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乳腺癌

合集下载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现状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现状

12 隐匿性乳 腺癌 的影 像学 诊断 : . 在影 像学 尚不 发达 的时 代 ,B O C最初主要指 乳腺 查体未触及 肿块而 以腋淋 巴结 转移 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 。随着乳腺 超声 和钼靶摄 片的普及 , 隐
匿性 乳 腺 癌 被认 为 是 以腋 窝 等 转 移 癌 为 主 要 表 现 , 查 体 及 在
侧乳腺原发灶 。一般认 为 , B O C原 发病灶难 以被发现 的
原因在于原发灶表 现为微小病灶 , 或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 , 加之纤维性乳腺炎 造成乳腺 组织增厚及 病灶深在 等因素 , 进

乳腺癌阳性表达 ; C 7表达于 9 %的乳腺 癌。近年来 , 而 K 0 抗
人乳腺癌特异糖蛋白单克隆抗体 ( 4 3 的检测对 原发灶 的 M G) 鉴别意义受到重视 , 牛昀等报道 ” M G , 4 3对隐匿性乳腺癌 的
样, 几乎 都发 生 于 女性 , 男性 患 者罕 见 , 病 年龄 在4 发 5—
5 5岁 , 与一般乳腺癌相 当。几乎均表现为腋窝无痛性肿 物 , 极 少数表现为锁骨上或其 他部位远 处转移 , 少部分患者 转移淋 巴结局部 可出现疼痛 , 极少数患乳 出现病理性乳 头溢液。术 前查体、 钼靶 、 超声等一般辅助检查均不能明确乳腺 占位性病
隐 匿 性 乳 腺 癌 (cu r s cne, B ) 般 是指 以腋 ocl be t acrO C 一 t a 窝 淋 巴 结 转移 ( 或腋 窝 淋 巴结 之 外 的 远 处 转 移 ) 首 发 表 现 , 为 临 床 体 检及 影 像 学 检 查 均未 能 发 现 乳 腺 原 发 病 灶 的 一 类 乳 腺 癌 【 2。H le 在 . 0 l ] a td 1 7年 首 先 报 道 了 3例 O C患 者 , 现 - s 9 B 表 为腋 窝淋 巴结 肿 大 而 无 乳 房 肿 块 , 随后 1 2年 内才 表 现 出 同 ~

隐匿型乳腺癌的临床诊治要点

隐匿型乳腺癌的临床诊治要点

t e b e s s n tr c h r a ti o e ommen d d e t g ae o o o r go a ec re c . e t n o c utb e s a c ricu e de u o hih r t fIc -e in lr u r n e Tra me tf ro c l r a tc n e n ld s
t ae i y tmi a jv n h moh rp . to g c ut ra t a c rsc n iee sTN ie s ,h rg o r tdwt sse c du a t e te yAl u ho c lbe s n e o sd rda o 1M0 s a e tepo n ・ e h c a h c i d
s o l e p f r d i d rt ban b  ̄ rlc l onm l n ompe esa ig if r t n u h  ̄ p t ns c n as e h ud b er me n ore o o ti e e a o o c t dc a lt tg n no ma i .F r e o t a i t a lo b e
ss a p a st e mo e fv r be tan ta n t o e wi t g Ⅱ b e s a c r Th u e fp st e lm p o e e i p e r o b r a o a l h h ti h s t sa e h r a tc n e . e n mb ro o iv y h n d sr — i
0年 。 第期 第 o 卷
中 国 肿 瘤 临 床

垒2 2
摘要 隐 匿型乳腺癌 ( cu rat a crO C 是 以腋 窝淋 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 少见 的乳腺癌表现 。对于这类 O c lbescn e, B ) t 患者应 当进行 完善 的术前检 查, 不仅 需要 包括标准的双侧乳腺摄影 片, 还要 通过 超声和核磁 共振评 估双侧 乳腺 和腋窝淋巴结, 以 寻找 原发病 灶。由于此 类患者具有较 高的局部 复发风 险 , 因此不推荐单纯对乳腺进行观察 , 乳房局 部治疗应 包括 全乳切 除 , 也可 以考虑保 留乳房联合全乳放 疗。同时也应进行腋 窝淋 巴结清扫 以提 高局部控制 并且 完善 分期 。此 外, 患者还可 以接 受新辅助或

隐匿性乳腺癌13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13例诊治分析

我院 自2 0 0 1年 5 月至 2 1 5月 , 00年 共收治 1 3例隐匿性乳 腺癌 , 现分析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乳 房切 除 , 行腋 窝淋 巴结清除术后放化疗 , 术后 随诊 , 如发
现原发灶再行手术。
11 一般 资料: . 本组病 例 1 , 3例 均为女性 , 年龄 2 — 7岁 , 36
发 灶 , 者数 天 , 者 可达 2 以上 。目前 对 O C 尚无 特 异 短 长 年 B
[ 王钟 富 , 4 ] 现代 实用乳 房疾病 诊疗学 , 郑州 , 河南 科学技术 出版
社 。 2 O ,7 — 7 O06567 ‘
作者简介 :
周志坚 ( 9 5 。 。 1 7 一)男 山东潍坊人 , 硕士 。 主治 医师 。 究方向胃肠 研
意见 : . ① 即使没 有发现乳 腺原发肿瘤 , 也无 明显乳腺外 原
发 灶 征 象 时 ,腋 淋 巴结 转 移 性 腺 癌 即 可视 为乳 腺 癌 而行 手
淋巴结转移癌较大时 ,可行乳房单纯切除或加低位腋窝淋 巴结清 除术 , 术后放疗 。 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无明显乳腺原 发 癌的腋淋 巴结转移癌且 乳腺钼靶片 阴性的病人 ,无须行
及肿块而 已有腋窝淋 巴结转 移或其它部位转移 的乳腺癌 ,
由于其发病率低 , 早期检出率低 , 往往延误治疗 , 影响预后 。
隐匿性乳腺癌 1 3例诊治分析
周 志坚 季 爱 华
( 州市益都 中心医院普外微创科 , 青 山东
青州 ,6 5 0 2 20 )
【 要】 目的 探讨隐性乳腺癌诊 断、 摘 治疗与预后 。方法 对本科室 20 年 5 01 月至 2 1 年 5 1 例 隐性乳腺癌进行回顾 00 月 3 性调查分析 。 结果 1 例病人获随访 , 1 随访 中死亡 4 , 例 其中 3 例患者死 于肝 、 肺转移, 例死于脑 转移。 1 结论 腋淋 巴结转移癌在

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分析
年、 5年 生存 率分别为 9 5 . 6 5 %、 8 2 . 6 1 %、 6 9 . 5 7 %, 两组各 随访 时间生存 率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P> 0 . 0 5 ) , 但腋 窝淋 巴结 清扫 术组 患者 5年 复发 率( 3 1 . 5 8 %) 高于改 良根 治术组(P < 0 . 0 5 ) 。结论 腋 窝淋 巴结活检 为隐 匿性乳腺 癌的重要检 查, 应及 时的给 予诊 治, 目前 治疗方式为改良根 治术并辅 以化 、 放疗综合治疗 , 临床效 果满意。
1 资料 与方法
中术后 l 7 例接受放 化疗治疗 , 3例术后采用化疗 , 3例
选取我院 O B C患者 4 6例 , 患 者 均 为 术后采用放疗 ; 1 9 例采取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 其 术后 采用 方 疗 ; 4例 粗 针 穿 刺 腋 窝 淋 巴 结 活 检 确 诊 O B C, 未进 行手 术治疗 , 患者 接受 化 、 放 疗 综 合治 疗 。所 有 患者 跟踪 随访 , 包 括 电话 随访 、 门诊 复查 以及 信 件 随

21 4・
J o u r a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Me d i c i n e V o 1 . 1 2 ,N o . 3 F e b . 2 0 1 3
隐 匿 性 乳腺 癌 的 临床 诊 治 及 分 析
床 资料 回顾性分析 , 对其诊 断治疗方法以及 治疗效果进行 总结分析 。结果 隐匿性乳腺癌 4 6例 , 其中2 3例 隐匿性乳腺
癌 患者 以腋 窝肿块 为首发症状 , 采 用同侧乳腺 改 良根 治术 ; 1 9例采取 同侧腋 窝淋 巴结清扫术 , 4例 粗针 穿刺腋 窝淋 巴结 活检确诊 隐匿性乳腺癌 , 未进 行手术治疗并所有患者辅以化 、 放疗综合 治疗。经跟踪随访 6个 月至 9年, 术后 随访平均 7 . 3年 , 腋 窝淋 巴结清扫术组 6月、 1年 、 5年 生存率分 剐 为 9 4 . 7 4 %、 7 8 . 9 5 %、 6 3 . 1 6 %; 乳腺 改 良根 治术 组 患者 6月、 1

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一般将临床乳腺未触及肿块而已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

由于此病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早期的检出率低,因此临床上往往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自1995年6月—2006年6月间我院共收治12例隐匿性乳腺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全部为女性,发病年龄39-66岁,中位年龄52.7岁;绝经前4例,绝经后8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病变10例,右侧病变2例;同期共诊治各型乳腺癌患者2385例,隐匿性乳腺癌占其中0.5%(12/2385)。

1.2 临床表现12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无其他伴随症状,病程从发病到就诊最短3天,最长6个月,平均7周。

腋下肿块直径1.0×1.5cm – 3.5×4.0cm不等,平均2.5cm。

体检除发现3例同侧乳腺有可触及的少许增厚乳腺组织外,均未触及乳腺肿块。

10例术前均未行任何治疗,2例术前予以抗炎治疗。

1.3 辅助检查本组10例行腋下肿块切除活检,病理均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另2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检查,结果亦报告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12例中3例做了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测定,均为阳性。

12例中10例术前均做了乳腺X线钼靶照相检查,仅2例可见有细小钙化灶,不能除外乳腺癌,其余8例均未见异常。

11例行乳腺B超检查、10例行近红外线扫描,均未发现乳腺内病灶。

本组10例术前胸片、腹部B超,5例胸腹部CT及全身骨扫描和2例胃镜检查均未发现全身其他部位病变。

1.4 治疗及结果本组12例中除1例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且腋下淋巴结已融合成团仅行腋下肿块切除外,其余11例中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12例乳腺大体标本均进行了常规病理检查,3例未见肿瘤病灶,9例找到大小由0.2cm×0.1cm×0.1cm至0.5cm×0.5cm×0.8cm不等的乳腺原发病灶,其中侵润性导管癌6例、导管内癌3例。

隐匿性乳腺癌21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21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21例诊治分析杨华伟 刘剑仑 张传珉 韦长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乳腺科 南宁 530021)关键词 乳腺肿瘤;隐匿性癌;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19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2930X(2008)022*******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 st cancer,OBC)为较少见的乳腺癌。

一般将乳腺未触及肿块而已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

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早期检出率低,往往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本院1993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21例隐匿性乳腺癌,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21例均为女性,年龄29~62岁,平均(45±1185)岁。

左侧12例,右侧9例,均为单侧发病。

绝经前14例,绝经后7例。

112 临床表现:21例均以腋窝肿块为首发表现。

腋窝肿块直径115~4cm(平均2175cm),发现到就诊时间2d至8个月,平均3个月。

全组均未触及明显乳房肿块,但其中2例患侧乳房可触及增厚乳腺组织,1例出现乳头血性溢液。

5例患者曾在外院误诊为腋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而予相应治疗。

113 辅助检查:本组病例中17例患者行乳腺钼靶照片,其中8例局限性高密度影或见钙化灶;20例行乳腺B超检查,4例发现有低回声结节;11例在基层医院行腋窝肿块活检,5例在本院行腋窝肿块活检,均诊断为转移性腺癌。

在排除其他部位转移后,经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G3免疫组化检查,支持腋淋巴结转移癌来自乳腺的病理诊断。

114 治疗方法: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

16例腋淋巴结活检术后,经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G3免疫组化检查,支持腋淋巴结转移癌来自乳腺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8例在根治术乳腺标本中找到乳腺癌原发灶;5例经钼靶或B超检查有较为明确可疑病灶患者,直接经术中快速病检后证实为乳腺癌,行相应的乳癌根治手术。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分析

本 组 病 例 均行 胸 部 X 片 、 部 及盆 腔 B超 、 化 道 内 腹 消
镜 等检 查 以排 除乳 腺 外的 癌 肿 或 转 移灶 。 钼靶 x线 摄 片
及 彩 包 超 声 检 m 腺 体 局 部 增 厚 或 灶 性 导 管 扩 张 2 例 4 (2 7 )6例 行 P T C 检 查 , 7 .% , E /T 5例 发 现 乳 腺 组 织 内 结 节 状 异 常放 射 性 浓 聚 影 , 准 摄 取 值 ( U 值 )> . , 标 SV 2 5 另
专杂志 ( 电子版 ) 09年 4月 第 3卷 第 2期 i JBes DsEet n dtn , pi20 ,o. , o2 20 J rat i( lcoi Eio )A r 0 9 V13 N . 1 r c i l

5 ・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 验 交 流

隐 匿性 乳 腺 癌 的 诊 疗 分 析
测 :R、R 阳性 表 达 者 I E P 8例 (4 5 )ceh . 5 .% ,— B2阳性 表 达 r
3例经 钼 靶 x线摄 片及 彩 超 、 I 检查 均 未 发现 乳 腺 原 MR 等
发 病灶 本 组 病 例均 行 细 针 穿 刺 细 胞 学 检 查 和腋 下 肿 块 活 检 , 规 病 理 切 片 及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检 测 雌 激 素 受 体 常
50m/ , 柔 比星 5 g r , 0 g 吡 0m/r 氟尿 嘧 啶50m/ f ( ) T f 0 n ;2 A
方 案 吡 柔 比 星 5 / 或 表 柔 比 星 7 g r , 杉 醇 0 5r /I 紫 a f 15嘲/ 或 多西 他赛 7 g I :2 7 5m/T 1d为 1 周 期 , 6个 f 个 共 周期 激素 受 体 阳性 者 行 内 分 泌 治疗 : 经 前 患 者 使 用 他 绝 莫 昔芬 5年加 或 不加 卵巢 功 能 抑 制 ; 经 后 患 者 使用 芳 香 绝

隐匿性乳腺癌5例诊治体会

隐匿性乳腺癌5例诊治体会
a c rc .S ra e t nn o l l mp o et c u a y o to o ia v l to . te t t c u t r atc n e nd r e ta i ayl mp o e c u a y e ils ci ig c udhep i r v hea c r c fpah l gc le auain Painswi o c l b e s a c ru e o h w n xl r y h n d l d se to ln o lwe y r dohea y ma an te sm i rb n fta h s n e e tm o i e a ia se tmy isc in ao e flo d b a it rp y g i h i l e e sto eu d r n d f d r dc lma tco ,whc swo t ut e a i w i ih wa rhyoffrh r
Y UEXu — i an d,WANG Lin a g
( p r e tf ug O Zg n o r epe si l i u n io g6 3 0 , hn Dea t n S r e , i gF ut P o l' p t , c a g n 0 0 C i m o o h s Ho a S h Z 4 f btat bet e T v sg t t i n s ,r t n a d rg o i o cu r s cn e to sR t set e nls a p r r e n A s c O jc v oi et a e a o i t a r ] i n i e h d g s e met n o n s f c lbe t a cl Me d e op c v a i w s e om do p s o t a h r i a ys f 5

隐匿性乳腺癌1例报告

隐匿性乳腺癌1例报告

腺 致 密 性 稍 差 的 年 长 妇 女 。 它 可 发 现 临 床 上 摸 不 到 的直 径
3 mm左 右 微 小 病 灶, 化往 往 是 其 唯 一 的 X 线 表 现 。 由于 钙 但
C rB 2+ ) 5 () i6 0 E c(+ 。行 孚 腺 B超 , 腔 、 eb 一 f+, 3+, 一 72 %,— d+ ) P K L 腹 盆 腔 B超 及 妇 科 检 查 未 发 现 病 灶 。 颈 部 B超 未见 占位 病 变 , 胸 部 B超 示 : 乳 腺 组 织 未 见 明 显 异 常 , 侧 腋 窝 多 发 肿 大 双 右 淋 巴结 。 侧 乳 房 红 外线 检 查 及 钼 靶 x线 法 均 未 见 异 常 部 双 胸
报 道 占所 有 乳 腺 癌 的 02 0 %。发 病 年 龄 与一 般 乳 腺 癌 相 .%~ . 5
肿 瘤 晚 期 转 移 到体 表 淋 巴结 肿 大。 一 种 常见 的现 象 . 是 如
果 仅 表 现 为 局 部 肿块 , 任 何 临 床 表 现 。 往 不 会 引 起 人 们 的 无 往 重 视 , 常 会 延 误 诊 断 。 但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生 知 识 的 普 及 常 卫 和 生 活 质 量 的提 高 , 们 开 始 注 重 自我 保 健 , 人 已养 成 良好 的及 时 就 医 习惯 , 些 疾 病 就 能 够 较 早 的 发 现 , 到 及 时 的 治 疗 。 有 得 现 将 我 院 收 治 的 1 “ 腋 窝无 痛 性 肿 大 淋 巴 结 ” 者 的 临 例 右 患
2O mx . m 1 c 2 c 物 , 皮 无 红 肿 , 硬 。 动 好 。 . c 3 c . mx . m O 5 O 表 质 活 无
在 肿 瘤 发 生 早 期 , 随肿 瘤 血 管 的形 成 是 一 个 重 要 步 骤 , 瘤 伴 肿 细胞 可 沿 血 管 或淋 巴管 蔓 延 。 此, 因 即使 原发 肿 瘤 尚未 被 临床 发现 , 巴结 出现 转 移 是完 全 有 可 能 的 。 其 是近 年 来 临 床较 淋 尤 为 多 见 的 导管 内癌 , 同 时 伴有 周 围组 织 的微 浸 润 , 具 备 了 如 就 发生 淋 巴结 转 移 的 可能 23随着 医学 影 像 技 术 的 不断 发 展 , 床 医 生 有能 力 发 现 微 小 . 临

隐匿性乳腺癌23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23例诊治分析

D i g o i n h r p f o c l r a tc nc r a n ss a d t e a y o c u tb e s a e
ZHANG i g s a ,oU a - a,Fu a i・W u lh n,e l M n -hu i Jing ha lt wa i a ta
Th l ia aao c utb e s a c r2 a in swi xl r y hn d s ea tssfo J n a y 1 9 eci c l t f c l ra t n e 3p t t t a i a y lmp o e tsa i r m a u r 9 6 n d o c e h l m t n 0 5 we ea ay e e r s e tv l. oJ e 2 0 r n lz d r to p ciey u Re ut Al t e c s swe e gv n r dc lo o iid r dc l sl s l h a e r ie a ia rm dfe a ia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OUR NAI OF X N I I JANG ME I AL UN V R I 2 1 u . 3 ( ) D C I E S TY 0 1J n ,4 6
63 1
隐 匿性 乳 腺 癌 2 诊 治 分 析 3例
张 明帅 ,欧 江 华 ,甫 拉 提 ・吾 瓦力 汉 ,朱 丽 萍 ,倪 多 ,张 国庆
( 新疆 医科 大 学 附 属 肿 瘤 医 院 乳 腺 外 科 ,新 疆 乌鲁木齐 801) 3 0 1
摘 要 :目 的 分 析 隐 匿 性 乳 腺 癌 的诊 断 、 疗 方 法 和 预后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2 治 3例 隐 匿性 乳 腺 癌 的 临 床 资 料 。2 3例 隐 匿 性 乳 腺 癌 患 者 均 以 腋 窝 肿块 为 首 发 表 现 , 粗 针 穿 刺 活 检 诊 断 为 转 移 性 腺 癌 。2 7例 3例 均 行 同侧 乳 腺 癌根 治术 或改 良根 治术 , 后 均 予 辅 助 化 疗 和 放 疗 。 结 果 术 后 随访 平 均 7 3年 , 后 5年 生 存 率 为 6 . 。9 术 . 术 45 例 患 者 因远 处 脏 器 转 移 而 死 亡 。 结 论 腋 窝 淋 巴 结 活 检 对 隐 匿 性 乳 腺 癌 的 诊 断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疗 方 式 以改 良 治

隐匿性乳腺癌7例误诊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7例误诊分析

1临 床 诊 断
的现代化仪器 已应用 于临床 , 但对隐匿性乳 腺癌 尚缺乏特 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辅 助检查 , 乳腺彩 超, 钼靶 x线 , 增强 C MR 扫描均有助 于隐匿性乳 T, I 腺癌的诊断 , 但检 出率并 不高 , 加之临床 医生 对该病缺乏警惕 性 , 因
而临床上未能广泛应用。 32误诊 预 防 .
准备 工作 及 理 护 理 . 患者 术 中能 更 好 的 配 合 是 手 术 成 功 的 关 键 。 使 关 键 词 :梗 阻 : 功 能 衰 竭 : 皮 穿 刺 造 瘘 术 ; 理 肾 经 护
他恶性肿瘤 鉴别有 一定的意义。因此 , 术前应进行全身系统检查 , 排 除肺 、 胃肠 、 卵巢 、 子宫 、 甲状腺 、 恶性黑色素瘤 等部位恶性肿瘤 转移 于腋窝 的可能 ; ②腋 窝肿 块切除活检是确诊 的唯一方法 。其可进一 步明确肿瘤组织来源和分化程度 。同时测定 E P 不仅 有助于原 R,R,
编辑 / 延 南 樊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0 — 9 3
梗 阻性 肾衰 竭 行经 皮 穿刺 造 瘘 术 的配 合 与护 理
陈 丽 花 , 艳 春 , 燕 芬 , 桂 芬 戴 段 谢
( 南省 泸 西县 人 民 医 院 , 南 云 云 泸 西 62 0 ) 5 4 0
摘要 : 总结 2 3例 肾后 性 衰 竭 行 经 皮 穿刺 造 瘘 术 的 护 理 过 程 中 , 为 术 前 的 充 分 准 备 、 中熟 练 的 配 合 是 成 功 .  ̄ 4 术 的 重 要 因素 , 好 术 前 的 认 术 g - 做
3 讨 论
31 诊 原 因 .误
①对隐匿性乳 腺癌的特点缺乏 足够 的认识 ,隐匿性乳腺癌无特 异的临床表现 , 而腋下转移灶常常被误诊 为其他疾病 , 它是导致误诊

隐匿型乳腺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隐匿型乳腺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隐匿型乳腺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隐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cer,OBC)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一般指乳腺癌,临床上无乳房肿块,但以转移淋巴结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发病原因至于乳腺原发癌隐藏的原因,Owen通过25例OBC分析认为:1.原发肿瘤小(肿瘤直径小于)1cm者20/25,小于5mm者14/25);纤维性乳腺炎引起全乳组织增厚,阻碍小原发灶(7/25)的检测;3.病变深(23/25),多为痤疮样癌,不利于诊断。

从临床实践来看,肿瘤直径大于2cm而临床未触及的患者,多发生在乳房肥大的患者。

二、发病机制OBC乳腺肿瘤的直径主要是乳腺肿瘤的组织特征1cm下面。

这种小的原发性肿瘤和大的转移性肿瘤可能是由两者的不同生长引起的。

在某些癌症的早期发现阶段,宿主的免疫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其生长,同时癌症通过淋巴道转移,并在区域淋巴结中生长。

理论上,原发性肿瘤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可引起身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控制了原发性肿瘤的生长,但不能控制转移性肿瘤的生长。

这可能与癌症在转移性癌症中的抗原变化有关。

因此,由原发性肿瘤引起的免疫反应对转移性肿瘤没有影响。

OBC病理上,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等早期组织癌更为常见。

这种癌症已经转移,仍然是小叶原位癌或管内癌,表明有基底膜退化或病理检查未见的点状细胞穿透区,Gallager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光镜下是管内癌或原位癌。

事实上,癌细胞已经穿透了基底膜。

此外,乳腺病理检查漏诊浸润癌灶,只发现原位癌灶。

患者接受腋窝肿块治疗,腋窝肿胀淋巴结主要由患者在淋浴或更衣时发现,偶尔由医生在健康体检时检测,肿块直径为3cm左右居多,大人可达5cm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发现同侧锁骨淋巴结肿大1例,胸膜转移为首发症状1例,乳腺无临床肿块,钼靶片阳性象征OBC,前者表现为同侧直径5cm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直径均匀1.腋窝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各种肿瘤细胞,如汗腺癌、低分化鳞状癌、淋巴瘤、恶性黑色肿瘤细胞等,通过电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腺管、上皮分泌等腺癌的特征。

隐匿性乳腺癌10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10例诊治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10例诊治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一般系指临床上乳房触不到肿块,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0.3%~1.0%。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水平的进步,也使隐匿性乳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本院2003年至2010年度共收治10例隐匿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总例数的0.9%。

现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均为女性.年龄40~72岁.年龄中位数56岁。

发病时间1月~2年,时间中位数4月。

首发症状均为腋窝肿物,左侧6例,右侧4例。

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

腋窝肿物直径2~5 cm,直径中位数3 cm。

查体:双侧乳腺发育正常,均未扪及肿块。

本组10例患者术前均做乳腺x线钼靶照相,有1例考虑乳腺癌的可能,MRI考虑2例乳腺癌的可能,腹部超声、x线胸片、CT、全身骨扫描等检查及查体均未发现其他部分病变。

1.2诊断:本组病例均行胸部X片、腹部及盆腔B超等检查以排除乳腺外的癌肿或转移灶。

本组病例均均行病理活检,其中腋下淋巴结活检7例,空心针穿刺2例,锁骨上淋巴结切检1例。

病理均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6例。

1.3治疗方法:2例因术中发现淋巴结转移较多行乳腺癌根治术,6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腋下肿块切除加单纯乳房切除,1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且腋下淋巴结融合成团未行根治手术。

术后5例给予辅助放疗和化疗,5例予化疗。

化疗采用CEF方案,4-6个周期。

放疗包括术野和(或)腋窝,其中1例包括锁骨上。

剂量为40-60Gy,ER阳性者绝经前口服他莫昔酚治疗,绝经后口服来曲唑。

1.4结果: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问3月~6年6月。

l例病例30月后死于肝、肺转移;l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手术的病例经综合治疗后腋窝淋巴结消失,锁骨上淋巴结缩小。

隐匿性乳腺癌MR检查的设计与优化

隐匿性乳腺癌MR检查的设计与优化

隐匿性乳腺癌MR检查的设计与优化徐军【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2页(P2117-2118)【作者】徐军【作者单位】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吉林132021【正文语种】中文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乳房内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

学者认为隐匿的原因为原发灶的生长受机体防御抑制,乳腺组织增厚防碍了微小原发灶的检出;癌组织深在表现为粉刺样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不容易检出。

MRI由于其高度敏感性,常能发现隐匿性乳腺癌病人乳腺内的原发灶,能在高危妇女中发现2%-8%的临床X线钼靶未检出的恶性肿瘤[1]。

乳腺是激素敏感的软组织器官,其影像学表现受年龄、生理周期及扫描体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消除影响乳腺影像检查质量的不利因素,我们总结了本院发现的隐匿性乳腺癌35例,并对其检查的方法进行设计与优化,为临床对隐匿性乳腺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以腋窝肿块为首诊表现来我院就诊并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乳腺癌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46岁。

病程从数日至2年不等,均为单侧,左侧12例,右侧13例。

所有患者腋窝肿块经活检证实均为乳腺淋巴结转移癌。

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MR 常规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技术(MRS)、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1.2 扫描方案的设计乳腺检查受激素水平影响,所以采取预约,原则上应当安排在月经周期的第7-14天进行,受检者体内的激素水平最低,乳腺腺体受激素影响相对较轻,有利于病变检出和诊断。

在预约当时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包括绝经状态、末次月经时间、受检者有无乳腺癌。

常规MR检查须采用特制的高分辨率的双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位,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线圈内,使乳腺充分伸展。

隐匿型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隐匿型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隐匿型乳腺癌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隐匿型乳腺癌的病理病因,隐匿型乳腺癌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隐匿型乳腺癌病因*一、发病原因:1.至于乳腺原发癌隐匿的原因,Owen通过25例OBC分析认为:①原发肿瘤小(肿瘤直径小于1cm者20/25,小于5mm者14/25);②纤维性乳腺炎造成全乳组织增厚,妨碍了小原发灶的检出(7/25);③病变深在(23/25)且多为粉刺样癌不利于扪诊。

从临床实践上看,肿瘤直径大于2cm而临床未扪及者,多发生在肥大乳房的病人。

*二、发病机制:1.OBC的组织特点是乳腺肿瘤的直径多在1cm以下。

此种原发瘤小而转移瘤较大的现象可能是两者的差异性生长所致。

在有些癌瘤的初期发现阶段,宿主的免疫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它的生长,与此同时,癌瘤循淋巴道转移出去并在区域淋巴结内获得生长。

理论上讲,原发瘤的抗原性强者,能引起机体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控制了原发灶的生长,但控制不住转移灶的生长。

这可能与癌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癌内发生了改变有关。

因此由原发瘤唤起的免疫反应,对转移瘤不起作用。

OBC病理上以组织学早期癌如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较多见。

这种癌已发生转移而仍为小叶原位癌或管内癌的现象,提示有基底膜退化或已有病理检查未见的点状细胞穿透区,Gallager等用组织化学方法证明了在光镜下为管内癌或原位癌,实际上有癌细胞已穿透基底膜现象。

另外,乳腺病理检查漏诊了浸润癌灶而仅发现原位癌灶也是可能的。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隐匿型乳腺癌病因,隐匿型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隐匿型乳腺癌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隐匿型乳腺癌”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警惕隐匿性乳腺癌

警惕隐匿性乳腺癌

警惕隐匿性乳腺癌当前,乳腺癌依然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的恶性肿瘤。

尽管乳腺癌被医学界认为是可防可治的重大疾病,但时至今日,国民依然无法做到一级防预,这是因为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都有早期特征。

隐匿性乳腺癌通过手触可摸到无痛性的单个包块、边缘模糊、活动度小,有的可表现为乳头溢液、乳头内陷、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等,这些都是乳腺癌临床特征,患者可做到及时就医。

但有一种乳腺癌,却仅仅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无上述任何症状,往往易被误诊和漏诊。

这种乳腺癌被医学上称为“隐秘性乳腺癌”。

隐秘性乳腺癌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女性,病因可能与性激素紊乱相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为乳腺癌初期,体内免疫力增强有效抑制了原发肿瘤的生长,但无法有效控制淋巴管转移而引起腋窝淋巴结中癌灶增长,根据已有资料观察,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多见,乳腺癌切除后约有2/3可以找到原发灶体,平均直径为1.0-1.5CM。

隐匿性乳癌的治疗当前对于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临床主张腋窝包块切除+全乳放疗为主。

新桥医院肿瘤专家表示,根据乳腺癌的病理分期不同治疗方式也有差距。

如:患者在确诊为隐匿性乳腺癌而无远处转移,可接乳腺癌根治性手术。

对出现淋巴结远处转移的患者,术前可接受辅助化疗,在进行根治性清扫手术并辅以化疗。

根据这部分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可以进行内分泌治疗。

对于全身多处淋巴结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上主张姑息性化疗或放疗结合内分泌治疗。

专家表示,任何的治疗方式,都应重视患者生活质量和机体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此,新桥医院肿瘤专家还表示,乳腺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可考虑接受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具有提升患者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持久杀瘤的特点。

它可与手术、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使用,提升治疗效果。

该疗法,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继传统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

隐匿性乳腺癌的检测虽然隐匿性乳腺癌的检测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患者如果出现腋窝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建议立即去就诊,必要时进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并对活检组织测定雌激素受体,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片或核磁共振,同时检查全身器官,排除淋巴瘤、肺癌、胃癌、结肠癌及卵巢癌转移的可能。

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

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

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文章目录*一、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二、如何预防隐形乳腺癌*三、吃什么预防乳腺癌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1、隐形乳腺癌与显性乳腺癌的区别在哪里隐匿性乳腺癌不同于一般乳腺癌,临床上触不到肿块,乳腺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

显性乳腺癌的症状非常明显,通常有乳房肿块、泌乳障碍、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胸痛、剧痛、水肿、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头破碎等症状。

2、哪些人易患隐形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病因方面目前主要考虑与性激素紊乱相关,也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为乳腺癌初期,体内免疫力增强,有效抑制了原发肿瘤的生长,但无法有效控制淋巴管转移而引起腋窝淋巴结中癌灶增长,根据已有资料观察,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多见,乳腺切除后约2/3可以找到原发灶,大小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不等,平均直径大约1.0-1.5厘米。

3、隐性乳腺癌隐匿原因乳腺癌的隐匿原因,有学者认为,在乳腺癌的发病初期,由于人体免疫力较强,能有效地控制癌瘤的生长,因此原发灶能得到控制;但是肿瘤在沿淋巴道转移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抗原性发生了改变,人体免疫功能就对转移癌失去作用,才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由于隐性乳腺癌仅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而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十分复杂,所以医生首先要对患者全身各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其次,不论是否发现乳房肿块,均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活组织检查;还应进行雌激素受体测定,这不但有助于诊断,还能指导治疗。

约50%的隐性乳腺癌可在X线拍片时发现,表现为有特异性的微细钙化点或致密阴影。

必要时还应对怀疑部位作活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何预防隐形乳腺癌1、注意乳房周围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可扪及的、增厚的、边界不清的乳腺腺体,尤其是腺体呈进行性增大时,更不可麻痹大意,因为在局限性腺体增厚的人当中,有15%左右隐藏着癌前病变。

同时,要十分注意腋窝是否有可触及的淋巴结。

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隐匿型乳腺癌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隐匿型乳腺癌如何诊断鉴别,隐匿型乳腺癌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隐匿型乳腺癌常见检查:常见检查:乳腺检查、乳房淋巴结实验、钼靶X线检查、CT检查、抗普肯耶细胞抗体*一、检查:1.腋淋巴结活检:腋淋巴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各种瘤细胞,如大汗腺癌、低分化鳞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类瘤细胞等。

经电镜检查可发现瘤细胞内有腺管,分泌上皮等腺癌的特征性。

2.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腋淋巴结转移癌病例中联合应用现有的乳腺检查方法,将有助于OBC的检出,对影像学检查的可疑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及细针定位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3.钼靶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的真正贡献在于发现临床早期的小乳腺癌或隐性乳腺癌,在已有明显的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时,其意义不大。

钙化往往为OBC的X线惟一表现,但钙化灶不是乳腺癌特有的征象。

OBC的其他X线征象包括单侧血管影增加、导管隆突增加或走向异常、皮肤增厚及连续检查局灶性基质密度增加等。

一般认为X线钼靶片可以发现直径几毫米的肿瘤,钼靶片OBC的检出率各家报道在5%~72.5%,但多数报道在50%左右。

4.CT检查:对乳腺癌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一组78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中,CT检查出73例(94%),钼靶片检查比例为77%。

尽管CT不能取代常规的X线钼靶片检查,但可以克服普通X检查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肥大的乳房,CT更具有优越性。

当肿瘤最大径小于1.5mm时,CT不易检出。

对于早期乳腺癌和OBC,两者联合应用则可以提高其检出率。

5.ER测定:腋淋巴结转移癌ER测定50%为阳性,有助于OBC 的诊断及指导治疗。

ER阳性提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但其阴性也不能排除乳腺癌。

6.超声断层扫描及乳腺热图像等。

*以上是对于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隐匿型乳腺癌应该如何鉴别诊断,隐匿型乳腺癌易混淆疾病。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9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第九篇特殊类型的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一类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表现的,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内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摄片、超声波检查等,在UICC的分期中,T0N1指的就是隐匿性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在诊断时可以出现远处部位的转移。

其发生率占乳腺癌的0.3-1.5%。

(一)临床表现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普通乳腺癌相似,患者多为在无意中发现腋窝无痛性肿块,但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的疼痛,余无其他不适,临床体检可以触及腋窝内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的触痛。

肿块直径以3cm左右居多,大者可达5cm以上,呈单发或多发,或相互粘连固定、质地硬,在累及腋部神经时可有疼痛,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肢水肿。

除了腋窝淋巴结肿大外,钼靶摄片及其他常规的辅助检查均不能发现乳房内病灶。

少数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

有时乳腺尾部或位于腋窝部的副乳腺内的纤维腺瘤可能会被误认为腋窝淋巴结,这可以通过超声来予以鉴别。

(二)诊断对于孤立性无痛性肿大腋淋巴结,无明显诱因及短期内不能消退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临床体检应包括全身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区有无同时的肿大淋巴结、尤其是双侧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颈部甲状腺有无结节,乳腺有无肿块、局限性增厚感或乳头出血等乳腺癌表现,询问有无其他不适,如:有无发烧、咯血、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等,可建议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肿大淋巴结活检手术以及空心针活检等方法。

对上述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腋窝转移性腺癌者,同时无其他浅表淋巴结区淋巴结肿大,体检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结节,无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无同侧腋窝引流区范围的皮肤肿块等可疑病变者,病史无明显特殊意义的相关肿瘤征象者,可初步列入隐匿性乳腺癌的范畴。

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可包括:胸片和腹部的超声检查。

目前认为,胃镜、肠镜、腹部的CT等无必要性,而且往往这些检查对确立诊断无明显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 》$%&’()( *+,-’./ +0 $.’1(-2 34432 3# 5 ! 6 : !"# 7 !"8
!"#
隐匿性乳腺癌 ! 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余 辉!, 杨名添, 戎铁华, 龙 浩, 区 伟
5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广东 广州 !#44=4 6
【摘 要 】 背景与目的: 隐匿性乳腺癌是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本文拟就其诊断、 治疗和预后作一探
报道了 7 例, 后陆续有个别的报道。 国内报道其发病 率占同期乳腺癌的 14 75 2 14 H5
N/O
, 几乎发生在女
性患者,男性极少见。年龄与一般乳腺癌相当,约 通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腋窝 "! 2 !! 岁, 肿块直径从仅能扪及至 ! %9 左右, 以 7 %9 居多 N # O , 一 般乳腺触摸不到实质性肿块。本组病例的表现与此 类似。J+.+*9,. 观察自腋窝淋巴结转移确诊至乳腺 原发灶肿块的查出约 "H 月, 表明乳腺原发灶生长缓 慢, 而腋窝转移灶生长较快 N # O 。PQ+. N 7 O 认为原因在 于:#原发灶的生长受机体特异的生物免疫防御机 制的抑制, 表现为微小病灶; $纤维性乳腺炎造成乳 腺组织增厚及病灶深在妨碍了小原发灶的检出; % 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也有人推测与肿瘤的抗原 性在转移灶内发生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原发瘤诱发 的免疫反应不能作用于转移癌。 $" #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上对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乳腺检查阴性的患 者, 应首先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确诊是否为淋 巴结转移癌, 排除淋巴结结核或炎症。据报道 N # O , 细 针 穿 刺 细 胞 学 检 查 诊 断 的 阳 性 率 高 达 385 2 若为转移癌, 则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腋窝淋巴 0!5 。 结肿大的肿瘤, 如恶性黑色素瘤、 甲状腺癌、 卵巢癌、 胃癌等。 文献报道 N " O , 大约 / 6 " 的恶性黑色素瘤以腋 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或体征, 而甲状腺癌、 胃癌 等通常还伴有其他阳性症状和体征。淋巴结切除活 检可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和分化程度,如转移癌呈 实性癌特征可能来自乳腺; 分化低者可能来自恶性黑 色素瘤; 浆液性或粘液性乳头状癌可能来自卵巢原发 癌; 高柱状分泌粘液的腺癌多来自胃和大肠 N ! O 。同时 (RA) (@A) 或孕激素受体 检测, 若为 可作雌激素受体 阳性, 则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两者阴性并不能排除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乳腺 的检查应特别注意有无局部增厚改变,尤其是乳腺 外上象限的部位。 乳腺的辅助检查的方法较多, 乳腺 B 线钼靶照片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直 径 7 99 的微小肿瘤, 检出率约 !15 , 钙化往往是隐 匿性乳腺癌的唯一 B 线表现 N # O 。 多普勒超声、 液晶热 像图、 近红外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 对微
讨。方法: 选择自 #HH4 年 ! 月 7 344# 年 ! 月在我院胸外科收治的 > 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全为女性, 占同期乳腺癌的 4F !HI , 临床症状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 体查双乳均未触及明显肿块。术前 行腋下肿块或细针穿刺, 均找到癌细胞。本组全作乳腺钼靶 J 线照片, # 例考虑乳腺癌可能。8 例作双乳 K 超检查, 术后 " 例在乳腺大体标本找到原发病灶, # 例考虑乳腺癌。本组 ! 例行 L./)G(M 根治术, 3 例行改良根治术, 8 例为浸 润性导管癌, 术后 3 例予辅助化疗加放疗, 本组全部随 # 例为导管内癌。 ! 例予辅助化疗, " 例予口服三苯氧胺治疗。 最长 # 例生存已达 > 年。结论: 临床上对女性腋窝肿块应高度警惕隐性乳腺 访, 均仍生存, 8 例生存已超过 3 年半, (或加 ?N、 癌的可能, 术前予细针穿刺、 腋下肿块活检 对帮助诊断有好处; 乳腺钼靶照片和乳腺 K 超对乳腺 ON 检测 ) 原发病灶的检出率较低, 多需术后乳腺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确诊。治疗方法多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 术后 辅以化疗、 放疗等综合治疗 2 预后优于或相似于乳腺内有肿块且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关键词: 隐匿性;乳腺肿瘤;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N>8>F H 文献标识码: P 文章编号: #444 7 "=>J 5 3443 6 4! 7 4!"# 7 48
【’:)06&%0】 5&%;<6*4$7 &$7 3:=-%0#.-> W11,/G Z-(.)G 1.’1(- &) . [&’M +0 )\(1&0&1 )(/M+@ 1/&’&1.//D )((’ Z-(.)G 1.’1(-F ;%&) )G,MD ].) M()&B’(M G+ &’^()G&B.G( G%( M&.B’+)&) .’M G-(.G@(’G +0 G%( \.G&(’G) ]&G% Z-(.)G 1.’1(-F ?-02*7)> N(G-+)\(1G&^( )G,MD ].) 1+’M,1G(M &’ > 1.)() +0 +11,/G Z-(.)G 1.’1(- 0-+@ U.D #HH4 G+ U.D 344#F 9-)4"0)> P// 1.)() ](-( 0(@./( .’M .11+,’G 0+- 4F !HI +0 G%( G.G./ Z-(.)G 1.’1(- G-(.G(M &’ G%( ).@( \(-&+MF P_&//.-D ’+M( (’/.-B(@(’G ].) \-()(’G(M .) 0&-)G )&B’ .’M ’+ Z-(.)G @.)) ].) \./\.Z/( &’ \%D)&1./ (_.@&’.G&+’F ‘&’( ’((M/( .)\&-.G&+’ +(_1&)&+’./ Z&+\)D -(^(./(M @(G.)G.G&1 .M(’+1.-1&’+@. Z(0+-( ),-B(-DF P// 1.)() ](-( G.[(’ @.@@+B-.\%D .’M # 1.)( ].) ),)\&1&+,) +0 @./&B’.’1DF 8 1.)() ](-( G.[(’ ,/G-.)+’+B-.\%D .’M # 1.)( ].) ),)\&1&+,) +0 @./&B’.’1DF ! 1.)() ,’M(-](’G -.M&1./ @.)G(1G+@D .’M 3 1.)() ,’M(-](’G @+M&0&(M -.M&1./ @.)G(1G+@DF O.G%+/+B&1./ (_.@&’.G&+’ +0 G%( -(@+^(M )\(1&@(’ 0+,’M G%( \-&@.-D Z-(.)G 1.’1(- /(&)+’ &’ " 1.)( .’M )%+](M &’0&/G-.G&^( 1.-1&’+@. &’ 8 1.)() .’M &’G-.M,1G./ 1.-1&’+@. &’ # 1.)(F P0G(- ),-B(-D2 3 1.)() -(1(&^(M -.M&+G%(-.\D \/,) 1%(@+G%(-.\D2 ! 1.)( -(1(&^(M 1%(@+G%(-.\D .’M " 1.)( -(1(&^(M G.@+_&0(’ G%(-.\DF P// 1.)( ](-( )G&// ./&^( .’M 8 1.)() ),-^&^(M +^(- !" @+’G%) .’M # 1.)( ),-^&^(M 0+- > D(.-)F !*$%"4)#*$> W11,/G Z-(.)G 1.’1()%+,/M Z( 1+’)&M(-(M ]%(’ ._&//.-D /D@\% ’+M( &) (’/.-B(M &’ 0(@./(F ‘&’( ’((M/( .)\&-.G&+’ .’M (_1&)&+’./ Z&+\)D .-( %(/\0,/ &’ \.G%+/+B&1 M&.B’+)&) \-(+\(-.G&^(/DF U.@@+B-.\%D .’M ,/G-.)+’+B-.\%D %.^( /+] )(’)&G&^&GD &’ &M(’G&0D&’B \-&@.-D G,@+-F N.M&1./ +- @+M&0&(M -.M&1./ @.)G(1G+@D ]&G% .Ma,^(’G -.M&+G%(-.\D .’M 1%(@+G%(-.\D &) . ),&G.Z/( 1%+&1( 0+- G%( \.G&(’G) ]&G% +11,/G Z-(.)G 1.’1(- .’M G%( \-+B’+)&) &) ),\(-&+- +- )&@&/.收稿日期: 344#9#393!: 修回日期: 344394394" ! 通讯作者: ;(/: <= 7 34 7 <>>=!8=< 7 !3<= ?9@.&/A BCD,%,&E #=8F ’(G G+ G%+)( \.G&(’G) ]%+ ]&G% \./\.Z/( @.)) Z+G% &’ Z-(.)G .’M ._&//.-DF @-(1*67)> W11,/G; K-(.)G 1.’1(-; b,-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