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及讲解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解说

《论语》十则解说

《论语》十则解说《论语》十则解说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一、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2、关于论语:记录孔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十则部分出处解释

论语十则部分出处解释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8、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殆:指精神懈怠而:却(但是)。

表面意思: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远道而来的朋友指“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指“不亦乐乎”------------------------------------------------------------------------------------------------------- 11、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首先想想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不竭心尽力了呢?然后看自己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承诺呢?还有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去温习,是不是掌握了呢?-------------------------------------------------------------------------------------------------------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论语》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撰写而成。

《论语》收录了许多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则”。

下面来看一下论语十则的原文及其翻译注释。

一、子游曰:“恭己者,天之道也。

”翻译:子游说道:“谦虚待人,是天道的完善。

”注释:子游的言论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发表言论,不要自大,不要虚伪,这是天道的精神。

二、子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当把事情留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行动。

”注释:君子要深藏若虚,不要急于求功进取,要先观察环境,了解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采取行动。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狡辩者多言做作者,他们的善行少有人能见到。

”注释:孔子认为,只会巧言做作的人,他们的仁义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子曰:“弟子孝而好学,长民之义也。

”翻译:孔子说:“弟子要孝顺父母,且热爱学习,这是长久祖先传给子孙后代的传统义务。

”注释:弟子应当孝敬父母,谦虚好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价值观。

五、子曰:“子夏闻道,五月而行。

”翻译:孔子说:“所谓夏子,就是听取贤人的教诲,五个月后就可以行事了。

”注释:夏子指的是那些听取贤人的教诲,只要学习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的充实和进步。

六、子曰:“安上治民,由下而上;可耻,从上而下。

”翻译:孔子说:“要平定民心,就得从下而上,千万不可从上而下。

”注释: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有以民心为本、以仁德为主、由下而上,才是可耻的政治方针,而从上而下、施以暴力,则是可耻的。

七、子曰:“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大烦恼:没有事情可做,不够勤奋,尤其是不懂审慎行事。

”注释:君子要有责任心,有才智能力,不要沉浸于被动之中,而要勤奋好学,懂得审慎行事。

八、子曰:“安居乐业,知足不辱;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孔子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勤俭节约,以养德行,要淡泊名利,方能明志立业;要宁静自守,方能致远超越。

论语十则(背诵)(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背诵)(翻译+注释)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

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

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

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①礼:指周礼。

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

③节:节制,约束。

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翻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注释:①道:通‚导‛。

治理,引导。

②齐:整治,约束,统一。

③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④格:正,纠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礼呢?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乐呢?‛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孔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懂天命,就无法做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认识他人。

‛注释:①命:命运,天命。

儒家以为人在一生中的吉凶、祸福、生死、贫富、利害都是上天所主宰,都是与生俱来而命中注定的;人对之无可奈何无力改变。

这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哲学观点。

不过,孔子所说的‚知命‛,也包含有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内涵,如提倡要面对现实,识时务;要了解与顺应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不应与之违背;要明确人生的道义与职责等。

颜渊问仁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②。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

《论语十则》分析

《论语十则》分析

《论语十则》分析(一)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分析: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

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

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拓展:论语中另有‎三章与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境相似‎。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啊。

至于那些用‎不合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不‎过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

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

《里仁》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嘴里‎说着要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但却又认为‎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是为可耻‎,如此之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任何东‎西的)。

论语中另还‎有两章也可‎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急迫‎。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原创版】目录1.《论语》概述2.《论语》十则简介3.十则的具体内容及解释4.十则的启示和价值正文【《论语》概述】《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言论和行为的汇编。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礼仪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五经之首”。

【《论语》十则简介】《论语》十则是《论语》中最为著名和常用的十条言论,包括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十个脍炙人口的句子,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对于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则的具体内容及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后要时常温习,这是件愉快的事情。

2.“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君子的道路是艰难的,混乱会失去方向,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最终会有收获。

4.“法语虽曰远,行之则不远。

”:正确的言论虽然可能看似遥远,但只要实践,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遥远。

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听到什么就随口说,这是放弃道德的行为。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真是贤人,一篮子食物,一瓢饮料,住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他却依然快乐。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8.“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工具。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只会为了实现仁而牺牲生命。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工匠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先有好的工具。

【十则的启示和价值】《论语》十则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摘要:一、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概述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正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前十章最为脍炙人口,不仅包含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还反映了其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十章进行原文及翻译的解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按时复习巩固知识的意义。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与志同道合的人共事的喜悦。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解读:这句话阐述了君子应有的品质,即使在面对误解时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启迪新思维,为他人传授知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是无益的,思考但不学习则会导致误入歧途。

解读: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才能避免陷入盲目和误解。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自己知道的是知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真正的无知。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论语》十章的原文和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解读:这三句话分别谈论了学习、交友和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解读:这三句话分别谈论了尽责、诚信和好学。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如果有新的发现和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反思和学习的重要性。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不能得解。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和学习的相互依存关系。

5.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真实的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翻译:孔子说:“看到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效仿;看到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内省自己。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改正自己。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随时随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读书人应有的责任和决心。

论语十则的注音和解释

论语十则的注音和解释

论语十则的注音和解释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的注音和解释!先来说说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可不是咱平常说的“说话”的“说”,而是读“yuè”,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你想想啊,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难道不开心吗?就好比你喜欢吃蛋糕,每次吃到都很快乐呀!再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读“lè”,是快乐的意思。

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你,那得多高兴呀!这就像你好久不见的好朋友突然来找你玩,你肯定会兴奋得不得了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愠”读“yùn”,表示生气、恼怒。

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呢!想想看,要是有人误解了你,你却能不发火,那得多了不起呀!还有“吾日三省吾身”,“省”读“xǐng”,是反省的意思。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多重要啊!就好像你每天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不对劲一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能当老师啦!这就像你重新玩一个以前玩过的游戏,却发现了新的玩法和乐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这就好像走路,只迈腿不看路,容易摔跤;只看路不迈腿,哪也去不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别不懂装懂,那可不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这世界上厉害的人多了去了,咱得虚心学习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去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

这不就像挑苹果,挑好的吃,把坏的扔掉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这就像你要去爬一座很高的山,得有决心和毅力呀!哎呀呀,的注音和解释就是这么有意思!它们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6.君子不器7.礼之用,和为贵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论语》十章解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6.君子不器7.礼之用,和为贵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文《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思想。

在这部书中,有十章被广泛引用和解读。

这里,我们将这十章原文及翻译列举出来,并尝试进行解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解读: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态度。

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态度来对待朋友,不论他们来自何方。

对于别人的误解和不了解,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因此而生气。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解读:这一章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十则》注释、译文、评析

《论语十则》注释、译文、评析

《论语十则》注释、译文、评析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论语及翻译赏析

论语及翻译赏析

论语及翻译赏析论语十则及翻译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及讲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子说:“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

”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