png)
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知识点】古文阅读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
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清了句子的结构。
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选择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二、用“/”给句子断句。
掌握划分朗读节奏这一技巧,帮助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解题思路】划分朗读节奏主要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根据语法结构确定。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屠/大窘”,“屠”是主语,“大窘”是谓语。
二、句首发语词、连接词、关联词之后要停顿。
如“至”“若”“夫”“盖”“然”“则”“然则”“岂”等发语词和“且”“虽”“因”“故”“由是”等关联词后面一般也要停顿。
三、句中“而”字前后停顿,句中“也”字后停顿。
要切记:“而”字用在句首,在“而”后停顿;用在句中,则在“而”前停顿。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四、文言文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节合成词。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意义确定。
如“其一/犬坐于前”中,“其一”是指“其中一只(狼)”,“犬坐”是像狗一样坐着,这里的“犬”是名词作状语。
另外,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地名等要了解清楚,不可读错。
【典型例题】(2016年度建邺一模)养生记道(节选)[清] 沈复洁一室,开南牖①,八窗通明。
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
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②旁设小几一。
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
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
晨入园林,种植蔬果,刈草,灌花,莳③药。
归来入室,闭目定神。
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
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
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
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④礼节。
小饮勿醉,陶然而已。
诚然如是,亦堪乐志。
[注释]①牖:窗户。
②楚楚:整齐的样子。
高三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三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093c18c0c22590102029de7.png)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戢戢:众多B、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御:驾驭C、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蒸:兴起D、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雠:响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②众人君之.而受命焉B、①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②不克以.己之所向C、①尤智者,所.君尤众焉②彼其心之所.向D、①以坏风俗而.贼人才②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①众之所趋,势之所归②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③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文解字》梳理与练习《经典常谈》精讲精练(解析版)
![《说文解字》梳理与练习《经典常谈》精讲精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d84d2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6.png)
《说文解字》梳理与练习——《经典常谈》精讲精练(解析版)一.填空。
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2.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
3.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
4.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让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
5.《急就篇》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
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6.东汉(朝代)和帝时,许慎(人名)作了一部《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这部书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7.《说文解字》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8.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
9.“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形声字最多。
10.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假借字。
11.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
12.象形字本于图画。
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
13.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1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
二.选择。
16.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D)。
A.文字不断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解析:《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故选D.17.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C)。
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文言考点讲解
![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文言考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90361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b.png)
备战2023年中考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一部分文言文第五讲:文言考点讲解理解词语,揣摩句子[2019 •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任元受,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35之入幕,元受力辞⑥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d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考点:理解实词的含义】⑴未尝离左右..()(2)或以话语稍.多()(3)尽言方.养亲()⑷必持以遗.老母()2.[改编]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考点: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以顺为正者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考点:停顿、断句】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4分)【考点:翻译句子】(1)魏公太息而许之。
(2分)译文:_(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分)译文:_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常见题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是()【答题思路】首先,对教材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
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
文言文天天—议论说理类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
![文言文天天—议论说理类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b5813e93bceb19e8b8f6ba69.png)
【魏晋南北朝文】73 《齐民要术》序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2006安徽)【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1 孙叔敖纳言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1 孙叔敖纳言](https://img.taocdn.com/s3/m/887f25daba0d4a7302763ab8.png)
一、趣文导读动筒尝于学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译文】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
”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
”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博士无言以对。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
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汉族杂史小说集。
刘向著。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选自《说苑·敬慎》)【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的品德。
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
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
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
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256e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b.png)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阐述某个观点或道理,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有时也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
论说文的结构一般比较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论说类文言文的代表作品有《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其中《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论说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比较讲究文采和修辞手法,常常采用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论说文还强调文章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思想性,要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论说类文章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文体,包括议论文、杂文、随笔等。
论说类文章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精讲精练课件31 醉翁亭记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精讲精练课件31 醉翁亭记](https://img.taocdn.com/s3/m/586d310b04a1b0717ed5dd72.png)
泉香而
酒
洌 24,
25
山肴野蔌
,
杂然而
26
前陈 者,
泉水香甜,美酒清冽, 野 味 野 菜,纷纷地在面前摆开,
太守
宴也。宴 酣 之 乐, 非丝非竹 27 ,
这是太守的宴会。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字词解释】
24 洌(liè ):清。
25 山肴野蔌(sù ):野味野菜。蔌,菜蔬。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20 也。 早晨上山,傍晚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所以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负
者 21
歌 于途,
行者休于树22 ,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唱着歌走在路上, 行人在树下休息,
前 者 呼, 后 者 应, 前边的人呼叫, 后边的人应答,
【字词解释】 20 穷:穷尽。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④,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逐渐听到潺潺水声,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两个山峰之间倾泻出来的,
酿泉也。 就是酿泉。
峰回
路 转⑤,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字词解释】 ④潺潺:拟声词,形容水声。 ⑤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返回目录
续表
(1)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判断句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应为“有翼然亭临于泉上 者”)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至于负者 文言 倒装句 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句式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应为“醒能以文述<之> 者,太守也”)
2020高三文言文精练精讲
![2020高三文言文精练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e416b8e933687e21ae45a902.png)
单文精练一叶味道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
试礼部..第一。
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
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
”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第,调鄂州教授。
..十三年进士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
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
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
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
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补充积累:"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
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这是一个流行于汉字文化圈中关于称谓的术语。
“几微”:1、细微;细小。
2、征兆;迹象“参赞”一词源自于《周易·系辞传》中“参赞于地之化育”,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多指驻外大使馆中顾问、参事之类之职衔。
高考语文第1章论说古文总复习跟踪达标训练新人教必修3
![高考语文第1章论说古文总复习跟踪达标训练新人教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3bfbf88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43.png)
高考语文第1章论说古文总复习跟踪达标训练新人教必修3高考语文第1章论说古文总复习跟踪达标训练新人教必修3一、基础过关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矣岁:年成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欢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C项,爱:吝惜的意思.C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表转折/表递进;B。
比,介词/引进对象,介词;C。
均为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D。
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
C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A.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B.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C。
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因果连词.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会盟而谋弱.秦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吞二周而亡.诸侯C.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弱。
A.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B。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C.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D.上、下,向上、向下.A5.下列“因〞字用法当“趁势、趁机〞讲的是()A.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因.噎废食A.依靠、凭借;B。
沿袭;D。
因为。
C6.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被动句;B。
介词结构后置;D.宾语前置。
C二、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01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专项专练10 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专项专练10 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eeda2349649b6649d7475b.png)
专题专项专练10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
”而世未尝无事也。
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
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选自《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有删节)[注] ①权衡:法令。
②伏怨:怀怨于心。
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
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
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
⑦仪的:靶子,目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伯夷、盗跖不乱.乱:叛乱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B。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a1695b33687e21ae45a90e.png)
论说类文言文一、2017浦东二模守戒【唐】韩愈《诗》曰:“大邦维翰①。
”《书》曰:“以蕃王室。
”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
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
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
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
噫!亦惑矣!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
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
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
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
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
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
②窬:yù。
从墙上爬过去。
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2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1分)2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新编古诗文精讲精译精练(7年级)》参考答案
![《新编古诗文精讲精译精练(7年级)》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5d6f2b0242a8956aece446.png)
七年级【直击中考】参考答案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1.C答题点拨:回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需要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实词的含义。
选项A中“则是(判断词)无信”,“是(指示代词,这样)进亦忧,退亦忧”;选项B中“太丘舍(舍弃)去”,“屋舍(房屋、住宅)俨然”;选项C中“相委而去(离开)”,“登斯楼也,则有去(离开)国怀乡”;选项D中“下车引(拉,牵拉)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延长)凄异”。
所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C项。
2.C答题点拨:文言文句子在翻译时要抓住关键的得分点,主要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本句中的重点词语是过(超过)、舍(舍弃)、去(离开)、乃(才);本句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朋友”,还要注意字字落实。
答案选C项。
3.B答题点拨: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文中父亲的朋友失信又失礼,还不自省,反而怒骂元方的父亲;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教训。
所以C项中“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胜”是错误的。
论语1.为学儒答题点拨:这道题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课文的题目,这是历年来的常设考点,需要花时间背诵积累。
另一个考查的是文化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儒家之学亦称儒学、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术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道考题注重基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第一空:②第二空:(1)思学结合(2)学与思的关系(3)坚持不懈(4)持之以恒(四选一即可)答题点拨:这道题需对【甲】、【乙】选文的内容、主旨有准确的理解,并加以比较分析,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首先是比较【甲】文和【乙】文的相同点,题干提示两文“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乙】文的第①段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思学要紧密结合;【乙】文的第②段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因此答案为第②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论说类】课前小练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宏勋诗集序刘大槐天下之达道五①,而其一日朋友之交。
朋友者,所以析疑劝.善,相切磋以进于道。
故为仁者必取友。
一理之未明,读书十年之久而不能贯,谘之于友,一朝而豁如;无友则虽终至于悟,而.日月亦已淹矣。
凡人之为善,独为之则怠,共为之则精力以相感而生;将为不善,然惧吾友之知,亦或逡巡而中止。
呜呼!友道之.衰也久矣。
逐逐焉惟势是趋,惟利是骛.。
势既去,利既尽则疏;又或相见则相谀,背则.从而毁之。
此不可以为友也。
余观今之.为友者,无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戏,相与为放辟淫侈②之谈。
孔子之所谓群居而言不及义,岂不难矣!抑或弛废其心,其与友相接,漫漫昏昏,无可相切磋之具.,是则余之忧乎?余谓人不可无友,而友不可以常聚,平居则.各键其门,各专其务,如田之有畔。
逾时而.一晤,晤则出所疑以相质问吾友,所得于未相见之日者有几?其未知而今乃进于知者几何物?其已能而习之,以无至于忘者几何事?有善则相旌,有不善则相訾,友之道如是而已。
余客游京师,寓居京城之外,而震泽张君宏勋寓居城内,相去六七里,每旬日或半月之间,则张君必一出相见。
相见则必有书一幅,画一卷,诗数篇,袖而出之以.共赏,宜其业之日益精。
久之,其诗日益工,则亦日益富,裒③然成集而问序于余。
余伟张君之每出必以.文会余,而愧余之独无以就正.于张君也,于交友之道不能无所感,遂书之以为张君诗集序。
(选自《刘大槐集》)【注释】①《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乜,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②放辟淫侈:放纵而不加收敛。
③裒(p6u):聚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析疑劝.善劝:勉励B.惟利是骛.骛:追求C.无可相切磋之具.具:才能D.而愧余之独无以就正.于张君也正:正确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而.日月亦已淹矣逾时而.一晤B.友道之.衰也久矣余观今之.为友者C.背则.从而毁之平居则.各键其门D.袖而出之以.共赏余伟张君之每出必以.文会余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谘之于友,(则)一朝而豁如B.凡人之为善,(若)独为之则怠C.余客游京师,寓居(于)京城之外D.相见(余)则必有书一幅,画一卷,诗数篇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朋友的作用就在于析疑劝善,相切磋以进于道,所以人必交友,且要常聚以相互交流和促进。
B.交友之道的衰落,主要表现为人们趋势逐利,酒食嬉戏,群居而言不及义,这令作者十分忧心。
C.作者提倡的交友之道,主要指朋友间有做得好的就相互表彰,有做得不好的就相互批评指正。
D.作者应张君之请,又愧于自己无作品与之交流,更感叹当时友道衰落的现象,于是写下此序。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①,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古文观止》)【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
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C.子房不忍忿忿..:愤怒、怨恨..之心忿忿D.其身之可爱.爱:怜惜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故加之而.不怒油然而.不怪者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此其所以..为子房欤C.非子房其.谁全之其.事甚怪D.子房之.不死者而忧其度量之.不足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D.由此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参考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着)一般人在常情下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灭亡、秦朝正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
那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在锋芒之势上,(杀他)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
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的情形),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盗贼手里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青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下人的事,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没有一直以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敝),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