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参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核脊髓束
21
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纤维损伤所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系 的冲动,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肉萎缩等
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中央 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 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 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楔束
薄束
9
薄束和楔束:脊髓后索病变
或损伤时,伤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楔束 薄束
10
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
脊髓灰质I层和IV-VIII层细胞, 以颈、腰骶膨大处最为集中, 经白质联合越至对侧,在上1-2 节对侧白质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终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网状脊髓束
25
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
颈部的运动。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26
牵张反射
是最常见的一 种骨骼肌反射, 属单突触反射
维持姿势
35
屈曲反射
属多突触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 射活动
多节段的
36
3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22
前庭脊髓束:起自
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 同侧前索外侧,止于板层 VIII和部分板层VII 。主 要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 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 重要作用。
前庭脊髓束
24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
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 在同侧下行于白质前索和外 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 VIII层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 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
1
后角: 从后向前: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含联络神经元
中间带 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 中间带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前角运动神经元 位置——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
功能——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躯干、四肢肌)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灰质(“H”形灰质柱)
Ⅰ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腰骶膨大部
中胸部
5
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来自延髓)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6
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后角
外侧部 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 前角
灰质连合中央管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2
白质 位置 围绕灰质周围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 组成
短的脊髓固有束 不同节段灰白质构成形态模式图
C1 C4 C7.8 T2 T12
L5 S3 S4
4
灰质Rexed分层模式图
11
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半躯
干和肢体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有明确定位关系,由内向外一次为 颈、胸、腰、骶节的纤维。 一侧损伤则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 下区域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12
感觉传导径路示意图
痛温觉:后根神经节 -脊髓后角细胞(换 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 -丘脑外侧核
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 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
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20
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
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终 于各脊髓节段的Ⅴ、Ⅵ、Ⅶ层,经 中继后再到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 调节肌肉的紧张和运动的协调,免 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 。同时和 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 动发挥重要影响。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7
薄束和楔束:为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支
进入脊髓后上升而成(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 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薄束、楔束传导来自 躯干、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和皮肤感受 器的冲动。
楔束 薄束
8
薄束和楔束:薄束传导来自下肢
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 干上部的冲动,经过延髓薄束核与楔束 核转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最后传至 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 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 觉(如辨别两点之间距离和物体纹理粗 细)。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17
皮质脊髓侧束
纵贯脊髓全长 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
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躯体定位自内向外排列为 颈、胸、腰、骶
18
皮质脊髓前束
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 的随意运动。
19
皮质脊髓束
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 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
深感觉、精细触觉: 脊髓后索-延髓薄束 核、楔束核(换神经 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
13
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同侧L2以上
背核,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传导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反馈其活动信息到小脑,参与调解下肢 肌张力和肌肉间的共济协调等过程。
脊髓小脑后束
14
脊髓小脑前束:此束起于双侧
(以对侧为主)腰髓以下节段V-IX层 (中间内侧核),经小脑上角终于小脑 皮质,也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到小 脑。
脊髓小脑前束
15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16
皮质脊髓束:起自大
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 体,大部分越到对侧于脊髓 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 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 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侧 称为皮质脊髓前束。 延髓
21
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纤维损伤所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系 的冲动,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肉萎缩等
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中央 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 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 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楔束
薄束
9
薄束和楔束:脊髓后索病变
或损伤时,伤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楔束 薄束
10
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
脊髓灰质I层和IV-VIII层细胞, 以颈、腰骶膨大处最为集中, 经白质联合越至对侧,在上1-2 节对侧白质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终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网状脊髓束
25
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
颈部的运动。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26
牵张反射
是最常见的一 种骨骼肌反射, 属单突触反射
维持姿势
35
屈曲反射
属多突触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 射活动
多节段的
36
3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22
前庭脊髓束:起自
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 同侧前索外侧,止于板层 VIII和部分板层VII 。主 要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 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 重要作用。
前庭脊髓束
24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
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 在同侧下行于白质前索和外 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 VIII层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 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
1
后角: 从后向前: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含联络神经元
中间带 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 中间带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前角运动神经元 位置——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
功能——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躯干、四肢肌)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灰质(“H”形灰质柱)
Ⅰ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腰骶膨大部
中胸部
5
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来自延髓)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6
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后角
外侧部 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 前角
灰质连合中央管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2
白质 位置 围绕灰质周围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 组成
短的脊髓固有束 不同节段灰白质构成形态模式图
C1 C4 C7.8 T2 T12
L5 S3 S4
4
灰质Rexed分层模式图
11
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半躯
干和肢体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有明确定位关系,由内向外一次为 颈、胸、腰、骶节的纤维。 一侧损伤则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 下区域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12
感觉传导径路示意图
痛温觉:后根神经节 -脊髓后角细胞(换 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 -丘脑外侧核
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 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
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20
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
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终 于各脊髓节段的Ⅴ、Ⅵ、Ⅶ层,经 中继后再到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 调节肌肉的紧张和运动的协调,免 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 。同时和 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 动发挥重要影响。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7
薄束和楔束:为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支
进入脊髓后上升而成(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 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薄束、楔束传导来自 躯干、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和皮肤感受 器的冲动。
楔束 薄束
8
薄束和楔束:薄束传导来自下肢
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 干上部的冲动,经过延髓薄束核与楔束 核转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最后传至 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 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 觉(如辨别两点之间距离和物体纹理粗 细)。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17
皮质脊髓侧束
纵贯脊髓全长 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
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躯体定位自内向外排列为 颈、胸、腰、骶
18
皮质脊髓前束
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 的随意运动。
19
皮质脊髓束
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 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
深感觉、精细触觉: 脊髓后索-延髓薄束 核、楔束核(换神经 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
13
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同侧L2以上
背核,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传导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反馈其活动信息到小脑,参与调解下肢 肌张力和肌肉间的共济协调等过程。
脊髓小脑后束
14
脊髓小脑前束:此束起于双侧
(以对侧为主)腰髓以下节段V-IX层 (中间内侧核),经小脑上角终于小脑 皮质,也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到小 脑。
脊髓小脑前束
15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16
皮质脊髓束:起自大
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 体,大部分越到对侧于脊髓 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 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 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侧 称为皮质脊髓前束。 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