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件新人教必修二39页
羞涩地打着朵儿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娇怯不语 轻盈多姿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的似的。
荷 花
月下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 下
荷叶: 舞女的裙
水墨荷叶图
荷花: 明珠,星星
比得巧,
荷香: 飘渺的歌声
比得 美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暂时解脱的 喜无法永久摆脱的 愁
诵读指导
▪ 清幽淡然 散步时的一只小夜曲
▪ 动词形容词 比喻拟人通感句
▪ 重读与轻读的安排
叶子
七个“叶子”的读法不尽相同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 的舞女的裙。
舒展、旋转的美。亭亭玉立、修长婀 娜、灵动飘逸。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像明珠、 星星、美人。
拟人的美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联想法
袅娜地开着
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 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 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 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 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 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 意境相当优美。
静 静 地 泻 在 这 一 片 叶 子 和 花 上
炼字品味美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朦 胧 和 谐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
→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 动
清 幽 热 闹
路:幽僻 寂寞 杨柳:阴森森 月影
恐 怖 朦 :峭楞楞如鬼一样胧 幽 暗
灯光:没精打采 月光: 淡淡的
树色“阴阴的”,月光淡淡 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灯 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
离家
心里颇不宁静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 的生活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荷塘四周
难脱愁思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淡淡的喜悦
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 有淡淡的喜悦”。它有淡淡的忧愁,作者开头写到“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 散步以排遣。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 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 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 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 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文中对江南生活的怀恋,可 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 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我们说文中有淡 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荷塘月色》课件 第二课时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 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 指什么?“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
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 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 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 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 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 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 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 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 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 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 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 “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 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 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 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 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突出了恬静朦胧境界。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 又鲜艳欲滴的状态。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 引人入胜。
“画”——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
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 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 “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 爱之情。
第六段 荷塘四周一带远山”中 的“带”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的 “带”字好,好像带子那样绵延。“带” 将名词活用成量词,使它要修饰的中心语 也带上了这个量词的意味,将远山那连绵 飘逸的感觉写出来,比常见的量词“座、 群”更有表现力。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仿造一个 以名词代量词的句子? 他有一饼圆脸。
14荷塘月色_朱自清(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叙事和情感脉络,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疏通文章叙事与情感两条线索。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领略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二、由古诗文中关于荷花、月亮的名句进入课文。
三、总体把握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1.层次划分全篇8个自然段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2至第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行文的主体,写作者观赏荷塘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分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第一层,2、3自然段,写沿着荷塘的那条小煤屑路;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三层,第5自然段,写荷塘里的月色;第四层,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而第7、8自然段则是全文第三部分,作者沉浸在联想当中结束夜游归家。
2.情感变化随着夜游的开端、发展、结束,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宁静,到观赏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到最后夜游结束时心情重回苦闷。
四、具体梳理叙事、情感两条脉络。
1.叙事脉络(1)第一部分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
同时引领全篇,是文章的文眼。
为排遣忧愤,超脱现实,作者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怀着欣赏美景、改变心境的期待,走出了家门。
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是为了平静这几天不宁静的心情。
(2)第二部分a.第一层这一层描写的景物对象主要是那条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将今晚的小路与往日进行对比,写出今晚苍茫的月色给原本阴冷、寂静的小路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二者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让作者暂时抛下了现实中一切的束缚与烦恼,有了接下来受用眼前美景的轻松心情。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散文欣赏”中的第二节“荷塘月色”。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当时的心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文章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文章解读(2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c. 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出示例题:分析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例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5分钟)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荷塘月色》2. 内容:a. 语言特色:优美、生动、形象b. 意境描绘:荷塘月色、静谧、美丽c. 情感表达:抒发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d.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示例:我喜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
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和静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领会其描绘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
2. 掌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散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情感线条的把握,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课文打印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回顾(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
3. 语言特色分析(15分钟):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4. 情感线条解读(15分钟):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美句,并分享各自的感受。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修辞手法,现场创作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3. 情感线条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2)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绘荷塘月色的短文。
答案:(1)答案示例: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与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静谧与温柔。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和情感线条,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散文的魅力。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学会用心感受并表达美好。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精品课件
“洗”:花叶在月下的特点,洁白纯净、娇艳欲滴。
“笼”:花叶在青雾中的朦胧含蓄之美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 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歌 声
( 听 觉 )
答案: 2
光 影
(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听 觉
)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 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视 觉转为听觉)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品位本文清秀优美的语言。
2、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3 、迁移学法,学以致用。
高考链接
如何赏析景物描写?
讨论研讨第4自然段: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 4、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 、鉴赏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 并说说理由。
通感的表达效果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
巩固练习:
月光如水
月光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塘 上 月 色
正 面 描 写 侧 面 烘 托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 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 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体现了 素淡朦胧,优美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 的喜悦之情。
• 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 更在于怎样写的。找出文中运用了那 些修辞手法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指 “不能朗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 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 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文本探究
• 本段作者精心选用了一些叠词(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仿照下面的例子 从原文中摘选一句运用叠词的句子进行赏析, 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相照应,且呆板没有新意。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 状态。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水 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 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 静中有动,且与“笼”形成 照应,能形成朦胧的意境。
动
静
洗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下一种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状 态。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 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荷叶上投影的 月色的“倩影”——真且美。
小结: 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 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 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生 动逼真、活现。
赏析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 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这”指代什 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思考: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 叶子有什么妙处?
思考: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 叶子有什么妙处?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14.2《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问题二
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 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和博喻的修辞手法。
【例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
【解题关键】从三个不同角度对一个景物进行 比喻。
【思路引领】先明确一个描写对象,用拟人和 比喻手法进行修饰。针对对象三个特点分别设 喻。同时注意句式与例句的类似性。
写景分析
月光下的荷塘
多感官结合 动静结合
远景
比喻
荷叶:多、密、高挺、圆展 以动写静
视觉
荷花:少、白、姿态各异、 点面结合
视觉 晶莹润泽、娇羞柔美 博喻 近景 荷香:轻、淡、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通感
嗅觉
拟人
流水:脉脉
听觉
以无写有
荷塘里的月光 正侧结合
月光:流动、 雾:薄、轻柔
比喻 动静结合
叶子和花:白净、朦胧 比喻 比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
玉案》 博喻中的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对本体进行全方位修饰, 而非同一角度的多次重复。
写景分析
月光下的荷塘
多感官结合 动静结合
远景
比喻
荷叶:多、密、高挺、圆展 以动写静
视觉
荷花:少、白、姿态各异、 点面结合
视觉 晶莹润泽、娇羞柔美 博喻 近景 荷香:轻、淡、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通感
【参考答案】 (1)视觉转化为听觉。诗人把杏花无声的姿态 和色彩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让人在视觉里获 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 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2)视觉转化为触觉。夜色是视觉,通过视觉 调动触觉,产生夜色的“凉”的感觉,突出了主 人公孤独凄凉的心情。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第二教时【教学过程】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
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4.1《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采莲赋》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西洲曲》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动
内强 心烈 矛对 盾比
冷、静
月
光
下
衬 而 托
荷 塘
之幽
雅
XX
X
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域
曲折幽僻的路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面
素淡 借景抒情
XXX 寓情于景
思考: 这一段写到了月色吗?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1. 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 荷塘美景。
2. 淡淡的喜悦。
第4段 小结
• 画面美:
• 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 写景技能:
• 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 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奇妙 使用
思考: 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这两段写什么内容?显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1. 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故乡的思念。 2.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意在摆脱不XXX的心情。
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 是作者又回到现实。摆脱不了现实,XXX也只是片刻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
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欣赏第7-8段 用你的话说说《采莲赋》
《采莲赋》
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船采莲来。鹢鸟画船慢 慢掉头,双方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儿微移浮 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 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笑微微,又怕水珠 溅湿衣衫,担心船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第二课时
鉴
赏月
月
光
·
荷
光
影
和
塘
影
上
的
月
色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比喻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 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富有情趣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 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喜悦中又似有忧愁 (虽获得了暂时的超脱, 但仍有淡淡的忧愁)
特点: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本段荷塘四周,跟( 第二)段相照应. 2.本段重点写( 树)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 的寂静、阴森
3.写作思路: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 1、自读第六自然段,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
言特点等方面赏析荷塘四周的景色。 • 2、诵读全文,继续寻找品味作者淡淡的景,淡淡 的情。
请依据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淡然。 • 例:
•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闲适。 •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 • 陋室是刘禹锡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高雅。
•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作用于人的听觉)
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
• 喻体——渺茫的歌声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
•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
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 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听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明确:
1、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周围
朗诵第四自然段 • 月光下的荷塘,呈现出独特的美,试找出其中描
绘了哪几种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飘渺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识回顾
明线:空间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
小径
求宁静
颇 不 宁 静 得 宁 静
家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荷 塘
失宁静
小径 空间结构和情感线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精读4、5段,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和
语言风格方面赏析。
2.探究:结合背景分组讨论作者“淡淡”的情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1、运用比喻
• 2、运用拟人 • 3、运用通感 • 4、使用叠词 • ——语言自然流畅、典雅、充满诗意
淡淡的景,淡淡的情 • 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找到你认为能表现作者“淡淡” 情怀的句子,感悟淡淡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难以言说的 淡淡的情。 • 例: • 第五段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以不能朗照”,这一句在满月中却有些遗憾,这层淡 淡的云笼罩在作者心头,朦胧中可见作者内心迷茫。
静 态
动 态
流水: 脉脉的
由上到下,高低转换
朗诵第五自然段 • 荷塘上的月色,是光与影的和谐,课文中描绘了
怎样的月光与月影?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月影 像画在荷叶上
流动之美 素淡朦胧
倩影之美
参差斑驳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