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2课时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2.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笔头、荷塘月色插图、教案、学生作业册;2.学生:作业册、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荷塘月色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月亮、荷塘和周围景色。
2. 想象绘画(10分钟)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在荷塘边,观察月亮照射在荷塘上的景色,并用铅笔在作业册上进行素描绘画。
3.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请学生用描绘荷塘月色的词语进行讨论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来描述月亮、荷塘、荷叶、青蛙等元素。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观察荷塘月色插图,然后利用小组内讨论的词语和素描画出荷塘月色景象。
最后,学生团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各组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共同完善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拓宽思维。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在对自然景色描绘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学生在作业册上继续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描述所绘画的荷塘月色景象;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团队合作活动也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创造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成功绘景的妙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月亮的诗文: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4、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高洁)关于荷花的诗文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正直)2、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思乡)3、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景愉悦)月亮与荷花文人自古咏之,但情感却各有不同,当荷花遇上月亮又会是什么样一番情景呢,今天让我们随着散文家朱自清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去感受另一份独有的心情。
(二)、过程1、学生配乐朗诵4、5、6段。
(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划出喜欢的语句2、明确这三段分别写得内容。
(4——月色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塘四周)3、结合4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结合5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月色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通感、比喻、博喻、叠词,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第3、4问开始的设计是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文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引出抓景物特点写景①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⑥②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1期),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问 题 解 答
情感变化分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 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 复杂心态。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 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 者在短暂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还是得 回到令人愁闷的现实中来。正因为如此, “什么也没有”更衬托出内心的失落与 空虚。
得 宁 静
小径
荷塘四周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问 题 解 答
情感变化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 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 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 篇。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 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采莲赋: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
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 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 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 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 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西洲曲:秋天到南塘采莲,亭亭的荷花高过人头,
低头采摘莲子,莲子的颜色清澈如水,就如我思君念 君之心。
文章后面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 的句子,这两处引用有何作用? • ①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 “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 消受”的惋惜之情,它们都是作者企望 超脱现实的思绪,它们搅扰了作者宁静 的心境。
(引用内容本身的意义)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②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比喻
③歌声,象煞 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通感
运用通感要注意抓住各种感觉之间 的联系即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 读者受到艺术“感悟”。
展示第5段: 塘上月色:月光—比喻—幽静唯美
运用动词—月的朦胧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月光朦胧与柔和。
展示第6段: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 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 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 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 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 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 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 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 嫣红的火光。
朱自清: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 然更乐意。
通感:
即感觉的转移,是使各种感官 产生的感觉相互沟通,使难以 名状,难以言传的感觉变得具 体可感。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离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内拓展:
例:听着这首舒服的歌,仿佛远远闻见淡 淡的芳香绕梁。
区分通感和比喻: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 浪花里蹿。
学习目标: 1、诵读4—6段,学到写景方法。 2、学以致用,培养运用写景技巧鉴
赏文段和体会文章美感的能力。 3、发现自然中的美,诗意的生活。
▪、
复习:
回顾本文写作思路及作者情感变化。
(1-3)夜赏的缘由 (4-6)夜景描写 (7-10)又回到现实
淡淡的愁 暂得喜悦 一丝愁绪
预习检测:
有情感的朗读4-6段
作业: 修改自己的写景语段。
❖生活处处皆是美,只需要你去发现哦!
谢谢欣赏
高中语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2课时教案两套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的: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2.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通感的运用三、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3.加强朗读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作业题含解析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作业题(含解析)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和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mí)倩影(qiàn)风姿(zī)B.温馨(xīnɡ)宛然(wān)惊诧(chà)C.蓊郁(wěnɡ)厄梦(è)恩泽(zè)D.倏地(shū)风致(zhì)袅娜(liǎoluó)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______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______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______起在荷塘里。
A.泻漏荡浮B.照漏摇浮C.泻洒荡升D.照洒摇升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说起兴建香港少林寺的初衷,释永信直言不讳:少林文化多年来在海外备受欢迎,而香港是东西文化会聚的地方,在香港兴建少林寺,更有利于推广少林文化。
B.姚明身上折射出的中华文化的底蕴,让美国人面目一新,同时也让美国人钟爱的篮球运动打上了中国印记,而姚明也因此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名片。
C.2月23日,长龙舞动、南狮腾跃,广州中山纪念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广东正式启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D.2月中旬的雨雪天气,使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旱情有所缓解。
然而,接踵而至的降水并没有完全驱走干旱,一些地方的旱情仍十分严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整体格局既然尚未形成,但作为公务员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步骤,公务员主管部门今年将积极推进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制度建设。
B.中国制定了庞大的政府支出计划,采取加大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和减税等,以应对全球经济下滑和维护社会稳定。
C.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 两段写景的异同
2、作者是怎样从这几个方面进 行描绘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 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荷叶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荷花 拟人、博喻 荷香 荷波 流水
通感
比喻
由 上 而 下Biblioteka 动 静 结 合拟人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生动精当的动词
泻、浮、洗、笼、画 通感、比喻
荷 塘 四 明确: 周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 都写了树、小路 的 景 不同点: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 阴森,写得简略。 色
朱自清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 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 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 的语段:
第4段: 第5段: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月 色 下 的 荷 塘
1、这一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月下荷塘美景的?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的主旨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影响。
3. 体会课文中所呈现的唯美意境和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课文对其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实践和阅读广度。
第五部分:教学方式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所学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和思考深度。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书面表达。
3.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意图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好,汲取智慧,成为有情怀的文学人。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
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熟悉《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二、教学准备1.《荷塘月色》的复印件(每位学生一份)。
2.PowerPoint 幻灯片或者白板、黑板。
3.学生回答问题的名句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月亮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注意。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月亮能发出光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阅读荷塘月色(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学生阅读一段并讨论,然后汇报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情景,并帮助他们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
3. 理解人物的内心矛盾(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名句卡片。
•让学生找到自己名句所代表的人物内心矛盾的描述,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2.这些矛盾对人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3.你理解和同情这个人物吗?为什么?4. 教师解读故事情节(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解读关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5.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带领全班一起解答练习题。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人物的内心矛盾的?你有哪些阅读策略帮助你理解故事情节?•结束本节课。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习题。
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荷塘月色是一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旨在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与博大精深。
本教案针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荷塘月色》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描写。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分析诗歌的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探索诗歌的意境描写,感受其中的美与寓意;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荷塘月色》的抄写版或PPT演示;2.课堂音乐设备;3.绘画用品,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启发(15分钟)1.利用图片或真实环境,引领学生进入夜晚荷塘的场景;2.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你见过吗?你猜测荷塘的夜晚是怎样的?第二步:诗歌朗读与理解(20分钟)1.教师朗读《荷塘月色》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2.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3.分析诗句,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诗中的月色和荷塘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中有哪些比喻或意象?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描写手法?第三步:音乐与诗歌结合(20分钟)1.播放与荷塘夜景相配的音乐,如清音乐等;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在心中回想诗中景象;3.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与荷塘夜景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四步:绘画表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荷塘夜景,如月亮、荷花、蛙鸣等元素;2.学生使用绘画用品,在纸上表现自己对荷塘夜景的理解和想象;3.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并描述自己的绘画意图和感受。
第五步:开展创作活动(25分钟)1.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景物或场景,以诗的形式表达对其的情感与想法;2.学生可以参考《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或发挥自己的创意;3.学生分组互相交流、评价和提供建议;4.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向全班分享。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for the second class of moonl ight in lotus pond《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章2:《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章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教时【教学过程】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导入语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导入语荷塘月色是一门以探索自然之美为核心的课程,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景色和现象,学生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导入语,为学生们打开探索自然之美的大门。
1.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主题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荷塘月色这门课程的主题是探索自然之美。
第二课时的主题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2. 导入语的重要性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并预设学习的目标。
3.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导入语的构思为了让学生们对第二课时的主题有所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一个美丽的荷塘夜晚来引入这节课。
夜幕降临,一片寂静的湖泊上荷叶相互掩映,只有微风吹过的声音,宛如优美的乐曲。
月光洒在荷塘之上,映照出一片银色的光辉。
你能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场景中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尽情地感受荷塘月色带来的宁静和美丽。
4. 导入语的引导思考在描述完荷塘夜晚的美景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觉得荷塘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是不是很美丽?•月光对荷塘的影响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荷叶在夜晚会相互掩映,形成一片独特的景象?•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过类似的自然景色?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地思考和观察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并引发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5. 导入语的总结好的导入语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思考,为整个课程打下良好的开始。
在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导入语中,我们通过描述荷塘夜晚的美景来引入课程,并通过引导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和观察自然界的美丽之处。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美妙的课程,探索自然之美吧!以上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导入语的文档。
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思考,为学习的展开做好铺垫。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
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和句型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进行分析;
2.语言点:掌握文中涉及的生词、词组、句型结构等;
3.写作能力:运用所学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阅读理解
1.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
2.全班讨论,结合文中人物行为、动机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逐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4.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的文本片段。
3. 语言点解析
1.定期对重要生词和词组进行解析;
2.介绍和练习本文中的重要句型结构。
4. 写作练习
1.给学生讲解相关写作要求和技巧;
2.阅读样例提供思路,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写作练习;
3.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和状况,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语言点进行写作。
四、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提问互动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课堂练习中选取的写作题目,学生应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所学语言点进行写作。
六、教学反思
本课扎实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增强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信心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主动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泻”“浮”为什么用得好?可否用 “照”替代“泻”,用“漂”替代 “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 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 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有点呆板。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 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 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 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飘”虽与“薄薄”相呼应, 但既“飘”便“散”、便“逸”, 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柔之美。
(三)、叠词的音韵美。
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 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到,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 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 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翁蓊郁郁的”,“翁蓊 郁郁”不但说明树林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 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比比即是,富 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 脉脉,风姿绰约。
(二)、动词的锤炼美。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
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亲密无间的形象。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 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四)、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 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 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 点。如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 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 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 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 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
2、通感(移觉)美
(
1清嗅 香觉)来自相通( 歌听 声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
2光 视
影觉 )
相通
( 名听 曲觉
)
和谐优美
3、比拟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
“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 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愁
喜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我什么也没有
荷叶
月 荷花
下
的 荷香
荷
塘
荷波
流水
画面美
立体美
近
静态美
上远
色彩美
动态美
下
近
意境美
景 素淡朦胧 幽静安宁
意
境
情
美 喜悦 哀愁
缘情写景,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美
(一)修辞美
比喻美 通感(移觉)美 比拟美
(二)动词的锤炼美 (三)叠词的音韵美
动词的动锤词炼的美锤炼美
1、找出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的句子,想一想它们的相似点是什么?
2、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请找 出来,好在哪里?
3、观察校园某一处景物,写一段200字 左右的文字,能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突出 景物的特点,寓情于景。
附《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 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船头来回 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 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 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 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 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 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 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四)数量词的点缀美
语言美 (一)、修辞美
1、比喻美
1、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相似
形态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相似
晶莹剔透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相似
忽明忽暗
请指出下面两句的修辞手法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美
结构美 画面美 意境美 语言美
结构美
首尾呼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妻已睡熟好久了
我------带上门出去
轻轻地推门进去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环形结构
这几天心里
不 宁 静家 文眼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求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小径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