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
乳腺癌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在传统中医观念中,乳腺癌属于肿瘤病,多因体内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脾不调等原因引发。
因此,中医辩证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辨证各型乳腺癌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气血瘀滞型、湿热内蕴型和肝脾不调型。
不同的辨证类型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促进体内阴阳平衡。
1. 气血瘀滞型气血瘀滞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出现乳房胀痛、肿块、皮肤红肿、颜色暗紫等症状。
此时,应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肿瘤的吸收和排出。
2. 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在乳腺癌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表现为乳房胀痛、红肿、溢乳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清热化湿的中药为主,排除体内湿热积聚,消除病灶。
3. 肝脾不调型肝脾不调型是乳腺癌中的一种辨证类型,常见乳房胀痛、乳头溢乳、肿块等症状。
治疗时需调理肝脾,以平衡阴阳,促进体内气血循环。
二、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原则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气理脏”。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舒缓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并促进康复。
1. 活血化瘀类药物乳腺癌患者常常出现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此时可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等,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肿瘤吸收和排出。
2. 清热解毒类药物湿热内蕴是乳腺癌的常见辨证类型,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积聚,消除病灶。
3. 调气理脏类药物肝脾不调是乳腺癌的辨证类型之一,可选用能调理肝脾、平衡阴阳的中药治疗,如柴胡、党参、茯苓等,以促进体内气血的正常循环。
三、辅助疗法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辩证治疗还包括了许多辅助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可进一步促进乳腺癌的康复过程。
这些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舒缓气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四、饮食调理中医辩证治疗乳腺癌时,饮食调理同样重要。
应根据辨证类型选择适当的食物,如气血瘀滞型应多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楂等。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传统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传统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传统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传统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有着丰富的应用经验,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乳腺癌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乳腺癌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湿热内蕴、气血失调等。
中医认为,乳腺癌属于“癌瘤”范畴,其发病机理与“瘀血”的堆积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目标在于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扶正祛邪。
二、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个体化的治疗需求,开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特点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且副作用小。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针刺或刺激,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促进免疫功能的提升,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同时,针灸还能舒缓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特定部位运用负压效应形成局部充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灶恢复的方法。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拔罐疗法能够减轻乳房胀痛的症状,促进乳腺器官的健康,缓解疼痛感。
4. 中医养生调理中医注重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改变,可以改善人体内部的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中医提倡“调理平衡”和“养生”理念,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减少病情的恶化。
三、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好中医治疗乳腺癌常常与西医手段结合使用,各种疗法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能够在治疗上形成“一体两翼”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的特点,进而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进行调查,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对乳腺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在45例的乳腺癌患者中,特征分别有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六种。
依次占有的比例是26.7%、35.6%、15.5%、6.7%、11.1%、4.4%。
气郁质和气虚质都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瘀血质和阴虚质呈正相关(P<0.05)。
结论:在这些乳腺癌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较多的是气虚质和抑郁质两种。
此外瘀血质和阴虚质也是有一定数量的患者。
中医上的体质类型有肝气郁结型、气虚型、冲任失调型、阴虚型等。
中医体质类型与乳腺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相关性研究;乳腺癌乳腺癌是一种常见于女性的恶性肿瘤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病的人数属于趋高的形势,现在在很多的国家乳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1]。
因此进行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的重要。
乳腺癌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发展跟个人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从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出发可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以及产生的类型、疾病的发展规律,观察这些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项研究分析了45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5例乳腺癌患者均来自本院中西医结合科和乳腺病治疗中心门诊,患者入院确诊的时间为2014年6月----2015年7月。
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9岁到59岁,均为女性患者。
这些患者中属于浸润性的有30例,非浸润性的有15例。
年龄在19到29岁之间的有4例,30到40岁之间的有15例,41到51岁之间的有12例,52到59岁之间的有14例。
未婚患者有8例,已婚患者有30例,离异患者有3例,丧偶患者有4例。
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有5例,不知者有40例。
中医对乳腺癌的理解

中医对乳腺癌的理解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乳腺癌的防治上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医对乳腺癌的理解。
1. 乳腺癌的中医病机中医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瘀滞阻塞、湿毒内蕴等有关。
乳腺癌多属于乳房气血瘀滞的表现,常见的病机有气滞、血瘀、痰湿等。
乳腺癌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乳房经络气血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发病变。
2.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滞血瘀型、痰湿凝滞型、寒湿凝滞型等。
不同的辨证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痰湿和湿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症状。
4. 中医针灸治疗乳腺癌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瘀滞物质的代谢和排出,起到改善乳腺癌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乳根、足三里、太溪等。
5. 中医养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中医还强调乳腺癌患者的养生调理。
中医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改善体质。
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6.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乳腺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体质、改善患者的免疫力等方面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症状。
而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则可以直接针对肿瘤进行治疗。
中医对乳腺癌的理解主要是从气血瘀滞、湿毒内蕴等方面来分析病因病机,并通过药物治疗、针灸以及养生调理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乳腺癌需要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到详细、由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最早将其归于“痈疽”类疾病,自宋代开始将其称为“乳岩”,并作为单独的局部疾病进行诊治。
笔者整理相关古代文献资料,并总结现代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1.1乳腺癌的命名许多学者认为中医文献关于乳腺癌命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中,但笔者及部分学者认为,早在《内经》时代就对乳腺癌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中记载的“上之皮天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是对乳腺癌皮肤“橘皮样”特点的初期认识。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不赤不痛……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这是“乳岩”的首次出现。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经络痞涩,聚积成核……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
”不仅定义了“乳岩”的概念,还指出其预后不佳,这与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不谋而合。
另外,明•龚居中《外科百效全书》中首称“乳岩”为“乳癌”。
1.2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九针论篇》中记载:“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提出正气不足,六淫外邪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机。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载:“……名曰乳岩,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这是乳腺癌病因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一认识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同并有了进一步的探索。
明•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聚结成核”。
这表明,乳腺癌主要因情志失调,致肝脾受损,气血亏虚而致病。
此外,“癌发,四十岁上”、“女子已嫁未嫁俱生此候”等文献记载表明了我国古代中医医家早已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病与年龄、生育有关。
1.3临床表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石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但结核如石”,“不痛者,其肿结确定,至牢有根,核皮相亲”,描述了乳石痈乳房肿块坚硬如岩石、与皮肤粘连的形态及症状特点。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法: 平和质 , 虚质 、 气 阳虚质 、 阴虚质 、 痰湿 质 、 湿热 质 、 血 瘀 质、 特禀质 、 气郁质 , 因其 已经通过 教育部 及“ 7 ” 目专家 93 项
乳腺癌癌前病变属病理学概念 , 其所对应的疾病 目前被
称 为良性乳腺病 , 良性乳腺病并非都归属乳腺癌癌前病变 但 范畴。乳腺癌癌前病变属乳腺癌高危人群 , 目前 国外有许多 研究者致 力于建立一个 除年龄 以外 的乳腺癌高危人 群模型 来提 高普 查 的 效果 , G l模 型 、 l s模 型 、 R A R 如 a l Ca u B C P O模 型H , 较为被认可的高危人 群即根据乳腺癌 患者既往 良性乳 J 腺病的特点 , 良性乳腺 病用乳 腺癌相关 风险系数作 区分 , 将 以明确何类 良陛乳腺 病更 易进展 为癌 , 并总结其 系数 在 I5 . 以上 即具有乳腺癌癌前病 变特征 。乳腺 癌相关危 险系数 在 15 . .~20的是上 皮增生性病变 ( 但不伴有不典 型增生 )危 险 , 因素在 20以上的为不典 型增生。具有 5年 以上危险 因素 、 . 其危险系数在 16 .7以上的 良性乳腺病即属高危乳 腺癌癌前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 康常 见的恶性肿瘤 , 全世界每年约
有 10万妇女患乳 腺癌 ,0万人死于乳腺癌。中国乳腺癌 发 2 5
病的增长速度高 出高发 国家 , 在我 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早 已
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 ] 。因此 , 重视乳腺癌 的癌前 期
癌的高危因素为组织病理学分级 和乳腺 癌家族史 , 中乳腺 其
在此阶段针对高危乳腺癌 癌前病变患者 , 采取有 效的预 防措
施 可 以逆转 癌 变进 程 或 延 缓 癌 变 进 展 。所 以针 对 乳 腺 癌 癌
中医眼中的乳腺癌病理

中医眼中的乳腺癌病理情绪内伤 plays a crucial role。
中医学坚信,情绪波动如长期抑郁或焦虑,会伤害肝脏,导致肝气郁结。
这种状况进而可能干扰脾胃的正常运作,造成水湿内停,引发痰浊。
痰浊可能会堵塞经络,妨碍气血流畅,最终可能形成肿块。
饮食不当亦为主要因素。
若饮食不均衡,过多摄入油腻甜食,会损害脾胃,引发湿热内蕴。
湿热积蓄,阻滞经络,气血不畅,亦可能诱发乳腺癌。
再者,冲任失衡亦与乳腺癌发生有关。
冲任二脉关联女性月经与生育,失衡可能导致月经不调、恶露不尽等问题,使邪气滞留经络,逐渐恶化。
正气虚弱亦是一重要因素。
在中医学中,正气是人体抵抗疾病的关键。
若正气不足,则防线脆弱,易遭受外邪侵袭。
正气不足可能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让邪气有可乘之机,形成肿瘤。
痰瘀互结亦为乳腺癌的关键病理环节。
痰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是中药治疗,这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首选。
依据个体情况,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旨在调整体内环境,消除病理产物,改善症状。
是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消除病理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再次是推拿治疗,它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对于缓解局部疼痛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食疗亦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合理的饮食调整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如多吃绿叶蔬菜、水果、瘦肉等,有助于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是情志调养,中医强调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乳腺癌的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乳腺癌的病理过程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以及气血、痰瘀等多个病理环节。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调整体内环境,消除病理产物,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注重情志调养,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康复。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乳腺癌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的疾病。
乳腺癌在中医学中称”乳岩”、”乳疳”、”乳石痈”、”石奶”、”翻花奶”等自汉代以来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治疗和预防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标签:中医;乳腺癌;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在病因病机探讨、临床诊治及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医在乳腺癌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从乳腺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药外敷、针灸等多个方面将近几年的中医药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其病因病机为外由六淫内侵,内因享赋不足,后天失养,肝气郁滞,冲任失调,脏腑虚弱,以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结于乳络而成。
黄建生[1]在论述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时认为正气不足是乳腺癌发生的内在原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乳腺癌的重要病机,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六淫外侵邪毒留滞是发病的外在因素,饮食失调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周仲瑛[2]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饮食、外感、情志有关,皆可导致癌病的发生,又可作为一个病理产物,进一步使病邪深重不解。
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或软、或硬、或坚硬如岩,附于一处或数处,推之不移,形成癌体;或毒邪壅盛,充斥三焦,流注他处,累及脏腑,耗损正气。
正气已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日俱增,机体更加虚弱,终致毒盛正损,气阴难复之恶境。
周萍[3]认为,六淫七情是乳腺癌发病的主要病因,癌毒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因素,毒瘀结是乳腺癌发展的主要病机,毒邪是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键因素,其中,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痰毒瘀结为乳腺癌发展的主要病机。
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

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
徐巍;卢雯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6(13)10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早已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
性肿瘤。
因此,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
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癌前病变的控制对乳腺癌的发病起到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随着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生物学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中医体质学说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相关性研究将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徐巍;卢雯萍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乳腺癌前病变与乳腺癌相关的多指标病理学研究
2.阳和化岩汤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凋亡关键因子Bcl-2、细胞色素C表达影响的机制研究
3.高频超声对<1cm乳
腺癌及癌前病变精准定位的临床研究4.阳和化岩汤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P53、Ki67表达的影响研究5.高频超声对<1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精准定位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体质学在乳腺癌预防中的应用_冯艳

中医体质学在乳腺癌预防中的应用冯 艳,盖娟娟(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摘 要: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描述了不同人群的疾病易感性,从而提出通过调节体质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及转移的观点,并展望其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乳腺癌中图分类号:R 73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2-0298-02收稿日期:2009-04-28作者简介:冯艳(1977-),女,湖北武汉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乳腺疾病的诊治。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早已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1]。
因此做好乳腺癌的预防工作,及时终止乳腺良性疾病向乳腺癌的转变,以及预防乳腺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中医体质学说将为乳腺癌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1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概述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的一门学科。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2]。
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的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机能代谢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
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导致感邪的不同以及患病的轻重。
5灵枢#五变6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0;/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0也说明体质不同,感邪有别。
在临床中笔自也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感染同样的病因,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有人病轻,有人病重;这些皆与自身的体质有关。
人体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目前比较流行的体质分型方法有王琦的7分法[3]和匡调元[2]的6分法,其它还有9分法、12分法等。
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

得分 , : 始分 数 =亚量 表各个 条 目分 值相 加 。计 算 病 的易感 性 和发 病 的倾 向性 , 相 当程度 上 影 响着 疾 即 原 在 原始 分数 后再换 算 为转 化 分 数 , 亚量 表 的转 化 分 数 病 的发 生 、 展 、 归及 预后 。 各 发 转 为 0~10分 , 化 分 数 ( )=( 0 转 % 原始 分数 一条 目数 )
R a , hnhn ,G a g ogP oic, ot oe:10 5 od S eze u nd n r ne P scd 5 0 3 ) v Abtat 0bet e T td edsiui f rdt n hns d a( C src jci :os yt ir t no a ioa C i eMei lT M)cntui f aet wt rat acr n v u h tb o T il e c ostt no pt ns i bes cne dt i o i h a o
t nb t e C cn tuina d be s a c r i ewen T M o si t n ra tcn e.Reu t T e rt fc n tuin tp n t o go p a tt t a iee c ( < o t o sl s: h ai o o s tt y e i w ru sh d sai il df rn e P o i o sc f
学 婚 P 变化规律 , 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 在 年 龄 、 历 、 姻 状 态 构 成 比上 具 有 均 衡 性 ( > 义。我们通过调查 2 2例乳腺癌患者的 中医体质 , 1 分 0 0 )但 在 家 族 遗 传 病史 上 ,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有 P
乳腺癌的中医证候及其辩证治疗

乳腺癌的中医证候及其辩证治疗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乳腺癌的中医证候及其辩证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候及其辩证治疗。
一、乳腺癌的中医证候中医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瘀滞、湿热蕴结有关。
根据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1. 阴虚证:阴虚证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之一。
患者多有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易悸、失眠等表现。
舌质偏红,舌苔薄白。
脉象细数。
中医认为,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体内阴阳失衡,阴气不足。
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为主,可选用养阴生津的药物,如知母、黄精等。
2. 气郁血瘀证:气郁血瘀证是乳腺癌的另一种常见证候类型。
患者多有乳房胀痛、乳头溢液、乳房包块等症状。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白腻。
脉象涩紧。
中医认为,气郁血瘀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血液瘀滞。
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柴胡、当归等药物。
3. 湿热蕴结证:湿热蕴结证是乳腺癌的罕见证候类型,多见于乳房溃疡、脓肿等情况。
患者多有乳房红肿疼痛、乳房排脓等症状。
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证主要表现为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畅。
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黄连、红土等药物。
二、中医辩证治疗乳腺癌中医辩证治疗乳腺癌,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进行治疗,通过平补、健脾、清热、活血、化瘀等手段,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1. 阴虚证的治疗: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体内阴气不足,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为主。
可选用知母、黄精等滋阴清热的药物,配合当归、熟地等补益药物,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2. 气郁血瘀证的治疗:气郁血瘀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可选用柴胡、当归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配合川芎、红花等行气活血的药物,促进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缓解胀痛症状。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10-09T11:39:37.06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2期作者:郜于福孔祥柱[导读] 气郁质、血瘀质以及痰湿质是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因素,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为早期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中医科 274000【摘要】目的:临床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调查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两组患者的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观察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其气郁质、血瘀质以及痰湿质构成比对照差异显著,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无平和质,而对照组中,平和质构成比最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气郁质、血瘀质以及痰湿质是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因素,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为早期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率,为女性健康提供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中医体质;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08-01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随着女性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加上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率。
近年来,乳腺癌患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乳腺癌的预防开始的得到医疗领域的广泛关注。
乳腺癌的防治工作需要从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关系入手,分析其个体体质,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研究,总结其病变类型、变化规律等,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1]。
本研究以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医体质,探讨其对于乳腺癌发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4.27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

4.27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一.乳腺癌在古文献中病名的渊源及症候表现乳腺癌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乳核、石痈、乳痞、乳岩、苟乳抄、乳痛坚、妒乳、乳、石榴翻花..等记载。
现一般较通称为“乳岩”。
最早描述乳腺癌的记载是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卷五-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如石,名曰石痈〞等描述。
具体描述了乳腺癌的体表特征。
按现代医学的分级,全都是3-4级晚期的征候。
隋朝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话·石痈侯·卷三+二》: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
“核皮相亲”对乳腺癌的肿块和皮肤粘连的特征做了确切而概况的描述;而在《疽发乳候》中亦有“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以上描述,与现代乳腺癌橘皮样水肿体征相符合。
宋元时期对乳腺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
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出现〝乳岩〞之名: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博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以后金代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乳岩》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乳痈》有: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的描述。
“乳岩”之名遂沿用至今。
这是中国历代医学名家对乳腺癌的描述和疾病名称的沿革。
二.古代医家对乳癌病因病机的探索《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邪气侵袭人体,是乘正气之虚而入的。
中医学关于乳岩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现分述如下:外因:《内经--九针记篇》:四时八风之容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提出了六淫外邪(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理机制。
特别乳腺肿瘤,多因肝经不畅,外邪侵袭所致。
《诸病源候论--石痈》中提到:有于下乳者,其经虚,风寒之气客之,则血涩结,......无大热,但结核如石。
乳腺癌患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0 . 0 5 ) 。结论 肝郁痰湿兼 气阴两虚是乳腺癌的主要证型,其次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罹患乳腺癌 ,应 当根据不 同患者采取有针对
析 ,发 现乳腺癌家族 史 、糖尿病 史、长期失 眠 ( 大于半 年 )是 乳腺 癌
发生的独立危 险因素 ( 表2 、3 )。
表2 乳腺 癌相 关因素 变量 的赋 值情 况
变量 乳腺癌家族史 糖尿病病史 长期失眠史
= I I
用 。为了解乳腺癌与患者体质 关系 , 特 设计了如下课题 1对象 与方 法 1 . 1 研究对 象 :2 0 1 2 年1 月至2 O l 4 年l O 月到我院就诊 的乳腺 癌初诊患者 共1 2 3 例 ,年龄3 2  ̄ 6 9 岁 ,平 均 ( 4 4 . 5 ±6 . 5 )岁 ,所有 患者 均经过组织 学确诊 的初诊患者 ,诊断参照 Ⅸ 中国常见恶性 肿瘤诊治规 范》乳腺癌 诊断标准 J 。 1 . 2研 究方法 :收集 患者所有 资料 ,包 括一般情 况如年龄 、身高 、体
性 的预 防措 施 。
பைடு நூலகம்
【 关 键词 】 乳腺癌 ;中 医体 质 ;辨证 分型 中图分类 号 :R 7 3 7 . 9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7 )1 6 - 0 2 0 5 — 0 2
乳 腺癌 是女性 最常 见的 恶性肿 瘤之 一 ,据 统计 ” 。 平均每 年全 球 新增1 3 0 万 乳腺 癌患者 ,患病 率 占所有 癌症 的1 0 . 4 %,仅次于 肺癌 ,
从中医体质学方面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

・
1 4 9
中医 中药 ・
从 中医体 质学方面探讨 乳腺癌癌 前病 变
宋彩红 【 1 ,李燕 ,徐巍
( 1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 院,黑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3 6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4 小 结
中医体质学 与疾 病密切 相关 ,其 与乳 腺癌 癌前病 变 的病 因病机 研 究 已取 得 较 大进 展 。 目前 乳腺 癌 癌 前病 变 诊 断及 预 防 尚存 在 不 确定 性 ,大 宗 随机 的临 床研 究 报 道未 见 ,多 为 经验 性 临床 治疗 观 察 总结 。伴 随 遗传 学 研 究方 法 和 分 子 生 物学 技 术 的发 展 ,该 研 究将 更 加 深 入 和完 善 。病 理组 织 学 分 型 和基 因 芯片 等 技术 应 用 ,为 之 提供 了高效 有 力 的支 持 ,对 乳腺 癌 癌 前 病变 的体 质学 认 识 更全 面 。确 立 乳腺 癌 癌 前病 变 的体 质 学 分 型标 准 ,易 于 临 床操 作 的体 质 分 型 系 统 。将 对 目前 临 床 工作 中乳 腺癌 癌 前 病变 的预 防 、诊疗 和 调养有 很大 帮助 ,遏制其 进一 步发展 为乳腺 癌 。 参 考 文 献
O 引言
乳腺 癌是女性 最常 见 的恶 性肿瘤 之一 。 目前全 世界 每年 约有 1 2 0万妇 女 患有 乳腺 癌 ,在过 去 的 2 0年 间 ,世 界乳 腺 癌 的发 病率 几乎 翻倍 ,每年 约有 5 0万人 死 于乳 腺 癌 …。其 发 病 率逐 年 上 升 ,严重 危 害 女性 健 康 。因 此 ,提 高乳 腺 癌 早期 诊 断 及个 体 化 治疗 已愈 发重 要 。 目前公 认 的乳腺 癌 前 病 变 有 :小 叶及 导 管 不 典 型 增 生 ;柱 状 上皮 不 典 型 增 生 ; 小 叶原位癌 ; 乳 头状病 变 ; 异 常增 生放射状 疤痕 ] 。 中医能 够有 效 的 调 节 内分 泌 ,提 高免 疫 力 以 防止 癌变 。 与乳 腺 癌 癌前 病 变 相关 联 的 中 医体 质 学 的不 断完 善 ,为 乳腺 癌 早 期 诊断及 个体化 治疗 ,提供新 思路 。
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乳腺癌

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乳腺癌从中医角度看,乳腺癌是种什么疾病?致病因素有哪些?乳腺癌在传统中医里面叫乳岩,这是一个中医诊断相对明确的恶性肿瘤。
有几个肿瘤中医诊断要明确一些,比如噎嗝,噎嗝多数指食管癌,但不等于食管癌。
乳岩在《外科证治全生集》里面描述了乳岩的八个特征,比如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根盘散漫、流走再生、翻花溃烂、耗人正气等等。
它与现代医学描述的乳腺癌是正常组织的五到三十倍,乳腺癌浸入性生长,乳腺癌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乳腺癌转移,乳腺癌侵犯皮肤形成癌性溃疡...等等是高度吻合的。
所以中医通过传统的四诊,它是可以确诊乳腺癌的。
乳腺癌在中医里面又叫“妒乳”,常常发生于离婚以后的女性、没有生育的女性、没有哺乳的女性、情绪有障碍的女性、伴有失眠的女性。
可见传统中医认为这个情绪导致的内分泌改变和生育对内分泌的影响,这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以现代医学基本吻合。
中医能治疗乳腺癌吗?效果如何?中医对乳腺癌的治疗形成了一本专著,叫《外科证治全生集》,而且开创了中医外科学的一个学派,叫做外科全生派,我们又叫全生派。
《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中医第一本治疗乳腺癌的专著,它是王洪绪把家传五代的经验公布于社会。
《外科证治全生集》诞生以后,历代医家都使用《外科证治全生集》的处方和他的一些成药,经过反复的临床试验,有大量的记载去进行重复。
可见中医是能治疗乳腺癌的,也是能够治愈一部分乳腺癌的。
但是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和系统了,我们相信中医,但不要迷信中医,如果迷信中医,对早期的乳腺癌放弃手术的治疗,对中期的乳腺癌放弃规范性的放、化疗或者说内分泌治疗,那么很多乳腺患者她的病情将会被耽误。
什么情况的乳腺癌适合中医治疗?有哪些治疗方法?其实我认为乳腺癌不论是早期、中期、晚期,甚至癌前病变,它都适合中医介入。
对有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患者给予中医的治疗,那么它发生乳腺癌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比如严重的乳腺增生的患者,或者说有一些遗传基因改变的患者,再比如早期的乳腺癌经过手术以后,中医的干预那么可以有效地防止它的复发。
乳腺癌早期中医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治疗在乳腺癌早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等,旨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选择。
一、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发病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痰湿内阻、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乳腺癌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二、乳腺癌早期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辨证分型乳腺癌早期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郁气滞型、痰湿内阻型、气血瘀滞型、肝肾阴虚型等。
(2)治疗方案①肝郁气滞型: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主。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香附、丹参、川芎等。
②痰湿内阻型:以燥湿化痰、软坚散结为主。
常用药物有半夏、瓜蒌、贝母、胆南星、海藻、昆布等。
③气血瘀滞型: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牛膝、延胡索等。
④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养血柔肝为主。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牛膝等。
(3)用药原则①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药物。
②注重配伍,提高药效。
③长期用药,逐渐改善病情。
2.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乳腺癌早期针灸治疗主要选取以下穴位:肝俞、胆俞、膻中、期门、章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2)治疗方法①疏肝解郁:取肝俞、胆俞、膻中、期门、章门等穴位,施以针刺、艾灸等手法。
②活血化瘀: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施以针刺、艾灸等手法。
③滋补肝肾:取肾俞、肝俞、太冲等穴位,施以针刺、艾灸等手法。
3. 食疗(1)饮食原则乳腺癌早期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2)食疗方①枸杞子炖瘦肉:枸杞子30克,瘦肉150克,加水适量,炖熟后食用。
②玫瑰花炖鸡:玫瑰花10克,鸡肉150克,加水适量,炖熟后食用。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2]。
随着近年来对乳腺癌癌前病变与乳腺癌关系研究的深入,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中医药也成为预防乳腺癌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WHO规定,发展成癌肿可能性超过20%的病变为癌前病变[3]。
传统认为,癌前病变是指形态学有一定程度的异形或增生活跃或分化异常,经随访观察有可能发展成癌的增生性病变。
这些病变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们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某些因素持续作用下可以发生恶变。
但是致癌因素一旦解除,也有可能保持稳定或退变或逆转.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状态[4]。
关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早在1914年,Ewing[5]在他的著作《Precancerous Disease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Especially in breast》中有这样的描述:“乳腺的某些病理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但却是较高的乳腺癌发生率。
”这可看作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萌芽。
Page等在上世纪末提出多阶段发生发展谱带式模式,即正常细胞-一般性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IS)-浸润性癌。
上述模式图中,正常细胞、UDH、ADH以及DCIS之间的箭头,应该都是双向的,可逆的,而不只是单向变化。
不典型性增生是癌变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在某些因素持续作用下,可以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成为恶性肿瘤;但也可能是可逆与可恢复的。
可见,癌前病变绝非全部必然转化为癌,而只是较多可能性发展为癌,是有条件的,有的可以长期停滞不变[6]。
乳腺非典型增生是乳腺增生症的重要类型之一。
阚秀[7]认为只有非典型增生才是确切的癌前病变。
Kusama[8]指出非典型囊性导管是乳腺的癌前病变。
沈镇宙等[9]认为小叶原位癌并不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而是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其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是正常人群的7~1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临床 医学院肿瘤科,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0 ) 501 关键词 :乳腺癌;乳腺癌癌前病变; 中医体质 学说
中图分类号:R 3 . 7 7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 .3 42 0 )00 9 .2 0 55 0 (0 6 1.0 00
气滞血 瘀、脾虚湿 盛、冲任失调为主 。临床治疗根据辨证分型 应用 中药复方 或成方 。 由于乳腺癌癌前病变诊断及预后 的不确
使体质研究 出现 了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 传统方 法与现代方法相 结合 的前景 。
定 性, 大宗随机 的临床 研究报 道未见, 为经 验性 临床 治疗观 多 察 总结 。
1 3 体质分 型研 究 . 人体具有不 同体质 类型 的观念 物 、复方 等抑制细胞增殖、促
进 细胞 凋亡、抑制血 管生成、调节 内分泌系统 , 从多靶 点干 预 乳 腺癌 癌前病 变 。 由于乳腺癌癌前病变 向乳腺癌转变机 制尚未 明确, 以上研 究多为探 索性研究 。 3 乳腺癌癌前病 变与体质 3 1 体质与 乳腺 癌癌前病 变 . 乳腺癌 的发病是涉 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 的病 理过程, 其 恶 性表型是多种 因素 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 的结果, 为 分 特 异性 的激发 阶段 ( 即正 常细胞转变 为潜伏性癌 细胞) 非特 和 异的促进 阶段 ( 即潜伏癌细 胞转变为癌 细胞 的过程) 。其 中, 癌 前病变阶段是必经 的过程。 与乳腺癌发病相 关的因素也是决 定乳腺癌癌前病变机 转因素, 依其来源性质及作用方式 的差异 分为 内源性 与外源性 两大类, 其中 内源性 因素包括 机体的免疫 状态、遗传素质 、激素水平 以及 D A 伤修复能力、家族史乳 N损 腺癌相 关基 因、生殖 因素 、性激 素、营养饮 食等…, 同的致 相 病 因素作用于不 同个体会产 生不 同的病 变趋 向, 体体质成 为 个 病 变机转 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 生性疾病 有一定疗效, 宋 氏等 研 究发 现, 乳腺癌癌 前病变非典型 增生多辨证 为痰瘀互 结型, 少数为冲任失调型 。 尽管其研究方 向为证候 的分类 , 证候
等 。 目前统 一、规范 的体质分型系统亟待确立 。
2 中医对乳腺癌癌前病 变的研 究现状 乳 腺癌癌 前病变属 中医 “ 乳癖”范畴 。《 外科 活人 定本》 云 :“ 此症生于正 乳之 上, 厥阴、 明经之所属 ……何谓之癖, 乃 阳 硬而不 痛, 如顽核之类 , 过久则成毒 。 临床辨证 多 以肝郁 气滞、 ”
乳腺癌 是女 性最 常见 的恶性 肿瘤 之 一, 全世 界每 年约 有 10万妇女患乳腺癌, 0万人死于乳腺癌 。 2 5 在我 国一些大城市, 乳腺癌早 已成 为女性 第一位 的恶性肿瘤 。因此 , 高乳腺癌 提 的治疗 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 疗成 为关键 。乳腺癌流行病
质分型 的研 究, 要 以人体生命活动 的物质 基础— —阴 阳、气 主 血 、津液 的盛衰 、虚 实变化 为主。中医古籍文献为体质分类选 择提 供 了丰 富资源 , 代中医 体质 研究 则从临床 角度 , 据疾 现 根 病群体 中的体质 变化 、 表现 特征及 与疾病 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
学研究结果表 明, 癌前病 变的控制对乳腺癌 的发病起 到直接而
关键的作用。 随着对乳腺癌癌前病变 生物学特 征认识的不断深 入, 以及 中医体质 学说 的不断完善 , 中医体质学 说与乳腺癌 癌 前病变 相关性研究将 为乳腺 癌早期诊 断及个 体化 治疗提供 新
的思路 。
作 出分 型。为寻找更具客 观性的分型指标, 目前多 以对古文献
及现代 体质 研究 中有关体质 分型, 及特征 出现 频率进行 统计学 分析 。病理 体质是介于健康 与疾病 之间的过渡状态, 即亚健康 状 态, 此类体质具 有潜在病变倾 向。体质 分型较有代表 性 的为
王 氏 的 7分法和 匡氏 的 6分法 , 其它还有 9分法 、1 2分法
1 中医体质 学说研 究概述
维普资讯
・
9 ・ 0
C i e e o r a o I f r a i n o C h n s J u n l f n o m t o n T M
O t 2 0 o1 1 o 1 c . 0 6 V . 3 N . 0
从 中医体质 学说研 究乳腺癌 癌前病变
11 体质特 性研 究 .
体质现象是人类 生命 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 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 的关系。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 形成的形态 结构 、机 能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 。生理 上表现为在机能 、 代谢 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 的个体差异 性 ;病理上表现 为个 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疾病传变转归 中 的某种倾 向性 。体质 的形成是诸 多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其性 状受遗传 因素和环境 因素的双重作用, 一定的躯体素质与一 是 定心理 素质 的综合体, 中遗传是相对主要因素 。体质 具有相 其 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 , 使体质 的调节成为可 能 。 12 体质 与证候 . 体质 的偏颇是疾病 发生的 内因, 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及证 候类型演变 的重 要因素 。体质决定着证候种类 的倾 向性 , 是 又 决定病性 、病位 、病程阶段和病变趋势 的重要 因素。中医证候 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 态下脏腑气 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 病位 等 方面的概括 , 是机 体发病 时 的阶段性 表现, 具有快 速转变 的 特 点。证候的传化除与疾病 固有规律作用有关外 , 还与机体 内 外环境包括体质因素对病 变的影响以及治疗措施及时 、 合理 与 否有关 。
中医体质学说是 以中医理 论为指导, 研究人类 各种 体质 与 体质类型 的生理病理特 点, 以此分析疾病 的状况 、病 变性质 并 及发展 趋 向, 从而指 导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 的一 门学科 。 自 2 0 世纪 7 0年代 中医体质 学说确 立 以来, 究重 点 已由整理古文 研
献有关 认识, 过渡到社 会调研及 体质分型理 论模型 的建立, 并 结合现代生理、病理 、生化 、免疫、遗传等学科方法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