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冠心病之中医分类整理
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阳不振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冠心病分为以下证型:1、气滞血瘀型: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2、痰浊内阻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痰浊内阻、痹阻心脉而引起心痛。
治疗应以化痰祛瘀、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薤白、半夏等。
3、心阳不振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阳气不足、心阳不振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人参等。
除了以上证型外,还有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等,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还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整体观念是指从患者的全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还注重预防和调护。
预防方面,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调护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调节饮食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冠心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还需要注重预防和调护,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和论治体系为世人所称道。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冠心病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病理变化如何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
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
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
就是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
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阴弦”是代表寒邪气盛,“阳微”是说明阳气虚少。
阳虚是因,阴盛是果。
所以《巢氏病源·胸痹候》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
”又在《心痛候》中说:“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
”心既主阳气,又主血脉,阳气有亏,或导致阴血虚损,或导致血行不畅,或导致气血阻滞,有此一者,均可使心痛发作,或心悸怔忡。
正如《证治准绳》所说:“血因邪泣(同涩)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虞天民《医学正传》亦说:“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
血因邪涩而痛者,属于血滞;邪胜血虚而痛者,属于血虚;污血冲心而痛者,属于血瘀,临床各有其见症。
神志既存于心血之中,无论属于血滞、血虚、血瘀任何一种病变,都可以引起神志不宁,邪热入于血分时,尤其明显。
反之,神志先病,而后影响心脏的阳气或阴血病变的,亦很常见。
故《证治准绳》说:“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
心虚则邪干,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
”《巢氏病源》亦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 FDA8 FDA8 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所以,冠心病发生的基本病理为心气虚而邪气乘。
致病的原因为风寒痰饮,乘心之经络,“ 支交”不通而痛。
《灵枢·经络篇》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动则病心痛。
”又在《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心脉……微急则心痛引背。
冠心病治(中医中药)论文
略谈冠心病论治(中医中药)【摘要】冠心病是当前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中医常称之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
目前,国内中医冠心病的分型大致可分为三类:阴阳辨证分型法、痛期分型法以及标本分型法。
文章从病因、病位、病机、病性四点出发,尤其是根据病因,将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并根据笔者的行医经历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分型治疗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83-021 导论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从西医角度看: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动力性血管痉挛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
故而冠心病又常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从中医角度看冠心病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围。
所谓“痛”和“痹”,都是因为“不通”而导致的,即心脏的络脉中血液凝固而不流通,“不通则痛”。
在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金匮要略论注,卷五里提到:“篇曰:心伤者其人劳倦之谓也。
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即胸痹。
篇曰:胸痹胸中氣塞短气之谓也”。
这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金金匮要略论注卷九、卷十二,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素问卷七、卷二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普济方卷六、卷八、卷十一、卷十六、卷四百二十等文献中对此也有涉及。
这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来说,对于冠心病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上,国内中医界有较多共识。
2 当前我国中医界对冠心病分型概况当前国内中医界对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阴阳辨证分型法;二、痛期分型法;三、标本分型法。
《中医内科学》[1]将冠心病分为心血淤阻、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7个证型。
上述辨证分型法,虽依据不同,但作为临床实践经验的整理总结可作参考。
同时,笔者认为,在冠心病发作期,对冠心病分型的意义不大。
中医治疗冠心病5种方证,辨证选择中药及中成药
中医治疗冠心病5种方证,辨证选择中药及中成药中医病因病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在于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以“阳微阴弦”为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 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历史悠久,方法丰富,至今临床仍卓有疗效。
1 心血瘀阻证胸痛以固定性疼痛为特点,症见面色紫暗,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或暗红,舌质暗红或紫暗,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脉涩或结代。
若伴胸闷痰多、舌苔腻脉滑,痰瘀互结者,宜加涤痰汤;豁痰宣痹; 若伴舌苔黄腻,痰瘀热互结者,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
2 气滞血瘀证胸痛以胸闷胀痛,多因情志不遂诱发为特点,症见善太息,脘腹两胁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紫或暗红,脉弦。
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加减。
若伴呃逆,胃气上逆者,可加用丁香、檀香; 若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热者,可加牡丹皮、栀子。
3 痰浊闭阻证胸痛以胸闷痛为特点,症见痰多体胖,头晕多寐,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加减。
若气塞、气短、咳逆、小便不利,痰饮内阻者,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若气塞、气短、心下痞满,气滞明显者,可用橘枳姜汤。
若饭后心绞痛发作者,可加陈皮、炒白术等健脾化痰之品。
痰瘀互结证患者,中成药可用丹蒌片。
4. 寒凝心脉证胸痛以卒然心痛如绞,感寒痛甚为特点,症见形寒肢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苔薄白,脉沉紧。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方选宽胸丸( 荜茇、高良姜、细辛) 加减。
5 气虚血瘀证胸痛以胸痛胸闷、劳则诱发为特点,症见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心悸自汗,面色淡白或晦暗,舌胖淡暗,脉沉涩。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冠心病的中医分型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冠心病的中医分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的中医分型:1)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
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2)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
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
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
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
4)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我得知这个验方是纯中药的那么冠心病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专家: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元气亏耗、本虚标实之症。
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加之气虚,运化失常,过剩的膏脂浸淫脉道,沉积在管壁,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称之为痰浊、血瘀。
痰浊、血瘀阻塞脉道,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管狭窄、闭塞、破裂,临床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治病必求于本,针对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在治疗原则上主要抓住元气亏耗不足、瘀血、痰饮致病的病理机制,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
通过益气化瘀,促进新生血管生长,改善心肌缺血,降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消除斑块,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根本上避免冠心病恶性事件的发生。
中医对冠心病的分型及治疗
中医对冠心病的分型及治疗2011-11-02 11:57:0039健康网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医有不一样的分型。
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上,当患者出现心胸闷痛,脘腹胀满,四肢困重,口淡乏味,舌苔白厚腻,脉弦滑等症状时,中医多以祛痰化湿,行气健脾的为主要治疗手法。
下面将中医对于冠心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整理如下:(1)寒凝心胸型:每当受寒或天气骤冷则心胸剧痛,胸闷如压重物,甚则痛引肩背,舌苔白腻,脉弦等。
治以温阳散寒、宣痹开结。
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瓜蒌、薤白、桂枝、法半夏、陈皮、枳实、干姜等。
(2)痰湿中阻型:临床表现为心胸闷痛,脘腹胀满,四肢困重,口淡乏味,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治以祛痰化湿,行气健脾,方用平胃散合温胆汤加减,药用苍术、厚朴、半夏、茯苓、菖蒲、枳实、砂仁、白术,可适当加活血药如丹参、赤芍、三七等以利心脉循行。
(3)心脉瘀滞型:症见心胸疼痛,痛如锥刺,固定不移,伴心烦气短,胸胁胀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投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檀香、降香、三七、枳壳、厚朴、瓜蒌、桔梗、牛膝等。
(4)肾阳虚衰型:证见心前区痛,心慌心悸,精神疲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
治以温阳补肾,方投《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熟附片、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仙茅、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
此型多见于久病患者,中医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之说,故在温阳补肾的同时,可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红花、三七、益母草等。
(5)气阴两虚型:主要见症有心胸疼痛,时发时止,心慌气短,自汗乏力,五心烦热,多梦易惊,舌红苔薄少津,脉沉弦细或结代。
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炙甘草汤、生脉饮加减治疗。
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党参、炙甘草、五味子、玉竹、郁金、阿胶、丹参、桂枝。
心烦失眠加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头晕耳鸣者加珍珠母,钩藤清肝潜阳。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塞心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痰浊痹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疗宜化痰宣痹,活血通络。
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瘀血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心胸疼痛、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结代。
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心气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疗宜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常用四君子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4、心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
治疗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常用桂枝甘草汤合参附汤加减。
三、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冠心病以辨证施治为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整脏腑功能,特别是心脏的阴阳平衡,同时兼顾气血双调,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还在于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对患者身体无不良影响。
四、预防与调护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冠心病的预防与调护。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2、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3、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4、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5、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疗【热门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疗【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临床一般分为五型,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型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畴,现多以“胸痹”或“心痛”称之。
其表现主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
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也有一定联系。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胸中,痹阻胸阳,或寒痰互结,心脉受阻,气血瘀滞而成胸痹。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暴饮暴食,致使脾胃受损,失其升降之机,水谷不运,聚湿生痰,痰浊阻滞脉络,致胸阳不振,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3、七情失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脾虚失运,则痰浊内生,肝郁气滞,则经脉受阴。
无论痰浊、气滞或痰气互结,均可致血脉运行不畅,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成为胸痹。
4、年老体弱:久病或年迈之人,肾气不足,脾胃虚弱,肾阳虚,不能温煦五脏之阳,则心阳不振而发胸痹。
肾阴虚,水不函木,则肝肾阴亏,心肝火旺,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脾胃虚弱或失血之人,气血生化无源,血脉不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少,致气血两虚,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心脉痹阴而发胸痹。
以上诸病因病机,可互为因果,也可数者并存。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发表于2009-05-18 16:12 概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是其内膜有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病变,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
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脑力劳动者多见,对人们健康危害大,为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
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
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
”“不治数日死。
”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
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
尔后几乎无异议。
到明清,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也有独到见解。
如《灵枢?五味》已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
《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
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
所有这些,均是当今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药。
病因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是:1.肾气亏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2.寒邪内侵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
中医辨证论治冠⼼病冠⼼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辨证⾸先应辨别标本虚实。
标实可分为⾎瘀、痰浊、寒凝、⽓滞;本虚可分为⽓虚、阴虚、⼼肾阳虚和⼼阳暴脱。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
标实证以⾎瘀为主,故活⾎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本虚证以⽓虚为主,⽓虚可发展到阳虚,甚⾄到阳虚欲脱,故补⽓是治本的关键。
现在关于本病的证型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个⽅⾯:⼼络瘀阻证胸部左侧刺痛,固定不移,甚则上引肩臂,⼊夜为甚,伴有胸⼝堵闷,⼼悸,⾯⾊晦暗,⾆苔薄⽩,⾆质紫暗或有瘀斑,⾆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宜活⾎化瘀,开胸通痹。
药⽤:旋覆花汤加减。
处⽅:旋覆花,茜草,红花,⽠蒌仁,丹参,⾚芍,川芎,降⾹,青葱。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乳⾹、没药、蒲黄、五灵脂,以增强祛瘀⽌痛的效果;失眠者加合欢⽪、夜交藤、酸枣仁;如畏寒肢冷,可加炮附⼦、⼲姜、黄芪、红⼈参;⼤便秘结者,可加⽣⾸乌、⾁苁蓉。
痰浊内阻证胸痛窒闷,⽓短喘促,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咳嗽多痰,脘痞⼝黏粘,⾆苔浊腻,脉滑。
如果痰浊化热,可见痰多黄稠,⼤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通阻,宣痹开胸。
药⽤:⽠蒌薤⽩半夏汤加味。
处⽅:全⽠蒌,薤⽩,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郁⾦,杏仁,黄连。
随证加减:痰黄,脉滑数者,加⽵茹、黄芩;肢体⽔肿者,加猪苓、⽩术、泽泻、⼤腹⽪;如胸痛剧烈,胸痛彻背,⾆暗有瘀斑者,为痰瘀夹杂,应加⾚芍、桃仁、王不留⾏、蒲黄、五灵脂。
寒凝⼼脉证胸痛彻背,受寒加重,畏寒肢冷,胸闷⽓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冷汗,⾯⾊苍⽩,⾆苔薄⽩,⾆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宜⾟温通阳,开痹散寒。
药⽤:⽠蒌薤⽩⽩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全⽠蒌,薤⽩,桂枝,细⾟,当归,⾚芍,炙⽢草,通草,炮附⼦,丹参,檀⾹。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炮附⼦、炮姜、⾁桂、吴茱萸;肢体湿冷者,可含化苏合丸或速效救⼼丸等,以温阳通痹⽌痛。
⽓滞⼼脉证胸部闷痛,掣及两胁,时⽽叹息,每于郁闷不乐⽽发作,胃脘胀闷,嗳⽓吞酸,⾆苔薄⽩,脉弦细。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大全.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大全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大全本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主要为负责心脏心肌供立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甚或堵塞,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甚则完全断绝,致使心肌营养缺如乃致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其他造成管腔狭窄的原因如冠状动脉痉弯等,也可产生类似的临床表现,故而将其总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1.[处方名称]茵术汤[功能主治]功能蠲浊畅气,活血止痛。
主治冠心病。
[处方组成]茵陈30克、苍术15克、莪术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证加减]阳虚加附子15克;阴虚加玄参15克。
[疗程疗效]治疗心绞痛51例,显效13例,改善27例,基本无效11例。
有效病例的疗效多出现在治疗后1个月,少数在半月或2个月。
[处方备注]本方以治脾肾为主,肾为人身阴阳之本,上助心之搏动以通脉,中助脾之运化以散精,故冠心病的发生与脾肾有重要的关系。
方中茵陈除能利湿退黄外,尚有行滞气、通瘀血的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它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斑块的堆积,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2.[处方名称]银密丸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处方组成]银耳0.125克、密环菌发醇物0.125克,制成蜜丸(以上为每丸含量)。
每次5-6丸,每日2-3次。
[疗程疗效]治疗104例,总有效率为97%。
[处方备注]近年来研究证明,银耳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心肌炎病人有免疫激发作用;密环菌能扩张冠状动脉、脑及外周血管,可使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同时还有镇静中枢的作用。
本方为活血化瘀之剂,妇女月经多者在行经期应暂停服用;平时脾胃运化欠佳者,服时如觉胃胀,可酌加理气和胃药物同服。
(何立人)3.[处方名称]温冠方[功能主治]功能温阳益气通脉。
主治冠心病。
[处方组成]黄芪2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全当归15克、党参15克、全瓜蒌15克、细辛5克、沉香5克、薤白12克、丹参30克,水煎服。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1.引言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目前,现代西医学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同样有着重要地位。
为了深入了解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文献资料,本文对相关的古今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2.古代中医文献中的心绞痛记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心绞痛被称为“心痹”、“心腹痛”、“心气痛”等。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绞痛的记载,如《素问·病藏论》中提到“心痹者,胸胁痛引缺盆,舌本燥而渴”。
《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心气痛的描述,如“少阳病,养血汤主之,病在阳,为心痛”。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古代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心绞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心气痛,疝气痛,心悸心痛”等,指导了治疗心绞痛的方药和方法。
《医宗金鉴》中也有多种针刺疗法,用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3.现代中医文献中的心绞痛研究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在现代中医文献中,除了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外,还有对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探讨。
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心绞痛证治学》为例,该文献对心绞痛的病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
同时,还提出了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原则和方药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对于中医药的配伍禁忌、饮食调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4.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治疗心绞痛的主流方法之一。
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其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化瘀通络等方式来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而西医药则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或药物治疗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已经得到临床验证。
例如,《中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研究》报道了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
中医保健方案之冠心病篇
中医保健方案之冠心病篇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
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正气亏虚,脏腑功能损伤,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寒冷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其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因此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五脏虚损是病之本,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和阳脱;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是病之标。
标实本虚是冠心病的病机特点。
一、经典辨证分型论治1.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病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烷宇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4.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中医冠心病的分类
中医冠心病的分类一、寒凝心脉寒凝心脉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感受寒邪、饮食生冷或正气不足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绞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治疗应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主。
二、痰浊痹阻痰浊痹阻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治疗应以化痰祛湿、活血通络为主。
三、气滞心胸气滞心胸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情志不舒、气机不畅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胀痛或窜痛,疼痛位置不定。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主。
四、瘀血阻滞瘀血阻滞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绞痛,疼痛位置固定。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五、心气不足心气不足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年老体弱、久病不愈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伴有气短、乏力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益心气、活血通络为主。
六、心阴亏损心阴亏损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久病耗伤阴液、阴虚火旺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刺痛,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应以滋阴养心、活血通络为主。
七、心阳不振心阳不振是中医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多由于阳气不足、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伴有畏寒肢冷、气短乏力等症状。
治疗应以温补心阳、活血通络为主。
以上是中医冠心病的主要分类及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理和情志调护,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冠心病的6个临床分型----沈绍功
冠心病的6个临床分型----沈绍功
冠心病的6个分型。
(1)心气虚损证
舌脉: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结代。
主症: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
兼症:面色少华.纳差脘胀。
(2)心阴不足证
舌脉:苔净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主症:隐痛忧思,五心烦热,口干梦多。
兼症:眩晕耳鸣。
惊惕潮热。
(3)心阳不振证
舌脉: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尺弱或结代,甚则脉微欲绝。
主症:闷痛时作,形寒心惕,面白肢凉。
兼症:精神倦怠,汗多肿胀。
(4)痰浊闭塞证
舌脉:苔黄腻,或白滑,脉滑数。
主症:闷痛痞满,口黏乏味,纳呆脘胀。
兼症:头重身困,恶心呕吐,痰多体胖。
(5)心血瘀阻证
舌脉:舌紫黯,或紫斑,舌下脉络显露,脉涩或结代。
主症:刺痛痛有定处,面晦唇青,怔忡不宁。
兼症:爪甲青紫,发枯肤糙。
(6)寒凝气滞证
舌脉:苔薄白腻,脉弦紧或代。
主症:遇寒则痛,彻背掣肩,手足欠温。
兼症:胁胀急躁,畏寒口淡。
每个单元确立2项主症和1项兼症,加之舌象和脉诊,尤以舌象为准,然后根据临证实际加以组合,见什么病变组合什么证类。
如“胸痹心痛·心气虚损、痰浊闭塞证”;“胸痹心痛·心气虚损、心阳不
振、心血瘀阻证”;“胸痹心悸·心阴不足、心气虚损、寒凝气滞、心血瘀阻证”等等。
证候分类的排列按轻重主次的顺序,有一个算一个。
这种组合式的辨证分类法,可以客观反映临床病变,比较符合错综繁杂多变的临床证类,相对做到辩证的准确性,便于实现辨证的实用化。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病证的命名
在有关医籍中记载的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痛胃心痛真心痛等病证的症候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由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的描述是一致的
冠心病,即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由于中医学中无冠状动脉的认识,故医籍中亦从未述及冠状动脉的病
变,所以中医学无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历代中医药文献中,对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所表现的症状,均有较为详细的描 述。在有关医籍中记载的“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痛”、“胃心痛”、“真心痛”等病证的症候,与冠心病心绞痛、心 肌梗塞以及由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的描述是一致的。现代中医则用“胸痹”这个病证名称对冠心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辨证施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胸痹”的范畴,可分为以下7个证型。
1、心血瘀阻证。
症状:胸痛、胸闷,如针刺,痛处固定,夜晚加重,甚至牵引至肩背疼痛,常因生气、过劳而加重;舌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疗以活血通脉,化瘀止痛为原则,方选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
症状:胸闷、隐痛,痛处固定,常叹息,情志不畅时加重,或兼有胸部胀满,嗳气或得矢气后缓解;苔薄腻,脉细弦。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脉为原则,方选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
临床表现:胸闷重于心痛,痰多气短,乏力,肢体沉重,体型大胖,遇阴雨潮湿天气易加重,纳呆,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脉滑。
治以泄浊豁痰,通阳宣痹为原则,方选栝蒌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证。
症状:突然发作胸痛不适,牵至背部,不能平卧,多因气候寒冷而发病,体寒怕冷,冷汗,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治以散寒温阳通脉为原则,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部隐痛,不定时发作,心慌,胸闷气短,乏力,舌红,苔薄白,脉虚细。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原则,方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
症状:心痛、憋闷,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口干,虚烦不眠;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和络为原则,方选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多汗,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怕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迟。
治以温补肾阳,振奋心阳为原则,方选参附汤合右归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之中医分类整理
↗气虚→重→阳虚
↗虚症:→阴阳两虚
↘血虚→重→阴虚
冠心病分为:→水气凌心(上冲)
↗痰浊
→血瘀
↘实证:→寒凝
→气滞
↘食滞
注: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气,致心阳不足可致冠心病;肾阴亏虚,不能儒养于心,致心阴虚可致冠心病。
1、心气虚损
临床表现: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晕目眩,倦怠嗜卧,舌淡胖、有齿痕,脉虚、细沉结代。
立法:补中益气,活血止痛。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丹参、益母草、郁金、五灵脂。
或用保元汤(人参、甘草、肉桂、黄芪)。
加减:血瘀者,加赤芍、川芎、降香;心悸怔忡,脉结代,用炙甘草汤加减;水肿者,加车前子、泽泻。
加补气药要另加木香、檀香、郁金等,防气药壅滞。
2、阳气虚衰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精神倦怠,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夜尿频数,喜暖畏冷,胸背部发凉,喜着厚衣,手足不温,饮食喜热,心痛处热敷痛可减轻。
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无力或沉微欲绝或脉虚或结代。
立法:温阳补肾,行气止痛。
主方:用桂附保元汤(桂枝、附子、人参、甘草、肉桂、黄芪)。
心阳虚脱者,用参附汤。
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合右归饮(《景岳全书》)(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杜仲、炙甘草、制附子、肉桂)加丹参、元胡。
加减:若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一般可加制附子、白芥子。
若损阳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可用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3、心血虚损
临床表现:心烦健忘,惊悸不安,少寐多梦,头晕,怔忡,面白,舌淡,脉细弱。
立法:养血补心
主方:参芪四物汤(人参、黄芪、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可加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桑椹等补血药。
4、心肾阴虚
临床表现:胸闷且痛,心悸盗汗,五心烦热,面色潮红,腰痠膝软,头晕耳鸣,舌红无苔或有紫斑,惊悸、健忘、失眠、盗汗、口舌生疮,脉细数或细涩。
立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加川芎、丹参、郁金。
如只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丸(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辰砂)。
加减:心阴亏虚,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阴虚阳亢,可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育阴潜阳。
5、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心痛、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耳鸣、眩晕,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脉虚而细。
立法:补阳益阴
主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或用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党参、生地、阿胶、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生姜)加减。
阴阳两虚而兼有痰阻者,宜加用温胆汤(法半夏、橘红、枳壳、竹茹、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尚可酌加远志、胆星或瓜蒌、薤白等药;兼有瘀血者,增用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川芎、丹参、三七之属。
6、水气凌心(上冲)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喘息,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胸脘痞满,渴而不欲饮,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肿面浮。
立法:通温利水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或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及真武汤(《伤寒论》)(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
7、痰浊壅塞
临床表现: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咳嗽,舌苔白腻或水滑或黄腻,脉沉弦滑结代。
证候分析:痰浊阻滞胸中,脉络不通,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故心胸闷塞,疼痛时作,呼吸不畅。
痰浊多兼寒邪,故阴天加重。
痰浊之邪困脾,脾主肌肉四肢,脾气受困,则身重乏力。
痰浊壅塞,则痰多,苔白腻或水滑,脉滑。
痰浊日久化热,故可见黄痰,舌苔黄腻。
立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主方:胸痹兼痰饮者,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白酒)合温胆汤(《千金方》)(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或偏于气滞,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
加减:脾虚痰盛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若有痰热者,可用黄连、栀子;痰浊内阻,气闭胸阳,可加藿香、佩兰、苏合香等芳香化浊。
痰饮为主或兼寒者,可酌加桂枝、干姜、茯苓、白叩仁、细辛等。
痰郁而化热者,可酌加竹茹、枳实、黄连、胆星、茯苓、陈皮、郁金等。
痰阻胸中,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故常于理气豁痰之时与活血化瘀药配合,可加入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益母草等。
临床常加郁金化痰活血、山楂消食化痰。
口干苔黄腻者,加竹茹、黄连清热化痰;心痛较重者,可加三七、丹参、赤芍等活血之品。
延胡索有行血之气,和行气中之血之功能,故宣痹之功居上,可随症加之。
临床有痰瘀交阻而致胸痛,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祛其痰浊,加桃仁、红花、蒲黄、瓦楞子等化其瘀血,亦即心胃同治方法。
8、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两胁胀痛,唇紫,舌质有瘀斑,脉弦或涩。
立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加减:气滞为主则加川楝子、延胡索、佛手、香附;
血瘀较甚,可合用丹参饮(《医宗金鉴》)(丹参、檀香、砂仁),兼治心腹诸痛;
痛甚,可酌加元胡、郁金、荜拨、良姜。
或加三七粉、血竭粉等量和匀,每服1.5克,或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各4.5克。
症状剧烈者,可加麝香0.03克(另吞)。
心痛不解者,可用苏合香丸(白术、光明砂<研>、麝香、诃黎勒皮、香附子、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犀角、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1粒,温开水送服,1日2次,心痛止则停服。
心绞痛或胸闷甚者加三七粉6克、野菊花12克。
寒邪内闭,疼痛难忍或痛无休止者,用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
胸中憋闷严重者,谓胸阳痹阻:用通阳理气宣痹法。
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
胸痛,胸中憋闷兼咳嗽、痰多者,用宽胸利膈化痰法,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半夏)。
9、阴寒凝滞
临床表现: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畏寒,舌淡,舌苔白,脉沉细或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阳气痹阻,心脉凝滞不通,故胸痛时作。
胸阳不振,气机阻滞,故心悸气短。
已有心阳不振,复感寒邪,则阴寒更盛,故疼痛加剧。
胸阳不展,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厥冷。
苔白、脉弦紧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
素体阳虚或心阳不足者,复感寒邪,则阴寒之邪趁虚而入,寒凝胸中痹阻所致。
立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主方:瓜蒌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桂枝),加枳实、附子、丹参、檀香。
或宽胸丸(荜茇、高良姜、延胡索、檀香、细辛、冰片),或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
另外,大凡气味芳香性温味辛之药,用之,颇为相宜。
还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2克、桂枝9克、赤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5克。
可酌加干姜、薤白、丹参、檀香等。
若疼痛较剧者可加入附子、蜀椒、赤石脂等。
加减: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宜用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和苏合香丸(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薰陆香、冰片),芳香温通而止痛。
一般方中加干姜、细辛、白芥子、紫肉桂、加重桂枝。
10、心气郁滞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善太息,胁痛,纳少,腹胀,不得平卧,四肢乏力,肢冷唇绀,苔白,舌隐青,脉沉。
立法:理气开郁、舒肝。
主方:木香流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厚朴、青皮、甘草、香附、紫苏叶、人参、赤茯苓、木瓜、石菖蒲、白术、白芷、麦冬、草果仁、肉桂、蓬莪术、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藿香叶、木通、生姜、大枣)。
或用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薄荷、丹皮、煨姜、山栀),加姜黄。
取其行气破血止痛之功,尤对胸胁、肩部串痛更效。
一般加青皮、香附、炒川楝子、广郁金等。
11、饮食壅滞
临床表现:上腹及心胸疼痛。
或心胸痞塞堵闷。
兼见脘腹闷胀,恶心欲吐,胃部痞满,嗳腐吞酸,舌苔垢厚,脉象右手弦滑,左手沉滑。
立法:开痹活血,消食导滞。
主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
加檀香、丹参、蒲黄、炒五灵脂、元胡、莪术,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炒莱菔子、广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