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b0969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7.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b9d4b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8.png)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1、清醒患者。
操作前查看患者床头卡片(查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与其确认身份,无误之后,再执行下一步的操作。
2、手术患者需在术前由病房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应清晰、准确填写腕带信息,禁止涂改,须经双人核对腕带信息与患者相符后方可为患者佩戴。
手术当日接患者时再次核对患者身份,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核对患者身份,术前麻醉师、主刀医师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术中执行操作前通过腕带核对患者信息确认身份,术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后交接,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新生儿、手术及危重患者。
评估患者病情,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填写患者信息,家属确认双人核对签名,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核对腕带信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b502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0.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f45d5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6.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
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
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
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
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注册登记:病人到达医院后需要前往挂号处进行注册登记,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病情描述等内容。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46beb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7.png)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74049e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d.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2)1. 记录身份信息 (3)2. 标识物品 (4)a. 手腕带 (5)b. 腕带标签 (6)c. 病历夹 (6)3. 认证流程 (7)a. 入院时身份确认 (9)b. 转科时身份确认 (9)c. 复查时身份确认 (10)d. 出院时身份确认 (11)4. 身份识别技术 (12)b. 面部识别 (15)c. 血液识别 (16)三、病人身份识别程序 (17)1. 初始识别 (18)a. 入院登记时 (19)b. 手术/检查前 (20)2. 过程中的识别 (21)a. 手术/检查中 (22)b. 转科时 (23)c. 复查时 (24)3. 结束时的识别 (25)a. 出院前 (26)b. 离开医院时 (27)4. 质量控制与监督 (28)b. 质量检查 (29)c. 投诉与改进 (30)一、内容概括病人身份识别的目的与重要性:强调准确识别病人身份对于医疗服务、医疗决策以及防止医疗差错的重要性。
识别制度:详细阐述医院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包括病人信息登记、核对制度、身份确认流程等。
识别程序:介绍病人身份识别的具体程序,包括病人入院时的身份核实、治疗过程中身份信息的更新与核对、使用多种识别手段如姓名、身份证号、病历号等。
特殊情况处理:针对无法自我陈述或昏迷等特殊情况下的病人身份识别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培训与教育:要求医护人员掌握病人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的执行效果,不断改进和优化相关流程。
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对于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的患者,应由两名及以上医护人员共同确认其身份,并记录相关信息。
在手术、特殊检查和治疗前,由手术室或相关科室负责再次核对患者身份。
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上述身份识别方法和流程,将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处理。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4065ac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1.png)
定义与概念
病人身份识别是指医护人员通过询问、核对、查验等方式, 确认病人身份的过程。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院为了确保病人身份的准确性和一 致性,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02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确认流程
01
02
03
首次就诊
患者出示身份证或其他有 效证件,填写病历资料, 挂号员根据患者提供的身 份信息进行登记。
照片标识
在诊疗过程中拍摄的照片 ,如手术前、治疗前等, 需与患者身份信息匹配。
身份标识的发放与管理
发放
由医院指定部门负责发放身份标识,并记录发放时间、领取人等信息。
管理
医院需建立身份标识管理制度,对标识的种类、发放范围、使用方法等进行 规定,并定期对标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03
病人身份识别程序
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 药剂部门要认真执行病人身份 识别制度,确保病人身份信息 准确无误。
医院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提供技 术支持,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 唯一性和准确性。
实施步骤与方法
病人入院时,接诊医生或护士应 当核对病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 证件,并记录姓名、性别、出生
日期、住址等基本信息。
每次诊疗活动前,医生或护士应 当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确保与 初诊信息一致。如有疑问,应重
后续就诊
患者出示病历或医保卡等 身份证明,挂号员核对身 份信息,进行登记。
身份信息核实
挂号员与患者进行沟通, 核对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
身份标识种类
纸质标识
包括病历、住院证、检查 申请单等纸质文件上的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 息。
电子标识
包括电子病历、HIS系统 中的患者信息等电子文档 中的身份标识。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8e74f5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9.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血型等信息。
6.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字迹不清晰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7.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使用情况的检查。
8.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9.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等),不仅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10.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11.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9b844dd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2.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推进,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越来越重要。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进行和保障患者权益的前提。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人身份证明病人身份证明是病人就医的必要前提,医院必须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身份证验证,以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真实可靠。
目前,医院普遍采用二代身份证、健康保险卡等证件作为患者身份证明。
2. 病人信息登记在病人就医前,医院需要对病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
病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登记信息一定要准确无误,以便后续诊疗环节的顺利进行。
3. 病人身份识别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识别病人身份。
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这些技术都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可以避免病人患者信息混淆的情况。
4. 手机APP识别系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身份识别系统此类应用已经出现在市场上。
这种识别系统可以为病人提供便利性和时间效率。
用户只要下载医院指定的APP,通过拍照进行身份识别,便可以获得医院的服务。
5. 应急情况处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协助采取治疗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须立即确定病人身份,以指导后续治疗。
医院可以在脚手架、钥匙环等地方存储病人身份信息,以备应急情况需要。
综上所述,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对保障患者安全,避免事故等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病人身份识别程序,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病人信息安全,以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760eb3225c52cc58bd6be7d.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腕带佩戴规范目的: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的发生。
二标准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米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123cce8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0.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病人登记:病人在就诊前需在医院前台或自助登记机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及就诊目的和受伤或疾病描述等信息。
2. 病历建档:医院通过系统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诊
日期、诊断结果、医疗服务记录、用药记录等相关信息。
病人可获得病历号或门诊号
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 病人身份验证:在接待处或诊室,医院工作人员会要求病人出示身份证件,以确保
提供的信息与登记时的一致。
可以使用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验证。
4. 病人标识:为了确保医院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会派发病人标识,如病区腕带、住院号等。
病人需佩戴标识,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识别病人身份,提供适当的治
疗和护理。
5. 保密措施:医院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对病人信
息严格保密,仅在合法授权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医务人员。
6. 信息共享:医院可能与其他医疗机构、药店、保险公司等建立联网系统,实现病例
和电子处方的信息共享,便于多个机构之间的治疗协作和医疗费用结算。
总体而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与病人相关的医疗服务能够准确提供,并保障病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7d1b3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b.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2)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服务的提高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管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和提升患者体验,建立一个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医院内部关于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和流程,提升患者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挂号人员、门诊办公人员等。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患者身份核实1.1 患者挂号- 所有患者在挂号时必须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并在挂号系统中录入正确的个人信息。
- 挂号员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和相关证明文件,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2 预约患者识别- 预约挂号的患者在就诊时需出示预约成功的通知或凭证。
-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要核对患者的预约信息,确认其身份。
1.3 患者门诊识别- 就诊时,患者需要出示就诊卡或其他医院发行的识别凭证。
- 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时需要查验就诊卡或识别凭证,核对患者身份。
2. 信息记录和保密2.1 患者信息登记-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登记患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cf2a2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9.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患者身份识别时机:评估问诊前、给药前、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前、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发放特殊饮食前、交接、转运前。
3.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如遇重名请核对性别及住院号)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4.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5.门诊患者:所有门诊患者在进行处置或者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以患者姓名+年龄为必要识别方式,并且要求患者参与,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便识别。
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6.急诊患者:一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
身份不明患者(如昏迷等)以无名氏+就诊日期为患者临时命名,年龄以就诊日期代替,如某位身份不明男性患者,2022年5月6日就诊(无名氏20220506)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如同时有多位身份不明患者则于数字后方加上大写一、二、三字依次类推,例如:无名氏20220506(一)。
7.住院患者: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并且要求患者参与识别,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利识别。
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8.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合,并为患者打印、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b426fa10a6f524cdbf8544.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X,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XX、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8706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0.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a2f2f7199b89680202d8256c.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2024年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例(五篇)
![2024年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3e7fd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6.png)
2024年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例1、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在非标准情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需遵循《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2、防止手术失误(1)手术前暂停:为避免手术患者、手术方案或手术部位的错误,应在手术开始前暂停所有术前操作及核对。
(2)手术前核对①为防止手术患者和手术部位的错误,所有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需制定核对清单。
在手术开始前,需停止其他所有工作,仔细核对清单中要求的信息,确保患者、手术方案、手术部位、体位、手术室的正确性,以及所有医疗文件的完整性,医疗设备的准备就绪和功能正常。
②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应在麻醉诱导前进行。
手术患者本人(如清醒并能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需共同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的“手术前核对清单”进行逐项核对。
巡回护士负责记录核对信息,并记录参与核对的人员名单。
③门、急诊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患者本人(如清醒并能配合)、手术医生、治疗护士共同核对。
治疗护士需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记录核对信息,并记录参与核对的人员名单。
④若核对清单中的项目无法确认,手术不得进行。
在特殊情况下需继续手术,需经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
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生命为首要任务,可先进行抢救,后进行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均需进行手术标记。
标记需精确且清晰可见,条件允许时,应由患者指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患者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患者也应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可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
手术标记需患者或家属的参与,清醒患者需通过触动肢体方向确认左右,确保患者认同。
昏迷患者进行确认时需请家属参与,确保家属认同。
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需准确、清晰,铺单后仍能清晰可见。
手术标记应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93cd6538650e52ea551898b1.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腕带佩戴规范目的: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的发生。
二标准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 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 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
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
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内容。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内容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
在特别紧急且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嘱内容。
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
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
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
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责任人。
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
检验危急值得报告可以通过LIS系统自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
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危急值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内容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
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
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
其他情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
(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内容,一致确认手术病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
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起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中的内容进行逐项核对,核对内容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起核对,核对内容由治疗护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通过(填“否”)时,手术不得进行,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
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责任,可以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手术标记。
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情况下由病人讲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的情况下可以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
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同。
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同。
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
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知道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
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情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必须包括对病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
跌倒风险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年龄、意识状况、走动能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环境设施情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情况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能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录。
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
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要求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建议。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⑧护理部、医务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