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参考

《过秦论》-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参考

4.《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参考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 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 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 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 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 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 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 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 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案《《过秦论》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作品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 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 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提问: 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 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

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 但秦统一了中国, 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篇的气势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过秦论》开头部分,体会文章气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的五个自然段,了解其论证思路。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篇章结构。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部分的论证思路。

第三章:论证方法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实例和数据,体会其论证效果。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典型的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题思想,如批评秦朝暴政、强调仁义道德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过秦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文学技巧与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色。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主题:《过秦论》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过秦论》的相关资料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过秦论》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的封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和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学习并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负责阅读和理解《过秦论》中的一部分内容。

2.每组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总结所负责部分的主要意思,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3.教师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意义,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讨论和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辩论。

3.选择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中的一段名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过秦论》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绘画等。

2.学生通过观看、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进一步理解《过秦论》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和复习,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每个人的责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历史地位。

1.2.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秦国的崛起、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灭亡。

1.2.3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实词、虚词等阅读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课文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难句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2.2.2 文章论证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1.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方法3.2.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文言文阅读技巧。

3.2.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3.2.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评价4.1.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1.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

4.2 课后反馈4.2.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2.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 文章深层的论证逻辑和辩证思维;3. 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全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5. 案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6. 价值观引导:通过文章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3)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辩证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辩证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过秦论》的文意和结构。

(2)分析文章运用的辩证法和对比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代历史背景与文化的了解。

(3)辩证法在文中的深入运用和领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提问、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法: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深入学习《过秦论》及相关历史、文学知识。

(2)准备教学PPT、教案、参考资料等。

(3)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过秦论》,了解作者和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文本的理解。

(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

(2)简述文章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标注生僻字词,查找注释和解释。

(3)记录不懂之处,准备课堂讨论。

3. 文本分析(1)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2)详细解读文章中的辩证法和对比手法。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贾谊的生平和《过秦论》的写作背景。

2. 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2. 难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回顾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或变法,引出《过秦论》的主题。

2.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贾谊的生平及《过秦论》的写作背景。

3.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查字典,读准字音。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4. 精读文章,理解文意(15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章,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6. 课堂小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2 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 4篇

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 4篇

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篇8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整理归纳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强盛的,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势何宏哉”。

秦朝统一天下时,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然而,它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时天怒人怨。

为什么统一天下时秦王朝势不可挡,而治理天下时却天怒人怨呢?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想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诲,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借鉴。

《过秦论》就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阐释。

【作者介绍】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二十多岁就被汉武帝召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

他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

由于他直言敢谏,在朝廷上极力主张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于是遭到众多权贵的攻击和排挤,终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年轻,喜欢纵马奔驰,不慎坠马身亡。

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

贾谊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的独到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解题】汉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贾谊因此写了这篇政论文来为他提供政治上的鉴戒。

“过”:动词,指出过失,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论文文体。

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总结评论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婴三代治秦的过失,既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教材选的是第一部分。

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或许有出入的地方。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1、秦的过错究竟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哪一句?明确: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过秦论》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背景,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的治理方式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了解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掌握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秦朝的统治方式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与人心的关系,反思权力的滥用和人民的权益。

三、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帝王之道和君主制度的思考- 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性2. 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周朝末年的分裂与战乱- 秦国的崛起与强大3.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吏治制度的改革和法家思想的推行4. 秦朝经济社会的特点- 土地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改革- 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征战的影响5. 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影响-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重要意义- 铸剑为犁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讲解,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合作学习法:分小组讨论,并组织展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朝的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讨论。

2. 学习《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0分钟)- 讲解《过秦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论述,引导学生理解。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性文章,主要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指出其弊端,并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提出了建议。

1.2.2 课文解读:重点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1.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1.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2.2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2.2.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4.2 参考资料:有关《过秦论》的研究成果、相关历史资料。

4.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过秦论》相关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5.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分析秦亡的原因,进行合作探讨。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贾谊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的生平和《过秦论》的写作背景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如辞赋、对比、排比等解读《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如秦朝的暴政、兼并六国的原因等探讨《过秦论》的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文学特点和主要观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秦论》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纸质教材:提供《过秦论》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读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总共需时:150分钟(3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3.2 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贾谊和《过秦论》的背景,阅读文本第二课时: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第三课时:讨论《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理解:学生对《过秦论》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学生对《过秦论》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观点,与他人互动阅读理解:能够准确理解《过秦论》的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文中的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对《过秦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和分析第五章: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阅读《过秦论》的原文和相关的学术注释解读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5.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的文本,了解其内容和背景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观点和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六章:教学步骤设计6.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贾谊和《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采和逻辑。

1.1.3 掌握并运用《过秦论》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1.1.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过秦论》的背景介绍。

1.2.2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2.3 《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1.2.4 《过秦论》的文采和修辞手法分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1.2 《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2.1.3 《过秦论》的文采和修辞手法分析。

2.2 教学难点2.2.1 《过秦论》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2.2 《过秦论》的深层含义和逻辑推理。

2.2.3 《过秦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1 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内容和观点。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过秦论》的意义和启示。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的文采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过秦论》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3.2.3 纸质教材:提供《过秦论》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意义。

4.1.2 讲解:讲解《过秦论》的文本和内容。

4.1.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过秦论》的观点和思想。

4.1.4 分析:分析《过秦论》的文采和修辞手法。

4.1.5 实践:让学生练习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

4.2 教学安排4.2.1 第一课时: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意义。

4.2.2 第二课时:讲解《过秦论》的文本和内容。

4.2.3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讨论《过秦论》的观点和思想。

4.2.4 第四课时:分析《过秦论》的文采和修辞手法。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过秦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了解《过秦论》的作者及背景;2. 分析《过秦论》的文本结构与主题;3. 探讨《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过秦论》的文本结构;2. 分析《过秦论》的主题;3. 探讨《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过秦论》是什么吗?它的作者是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教学主体(35分钟)阶段一:了解《过秦论》(10分钟)a.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秦朝的崛起与统一,以及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b. 作者介绍:介绍韩非及其在政治上的成就和贡献。

阶段二:分析《过秦论》的文本结构与主题(15分钟)a. 文本结构:分析《过秦论》的段落组织和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b. 主题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过秦论》的主题,并解释其含义和影响。

阶段三:探讨《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0分钟)a. 政治影响:分析《过秦论》对秦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b. 文化影响:探讨《过秦论》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法家思想的影响等。

3. 拓展与应用(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自由展开思考并发表个人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1. 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学主体阶段:采用讲授、讨论和解读文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 拓展与应用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并提高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撰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包含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讨论的PPT。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1000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文化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思想。

2.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3.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你们是否听说过《过秦论》?”“你们知道《过秦论》的背景和重要性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过秦论》的文学背景和主要思想。

2.阅读文本(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文本,并对其涉及到的词语和语法进行解释。

3.厘清观点(20分钟)学生讨论《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和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达到厘清思想的目的。

4.表达呈现(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选择自己最认同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口头或者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

5.拓展阅读(2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推荐有关《过秦论》的拓展阅读材料,以加深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并加强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手段:1.黑板2.多媒体教学3.小组讨论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过秦论》的文化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思想。

难点:对《过秦论》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过秦论》,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献。

通过学习这篇文献,可以了解到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过秦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和政治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文化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思想。

2.掌握《过秦论》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3.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六国论》苏洵一、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春秋战国史,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与六国相比,论富有,秦国不比齐国;论兵力,秦国不比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

可是最后六国却被秦国一一灭掉。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苏洵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介绍作者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此时转身板书:六国论苏洵大屏幕的内容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现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于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三、概括介绍本文。

通过观看PPT,同学们对作者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六国论》。

大家在上学期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已经知道,“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越透彻越精,就越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这个题目跟过秦论一样也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

那么作者论六国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通读一遍,“六国破灭”一二读,,,好,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流畅,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读音错误,这看出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预习了。

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作者论六国什么呢?好,我听到有同学说了“论六国灭亡的原因”,那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的?有同学找到了吗?没有找到,那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苏洵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春秋战国史,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与六国相比,论富有,秦国不比齐国;论兵力,秦国不比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

可是最后六国却被秦国一一灭掉。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苏洵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此时转身板书:六国论苏洵
大屏幕的内容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现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于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三、概括介绍本文。

通过观看PPT,同学们对作者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六国论》。

大家在上学期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已经知道,“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越透彻越精,就越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这个题目跟过秦论一样也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

那么作者论六国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通读一遍,“六国破灭”一二读,……
好,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流畅,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读音错误,这看出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预习了。

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作者论六国什么呢?好,我听到有同学说了“论六国灭亡的原因”,那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的?有同学找到了吗?没有找到,那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好,我听到陈玲玉同学说第一句话就是作者的观点,即六国灭亡的原因。

对,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秦自孝公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

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有请第一组的王霖姣同学来回答,对,(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有请第三组的陈景楠同学,是的,(根据“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亦不赂秦”和“齐人未尝赂秦”这两句话,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呢?(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板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

)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

)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

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经过第2段和第3段的正反两面论证,在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有请第四组的邓雪兰同学回答,很好,就是这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束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不只是针对六国而言,所以作者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

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四、诵读第1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解析字词句
有请第一小组派一位代表给我们讲解一下第一段有哪些字词句是要注意的,并归纳本段大意。

好,有请徐春萍同学代表第一小组发言。

徐春萍同学说我们学习第一段要注意的有: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肯定语气:破灭之道也(这是肯定判断句)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
年,灭齐前221年。

“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

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本段大意是: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看来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不仅详细分析了第一段课文,还查找了相关历史资料。

那么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的吗?有请第二组的韦艳灵同学。

……韦艳灵同学给我们补充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句回答了刚刚的设问,所以要用解释语气读。

好,通过第一组的解析和第四组的补充我们对第一段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那现在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第一段。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