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_一_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a500c8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4.png)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的是人的平衡和调和,旨在实现人的完美发展和心灵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中庸的理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中庸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与“和谐”。
中庸主张在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平衡和调和,既不偏向于过度的极端,也不偏向于过度的消极。
中庸倡导的是一种适度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外的和谐。
在中庸的理念中,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庸的核心思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中庸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平衡和调和,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态的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中庸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和谐与平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中庸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们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平衡和调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成长和完美发展。
三、中庸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中庸的理念在心理健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可以通过中庸的理念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其次,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运用中庸的理念来帮助人们寻找平衡和调和,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最后,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中庸的理念来引导人们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心身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心身健康观](https://img.taocdn.com/s3/m/10382c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6.png)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心身健康观一、心身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身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精神和生理两个层面上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有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身体健康则是指个体在生理上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没有明显的疾病或病痛,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心身健康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心身健康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古代医学家强调“治未病”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心身健康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生理健康,还包括关注个体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身健康问题。
心身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心身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心身健康的含义和内涵心身统一:传统中国文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心身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其生理健康,反之亦然。
心身健康观强调要关注身心的统一,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人体的健康也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心身健康观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都受到阴阳两种力量的影响。
保持阴阳平衡是实现心身健康的关键。
五行相生: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心身健康观借鉴了五行学说的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五行相互作用的影响。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可以达到调节五行的目的,从而实现心身健康。
修身养性: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心身健康的基础。
修身养性包括道德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41a27b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9.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厚,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能够为个体提供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与心灵修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倡导尊重和谦虚,追求道德、仁爱和诚信。
这些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我反省与修养。
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个体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从而塑造良好的心态。
这种自我反省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儒家思想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这种理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自尊、信任和归属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滋养和提升。
二、道教思想与心身平衡道教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平衡。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教更注重的是个体的内在修行和对生命的体悟,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独特的作用。
道家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身心的平衡。
通过冥想、太极拳等修炼方式,个体能够放松身心,达到内外相合的状态。
这种修行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升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另外,道家哲学中强调“养生”,注重饮食、运动和作息的调节。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宜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从而保障心理健康的稳定。
三、佛教思想与内心宁静佛教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强调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执念,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放。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压力日益增大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佛教倡导“修心养性”,通过冥想和默念佛号等修行方式,使内心渐渐远离纷扰,获得平静与宁静。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d5ed3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0.png)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风靡全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广泛,包容性强,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启发性。
在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调适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强调“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提倡“忠厚仁义,尊师重道,孝顺爱家”。
这样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需要与老师、同学和宿舍、食堂等各种环境相处,其中交际、沟通能力是必备的素质。
而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心”,追崇“止于至善、险于无功”的行为准则,教育人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同时也让大学生认识到了仁爱之心与品格修养的关系。
这种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相对薄弱,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塑造他们的人格。
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积极作用1、陶冶情操。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被广泛地传承下来。
赏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确立良好的生命哲学。
2、增进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根基,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开拓视野。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学习其哲学和思想,使大学生开拓眼界,拓宽视野。
4、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千年薪火,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内涵,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9caae9fc4ffe473268abe8.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献,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主要来源。
从这三家的思想体系人手,分析它们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对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有三大标准:较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以及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现状的能力。
也可表述为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儒家文化中三大和谐的理想追求一致。
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儒家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1)“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可追溯到“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具体到心理平衡则是:使内心世界阴阳两极不至于有所“偏倚”,或“过”或“不及”,随时控制调节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使其居于适中状态。
“中庸”用现代人的思维也可理解为“适度”。
它对于调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规范道德行为,求得人生成功起着很大作用。
同时,防止“偏倚”,保持“适度”。
适度的自信是走向成功之必需,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源泉。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中庸”日益显露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
(2)“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
孔子说;“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诚意、正心、修身”即道德修养。
保持心理平衡,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正确对待欲望。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59cc930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6.png)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以及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你了解过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4、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健康有何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你了解过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朝代,今天已经逐渐失传,有的还在流传,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特别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商业CARDS,知道茶是一种伟大的享受生活。
从茶具的选择到茶席的摆放,无论是简约自然,还是隆重华丽,茶席的高雅意境都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品位,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易学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括风水学、命理学等诸多内容。
自古以来,它就被纳入各种学术理论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
易学思想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文化之一,指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并作为一种文化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思想、伦理、风俗、习惯和行为,学习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绽放着灿烂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
后来,智慧展现在纸上,又有了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最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专业人士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专业人士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aaf094c3c1ec5da50e270ba.png)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根据此一“健康”新界定,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虽然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心理健康的文化适应性或文化相对性却有着广泛的共识。
世界文,{匕丰富多彩,心理健康的r;题便随文化模式的不向而多少有所差异‘即是说人们的心理健康观是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函数.“心理健康”的现代概念,虽然源于西方,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西方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哲贤宗师们没有探讨过心理健康及其相关问题。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是论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中国人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学者们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本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汇合道、佛文化的诸子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健康”这一名词,自然也就不可能直接订立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
不过,如果以此认定中国文化中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则不然。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以孔子为代表),是关于“人”以及如何“成人”(做人)的文化体系①,此一文化中所提出的理想人格,几乎都体现和表现着心理健康的人的特征。
先秦儒家重视理想人格设计,儒祖孔子提出人的发展目标有“士、右子、圣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语),而其中,对“君子,的表述最多.《论语》中就出现了ioi次,儒家对“君子”的德行智等都有详明规定。
而与儒家相异但又互补的道家文化,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至人”、“真人”、“神人”。
逍遥无待,与物同一,德合天地,道济夭下;形随俗而志清高,身处世而心逍遥,便是道家人格的追求。
墨家的塑想人格是“博大完人”,具有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不避亲疏的意涵.“完人”的特质包括善思的头脑,奋斗的韧性,爱和牺牲精神,反对艺术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有利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有利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de2410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有利关系示例文章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有利关系》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和咱们的心理健康有啥关系呀?就拿过年来说吧,一到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那场面,多喜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说有笑的。
大人们聊聊这一年的工作,孩子们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
这时候,就算你心里有啥烦恼,是不是也被这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给冲淡了?这就好像是冬日里的暖阳,一下子把心里的阴霾都给驱散啦!难道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吗?再说说端午节,大家一起包粽子。
那一片片清香的粽叶,加上白白的糯米和甜甜的红枣,包出的不仅仅是美味的粽子,更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的成果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忙,笑声不断。
这不就像一场心灵的聚会,让我们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吗?难道你能说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还有中秋节,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吃着香甜的月饼。
长辈们给我们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那神秘又美好的传说,让我们的思绪飘向了遥远的夜空。
在这一刻,我们的心变得宁静而又充满幻想,所有的压力都好像随着月光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不就好比是心灵的一次放松之旅吗?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这种尊敬长辈、关爱弱小的行为,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善良和温暖。
这不就像是给心灵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让它慢慢发芽长大吗?还有“和为贵”的思想。
小伙伴之间闹了矛盾,大家互相让一让,道个歉,很快又能和好如初。
这种和谐相处的观念,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心情也更加舒畅。
难道你不觉得这很棒吗?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宝藏,里面藏着无数能让我们心灵变得强大和美好的宝贝。
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所以呀,咱们可不能小瞧了中国传统文化,要好好地传承和发扬它,让它继续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拥有健康又快乐的心灵!示例文章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有利关系》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传统文化,和咱们的心理健康居然有着超级大的关系!就说那春节吧,一到过年,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bc1f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b.png)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引导。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平和心态,减少过度的欲望和焦虑。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不刻意去追求违背自然之道的事物时,内心往往能够获得一种宁静与满足。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并非是指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被理解为减少过度的控制欲和强迫心理。
当人们能够放下过度的执念,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确定性,降低心理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适度。
在心理层面,它教导人们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稳定。
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过分狂喜或极度悲伤。
这种平衡的心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重视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依靠和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对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出自信、乐观、有责任感的个体。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疗愈功能。
诗词可以抒发情感,让人在文字的表达中找到内心的共鸣和宣泄;书法和绘画则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专注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达到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https://img.taocdn.com/s3/m/c378c03b0975f46526d3e1c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作者:周煜张敏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是儒、道、佛三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资源,对于我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人们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心理学心理学虽诞生于西方国家,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是我国人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对于提高我国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一条新借鉴思路。
本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思想中的心理健康观。
一、道家——顺其自然的“静心”道家的心理健康观主要体现在强调“顺其自然”,也就是“静心”。
道家将人的本性理解为:人的原始性。
道家认为,人类原始本性所丧失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人们“求学”所导致的多私多欲,又因为人们的多私多欲导致产生人类原始本性丧失的根本原因即人们后天的“有所作为”。
这里的“有所作为”指那些违反规律的作为。
“求学”是指那些违反规律的巧诈之学。
道家认为人们只有达到人性的复归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又可使人的肉体不受到伤害,为了想要达到想要的人性的复归,第一步必须从人性丧失的原因开始,用“静心”,顺其自然的方法达到“心”的健康。
道家针对这一问题找到了重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这两大修身原则。
道家以自然为本位。
宇宙和万物道家都用自然的眼光来看待,道家强调自然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生的根本是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以及回归自然,强调与世游离、强调自由身心和超越世界的精神。
道家始终遵循着“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两大修身原则。
“道法自然”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和无有用心的强调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自然决定一切事物乃“道”,所以人理应保持一种无为且恬淡的人生态度。
一切“顺其自然”而为之,顺应自然规律不强加以改变,处事不争不抢。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https://img.taocdn.com/s3/m/e524346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e.png)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积淀下来的经验智慧的总结,而心理健康则是一个人心灵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古老智慧蕴含着心灵疗愈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人们了解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来实现心灵的疗愈。
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来源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人性、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探索。
这些智慧思想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1 中庸之道与心理平衡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这一思想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压力,容易陷入情绪波动的困扰。
而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之间,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关键。
1.2 仁爱与人际关系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当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爱与尊重时,会获得正向的情感支持,从而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仁爱的传统智慧提醒着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良和宽容为准则,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1.3 文化传承与意义寻求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短暂的满足感,但这种追求很难带来长久的心灵满足。
而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的心灵需要更深层次的满足,需要通过意义和价值的寻求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传统文化的心灵疗愈方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和行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提升。
2.1 冥想与自我反思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深入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它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c7236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3.png)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慰藉,还培养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和情感的抒发,为人们提供了宽容包容的心态。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教导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培养亲和力和耐心。
这种心态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注重养生保健,循环自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注重养生和平衡身体。
这一理念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更注重身体的平衡、健康和养生,从而增强了身心的健康。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同样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直以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崇尚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人在家庭中注重相互沟通与理解,维护家庭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注重面子文化和尊重长辈的传统,有利于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现代化的快节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许多年轻人更关注于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因此,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和谐共生和亲和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8769b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3.png)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当代人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身心互动、养生保健和心灵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
一、身心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种身心互动的思想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五脏和谐”等概念,强调身体的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这种平衡的思想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要充分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避免过度偏向一方。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然调和。
自然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元素,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强调为调和共生。
在身心健康方面,中国人注重与自然同频共振,通过与自然接触、运动来调节身心状态。
例如,漫步在大自然中、练习太极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启示。
二、养生保健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保健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和保持心态,人们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构建健康的饮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启示。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谷杂粮的摄入,及时搭配荤素,讲究色香味形俱全。
这种饮食方式对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并且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体现了养生保健的思想。
另外,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启示。
传统的武术、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够调节心理。
这种锻炼方式能够让人们在运动中体验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对于改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心灵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内心的培养与修养,对于心灵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都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修行。
儒家思想倡导道德修养,注重家庭和谐、社会公德等。
这种修养方式不仅使人具备了正直的品质,也能够维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8d5c5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1.png)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心灵寄托的提供等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塑造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为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社群的凝聚力。
这种社交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感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也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支持。
三、传统文化对心灵寄托的提供的影响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寄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这些信仰和思想为人们解决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提供了灵性上的寄托。
在个体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信仰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勇气,激发内在的力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思默想、太极等实践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6de95e6102de2bd960588f3.png)
识, 均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 自我完善不可多得 的心理财
富。
( ) 挫折的超脱 精神 和 承受 力是 中国传统 文化 二 对 的特色之一 孔子认 为对 挫折 的 承受 力是 一 种美德 。 他
对颜渊说 :用则行, “ 舍则藏, 惟我与尔是夫 ! ( 述而》 ,《 , ) 言外之意就 是 , 到冷 遇 、 到挫 折 要 能 坦 然接 受 而不 遇 遭 要愤愤不平 、 耿耿 于怀。孟子说: 得志 , 泽加于民; 不得 志, 修身现 于世。穷则 独普其身, 达则兼 善天下。 还 有 ,小不忍则乱大谋” 《 “ ( 卫灵公》 , ) 指的是对一些不顺 利、 小挫折要善于忍让、 忍耐 , 以顾全大局, 以及“ 塞翁失 马, 焉知非福” 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等文化精粹, 对大学 增进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 三)主张积极进取 。 提高人 的适应能力是 中国传
世的责任 , 苦难有利于人的成长和成功, 人不要怕苦难
孟子说 : 故天将 降大任 于斯 人也 , 必先 苦其 心 志 , 其筋 劳
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 为的影响 。 熟悉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 实践中,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现本土化的特征 , 把西 方的心理咨询理论 与技巧与中国的特有文化因素有机 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20 0 6年第 1 期 总第 2 期 2
海南广播 电视大学 学报
Ju o m ̄ o i a d o& T i e t fHan n Ra i V Un v  ̄i 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6 N .1 ( o o
Ge ea e a N . 2 n rlSf l o 2 i
传统 文化 : 影响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 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e848fa190b4e767f5acfce10.png)
• “国学培训”首创者,象思维专家 顾问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易和书 院院长。 • 马仙蕊老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 学培训”的理念,是“国学管理, 修心开智”国学培训行业的先驱者 。 • 2004年在北京创立易和书院。感悟 于易道精华,又撷取了伏羲氏的观 象心法,周文王的六十四卦易理与 孔夫子的易道精髓,依据东方“象 思维”原理,整合发展出一条融会 易、医、儒、道、禅,向内观看, 向内觉察的“国学修心次第”,以 亲身实修体悟开创了以易道之“象 ”为特征的天人合一的“国学修炼 ”系列课程,用以开发人们原创的 、动态的、整体、直观的右脑悟性 思维。 • 主要代表作有:《回归国学之源— 用“观象”构建通向和谐世界的思
修阶梯。 •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 通过治理家庭, 直到平定天下, 是几千 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中国几千年 的历史中影响始终不衰。
第四方面
传统文化中“自信、乐观”生活态度 有助于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心理情绪
•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少年心理、生理都尚 未成熟, 尤其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复杂多变, 更 具有独特性。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单调、人 际交往的矛盾、成长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往往会 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产生不良的自卑心理。
• 朱建军,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北京读你心意 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 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 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是一 位于精神分析流派基础上独自创立心理咨 询与治疗方法的学者,同时为释梦领域的 领先者; • 1988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犯罪心 理学教研室工作; • 1991年开始,创立心理咨询的意象对话技 术,这是我国仅有的自己创立的几种心理 咨询技术之一; • 1995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 性初先生; • 2001年至今,参与开创北京林业大学心理 系,曾任系主任。 现就职于林业大学心理 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e6175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29d894716c175f0e7cd137b0.png)
(3)知行观对行为转变有着指导意义。
知指知识、知觉、思维、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 实践。知行论强调,个体的行为转变是复杂的工作,行为转变 的困难在于有的人面对的是知难,有的人是行难,知行相互作 用。eg:王夫之提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解释了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关系和认识与情绪关系。
eg:春秋初期管仲所著《管子·内业》中提到“思索生知,慢 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2)学习理论是行为转变学说的基础。
eg:孔子强调兴趣和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强调:“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
怒
忧
思
• 人对失去所爱之人 • 感到自己的安全受
或物、愿望破灭时
到威胁时产生的畏
的体验,归属于肺。 惧心理,归属于肾
• 突然遭受意料之外 的事件而引发的紧
张惊骇的情绪体验,
归属于肾。
悲
恐
惊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模式
➢ 爱惜精神。养生者要想长存,就要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是保养精神的原则。
(4)批判
迷信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险,阻碍的进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能解,医学事业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 须破除迷信。
二、历代养生理论
何为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出自《管子》,包含养身和养心。再往前追溯 ,从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养生观最早是出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唯物辨证的书,明确讲到“信鬼神者不要和他 医学的道理”,因为养生是辨证的,唯物的。出自《黄帝内经 本神 》一篇,三句话、三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0cab0c1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7.png)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
众所周知,拥有强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幸福而坚强的人生。
中国文化作为特色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地的强健心理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经验。
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的涵养、理性思维和道德素质,从而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心理。
其次,中国文化强调品德教化,开创出“以道德为本”的完美学术理论。
学者们把“中庸”、“论语”等完美学术融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标准,强调了道德的至高性境界,让修身养德成为一个日常的必修课,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准。
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心旷神怡”的自然之乐。
许多优美的成语都渗透了人们去和谐自然的精神,充分宣传和谐的文化精神,教人们只有懂得把握好气象景物,才能进一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用其独特的方式为现代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如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认清文化精髓,正如传统文化教诲,以良好的态度保持心态的积极性,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必定会有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批判
• 基督教反对治疗主义文化背后的技术导向性 – 将宗教看做一种治疗技术的观点代表了一种神秘主义世界观,即万事 万物都是有限的,每件事物之间都有交感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操 控一些事物就会影响其他事物 – 基督教拒绝这种观点,因为它讨论的是人与无穷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 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对神之依靠的知觉 技术导向性与基督教导向性的差异可以从祈祷态度的转变中看出 – 技术性祈祷的目的是愿望的满足,是将神圣的力量用于个人目的 – 这是对祈祷的神秘主义扭曲 真正的祈祷以神为中心 – 当人自身的灵性中心重新连接时,祈祷把人作为整体治愈 – 祈祷的要点是关系而不是技术 – 参与这些实践的人对他人、对疾病和痛苦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态度,而 更少地追求个人满足
• 在这种观点之下,疾病的涵义超过了单纯的对机体功能的干扰;它也 可以破坏我们的关系,并产生人生意义方面的问题 • 他们由此认为,健康与疾病有根本的灵性成分(Rowe & Kahn, 1997; Kinsley, 1995, p. 152) • 全面健康模型的特点 – 它关注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而不是零碎的健康方式 – 它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我们人生许多方面的整体状态 • 问题:仍然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
27
能量与疾病的关系
• 任何一种元素能量朵萨失去平衡,将出现特征性的身体或心理效应
• 每种元素能量朵萨都倾向于围绕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发挥作用,因而 若一种朵萨出了问题,将引发一系列相应的症状
– 风元素出现问题影响运动、能量和结肠,导致诸如便秘或腰背痛, 以及悲伤、难过、焦虑和恐惧等问题
– 火元素与代谢和消化系统相连,也与某些脑神经递质以及心脏的 脉轮相关,因而火的能量出现问题导致炎症、愤怒、嫉妒和批评
11
最主要的问题:理论贫乏
• 生命科学、心理科学最缺乏的是先进的理论 • 物理学发展途径的启示 – 力、热、电、光学 – 现代物理学 • 生命科学新理论的可能性 – 生命力学? – 生命热学? – 生命电学? – 生命光学? • 产生新理论的途径是什么?
1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3
资料:基督教的健康观
• 基督教从耶稣时代起就关注治疗和健康 • 教堂治疗从二世纪开始流行,但当时强调的是治疗灵魂 • 躯体痛苦也是关注对象,但早期基督徒也将痛苦视为成长和与基督认 同的机会 – 当时社会的传统观点是厌恶痛苦,认为需要避免或忍受 • 在早期基督教观念中,健康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涉及身、 心和灵的整个人
15
基督教眼中“疗法文明”的隐含假设
• • • 健康是道德中性的,可以存在于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的框架中,因 此健康不必包括强制性的核心价值观 满足先天本能就实现了人的完善,因此冲动释放是首要治疗工具,而不 是自我控制;希望转变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理想 健康的人生应当关注当下和每一天,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终极”或 “神圣”的东西上 – 弗洛伊德认为询问人生意义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因为除了个人私欲的 满足之外别无意义 治愈或完美是不可能的;应以增强满足本能的个人能力为目标。 – 培根主义科学理想:提高力量与自由,而不必遵循理想来做抉择 – 例如,精神分析提供了提升自由的技术,却不排序,不决定价值 反对把社团作为积极力量的观点;社团是某种方便人们共同生活并寻求 冲动释放的东西 – 弗洛伊德认为社团或文化不能作为治疗手段,个人主义的自我才是必 须的中心,拒绝承诺才是治疗手段
2
我们打算怎么做?
• 整个课程分七次: • 第一讲:绪论,东方文化与非现代健康观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 第五讲: • 第六讲: • 第七讲:总结,讨论
3
释题:什么是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
• 中国文化不是旗袍辫子、不是愚昧落后、不是唐装汉服 – 上古三代文明传承 – 汉、唐、宋文明 – 明清的自闭与中国文化的衰落 • 东方文化不是神秘主义 – 西方的神秘主义 – 东方的实践哲学 – 理性的启蒙 • 中国:中央之国 • 文化:文明的转化
25
印度数论派思想
• 梵(Brahman)是超越一切的纯粹觉知和意识状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态 – 神我(purusha),即不受现象世界约束的自由能量,它是纯粹的意 识,是思维过程的基础 – 自性(prakrti),是原始意志和创造潜能,有时也称为太初圣母,将 其自身展现于物质世界
• 在人类经验中,这一纯粹意识最初分裂为知道者,知道的过程和知道 的对象三部分 • 三部分意识与自性共同作用,产生三种元素能量 – 由知道者产生风 – 由知道的过程产生火 – 由知道的对象产生土 • 这一切构成了物质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包括人体运转在内
学 • 这种二元论被大部分最新潮的思想所摒弃
•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很强的相互联系(例如,
Merrill & Salazar, 2002)
10
西方人提出的广义健康概念
• 广义的健康概念超越了医学模式,它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 在避免生病的同时,健康还包括一些正面的品质,比如生命有意义、 主动参与、生产力等
8
资料:医学模式下的疾病发展阶段
• 发病前期 – 此时个人人格、环境和特殊问题相互作用,决定了发病风险 • 发病期 – 此时产生实际的问题和症状 • 医疗手段 – 发病前期中的医疗手段包含早期预防以降低发病风险 – 发病期之后,处理的选择是基于门诊的次级治疗或住院进行的三 级治疗
– 在发病前期中,某些保护性因素可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或促使其康 复
16
•
•
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
• 基督教反对宗教是一种疗法的观点 – 认为宗教所宣称的真理并不全是、甚至也不是部分地关于健康的, 而是关于恰当的行为以及人生的本质和归宿的 • 宗教传统是为了帮助人们不论疾病或健康都共同生活在世界上 – 它涉及到发生在深层水平上的灵性治愈,它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带 来身体上的治愈 • 在基督教中,未来的希望和承诺在于别处 – 治愈是新事物到来的标志而不是其终结 • 关注健康不是为了提升个体的需求 – 而是基于社团成员相互之间以及对陌生人保持友善的理想 • 用健康取代神成为人们致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局限的,它代表着对基 督教观念和友善理想的抛弃,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态度,让人们变得 无助
7
西方医学模式下的疾病
• 疾病概念:某种外来的、侵犯个人身体并干扰其复杂运转机制的东西 – 对抗治疗原则 • 现代医疗服务的定义 – 利用化学和机械干预手段对抗这种外来力量 – 专科医学专家对于对抗疾病、维持正常功能来说必不可少 • 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健康的医学模式 • 这种健康观与人类观可以扩展到人生的很多领域,将不同的法律、社 会和宗教问题都视为疾病,需要专家来加以对抗 • 这种观点有时也称为文明的医学化
17
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
• 基督教反对治疗主义的自我崇拜式目标 • 在治疗主义文化中,一切都以身体和心理的能力或力量的发展为目的 – 对力量的关注通过一系列方式表现出来,包括文化的青年化 • 失去是一种检验手段,可以检验我们所追求的欲望和支持它们的政治 体系是否构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 – 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宗教变成了一种仅仅是满足个人而非满足自 身的手段;它变成了为达到特殊目的而被检验或使用的商品。 – 这种宗教消费主义是对团体传统的破坏,它使神成为简单的商品 生产者;人们可以而且也应该把宗教作为将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健 康状况的产品;
– 土元素与身体结构、组织和免疫有关,如果土的力量平衡,将促 进爱与宽恕的情感;土的力量失衡与依赖、贪婪和充血性疾病有 关 – 土还能影响消化之火和身体代谢,它促进正性的精神品质如心智 清醒和逻辑推理,以及正性情绪如快乐和耐心
28
能量的微妙形式
• 在能量身体水平上,元素能量有三个微妙对应物,它们负责维持生命 力、促进健康、以及支持更深水平的瑜伽与冥想修炼 – 生命之流(ojas)与生命力和免疫有关,它受营养、应激、饮食或运 动失衡、人际关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它维持意识,将意识和物 质相联,是自由和爱之能力的源泉 – 光(tejas)与能量和消化有关 – 息(prana)与大脑活动有关,并在神我(purusha)和自性(prakrti)之间 建立桥梁 • 现代瑜伽修习者相信,元素能量是具有生化对应物的高度精细的物质 或精华,它们组合起来成为昆达里尼(kundalini)的基础,可以在脉轮 的通路中流动
– 健康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现象,它不仅表现为没有身体疾病,也
表现为如欢乐等积极情感状态以及关爱他人等行为 • 治疗不仅包括身体也包括灵魂的修复
14
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
• 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当代健康观脱胎于现代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人类观, 而这些人类观是由问题的 – 现代世界从本质上是一种治疗文化,其中的问题被定义为疾病, 而消灭这些疾病就是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目标 – 现代文化代表一种倾向,即排斥宗教健康观而接受所谓“疗法”: 能够维持健康和个体社会功能正常的各种东西 • 每种文化都有治疗的一面,它们一般都认同宗教和道德要求的有益性。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治疗主义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旧的宗教和伦 理内容仅在其具有治疗潜力时才会得以保留,从而将道德医学化
• 西方人常把灵性、宗教和东方的东西一道视为一般保护因素,而不是 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
9
医学模式的身心分离问题
• 传统西方医学模式倾向于分割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 其依据是疾病症状的本质主要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 • 这种划分反映了一种二元论的理解,即身体和头脑以某种方式分离
• 许多史学家将这种信仰追溯到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早现代哲
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
第一讲:东方文化与非现代健康观
罗 非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luof@
1
我们究竟想做什么?
• 目的:以东方文化与心理人文为背景,探讨健康并探索其实现途径 • 依据:古今文献记载与实践体验 • 态度:以事实为导师,不依赖权威、知识与经验 • 形式:材料、阅读、讨论、观赏、实践、反思、小结 • 总结:书写本课程学习体会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