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1、晚清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补漏:总理衙门与自强运动翻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重建: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2、议会制度之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
3、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独特性1.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极速跨越;2.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政治发展的速率不均匀。
19C 政治发展缓慢,20C与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与政治运动接踵而至,政治发展速率特别快;3.持续的革命道路:20C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革命崇拜的现象,革命运动在20C前半期持续高涨;4.农民在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民潜在的政治热情与冲动比之传统社会更高更强,农民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运动中均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历史遗产对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1.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导致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启动缓慢;2.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不断化解民主主义的挑战,体制内的民主成分极为稀少,以发展眼光看,我国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取向是朝着强化君主专制的目标演进;3.强大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国家观念极为薄弱。
5、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目标1.独立:鸦战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民族主义相号召的谋求独立的救亡运动是谋求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2.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制度层面及人们的政治生活中;3.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政治统一领土完整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真正的政治发展;4.富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政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总结
1.服内与服外的概念: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2、阶级与阶层的概念: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夏商周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
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别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贵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
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领袖,有时也可以自己占卡。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
现在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
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3商朝的官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管职,有尹[yǐn]和黄尹;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宫职,有师、射、戊等。
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可见权力之大。
而巫这种宗教官员,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有相当部分就是卜辞,而他们就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但后来由于史的出现,史掌管档案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己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1《《选择题》》 其他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B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大比" ●把唐宋时期的台、殿、察三院和并总为一台的是在元朝 ●北洋大臣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C ●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D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中起义过程中,改刺史为(牧),州牧典兵成为制度。
●东汉始把当时的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兰台") ●《大明会典》属于一部(行政法)性质的法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F ●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G ●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H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一、政治理想:“有道”1、等级制度:礼制2、等级应是和谐的:(1)“仁”:A、复名足君:薄赋致、轻徭役、节用B、富和教、惠和使、教与乐(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见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二、礼、仁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自省、慎言行、自戒、无争、约三、德治主张:(1)礼治与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四、人生哲学:(1)克己礼让(2)内省修身·孟子一、人性论:1、人性善2、行善与伦理3、人同类说4、人心分化于等级二、仁政说:1、给民以“恒”产(土地和房屋)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论君臣与君民的关系:1、君主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君要向臣学习,臣是辅佐君的重要助手,臣绝对服从君(2)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仁义。
要求臣有大丈夫精神,向仁义低头。
3、得民之道:对君民关系:君主:先义后利;民:先利后义·荀子一、人性论:1、人性是恶与性的改造:(1)感官欲望(2)人性好利(3)排他性、嫉妒心(4)好荣恶辱2、改造:(1)圣人起伪以化性(2)老师的教育(3)环境的熏陶(4)修身二、礼治:1、礼的本质:规定分2、内容:(1)法后王(2)尚贤使能(3)富国富民3、作用:分物以养体;分出等级;分配物质财富;分出职业(士农工商);分出劳心劳力者4、礼与法的关系:法是在礼的指导下出现的(理是法的指导)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一、道论:道:“自然”——周行而不够(封闭的,循环运动)二、无为政治: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故无“尤”(通“忧”)3、五色、五言、五味(此三点由人的欲望造成):(1)统治者要减少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尚节俭、慎用兵)(2)使民有为的条件: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服内服外:夏代统治区域分为服内和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氏直接控制区,即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服内官员由族内贵族担任。
而服外是其他方国,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贡物及提供军事援助。
宗主国则有义务保护方国以及维护诸侯国秩序。
(张鸣)夏、商、西周的行政体制(官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
所谓内服,是指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即中央行政体制;所谓外服,是指被封在王畿范围以外的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即地方行政体制。
夏、商、西周官制有异同之处,但整个国家行政体制都是按王国和诸侯分为内外系统。
(韦庆远)分封:商代分封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
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拱卫王室,异性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
周朝与商朝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但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商的分封只是一个名义,周的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张鸣)兄终弟及:商汤时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弟死由少弟继承,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以此类推。
该制度本身是潜伏着动乱因素的。
因为继位之弟往往不肯把皇位再交还兄之子,而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争夺局面。
帝庚丁以后,才完全确立传子制度,随后又确立嫡子继承制。
(韦庆远)宗法封建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对于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并将分封与宗法联系在一起,按宗法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结合的治理结构,对于臣服方国,给予受封国名号,使其按自己的方式统治。
卿事寮:商周时期的一种官名,负责各种政治和行政事务(包括军事),官职有司徒、司空、司马,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体。
司徒主要负责管理王畿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的管理;司空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有时也承担一些刑罚事务;司马,最高军事官员,负责军队的管理和军事的谋划。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1011121314151617单选123456789101112131415商代“郊”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着作是(??)B《周礼》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
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
B宗教活动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
B部落阶段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
A农业生产2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B帝3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管理民众生活3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的着作中。
B战国诸子3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3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国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2).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3).国家结构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5.)政治制度的运用6).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一、权力一元国家本位二、政治世俗化三、政治伦理化四、国家机器人格化五、权责分离六、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1.三皇五帝: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五帝(存在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帝舜。
少皞、颛顼、尧、舜。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前氏族公社的原始人群:群体中设有首领,以身强力壮又凶勇慓悍的人来充当。
实行血亲婚配。
血缘家庭:集团的首领是按辈份排定的。
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集团,但排除了上下之间的通婚。
氏族:氏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称为氏族公社。
它经过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胞族和姻族:原始胞族是由两个以上的氏族自然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从一个氏族分裂而又重新组合起来的,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或姊妹氏族。
原始姻族是通过联姻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我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
X11王权起源于巫术。
X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单选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
A了解下情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
1.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统治、分封制度、土地制度、文化教育。
2.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秦汉、唐宋元明清五朝):
统治形式的演变、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民族政策、地方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
3. 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性政权的建立、党派制度、民主制度、宪政和法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创新。
4.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点:贯彻封建思想阻碍政治制度的进步;受外部影响更多,缺乏自主创新;制度变革与政治革命相互影响,有前进有倒退。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3、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两个要点是一是官必须有权利,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中央直接的监察制度上。
三个矛盾: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矛盾,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皇权专制的矛盾,三是统制阶层的权利和财产分配的矛盾。
4、钦定儒家政治的核心是“礼治”。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代类服官的类别:国家政务官、宗教事务官、王家服务官。
2、简述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利空前提高,逐渐向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
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体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称为政事堂。
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
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
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
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制度史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①、居住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始终。
——家国同构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政德合一(以德治国)④、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精英化(少部分人掌握政权)⑤、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官本位⑥、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
——等级制度(把不平等当原则)⑦、实行“因俗而治”的实用主义政治制度,而从未上升至“法理”层面的理想主义政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式的政治思想家,从而未能出现宏观理念和价值观念,没有政治智慧。
——庸俗政治3、封建(分封建制):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即封土地、建诸侯主要包括: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的关系;②、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4、服内: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5、服外:是指其他方国。
服外分为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6、夏代三个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统治地位?夏代的统治阶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①、夏无常备军。
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②、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所以其技术往往由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能够与鬼神想通,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
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体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称为政事堂。
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
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
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
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间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动作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酋邦制;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以酋长为中心,每一人都依据他与酋长的关系的远近而决定其阶层。
P10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宗法制: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质变和扩大而成,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83)郡县制: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36郡,郡以下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为后世广泛采用。
禅让制: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旨在为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
形式上,禅让制是在为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
年号: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
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尊号:皇帝是最高的尊号,在皇帝的名号前加新的东西,也就是尊号,也称徽号。
P64议政王会议:清代前期,满族宗王、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度。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宫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史,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宫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史,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乡举里选”,战国是“客卿制度”。
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二、多项选择题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 A B C 。
A.常备军 B.续备军 C.后备军D.练军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 B 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 C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 B 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 A B C D 。
A.品 B.阶 C.勋 D.爵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 A B C D 等。
A.册授 B.制授 C.敕授 D.旨授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 A B C 等时期。
A.军政时期 B.训政时期 C.宪政时期 D.党政时期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 A B C 等。
A.降薪 B.贬职 C.免官 D.回原籍汉代有 A B 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 B 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B D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 A B C 。
A.布政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 D.提点刑狱司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 C 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C.东厂 D.西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B C 。
A.《总统选举法》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秦朝并称“三公”的是 A B C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司空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 A B C D 。
A.省 B.府 C.道 D.县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 A B 。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C.洋务派的兴起 D.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A B 。
A.群队 B.部落C.酋邦 D.聚落联合体三国时的“三公”是 A B 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 A B D 等义务。
A.朝觐 B.纳贡 C.劳役 D.兵役宋朝的军事权由 A B C 分掌。
A.枢密院 B.三衙 C.兵部 D.太尉宋朝御史台机构由 A B C 构成。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谏院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 C 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 B 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 A B C 构成。
A.大理寺 B.刑部 C.御史台 D.都察院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 A B C 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大理寺卿 B.刑部尚书 C.御史中丞 D.侍御史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 A B C 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 B C D 。
A.决策机构 B.执行机构 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 D.宫廷机构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A B C 。
A.司土 B.司马 C.司工 D.司寇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 B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宗庙制度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 A B C 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 A B C 几个阶段。
A.内阁制 B.总统制C.洪宪制 D.元首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 A B C 等派系。
A.皖 B.直 C.奉 D.滇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 B C D 。
A.奕訢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 B 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 B C 。
A.大理 B.司寇 C.廷尉 D.都尉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 A B C D 和大行。
A.大谏 B.大田 C.大司马 D.大理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 B C D 。
A.玺 B.印 C.符 D.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A B C 。
A.燧人 B.伏羲 C.神农 D.女娲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 A B 的组建。
A.湘军 B.淮军 C.绿营兵 D.防军三、辨析题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答:正确。
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答:正确。
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
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答:错。
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4、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
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
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5、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
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
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6、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答:错误。
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
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7、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答:错。
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