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a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生态系统的结构
(3)食物网(见下图)
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 错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组成包括多条食物链, 每一条食物链包括几个环节,同一营养环节上的所有食物的总和,可以作为一个营养级。但 各种肉食动物、杂食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止 吃一种动物,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食。如黄鼬不但吃鼠,还吃鸟、家禽、蛙,甚至吃 少量的植物。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动物的食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食物网中,物种的数 量改变,会影响整个食物网内各个物种数量的改变。
这些名词的搭配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互相矛盾。如生产者必须是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
自养生物,所以 A 项应排除。寄生生物和初级消费者都属于异养生物,也就不可能同时又
是自养生物,据此可排除 C 项和 D 项。只有 B 项,草食动物即初级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可以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答案:B
【例 2】 一条食物链最初开始的生物是
C.三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
解析: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作为起点,属第一营养级的;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为初级消费者, 属第二营养级;则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生物为次级消费者,属第三营养级。
答案:D
【例 6】 绿色植物是什么生存的基础
A.草食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
【例 1】 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A.生产者、异养生物
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
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
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解析:这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将前面新陈代谢一章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联系
起来进行考查。要解答该题,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名词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原则就是,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子,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防护的科学。

A:错B:对答案:B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A:错B:对答案:B4.1848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A:对B:错答案:A5.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野外生物B:植物C:家禽D:家畜答案:A6.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

A:环境生物监测B:生态风险评价C:环境化学监测D:生物标志物筛选答案:B7.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效应的一种试验方法是()。

A:分子毒理学试验B:整体毒性试验C:微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D:离体毒性试验答案:C8.生态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生物范畴是()。

A:动物B:微生物C:植物D:环境污染物答案:ABC9.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或研究环境污染物()。

A:生物体的吸收水平B:在环境中的浓度C:对机体损伤的机制D:物理性质答案:ABC10.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可分为()。

A:应用生态毒理学B:理论生态毒理学C: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D:实验生态毒理学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对B:错答案:B3.内剂量是指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A:错B:对答案:B4.半数致死剂量是指群体中有50个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A:错B:对答案:A5.结合反应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

A:谷胱甘肽结合B:硫酸结合C:乙酰结合D:葡萄糖醛酸结合答案:D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滤过作用D:特殊转运答案:C7.根据外源化学物存在的状况,可把剂量进一步分为外剂量、内剂量和()。

景观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同济大学

景观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同济大学

第一章测试1.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景观是特定的一种()类型。

A:生态系统B:空间实体C:尺度D:土地利用综合体答案:CD2.一棵树生长在环境中而占据一定的生态空间,因此,特定区域一定具有()制约。

A:承载力B:容量C:环境D:地带性答案:AB3.景观生态学是把()和()交叉形成的新型应用生态学。

()A:逻辑学B:地理学C:数学D:生态学答案:BD4.生命有机体对环境具有特定的需求,对()具有选择性。

A:食物链B:生境C:栖息地D:生态位答案:BC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现象表达出()信息。

A:地理环境B:土壤环境C:气候带D:水环境答案:AC6.地理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

A:地方性B:区域性C:区位D:人类行为答案:AB7.不同纬度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温度C:水分D:光照答案:AD8.不同经度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气压带B:距离海洋的距离C:温度D:水分答案:BD9.高度的变化可以导致()最本质生态因子的变化。

A:热量B:水分C:气压D:土壤答案:AB10.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应用生态学化。

()A:景观格局B:景观过程C:景观感知D:景观服务答案:AB第二章测试1.景观空间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种()结构。

A:尺度间嵌套B:平行C:包含D:尺度内拼接答案:AD2.景观的斑块化是由自然干扰、( ) 和()造成的。

()A:农作物耕种B:洪涝灾害C:人工干扰D:环境演变答案:CD3.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生态空间都是以()的整体形式存在的。

A:斑块B:生态安全格局C:残留斑块答案:BD4.景观生态学认为对于焦点物种来说存在一种安全的网络格局称之为()。

A:生态安全格局B:生态网络C:网络陷阱D:生态避难所答案:A5.景观生态网络的斑块体系主要由源斑块、()、()等斑块构成。

()A:战略点B:残存斑块C:环境资源板块D:汇斑块答案:AD6.景观生态网络廊道体系主要由()和()构成。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的情况。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自读教材·夯基础]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2.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能。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3)传递途径: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4)过程分析(以第一营养级为例):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及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是指哪一部分?提示: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结合教材P95图4-8思考:(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会有哪些去向?提示: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其流向分解者的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3.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会因散失而减少,它主要是指哪个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散失?提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检测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检测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4章检测(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时,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4.(2018全国高考Ⅰ理综)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正确。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增长的速率越小,所以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最大,B项正确,D项错误。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大时,种内斗争加剧,鱼体生长缓慢,每条鱼的质量小;养殖密度小时,种内斗争弱,鱼体生长快,每条鱼的质量大。

所以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鱼产量相同的情况,C项正确。

答案:D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先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物种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越趋于稳定;群落演替是群落朝着一定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A:13B:43C:23D:33答案:C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A:40B:20C:30D:50答案:D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A:40B:30C:20D:10答案:B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A:43B:23C:13D:33答案:B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A:32B:42C:22D:12答案:D第二章测试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A:错B:对答案:A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A:对B:错答案:A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A:错B:对答案:B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A:错B:对答案:B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A:错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A:间接价值B:潜在价值C:观赏价值D:直接价值答案:D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④⑥D:②①③⑥⑤④答案:B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数量多样性答案:B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

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A:外来物种入侵B:乱捕滥杀C:乱砍乱伐D:环境污染答案:A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A:扬子鳄B:马门溪龙C:蛇D:蜥蜴答案:A第四章测试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单选题] 《寂静的春天》是哪位科学家所著()A.Rachel CarsonB.Meadows DennisC.Lynn WhiteD.Baulding K K2.[单选题] 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因为()A.燃煤B.工产废气C.汽车尾气D.空气尘埃3.[单选题]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主要是因为()A.镉等重金属B.石油废气C.多氯联苯D.甲基汞4.[单选题] 日本水俣病事件主要是因为()A.醋酸乙烯B.氯乙烯C.多氯联苯D.甲基汞5.[单选题] 日本米糠油事件主要是因为()A.多氯联苯B.乙酸乙酯C.重金属D.汞6.[单选题] 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A.奥德姆B.郝克尔C.达尔文D.高斯7.[单选题] 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OdumB.HaeckelC.ClementsD.Tansley8.[单选题] 我国第一本环境生态学教科书——《环境生态学》是谁所著()A.侯学煜B.钱崇澍C.马世骏D.金岚9.[填空题] 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10.[填空题]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11.[单选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哪一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提出的()A.1972年B.1978年C.1987年D.1991年1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属于组成环境科学的三个主要学科()A.环境物理学B.基础环境学C.应用环境学D.环境学13.[填空题]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单选题] 属于长日照的植物有()A.水稻B.玉米C.大豆D.油菜2.[单选题] 不属于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形态适应特征为()A.气孔B.浓密的细毛和棘刺C.体表具蜡质层D.景天酸循环3.[单选题] 土壤盐含量为()时,多数植物不能生长A.> 0.1B.> 0.6C.> 1D.> 24.[单选题] 不属于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形态适应有()A.昆虫的几丁质B.两栖类体表的粘液C.爬行动物的角质层D.鸟类和兽类的迁徙5.[单选题] 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有()A.大麦B.萝卜C.甜菜D.水稻A.增加细胞水分B.增加细胞中的糖类C.增加脂肪D.增加色素7.[单选题] 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A.阳生植物B.阴生植物C.旱生植物D.湿生植物8.[单选题] 蓑鲉鱼的耳石是其对()的适应表现A.湿度变化B.光周期现象C.温度变化D.营养变化9.[单选题] 地球的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A.不变B.逐渐增强C.减D.迅速增强10.[单选题] 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C.温度D.食物11.[单选题]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12.[单选题] 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A.湿生植物B.中生植物C.阳生植物D.阴生植物13.[单选题] 年轮是生物对()的适应表现A.气候变化B.光周期现象C.温度变化D.营养变化14.[单选题]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那种因素有关()A.光B.温C.水D.气15.[单选题]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C.非生物因素D.生态因素16.[单选题] 发育起点温度又称()A.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C.温度下限D.温度上限17.[单选题]()是水生动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A.水温B.光照C.溶氧D.盐度18.[单选题]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A.非等价性B.互补性C.限定性D.不可替代性19.[单选题] 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A.TansleyB.LiebigC.HaeckelD.Shelford20.[单选题] 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A.土壤中食物多B.环境条件较稳定C.环境条件最好D.无天敌21.[单选题]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22.[单选题] 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主要以下列哪种生活型的植物为主()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23.[单选题] 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A.适应逆境B.提高生产力C.促进代谢D.推迟生育24.[单选题] 一般,植物在下列哪种土壤结构上生长最好()A.块状结构B.团粒结构C.松散结构D.片层结构25.[多选题] 生物多样性水平包含()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景观多样性26.[多选题] 属于第一性周期因子的是()A.地磁B.季节变化C.地心引力D.太阳辐射常数A.鳞片B.矮小C.垫状D.莲座28.[多选题] 属于沉水植物的有()A.狐尾藻B.伊乐藻C.凤眼D.毛茛29.[多选题] 属于漂浮植物的有()A.菱B.凤眼莲C.浮萍D.睡莲30.[多选题] 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形态适应()A.昆虫的几丁质B.两栖类体表的粘液C.爬行动物的角质层D.哺乳动物的皮脂腺和毛31.[多选题] 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影响因素有()A.物种生物量B.物种属性C.生物地化循环D.系统稳定性32.[多选题] 环境按范围大小可划分为()A.宇宙环境B.地球自然环境C.区域环境D.微环境33.[多选题] 属于次生性周期因子的是()A.潮汐涨落B.季节变化C.地心引力D.地磁34.[多选题] 属于短日照的动物有()A.山羊B.鹿C.绵羊D.雪貂35.[多选题] 属于多年生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形态适应特征有()A.块茎B.鲜茎C.种子D.根块茎36.[多选题] 属于动物对低温环境的生理适应特征有()A.色素B.增加细胞中的糖类C.增加热量D.毛皮37.[多选题] 属于动物对高温环境的行为适应特征有()A.放松恒温性B.夏眠C.穴居D.昼伏夜出38.[多选题] 属于浮水植物的有()A.菱B.凤眼莲C.浮萍D.睡莲39.[多选题]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哪些因素无关()A.光B.温C.水D.气40.[多选题] 下列哪些生态因子不可归入生物因子()A.人为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气候因子41.[多选题] 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不可以用()解释A.Bergman规律B.Allen 规律C.Jordan规律D.Gause假说42.[填空题] 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为四个水平,分别为()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3.[填空题] 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系统。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1、珊瑚礁生物群落在热带沿岸区的广大海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体内有共生动黄藻)死亡骨骼、含
钙藻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的贝壳共同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环境。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中多 样性程度最高的群落,原因在 于,珊瑚礁生境复杂以及每个 种占据很狭窄的生态位。
3、在珊瑚-藻类的互利共生当中, 藻类的光合作用供给珊瑚虫能 量,而珊瑚虫的代谢供给藻类 营养物质,从而使营养物质并 不丰富的海域具有很高的营养 循环效率。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2大型海藻场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各种定居的或临时性栖居在这里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构成复杂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如海獭等构成这类生物群落的关键种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一、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三、河口生态系统 四、红树林沼泽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六、近岸上升流生态系统 七、大洋生态系统 八、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深海底栖生物都具有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他 的支持方式。
【举例】深海蟹类的附肢特别长,海绵、水蝗虫、海百合都具有长 柄;鼎足鱼的胸鳍和尾鳍条特别细长,能以三角鼎立之势站在海底, 还可跳跃前进。
八、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1、热液口区 (1)海底的裂缝中扩散出的热液H2S含量很高,支持
周围生境中能氧化H2S的大量细菌依靠化能合成作用 生活。 (2)这些细菌的生物量很大,在海底形成厚厚的丝 状细菌垫。并与一些个体巨大的蠕虫和双壳类动物 共生。 (3)软体动物、多毛类和甲壳类占所有热液口生物 种类的90%以上,其中,某些种类生物量很大,但 这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不高,而深海其他生境的 种类多样性通常很高。

必修3第四章第2节(二)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必修3第四章第2节(二)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1.(2012·镇江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和异种生物间进行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的传递是单向的。

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行为信息,例如棉花遭受棉铃虫侵害时,会产生某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虽然放出的信息是以化合物为载体的,但植株平时体内并不含有这种物质,只有遭受棉铃虫侵害时才会释放,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称为行为信息。

2.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解析:选A。

尽管实际时间为白天,但反复提供一个倒置的物理信息,引起蟑螂的活动时间发生改变,说明蝉螂感受到了白天、黑夜这种物理信息。

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D.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解析:选B。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应属于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需要采取的措施有()A.在森林里引入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以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B.在森林里引种一些珍贵的野生植物,以提高生产者的复杂性C.定期清理森林里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D.对森林进行简单的隔离,以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答案:D5.华南虎(又称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有10到30只。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
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③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水循环
(1)概念:水以3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3.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1.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用图中字母表示)。
(2)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哪些方面?能量D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后的去向是什么?
[提示](1)[C/(B+F)]×100%;(2)乙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丙的粪便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第四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的危害不包括的是(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污染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厌氧性细菌B、污泥中的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厌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C、污泥中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需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D、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位居世界前列B、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C、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D、植物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森林对大气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和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①森林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③能分泌强大抗生素④能吸收各种气体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是( )A、人畜粪尿,农药B、脂肪,纤维素C、人畜粪尿,蛋白质D、塑料,农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A、缺乏天敌B、食物丰富C、气候适宜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室内空气指标测定结果中,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细菌、霉菌、相对湿度过低和甲醛。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3. 分解者: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原生动物、 小型无脊椎动物
6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 物种结构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1. 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中,除了在生物群落中介绍的优势种、 建群种、伴生种及偶见种外,关键种和冗余种 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 义。
8
1. 物种结构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 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 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 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 毁灭。
须鲸
企鹅
鹈鹕
磷虾
桡足类鲨鱼ຫໍສະໝຸດ 齿鲸 海牛海龟 海豹

水母
箭虫
浮游植物
鱼类、软体动物 等的幼体
鳗草 海藻
14
2. 食物网
(1)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简化食物网: 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地位(生态位)的等值种(equivalent species)归为一类,称为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或同 资源种团(guild),即将同样食性且具有同样捕食者的不 同物种归并为一个营养物种(trophic species),以营养物 种来描绘食物网结构。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 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 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 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4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5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3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3

生物与土壤---课堂教案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4-6题。

4. 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5. 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6.导致图中三天树干液流速率大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 太阳辐射B.土壤肥力C. 气压高低D. 风力强劲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

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A. 降水B. 下渗C. 蒸发D. 蒸腾8.树干流液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云层厚度B. 土壤黏性C. 温度高低D. 太阳辐射9.该山地可能是A. 天山B. 太行山C. 长白山D. 阿尔卑斯山(2005广东卷)如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条曲线,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 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4、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6、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1分;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分..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分;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1分..四、填空题1、遗传、生态系统;2、复合、环境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2分..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3分..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1分..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1分;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1分;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1分;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1分..2、论述温度的变化规律..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分..1空间变化纬向变化: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1.5 分..海拔变化: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1.5 分..2时间变化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四季长短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1.5 分..温度的昼夜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1.5 分..3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土温变化: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1.5 分..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由于暖水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在高温季节或者白天在静水体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明亮的表水层;在距表层水较深处有一个较冷、密度较大的静水层;在两层之间是温度剧烈变化的变温层..夜晚;特别在寒冷季节;水面温度下降;表层水密度增加而下沉;深层温暖的水上升;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交换充分混合1.5 分..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一、选择题B、C、B、B、A、A、D、D、B、C、B、B、C、B、D、D、D、A、D、A、C、A、A、A、A、B二、名词解释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2、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分..种群是由相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种族生存的前提2分..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tion: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2分;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1分..4、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 strategy;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3分..5、生态位niche: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三、填空题1、微观、分子;2、出生、死亡;3、繁殖、第三;4、种内、种间;5、资源利用性、相互干涉性;6、个体、群体;7、性比、年龄;8、暴发性、过多;9、临时性、永久性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当前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有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有的人认为应该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有关原理;阐明您的观点..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有两种基本方式;一个是利用自然力的封山育林;一个是人工造林种草.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着重强调人工造林;但是;对封山育林重视的不够;应用的不广. 2分已有许多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封育来恢复林草植被;但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时要经历若干个演替阶段;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组成结构;但都是比较稳定的.人工造林种草见效快;但要较多投入;在技术掌握不当时;人工林草植被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而呈现不稳定状态. 2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在地形较破碎且草灌植被发育良好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封禁治理模式;适当种植地带性树种;通过采取封禁措施让那些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木本植被;通过天然繁衍演替恢复生态. 2分这种模式虽然成林较慢;但其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是人工林所不能比拟的;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分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认真探索、研究、总结退耕还林试点示范阶段的植被建设布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分2、论述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答:1侵移或迁移: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4分2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3分3竞争: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3分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答: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1分..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1分..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2分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1分..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1分..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1分二者的不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1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1分;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1分..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哪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分..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1分..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1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1分;2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1分;3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1分;4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1分;5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1分;6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1分;7人为因素1分..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选择题A、A、 C、D、D、 A、C、A、A、B、D、C、D、A、D、 B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3、A、B、C ;4、 A、B、D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1分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2、冗余种species redundancy 或 ecological redundancy: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2分;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1分;这样的物种称为冗余种..四、填空题1、同等重要、丢失灭绝;2、链索、网络;3、较低、较高;4、营养、食物链;5、顶位、基位;6、较低、较高五、论述题1、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答: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 分2系统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分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3分4生产效力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2 分2、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分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2分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3分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3分3、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答:光、CO、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2主要因素2分;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1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2不足的情况1分;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1分;营养物质的缺乏;不会光合作用造成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1分测定法、放射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3分..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单元2分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2分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2分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2分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讯息传递相关的..以讯息传递为基础建立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2分5、请论述生态系统中四个基本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答: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2分..2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2分..3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绿色植物则是核心的核心..绿色植物既是系统中其它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绿色植物的种类构成及其生长状况3分..4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各类微生物;正是它们的分解作用才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否则;生产者将因得不到营养而难以生存和保证种族的延续;地球表面也将因没有分解过程而使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整个生物圈就是依靠这些体型微小;数量惊人的分解者和转化者消除生物残体;同时为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营养原料3分..6、论述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答: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3 分..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 2 分..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分..但谈到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时;确实是很难区分..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这恰恰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要研究的内容..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必将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生态学分支3分..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一、单选题D、A、D、B、C、B、C、B、A、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2、替代花费法: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3、市场价值法:以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价值为依据;例如;森林每年提供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4、费用支出法:常常用于评价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它以人们对某种环境效益的支出费用来表示该效益的经济价值..5、消耗性使用价值: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当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产品的价值2分;如薪柴和野味肉品等1分..6、遗产价值: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2分;如为保护大熊猫自愿捐献钱物1分..7、生产性使用价值:是指经过市场交易的那部分生物资源产品的商品价值;如木材、药材、鱼、蔬菜等..8、选择价值: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四、填空题1、市场价格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和费用支出法两种方法..2、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账户”..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4、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称为替代花费法..5、生态代价包括直接代价和间接代价;前者指利用活动中资源和生态系统自身付出的代价;后者指由于外部不经济性而导致受影响区域所付出的生态代价..6、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净效益的同时;亦存在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生态影响;即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以及为消除这些损失而须支付的费用;统称“生态代价”..7、可持续收入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五、判断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第3节生态工程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第3节生态工程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工程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循环原理,在于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B.自生原理,是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C.整体原理,只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D.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解析:整体原理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为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2.在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D.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解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下列实例中违背了协调原理的是( A )①引进的水葫芦泛滥成灾,太湖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②在我国北方地区引进柑橘树苗种植,树苗不能正常生长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漠化④大量堆积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协调原理反映的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关系,①②③均涉及协调原理。

而④为生活垃圾与环境的关系,不属于协调原理涉及的范畴。

4.“菇—菜”立体栽培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等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原理等生态工程原理解析:菌渣作为有机肥,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蔬菜提供CO2和无机盐,蔬菜不能从菌渣中直接获取能量。

5.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该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高中地理 第4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4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第4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巩固】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共达30%左右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B【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中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的比重超过60%。

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物种的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2.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左右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55%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C【解析】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其他都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3.该图主要说明了(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B【解析】该图主要说明导致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项说法本身有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失去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下面漫画,回答第4~5题。

4.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答案】C【解析】漫画说明是森林、草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5.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面积进一步扩大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答案】A【解析】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66
在地球氮的大循环中包含着陆地生物和海洋 生物两个小循环。
绿色植物在氮循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海洋中的氮来源(蓝藻固氮,土壤硝酸盐)
67
①固氮作用:將氮轉变成氮化物的作用.
N2 + 6H+ + 6e- → 2NH3。
② 氨化作用:指腐生菌或真菌等把土壤中的含氮有 机物(如蛋白質等)氧化分解產生氨的過程, 蛋白質→氨基酸→ CO2 + NH3 + H2O + ATP
60
61
(1)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2)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3)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结论
62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温室效应”。
由于CO2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有高度的透过
性,而对地球反射的长波辐射有高度的吸收性,
导致大气层低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
变冷。
54
如N是生物蛋白质的原料,促茎叶生长; P参与核酸组成、促进种子成熟、籽粒饱满、根 系发达; K促进根系发达,茎叶坚韧,抗倒伏,抗虫害 ; 铁促进叶绿素形成; 硼能增强植物输导组织的发育。
55
(二)物质循环的概念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循环运转。 “循环”指这些化学物质可被多次重复利用。
68
③ 硝化作用:在氧存在的狀態下,氨或
铵盐被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依次轉变成亚 硝酸盐和硝酸盐的過程。
69
④反硝化作用(脫氮作用):土壤中硝酸盐
在缺氧或是土壤酸化時,被反硝化菌轉变 为氮、一氧化氮等氣體形式釋放至大氣中 的作用。故土壤缺氧常會導致植物缺乏氮 肥。
NO3- (缺氧)→NO-2 →N2
第二性生产者只能利用初级生产量的一部分。 不同生态系统食草动物利用植物的比例不同 (见下表10-4)。
40
41
二、 能量流动
(一)能量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热力学 定律 能量是做工的能力,如机械能、电能、 光能、热能和化学能等。 能量形式:动能和潜能。 (高山水库中的水有巨大潜能;食物是化 学潜能。)
26
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一)营养级
杂食动物可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
27
(二)生态学金字塔
反映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之间生物 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 型。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如图6---10、6----11示)
28
29
奥登姆 理想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
以播种4公顷的苜蓿作为生产者,假设苜蓿 是牛犊的唯一食物,牛犊为12岁儿童的唯 一食物。 为维持生命,该儿童需要饲养4.5头牛犊, 需要2000万株苜蓿。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内容提要]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 类型等; 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 生态金字塔原理和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1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论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生物环境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和生物之间、 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 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8
③寄生食物链:
如牧草---黄鼠---跳蚤---鼠疫细菌; 大豆---菟丝子; 鸟类---跳蚤---细菌---病毒。
19
④混合食物链:
例如: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 (猪粪)—喂鱼 (牛鸡为活食者,蚯蚓、鱼是腐食者,猪以活食为 主。)
20
⑤特殊食物链:
食虫植物,如瓶子草、猪笼草、捕蝇草等 500 种。
21
★一般食物链环节不多于5个。
1、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生物量;
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不是100%; 3、各营养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消耗部分能量变 成热能耗散。
22
(二)食物网
概念:
(见图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
23
24
25
研究食物网的意义:
复杂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平衡。 研究动物间的相互制约,借天敌抑制有害动物。
33
有时,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是倒塔 形的。 生物量金字塔倒塔形:以湖泊和海洋为例, 春季藻类繁盛,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必定大 于浮游动物,但其他季节,情况相反。 数量金字塔倒置:如昆虫和树木。
34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初级生产力(第一性生产) 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称为初级生产力。 [g/(m2 、年)或 kg/(hm2 年)。 概括为: 6CO2+12H2O+光--→C6H12O6+6O2↑+6H2O
6
4、生态系统研究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的基础
( 如森林的砍伐)。
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 构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
(1)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和热量等气 候因子。 (2)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岩石、砂砾、土 壤、空气和水等); (3)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包括CO2、O2、无机 盐类和水等。
30
31
1、能量金字塔:
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 的能量,用kJ/(m2 . d)或 kJ/(m2 . a)表示。 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能量的 传递效率是10%~20%。 图解表示生态系统结构的最好方式。
32
2、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某一时刻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 个体数量,用(个数/ m2)表示。 生物量金字塔: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 级生物重量关系,用kg/ m2表示。
51
三、 能量补给(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降低生态系统内部自我维持的能量,而使转 化为净生产量的能量增加。能量以施肥、喷 药、灌溉、育种和栽培等形式补给农田。 (见图6--2)
如“石油农业”
52
53
三、 物质循环 (一)生命与元素
大量元素: C、H、O 、N、P、K、Ca、Mg、 S九种元素。 微量元素:硼B、铁Fe、铜Cu、锌Zn、锰Mn、 钼Mo、氯CI七种元素。
42
与能量有关的两个重要原理,是热力学第 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 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进入一个系统的全部能量,最终要释 放出去或储存在该系统内。
43
总能量收支平衡,能量形式可转换:
光能→化学能→动能。
44
2、热力学第二定律: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效率并非 100%。
(3)杂食动物:如鸡、鸟、狗、猫等。
11
3、分解者(还原者) 以分解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 生物。细菌、真菌和小型土壤动物。
12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形态结构 生物种类、种群数量 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和垂直分布) 2、时间结构 群落的季相、演替。
13
3、营养结构 (如图4—1所示)
14
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食物链 1、概念与组成
35
总第一性生产 净第一性生产。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净初级生产力有很大 的不同(如表4--2)及表10--1所示。)
36
37
38
影响第一性生产力的因素: 光照、 温度、水分、 生长期等。
农林牧业…。
39
2、次级生产力
即第二性生产力,除初级生产者以外其他有 机体的生产。如牛、羊吃了牧草体重增加、 繁殖后代等。
2
二.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
1、生态学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 较高层次; 2、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能力; 3、具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 息传递、自我调节5大功能; 4、营养级的数目有限,一般不超过4~5个; 5、一个动态系统。
3
三、生态系统研究内容
人类与环境关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控 制能力的研究等。
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CO2 等化合物。
76
3、有毒污染物的循环
汞、铅、镉等重金属及农药进入到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中(矿山开发、“三废”的排放)。 这些物质顺着食物链而移动,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随营养级往上而增加,产生生物的富集作用或放 大作用。以下举如:草--兔--狐狸; 粮食--野鼠--猫头鹰或狐狸。 一般食物链具4~5个环节。 如草原:牧草--蝗虫--蛙--蛇--鹰。 森林:树叶--昆虫--鸟--蛇--野猪--虎。
16
17
2、食物链类型
①牧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
如青草---羊---狼。 ②腐食食物链: 如木材---白蚁---食蚁兽, 枯枝落叶---真菌---松鼠, 动物尸体---丽蝇(或郊狼)。
70
71
结论:氮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 个相当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
72
(2)氮循环的环境问题
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指标:水体中总磷量超过 20mg/m3,无机氮超过300mg/m3。
73
②偏施氮肥引起硝酸盐污染
温室栽培蔬菜,土壤盐渍化,硝酸盐积累。
蔬菜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食品。
人体摄取的硝酸盐81.2%来自蔬菜。
63
2、氮循环
(1)氮循环的途径
大气含氮79%,惰性气体,被固定后才能进 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64
固氮作用途径:
①高能固氮:通过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 发活动的高温及光化学作用固氮,其结果 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②工业固氮:化肥生产。 ③生物固氮:根瘤菌和蓝藻固氮。占地球固 氮的90%。 氮循环(图7--6)
例如,煤燃烧推动发电机发电,煤的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其效率只有40%。另外的60% 哪里去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