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够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关键词】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指的是距桡骨的远端关节面2-3cm位置的骨折,属于骨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创伤类型。传统上一般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但近年来发现此法复位效果和功能恢复欠佳。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在17-86岁,平均年龄为56.72±

2.2岁,按照受伤原因分为高处坠落伤为28例,车祸伤为19例,运动受伤有1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ao分

类法分为a3型为16例,b型为38例,c型为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采取仰卧位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充分将患肢的肩关节外展70-90°,经x线透视下,选择在骨折线和第二掌骨近侧的桡骨干,将2枚固定螺钉分别钻入,将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在x线的透视下安装好,并进行复位,先采取对抗牵引,然后依据骨折的类型对背伸或掌屈骨折的远端,腕关节发生尺偏的情况,采取双手掌经前后对骨折端进行挤压,对骨折对线及对位进行定位后,将外固定支架的各枚螺丝钉进行旋紧,以克氏针经皮对残存小骨块的移位进行撬拨协助其复位并进行内固定,或者辅以前后双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

1.2.2 对照组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麻醉的方式,使用手法进行闭合复位,取4块夹板对腕关节在尺偏位进行外固定,再依据骨折的移位情况进行腕关节固定及压垫置放位置等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复位评分标准参考1990年kjaer-petersen的复位标准[1],制定以下疗效评价,优:经治疗后没有发生畸形,关节面恢

复平整,没有向掌侧或者背侧的成角,桡骨长度缩短在3mm以内;良:经治疗后发生轻度畸形,关节面发生错位在2mm以内,向掌侧或者背侧成角为0-10°,桡骨长度缩短在3-6mm;可:经治疗后发生中度畸形,关节面发生错位在2-4mm,向掌侧或者背侧成角为

11-14°,桡骨长度缩短在7-11mm;差:经治疗后发生重度畸形,关节面发生错位在4mm以上,向掌侧或者背侧成角为15°以上,桡骨长度缩短在12mm以上;总有效率=优良率。

1.3.2 功能评分标准通过对术后1年内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分期、关节畸形、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观察,制定以下功能评分标准,优: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没有发生功能损伤,腕部没有发生畸形,对比健侧,患肢握力无明显减弱,前臂的前后旋与腕关节屈伸的范围缩小<10°,患侧的非优手势<10%,患侧的优手势<5%;良: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发生轻微功能损伤,腕部发生轻度畸形,对比健侧,患肢握力有轻微减弱,前臂的前后旋与腕关节屈伸的范围缩小为10-15°,患侧的非优手势<10-15%,患侧的优手势<5-10%;可: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部分存在,发生功能损伤,腕部发生明显畸形,对比健侧,患肢握力有明显减弱,前臂的前后旋转与腕关节屈伸的范围缩小为16-20°,患侧的非优手势<16-25%,患侧的优手势<11-20%;差: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无改善,发生严重功能损伤,无法正常工作,腕部发生严重畸形,对比健侧,患肢握力显著减弱,前臂的前后旋与腕关节屈伸的范围

缩小>20°,患侧的非优手势>25%,患侧的优手势>20%[2];总有效率=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复位及功能评分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期间采取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复位评分比较[n(%)]

组别优良可差总有效率

观察组(n=32) 17(53.1) 11(34.4) 3(9.4) 1(3.1) 87.5% 对照组(n=32) 14(43.8) 9(28.1) 5(15.6) 4(12.5) 71.9% x2 1.73 0.92 1.76 6.14 7.52

p >0.05 >0.05 >0.05 <0.05 <0.01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功能评分比较[n(%)]

组别优良可差总有效率

观察组(n=32) 16(50.0) 14(43.8) 2(6.2) 0 93.8%

对照组(n=32) 13(40.6) 11(34.4) 5(15.6) 3(9.4) 75.0% x2 1.78 1.86 4.55 7.88 13.42

p >0.05 >0.05 <0.05 <0.01 <0.01

3 讨论

近年来,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等手段。其中经皮穿针进

行内固定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的优势,可以避免发生再移位和退针;钢板内固定则在掌侧移位的骨折中适用,但对于背侧钢板存在肌腱磨损等一系列并发症,使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复位总有效率

为87.5%,功能总有效率为93.8%,既能使腕关节早期进行活动,促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同时能够促软骨修复。经关节内的骨块模造作用能促使关节面尽快恢复其平整性,最大限度地使关节周围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降低。

综上所述,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够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林,王秋根,王万宗,等.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139-141. [2]朱令孝,郭建中,刘明惊,等.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6):887-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