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技能大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新)
(最新原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和方法⑴由课堂小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⑵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牛顿第三定律”内容;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
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
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该现象的物理原理,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难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
(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点评: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2、磁铁相吸、相斥3、碰碰车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2〕会用准确的文字表达牛顿第三定律;〔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互相作用的方式、互相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6〕能区分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才能目的培养语言表达才能、观察才能.情感目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p ,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教法建议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根底.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并让学生描绘物体间的互相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而且养成在分析^p 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p ,让学生总结出互相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可以很好的区别它们.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教学难点:互相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例如:一、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1、举例并分析^p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互相作用.〔视频资料〕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详细体验〕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2、区分互相作用力与平衡力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p 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在学生可以正确答复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探究活动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方式:研究方案并进展比赛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篇一: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牛顿第三定律[课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
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
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 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教学设计1:3.3 牛顿第三定律

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不受物体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等的影响。
2.能对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
3.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弹簧秤实验初步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情景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磁铁、小车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蛋碎瓦全的视频,提出问题: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吗?[新课内容]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几幅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归纳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一个叫作作用力,另一个就叫作反作用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思考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个先产生呢?方法一、用弹簧秤显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法二、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发生变化。
思考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思考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数学表达式:F=-F' (“—”表示方向相反)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牛顿第三定律”部分且观察图片,同时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效果是否会抵消?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组内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能正确理解和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应用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2.经历探究实验过程,逐渐探究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多种情况下的大小、方向关系、共线关系,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探究能力。
3.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严谨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安稳无恙〞的视频。
教师追问: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不是) 教师引导:我们之前学习过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力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那么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由此引入本节新课(牛顿第三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拉弹簧,学生说出感受,发觉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弹簧的拉力。
教师讲解: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
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教师提出实验探究问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猜测与假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组织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五分钟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商量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知识分析(一)课标摘录: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1.2.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及其广泛。
要分析清楚物体系统间的内力和外力,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
而且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
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也认识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但是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比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和演示实验完成【任务一】,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通过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完成【任务二】,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宜宾学院王倩【课题名称】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时间】40分钟【教材内容】教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反映的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必要延伸,由单个质点扩展到多个质点,从而扩大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三大定律有机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力学研究理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牛顿第三定律结合牛顿第一、二定律能更好地分析、解决力学综合问题,对后面超重、失重及碰撞等问题的研究更是做了很好的铺垫。
2、教材内容安排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3、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意义,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并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教材特点教材在本节设计上有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生情况分析】1.兴趣特点:◆作为高一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对待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牛顿运动定律,能直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故学习动机明确。
因此我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很强的操作兴趣,因此我把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片面。
◆学生已对常见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有一定的理解,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困难之处◆把规律应用于实际,对学生来说,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
◆学生容易将相互作用力和共点力混淆,并且倾向于从力的作用效果去判断和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正确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手段】1、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由于本节内容和前边学习的力的三要素相联系,在实验探究时,通过启发引导模式,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探究模式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知识体系,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合作学习模式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实验个体不易操作,故可以组队开展,锻炼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知识过程中传授必要的受力分析思想,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
◆讲授法学生以前主要是对单个物体进行分析,难以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对比联系。
而运用讲授法,可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逐步分析,辨清异同,以此攻克难点。
3、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形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学生的猜想;其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策略◆认知冲突策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一对力有了自己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采用认知冲突策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一步加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
◆任务驱动策略恰当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学习。
5、实验改进◆书本实验弹簧测力计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一个浮力实验,实验过少,且没有设计固体和气体的实验,不够全面,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
◆改进实验✧气体实验:如图所示,首先运用转动的风扇吹动带有帆的小船实验,接着将风扇放在小船里再次开启风扇,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更加具有说服力。
✧固体实验用磁铁小车,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小车运动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磁铁之间的作用效果,得到固体中的关系。
优点实验比较完整,具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物体间,效果显著,且和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教学媒体】PPT、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风扇、烧杯、小船、台秤、砝码、磁铁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2分钟以生活中的实例开始教学,用鸡蛋碰石头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在鸡蛋和石头相碰的过程中,鸡蛋破了石头却完好无损,石头对鸡蛋的力是不是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观看实验现象,积极思考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认为是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头的力大。
通过实验以及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错误概念暴露出来。
启发引导提出猜想定性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0分钟【演示实验】实验1:液体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砝码的重量用台秤测出水和烧杯的重量将砝码缓慢的放入水中提问1、挂有砝码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什么?2、台秤示数变大又说明了什么?水对砝码有力的作用的同时砝码对水也有力的作用,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实验证明在液体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启发引导提出猜想定性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实验2.风扇小船将插有帆的小船放在一个较大的水槽中,拿着一个转动的小电动风扇,对着帆吹,小船运动起来;取下帆,将转动的风扇放在小船上,结果发现船也前进。
提问:第一种情况中船运动的原因是什么?那么第二种呢?实验3:磁体小车1、按住小车A放手小车B,小车B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了什么?第一种:根据生活经验知道风扇转动起来是因为风在吹帆,而风扇转动起来对空气有推力的作用所以产生了份第二种:空气对风扇也产生了一个力的作用,所以船会移动。
当磁体A给磁体B一个力的同时,磁体A也给磁体B一个力,说明磁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0分钟大量的实验证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公式:F F'=-自然界中物体与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正是由于牛顿第三定律才使得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物质与世界的关系及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也得以解决。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一:将两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钩在一起,观察到无论在运动或者静止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总是相等的,而且细线被拉直了。
结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二:手松开,两个弹簧测力计指针同时回到零点,用力小,弹簧秤上示数小,用力大弹簧秤上示数也大。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果,结果与他们的认知发生冲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拓展应用的关系知识迁移拓展5分钟分析鸡蛋碰石头为什么鸡蛋破了石头却完好无损。
拔河比赛比的是谁的力气大吗?火箭为什么能够飞上太空。
认真思考,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解释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类比学习,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培养学生知识结合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通过对开篇实验的分析,加深对牛顿第三课堂小节课后作业2分钟1分钟相互作用力的相互性相关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力的关系力的相互性相关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的风帆上。
请分析,这种设计能使小车运行吗?若不能,请你改进设计,使小车能够运动回忆本节知识点,加深、巩固,理清思路。
认真完成作业通过课堂小节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课后作业布置中参杂了趣味性以及自主性,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后练习加深对知识【板书设计】【效果评价】本节课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验证,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
本节课是一堂规律教学课,而掌握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因此我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创新之处】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便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鸡蛋碰石头”而产生疑问,让学生抱着怀疑以及好奇的态度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演示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以及让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进而让学生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最终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