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过秦论教材: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文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2. 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加以思考;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2. 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过秦论》中的深层思想;2. 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讨论、辩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问题导入:大家知道秦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你们猜猜他是谁?2. 学生回答:韩非子。
3. 教师解释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过秦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理解文本(10分钟)1. 教师分发《过秦论》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讨论《过秦论》中的观点,并列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四、展示与辩论(20分钟)1. 按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分析。
2.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反驳。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讨论,并进一步解释《过秦论》中的深层意义和含义。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过秦论》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写下自己的观点。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提交观点分析的写作作业。
教学反思:1.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3. 结合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过秦论》中的思想观点。
《过秦论》-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参考
4.《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参考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 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 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 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 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 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 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 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 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案《《过秦论》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作品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 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 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提问: 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 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
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 但秦统一了中国, 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主题:《过秦论》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过秦论》的相关资料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过秦论》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的封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和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学习并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负责阅读和理解《过秦论》中的一部分内容。
2.每组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总结所负责部分的主要意思,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3.教师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意义,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讨论和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辩论。
3.选择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中的一段名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过秦论》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绘画等。
2.学生通过观看、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进一步理解《过秦论》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和复习,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全新经典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二、课时数:2课时(90分钟/课时)三、适用年级:初中高年级(8-12年级)四、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掌握《过秦论》中的关键词汇和文学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和投影幻灯片;3.学生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秦始皇的画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和回答。
2.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和秦朝的历史背景,以及《过秦论》的作者——贾谊。
二、学习贾谊与《过秦论》(1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介绍贾谊及《过秦论》的视频或幻灯片,让学生了解贾谊的生平和《过秦论》的创作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过秦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和观点。
三、分析《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整合各组的观点,形成对《过秦论》的共同理解。
四、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手法(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法治”、“焚书坑儒”等,并解释其含义。
2.教师讲解《过秦论》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夸张等,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手法对文章的修辞效果和感染力。
五、开展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2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过秦论》对当时的社会和人们有影响吗?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过秦论》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辩证思考。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悟。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秦论》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
4. 针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与讨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
2.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第三章:教学评价一、评价目标1. 评价学生对《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过秦论》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及分析、讨论能力。
二、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分析、讨论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过秦论》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与《过秦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资料。
二、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电脑:用于展示课文、资料和教学课件。
2. 的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1、介 1 分钟 绍作者
1、文章作者
贾谊(前 200—前 168) ,西汉政论家、 文学家。洛阳人。18 岁时以能读诗书、善 属文, 学生聆听教师 介绍。
2、介 绍写作 2 分钟 背景
所著政论文有: 《过秦论》 《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
2、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秦国实 行商鞅变法功效卓著, 秦国空前强大起来; 最后秦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 百姓横征暴敛,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 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 秦朝灭亡。
《过秦论》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教 学内容及 新课程三 个目标维 度进行具 体描述)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第一册第 21 课) 授课时间:
过秦论(第一课时内容)
计划 学时
1 课时
1、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贾谊和赋的特点,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即:排偶 句的运用。 ②积累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知识;归纳掌握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③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 “仁义不施”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串译法;学习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秦一统天下的壮观气势,探究其迅速灭亡的教 训。培养正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观。
教学 (重 容及 措施 法) 教学 (难 容及 措施 法)
重 点 解 和
点 内 决 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特殊 句式。
难 点 解 和
点 内 决 方
2. 掌握文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利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了解秦王朝兴 亡的历史过程,分析秦的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的涵义。 1.学案导学。 2.诵读法、串译法、合作法。 印发导学案,准备录音或范读。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每个人的责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历史地位。
1.2.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秦国的崛起、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灭亡。
1.2.3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实词、虚词等阅读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课文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难句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2.2.2 文章论证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1.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方法3.2.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文言文阅读技巧。
3.2.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3.2.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评价4.1.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1.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
4.2 课后反馈4.2.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2.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1.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六国论》苏洵一、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春秋战国史,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与六国相比,论富有,秦国不比齐国;论兵力,秦国不比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
可是最后六国却被秦国一一灭掉。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苏洵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介绍作者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此时转身板书:六国论苏洵大屏幕的内容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现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于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三、概括介绍本文。
通过观看PPT,同学们对作者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六国论》。
大家在上学期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已经知道,“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越透彻越精,就越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这个题目跟过秦论一样也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
那么作者论六国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通读一遍,“六国破灭”一二读,,,好,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流畅,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读音错误,这看出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预习了。
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作者论六国什么呢?好,我听到有同学说了“论六国灭亡的原因”,那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的?有同学找到了吗?没有找到,那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深入领会《过秦论》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4.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内容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性散文,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仁义,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劝谏汉文帝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1. 贾谊生平:西汉初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2. 文学地位:与司马相如、扬雄并称“汉赋三大家”。
二、时代背景1. 西汉初期:国家恢复与发展,社会安定。
2. 汉文帝:实行黄老之术,注重民生。
第三章:文本解读与分析一、文辞特点1. 对偶: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2. 排比:运用排比手法,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 引用:巧妙引用历史典故,丰富文章内容。
二、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秦亡的原因。
2. 讽刺: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秦朝的弊端。
第四章:思想内涵与启示一、思想内涵1. 批判暴政:指出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2. 重视民意:强调国家统治者应关心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3. 选贤与能:提倡选拔贤能,治理国家。
二、现实启示1. 借鉴历史:从秦亡中汲取教训,警惕现实中的类似问题。
2. 提高素养:学习古文,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观点,培养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 写作练习:以《过秦论》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正确诵读。
3、分析文章第一段。
重点难点:1、朗读指导2、课文译析一、文章背景春秋以降,五百余年,战乱频仍,历春秋、战国、秦的暴政、秦末起义及楚汉相争,到西汉初年,人口锐减,民穷财尽,社会经济空前凋敝,处于极度困难之中;国内诸侯王势力不断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国外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威胁国家安全。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政权,第二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否会像秦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取得长治久安,是西汉初年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例如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促成了汉初政论文的迅速发展。
贾谊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二、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十八岁即闻名郡中,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时称贾生。
因锐意改革,触犯权贵,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任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因梁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甚重,不久亦抑郁而死,年仅32岁。
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都很有名,被称为“西汉鸿文”。
此外,贾谊的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很有名。
《新书》也叫《贾子》,是贾谊的政论著作集,共10卷58篇。
贾谊的才学令人倾服,贾谊的早逝令人惋惜。
后世许多文人都把贾谊看作怀才不遇的典型,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司马迁作《史记》时将贾谊与屈原放在一起作《屈原贾生列传》;唐初王勃作《藤王阁序》曾写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唐代李商隐作《贾生》诗也写到:“贾生才调更无伦”。
三、释题过,过失,过错。
这里做动词,意思是指出过失。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失的意思。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借鉴。
文章对秦王朝的发展作了一次宏观的扫描,系统分析了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成败得失,开创了我国史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第3单元第11课第1篇过秦论第1课时【教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1 过秦论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 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 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掌握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真分析叙和议的关系, 厘清其论点和论据内在的逻辑关系, 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 透彻的说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 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 “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 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 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 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年-前168年), 汉族,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 十八岁时, 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 迁太中大夫, 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 谪为长沙王太傅, 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 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 贾谊深自歉疚, 抑郁而亡, 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 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 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秦论》的主要内容,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贾谊敢于直言、勇于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贾谊的《过秦论》全文,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2. 重点词汇:覆灭、疲弊、拱手、窥伺、变革等。
3. 难点句子:分析秦亡的原因,以及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
3. 讲解:分析秦亡的原因,讲解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贾谊观点的看法。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贾谊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过秦论》的掌握程度,包括词汇、句子和课文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秦朝的历史背景、贾谊的其他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方便课堂讨论。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时,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
2. 讨论法:在讨论环节,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秦朝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内容。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齐全,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方便课堂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秦亡的原因,讲解贾谊提出的改革建议。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一。
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
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⑴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⑴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⑴质疑,讨论释疑。
⑴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⑴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⑴宽厚而爱人⑴相与为一⑴赵奢之伦制其兵⑴秦人开关延敌⑴延及孝文公四。
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
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
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1.3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过秦论》的作者、背景介绍1.2.2 课文逐段讲解,分析文本意义、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分析国家兴衰的原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内容、主题思想等。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原文、翻译、注释等。
2.2.2 历史资料: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2.2.3 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课后交流、提问。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
3.1.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3.1.3 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本意义、修辞手法等。
3.1.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衰的原因。
3.1.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朗读课文:10分钟3.2.3 讲解课文:40分钟3.2.4 课堂讨论:15分钟3.2.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10分钟第四章:课后作业与评价4.1 课后作业4.1.1 让学生抄写课文,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4.1.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4.2 评价方式4.2.1 课后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4.2.3 课后心得分享: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5.1.1 课后及时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苏洵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春秋战国史,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与六国相比,论富有,秦国不比齐国;论兵力,秦国不比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
可是最后六国却被秦国一一灭掉。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苏洵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此时转身板书:六国论苏洵
大屏幕的内容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现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于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三、概括介绍本文。
通过观看PPT,同学们对作者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六国论》。
大家在上学期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已经知道,“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越透彻越精,就越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这个题目跟过秦论一样也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
那么作者论六国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通读一遍,“六国破灭”一二读,……
好,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流畅,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读音错误,这看出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预习了。
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作者论六国什么呢?好,我听到有同学说了“论六国灭亡的原因”,那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的?有同学找到了吗?没有找到,那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好,我听到陈玲玉同学说第一句话就是作者的观点,即六国灭亡的原因。
对,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秦自孝公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
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有请第一组的王霖姣同学来回答,对,(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
)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有请第三组的陈景楠同学,是的,(根据“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亦不赂秦”和“齐人未尝赂秦”这两句话,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呢?(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
板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
)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
)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
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
问:经过第2段和第3段的正反两面论证,在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有请第四组的邓雪兰同学回答,很好,就是这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结束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不只是针对六国而言,所以作者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
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四、诵读第1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解析字词句
有请第一小组派一位代表给我们讲解一下第一段有哪些字词句是要注意的,并归纳本段大意。
好,有请徐春萍同学代表第一小组发言。
徐春萍同学说我们学习第一段要注意的有: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肯定语气:破灭之道也(这是肯定判断句)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
年,灭齐前221年。
“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
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本段大意是: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看来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不仅详细分析了第一段课文,还查找了相关历史资料。
那么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的吗?有请第二组的韦艳灵同学。
……韦艳灵同学给我们补充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句回答了刚刚的设问,所以要用解释语气读。
好,通过第一组的解析和第四组的补充我们对第一段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那现在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第一段。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