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定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

2. 学生能通过列表、图像等方式表现函数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

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函数图像展示板。

学具:每人一份函数实例材料、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气温与海拔的关系”、“票价与购票数量的关系”等,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函数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定义。

3. 理解函数概念: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 函数模型的建立:让学生通过实例,建立函数模型,如“y = 2x + 1”。

5. 函数图像的展示:通过函数图像展示板,展示函数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

6.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定义。

2. 学生能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 学生能通过列表、图像等方式表现函数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4.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初步接触到函数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性质和图像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是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解题方法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函数概念,但对于函数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2.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函数图像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函数定义、性质、图像等内容的PPT。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如温度、身高等。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函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相关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高中数学函数概论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函数概论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函数概论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基本性质;
3. 熟练运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函数的概念
- 什么是函数?
- 函数的符号表示:y = f(x)、f: x → y
-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2. 函数的性质
- 定义域和值域
- 函数的奇偶性
- 函数的增减性
3. 函数的基本性质
- 函数的连续性
- 函数的周期性
- 函数的单调性
4. 函数的运算
- 函数的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 函数的复合
5. 实际问题的解决
- 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函数的概念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清楚;
2. 函数的运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示范结合
2.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3.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
3. 知识掌握程度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函数的概念
第二课:函数的性质
第三课: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课:函数的运算
第五课:实际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反馈
1. 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为高中数学函数概论教案模板范本,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数学下册函数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下册函数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下册函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函数的概念和代数表达式。

3. 熟练运用函数的基本操作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函数的概念和代数表达式
3. 函数的基本操作和性质
4. 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回顾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提出一个函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二、讲解与练习
1. 介绍函数的概念和代数表达式,示范几个例题。

2. 给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函数操作题,巩固基本知识。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像特点,分析其变化规律。

2. 提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反馈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作业本和练习题
3. 教学实例和案例
评价标准:
1. 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正确解答相关的应用题和练习题。

3. 能够发展数学思维,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

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函数的定义和使用;3.能够灵活运用函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函数的概念和作用;2.函数的定义和调用;3.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4.函数的递归调用;5.函数的作用域和局部变量。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问题引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一系列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以便在需要时调用。

那么,你知道如何实现这个功能吗?第二步:引入函数的概念1.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机器来完成一些操作,比如洗衣机用来洗衣服,电视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那么这些机器和遥控器其实就是函数的概念。

2.定义函数:引导学生定义函数,即封装一系列操作的代码块,以便在需要时调用。

第三步:函数的定义和调用1.函数的定义:通过示范将一个简单的操作封装成一个函数的示例,如求两个数的和。

2.函数的调用:通过示范调用已定义的函数来实现封装的功能。

第四步: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1.函数的参数:引导学生通过例子,引入函数参数的概念,并进行函数定义和调用。

2.函数的返回值:通过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返回值,并进行函数定义和调用。

第五步:函数的递归调用1.引导学生理解递归的概念和原理;2.通过实例展示函数的递归调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六步:函数的作用域和局部变量1.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变量的作用域;2.通过函数和外部变量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作用域和局部变量。

第七步:综合练习与巩固结合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进行实践,巩固学生对函数概念和使用的理解。

第八步:总结与扩展1.总结函数的概念和作用、定义与调用、参数和返回值、递归调用、作用域与局部变量;2.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扩展应用,并引入匿名函数等扩展内容。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程序设计的实践,评价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熟练地使用函数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确保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和使用。

3.1.1函数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3.1.1函数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3.1.1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第60~64页).1.概念本身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最抽象的概念,初中曾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给出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并把函数看作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但这一定义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局限性.2.学科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是整个高中函数知识体系的基石,它不仅将函数概念由“对应论”发展到“集合论”,更承上启下,为后继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比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函数的性质等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让我们体会到重要概念对数学发展和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同时,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以及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广泛应用.3.高考角度:函数是高考数学的热点,函数图象性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解析几何导数的结合问题常考常新,从基础题、中档题到压轴题,每年高考都是绝对重点,高考所考察的五大数学思想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有人说,“得函数者得数学,得数学者得高考”,更是形象的道出了函数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通过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2.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看:多数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很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仍需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重点)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表达的良好思维习惯,养成用函数模型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四、教学重点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的概念.五、教学难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六、教学过程1.函数概念的形成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思考1:(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周长l=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其周长l= ; (3)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其周长l= ;【预设答案】(1)4(2)8(3)4x【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复习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函数高度“抽象”的作用.思考2:初中学习的函数的概念是什么?【预设答案】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函数.其中x 叫自变量,y 叫因变量.【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函数概念,强调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思考3:请同学们考虑以下两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初中的概念来看,这两组中的两个函数没什么不同,但我们有感觉它们是不同函数.让学生体会初中函数概念不够精确,从而有些问题解决不了.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问题1: 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到350km/h 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 (单位: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S=350t.思考:根据对应关系S=350t ,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 后,运行1h 就前进了350km ,这个说法正确吗?44y x l x ==(1)与周长是同一函数吗?22x y x y x==()与是同一函数吗?【预设答案】不正确.对应关系应为S=350t ,其中 }1750|{},5.00|{11≤≤=∈≤≤=∈s s B s t t A t .问题2 :某电气维修告诉要求工人每周工作至少1天,至多不超过6天.如果公司确定的工资标准是每人每天350元,而且每周付一次工资,那么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每周的工资?一个工人的工资w (单位:元)是他工作天数d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函数,对应关系为w=350d,其中},6,5,4,3,2,1{2=∈A d}2100,1750,1400,1050,700,350{2=∈B w .思考:在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预设答案】不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一样.问题3 :如图,是北京市2016年11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如何根据该图确定这一天内任一时刻th 的空气质量指数的值I ?你认为这里的I 是t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t 的变化范围是}240|{A 3≤≤=t t ,I 的范围是}1500|{I B 3<<=I .问题4: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食物支出金额=r r ( 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上表是我国某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你认为该表给出的对应关系,恩格尔系数r 是年份y 的函数吗?思考:上述问题1到问题4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答案】共同点有:(1)都包含两个非空数集,用A ,B 来表示;(2)都有一个对应关系不同点有:(1)(2)是通过解析式表示对应关系,(3)是通过图象,(4)是通过表格【设计意图】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发现要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函数会比较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函数对应关系的3种表示形式.函数概念:一般地,设A ,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常见函数的三要素:正比例函数:y kx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一次函数:(0)y ax b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B 中唯一确定的数2(0)ax bx c a ++≠. 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为{}0x x ≠,对应关系为“倒数的k 倍”,值域为{}0y y ≠.反比例函数用函数定义叙述为:对于非空数集{}0A x x =≠中的任意一个x 值,按照对应关系f :“倒数(0)k k ≠倍”,在集合{}0B y y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k x 和它对应,那么此时f :A B →就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0),.k f x k x A x=≠∉2.例题讲解,理解概念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函数【预设答案】(1)是(2)是(3)不是【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函数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不能“一对多”.例2. 判断下列图象能表示函数图象的是()【预设答案】D【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概念中的“唯一”二字例3 .你能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函数的对应关系为y=x(10-x)吗?【预设答案】长方形的周长为20,设一边长为x,面积为y,那么y=x(10-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10},y的取值范围是B={y|0<y≤25}.对应关系f把每一个长方形的边长x,对应到唯一确定的面积x(10-x)【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思想,同时巩固函数概念是建立在集合基础上的.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练习1.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x|−3≤x≤8,x≠5},值域为{y|−1≤y≤2,y≠0},则y=f(x)的图象可能是()A. B.C. D.【答案】B练习2.已知函数f(x),g(x)分别由下表给出.则g(f(5))=;f(g(2))=.【答案】4 3练习3.集合A,B与对应关系f,如图所示,f:A→B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如果是,那么定义值域与对应关系各是什么?【答案】由图知A中的任意一个数,B中都有唯一确定数,与之对应,所以f:A→B 是从A 到B的函数定义域是A={1,2,3,4,5},值域C={2,3,4,5}4.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的变量关系能用解析式y=√x来描述.【答案】正方形的面积为x,其边长为y,则y=√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y的取值范围是B={y|0<y}4.课堂小结,思想升华本节课主要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函数,让函数的概念更加清晰准确.。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3. 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 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函数概念的理解。

2. 函数表示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函数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函数呢?函数有哪些组成部分?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解释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

3. 举例说明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函数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的函数图像,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五、拓展提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与海拔的关系、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解析函数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的最为基本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在高中阶段,函数不仅贯穿数学课程的始终,而且是学习方程、不等式、数列、导数等内容的工具和基础.在初中,函数定义采用“变量说”,高中阶段要建立函数的“对应关系说”,与初中的“变量说”相比,高中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表述函数概念,明确了定义域、值域,引入抽象符号f(x).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对应关系”:两个非空数集A、B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每一个x,数集B中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y和它对应.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建立函数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2.教学难点: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函数要素,并由此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f.三、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1)在“变量说”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说”;(2)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3)从数学模型构成要素的角度认识具体函数,并通过函数的表示,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2.目标达成(1)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能在初中“变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等三个要素,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2)学生能在确定变量变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形式表示对应关系,理解函数对应关系的本质,体会引入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的必要性;(3)学生能在不同实例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归纳共性进而抽象出函数概念,体验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四、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函数的概念是“变量说”定义,学生对这种定义已经很熟悉,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对“对应关系说”定义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函数的“对应关系说”定义接受起来多少有一种排斥心理;学生初中对函数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具体函数的层面上,更确切的说是局限于对函数具体解析式的理解,初中数学学习学生重计算、重例题,对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过,学生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函数的实例素材,这为函数教学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学生初入高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还不够,知识的接受基本在课堂,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听课.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还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引导发现、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教学方法归纳法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计划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阶段:(一)引入1.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及其表示(1)一次函数y=ax+b(a ≠0)(2)二次函数y=ax 2+bx+c(a ≠0)(3)反比例函数y=xk (k ≠0) 提问:这些函数的共性是什么?如何描述?2.初中函数的概念(变量说)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称y 是x 的函数.[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归纳,复习巩固“变量说”.3.思考:正方形的周长l 与边长x 的对应关系是l=4x ,l 是x 的函数吗?若是,它与正比例函数y=4x 相同吗?你能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判断y=x 与y=x x 2是否相同吗?[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设计意图] 说明学习函数概念的“对应关系说”的必要性.(二)函数概念的构建问题1 阅读教材中的实例1,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 (单位: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关系如何表示?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2)有人说:“根据对应关系S=350t ,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 后运行1h 就前进了350km.”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3)时间t 的变化范围是什么?(4)能根据现有条件回答0.6h 时对应的距离是多少吗?(5)你认为如何描述才能准确反映问题情境?[师生活动] 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先思考并将问题的要点写出,然后小组交流,收集并归纳问题的回答要点,教师点评.[设计意图] 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用“是否满足定义要求”来回答问题;问题(2)(3)(4)是要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其中的不严谨;问题(5)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到t 的变化范围,并尝试用精确的语言表述.问题2 阅读教材中的实例2,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的每周所得?(2)一个工人的工资w 是他工作天数d 的函数吗?(3)你以仿照问题1对S 与t 的对应关系的精确表示,给出这个问题中w 与d 的对应关系的精确表示吗?(4)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师生活动] 学生阅读题目后,自主回答.[设计意图] 问题(1)是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问题(3)是让学生模仿问题1的方法给出描述,既让他们熟悉表述方法,又训练抽象概括能力;问题(4)是使学生进一步关注到对于函数而言,解析式与自变量的变化范围都是确定函数的要素.问题3 阅读教材中的实例3,回答下列问题:(1)I是t的函数吗?为什么?①给定t的值,怎么给?(在0~24小时内给定一个时该t)②通过图形能确定唯一的I与t0对应,怎么找?(在横轴上,过t作垂线交曲线于点(t0,I),I就是与t对应的值.)(2)从所给的图中能回答11月24日8:00的AQI值吗?为什么?(3)11月23日这一天AQI的值的变化范围是什么?(4)这是一个函数,有解析式吗?如果让你表示出这个函数,你会怎么做?(5)模仿问题1,你能用准确的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描述这个问题情境吗?[师生活动]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阅读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上述问题,并归纳出结果.[设计意图] 问题(1)是让学生认可图象表示一个函数;问题(2)再次强调自变量的取值集合;问题(3)让学生意识到函数值构成集合;问题(4)(5)通过教师讲解,给出对应,关系的描述方法,化解难点. 问题4阅读教材中的实例4,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表格中,时间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能不能用[2006,2015]表示?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范围是什么?(2)由这个表格,恩格尔系数是不是年份的函数?你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对应的吗?(3)由这个表格,能得到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吗?(4)这个函数有解析式吗?如果让你表示出这个函数,你会怎么做?(5)模仿问题1,你能用准确的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描述这个问题情境吗?[师生活动]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一起归纳结果.[设计意图] 与问题3的情况类似,学生对用表格表示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的判断存在疑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再作适当讲解,从而使学生接受.问题5上述问题1~问题4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特征?由此你能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吗?[师生活动] (1)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重新回顾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的过程,小组合作完成上述表格.(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①都包含两个非空实数集;②都有一个对应关系;③尽管对应关系的表示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如下特征: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x,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3)归纳得出,除解析式、图象、表格外,还有其他表示对应关系的方法,为了表示方便,引入符号f统一表示对应关系,进而给出函数的一般性定义.教师解释函数记号y=f(x),x∈A.[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归纳四个实例中的函数的共同特征,体会数学抽象过程,概括出用集合对应语言刻画的一般性函数概念.在此过程中,要突破“如何在四个实例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抽象函数的概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这一难点,突出“在学生初中已有函数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实例归纳概括出函数的基本特征(要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建立函数的概念”这一教学重点.(三)函数概念的理解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函数,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理解:(1)集合A,B及对应关系f是一个整体,函数是两个集合的元素间的一种对应关系;(2)y=f(x)的意义:把对应关系f作用到x就得到一个y;(3)f可以是一个解析式,也可以是一个图象,还可以是一个表格.从图表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归纳出函数的概念,教师再逐一解读.[设计意图]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四)函数概念的初步应用问题6如果让你用函数的定义重新认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那么你会怎样表述这些函数?随堂练习:教材63页练习1,练习3[师生活动] 在学生思考后,教师用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进行示范,学生用反比例函数进行练习,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上述表格,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63页练习1,练习3,教师进行点评.[设计意图] 用函数定义重新认识已学函数,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定义域,对应关系与值域是函数的三个要素.问题7试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使其中的变量关系可以用解析式y=x(10-x)来描述.随堂练习:教材64页练习4[师生活动] 在学生思考后,教师以例1进行示范,学生完成教材64页练习4.[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完成例1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函数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什么是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2)对于对应关系f,你有哪些认识?(3)与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相比,你对函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4)本节课我们是怎样得到函数概念的?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如何学习数学又有什么体会?[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问题后,先由学生思考,再由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要强调如下几点:(1)函数的定义是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的标准;(2)要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f 的特征,特别是对于“A 中任意一个数”“B 中都有唯一 确定的数”等关键词含义要认真体会;(3)对应关系f 的表示形式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实质相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函数概念的内涵、要素的归纳过程,关键词的理解角度进行小结,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六)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设集合A={x|0≤x ≤6},B={y|0≤y ≤2},下列对应关系f:A →B 上从A 到B 的函数的是( )A. f:x →y=21xB.f:x →y=31x C.f:x →y=x D.f:x →y=x+1[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巩固函数概念.2.综合运用(1)教材73页习题3.1第8题和第11题;(2)试构建一个问题情境,使其中的变量关系可以用解析式22⎪⎭⎫ ⎝⎛⋅=ππx y 来描述.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函数概念刻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设计意图] 强调函数的概念集合对应说中的关键词八、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初中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函数从集合对应说这个角度做了一个诠释,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并会用函数的集合对应说解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对4个实例的分析,通过对这4个实例的一步步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了解函数、掌握函数;而败笔之处是对对应关系的解读不够清楚,学生仍然带有疑惑,对符号y=f(x)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多次讲解.。

函数的概念(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数学系列(人教A版2019)

函数的概念(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数学系列(人教A版2019)

重点: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及值域,会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运算的素养。

难点: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f,体会函数相等的概念。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对函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判断两个函数相等,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相对好理解,但是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注意:1、区间是集合的另一种表示形
式,注意与不等式的区别。

如:x ≥-1与[-1,+∞)是完全不同的 2、写区间的端点时,一定注意书写准确
根据具体实例结合数形结合让学
生加深对区间的
理解,使实例成
为理解概念的一
种思维载体。

【练一练】 (1)用区间表示{x |x ≥0且x ≠2}注意区间左端点
【例1】 把下列数集用区间表示: (1){x |x ≥-1}; (2){x |x <0};
(3){x |-1<x <1}; (4){x |0<x <1或2≤x ≤4}.

量的值求对应的
函数值,提高学
生数学运算的核
心素养,为求函
数的值域打好基.
础。

通过函数的定义,学生自主归纳出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同一函数的判断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节学习的内容。

认识函数数学教案

认识函数数学教案

认识函数数学教案
标题:认识函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3. 学生能够解决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函数的概念,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

2. 讲授新课:
(1)定义函数:讲解什么是函数,函数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函数的基本性质。

(2)函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如何用图像、表格和解析式表示函数。

(3)函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与实践: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题,以此检验他们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4.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5. 布置作业:
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区分函数和非函数关系;2.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用方程、图像、表格等形式表示函数;3.能够根据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对函数进行分析和运用;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函数的表示方法;3.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区分函数和非函数的关系;2.基本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例如温度和时间的关系、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等,并让学生探讨这些关系是否符合函数的定义。

2.探究函数的定义(15分钟)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即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设计实验验证函数的定义,并总结出符合函数定义的例子。

3.函数的表示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函数方程、图像和表格等形式。

通过示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用这些表示方法来描述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让学生自行练习,将给定的函数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4.函数的性质(20分钟)教师讲解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

通过例题演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的含义和作用,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5.函数的应用(20分钟)教师介绍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应用函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6.练习与讨论(15分钟)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小组内讨论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指导学生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

7.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函数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性质;3.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函数的概念的理解;2.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函数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从一个自变量到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Step 2:函数的定义与表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函数的定义,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函数的符号表示和图像表示;3.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函数的符号表示和图像表示的过程。

Step 3:函数的性质(15分钟)1.教师介绍函数的性质,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奇偶性等;2.以示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函数在不同定义域和值域上的特点;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共同解答一些函数性质相关的问题。

Step 4:函数的应用(2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应用;2.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解答。

Step 5:总结与扩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发展历程,以及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手段:1.教师讲解;2.学生合作学习;3.教学实例;4.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高中数学》相关章节;2.教学投影仪或白板;3.相关课件和教具。

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地描述函数的概念;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性质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6篇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6篇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6篇教学目标1、经受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

2、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依据所给条件写出简洁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进展学生的数学应用力量。

教学重点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会依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学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法教具预备弹簧一根、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简洁复习函数的概念(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假如,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2、演示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现象,提出问题:在弹簧长度发生变化过程中,弹簧的长度是哪个变量的函数?为什么?3、汽车匀速行驶途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什么有关系?这其中有函数吗?二、新课学习1、做一做。

让学生做书上157页上面两个题目,使学生在探究一般规律的过程中,进展抽象思维力量。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争论:刚刚写出的两个关系式y=3+0.5x、y=100—0.18x在形式上有什么一样之处?让学生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①左边都是因变量,右边都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②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次数都是1;③从形式上看,形式都为y=kx+b,K,b为常数。

问:从自变量的次数上看,这样的函数大家认为可以取个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问:一次函数y=kx+b中,k可以为0吗?b可以为0吗?引导学生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接着引导学生比拟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用集合的方法比拟):一次函包括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别状况。

3、例题学习例题1是考察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进展口答。

例题2是培育学生依据题意列出简洁一次函数关系式及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篇:《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

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对函数的概念加入“对应”,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从感性到理性,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身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了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建模等方面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以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相互合作学习,增强其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探究为主,讨论法为辅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此时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二、概念情景引入:思考1:(本P1)给出三个实例: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

(见本P1图).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函数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函数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函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符号表示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函数的思考和讨论。

2. 讲授:简要讲解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介绍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函数的相关知识,培养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更多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和热爱。

五、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函数的学习成果。

七、评价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评价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要写教案的情况,教案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内容的,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备用实例:我国#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日期#新增确诊病例数#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二、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课本p20例1解:(略)说明:○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21例2解:(略)说明:○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数学核心素养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增减性。

3.能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函数的增减性。

4.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部分:1.利用教具或幻灯片展示函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函数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约30分钟)1.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谈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性质。

3.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特征,加深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约40分钟)1.利用电子白板或幻灯片,展示不同函数的图像。

2.讲解函数的图像上的重要点,如最大值、最小值、拐点等,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图像得出函数的性质。

3.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函数,让他们根据图像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凹凸性。

第三部分:函数的增减性(约30分钟)1.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增减性。

2.引入导数的概念,解释导数与函数的增减性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像和导数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增减性。

第四部分: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约20分钟)1.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与解决函数方程。

2.引导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问题、几何问题等。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

总结部分:1.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学习和应用函数的知识。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式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情境教学策略:通过提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1.利用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知识内容解析初中是在八年级上的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给出函数概念的: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

由于初中的教学大多从实际出发,比较生动,容易理解,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个函数概念还是比较理解的。

而高中函数的概念是: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 ∈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

对比初高中函数概念,高中函数概念在初中函数概念上增加了集合思想。

在教学中,应关注知识发展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从集合的角度给出函数的定义?为什么初中函数的定义会不能适应知识的发展趋势?通过师生对话共同研讨使学生意识到函数概念知识发展的自然性,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高中函数概念。

而高中函数概念中只是规定了x 和y 的范围,将初中概念中的对应说成了对应关系f 。

如果在教学时,在得到高中函数概念后,再对比初中函数概念与高中函数概念,通过对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加以集合角度理解函数概念的说明,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函数概念。

通过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了解了初中函数概念和高中的函数概念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概念,高中函数概念是初中函数概念的深化,在学习高中函数概念时就不会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

二、 教学任务分析1、正确认识与接受函数概念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函数的概念只是局限于某些拥有解析式的函数模型,然而,函数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应通过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并能够在已掌握集合知识的前提下,利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从集合的角度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2、正确理解与掌握高中函数概念在形成高中函数的概念后,通过对学生已掌握的函数模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高中函数概念,并通过对一些函数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函数概念的优势和函数概念发展的必要性,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认识与理解函数概念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x f y的理解四、教学基本流程五、教学过程设计1、高中数学函数概念的形成问题一: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过函数,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哪些函数吗?初中时,我们知道的函数定义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初中函数例子的回忆,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函数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的y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已经回忆起来什么是函数了,那你能判断下面的这些例子能否构成函数吗?函数是不是都有解析式呢?例1:图1中的曲线记录的是2009年2月20日自上午9:30至下午3:00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指数的情况.图1例2: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下表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表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初中函数概念比较容易的判断出例1和例2均可以构成函数。

但是这两个生活中函数的例子却又明显地不同于初中的函数,因为这两个函数并没有用解析式表示出来。

虽然这两个函数没有用解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概念中的“对于每一个x 的值,都有唯一的y 值与其对应”却依然满足。

由此可见,一个函数中的x 与y 的对应关系不仅仅通过解析式的形式表达,解析式、图像、图表三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反应函数中的对应关系,因此一个函数既可以有解析式也可以没有解析式。

有没有解析式并不是判断其是否为函数的依据,判断的关键在于x 与y 之间是否存在着函数定义中的对应关系。

问题三: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一定时间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 ,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单位:m )随时间t (单位:s )变化的规律是h =130t -5t 2.(*)炮弹距地面高度h 是时间t 的函数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确定函数的关键在于:对于每一个x 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

检验学生是否抓住了函数定义中的本质。

同时,加深这种理解认识。

同时,可以追问:30秒后炮弹的高度是多少呢?可以发现,当s t 30=时,高度得到为负值,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可见从合情合理的角度来说,函数的自变量x 是有取值的范围的。

那么你能找到这个例子中的每一个x 的值吗?那么以上两个例子中的x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呢?而这些x 的值放在一起可以构成什么呢?慢慢地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这种对应关系。

问题四:我们发现,x 与y 之间的那种对应可以理解成为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而且这两个集合都是数集。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从集合的角度来给函数一个新的定义吗?设计意图:在前面几个例子的铺垫下,使学生发现、概括出函数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从而得到高中函数定义。

2、对高中函数概念的理解与巩固问题一:利用函数定义判断下列关系能否构成函数①已知x y =2,y 是x 的函数吗?②高一(3)班数学摸底考试,每位同学的成绩是否为每位同学对应学号的函数?已知学号为15号的同学缺考设计意图:加深对高中函数概念的理解,并从②中体会高中函数概念的广泛性。

问题二:我们已经得到了高中函数的定义,与初中函数的定义比较可以发现,高中函数定义是从集合的角度描述对应关系。

同时在函数中出现了两个集合:定义域与值域。

你能找到以上三个函数例子中的定义域与值域分别是什么吗?设计意图:加深函数定义中对集合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加深定义域与值域的认识。

问题三:对于问题一的处理我们会发现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往往是由实际问题中的某种限制决定的。

而值域则是由什么确定下来的呢?设计意图:一个函数如果定义域与对应关系确定了下来,那么值域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了。

因此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共同决定了值域。

可见: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一个函数三要素。

问题四:我们说,函数是由非空数集A 到非空数集B 的按照对应关系f 的一种对应。

那么我能否说函数是由非空数集A 到非空数集)}(|{x f y y C ==的对应呢?如果可以,那么集合B 与集合C 一样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加强学生对于函数概念中对应的理解。

集合A 中的每一个x 与集合B 中的唯一的值y 相对应。

并没有要求集合B 中的每一个值都被对应上,因此可以发现集合B 并不等同于集合C 即值域,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B C⊆。

问题五:在初中阶段,我们认识的函数都是存在着解析式的,那么我们会把函数写成“=y 解析式”的形式。

而现在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函数的对应关系不能用解析式来表示出来,那么此时我们该怎样简便地表示这样的函数呢?设计意图:解析式其实就是对应关系,而新函数定义中对应关系是用f 来表示出来的。

也就是自变量x 在对应法则f 的作用下得到函数值y 。

于是)(x f y =。

于是我们就清楚了)(x f 的意义就是函数值。

比如在例2中,6.48)1996(=f ;又比如在例1中,3.2262)15(=g 。

而对应法则之所以用f 和g 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函数中的对应关系。

由此,我们万不可将)(x f 理解成f 乘以x 。

3、利用高中函数概念进一步理解初中函数模型例1:我们已经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了函数的定义。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高中与值域一定要表示成集合的形式。

4、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高中函数概念的理解例2:已知函数213)(+++=x x x f ⑴求函数的定义域 ⑵求)21(),3(f f -的值 ⑶当0>a时,求)1(),(-a f a f 的值 问题:我们说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还有对应法则f 。

其实,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两个函数就相等呢?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寻找到函数相等的判断条件。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x y =相等呢?①2)(x y = ②33x y = ③2x y = ④xx y 2=5、思考与讨论:1)(=x f 是函数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此函数的分析会发现1)(=x f 符合高中函数定义,所以1)(=x f 函数。

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与初中函数定义中所提到的函数并不一致,在此函数中,并不存在两个变量。

可见初中函数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高中函数定义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很好地刻画了函数定义。

因此对比初中与高中函数的定义,会发现它们并不矛盾,并在其对应本质上是一样的。

教师可以追问函数f (x )=⎩⎨⎧是无理数时.,当是有理数时,,当x x 01是函数吗?6、小结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知识要点与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