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在上海美专的印痕
1917年前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
1919年,年轻的林风眠从上海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路,六年后盛誉而归,首站便是回到上海。
抗战时期,他的足迹又曾多次辗转于上海。
1951后,他再从杭州返回到上海,继续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耕耘,隐居长达27年之久。
1977年后,选择寓广益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5、6:7.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3:7-9.上海画报[J ].1932-10-1(833).转引自平西报,1934-5-30(3).见李金发回忆:"后来他在刘海粟那里读了很短的时期(与徐悲鸿一样,始终不愿提起曾为刘学生;其实不过在美专注册求学,刘并不是他的直接老师.奈何很多人喜欢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以自高身价)."转引自李金发《林风眠与我》。
见无名氏.林风眠秘辛(上)[J].中国台北: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1-5-21(18).见五中周刊(廿周年纪念专号)[J].1931 -89: 29-30.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4-10 :335.见"林风眠"又改自何时?李金发在《林风眠与我》中回忆1921年在蒂戎(DIRON )美术学院学习经历时称: "最可纪念的,那时我们提倡改换俗气的名字,林凤鸣的改成风眠,文铮改成闻铮,纪标的改成既漂……"(中国香港:祖国,1956(15)-11:18.)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三卷:恰同学年少(上)[M].上海:中西书局,2013-12:184.期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林风眠形象。
林风眠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1923年赴德国游学。
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
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
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
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艺术名家】林风眠
【艺术名家】林风眠艺术本质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
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东西艺术之前途》(1926年),《艺术丛论》第1页艺术之原始,系人类情绪的一种冲动,以线形颜色或声音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面。
宫女图同上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
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艺术丛论》第20页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横笛同上人类为求知识的满足,所以有哲学之类的科目,为求意志的满足,所以有政治之类的方法;为求感情的充实,故于文哲政法之外,又有艺术。
——艺术,一方面创造者得以自满其情感之欲,一方面以其作品为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事情之助!憩同上人类是一种有情感的动物,因为要把自我的情感,表现出来给别一个人同情,则不能不借着脱胎于空间的或时间的形象如文字,绘画,舞蹈,以及歌唱诸艺术。
——《<前奏>发刊词》(1930年),《艺术丛论》第135页人类益进化,生活益复杂,情感方面需求表现的更多,渐渐地亦就脱离了一切应用的游戏的目的。
显然已经独立的现在的艺术,是单为了美的情感的表现。
琴声同上艺术根本系人类情绪冲动一种向外的表现,完全是为创作而创作,绝不曾想到社会的功用问题上来。
如果把艺术家限制在一定模型里,那不独无真正的情绪上之表现,而艺术将流于不可收拾。
——《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1927年),朱朴《林风眠》第11页艺术家为情绪冲动而创作,把自己的情绪所感到而传给社会人类。
换一句话说,就是研究艺术的人,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上的向上的引导,由此不能不有相当的修养,不能不有一定的观念。
梳妆同上艺术是创造的冲动,而决不是被限制的;艺术是革新的,原始时代附属于宗教之中,后来脱离宗教而变为某种社会的娱乐品。
林风眠
渔村
∗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 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 材。 ∗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 这件《渔村》 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 画中的用色, 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 配置,简单的构图, 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 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林风眠的作品
∗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 合的理想”的画家。 合的理想”的画家。 ∗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 国立艺术院(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 国立艺术院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 广纳人才。 广纳人才。 ∗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谢谢!
林风眠 介绍
∗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 林风眠( )现代画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 爱绘画, 岁赴法勤工俭学 岁赴法勤工俭学。 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 年回国后出任北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 年林风 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 年代定 居香港,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得极大成功。 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二、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观点
中西融合这条路不是林风眠首创的,还有徐悲鸿、岭南画派,以及 在早一点的外国人郎世宁,都是中西融合。徐悲鸿等人的中西融合是从 技法上的结合,他们把西方的写实手段拿来与中国的工具相结合。如徐 悲鸿以水墨画来画素描,或者是将素描的功夫运用到水墨画里,把表现 客观事物的准确性运用到中国绘画中。而林风眠是一种审美观上的结合, 他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相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上林风眠是与 众不同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面貌。他将这一思想贯穿到 教学中去,把西画系与中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星 星之火也就传了开来。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 么,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他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 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 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理解其 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睡 莲 1964年
平远式构图:多用于风 景,通常把主要景物置 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 远。 特点:平和、宁静。注 意平直中的斜线、弧线 和圆形,给平和的状态 增添动势和活力。
辜鸿铭像(局部)
河 塘 1979年
人 体 80年代
抚琴仕女
均衡式:多用于仕女 和静物。无论主体形 象置于画面中央或一 侧,他总极注意左右 与上下的均衡。对称 是均衡的,但林风眠 一般不用对称,而是 用非对称的均衡,即 以不同的形、色、线 的对照与呼应造成变 化中的均衡感。(动 态中的均衡)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
辜鸿铭像(局部)
舞 之一
舞
之二
山村秋天夕阳 上海美术馆藏
他(林风眠)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髓,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林风眠长 期在寂寞中探索,走的是独木桥,人们不易了解孤独者,如果让他走阳 光道,让他踞要路津,对中国美术教育将是幸运或不幸!但人间总不那 么平坦,因确凿存在着另一只潘多拉的大匣子,那里不断飞出吹牛、拍 马、妒忌、诽谤、争权、夺利…… 看画,大家能看,看那画里的形象,评头品脚,画得“像”些,声 名鹊起,于是竖起了名画家的偶像。然而对美的感受与识别,人们的水 平千差万别,美盲确乎要比文盲多,要普及和提高美育,任务何其艰巨。 林风眠彻悟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林风眠,在审美领域中致全力于结 合双方的优点和特点,创造了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他是东方的,也 是世界的,他的绘画语言毋须翻译,他的作品毋须注释,更不容文字的 题跋,他在传统绘画中从事视觉形式感的革新,鞠躬尽瘁。
林风眠——中国画家
林风眠——中国画家林风眠介绍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出生日期:1900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1991年8月12日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逝世地点:香港港安医院贡献:创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
因其家境清贫,曾得到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
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
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
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
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
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
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
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7年定居香港。
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
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清韵逸品 2019-02-17 19:36:27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2)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
出身石匠世家,18岁赴上海,1919年与徐悲鸿、张道藩同期赴法国留学。
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
1924年在巴黎与同学林文铮等组织霍普斯会,并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
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并任校长。
抗战时曾一度潜心创作。
1945年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后复回杭州艺专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任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
文革中遭受迫害,自行将作品交付潘其流撕毁,并化成纸浆倒掉。
1972 获释 1977 获淮出国探亲暂寓香港。
1979 个展于巴黎塞尔努亚博物馆,1986 于东京日本西武集团展出,1987 上海文化局举办林风眠从艺七十週年学术研讨会,1989 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回顾展,中国美协主办林风眠艺术研讨会,并于北京举办林风眠画展,1990 再度应邀至东京展出, 1991 台湾文建会授予美术特别贡献奖及文艺奖章,八月病逝于香港。
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30年代后,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意匠。
其画多方形构图,线钩色染,水墨淋漓,多画秋骛、白鹤、枫林、睡莲、瓶花、仕女等,别具一格,在现代变革中国画的探索中,他的创造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画院的《鹭》、《静物》等。
受其影响的人很多,如吴冠中、黄永玉等。
林风眠作品特色有四:一是块面与线弦的二重唱。
二是採用方纸构图。
三是融合西方绘画光、形、色技法。
四是对立和谐的统一。
仕女画三喜图伎乐 50年代纸本设色67cm×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花间仕女约1940年代彩墨纸本69 x 67 cm 香港三槐堂收藏林风眠绿衣仕女仕女弹阮图 1950年末或1960年代初作蓝衣仕女 1980年代初期彩墨纸本,香港三槐堂收藏仕女 1940年代彩墨纸本 35 x 35 cm敦煌仕女图设色纸本116.5×38.5cm游春图纸上墨水粉68×68cm少女仕女图。
调和中西——林风眠
文|陈传席
调和中西
——林风眠
林风眠 《秋鹜》
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代)……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以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认识上是对的,他要取中、西画之长,达到调和画家内部情绪上的需求。
因而,在他主持国立艺专工作中,则要求学生既学中国画,又学西洋画,以便取二者之长以调和之。
他给国立艺专定的校旨也是: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在美术教育史上,林风眠和徐悲鸿同是最杰出的人物。
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只要这个学校在,林风眠的丰碑就在。
但当潘天寿接任院长后,林风眠的教育体系则为潘天寿的教育体系所替代。
这个问题,我在《“京派”和“浙派”》一文中谈得很清楚。
读者可参看。
但是(又是“但是”,崇拜林风眠的人看到这“但是”二字,肯定吓得半死,可是没办法)林风眠的绘画,虽然取得一定成。
林风眠:画鸟只像鸟,那又何必画呢?
林风眠:画鸟只像鸟,那又何必画呢?林风眠作品林风眠非常喜欢画小鸟,他笔下的小鸟个个姿态生动,有的活泼,有的呆萌。
树枝的线条坚挺锋利,所展现的空间层次,丰厚而富变化。
林风眠作品画中的小鸟,无论是独立枝头,还是在月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
林风眠作品小鸟沉静而自信,远离喧嚣世俗纠葛,体现了一种绚丽与宁静的世界和谐之美。
林风眠作品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画画林风眠生于1900年,尚在弱冠之年便独自前往巴黎留学,回国后旋即以26岁的年龄成为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后被冠以“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
林风眠作品其画既不是传统中国画,也不是传统油画,他把东方水墨和西方色彩相融合,孕育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人称“风眠体”。
林风眠作品学者郑重花了20多年为林风眠立传,他如此描述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有着思索。
”林风眠作品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总保持有一种距离感。
比如他很少去画“梅兰竹菊”,却对松柏、芦苇情有独钟。
猫头鹰常被民间视为不祥之物,因此传统文人和职业画家对它都是敬而远之。
林风眠却偏偏喜欢画猫头鹰。
林风眠作品对于有人批评他画的猫头鹰是冷眼看世界,与他的人生态度神似,林风眠回应也很干脆:“其实画鸟如果像鸟,那又何必画呢,拍张照片就好了。
”他不止一次对他的学生讲,绘画精髓在于“画鸟像人,画花像少女”。
林风眠作品除了画面内容,他的画作形制也与众不同。
手卷也好,册页也罢,传统中国画大多是长方形,但到了林风眠那里,他把它全变成正方形。
林风眠作品策展过林风眠艺术展、北京画院美术馆副馆长郑智威说,“别看只是尺寸比例的变化,如此做法无异于让画面更难处理,属于主动加难度。
”这种作画方式的确丰富了国人的审美取向。
林风眠作品林风眠的小鸟画,是自己感情的表达。
林风眠明确宣示:“画鸟像人”,就是说林风眠画鸟是自己思想的表述。
林风眠作品林风眠作品林风眠晚年在香港写下《自述》,他在文章最后写道:“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作楫,字宗尹,号风眠,福建闽侯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以提倡“中西调和”而著称,致力于融合中西文化,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林风眠的“中西调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教育领域。
林风眠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强迫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传统文化遭受严重冲击,社会风气混乱不堪。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和陈旧思想,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林风眠提出了“中西调和”的思想。
“中西调和”是林风眠对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与协调的一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历史积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实现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林风眠主张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对于林风眠来说,要实现“中西调和”,首先需要从教育入手。
他倡导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办学理念。
他认为,传统中国的教育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但忽视了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西方的教育则注重理性思维和实用技能培养,却忽视了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林风眠主张要把德育和智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除了教育领域,林风眠还鼓励人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中进行创新,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他以自己的文学作品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林风眠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风格新颖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林风眠的“中西调和”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掘。
林风眠生平教学内容
林风眠生平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培养了一批杰出画家
01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林风眠的 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 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创新绘画风格
林风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 新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推动绘画现代化
林风眠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的转 变,使中国绘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强调绘画的社会责任
林风眠认为绘画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人们关注 时代问题。
意境美的营造
林风眠的作品不仅关注形式美,还追求意境美的表现,通过画面传 达出深邃的内涵和意蕴。
形式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林风眠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外在的美 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03
林风眠的代表作品
《仕女图》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仕女的 优雅与婉约。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古代 仕女的形象。这些作品展现了仕女的婉约、柔美和优雅,同时也融入了画家对 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山水画》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丽 与深远。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山水的 美景。这些作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深远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与 人生的感悟。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887-1955),字贻谷,号风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术大师、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
他融汇中西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的结合。
他提出了“中西调和”的画艺理念,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风眠以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新国画”运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画风的束缚。
他的作品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融合,既有着中国画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
他的作品既有着传统绘画的深沉内涵,又具有现代绘画的新颖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理念的形成,既和他受到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也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不开。
他在日本学习过西方艺术,深受近代欧洲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先锋绘画流派。
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又深受法国印象派、野兽派等绘画风格的影响。
这些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使他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林风眠并没有被西方绘画的影响所束缚,在艺术创作中拘泥于仿效,反而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相融合。
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感悟。
他积极倡导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理性继承和创新,提倡绘画艺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林风眠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韵味。
他强调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追求意蕴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的深刻性。
而西方现代绘画则在形式和技法上有着优势,强调色彩、线条和结构的表现,追求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和新颖性。
他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林风眠的艺术实践中,他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
林风眠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 (11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古称嘉应州)梅江区西阳白宫镇阁 公岭村。 1904年,父亲引领临摹《芥子园画 谱》。 1907年,入旧制立本学堂,起学 名凤鸣。 1908年,画中堂《松鹤图》被市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 1914年,从西阳中学高小毕业, 考入省立梅州中学。 1917年,参加梅州中学生组织的 “探骊诗社”。 1919年,梅州中学毕业。告别父 老,同林文铮、李金发一同赴上海报 名参加留法俭学会。 十二月搭乘邮轮安德烈·雷蓬号 赴法。同船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 及蔡母葛建豪。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一、生平:林风眠(1900—1991),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
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
而且,融合东西方艺术,是他早在巴黎求学时期就已确定的奋斗方向,能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怀。
二、画风及内容: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
在这一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
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
观赏这些静物,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
在中国艺术家中,还没有人能把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如此具有心理性。
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
作品中无意流露的东西,远比他说出的意识到的多。
他一再描绘舞台上的关羽、红娘等,已经袒示了他的选择和意向;而他最多画的《宇宙锋》,把赵高与女儿的对峙,画作一丑一美、一黑一白的对照,不只出于形式的需要,也出自爱憎的投射。
他有时把赵女和哑奴以明亮的色调画在前面,而把赵高和赵高式的脸谱作为动荡不安的背景,使人感到比舞台表演更丰富的涵意。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
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
三、艺术理想: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林风眠传奇的一生:5岁母亲被卖,25岁妻儿去世
林风眠传奇的一生:5岁母亲被卖,25岁妻儿去世林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1900年生于广东梅州,1991年于香港病逝。
林风眠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绘画作品。
包括《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甚至教出来赵无极、吴冠中这样的影响中国大画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泰斗,一生境遇却极其曲折,可谓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
母亲被远卖他乡作奴婢据说,林风眠的母亲年轻时非常美丽,年纪很轻就嫁到了林家(具体年岁无详尽资料),但是那个时候林风眠的父亲就已经年迈,并且在儿子刚出生没几年就去世了。
林风眠大约5岁那年,他的母亲与村里一男子相恋,并一起逃离了村子。
但是没过多久,就被人抓了回来。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后来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25岁妻儿一并去逝林风眠自幼喜欢画画,19岁因偶然机遇赴法勤工俭学。
1923年结束巴黎的学业,去德国游学,并偶遇了女大学生罗拉,很快坠入爱河。
很浪漫的是,那时的林风眠德语不好,他们只能靠字典进行交流。
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人的感情升温。
数月后,两人便闪电结婚。
第二年,他们二人回到法国居住,7月份的时候,罗拉临产。
就在两人开始展望新生活的时候,不幸却降临到他们身上。
罗拉难产,母子二人都去世了。
林风眠很悲痛,不久之后就和第戎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阿丽丝·瓦当结为了夫妻。
这位深爱林风眠的法国籍女人, 一生也是充满了悲情色彩,在这不多说。
怕连累他人亲手毁画1966年,林风眠将自己的作品一幅一幅烧掉,他害怕连累别人,所以一幅都没打算留。
可惜画还没毁完,就被抓去了。
当时还有一些上海其他的知名画家同他一起,被送到了上海美术馆进行政治学习,还没有审问的时候就被莫名其妙被安了个“特务”的罪名,被关押起来了。
孤鸿林风眠_名人故事
孤鸿林风眠故乡最伤心林风眠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1900年11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六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有人说母亲被卖到山区不知所踪,有人说母亲被沉了“猪笼”。
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1919年12月25日,在新式学堂美术课上显露天分的林风眠踏上轮船,赴法勤工俭学,离开了故乡伤心之地,从此再没回来过。
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1924年5月,法国东部举办中国美术展,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摸索》深深吸引。
这幅巨画四五米长,三米多高,荷马、但丁、孔子、雨果、托尔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调的沉郁气氛中思考。
蔡元培赞叹画家的艺术天才,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见他生活清苦还给他三千法郎资助。
那时的林风眠不仅艺术上初露锋芒,且新婚燕尔,感情甜蜜,可谓少年得意。
可是他与德国妻子罗达结婚没多久,罗达就在分娩时染上产褥热,与婴儿一同夭折。
爱妻是为了孩子而死,联想自己的母亲,林风眠被深重的悲伤和宿命感吞噬。
被“架”到北平当校长请齐白石出山1925年圣诞节过后,林风眠携第二任妻子阿丽丝回国。
在新加坡中转上船时,林风眠与徐悲鸿不期而遇。
说来也奇,两人同在巴黎美术学院求学,之前竟从来没见过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救世的呼唤、爱的温馨、力的颂美、沉郁或婉转的情思。
总的特质,是热情洋溢,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隐含着某种内在的悲悯。
这和他的年龄、他的欧洲的学习与生活是一致的。
林风眠赴法留学希望自己能多学些中国没有的东西,尤其对写实西洋绘画很感兴趣,但在法国导师杨西施的启蒙下,他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
林风眠l963年回忆道“在巴黎,那高耸的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一定还是从前那样阴森寒冷的吧!在这个时候,是不是也有人带着笔和纸,啃着冷硬的面包,在对着东方的古董鉴赏和临摹呢?四十多年前,我不知在那里度过了多少晨昏,也是在那里开始学习我们祖国自己的艺术传统。
说起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不由得又使我怀念我的法国老师——浮雕家扬西施来了。
”从那时起,林风眠在他6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没有偏离用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的道路,并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改良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1924年,林风眠与林文铮共同组织艺术社团——海外艺术活动社。
成立留欧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参加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当时在欧洲考察教育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展目书中作序:“一民族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料……研究美术之留学生,以留法为较多,是以有“霍普斯会”与“美术工学社”之组织。
其间杰出人才,非徒摹仿欧人之作而已,亦且能于中国风作品为参入欧风之试验,夫欧洲美术参入中国风,自文艺复兴还日益显著,而以今日为尤甚。
足以徵中西美术,自有互换所长之必要……”此时的林风眠风华正茂,如饥似渴地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喜读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著作,也渐对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派的毕加索、还有表现主义画家卢奥和具有东方韵味装饰风格的画家莫迪格利亚尼等人的品,以及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渐渐形成了中西绘画结合的思想,提出把东方的绘画传统与西方的新艺术风格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拟走创新中国绘画之路。
林风眠的仕女和裸女,不同于任何古今仕女画和西方式的裸体作品。
他用毛笔宣纸和典雅的色泽,捕捉着一种幻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美。
如果说古典仕女画多传达压抑和遮蔽着的爱欲,西方裸体多表现张扬着和敞开了的爱欲,林风眠的作品就介于两者之间,表现的是升华了的爱欲,感觉朦胧化了的女性美和肉体美。
感官刺激淡化了,对肌肤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姿致情态和文化气质的塑造。
爱欲的流露敞开了,但又是东方的、中国的、潜意识的。
它有古典仕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一方面流溢着异性的温馨,又一方面透露出对人欲物欲的厌倦。
并无“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感怀,却可以感觉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老传统的影响。
不妨说,这是林风眠创造的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女性美。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
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
而且,融合东西方艺术,是他早在巴黎求学时期就已确定的奋斗方向,能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怀。
在远离文化中心地带的南岸土屋,一住就是六年多。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
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个比较:八大山人的画也充满孤独,但那是孤独而愤,演为清狂。
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众多后继者诸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林风眠的执着纯朴的艺术求索不免孤独,他在各时期总被人觉得“不合时宜”。
细心的观者可以发现,林风眠艺术的疏远政治主要还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如何,乃出于他对艺术本质和功能的看法,以及对艺术创造本身的痴情。
他为此曾被批判为“形式主义”、“情调不健康”,乃至遭受政治上和肉体上的迫害。
这真是一幕悲剧。
像林风眠这样偏重于吟咏自然美、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善的理想,不也是可敬、可贵的么!徐悲鸿作品中传统式的英雄落魄、悲歌慷慨或义骨侠肠比林风眠西方式的悲愤和哀痛赢得了中国各界较多的喝彩,其原因也正在于它们更近于传统思想和传统心理,而林风眠直言不讳的揭露和赤裸的人文主义态度,不如揉汇着儒家经世思想的忧国忧民更适合人们的口味。
平心而论,在20到30年代,林风眠无论作为美术教育家和艺术运动的领导者,还是作为有思想深度的独创性画家,其成就和影响都不在徐悲鸿之下。
后来徐悲鸿声名日盛,林风眠寂寞蛰居,久而久之,连那个曾叱咤风云的林风眠形象也被人们淡忘了。
这除了宣传上的倾斜之外,与社会环境的选择也有关系。
这不只是林风眠个人的偶然性遭遇,而是一种时代性的现象。
在文化界,何只林风眠一人如此?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个很高、很美的境界。
“画中有诗”并不是说画中一定要有题诗,画无诗意,即使题上许多诗,也是索然无味。
“诗画同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东坡的高论,也许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这“天工”,是指自然、真实;这“清新”就是新鲜活泼,别具一格。
林风眠的画,虽然也不题诗于画,只在不显眼的边角处,签名、钤印了事,但格调高雅、意境清新、内蕴醇厚、诗情洋溢。
中国画的立轴长于表现高远、深远之“空”境,长卷便于展示寻幽探胜的“动”趣,而林风眠“新仕女图”的这种小幅方形构图,与西画的焦点透视相谐,有利于特写式的近景刻画,从而使画面在平衡、稳定和完满中具有更单纯、更直观的视觉力度,更有利于画境的营造和诗情的抒发。
林风眠独特的色彩语言同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作用来渲染气氛,以表达深刻细腻的感情。
林风眠笔下的“新仕女图”和传统中国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他采用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画面效果和作品所体现的意境,却又体现了东方诗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林风眠“新仕女图”的中西结合,就是以中国画的韵律感为骨干,画面中“形”的变化、转折,服从于韵律的“调度”。
正如吴冠中所说:“他的画幅多方形,画中内涵多圆形”,然而“圆中有锐,寓俏于拙,这是林风眠画面迷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戏曲人物是林风眠“新仕女图”的重要题材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林风眠探索和借鉴西方立体主义的方法,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戏画”,如《红娘与莺莺》《贵妃醉酒》《白蛇传》《宝莲灯》《南天门》等。
在林风眠笔下的这些舞美人中,中国戏曲旦角的独特韵味,得到了深层次的挖掘。
那些瓜子形、椭形的俊秀面容,以及由各种几何形色块构成的物饰、道具,通过有机的组合,营造出一种错综复杂、具有音乐感的形式美。
人们细加研究,就不难发现,《乐伎》中洋溢着盛唐敦煌壁画的风采,《霸王别姬》中蕴涵着汉代画像石的韵味,《水漫金山》中流淌着民间艺术的灵性,这是“纯粹的本土艺术”与西方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的产物。
在色彩的运用上,林风眠无疑也是独创的。
他常常把水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既有较强的色彩感,又显得色调和谐、沉稳。
他的“新仕女图”最主要是从中国陶瓷艺术中获取灵感和技术,尤其是得益于宋瓷透明性色泽的纯净及高雅的格调。
林风眠的高明之处在于,凭借对西方绘画特别是后印象派绘画的深刻认识,他用典雅的色泽捕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使美人图中光与色的韵律融会进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具有自然光色所不可比拟的表现力。
当然,在林风眠的“新仕女图”中,黑白仍然是“主旋律”,其他色彩则是“和声”或“节奏”,是丰富主旋律的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