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

---以中国古代贤妻形象为例

摘要:女性作为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固有的落后社会现实和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男尊女卑”观点,女性在古代社会往往是被忽视的,也往往扮演着从属的角色。贤妻形象作为这众多形象中的一支,更是值得探究和深思。本文从女性所处的社会现实及形成原因,贤妻形象的具体表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迪三个方面认真分析了该形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贤妻形象;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当代启迪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妻子往往是丈夫背后那个默默无闻,深明大义,贤惠持家的角色。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角色,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无尽的思考其形象的当今启迪。

一、古代贤妻形象及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贤妻,概括起来可以用“温良谦恭让”形容。她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夫妻和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闲适,亲人团聚和儿女幸福的生活。正是古代女性落后低下的社会地位,促使她们屈从于现实而无所追求的生活着,这样的生活形式一直贯穿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原始社会早期是以母系社会为主导,而那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而生产水平落后的社会必将被拥有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父系社会所取代。这样的一种更替也是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历史演进的需要。

父系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随之而来的就是宗法伦理所维护下的男性统治,这也是造成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又一必然因素。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为传统家庭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男主外,女主内“的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那些成功的人不仅收获了财富,更是妻妇和奴隶的拥有者,也直接导致了被困于其中的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遵从于男人的一切安排,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的影响下,封建伦理观点中从始至终都影响着当时的女性教化。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成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这也直接影响了传统女性教化中渗透着儒家的宗法伦理。也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得她们的才智得不到开发,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也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独立。女性教化异常重视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东汉班昭的《女诫》也就成为讨论女子问题的范本。连同后来的《女论语》、《女学者行录》,都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①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古代女性的绝对服从,为她们套上了精神枷锁,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贤妻”形象的具体体现

“《四书》中孟夫子说道:君子有三件至乐的事,……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件的乐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第三件事说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是依我议论,还得再添一乐,居于那三乐之前,方可成就那三乐的事。……第一紧再添一个贤德妻房,可才成就那三件乐事。”这是明朝的西周生在他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引起》里的一段话。不难看出,“贤妻”形象在我国古代其影响的深远性。而作为“贤妻”的首要必备条件便是“服从夫妇之义”,而具体的实行在很多历史文献当中给出了解释。《孟子•滕文公下》云:“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也就是说妻子、妾侍应以顺从丈夫为正

道。妻子只需顺从丈夫,小妾除了顺从丈夫外,还得顺从正妻。概括起来即为无条件的顺从。古代大多数女性的教科书《女论语》中的《事夫章第七》说:“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也是一再的强调“既嫁从夫”的“三从”主张。有了绝对顺从作为前提,其他的标准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古代“贤妻”还具体表现在:忠于夫妻名分;自觉维护丈夫或者是夫家的利益;孝敬公婆,善待叔姑,勤劳持家;勇于自我牺牲幸福,贞操,甚至是性命。因为从小接受的封建纲常式的教育,中国的已婚女性把名节、贞操看的尤为重要。在顺从夫妻之义的大背景下,自身的幸福意识也就淡薄了,我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的传统迫使太多贤妻不得已牺牲自己的幸福去顾全大局又或者是为了夫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关于“贤妻”描写的作品数不胜数:高明的作品《琵琶记·临妆感叹》就描绘了这样一位深明大义,尽职尽责的侍奉公婆的贤妻形象:“奴家自嫁与蔡伯喈,才方两月,指望与他同事双亲,偕老百年。谁知公公严命,强他赴选,自从去后,竟无消息。把公婆抛撇在家,教奴家独自应承,奴家一来要成丈夫之名,二来要尽为妇人之道,尽心竭力朝夕奉养。”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吴炳的《疗妒羹》,无心子的《金雀记》,蒋士铨的《香祖楼》等等,都写出了贤妻对爱情的忠贞、自信独立、心态平稳以及聪明智慧。

在贤妻这个大群体之下,也衍生出很多小的分支。“思妇”与“贞妇”就是这其中的典型。孟郊有诗这样描述“欲别牵郎衣,郎今向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眼前不觉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妻子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依依不舍道:“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不怨恨丈夫归来很迟,只是希望丈夫不要去临邛。寥寥数语却表现了妻子在追求家庭幸福美满的同时,也有一种忧虑和不安的心情。但作为深明大义的贤妻必须懂得忍耐,忍耐丈夫不在身边孤独寂寞的空闺生活,思妇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正是“思妇”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文人墨客创作“思妇闺怨”主题的作品提供素材。更有才华横溢的女性,亲自描写了自己的那种寂寞凄凉的心境。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代表,她的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写道“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便添一段新愁。”这首词真实地书写了离愁别恨。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下片想象别后的情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