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语文下册课文6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语文S版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一下 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一下 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
第24课《截竿进城》教学设计
课题
《截竿进城》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截、竿、竖”等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截竿进城”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
3.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重点
掌握本课“太”、“比”、“站”、“觉”、“着”、“还”6个生字,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结:对,老头儿的办法也不好。因为一根长长的竹竿就这样被截成了两段,太可惜了。其实,不截断也是可以进去的。
(2)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拿竹竿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长作总结,并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个做事不会思考,不懂得变通,只会死板地循规蹈矩的人。
(3)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长作总结,并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个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从“我见多识广,这点儿小事还用发愁吗?”这句话就可看出来。
三、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竹竿除了截成两段,还可以怎样进城门?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师小结:把竹竿的一头放在地上,一手拿着竹竿的另一头,直接拖进去就可以了。或者把竹竿的一头对着城门里,另一头对着城门外,直接扛在肩上进城门就行。
指生回答。
师小结:因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竹竿比城门高,进不了城门。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竹竿比城门宽,还是进不去。
师问:你知道“左思右想”是什么意思吗?
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4.课件出示问题三:是谁帮助那个人解决了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3.学生分组讲笑话,互助改进。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轮流讲笑话,并互助改进。可 以讲自己读过、听来的笑话,也可以讲我刚讲过的这两则。”
学生分组讲笑话,教师随堂指导。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尝试 通过动作、表情、语气,讲出可笑之处;适当使用夸张手法;讲 的时候要控制自己,自己不能先笑。
4.小结。
教师:“有人说,笑声是生活的润滑剂。我建议大家多 读、多讲笑话和趣味故事,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常常给自己、家 人和朋友带来笑声,带来欢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鼓励孩子们个性化地 识 记,放手让孩子们去学, 相信 他们能学会。
谈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倾诉 2
.学生自由朗读,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
了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
3.学生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这两组词语的意 的习惯。
思。
(“瞧”“瞅”“看望”“注视”“扫视”“盯
着”都表示“看”的意思,是近义词,但它们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大约需要走十分
钟。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前面路口向Biblioteka 一拐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
到了。
白:横线上的词语,用不同的
●风真厉害,水面上涌起了波浪。 更具
说法把前面的意思说的
风真厉害,碗口粗的大树被它连根拔起。 体,更清楚。风
真厉害,逆风行走很费劲。
(2)讨论与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自由朗读,提出疑问。
4.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诗句大意。 ①耘:锄草。②绩麻:搓捻麻绳或麻线。 ③当家:主持家务。这里指担当家庭的生产劳 动任务。④童孙:指儿童。⑤未解:不懂得。 ⑥供:供奉。这里指“参加”、“从事”。⑦ 傍: 靠近。⑧桑阴:桑树下的阴凉处。 5.说一说,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朴实的语言,热情地赞扬了农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日夜辛劳, 表现 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钦佩;后两句写乡村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截竿进城_语文S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截竿进城_语文S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截竿进城_语文S版
课题
24截竿进城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认识“截、竿、竖”等10个生字。
2.会写“太、站、觉”等6个字;学习“羊字旁”。
3.朗读课文,明白得“截竿进城”那个见笑的可笑之处。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本课6个会写生字,通过朗读明白得课文内容。 Nhomakorabea二、初读识字
(一)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课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宝宝,并借助
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多读两遍。
(二)交流识字
1.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互相认读课文后的生字,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在课文后的生字表中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两人交流识字方法。
2.教师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舞学生采纳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3.这说明拿竹竿的人是一个如何样的人呢?
4.假如是你,你会如何样拿着竹竿进城呢?
(三)总结
学完这则见笑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遇到问题要独立摸索,要动脑筋想方法。)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讲一两则见笑,学生听见笑。
师:“讲见笑是一门艺术。同一个见笑,有些人能让听众
听得哈哈大笑,有些人却讲得一点儿也不行笑。只有多读、多听、多讲,才能慢慢体会讲见笑的技巧。现在我再给大伙儿讲一则见笑:《王蓝田性急》,大伙儿注意听,并想想哪些地点好笑,我哪些地点讲得好,哪些地点讲得不行。”
(五)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太站觉要还着。
2.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和书写规则。
3.学生在书上描红,然后仿写。
教学过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2)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2)

《截竿进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能认识6个会认字。

2、运用加一加、讲故事等方法,记住“着”“要”“站”的字形结构,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汉字,初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4、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感受笑话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故事,体会笑话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看,这是什么?竿子(学习“竿”,拼读,去掉拼音读,带上小伙伴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竿子呢?长长的竿子。

如果想带着这根长长的竿子进一个矮小又狭窄的城门,你会怎么拿呢?你们可真聪明啊!可在古时候,有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可是闹了大笑话,他们把这根长长的竹竿切成两段带进了城。

切断又叫做“截”(学习“截”,拼读,去掉拼音吹泡泡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选自《笑林》的一则笑话《截竿进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探究发现1、把书翻到第85页,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你的任务来了,请你迅速标清自然段,完成后用你的小手指告诉我你标出了几个自然段。

3、你也来试着读读这个小笑话吧,行动之前听清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行动起来吧!4、这些字宝宝很淘气,请你从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到他们,并圈画出来,大声拼读两遍。

二、随文识字(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部分?2、读了这一句,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他拿着这个竹竿要干什么?“进城”)(二)学习第2自然段1、他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带着竹竿进城呢?自己练习读读这部分。

2、指明读。

(谁来读)3、他选择了几种方式进城?2种。

他首先选择了哪种?(1)竖着拿(学习第一句)a、学习“竖”(拼读;带上它的小伙伴们“竖起来”指名读;加大难度,谁来挑战——出示半句)b、竖着拿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2.请两位同学给全班讲笑话,教师指导。
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分别讲刚才讲过的笑话。注意通 过动作、表情、语气等,讲出刚才说到的可笑之处。”学生讲笑 话,教师指导。
学生讲《啮鼻》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官吏的难以置 信的语气、表情和甲理直气壮的语气、表情。
学生讲《王蓝田性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讲一边做 动作配合,表现出主人公急躁的性格。
3.学生分组讲笑话,互助改进。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轮流讲笑话,并互助改进。可 以讲自己读过、听来的笑话,也可以讲我刚讲过的这两则。”
学生分组讲笑话,教师随堂指导。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尝试 通过动作、表情、语气,讲出可笑之处;适当使用夸张手法;讲 的时候要控制自己,自己不能先笑。
4.小结。
教师:“有人说,笑声是生活的润滑剂。我建议大家多 读、多讲笑话和趣味故事,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常常给自己、家 人和朋友带来笑声,带来欢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3. 指导学生阅读例文,了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鉴例文的写法,以“话说寒假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写出寒假 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
重难点分析:
教 学 重 点 :1. 引 导 学 生 分 类 积 累 词 语 。2. 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材 及
学情 分析
这篇课文是改编自《笑林》的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人拿着长 竿要进城门,可是横比试、竖比试都进不去,这时来了一个自作聪明的 人让他截断长竿,拿竿子的人照做后高高兴兴地进城去了。学习这篇课 文,学生在完成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基本任务之余,还能学习讲故事,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1、会认“截、竿、竖、横、宽、太、愁、段、按、照”10个生字。

2、会写“太、站、觉、要、还、着”6个字,学习立字旁、要字头、羊字旁。

3、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4、在了解笑话内容的基础上,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1、本课生字应在随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

2、本课写字教学,可重点指导部件之间如何配合。

3、在朗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表现人物动作、表情、言语的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4、可指导学生讲讲这则笑话,感受笑话的趣味。

5、可由教师再讲几则传统笑话,学生模仿。

6、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同步读本》中的《愚人食盐》和《郑人食盐》。

教学反思: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读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展示课件第七屏):“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3)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1.会认“截、竿、横、竖、宽、太、愁、段、按、照”10个生字。

2.会写“太、站、觉、要、还、着”6个字,学习立字旁、要字头、羊字旁。

3.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4.在了解笑话内容的基础上讲笑话,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

2. 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4课《截竿进城》,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你们记住了吗?老师考考大家;出示会认字:自读;齐读;开火车读出示词语:指名每人读一行;男女分读。

三、学习课文师:《截竿进城》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咱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1.自己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课文第2 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标出第2段有几句话?(2)齐读1遍。

(3)男生读第1句,女生读第2句,老师读第3句(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

(5)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

(6)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3.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

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 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读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 画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用“---”画出来* 想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2)师读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4)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你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不就能拿着进城了吗?①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说)②你能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但是句子的意思不变。

(指名说)③出示句子,齐读句子*你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就能拿着进城了。

截竿进城的教案

截竿进城的教案

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标题: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截竿进城》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激发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阅读与理解:2. 学生阅读《截竿进城》故事,可以适当分段阅读,每段后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确保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主题、人物性格、故事结局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文学欣赏:4.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元素。

5.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教育意义: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农村孩子追求知识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回答问题:“你认为教育对于你的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并与同桌分享。

合作与交流:8.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和对话,发挥想象力,展示合作和表演能力。

9. 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总结:10. 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追求,鼓励学生坚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扩展活动:- 邀请一位城市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人员来班级进行分享,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追求的作文。

评估方式:-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 学生完成个人思考和写作,教师评估他们的回答质量和思考深度。

- 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文学欣赏的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成果。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课件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课件
《截竿进城》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课文。故事发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代,一个鲁国人手持长长的竿子来到城门,却因竿子太长而无法进入。他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看到他的困境,便给出了一个建议:将竿子截断,便可轻松入城。鲁国人听后,虽有些不舍,但想到别无他法,便依言将竿子截断,果然顺利进入了城门。然而,事后他却因此事而深感懊悔,因为竿子一旦截断,便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权衡利弊,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语文下册课文6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语文S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

(太)多“看”两眼。

(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
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D2(〗 zhàn zhe〖=〗〖=D2(〗há
i yǒu 〖=〗〖=D2(〗jué de〖=〗三、指导书写
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
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

3.我会写,我会填。


共()画,第五笔是()。

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


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
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

3.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
4.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

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
来读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把竹竿截成两段)
(3)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
生甲: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把竹竿截成两段,这个竹竿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生乙: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把竹竿截成两段,就可以拿着进城了。

……
5.这个人认为老头儿的办法怎么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就按照老头儿说的,把这竹竿截成两段,高高兴兴地进了城。

写几个与“高高兴兴”相似的AABB式的词语。

(平平安安许许多多)
6.全班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词语。

例:左思右想(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七()八()()惊()怪
例:高高兴兴(AABB式)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

(2)老头儿的方法是将竹竿()。

三、总结全文
1.老师觉得这个老头儿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将长竹竿的一端对着城门入口的方向。

)(演示方法)
2.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了吗?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闹这样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多动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6.我会动脑。

除了将竹竿截成两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将竹竿拿进城?
[教学板书]
截竿进城竖着比城门高
横着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
多角度思考
[教学反思]
《截竿进城》这则故事。

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

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

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老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
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但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

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
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