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函数及其相关概念教案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设计

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函数及其相关概念教案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设计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函数及其相关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表达式;2.了解常量、变量,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函数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函数、常量、变量,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表达式.【教学难点】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某粮店在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结论: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二、合作探究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变化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上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我们称之为常量.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问题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结论: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问题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结论: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问题3: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 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结论:对于每一个n的值,总价m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m=2.4n.问题4: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结论: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S=πr2.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典例1用总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表达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解析]表达式为S=L(30-L),常量为30,变量为L和S,自变量为L.【技巧点拨】在一个具体的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典例2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与函数;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1)y=2x+3;(2)y=;(3)y=;(4)x2+y2=1.[解析](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 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三、板书设计函数及其相关概念1.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2.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教学反思◇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8.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其他类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定义要素。

2.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3.能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

2.讲授法: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4.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例、图片、动画和练习题的PPT,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函数的知识。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如“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时间与所经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阐述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通过PPT 展示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讲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加深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讲义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讲义

【知识精要】1. 函数(1) 变量和常量变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常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

区别: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

(2)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变化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 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依赖关系(对应法则),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 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注意:(1) 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2) 自变量x有取值范围,这个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3) 函数三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对应法则。

(3) 函数解析式: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4)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定义域:如果y是x的函数,自变量x有取值范围,这个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值:如果y是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f表示y随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对应法则)。

值域: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

2. 正比例函数(1)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比值是一个非零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数学符号语言记为ykx=或y=kx(0k≠).解析式形如y=kx(0k≠)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

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右边是常数与自变量的乘积的形式,且这个常数不为0;自变量的指数为1。

(可用来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正比例函数)(2) 定义域:一切实数。

(3) 图像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是经过原点O(0,0)和点M(1,k)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叫做直线y=kx.(4)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②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重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难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知识回顾Array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E(3,2),F(–1,–3),G(0,1),H(–2,0)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探究过程: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 千克瓜子需付款y 元,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 千克、付款金额y 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解:C=2πR 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 或直径d 、圆周长C 都是常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22一次函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22一次函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22一次函数12.2一次函数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上问题列出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的图象2、难点: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在上节,遇到过这样一些函数:h=30t+1800; Q=-25t+300; y=2x; y=-2x; s=80t.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不难看出,这些函数都是用自变的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一般地,如果有:y=kx+b(k,b为常数,且k≠),那么,y 叫做x的一次函数.其中,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如上面的y=2x、y=-2x、s=80t,这些函数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就是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y=kx(k≠)中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可见,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景遇.下面,来研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前面画过函数y=2x、y=-2x及另外一些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见正比例函数y=kx(k≠)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通常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kx(k≠)的图象叫做直线y=kx.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例1在同一坐标系里,画下列函数的图像:解列表:(为便于比较,三个函数值计算表排在一起)xy=xy=3x…………113…………过两点(,),(1,1)画直线,得y=x的图象;过两点(,),(1,3)画直线,得y=3x的图象;学生练课本P35,第1、2布置作业1、课本P43-44题中,第1、3题2、《基训》教学后记: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观点及其图像是一条直线2、闇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讲授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图像间的位置干系2、难点: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图象间的位置关系讲授过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对于一次函数y=kx+b,当b≠时,它的图象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例2画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解为了便于对比,列出一次函数y=2x+3与正比例函数y=2x的x与y的对应值表:xy=2xy=2x+3………-2-4-4+3-1-2-2+30+3122+3244+3………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自变量x的同一个值,一次函数y=2x+3的函数值要比函数y=2x的函数值大3个单位.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横坐标,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上点的纵坐标要比正比例函数y=2x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3.因此,把直线y=2x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得到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由此可见,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是平行于直线y=2x的一条直线,如图13-12.在图13-12中,把直线y=2x向下平移3个单位,这时∣直线应是什么函数的图象?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因此,我们以后把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叫做直线y=kx+b.直线y=kx+b与y轴订交于点(,b),b叫做直线y=kx+b在y轴上的截距,简称截距.直线y=kx+b可以看做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获得(当b>时,向上平移;当b<时,向下平移).xy-231、画出函数y=2x、y=-2x的图象2、把上述两个函数图像划分与y=2x+3、y=-2x-2的图角比力,它们之间有如何的联系?直线y=kx+b可以看做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获得(当b>时,向上平移;当b <时,向下平移)学生练:课本P36,第1、2、3小结:1、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的特例2、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共同之处是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向上或向下XXX得到的。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 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x,y是变量,y=±2xB.人的身高与年龄C.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解析:选项A 中根据x 每取一个值y 有两个值与其对应,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人的年龄变但身高不一定变,故人的身高与年龄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C 中高不能确定,共有三个变量,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函数关系时,应先看问题中是否仅有两个变量,再看一个变量是否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给定一个自变量的值,因变量的值是否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类型三】 自变量和因变量A ,B 两地相距50千米,明明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由A 到B ,若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到的时间为x .请你写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解析: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中,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方法总结:在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分清哪个量是主动变化的,哪个量是被动变化的,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被动变化的量是因变量.【类型四】 求函数值根据下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变量y 的值,若输入自变量x 的值为32,则输出的结果是( )A.72B.94C.12D.32解析:根据输入的数所处的范围,应将x =32代入y =-x +2,即可求得y 的值.∵x =32,∴1<x ≤2,则将x =32代入y =-x +2,得y =-32+2=12.故选C.方法总结:(1)当已知函数解析式时,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函数值是唯一的,而对应的自变量可以是多个.(2)函数表达式中只有两个变量,给定一个变量的值,将其代入函数表达式即可求另一个变量的值,即给自变量的值可求函数值,给函数值可求自变量的值.教学反思:变量和函数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函数的概念是学好本章的基础,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第2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函数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解析法和图象法,理解这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2.体会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初步掌握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3.理解和掌握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能用这种表示函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能从函数的图象中获得相关的信息,能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8.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意义,并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函数关系。

同时,通过正比例函数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求解函数的值,以及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数学符号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函数关系。

2.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求解正比例函数的值。

3.能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并能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形和表格展示函数关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意义。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包括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形的展示。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意义。

例如,提问:“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它在3小时内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可以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函数关系。

沪教版(上海)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18.1 函数的概念(1) 教案

沪教版(上海)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18.1  函数的概念(1)  教案

18.1 函数的概念(1)[教学目标]1、知道数量、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并能在具体问题中认识并分清变量和常量;2、在具体情境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理解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初步理解函数概念,初步感受变化与对应的思想;3、在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初步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两分钟预备铃观看视频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四季的变化、日出和日落、怒放的花朵、舞蹈中律动的节奏,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着。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不妨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身边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变化的世界,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而函数正是体现运动变化的基本数学概念,它从数值角度刻画事物变化的过程,表达变量之间的变化联系。

二、创设情境,观察概括情境1视频《加油的过程》(观看过程中随意按暂停键)问题1在汽车加油的过程中,涉及了哪些量?此处用体积描述油量,用金额描述汽油的单价和总价。

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像时间、面积、速度、温度、长度、体积等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称之为“量”,同时我们用“数”来表示量的大小。

数与度量单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数量”。

问题2在加油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哪几个量发生了改变?哪几个量没有发生改变?油量和总价一直在不停地变化着,可以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的量叫做变量。

而单价一直保持数值不变,是 6.51,像这样的量叫做常量。

在汽车加油的过程中,汽油的单价是一个常量,始终是6.51,而油量和总价是两个变量,他们不断变化着。

为了方便描述,不妨用字母表示变量,用x表示油量即变量x,用y表示总价即变量y。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数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数教案沪科版

第12章一次函数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中运动变化的数量关系观察、研究,明确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函数的意义的三种表示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次函数的意义,并会正确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根据图象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能够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法直观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几何意义。

4.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议程可转化为一次函数,从而认识二元一次议程解的无穷,以及能从几何的角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背景及意义。

5.通过操作与观察思考,让学生感受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学生体会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以及类比、化归、待定系数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三种表示方法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初步理解函数的意义,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能够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

本章的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利用函数图象解方程、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以及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堆放x层,总数y=1+2+3+…x 即y=12x(x+1)板书设计:§13.1函数(1)一、常量与变量二、寻求确定变量间关系式的方法三、随堂练习四、课时小结教学后记:课题12.1 函数总课时 5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课目标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教学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研究的每个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化?同一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随之确定一个值呢?这将是我们这节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活动一]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填表:x 1 3 -4 0 101y显示的数y是输入的数x的函数吗?为什么?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x 1 2 3 0 -1y 3 5 7 2 -1所按的第三、四两个键是哪两个键?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活动二]例1 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关于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1:在上面的联系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限制?问题2:某剧场共有30排座位,第l排有1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写出每排的座位数与这排的排数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八年级数学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上册18.1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沪科版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沪科版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13.1函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①常量中写不写1;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由学生讨论回答.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练习:1, 2, 3.口答.2.补充:(出示幻灯)。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学生练习 课本P29,第1、2
四、小结
在数学学习中体会“问题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形结合是一种解题模式,掌握一定的规律,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31,第4、5
2、《基训》
教学后记:
14.1正方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术语,掌握三角形三边的隔阂。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模版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变体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所在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看清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在y轴上找出形心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点,这一点既满足地理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座标为(3,-2)的点.下面拜托同学们在中才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战略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 Ⅱ.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和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函数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3.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具。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函数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一次函数的性质,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沪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 秋季课程 第10讲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沪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 秋季课程 第10讲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是描述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的工具,我们本章将以研究数量问题为起点,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为载体,学习函数的初步知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行讲解,重点是函数及正比例的概念理解,难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函数的概念(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允许的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函数用记号()y f x=表示,()f a表示x a=时的函数值;(3)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知识结构模块一:函数的概念知识精讲内容分析2.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1)函数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函数自变量取遍定义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例1】 (1)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4l a =中,a 是自变量,_______是_________的函数,______是常量;(2)面积是2()S cm 的正方形地砖边长为a (cm ),S 与a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 其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3)圆的周长C 与半径r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_,其中常量是_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__.【例2】 在匀速运动中,若用s 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那么式子s v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s 、v 、t 三个量都是变量B .s 与v 是变量,t 是常量C .v 与t 是变量,s 是常量D .s 与t 是变量,v 是常量【例3】 下列各式中,x 是自变量,y 表示对应的值,判断y 是否是x 的函数?为什么? (1)2y x =; (2)|3|y x =;(3) (4) (5)【例4】 下列各式中,不是函数关系式的是( )A .y x =B .y x =-例题解析x 1 2 3 4y1122y 1 2 3 4 x1122C .y =D .y【例5】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如果是,写出函数关系式,如果不是,说明理由:(1) 长方形的宽a (cm )固定,其面积S 与长b ; (2) 长方形的长a 固定,面积S 与周长c ;(3) 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为4,三角形的面积y 与这边长x ; (4)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x 与底角的度数y .【例6】 填空:(1) 函数232y x =-+,当x =___________,函数y 的值等于0; (2) 若函数y =x 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则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例7】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1||4y x =-(2)22x y x=;(3)y ; (4)y =【例8】 将2132y x y -=+写成()y f x =的形式,并求13(0)(3)()(0)2f f f a a a -≠≠,,,, 1(1)3f a a +≠-()的值. 【难度】★★【例9】 A 、B 两地路程为160千米,若汽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 地驶向B 地,写出汽车距离B 地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难度】★★【例10】 已知水池的容量为1003m ,每小时灌水量为Q 3m ,灌满水池所需时间t 小时,求t 关于Q 的函数关系式,当每小时的灌水量为53m 时,灌满水池需多少时间?【例11】 如图,△ABC 与正方形BDEF ,其中∠C =90°,AC=BC =BD =8,且BC 与BD 均在直线L 上,将△ABC 沿直线以2个单位/秒向右平移,设移动的时间为t ,△ABC 与正方形BDEF 在移动的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例12】 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4cm ,(1) 若腰长为x ,底边长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 (2) 若底边长为x ,腰长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ACBDEF【例13】 如图,在△ABC 中,BC = AC = 12,∠C = 90°,D 、E 分别是边BC 、BA 上的动点(不与端点重合),且DE ⊥BC ,设BD x =,将△BDE 沿DE 进行折叠后与梯形ACDE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y :(1) 求y 和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2) 当x 为何值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4.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不等于零),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数学式子表示两个变量x 、y 成正比例,就是yk x =,或表示为y kx=(x 不等于0),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2)解析式形如y 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y kx =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确定了比例系数,就可以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知识精讲模块二 正比例函数ABCDEABC备用图A BC备用图A BC备用图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1)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 0k ≠)的图象是经过(00),,(1)k ,这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叫做直线y kx =;(2)图像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正比例函数的性质(1)当0k >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2)当0k <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 值则随着逐渐减小.【例14】 下列各变量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 .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B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与宽C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D .三角形面积和高【例15】 下列函数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A .3(0)y k k=≠ B .(2)(2)y k x k =+≠-C .1(0)y k kx=≠D .2(0)y kx k =≠【例16】 (1)已知函数23(2)my m x -=-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_;(2)当a _________时,函数(1)y a x =+是正比例函数.例题解析【例17】 (1)已知函数y 与x 成正比例关系,且当122x y =-=时,,当3x y ==时,_________;(2)已知13y x -与成正比例,且当14x y =-=时,,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例18】 (1)若点B (b ,-9)在函数 3y x =的图像上,则b = _________;(2)若将点P (5,3)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落在直线(0)y kx k =≠的图像上, 则k =_________.【例19】 (1)如果正比例函数21xy m =-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函数(1)y k x =-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那么k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例20】 (1)已知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1y x =-,那么y 与x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正比例关系;(2)已知39y x =-,y 与_____________成正比例关系,k =___________.【例21】 (1)已知2345y x -+与 成正比例,且当115x y ==时,,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2(2)6y k x k k =-++-为正比例函数,求k 的值及函数解析式.【例22】 若431(23)t y t x +=-是正比例函数,又2712y x =-,当x 取何值时12y y >.【例23】 已知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且当3x =时,1y =-:(1) 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2)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3) 如果点P (a ,4)在这个函数图像上,求a 的值; (4) 试问:点(62)A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B 是否在这个图像上?【例24】 已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第四象限且过(23)a -,和(6)a -,两点,求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例25】 点燃的蜡烛,缩短的长度按照与时间成正比例缩短,一支长15cm 的蜡烛,点燃3分钟后,缩短1.2cm ,设蜡烛点燃x 分钟后,剩余长度ycm ,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及x 的取值范围 .【例26】 已知三角形ABC 的底边AB 的长为3,AB 边上的高为x ,面积为y ,(1) 写出y 和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画出函数的图像.【例27】 (1)已知直线y a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求a 的取值范围;(2)已知函数(21)y m x =+的值随x 的增大而减小,且函数(13)y m x =-的值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求m 的取值范围.【例28】 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2(1)y k x =-,(1) 当11k -<<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是增大还是减小? (2) 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k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例29】 已知正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增加4时,对应的函数值增加6,(1) 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2) 当6x =时,求y 的值; (3) 当4y =时,求x 的值;(4) 当24x -≤≤时,求y 的取值范围; (5) 当66y -≤≤时,求x 的取值范围.【例30】 m 取何值时,y 关于x 的函数21(3)4m y m x x +=++是正比例函数.【例31】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中,∠C =90°AC =6,AB =12,点D 、E 、F 分别在边BC 、AC 、AB 上(点E 、F 与三角形ABC 顶点不重合),AD 平分∠CAB ,EF ⊥AD ,垂足为点H ,设CE=x ,BF=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例32】 已知一正比例函数y mx =图像上的一点P 的纵坐标是3,作PQ ⊥y 轴,垂足为点Q ,三角形OPQ 的面积是12,求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x【例33】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A = 6,OB =8,直线OP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P , (1) 若直线OP 将△ABO 的面积等分,求直线OP 的解析式;(2)若点P 是直线OP 与线段AB 的交点,是否存在点P ,使△AOP 与△BOP 中,一个面 积是另一个面积的3倍?若存在,求直线OP 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习题1】 下列图像中,是函数图像的是().【习题2】 在函数y x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A .0x ≥B .0x ≤C .0x =D .任意实数【习题3】 下列各点,不在函数23y x =-图像上的是().A .(1,23-)B .(3,-2)C .(23-,13)D .(-6,4)【习题4】 (1)若函数22()m y m m x =-是正比例函数,则m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2)已知y kx =是正比例函数,且当x =2时y =3,则比例系数是_____________.随堂检测A B C D【习题5】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xy x =-;(2)y =(3)12y x =+(4)y =.【习题6】 若211y x y +=-,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若()y f x =,试求(1)f ,(0)f ,(1)(3)f a a -≠,()(2)f x x -≠-的值.【习题7】 已知正比例函数23(1)ky k x -=-的值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求k 的值及函数解析式.【习题8】 (1)已知32y x -+与成正比例,当x =3时,y =7,求y =9时,x 的值;(2)正比例函数(0)y kx k =≠的图像过A (1,a )、B (a +1,6),求函数的解析式.【习题9】 已知122y y y =-,21y x 与成正比例,231y x +与成正比例.且当15x y ==时,当13x y =-=时,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习题10】 已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323)-,. (1) 若点(2)a ,-,(3)b ,在图像上,求a 、b 的值;(2) 过图像上一点P 作y 轴 的垂线,垂足为Q (015),-,试求三角形OPQ 的面积.【习题11】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 =12,BC =16,AB =20,∠ACB =90°,CD ⊥AB 于D ,在CD 上取一点P (不与C 、D 重合),设三角形APB 的面积是y ,CP 的长为x ,求y 和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PABCD【习题12】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CD =5,AD =7,BC =13,40ABCD S =梯,P 是一动点,沿AD 、DC 由A 经D 点向C 点移动,设P 点移动的路程是x .(1) 当P 在AD 上运动的时候,设PAB S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并画出函数图像;(2) 当点P 继续沿DC 向C 移动时,设PAB S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ABCDP【作业1】 三角形ABC 中∠A=90°,AB =4,BC =5,P 是AC 边上一动点,点P 不与A 、C重合,则该图中线段____________是常量,线段_______________是变量;若AP=x ,设BPC S y ∆=,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_,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作业2】 下列变量之间的变化是函数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1) 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周长; (2)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周长; (3)(0)y x x =±≥;(4)||y x =;(5)(0)y x x =<【作业3】 (1)已知()2(2)6f x x f a =-=,,则a 的值是_____________;(2)已知2231()21()2(1)()()42f x xg x x f g =-=-+-+=,,则___________.【作业4】 (1)函数|3|y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2) 函数011x y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3) 函数0(3)2x x y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作业5】 23y x -与成正比例,当x =2时,y =1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业6】 (1)已知直线22(3)9k y m x m =++-是正比例函数,求mk 的值;(2)已知2215(4)my m m x -=-是正比例函数,求m 的值;(3)已知直线2(2)5y k x k k =-+-经过原点,且y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大而减小,求k 的值.【作业7】 等腰钝角三角形ABC 中,底边长为8,面积是S ,底边上高AD 为h ,试求出S与h 的函数关系式及函数的定义域,并画出函数的图像.ABCD【作业8】 (1)某同学用20元钱买水笔,其单价为3.5元,求买水笔余下的钱y 与买水笔的数量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靠墙(墙长为18cm )的地方围成一个矩形的养鸡场,另三边用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总长为35cm ,求养鸡场的一边长为y (cm )与另一边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作业9】 已知直线y kx =过点(12- ,3),A 为y kx =图像上的一点,过点A 向x 轴引垂线,垂足为点B ,5AOB S ∆= (1) 求函数的解析式;(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函数的图像; (3) 求点A 、B 的坐标.【作业10】 过正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一点Q (35)a a --,在第二象限,(1)化简22441025a a a a -++-+的值;(2)若a 的值是整数,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并判断点()k k -,在不在函数图像上.xy墙【作业11】 已知正比例函数过点A (4,-2),点P 在正比例函数图像上,B (0,4)且10ABP S ∆=,求点P 的坐标.。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重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难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知识回顾Array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E(3,2),F(–1,–3),G(0,1),H(–2,0)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探究过程: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 千克瓜子需付款y 元,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 千克、付款金额y 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解:C=2πR 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 或直径d 、圆周长C 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表示,如例题(2)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海拔高度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h/m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 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教师多媒体出示:x -3 -2 -1 0 1 2 3 y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v/(km·h-1) 0 10 20 30 40 …s/m 0 0.4 1.6 3.5 6.3 …(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 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11 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12.1 函数》word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
明确函数的概
念,掌握求
借函数定义
域和函数值
域 重 难
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
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
以选择题、 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 课。

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
知识回顾
平面直角坐标系:
1、 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
E (3,2 ),
F (- 1, - 3),
G (0,1 ),
H (- 2,0 )
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
x 轴上的点 __________ 标为零;
y 轴上的点 __________ 标为零;
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 _______ ,纵坐标为 _______ ;
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 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
个点的横坐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坐标
1、授课内容
探究过程: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 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 程中,始终
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 还要注意,
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 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为以后学习正比例
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千克瓜子需付款y元,用x的代数式表示y,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千克、付款金额y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
解:C=2冗R或C=n d.在公式中,2n或n是常量,半径R或直径d、圆周长C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表示,如例题(2)中的n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知识点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在x的允许范围内,变
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至于这两个变量是否一定要用字母x、y来表示,不一定。

其二:自变量x虽然可以任意取值,但在很多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如x表示时间则x 一般在正数范围内取值;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其三:对自变量x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这里确定与对应对理解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至于唯一确定是中学阶段对函数概念的一种界定。

例题二:(1)2x+1是不是变量x的函数?为什么?
(2 )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y是不是x的函数?为什么?
解:(1)因为x是变量,代数式2x+1的值也是一个变量,且随着字母x的取值而唯一确定,所以变量2x+1是变量x的函数。

(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因为x、y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所以x、y是变量。

当x取确定的值时,可由y= 6—2^求出y,即y的值随之唯
3
一确定。

所以在这个二元一次方程中,y是x的函数。

练习: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G=mg其中,m表示质量, G表示重力,g=9.8牛/千克,物体所受的重量G是不是它的质量m的函数?
3
知识点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 是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 ,变 量y 的对
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符号“y=f (x )”表示y 是x 的函数,f 表示y 随x 变化而变化的 规律。

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
个函数的值域。

如函数y=x+10(4<x<10),它的值域是14<y<20
例题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分析:(1)是整式函数,整式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是分式函数,分式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 一切实

(3)是二次根式函数,二次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被开方 数大于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4) 解: 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综合,要注意综合考虑
(1)定义域是全体函数
(2) 2x+3=0,即 x=--
2
2
(3) 5-2x 为,即 x <5
3 4x 3 0 x — (4)
4x 3 0解不等式组得 /即 1 3x 0 x 1 x _ x<l
2
(1) y=3x -2x
(3)y= 5 2x
(4)y= (2) y=2x 3 4x 3
练习: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
(1)y=2x+ 5 (2)y= 3x 1
x 2
(3)y= . 3x 4 ⑷丫二 x 1
x 4
例题4:已知f(X )= —3x 「,求f(- 1)的值
2x 1 2
分析:函数与函数值是不同的概念,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 而函数值指的是当自变量取某一数值时,函数的一个对应值 ,求f(- 1)得值,
2
1
就是当x=-1时,求y= 3x _ ,的值,只需要把x=- 2代入后计算即可。

2 V 2x 1
练习:已知 f(x )=”,求 f(-2),f(- 2),f (0),f ( 2)解: f(-1)= 3 (却
.2( 1
3、. 2 4
练习:把下列x与y的关系写成y=f(x)的形式,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1)8x+7y=16 ⑵xy=9
(3)x= ⑷(x+2)(y-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