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教学文案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804cf9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4.png)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思维: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倾听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授新课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蜡烛点燃前(眼睛看、鼻子闻、手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象。
能力。
探究内容: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气味:有轻微气味探究内容: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实验探究】用小刀切割一小块蜡烛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7c99b7e518964bce847c9c.png)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
2.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情境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步骤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讨论交流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化学实验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续表蜡烛,观察现象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燃烧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外焰(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 s后取出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无变化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课堂讨论1.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19fe7d02d276a201292e23.png)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的熟悉.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水平.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明确课标要求归纳总结:(1)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①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②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③变化后: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2)利用除味觉器官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尽量用准确、简洁、清楚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将实验结论描述成现象.(3)在描述现象时需注意“烟〞和“雾〞的差异: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而“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叵、课前自主学学备课笔记易错提醒:定量的氧气,只是含量较空气中的少.拓展延伸: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奉献有:①创造了许多实验器具;②创造了一些用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③找到了一些别离物质的一般方法.特别提醒: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未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故能够被点燃,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速度要快.进行[分析1可用小刀切割新课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①取一根火柴梗迅速②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现象]燃着时:石蜡熔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分析1石蜡熔化说明熔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现象]熄灭后冒白烟,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注意】①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的时间不要过长,时间约为 1s 左右.②点 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应选用粗蜡烛,且点燃速度要快.③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 烟是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知识点3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关信息在探究之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完成课前预习,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 信息,为探究作好准备. 知识点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讨论,提出猜测: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 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简要表达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 统一方法. 【指导评价】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指导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强调操作步骤及考前须知.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分组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备课笔记(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并记录.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 记录.(4)取两块枯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 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比照.【展示交流】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现象结论】[注意]对呼出的气体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 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 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 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 气体.教学 课题2板书备课笔记 方法指导: 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 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 将导气管小心插入集气瓶 内,吹气. 误区警示: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 条熄灭,但使燃着木条熄灭 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 燃着的木条熄灭. 课外拓展:世界上第一支蜡烛可能 是一根蘸了油脂(动物油脂) 的小树枝儿.后来,人们发 现用蜂蜡可以制作蜡烛,这 种蜡烛的气味更好闻,而且 它可以燃烧尽而不滴蜡油, 所以清洁干净.19世纪60 年代初,人们从石油中提炼 出石油制作蜡烛,一直沿用 至今.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课堂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小结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要学会细心观 察,大胆猜测,要准备一定的知识,不能盲目,在比拟的时候要注意可比性,探 究时遇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地思考与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探究 的一般步骤和内容.I I 课堂析疑解难练习与应用(P16)1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以下问题: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 属于化学变化?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是关于化学性质的描述?解:蜡烛受热熔化变成液态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 变化.蜡烛为乳白色固态,难溶于水为物理性质,蜡烛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2.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哪些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的探究填表.思想方法: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利用实 验现象研究各种物质间的转 化,最后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的方法.思想方法:限制变量法在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 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 中,要注意限制变量法的运 用,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 他因素如所用集气瓶大小、 澄清石灰水的滴数等都要相 同.教材习题 解答3.整理本课题的探究记录,参考教科书中提供的格式 〔或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写出探究报告.解: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活动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活动目的:蜡烛燃烧的火焰及生成物.用品: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例1 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以下实验现象中错误的选项是〔〕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将烧杯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解析】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 沉淀、气泡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结论,故 A 、B 、C 是正确的.而生成物是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故 D 错. 【答案】D例2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 78 21 0.03 0. 07 0.9呼出的气体〔任〕 78 16 4 1」0.9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 的气体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四个主要操作步骤如以下图〔1、2、3、4〕所示.教 材 习 题 解 答难 题 解 答实验耀作及图示实羲现象 实船结论■1■将一幅削木条如下图放入火 焰中约h 立即取出常本条中间被烧的厘.进最轻.邈同 西侧被烧的痕迹琵里,变成黑笆 外悔的温熨最高,熔 心的温变最后aP 图所示,将冷而枯燥的玻璃冲,放在火络上方j玻璃片上有水N 有水生成③如图,聘T 的蟹涂有澄清石灰水国的烧杯洌扣在火培上方]目境杯内嬖石灰水变辉湮 有一氧化磷生成1备课笔记 误区警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 能混为一谈.实验现象是直 接观察到的,而实验结论是 由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到 的.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 用实验结论代替实验现象.【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变浑浊的程 度不同,氧气含量不同,使木条燃烧的情况不同,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会液化. 课后达标检测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着重表达学生 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 进行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拟深刻的内涵.要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 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 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良自 己的短处.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问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 较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但该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 的气体的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 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 以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根据燃着的木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快慢〕差异,比拟集 气瓶中氧气含量不同.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可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水分.人震飙E 用 _______ 龙收集篇 布呼出的气怵,另我 集两瓶空气 丐占洋的石以水分到 滴人感有呼出气体和 空气的集气修中根据 ________ 判断— 氧化褪含量不同—根据木条港杨芍•兄的 不同.间断■■气含量 不同根娓 _______ ,判断水含量不同买耸排水,嵯套为土条发票存人畸呼 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欧商关干流,装璃片. 对着其中区一殳呼气呼出的 气才难 溶于本石於水洋 旌理要的 不同破军与二水客正不同【答案】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留有空白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蜡烛燃烧实验探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蜡烛燃烧实验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2e62080066f5335b812118.png)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学习的特点,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了解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教学准备]
主要仪器、药品:烧杯、胶头滴管、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辅助材料:探究活动报告(空白)
四、表达与交流
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推测出的结论填入表格,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中,然后与同学交流、比较,查找不足,补充观察。
深化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
五、反思与评价
组织评选最佳观察方案,并给予表扬
提示与总结:这个探究 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⑴关注物质的性质、⑵关注物质的变化、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推荐并评选最佳 观察方案
回顾与思考
调动学生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对探究活动各环节的认识。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2.点燃蜡烛
3.熄灭蜡烛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给出蜡烛的应用,并取出一只蜡烛引出今天的课题内容“蜡烛”
听讲
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提出问题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我们熟悉的蜡烛在点燃以前、燃烧过程中和熄灭以后会产生哪些现象?
观察这些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2019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一)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2019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一)复习教学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a46c8549649b6648d74772.png)
教学内容实验探究题(一)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炼铁的的原理、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2.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催化剂的催化特性3.掌握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原理、学会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教学过程知识详解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现象:(1)集气瓶内有大量白烟产生(2)打开止水夹后,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且占据集气瓶体积的1/5实验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注意事项: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打开止水夹②液面上升大于1/5原因:红磷放入过程很慢,止水夹未关③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二、铁的冶炼(一)实验室1.实验步骤: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并固定;③向玻璃管内通入一氧化碳气体;④给氧化铁加热;⑤停止加热;⑥停止通一氧化碳。
⑦将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看其能否被磁铁吸起。
2.实验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并产生蓝色火焰。
黑色粉末可以被磁高温 高温 铁吸引。
3CO + Fe 2O 3======2Fe + 3CO 23.注意事项:1).反应前,先通入CO ,再加热。
目的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加热时CO 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2).反应后,先撤走酒精灯,等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一氧化碳。
目的是为了使固体产物冷却,防止铁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同时还可以防止石灰水倒吸。
3).尾气处理: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故尾气要点燃或收集除去,防止污染空气设问:如果将CO 改为H 2还要进行尾气处理吗?(不用,因为H 2无毒)(二)工业炼铁1.炼铁的原料:铁矿石(提供铁元素)、焦炭(a 、提供热源、维持炉温;b 、制还原剂)、石灰石(制造炉渣)和空气(提供氧气)2.炼铁的设备:高炉3.炼铁的原理: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总结(新)LS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总结(新)LS](https://img.taocdn.com/s3/m/913f08b64afe04a1b071decb.png)
九年级化学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 (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三: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数据见表:⑴ 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不变”):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 (选填:“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⑵ 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 ,请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⑷由此可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__________ _(填“密闭”或“开放”)的体系中进行。
(5)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因: 。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能燃烧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物质燃烧要具有 实验2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 物质燃烧要 实验3较快被点燃的是 说明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 不同,物质燃烧还应满足的条件是三、催化剂:1、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再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1)[提出问题]Al 2O 3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2)[作出猜想]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验证]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变化前 4.8g 118.4g 112.6g 变化后 8.0g 118.4g 111.0g2323(5)[反思提高] 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三: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1409194b35eefdc9d33304.png)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
(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
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学生:回答(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学生:愿意!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学生:水!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57350e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2.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体验化学探究》名师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体验化学探究》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24310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6.png)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一、教学分析课题与课标、教材的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在课题1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我认为学生进入化学学科学习,在实验的感受过程中是一直在逐步递进:从绪言开始,先简单感受物理、化学变化实验,进入第二单元,再进入具体物质的学习,逐步进行实验探究,学知识学方法。
蜡烛这节课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化学在认识物质世界中的独特角度和价值,了解“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个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环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特殊意义,培养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通过序言和课题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本课教学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
蜡烛及其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却从未对其细节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在40分钟内对变化及其现象的系统、全面、细致的观察,完成对观察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并在感受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了解探究的过程,提炼实验的方法,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化学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蜡烛燃烧伴随的现象,能判断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身感受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利用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合作和交流中认识实验对化学学习的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难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实验准备烧杯、小刀、蜡烛、火柴、水、澄清石灰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2c1e5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b.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人教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研究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讨人体吸入的氛围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到处都离不野蛮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末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2.讲述:人人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构造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人人开动脑子,运用各类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期末重点突破(七)实验探究题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期末重点突破(七)实验探究题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299d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7.png)
理即可) (写一条),因此在已学习过的制取氧气的 方法中,可用于家用制氧机的是 电解水生成氧气 。
1
2
3
4
5
6
7
8
-19-
期末重点突破(七) 实验探究题
活动三:制作简易的家用制氧机 【设计制作】制作简易的家用制氧机时,除需考虑反应 原理、方法选择外,还需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 如: 经济便捷性(合理即可) (写一条)。同学们 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家庭中常见材料,设计 并制作了简易家用制氧机(如图2), 其中A瓶的作用是 通过观察A中气
任务三:探究化肥的作用 【信息检索】几种化肥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能使土壤 呈酸性的肥料有硫酸铵、过磷酸钙;能使土壤呈碱性的 肥料有氨水、碳酸铵、钙镁磷肥;能使土壤呈中性的肥 料有碳酸氢铵、硫酸钾。 【交流研讨】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建议向该麦田施加碳 酸铵。向农田中施加碳酸铵的作用为 改良酸性土壤
(或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 。
1
2
3
4
5
6
7
8
-16-
期末重点突破(七) 实验探究题
【讨论交流】 化学试剂法制取氧气时可供选择的反应物较多,以下物 质中,有可能用作制取氧气反应物的是 ad (填序 号)。 a.KClO4 b.NH4Cl c .CH4 d.CaO2
1
2
3
4
5
6
7
8
-17-
期末重点突破(七) 实验探究题
活动二:分析家用制氧机的制氧方法 【回忆旧知】实验室中常用如图1装置制取氧气。制取
组别 葡萄酒的体积/L 消耗过氧化氢
的质量/g
第一组 0.2
0.016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10697d7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5.png)
活动二、蜡烛燃烧时
【板书】2.蜡烛燃烧时
【实验】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描述得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描述得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
【总结】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
【提问】这些现象说明石蜡有哪些性质?
【学生1】比较软、密度小于水
【分析】质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这些都是蜡烛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蜡烛及其燃烧过程,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此外,初中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可能还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简单应用层面,对于化学学习的特点,如关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生的学情,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化学学习的核心特点,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探究结论的能力。
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现象,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燃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变化和反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基本观念。
【学生活动】观察并记录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壁上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教案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教案01](https://img.taocdn.com/s3/m/a11b26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5.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在完成了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之道。
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主要反思点:在实验设计上,我力求做到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
然而,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部分实验的难度可能超出了学生的当前水平,导致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感到困惑。
因此,未来在设计实验时,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确保实验既具有挑战性又能被学生有效掌握。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更多的引导性问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
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虽然我在每次实验前都会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对安全规定的忽视。
这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的力度,还要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而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主导,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空间不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我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核。
然而,随着对科学探究过程重视程度的提高,我意识到教学评价也应该更加多元化。
除了实验结果外,我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https://img.taocdn.com/s3/m/7f53750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4.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三位同学进行了三个实验,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实验一是点燃镁条,在反应结束后称量生成物的质量;实验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到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再称量混合液的质量;实验三是将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等待反应结束后称量混合液的质量。
实验数据表明,在这三个实验中,前后物质的质量没有变化,即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
另外,如果实验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需要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三个对比实验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点燃小木条,实验二点燃小煤块,实验三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
实验结果表明,物质燃烧要具有一定的温度、氧气和可燃物质,否则不能燃烧。
同时,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条件不同,小煤块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点燃。
因此,物质燃烧还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
三、催化剂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了氧化铝是否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少量氧化铝后,木条可以复燃,说明氧化铝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这个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符。
Al2O3 XXX hydrogen peroxide。
which XXX(5) [n and Improvement] After n。
some students believe that only the above two pieces of XXX Al2O3 XXX:XXX 3:Purpose] XXX.re] ① Accurately weigh the mass m1 of a small amount ofAl2O3.① Complete Experiment 2.① After the n is over。
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案
![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ff62c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6.png)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讲课视频播放2013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单元备课(下)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小结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去图书室借阅或登陆获取资料:了解有关化学家的传记、化学史、化学上的发现与发明,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
长话短说信息冲浪练习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单元备课(下)单元总结一、知识网络归纳二、专题综合讲解如何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化学反应“现象”也同样是反映物质在变化中的外部表象,而不是变化的实质。
至于反应后生成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畴。
因此,在启蒙阶段,同学们要养成正确描述现象的习惯。
描述现象三忌: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如生成氧化镁;忌脱离实验实际,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也描述出来;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
描述实验现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烟和雾、火星和火焰、燃烧和点燃的区别。
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光导纤维和玻璃 B.钢铁和水泥 C.煤和石油 D.塑料和橡胶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干冰升华 C.剩饭变馊、粮食酿酒 D.灯泡发光、铁锅生锈3.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与到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积沙成塔C.曾青得铁化为铜D.铁杵磨成针4.古诗词的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教学内容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dc1b3c5ec3a87c24128c408.png)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
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1 200 mL 15℃a(待记录)2 50℃b(待记录)(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
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
B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
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
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
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 (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三: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数据见表:
⑴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
学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
“不变”):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选填:“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⑵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
的不当之处,请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由此可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__________ _(填“密闭”或“开放”)的体系中进行。
(5)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因:。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
能燃烧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物质燃烧要具有
实验2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物质燃烧要
实验3较快被点燃的是
说明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不同,物质燃烧还应满足的条件是
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变化前 4.8g 118.4g 112.6g 变化后8.0g 118.4g 111.0g
三、催化剂:
1、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再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1)[提出问题]Al 2O 3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2)[作出猜想]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323(5)[反思提高] 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三:
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 。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Al 2O 3(少量)的质量m 1;①完成实验二;①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 ,称量其质量为m 2;④对比反应前后Al 2O 3的质量。
[交流讨论] 如果m 1 m 2,则说明Al 2O 3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6)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四: 实验四的目的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的探究
1、(2012自贡)(9分)实验室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02,并检验C02的性质。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前,先应检查装置A 的___________。
(2)用装置A 来制取C02,所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写化学式)
(3)若要用装置B 鉴定C0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将标①和②的导管口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若要用装置C 证明C0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当将标①和③的导管口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烧杯D 中放有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当将标①和④的导管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继续设计并进行有关C02性质的探究实验,如装置E 、F 。
先在装置E 中放一个用空气充胀的气球,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倾倒入E 装置后,出现如F 装置的实验现象。
请回答: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
是。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优点。
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
(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六、水的净化及组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学校周边的水渠中取了一定量的水样进行如下实验探究:(1)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取回的水样浑浊且有一股臭味。
小方提出往水中加入适量的某种
物质,搅拌后即可消除臭味,该物质是;小明认为将水样进行(写出一种实验操作的名称)可得到澄清透明的水样。
通过以上两步的操作,得到的水中可能还含有其他杂质,若想得到纯度较高的水,你认为可选择以下操作中的(选填编号)。
A.蒸馏
B.加明矾
C.通入氯气
(2)为了探究水的组成,某同学用以上所得的水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A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
火星的木条,B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能。
它们的体
积比约为,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电解
水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反应。
(3)由实验(2)可知,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H2。
氢能源与其他能源
相比有许多优点,你认为其中最突出的优点是(填序号)。
A.来源广泛 B.产热量高 C.产物不污染环境 D.具有可燃性
七、微粒性质的探究
为探究微粒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晓辉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往小试管中加入5mL浓氨水并置于烧杯A中;再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
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B中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成_________色。
⑵该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请你简述烧杯B 中酚酞溶液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先往图乙装置烧杯A中装入30℃蒸馏水20mL,往图丙装置烧杯A中装入70℃蒸馏水20mL,再进行实验(乙、丙装置其余操作同实验一)。
实验时发现乙装置烧杯B中溶液颜色完全变化的时间比丙装置的时间长。
⑶该实验研究_____________ 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⑷根据实验二的现象,晓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如右图所示,晓辉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水,并向水中放人
一块蔗糖,然后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
⑷晓辉用玻璃棒搅拌,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则现在的液面比原来划的水
平线(填“上升”或“降低”)了。
请你解释这一现象其中的
原因:。
八、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所示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纸头占集气瓶容积的70%。
⑴.图中A的仪器名称是____,燃烧、冷却后打开止
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_。
⑵.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
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
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 ,根据空气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
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镁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的化合价是。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和氧化镁,该反应的类型是。
⑸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