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轻松高考】语文名师辅导讲座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法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3.联想推断法
4.结构推断法
5.邻字帮助法
6.语法推断法
7.语境分析法
8.单音拆双法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能够提高文言文实词的推断理解能力
过程方法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习
情感
态度
通过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词推断的8种方法。
方式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媒体
技术
利用多媒体电脑
教学
流程
结构
1.字形推断法
2.字音推断法
学段及科目
高中二年级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高二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够更好的鉴赏品读文言文
学习内容
高中文言文文言实词的几种推断方法
学情
现状
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较差,考试的试卷中文言文的十分率很高。一般的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的一种现状。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 6.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丢弃、抛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 “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 “检举、告发”之义。
B. 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 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趁着
A. 摄政王
摄:代理
B.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
五.语境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 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 卜。”岑曰:“我夫人有娠, 弄璋 乎? 弄瓦 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 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成分分析法】
?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 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 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方法小结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形近)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成分分析法(词性、语法) 互为辅助,互为验证。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侍坐》“夫子何哂由也?” 笑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挑战高考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而理解文言实词,不仅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更要靠阅读过程中的推断。

我们知道,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只有这样,阅读过程才会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推断能力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一个考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除了要多积累、勤记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相应的推断技巧,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唯有如此,记忆中的死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才有可能大踏步地得以提升。

下边笔者结合实例介绍八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语境分析推断前边已经说过,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兼有多个词性。

在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究竟怎么解,是何词性,除了要靠长期的阅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语境来推断。

可以说,语境是帮助我们解读文言实词的一把非常有用的钥匙。

任何一个特定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从根本上来讲,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语境推断法是我们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推断法。

如2006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还有“推辞、谢绝”的意思。

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具体语境,可以断定“谢”的意思是“谢绝”而不是“道歉”,故C答案为错误答案。

再如2010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C句: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试题将句中的“识”解释为“标志”,这就意味着这个“识”在这里不读“shí”,而读“zhì”。

那么,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看一看该句所在的语境,“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指通过对文言实词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断,准确理解词义以及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和脉络。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表达作者意图的重要手段。

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有时会存在差异,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善用上下文推断技巧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文言实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具体方法如下:1.观察前后文,分析词性在前后文中,通过观察这个词语的前后连词、标点符号等,可以推断这个词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从而判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一句“遂想起近日香菱亲往,想葬花之状,淿淿浩浩者。

”如果不认识“淿淿浩浩”这个词,可以通过分析前文得知,这是描述香菱葬花的情景,而“淿淿浩浩”正好可以形容花的形状,因此可以推断其词义为“盛开、茂盛”。

2.对比相关词语,推测意义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意义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对比,在上下文中可以推测出未知词的词义。

在《论语》中有一句“听其言观其行”,其中的“观其行”是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品行。

如果不认识“观其行”这个词,可以通过对比另外一个类似词“听其言”,可以推测出“观其行”的意义为“观察他的行为”。

二、善用熟词联想和反义词推测技巧1.通过熟词联想在《红楼梦》中有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行也。

”如果不认识“盈盈”、“脉脉”这两个词,可以通过熟悉的词语来联想,例如“盈盈如玉”,可以推断“盈盈”意为“柔美、明亮”;而“脉脉不行”可以联想到“脉脉含情”,可以推断其意为“温柔、含情”。

2.通过反义词推测在《孟子》中有句“曲突徙薪,以待火也。

”如果不认识“曲突徙薪”这个词,可以通过反义词“直而行”来推测,可以将“曲突徙薪”理解成“弯弯曲曲地搬运柴薪”。

在《论语》中有句“博施浅人也。

”如果不认识“博施”的意思,可以通过了解“博”的词源,即施与人草木,可以推断“博施”意为“广泛施舍”。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讲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讲
惠卿辟为属 辟:征召
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 需:需要
等待
STEP2
STEP1
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1
2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治玉、雕琢
3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十、字形推断法
01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02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 联想: 不速之客 速:招致,招引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联想推断法——联想成语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3、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静乐一中 徐新华
高考专题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翻译文中的句子 合 C 中的信息 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7.赢粮而景从.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9.故久立与其客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举类迩而见义远.ě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其文约,其辞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齐人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3.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nǔ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7.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1.远与恢素善.huī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2.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3.环堵之中.“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5.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6.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015高考语文六种方法助你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2015高考语文六种方法助你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2015高考语文六种方法助你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一.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练习:1、敌则能战之。

势均力敌2、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失3、以兵胁涣短兵相接4、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

言简意赅5.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7.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劲草二.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句式相同,相同位置的词语可以互相解释,“见”是“被”的意思。

练习:1.通五经,贯六艺。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三.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练习: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觐-朝见、拜见3.……秦军引而去4.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

四.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练习:1.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翌2.诸有讼曲直者,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3.失其所与,不知。

4.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5.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五.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文言文中的实词,其词义有很多是我们平时不熟悉的,需要我们通过技巧去推断其具体含义。

下面就谈一谈高中语文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一、结合上下文
推断词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推断。

比如,“楼台倒影侵斜月,清辉无限好。

”这句诗中的“侵斜”一词,我们可以从上文的“倒影”和“月”等词语中推断出其大致意思为“映照”。

二、词源分析
有些文言实词,其词源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有关联。

比如,“舞蹈”这个现代汉语词汇,其在文言文中相对应的词汇是“舞”,我们可以通过词源的分析来推断这两个词汇的关系。

三、造词规律分析
四、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推断方法。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些意义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词汇,通过对比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推断出具体含义。

比如,“治理”、“整治”、“整顿”等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都有相似的含义,但在文言文中,它们有时候又有着微妙的差别。

总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含义。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小试身手——语法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①信义著于四海。②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用
信任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
推断方法4:字形推断法
4.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买__进__粮_食__、__卖__出__粮_食____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_就
推断方法7:字音推断法
7.请用字音推断法(通假字)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小试身手——字音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

——《王崇古传》
2、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途返
推断方法6:联想推断法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宽__恕__ 联系成语:_严__惩__不__贷__
小试身手——联想推断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言简意赅
完备
2、 牢之(刘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高进 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2、2018年高考江苏卷:
迟明行六十里,(吕)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 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 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 一同驱车前往。
课堂小结
1.在众多推断方法中,语境推断法最重要、最常用, 也最常考。
2.在推断疑难实词词义时,单靠某一种方法很难保证 其成功,还要靠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因此,在实际做题中 应尽可能多角度、多方法地推断。为此,像其他较冷的方 法如通假推断、依据生活情理推断、利用文化常识推断也 应有所了解。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②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④的“ 意 ” 用法与 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 为“意图”或“心意”。
试试看: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动词, 腰里佩着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由也? ”
讥笑。
遇: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对待,招待。
务: 《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 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隆中对》
(的确、确实)
海客谈瀛州,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 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 褒义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对称结构互解法 (相反、相近) 语法分析法(语法) 联想推断法(成语、教材) 代入翻译法(上下文)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3、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zī](。财) 4.王怒曰:“劓(yì)之。” (割掉鼻子)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绳索)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7、可以独飨白粲
(践,踏 )
(飨, 食用;粲, 米一类的东西)
8、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
二、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 时,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 从通 假角度考虑, 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 推断词义。
通“纵”, 放纵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 “使……灭亡”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词义相反 安逸享乐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 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 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此类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抬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
眼力,视力
宾语
4.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主语
动词,料想
主语
5.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促织》 名词,神态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宾语
心意,意图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态
二. 辨析下列一组“绝”字的用法: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 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渡过)
链接高考
例1: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1. 金就砺则利 (《劝学》)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1.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 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 刀石”。 2.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 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玉上的斑点)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又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基础内容。

实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词义的准确推断对于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义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词义推断的定义、技巧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什么是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呢?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指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和猜测,推断出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准确词义的一种技巧。

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可以独立存在并有自己独立含义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深奥的实词,通过词义推断技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含义。

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具体方法有哪些?1. 上下文法上下文法是指通过文言文中其他词语的解释或说明来推断出实词的词义。

在推断时,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法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是否成均衡、是否符合常理等,推断出实词的词义。

2. 词形、词义法通过分析实词的词形和词义来推断其实际意义。

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的词形和词义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词形和词义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准确意义。

1. 多读多练只有多读多练,才能熟练掌握实词的用法,理解其准确词义。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文言文,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记忆。

2. 积累词汇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对于理解实词的词义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背诵词典上的生词、旧词汇,增加自己的词汇储备。

3. 注重学习方法在学习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时,注意培养细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善于总结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散文、鸿篇巨著等进行深入研读,加强对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基础内容,通过学习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上下文法、词形、词义法和词的搭配法等方法,同时注重多读多练、积累词汇和培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来提高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 一 试
• • • • • • • •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烤肉)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鞭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 (赏赐) (财物)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踏)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7、可以独飨白粲 (吃) (好米) 8、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失明)
• 9.拔剑切而啖之

• 10.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 1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二、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 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 符合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通“背”,背叛 通“现”,出现 • 2.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邀”,邀请 • 3.张良出,要项伯
• 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越,更加
四、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 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 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试 一 试
•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顾”通“雇”,雇佣)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翼”通“翌”,第二天) •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趣”通“促”,催促) •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通“早”,早点) • 5、复之以掌 (“复”通“覆”,覆盖) • 6、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 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放纵)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 绐(dài)曰:“左.” 左, 乃陷大泽 中, 以故汉追及之.
借助语境法
试一试
• 文段一 •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椎 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 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 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子之懵也,而 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惭. • 把“召医而尤其故”译成现代汉语。 • “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 (关键要弄清“尤”在文中的意思,借助上下文 语境,即可推断为“责问、指责”:也可用成语 对应法推断,即与“怨天尤人”的“尤”的意思 “指责”相同。)
•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逸豫,忧愁劳苦;安逸享乐) •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敝,疲惫) • 4、通五经,贯六艺 •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通—贯,通晓)
(除—攘,排除)
(用—以,被任用)
(带—腰,佩带)
•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幼—冲,年幼)
贝是钱,凡从贝的字都与钱有关。 如:财、货、贷、贿、赂、贪、贫、赃、 赊…… 隹(zhuī)是鸟,凡从隹的字多与鸟有 关。 如:雀、雌、雄、雏、雎(jū本义:雎鸠 jiū,即鱼鹰)……
王是玉,凡从王的字多和玉有关。 如:珠、玑、班(中间是刀,左右是玉。 像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理、环、瑕、 弄(会意。上为“玉”,下为“廾”(gǒng)。 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 阝在左是阜(fù)(“阜”是土山),凡左面有 阝的多与山有关。 如:阿(形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 山)、阴、阳、陡、陵、隅(山水弯曲边角 处)……
三、结构观察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 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 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1、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者;失败者)
试 一 试
• 文段(二) •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 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 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 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 理解: 弄璋 、弄瓦在句中的含义 •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 “我夫人有娠”(娠shēn:怀孕) • “果双生一男一女” • “璋也弄,瓦也弄” • 弄璋:生男 • 弄瓦:生女
宀(mián深屋)是房子,凡是从宀的字多与房子有 关。 如:宅、宇、室、宫、家、宿……
有些部首是某些字的变形 月,在左边或下边是肉,多与人的肢体、 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 如:肌、腹、肢、胃、肾、股、肱 (gōng 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 分)、肯(本义:着骨之肉) ……
在右边是月,多与月亮、光亮、时间 有关。 如:期、朗、朔、朦胧……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法 一、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
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秉,“手”抓“禾”,握、持的意 思。秉烛夜读、秉笔直书、秉公处理。
冫(bīng)是冰,凡从冫的大都和冰冷有关。 如:冰、冷、冻、凛、冽、凉、冬、 寒……
灬(huǒ)是火,凡从灬的字大多和火有关 如:热、烹、焦、煎、熬、照……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法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阝在右是邑(Yì )“城邑” ,凡右面有 阝的多与城镇有关。
如:邦、郑(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 本义:周代诸侯国名)、郡、都、邻(从 “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 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邯 郸……
罒(wǎng)是网,凡从罒的字多与网有关。 如:罗、罟(gǔ形声。从网,古声。本义:网) 同 本义。网的总称。)、罩、罹(lí从心, 从网, 表遭受)、羁(从网,从革,从马。合起来表示用皮 革制成的网来把马络住。本义:马笼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