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选案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https://img.taocdn.com/s3/m/1eb144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5.png)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药在其辨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以下是一个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的医案录示例:
医案一:
患者:男性,58岁
主诉:胸闷、胸痛,气短,乏力
辨证分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弦。
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方案:
1. 中药调理: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参附汤加减,以补益脾气、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改善心肌供血不足。
2. 饮食控制:忌烟酒、油腻食物,限制盐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血压。
3.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体力状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提高心肺功能。
医案二:
患者:女性,65岁
主诉:胸闷、心悸,手脚发凉
辨证分析: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阳虚心血不足
治疗方案:
1. 中药调理: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药物,如补骨脂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温经活络,改善心肌供血不足。
2.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心血管健康。
3. 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缓解精神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只是示例,并不能代表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是个体化的,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在实际治疗中,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也是常见的综合治疗方式,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https://img.taocdn.com/s3/m/b70868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5.png)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
摘要:
1.名老中医梁君昭对冠心病的认识
2.冠心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再发的问题
4.梁君昭主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
5.病例分析:梁君昭主任治疗冠心病的实际效果
正文:
作为一名名老中医,梁君昭主任对冠心病的辨治有着深刻的认识。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和致亡率持续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主要通过介入治疗术以达到血运重建。
然而,介入治疗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再发心绞痛,严重影响到疾病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梁君昭主任认为,冠心病患者多为痰瘀交阻,气滞心胸所致。
因此,他临证多以祛痰化瘀,理气养心为法,疗效显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梁君昭主任治疗冠心病的病例。
患者,男,65 岁。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发心绞痛,症见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痛有定处,舌苔白腻,脉弦紧。
梁君昭主任根据患者病症,辨为痰瘀交阻,气滞心胸,治以祛痰化瘀,理气养心。
处方如下:
丹参30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10g,薤白15g,瓜蒌15g,半夏10g,陈皮10g。
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痛缓解,胸闷气短减轻。
梁君昭主任嘱咐
患者继续服药,并定期复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症得到了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梁君昭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
冠心病中医效验良方(含国医大师经典验方及单方)
![冠心病中医效验良方(含国医大师经典验方及单方)](https://img.taocdn.com/s3/m/a858aa3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0.png)
冠心病中医效验良方(含国医大师经典验方及单方)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本病临床分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五种,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为表现特征,似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
方一【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方药】:党参(或人参)、瓜蒌皮、丹参、川芎、赤芍、莪术各15 克,麦冬12克,五味子、桂枝各8克,红花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可随症加减。
【编按】:本方为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赵冠英教授之经验方。
赵教授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之理,对胸痹心痛、真心痛的治疗,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应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之法,往往能扭转病机,收回春之效。
故方中诸药配伍,立意周到,俾血得气帅,气得血助,药证相符,恰合病机。
经临床多年运用,功殊效著[见: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11)]。
方二【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心悸、心痛等。
【方药】:太子参、龙骨(先煎)各15克,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麦冬、川芎、延胡索各10克,桂枝8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本方乃解放军第305医院主任医师高辉远教授之经验方,系《千金方》之定志丸、《伤寒论》之桂枝甘草汤、《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衍化而成,名日养心定志汤,具有通心阳、益心气、养心血、调营卫之功。
综观全方,可收标本兼顾,缓急定志的整体协同效用。
据报道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于心系疾病,均以此为基本方,加减进退,辨证施治,颇为得心应手(见:李宝顺。
名医名方录.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
方三【主治】:冠心病,中医辨证属气虚痰浊证。
【方药】:党参18克,五爪龙(即五指毛桃)50克,法半夏、竹茹各10克,橘红、枳实各6克,白术、茯苓、山楂各15克,甘草5克。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a88a6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1.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病因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痰湿内蕴痰湿内蕴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肌缺血。
1.2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重要器官,当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容易导致冠脉堵塞,引发冠心病。
1.3 肝火亢盛肝火亢盛是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时肝脏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2.1 痰湿阻肺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胸部胀满感。
2.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质紫暗、脉弦细涩等。
2.3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胸腹胀满、情绪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
3、中医治疗方案3.1 祛痰化湿法方药: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半夏等。
功效: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
3.2 活血化瘀法方药:丹参、桃仁、川芎、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情况。
3.3 疏肝理气法方药:柴胡、枳壳、郁金、白芍等。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胸腹胀满等症状。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4.1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分析报告4.2 相关中医药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5.2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3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是中医治疗痰湿内蕴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病情。
5.4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瘀阻络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改善血液循环,清除阻塞血管。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56例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56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fc52acf524ccbff12184eb.png)
4 讨论
冠心病原本属于老年人 的常见心血管疾病 , 但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 的提 高,摄入过多高脂肪饮食 ,大量饮 酒,吸烟 ,而又
维普资讯
连 . tn蟛 hh
第 6卷第 O 5期 2 0 0 8年 O 月 5
中医辨证治 疗冠心病 5 6例
尚留选 濮阳市清丰县第二人 民 医院(5 3 0) 彭 雨 北 京邮电 ̄@(0 0 1 4 70 102)
茯 苓 3g 0 ,炙甘草 lg 白术 1g O, 5 ,当归 1g 2 ,红参 lg O ,肉桂 lg O ,薤 白 1g 5 ,丹参 2 g 0 ,生姜 3片等 。
23 阴虚 阳亢型 . 症见 胸痛 时作 ,心悸胸 闷,头晕耳呜 ,心烦 易怒,五心烦热 ,失眠盗汗,腰膝 酸软 ,舌质红或边尖赤 ,苔 少,脉细数或弦数 。宜滋阴潜阳,养心 复脉 。用左归饮合镇肝
2 例 ; O岁 以下 者 3例 , 1 O岁 1 1 4 4 ~5 4例 , 1 6 者 2 5 ~ O岁 3例 , 6~7 1 O岁者 1 4例 , 7 岁 以上 者 2例 ;年 龄 最 大 8 1 0岁 、最 小
心律 失常座 谈会制 定的 《 冠心病 心绞痛 及心 电图疗效评 定标 准 》执行 ,分 显效 、有效 、无效 、加重 四级 。 33 治疗结果 . ①心绞痛疗效观 察:5 6例 中显效 2 例 ,有效 9 2 2例 ,无效 4例,加重 1 ,总有 效率 9 %。② 心电图疗效观 例 1
32 疗 效 标 准 . 参 照 17 99年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及
中医验案——冠心病
![中医验案——冠心病](https://img.taocdn.com/s3/m/8466f29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0.png)
中医验案——冠心病
【中医验案——冠心病】
张某,男,65岁,已婚,主诉:心慌、憋闷3年,伴左胸刺痛5天。
病史:患者3年前因休息不佳,情绪刺激出现心慌气憋,时发时止。
曾在医院就诊,经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予“硝酸甘油、丹参片”等治疗,症状稍减。
望:慢性病容,形体肥胖,活动自如,面色微黄,肌肤润泽,目珠不黄,眼睑无浮肿
问:近5天来因劳累,其症又作,伴左胸刺痛,曾因疼痛剧烈持续5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方可缓解,伴胸闷、心慌、气憋、心烦、失眠。
胸痛发作时伴轻度头晕。
既往体健,62岁丧偶,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闻:语言清晰,无咳喘声,以及异常体臭。
切:舌质黯,苔白厚,脉弦滑。
颈部未扪及瘰疬,腹部未扪及癥瘕痞块。
辨证分析:
患者因年老、丧偶致肝气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阻滞胸阳,胸阳不展,闭涩心脉则心慌气憋、左胸刺痛,提示有血瘀存在;舌质黯,苔白厚,脉弦滑均为痰浊挟瘀之征。
中医诊断:
胸痹(痰瘀互结);西医诊断:冠心病(胸痹)。
治则:健脾、除痰、化瘀、利气。
药用:橘红,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壳,丹参,薄荷,甘草。
嘱:不食过凉生冷、肥甘厚味之物,卧床休息,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二诊:服药7剂,症状明显好转,心慌减轻,左胸刺痛未作,故不更方,续用10剂。
三诊:症状进一步缓解,余症全除,复查心电图基本正常,原方加用党参、黄芪,并合用“丹参片”以巩固疗效,随诊月余,其症未作。
#健康科普挑战赛#。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f1a51f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d.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脉受阻、血瘀、痰浊等原因导致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通过搜集病史、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中医强调心脏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心脏主宰血液循环,而脾胃主宰气血生成。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要切实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冠心病,中医常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如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其次,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改善心脏状况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安神药物,如丹参、酸枣仁等,通过平抑情绪、疏通心脉,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中医也强调冠心病与血液循环不畅的关系。
对于有痰浊、血瘀等证候的患者,中医常借助药物来疏通经络、畅通血脉。
例如,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舌苔黄腻等症状时,中医往往会给予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草果、茵陈、郁金等,以达到祛痰、清热、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注重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
不同个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体质、气血偏盛或偏虚等情况,因此,中医在辨证时也会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调理气血、滋补心脏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对于痰瘀阻滞的患者,则会选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延胡索、枳实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在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情志、疏通经络、畅通血脉,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https://img.taocdn.com/s3/m/2ba262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0.png)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目前,我国正逐渐迈入老年化社会,各种老年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特别是冠心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堵塞,使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或者是心肌坏死,引发一系列的心脏疾病。
一般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发病后会感觉心绞痛,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冠心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心痛次数,缓解病症。
一般采取的是西医治疗,即手术治疗(心脏支架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和药物治疗(抗血栓药物、硝酸酯类药物)。
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根除此病,很可能会发生二次复发的情况。
西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病情,需要长期服药。
而长期服药有很多的副作用,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耐性,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1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在中医上将冠心病的范畴界定为是“胸痹、厥病或者真心痛”,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胸痹等症状的描写,比如《灵枢厥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都有具体的描述,说明中医治疗冠心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辨证施治”复发性较小,并且得到大多数患者的认可。
在中医学中认为冠心病主要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被破坏,引发气滞、淤血以及痰浊内生等,从而造成血脉不通。
通常就是所说的气血失调,或者是脏腑经络受到了损害。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血脉使血液流畅。
中医辨证治疗关键在于把握好“血”与“脉”这两个途径。
在中医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即“心主血脉”。
那是具体指什么呢。
就是说血液能够在脉道中运行的关键在于有心气的推动,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即滋润、营养。
心主血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全身输送营养物质;心主脉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脉道通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血、脉与心脏的关系重大,一旦心脏出现异常,就说明血。
脉出现了问题,因此要对血、脉进行调控,维持血液畅通,减少心绞痛的次数。
根据病因的不同,中医上将其分为五大类,在治疗时先要确定属于什么类型,从而进行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9a2ce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d.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https://img.taocdn.com/s3/m/6a3937b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c.png)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
1、痰瘀互结证:
症状:胸脘痞闷、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恶心,舌暗红或者紫暗,有瘀斑,白腻苔或是白滑苔,脉弦。
方选: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2、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可减轻,伴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质淡红或瘀斑、舌体胖且有齿痕、白苔、脉细缓、结代、细涩。
方选: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寒凝心脉证:
症状:突然心绞痛为主,还有心痛彻背或背痛彻心,舌薄白苔、脉沉紧或促。
方选:当归四逆汤。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心脏与营养心脏之间脉络的疾病,其病因有很多种。
主要是因为年老体衰、脏腑功能损伤、正气亏虚、阴阳气血失调,以及七情内伤、寒冷刺激、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另外,冠心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患者有必要在用中药调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比如戒烟、戒酒、调整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等等。
#中医#
提示:
请在医生辨证下对症用药,一人一方,不要随意使用他人处方。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真实案例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真实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af09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e.png)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真实案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列举一些真实案例。
1. 患者张某,男性,60岁,冠心病患者。
他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等。
经过中医诊断,他被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2. 患者李某,女性,50岁,冠心病患者。
她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
经过中医诊断,她被诊断为气血不足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推拿按摩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3. 患者王某,男性,65岁,冠心病患者。
他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等。
经过中医诊断,他被诊断为痰湿阻滞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艾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4. 患者赵某,女性,55岁,冠心病患者。
她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
经过中医诊断,她被诊断为肝郁气滞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5. 患者陈某,男性,70岁,冠心病患者。
他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等。
经过中医诊断,他被诊断为肾虚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推拿按摩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6. 患者刘某,女性,60岁,冠心病患者。
她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
经过中医诊断,她被诊断为心肾不交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7. 患者黄某,男性,65岁,冠心病患者。
他的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等。
经过中医诊断,他被诊断为痰热内蕴型冠心病。
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和艾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减轻,体力恢复了很多。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41d86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d.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强调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病因1.内因内因包括精神因素、情志不遂、情绪波动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2.外因外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健康行为,也会造成冠心病的发生。
三、病理变化1.气机郁滞精神因素、情志不遂等导致心气郁结,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了心脏的供血和功能。
2.血瘀长期的心脏供血不足会导致血液在冠状动脉中堆积,形成血瘀,加重了冠脉的狭窄和阻塞。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烦躁、舌质紫暗等,治疗重点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2.气虚血瘀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气短、容易出汗、舌质暗红等,治疗重点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3.痰湿阻滞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痰多、脘腹胀满等,治疗重点是化痰祛湿、行气活血。
四、治疗原则1.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过针灸和中药来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舒缓心脏症状,改善心功能。
2.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通过中药治疗补气活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缓解疼痛和心悸等症状。
3.化痰祛湿、行气活血对于痰湿阻滞型冠心病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化解痰湿,疏通气机,改善症状和心功能。
五、附件1.附件1:中药处方范例2.附件2:针灸治疗方案范例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辨证: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等细节,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证候。
2.冠状动脉: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3.阻塞:血液流通受阻,引起供血不足或中断的状况。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a359e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4.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塞心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痰浊痹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疗宜化痰宣痹,活血通络。
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瘀血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心胸疼痛、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结代。
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心气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疗宜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常用四君子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4、心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
治疗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常用桂枝甘草汤合参附汤加减。
三、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冠心病以辨证施治为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整脏腑功能,特别是心脏的阴阳平衡,同时兼顾气血双调,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还在于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对患者身体无不良影响。
四、预防与调护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冠心病的预防与调护。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2、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3、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4、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5、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https://img.taocdn.com/s3/m/fc4bf539e2bd960590c677b9.png)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编辑的话李士懋先生德高术精,名重一方,每当我与燕赵医林同道相聚,询及李先生,未有不赞叹者。
素慕先生高雅,又因编辑先生新作《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而有机缘前往石家庄拜会,席间言谈甚欢,如沐春风。
并得闻先生行医二三事:遇贫苦患者,先生常自己出资为其支付药费、车费。
遇病重卧床,不能行动者,先生每亲至其家诊视,虽远不辞;曾有人为某重要领导之夫人延请先生上门诊疾,当先生途中询知“病人”正在“垒长城”时,愤然拂袖而回!先生之行,岂非燕赵豪侠遗风耶?观先生著作,首有李经纬教授的序言,末有王振瑞教授的跋语,言语洗练,文辞畅雅,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我之所以不避狗尾续貂之嫌,是因为多日来,一直为先生矢志岐黄的激情所感动;为先生难以释怀的对中医异化的忧思所感动;为先生的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脉诊为重、经方是崇的大医境界所感动,而心头一直鼓荡着想写几句话的欲望。
“今天是2007年1月1日凌晨,我已七十出头了。
名利已然无缘,还辛勤写书,只因与中医的一份情缘。
2006年春节,我戏写了一付不讲对仗平仄的打油楹联贴在门上。
上联:虽未隐居山林尘念确已渐淡宁静方致高远;下联:本已退休赋闲还忙看病著述总因未了情缘。
横批:怡然陶然。
权作我内心写照,亦是著此书的情愫。
”从先生书中的这段话里,我试着找出了几个关键词:凌晨、七十出头、辛勤写书、未了情缘、怡然陶然。
这些词足以勾勒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一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者,一笔一划地总结着自己临床几十年的宝贵经验,每每凌晨笔耕,不以为苦,反觉怡然陶然。
个中的缘由只能是浓郁的中医情结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
我数年前也编写过图书,何曾每每工作到深夜?又怎敢说写书没有为名利所动?与先生相较,惭愧且汗颜。
先生献全部心血于中医学术,也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他动情地写道:“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中医学术的异化,使中医学术出现了危机”,“灵活辨证论治的精髓逐渐萎缩”,令人忧心忡忡”,先生不辞劳苦,撰写此书,“无非是对学术异化的抗争和发自心底的一声呐喊”,先生“翘首企盼中医的振兴而不是被摈弃”。
冠心病验案选评
![冠心病验案选评](https://img.taocdn.com/s3/m/d84086c14028915f804dc278.png)
案1:张某,男,66岁,1987年9月14日初诊。
患者自诉15年前不明原因心前区疼痛,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服用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效果欠佳。
去年年初以来,心绞痛发作频繁,甚则有濒死感,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分钟,服硝酸甘油可获缓解,但难以根除,经人介绍来诊。
证见胸部憋闷疼痛。
牵及左肩臂,并感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头晕自汗,面色苍白,舌暗淡,苔腻,脉结代。
证属心气亏虚,痰瘀互结,治以补益心肾,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药用“心痹舒胶囊”,每服4粒,日服三次。
并辅以汤剂,以心痹l号加减。
处方;黄芪30g,淫羊藿20g,瓜蒌9g,赤芍15g,半夏9g,丹参20g,元胡20g,川芎5g,广地龙15g,桂枝9g,细辛4g,荜拨9g,三七粉5g(分冲)。
10剂,日一剂,水煎服。
9月25日二诊:自述胸部憋闷疼痛、气短乏力有所缓解,大便稍干,舌脉同前。
继服“心痹舒胶囊”,原方加麻子仁20g,继服20剂。
10月15日三诊:诸症消失,心律正常,但活动后仍有气短、胸闷感。
以后单服“心痹舒胶囊”,续服半年,诸症未在复发。
案2:边某,男,53岁,兰州市永登县人。
2000年6月2日初诊。
患者于1996年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
其间经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刻下症见:胸部窒闷、疼痛、憋气,心悸怔忡,心中难受,有恐惧感,神疲体倦,面色晦暗,语言低微,手心微汗,舌暗淡,脉结代,苔薄白。
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部分成二联律。
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脾肾阳虚,寒凝气滞,痰阻血脉)。
治以补益脾肾,宣阳通痹,理气活血,养心安神。
方药用益元通痹汤加减: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20g,淫羊藿20g,赤芍15g,川芎9g,丹参20g,地龙20g,五味子20g,苦参20g,生地20g,首乌藤20g,制附片9g,桂枝9g,炙甘草9 g,三七粉5g(冲服)。
水煎服,日一剂,连服10剂。
患者自感胸闷、憋气减轻,心前区疼痛的次数和早搏频率明显减少。
上方继服20剂,胸疼未发作,早搏消失,继续服用上方巩固治疗一月,诸证皆除,病情稳定,随访一年未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https://img.taocdn.com/s3/m/10dd35a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f.png)
中医辨证论治冠⼼病冠⼼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辨证⾸先应辨别标本虚实。
标实可分为⾎瘀、痰浊、寒凝、⽓滞;本虚可分为⽓虚、阴虚、⼼肾阳虚和⼼阳暴脱。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
标实证以⾎瘀为主,故活⾎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本虚证以⽓虚为主,⽓虚可发展到阳虚,甚⾄到阳虚欲脱,故补⽓是治本的关键。
现在关于本病的证型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个⽅⾯:⼼络瘀阻证胸部左侧刺痛,固定不移,甚则上引肩臂,⼊夜为甚,伴有胸⼝堵闷,⼼悸,⾯⾊晦暗,⾆苔薄⽩,⾆质紫暗或有瘀斑,⾆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宜活⾎化瘀,开胸通痹。
药⽤:旋覆花汤加减。
处⽅:旋覆花,茜草,红花,⽠蒌仁,丹参,⾚芍,川芎,降⾹,青葱。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乳⾹、没药、蒲黄、五灵脂,以增强祛瘀⽌痛的效果;失眠者加合欢⽪、夜交藤、酸枣仁;如畏寒肢冷,可加炮附⼦、⼲姜、黄芪、红⼈参;⼤便秘结者,可加⽣⾸乌、⾁苁蓉。
痰浊内阻证胸痛窒闷,⽓短喘促,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咳嗽多痰,脘痞⼝黏粘,⾆苔浊腻,脉滑。
如果痰浊化热,可见痰多黄稠,⼤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通阻,宣痹开胸。
药⽤:⽠蒌薤⽩半夏汤加味。
处⽅:全⽠蒌,薤⽩,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郁⾦,杏仁,黄连。
随证加减:痰黄,脉滑数者,加⽵茹、黄芩;肢体⽔肿者,加猪苓、⽩术、泽泻、⼤腹⽪;如胸痛剧烈,胸痛彻背,⾆暗有瘀斑者,为痰瘀夹杂,应加⾚芍、桃仁、王不留⾏、蒲黄、五灵脂。
寒凝⼼脉证胸痛彻背,受寒加重,畏寒肢冷,胸闷⽓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冷汗,⾯⾊苍⽩,⾆苔薄⽩,⾆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宜⾟温通阳,开痹散寒。
药⽤:⽠蒌薤⽩⽩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全⽠蒌,薤⽩,桂枝,细⾟,当归,⾚芍,炙⽢草,通草,炮附⼦,丹参,檀⾹。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炮附⼦、炮姜、⾁桂、吴茱萸;肢体湿冷者,可含化苏合丸或速效救⼼丸等,以温阳通痹⽌痛。
⽓滞⼼脉证胸部闷痛,掣及两胁,时⽽叹息,每于郁闷不乐⽽发作,胃脘胀闷,嗳⽓吞酸,⾆苔薄⽩,脉弦细。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https://img.taocdn.com/s3/m/f2707c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c.png)
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摘要:一、名老中医简介二、冠心病简介及症状三、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的方法与案例四、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与特点五、结论正文: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医案录名老中医,指的是在中医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高度成就的资深医师。
他们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为病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冠心病这一疾病的治疗中,名老中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名老中医在辨治冠心病时,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他们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法上,名老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
以下是一个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的医案:患者,男,56岁,患有冠心病史5年。
主要症状为心绞痛,每于劳累后发作,伴胸闷、气短。
名老中医诊断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给予养心益气、温通心阳的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治疗:名老中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中西医结合: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挥中西医优势。
3.重视预防:名老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重视预防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名老中医在辨治冠心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选择名老中医时,应慎重对待,以免遭遇伪名医的情况。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f742b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7.png)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一:背景介绍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疾病。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能够从整体角度对冠心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二:病因病机1. 病因冠心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久坐少动、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2. 病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肾不交等方面。
三:辨证分型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 血瘀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剧烈、心悸、舌质紫暗、脉弦涩。
-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2. 湿痰阻滞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气短、舌苔黄腻、脉滑。
- 治疗方法:化痰利湿,行气通络。
3. 气滞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心烦不安、舌质暗红、脉弦。
- 治疗方法:行气活血,疏肝解郁。
4. 心肾不交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心悸、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 治疗方法:温补心肾,活血化瘀。
四:辨证施治1. 血瘀型治疗- 中药方剂:桃红四物汤合黄连阿胶汤。
- 穴位治疗:血海、列缺、神门、内关等。
2. 湿痰阻滞型治疗- 中药方剂:消痰丸合升阳汤。
- 穴位治疗:中府、大椎、太渊、关元等。
3. 气滞型治疗- 中药方剂:活血化瘀汤合足太阴肺经湿凉药。
- 穴位治疗:曲池、内关、大包、三阴交等。
4. 心肾不交型治疗- 中药方剂:桃红四物汤加仙灵脾气汤。
- 穴位治疗:关元、神门、太溪、气海等。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 附件1:冠心病患者饮食宜忌表- 附件2:冠心病患者运动指导表- 附件3:冠心病中药方剂处方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疾病。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和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后选择相应的中草药方剂和穴位进行治疗。
七: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选案例一: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胡某,女,51岁。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醒,阵烘热汗出。
心电图:T波:Ⅲ、aVF、V5倒。
脉沉滑数,舌可。
证属:热郁胸膈。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方宗:栀子豉汤合升降散主之。
栀子12g 豆豉12g 枳实9g 僵蚕12g蝉蜕5g 姜黄10g 连翘15g 丹参12g生蒲黄10g2003年9月30日诊:上方服7剂。
烦热、胸憋未作,觉左胁下支结。
脉转沉滞而滑。
证属:痰郁气滞。
法宜:豁痰行气通阳。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主之。
瓜蒌12g 薤白12g 枳实9g 桂枝12g丹参18g2003年10月28日诊:上方加减,共服28剂。
诸症消失。
心电图大致正常。
脉缓滑。
上方加半夏,继予14剂,停药。
[按] 热郁胸膈,见心烦懊■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
其诊断要点在于脉沉而数,重者见沉而躁数。
何以二诊转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因脉转沉滞而滑,沉滞乃气郁不舒之脉;沉而滑者,乃痰郁于里之征,故诊为痰郁气滞,予瓜蒌薤白桂枝汤。
用瓜薮薤白剂,是否必是“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之脉?余意不可胶柱。
瓜蒌薤白剂之病机,当为痰阻阳郁于胸,有痰脉当滑,气机被阻而阳郁不伸,脉当沉。
故见沉滑即此证之脉,又有胸痹之状,即可用瓜蒌薤白剂。
若脉沉缓无力,当属里虚、胸阳不振而胸痹,治当用人参汤。
所以,见胸痹之状,脉见沉滑,或沉弦滑,或弦滑,皆可予瓜蒌薤白剂,痰重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气滞重者予瓜蒌薤白桂枝汤。
例十五:寒痹心脉胡某,男,50岁,连云港市。
2004年4月19日初诊:10个月前突感胸痛、胸闷、短气、怵惕、惊悸、无力、畏寒、下肢凉。
心电图:T波广泛低平、V5~6倒。
血压:170/105mmHg,脉沉而拘紧,按之有力,舌尚可。
诊为寒痹心脉,主以小青龙汤,嘱停西药。
处方:麻黄4g 桂枝9g 细辛4g 干姜4g半夏9g 白芍10g 五味子4g 茯苓15g炮附子12g 红参12g 炙甘草6g该方加减,共服药110剂,至8月9日来诊,症状消失。
心电图正常,血压130/80mmHg。
10月4日又来诊一次,一直无何不适,劳作如常人。
心电图正常,血压稳定于120/80mmHg。
[按] 为何诊为寒痹心脉?因脉沉而拘紧。
沉主气,邪实者,阻遏气机,气血不能畅达以充盈鼓荡血脉,脉可沉,然必沉而有力。
阳虚者,无力鼓荡血脉,脉亦可沉,然必沉而无力。
该人脉沉而有力,当属实证,且沉而拘紧,乃寒主收引凝泣,致拘紧,故断为寒痹心脉。
若脉沉实如弹石,毫无和缓之象者,却非实脉,乃肾之真脏脉,为无胃气也,乃大虚之脉,此亦至虚有盛候。
何以知有内饮?因有短气,惊悸,此乃阴盛水液停蓄而为饮,或素有饮邪,外寒引动内饮。
何以断为病位在心?此依据脏腑、经络辨证。
因胸痛闷且怵惕惊恐,乃神志之症,心主神、主血脉,故断为病位在心。
小青龙汤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若寒邪束表,麻桂自可解散表邪,但须“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汤将息法,是温覆、啜热粥,以助药力。
其最佳药效标准是“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太阳中风本有自汗,服桂枝汤复求其汗,二汗有何不同?太阳中风之汗乃邪汗,是因风伤卫,营弱卫强,腠理不固而自汗。
而桂枝汤所求者乃正汗,正汗标准有四:微微汗出,遍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而身凉脉缓。
邪汗恰与此相对。
正汗的出现,必须阳敷阴布,此即“阳加于阴谓之汗。
”据此汗,则可推知阴阳已然调和,臻于和平,此即测汗法。
欲以小青龙解其表寒,化其内饮,亦必见此正汗,此即仲景所云“覆取微似汗”之意。
服法,亦宜遵桂枝汤法,“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若按惯常服法,一日一剂,早晚分服,则难达此正汗。
若无表证,小青龙汤尚可用否?俗皆以麻桂等为辛温解表发汗之品,谓之解表剂,似无表本不当用。
然寒凝于里,虽无表证,麻桂照用。
因麻黄解寒凝,发越阳气;桂枝振心阳,通血脉,对寒凝于里者,仍当用之,故本例虽无表证,亦用之。
经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三焦乃原气之别使,主通行元气。
腠为元真通行之处,理乃脏腑肌肉之纹理。
肾之阳气,通过三焦、腠理,充斥周身,上下内外,阳气无处不在,犹天运朗朗,邪无可遁,何病之有,此即“天运当以日光明。
”若阳虚而阴凝者,麻桂可用否?阳气者,卫外而为固。
当阳虚时,虚阳易动,本不当再用麻桂升散,宜以附子、干姜辛热回阳。
阳虚者,回阳固当,然阴寒凝泣,又应以麻桂以助之,解阴凝,发越阳气。
此犹“黄芪得防风,其力更雄”,亦可云附子得麻桂,其功更彰。
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深寓此意。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此方阳虚外寒者用之,阳虚寒袭经络而痹痛者用之,或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者亦用之。
以附子温阳,细辛散寒,启肾阳,且引领麻黄入肾,提取下陷之寒邪,亦符逆流挽舟之意。
细辛辛烈走窜,麻黄辛温发散,已然少阴阳虚,麻辛宁不惧乎?仲景非但不忌,且屡用之,意在鼓荡阳气之升达,恰可助附子之辛热回阳。
若阳虚,脉虚浮涌动者,乃虚阳浮越之象,此时不可再用麻桂细辛,反宜附子伍以山茱萸,防阳暴越,脉暴起,成阴阳离决,格阳、戴阳。
若阴虚者,麻桂本禁用,但阴虚兼有寒凝者,在补阴剂中,亦可伍以麻桂,散寒凝而不伤阴,如阳和汤之麻黄配熟地、鹿角胶。
血压高时,麻桂剂用否?俗谓麻黄升压,视为禁忌。
当脉沉而拘滞,此乃寒邪凝泣之象,以麻桂剂发其汗,寒去脉可起,血压反可降下来。
此例就是血压高,在停用降压药后,血压反恢复至正常且稳定。
麻黄可提高心率,故心率快时,麻黄禁忌。
当脉拘紧而数时,乃寒凝阳郁,不散寒,则郁热不得透发,此时麻桂仍可应用。
因寒散热透,心率反可降下来。
以脉象言,拘紧而数者,数脉从紧,麻桂不仅不忌,反而必用。
由此可见,汗法应用甚广,不仅限于外感表实证。
例十六:阳虚血凝倪某,男,36岁,烟台。
2004年8月9日初诊。
北京安贞医院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纹痛Ⅲ~Ⅳ级。
高血压Ⅲ级。
心脏搭桥二个,安支架三个,仍心绞痛频作,尚须再按四个支架,须分两批安放。
ECF:T波泛低倒。
现心绞痛频作,室内厕所不能去,动则胸痛憋气,夜间常憋醒。
胃不适,便热。
脉弦细,舌光绛而裂。
阴虚血瘀,予养阴活血通络。
炙鳖甲30g 赤芍12g 丹参18g 桃红各12g败龟板30g 生蒲黄12g 生地15g 泽兰18g生牡蛎30g 丹皮12g 白芍15g 元胡12g水蛭10g 炙甘草7g2004年10月18日诊:上方共服60剂,虽憋闷稍减,然改善不著。
背冷,脐右侧撑结,脉弦按之减,两寸沉无力,舌光绛而裂。
因脉按之无力,当属阳虚;因舌光绛,当兼顾其阴,改方如下:桂枝15g 茯苓15g 生蒲黄10g 炮附子15g炙甘草8g 水蛭10g 红参12g 丹参18g炙百合15g注:如无不适,炮附子每周递加3g,加至30g为止。
2005年4月22日:附子已加至30g,共服约120剂,可平路走一千米,感觉胸隐痛、气短,右侧脘腹有滞碍感,精力渐好。
脉弦涩按之不足,舌光绛而裂。
上方附子递加。
2005年7月17日:上方附子已加至60g。
上六楼后觉胸闷痛,休息2分钟可缓解,左肩及上臂觉痛,小腿时胀,他可。
脉弦减舌嫩绛,裂减轻,有少量舌苔。
心电图:(2005年7月15日):T:aVF、V4~6低平,其他导联正常。
2006年4月10日:炮附子渐加至90g,服药约200剂,已可一步两蹬上六楼而不引发胸痛,有些头蒙,胃不和,快走时,胸部尚有不适。
血压:130/105mmHg。
炮附子60g 红参12g 桃仁各12g 僵蚕12g制川乌15g 生黄芪40g 水蛭10g 蜈蚣15条炙甘草9g 赤白芍各12g 地龙15g 全蝎12g土元12g 元胡12g2006年8月电告,情况稳定,未再来诊。
[按] 此乃冠心病重证,屡做介入疗法,均不满意,已失去生的希望,情绪消沉。
中央四台采播后,远道来诊。
以大剂附子温阳活血通脉,经二年多坚持治疗,已明显改善,甚为感激。
相较而言,西药扩冠,起效快,侧重治标;中药慢,然有治本之功。
介入疗法虽可大大提高疗效,但无效者有之,再梗者亦不乏其例。
所以,中药治疗冠心病,仍有巨大优势。
附子回阳救逆,确是良药,是他药无法代替的。
我使用附子有两个指征,一是脉按之力减,二是有寒象,至于其他症状及舌象,都依脉解。
门诊估计,有70%的病人用附子,用量在5~90g之间,常用量在15~40g之间,初次用量不超过30g,一般都是递加。
强调先煎40分以上,曾有一例用量为8g,未先煎,出现恶心、舌麻、心律失常的中毒现象。
历史上有些名医以擅用附子而闻名,但附子最佳用量究竟应多大,尤其针对具体病人,最佳用量应多大,难于统一,很多是依据病情及医生用药经验来把握。
本例舌光绛而裂,是典型的肝肾阴虚之舌,但因脉沉无力,则视为阳虚之舌。
阳虚血行凝泣,故舌色红暗显绛色;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布而舌光裂。
所以长期大量用辛热的附子,舌象反渐有改善,裂纹渐浅,苔渐布,绛色渐淡,此即以脉解舌。
望舌可洞观五脏六腑,而且舌诊较直观,一直被医家所重视,成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我行医前20年,基本以舌为主。
但临证既久,发现有些病人舌象无明显变化,据舌,说不出个子午卯酉,且有些阳虚证见舌红绛,有些热证见舌淡,舌证不符。
后来,渐趋向以脉为重,且以脉解舌,形成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
例八十五:气虚痰蕴化风李某,男,53岁。
1993年2月19日初诊:诊为冠心病、高血压。
高血压已10年,每日服尼群地平,维持在135/100mmHg。
冠心病,心电图: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广泛ST-T改变。
头晕胀大,胸痛胸闷、心悸,常阵发呼吸困难。
寐不实,醒时眼冒黑星。
脉沉濡滑寸弦,舌淡暗苔白。
证属:气虚痰蕴化风。
法宜:益气化痰熄风。
生黄芪30g 蜈蚣20条全蝎10g 僵蚕12g天麻15g 钩藤15g 水蛭8g 怀牛膝20g赤芍12g 桃仁各12g 乳香10g 郁金9g夏枯草30g 生龙牡各30g 珍珠母30g嘱停服西药。
1993年3月23日,上方共服23剂,1剂药分2日服。
心电图已恢复正常,右束支完全传导阻滞如故。
血压维持在150/100mmHg。
开始服头二剂药,出现晕眩,约一小时后自行缓解。
以后再服无此现象。
头晕、胸闷痛、憋气、手麻,均已明显减轻。
胸尚偶有短暂疼痛。
脉沉濡滑,寸已不弦,舌淡红少苔。
上方增生黄芪至120g,增蜈蚣至60条,加知母9g。
1993年4月13日,上方共服10剂,心电图各导联ST-T波正常,左束支完全传导阻滞未复。
血压138/98mmHg。
夜寐易醒,醒时瞬间眼冒黑星,其他症状除。
上方7剂,水煎服。
后未再来诊。
[按]讨论三个问题:1.为何诊为气虚痰蕴化风?诊为气虚的依据是脉濡,濡即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