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五教断证图
四教断证对照总表 来定法师制
3、讲说
品 位 4、
兼行六度
5、 正行六度
1、信心
圆教 内以三观,观三谛境 外修五悔,助成理解 内以圆观,更加读诵
内解转胜,导利前人, 化功归己,心倍胜前。 前熟观心,未遑涉事。 正观稍明,即兼利物。 圆观稍熟,理事欲融。 不隔理事,具行六度。
2、念心
3、精进心
十 信
4、慧心 5、定心
内 6、不退心
凡 7、回向心
位 8、护法心
9、戒心 10、愿心
第十心之后心
初住 二——十住 初行 二行 三——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伏、断
伏见思 (圆教则一伏一切伏,尘沙、无明
皆伏)
断八十八品见惑尽 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
断欲界最后三品思惑 三界思惑尽,同除四住,伏尘沙
断习气粗分,如烧炭成灰 断界内上品尘沙,正使习气俱断
四教断证对照总表
来定法师制
藏教
通教
外凡 三资 粮位
1、五停心观 2、别相念 3、总相念
外 第一地:乾慧地 凡
七
4、暖
方
内凡 四加 行位
5、顶 6、忍 上忍
中忍 下忍
便
位内 第二地:性地
凡
7、世第一法
初果:须陀洹
第三地:八人地 同一无 第四地:见地 间三昧
二果向
二果:斯陀含
第五地:薄地
三果向
三果:阿那含
断界外中品尘沙 断界外下品尘沙,别教伏无明。 破第一品无明的上、中品(2/3) 破第一品无明的下品(剩下的 1/3)
每破一品无明,证一份三德。
等觉 妙觉
一生补处 四十二品无明断尽
第六地:离欲地
07 华严宗
• 1.法界缘起
•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法界” 既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其本质、本原,也包 括一切事物得以生发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 一切事物及其因由的总称。法藏说:
– 法界是所入。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 则义,三是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 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 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 法界。圣法以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 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 辨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
• 这是“十玄门”的总纲,其它各门都是这一总纲的具体展开,都是 对这一总纲的具体说明。法藏认为,一法缘起,即同时具足十义, 即: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 依正、随其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 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 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一法之中,同时具足一切 法;各法之间,交相互具,遍满相应,圆融自在,无有欠缺。一一 法界,构成一个圆融无碍、和谐自足的世界。法藏以金狮子作比喻: “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师子相虚,唯是真 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虚空。”金无自性,师子相虚,两 者结合,而有了金师子。“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 时具足相应门。”(《华严金师子章》)金与师子,同时缘起,同 时具足金与师子的一切,同时圆融,同是圆满,所以称作“同时俱 足相应门”。
• 法界是外在的各种事物以及他们的性质以及他们 得以存在的因由的总称。所以澄观也说: – 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 可轨持,具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 (《大华严经略策》) • “缘起”,即依缘而起,即任何事物都是依据一 定的因缘而生起、而变化、而坏灭。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天台法脉图——精选推荐
天台法脈圖1 2 3 4 5 6 7 8 9 10 11龍樹尊者─北齊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者┬章安灌頂┬法華智威─天宮慧威┬左溪玄朗┬荊溪湛然┬興道道邃┬至行廣修■│││││││日本最澄││││││└興善守素││││││南岳普門││││││天台道暹││││││龍興元皓│││││└華頂行滿│││││支硎道遵│││││佛隴大義│││││會稽法源││││└焦山神邕│││└永嘉真覺│││龍興弘景─惠真──┬嚴峻───圓約││││承遠───法照││││守直──┬道莊│││││皎然││││└辯秀│││└法璨││└嘉祥吉藏─耆闍智拔││天竺真觀││國清智越││瓦官法慎│└佛隴智晞│南岳僧照└新羅玄光11 12 13 14 15 16 17■至行廣修─正定物外─妙說元琇─高論清竦┬淨光羲寂┬寶雲義通┬四明知禮◆│││慈雲遵式┬明智祖韶┬海月慧辯┬法寶從雅─指源如杲│││││└慈行智深│││││淨慧思義┬神智仲元─慈明慧觀││││││慈覺永堪─慈受子琳│││││└圓悟思尚│││││辯才元淨─法鑑若愚││││└神智載昇││││妙果文昌─妙果天授││││真淨思永│││└法喜清鑑│││興國有基││└錢唐善信││慧光宗昱─常寧契能│└高麗諦觀└慈光志因─慈光悟恩┬奉先源清┬梵天慶昭┬永福咸潤─永福善朋││└永嘉繼齊│└孤山智圓─孤山惟雅│靈光洪敏│慈光文備└慈光可嚴◆四明知禮┬南屏梵臻●│廣智尚賢┬扶宗繼忠┬草堂處元─息菴道淵┬淨社處廉┬休菴法舟─豁菴淨悟─嘯巖文虎┬訥堂慧辯│││││└頑空智覺─月溪善良││││└法明文節─閑林子真─照堂師昶─法明行依─法明可圭│││└圓辯道琛┬月堂慧詢┬逸堂法登┬石坡元啟─無住宗淨─大石志磐│││││└同菴允憲─無聞若訥─自牧子謙│││││柏庭善月─操菴文節│││││悅菴淨慧─大蓬了因│││││隱堂正榮││││└石芝宗曉││││止菴法蓮─鏡菴景遷││││指南仲韶││││雪堂戒應│││└一菴處躬│││神智從義─慧月了睿││└永嘉法詮││神智鑑文┬明智中立┬草菴道因┬梓菴有倫││││└廣壽法因││││澄照覺先││││慧照法隣││││圓澄智謙│││└定慧介然│││空相思恭││└文慧宗正││超果維湛─海慧若圓││四明如吉││淨社全教││金文冲霄│└法昌本誠│神照本如┬法真處咸┬安國元惠┬智涌了然┬覺雲智連┬元菴則約│││││└朴菴清哲│││││虛堂本空│││││山堂元性│││││白蓮子侔│││││赤城中益││││└澤山與咸│││└真教智仙─證悟圓智─慧光若訥┬石澗從戒─古泉正宗─月潭道鑑││││等菴士衡││││虛菴有宏│││└復菴妙珪│││白蓮道卿─天台淨侁││└四明淨杲││樝菴有嚴│└神悟處謙┬北禪淨梵┬超果惠道─德藏從進││└北禪惠深││德藏擇瑛─北關思淨│└淨住思照│浮石崇矩┬景雲溫其┬覺慈善嵩││└景德居式│└天柱守孜│崇法自仁│三學則全─三學若水│四明文粲│廣慈慧才┬妙悟希最││懺主法宗│└龍泉覃異└凈覺仁岳┬吳興子昉│錢唐可久│超果靈照└錢唐惠勤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南屏梵臻┬慈辯從諫┬車溪擇卿┬竹菴可觀┬北峯宗印┬佛光法照┬子庭師訓─東溟慧日┬無礙普智▲││││││└千江一印│││││└無極可度─雙溪道弘│││││桐洲懷坦─古源永清─玉岡蒙潤┬大用必才┬靜菴原鎮│││││││荊山良玉││││││└仲齡大山│││││└啟宗大佑│││││剡源覺先─雲夢允澤┬方岩懷則─子蒙省初│││││└湛堂性澄┬我菴本無┬照菴允中│││││││原璞士璋││││││└竺隱弘道││││││浮休允若─方舟友奎│││││└絕宗善繼┬獨庵自朋│││││└太璞如繾│││││蒙泉了源─桐溪若濟─慈濟普容│││││梅峯梵奎─孤岩如月││││└古雲元粹││││智行守旻│││└神辯清一│││牧菴有朋┬能仁懷寶─草堂如寶│││└月溪法輝││└祥符道忻─悟空善榮││慧覺齊玉┬澄覺神煥─覺菴簡言┬鑒堂思義─性菴淨岳┬靜翁祖明─竹屋元淨─日章祖稱││││└竹堂師正┬北山文勝││││└一山懷悳│││└總菴妙心─古鏡文杲│││清修法久┬慈室妙雲─悟真正皎│││└雪溪晞顏││└假名如湛─車溪智欽││圓覺蘊慈┬法照中皎┬能仁道山┬畢菴法布─坦菴法英││││└南巖法雄─東山祖意│││└則菴明哲─正堂如理││└神慧敏齊││普明如靖─圓通思梵─思溪景咨││佛智慈雲─法照淨通││天竺應如┬崇先懷志││└法燈道遵││法雲宗敏││義天僧統│└上竺明義│群峯太初─梵慈智普┬東靈智欽─楊尖利淵─崇先了生││圓照梵光─超果宗肇│└龍華道方│南屏用文─憲章仲閔└超果會賢┬清辯蘊齊┬法雲普潤│└上方法清└精微彥倫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無礙普智─天竺林慧─東禪月亭─百松真覺─無盡傳燈┬靈峰正旭─蒼輝受晟─警修靈銘─履源嶽洪─素蓮心珠─道來宗乘──┐└桐溪正性─天溪受登┬靈乘遐運│└靈耀全彰│┌──────────────────────────────────────────────────────┘│37 38 39 40 41 42 43└宏海一輔─智德乘薰─禪遠頓永─觀竺觀義─所證印鑑─迹端定融─谛闲古虚┬靜修今照──益行念乘──禮賢起性│寶靜今德──顯明────覺光│根慧今覺──樂果────慧峰│倓虛────澍培────成剛│靜權────斌宗────慧岳│定西────妙境│紹三│摩塵│仁山└英參智者下傳二十六世,高明寺百松真覺大師演派六十四字:真傳正受靈嶽心宗一乘頓觀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朗照如是智德體本玄妙因緣生法理事即空等名為有中道圓融清淨普徧感通應常果慧大用實相永芳又衍表行偈六十四字為號,如(真傳正受,大教演繹),並立名號:大教演繹祖道德宏立定旨要能所泯同功成諦顯了達則安萬象海現孰分二三初門悟入化法遂行己他益利究極彰明源深流遠長衍紀綱百千之世恒作舟航。
“性起”、“性具”、“心具”--华严、天台、禅宗佛性论的形而上学考察
对佛 性论 作形 而 上 学 的考 察 , 就 意 味着 对 佛 性论 关 注 的重点 不是 佛 性 与 众生 的关 系 , 而 是 佛
性 与万 法 的关 系 。 不 过 , 众 生 亦 属 于 万 法 之 一
缘 起是 也 ; 而空宗则非一 系统 , 缘 生 法 是 现 成 的 所与 , 而不 须 予 以存 有 论 的 说 明 , 只 须 以般 若 智 穿透之 , 见诸法实相 , 即是 佛 。 ” l 4 按 牟 宗 三 先 生
问题 ?
有” 。应该说 , 既讲 “ 真空” , 又重 “ 妙有” 是 中国 大乘佛学尤其是 自宗派佛学建构 以来 的基本思
想 品格 。这无 疑 是 大 乘 佛 学 佛 性 论 的 思 想 推 进 所 带来 的理 论 后 果 。赖 永 海 教 授 指 出 : “ 舍 去 基 本 照搬 印度 大乘 有 宗 的 法相 唯 识 学 暂 时不 论 , 较 富有 中 国特 色 的佛 学 主要 有 两 大 流 派 : 一是 主性
“ 性起 " 、 “ 性 具 " 、 “ 心 ◆ 具 "
— —
华严 、 天 台、 禅 宗佛 性论 的形而上 学考察
杨 虎
摘
要 :佛性论在探讨 众生成佛可能性 以及如何成佛 等现 象的
存在如何 、 如何被 给 出, 作 出了本体论说明 。就这个层 面而言 , 佛 性论就 属于一般 形而上 学的一种 特殊 形 态。从形 而上 学的角度 考察 , 华严 宗主如 来藏性 起万法 ; 天 台宗主 中道佛性 具足 万法 ; 而禅 宗则直指 众生之 自心 、 本心具足万法 。华严 宗之性起 呈现为一种纵贯式 系统的形 而上 学形 态, 而天 台宗和禅 宗分 别以性具和心具 的思想性格 呈现 为一种 圆摄式 系统 的形 而上 学形态。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并列为)?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经、、、之后,分为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师传潭州伪山)——,师住袁州仰山,这是。
南岳马祖百丈运,临兴南穴首山汾。
慈明南会开一续,心出新清端演勤。
这首偈语就是说得的临济宗的传承。
——一—————,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
——————————————创。
分出的杨歧方会和黄龙慧南禅师,最后一句是介绍杨歧派的代表人物。
黄龙寺黄龙宗87代世袭表—祖心道瑄—惟清了洁—韶阳悟新—祖意正海—瞿成像明—可遗因相—慧通智慥—光凌晓安—明觉妙良—显清惠游—慧宗德修—光湛绍祖—宗澄慈清—复明永佑—锦明庆致—元尽真饮—宗龙嗣续—翠苏宏文—鉴心希才—烛朗普光—心空道简—养元了实—澄光悟修—献玉正涤—元甫缘华—月潭因贤—一菩智美—汝文晓通—时春妙果—相甫惠赞—子云德汉—自如绍夫—以智慈慧—元美永华—必能庆良—本明真文—复中嗣敬—德宏仁—文兴希旺—一祥普庆—园明道镜—慧灯了然—盛奄悟胜—继庵正法—景翠缘吉—朗然因澄—月轩智满—慈慧膛启—盛吉妙成—永宗惠荣—惟庆德吉—文理绍虎—隐淮慈惠—惺德永福—参如庆良—党海真传—悟微嗣禧—微庵宏惠—毓宗希传—祥明普慧—星亮道成—松颖了龙—演清悟连—界然正潮—密宏缘机—碧空远兴—觉聪永性—秋声佛谷—辉谷祖耀—融朗印春—遇宽本启—若能演会—习传续岳—万法心—脱尘宗乘—西岳华封—妙元严遵—自逍方来—月淮澄波—爽怀净里—醒迷果通。
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華嚴宗密的實踐哲學許智香一、前言身處俗世社會的忙碌眾生,往往認為宗教是屬於出世、消極和不活動的。
事實上,佛教哲學不同於西洋宗教較著重邏輯推動,欲從知識理論上來驗證上帝的存在,反之,從佛陀本人說法開始,就對純粹抽象的思想不甚推崇,除非是與宗教實踐有關1。
從這點說來,佛教哲學自始就是一種實踐性的宗教思想,其從宇宙萬物的生活和生命中汲取意義。
經驗先於理論,解脫為要。
當然,我們知道佛經中有浩瀚無窮的知識,其對哲學問題的討論有系統性的思辯,但是仍需以修道為終極目標。
宗密曾就中國傳統哲學中「自然」和「天命」兩大概念提出批判,認為其缺乏個人獨立自主的動力,容易陷於「宿命論」的窠臼中-如果一切都是自然變化而生,不靠因緣,那麼成神仙就可以不靠丹藥,致太平不需賢人了,仁義之道不用教習;那何需任何努力呢?2宗密說佛教哲學中比「自然」和「天命」說法高明的地方就是其有因果之論。
他說:「無明為因,生一切染;悟修為因,生一切淨。
故無明如夢中人,醒不可得。
修證無別,如覺之異,皆是無常。
」3「悟修為因,生一切淨」,只有從因著手,才能得果。
其中悟是指哲學思維,修則著重宗教實踐。
只有兩者雙管齊下,才能達成宗教解脫。
1佛陀本人在回答某些抽象而無實踐意義的問題時,曾以無言的沈默或否定為答。
《俱舍論》卷十九第十七節即有所記載。
2宗密云:「彼立教云: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得,不因修習。
若如此者則自然神仙,而承彼教之徒,何必燒鍊還丹,採種靈藥,吐納津氣,服食蔘苓等耶?」。
又云:「自然太平,何必立君臣、設風政而治之耶?自然仁義,何必詩、書、禮、樂教習耶?故云:何必立此教為軌則乎?」(《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九之下,頁四一七b。
)3同上,頁三五二d-三五三a。
因果論的提出,使得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無所遁逃。
因為,「因」的發動,不是靠無以名之的力量或其他生命,而是來自我們自身,不論是善或惡的力量。
因此,「果」的回報,也將應驗在我們自身。
教观纲宗t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 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州失传)。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问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又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中印禅学史5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禅师和参禅者之间都是很有禅学修养的 人,机锋相当,各具禅眼,棋逢高手,十 分精彩,是主看主。“或有学人应一个清 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 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 咄(duō)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 主看主。”相反的情形,禅师和参禅者之 间都不知道自己带着执着,学人披枷带锁, 禅师不懂怎样帮他去除枷锁束缚,反而又 给他加上一道枷锁,学人不知,还非常高 兴,禅师则以为自己指导有方,是宾看宾。 “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 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 呼为客看客。”
(以金刚王宝剑般的猛喝斩断学人情见,对于情见 执着严重者用此喝。有时一喝如狮子威声大吼,百兽恐悚, 众魔脑裂,震裂一切错误见解。探竿和影草都是古人捕鱼 的工具,探竿是竿头束有羽毛的竿子,探入水中诱惑鱼类 聚于一处,影草则是割一堆草浸于水中,也可起到诱鱼聚 焦的作用,用在此处,都是比喻勘验学人的禅学修养,有 时一喝试探学人的深浅。有时一喝则没有并不在单一意义 上使用。)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义玄的禅学思想 就禅理而言,义玄与慧能的祖师禅无 大异处,更多的是在某些方面深化了慧能 的思想,在一些提法上也有不同,比如论 佛性,义玄讲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有 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 证者看看!” 关于修行,义玄也是讲“平常心”的, 以平常为修,“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 卧。”“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秖是平 常。”日常生活行为也就是修行了,“佛 法无用功处。秖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 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 焉。”所以他讲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 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五教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四阿含》等经,《僧祇》、《四分》、《十诵》等律及《发智》、《六足》、《婆沙》、《俱舍》、《杂心》、《正理》、《显宗》、《成实》等论所说属之。
愚法是就所对机说,迷执自法,昧于大乘法空的妙理,所以叫作愚法。
小乘是就教法说,此教随机施设缘故,只说人空,不明法空,纵然少说法空,也不甚明显,只依六识三毒建立染污清净的根本,未达广大的境界,区别菩萨乘,叫作小乘。
澄观的《华严经疏》当中说小乘教就是天台的藏教,所摄法门和它无异。
二、大乘始教,是为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根未熟者所说的教法。
此教是大乘的初门,所以对后面的终教叫它作大乘始教。
于中又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
空始教指《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所说,多明破相遣执的空义。
此教但为除有所得的迷执而显示一切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所以叫作空始教。
相始教指《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
言众生的根性法尔有五种不同,定性二乘不能转为菩萨乃至成佛。
又明人法二空,说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随缘转变诸法。
又说依他百法,广谈法相、少及法性,所说法性,也在法相名数之列,又只在生灭的事法上说阿赖耶缘起,所以叫作相始教。
贤首对空相两种始教意无轻重,但清凉澄观以为空胜相劣,而由空入终教。
三、终教,意思是大乘终极的教门,也叫作实教。
此教说二乘和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称为终教。
这指《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起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所说。
此教以无性有情定性二乘悉当成佛故,说一切众生皆成正觉。
又说真如随缘生起诸法,万象即是真如,理事不隔,性相融通。
此教又多谈法性,少及法相,所说法相,也会归法性。
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二义。
所以对前始教,叫它作大乘始教。
此上始终二教都是依诸经教言说,渐次修行成佛的,所以又都称为渐教。
四、顿教,意思是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叫它作顿。
华严宗历代祖师
xx历代祖师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初祖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
本名法顺,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
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为小朋友说法。
十八岁,皈依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
行踪所至,每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
隋文帝非常敬信他。
师曾经将道屦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
师之操行高洁严谨,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
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观门》(注二)。
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孙修学的依据,华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
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
”火熄,果然一字不毁。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杜顺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
此后,宫廷内外,礼遇如佛,帝赐号为“帝心”。
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声言告别,复入宫内向唐太宗辞谢,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
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注一)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
华严五教止观
第四语观双绝门
夫语观双绝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是也。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所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夺显示染不物故。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等。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又经云。法离一切观行。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答非是默而不言。但以语即如故。不异于法。是以无言。观行亦尔。反上可知。故经云。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入不二法门。次至维摩。默答寂无言说。名真入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善哉。默然无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解云。维摩虽默无言。即是说法。何以故。以诸菩萨皆得解故。何者。言说观行即是法也。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学者未审。以何方便而证契耶。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都亡。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交彻无碍碍而不碍两相俱存。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证性海而无骂。萧然物外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见云披。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是以维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谈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无言。理出言端。不说即说。不说即说故。绝情虑之思议。言即无言故。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故经云。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此意在言外。勿执言思理。理不出言。莫捐而求理。谛解研窍。复自显然。委细莹磨。故应明耳。但须勤加用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矣。故经云。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施功不已。渐见湿土。知水必近。又经云。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又论云。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觉也。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终自难期。望解虚盈岁月。何者。无始习业垢重难穿。虽有觉心。随见随灭。若不克勤恳切。无以成于行心。随日妄以为怀。徒自疲于筋力。夫是行者存意思之。
信仰与灵应:十六罗汉图的宗教功能
信仰与灵应 :十六罗汉 图 的宗 教功 Nhomakorabea能 ◇ 王 鹤 琴
十六 罗j义是由域 外输 入I1I国 的佛教 倍 fnJ 体系之 ,在中国得到_r充分发展,特别 是 汉 图像的大精 制 作,丰 富了中国佛教 文化的 术 形 态并 深划影响了IX奉等地。作为信仰埘 象 的 表现 形式和物质载 体,罗汉 图的主要功能是满 足 众的崇拜需水 。虽然 罗汉 图像 由 受到佛 典 的较 少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创作 者的艺术天 分,从 开始就表 现出一定 的审美趣 咪,小过 唐 术时期,罗汉 图像 直保持 着它的神 性这 一 根 本 特 征 。元 代 以后 ,随 着 佛 教 义学 的 袅 落 以及 民俗化过 程 的加 剧,也出现 』,主要用 观 赏、装 饰等的罗汉图像。
(今河南丹封),又质押给相国寺 人。…国寺 不仪是北 宋的宗教中心,同时在 北宋的经济f 文化 尘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北 术最 大 flj最 为活跃 的书画交 易场所。后来 .刘 几嗣 拿钱 去 赎而僧 人以过 期为 由拒 之,刘元荆将 人 到 官府。当时赵 光义任京兆 尹.见到 后大 『JlJ叹 赏,留画并 厚赐刘元 嗣。赵 光义 阅丽 卜六 _l J 而即帝 位 (即宋太宗赵 炅),遂名此㈣ 运罗 汉 。宋代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 倡,罗汉信仰
南宋金大受十六罗汉图轴之一172cmx77crn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赢宋金大受十六罗汉国轴之二172cmx77cm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金大受十六罗汉图轴之三172cmx77cm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涫藏来金大受十六罗汉图轴之四172cmx77cm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金大受十六罗汉图轴之五172cmx77cm绢本设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南宋茹松年罗汉图轴11l
天台五时八教图
正化菩薩旁化二乘 界內利根 一切法如幻,當體即空
(幻有空二諦)幻有為俗 諦,幻有即空為真諦。
事六度
旁化 界內鈍根 理在正習之外
思議生滅
生滅四諦
生住異滅四相遷移
貪瞋癡等分,四心 流動 滅三界有苦,歸真 諦之無樂
道能對治易奪
正化 理在習氣之外 理在正使之外
(實有二諦)陰入界等皆實法為俗諦,實有滅為真諦。
九法界苦相皆不同稱性六度十度不思議六度十度所加被界外利根界外鈍根界內利根理在正習之外理在習氣之外理在正使之外空假中三智一心三智次第證一切智四十二品無明一斷一切斷三惑十二品無明次第而斷之行法一起于座一行一切行位位不相攝同行十地知幻化學名字修析空觀伏三界見思惑十信位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成一心三智十住十行斷三界見惑欲界思惑盡前三果有學位聖果究竟涅槃妙覺位破第十二品無明妙覺位觀所緣之一念三千諸法性具三千法界無住雙遮空有涅槃真諦涅槃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七寶菩提樹木菩提樹
四教八法比較表
四
八法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釋名
總說
四 教
苦
(
集
佛
所
滅
說諦
之
道
教 法 十二因緣
)六 度
所化機
所加被 總說
理
(
二諦
教
法
所
詮
釋
之
三諦
義
理
)
圓教
別教
通教
菩薩
藏教 辟支佛
聲聞
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教、理等八,別前藏、通, 通前一,通後二,三人同 經律論三,條然不同。餘三則經律相混,又依《法華》故
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 亦別後圓教。
教你认全“十八罗汉”
教你认全“十八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意译为:一.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二.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乐,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度化众生。
罗汉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
第一位是坐鹿罗汉,他曾经乘坐他的鹿骑进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
第二位是欢喜罗汉,他清楚世间一切善丑恶,所以在很久以前,他是故印度一名雄辩家,他在辩论时,常带笑容。
第三位是举钵罗汉,他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所以手中一直拿着钵盂。
第四位是托塔罗汉,他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因为佛主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第五位是静坐罗汉,又名为大力罗汉,因为他过去是武士出生,所以力大无穷,能搬动任何重物。
第六位是过江罗汉,他是一名贤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第七位是骑象罗汉,骑象罗汉是佛主的侍者,他原本是一名驯象师。
第八位是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原现是一名猎人,因为学佛,所以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第九位是开心罗汉,开心罗汉在出家前身是一名乞丐,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所以就叫做开心罗汉。
第十位是探手罗汉,探手罗汉是一个路边生,因打坐完经常把手举起伸懒腰,所以叫探手罗汉。
第十一位是沉思罗汉,沉思罗汉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佛法道行居首位。
第十二位是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所以称挖耳罗汉。
第十三位是布袋罗汉,因为布袋罗汉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没时都是笑口常开。
现今也被叫做布袋弥勒。
第十四位是芭蕉罗汉,因为他是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有一天终于在芭蕉树下修成正果,所以叫芭蕉罗汉。
第十五位是长眉罗汉,跟骑象罗汉一样,也是佛的侍者,传说自从出生时就有了两条长眉了,所以叫做长眉罗汉。
第十六位是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为人尽忠职守。
附录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习题集
附录《华严五教止观讲义》习题集附录:《华严五教止观讲义》习题集释华梵著一、解题部分1、《华严五教止观》论题含能、所二分,其中何为能依?何为所依?2、本论开为五门,具体是哪五门?又在义理上本论之五门与华严五教判之五教是怎么样个对应关系?3、约《大乘起信论》所云,何谓止?何谓观?又何谓止观双现前?4、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解释止观之名义时,于止、观各开为三义,其具体之内容分别为何?5、智者大师从慧思大师所传止观有哪三种?6、本论为什么要名为《华严五教止观》呢?7、为什么说杜顺禅师是文殊菩萨之化身呢?8、杜顺禅师示现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二、解本文部分(一)、总论部分1、修行人欲入佛道,为何应修止观耶?2、"简邪入正"为何意?3、华严宗"就法分教,教有五类",五教具体名称内容为何?4、华严宗"以理开宗,宗乃有十",十宗具体名称内容为何? (二)、"法有我无门"部分、何谓"五停心观"?"五停心观"的具体内容是? 12、为何要偏就五停心中,为众生着我者,说界分别观呢?3、请解释何谓"我""我所"义?4、众生无始来有哪两种计我?5、经论中是如何破"离身执我"的?6、本论中于破"即身执我"开为哪四病与四药?又破执之原理何在?7、应如何正确理解"破"字之义?8、何谓十二入(处)?9、何谓六识?前五识与第六意识之间有何根本区别? 10、论中十八界总说分为哪三病?又开为哪三药于此三病予以对治之? 11、论中十八界各界皆具哪六重义?12、六重义中"名"与"事"是何关系?13、何谓八微?14、何谓"眼根"之用?15、阿赖耶识包含哪两类种子?16、简述藏识(阿赖耶识)所具之三义?17、如何是意根之相(约大小乘而不同)?18、第六意识与第七识(即意根)有何区别?19、为何说法尘是以无明为体?、请问如来藏之"藏"字具有哪三义? 2021、请简述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有何区别?22、请问为什么不说眼识之体为阿赖耶识?而说眼识之体为如来藏耶? 23、为什么说意识之事乃是"名下所诠,与正理不相应者"耶? 24、为什么说意识之事是"以一切往碍为相"耶?25、请解释一下何谓人法二无我?26、小乘为什么只能通达人无我,而不能通达法无我耶? 27、请问法执之色、心,与前破一我之色、心有何区别呢? (三)、"生即无生门"部分1、何谓华严大乘始教?2、请问法藏大师关于大乘始教中空始教与相始教之关系的看法如何?3、请简述何谓法界三观?4、请问何谓唯识三性?5、为何要"先简名相,后入无生门"耶?6、请问如何是"八识自变自缘"的道理?7、请问"相"与"色"有何区别?8、在简名相时,为何杜顺禅师但就枕上而征问耶? 9、请问名与句有何分别?10、简名相文中云"止不须语",算是默答也,何故默答耶? 、请解释何谓事?何谓理?事又有哪三种分别呢? 1112、何故云种子乃是阿赖耶识亲生自果之功能差别耶? 13、简名相文中言藏识种子乃从邪师边得,为什么要说藏识种子乃从邪师边得耶?14、何谓"独行意识"与"不独行意识"耶?15、为什么说独行意识心与不独行意识心所取的名相,俱在过去耶? 16、请简述带质影像与独影像有何区别?17、请简述何谓"比量"?又比量可分为哪两种比量? 18、请问如何是广义之色法与狭义之色法?19、为何智人观色法当如色法?20、请问何为"如"呢?21、请约眼识门释释"如"义?22、何故云"真、妄差别不等",即"证法无人(即法无我)"耶? 23、请问何谓如来藏之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义?24、请问何谓无生观?25、请问何谓无相观?26、为什么说"只以一切法皆空故,是故得成观也"?(四)、"事理圆融门"部分1、何谓华严大乘终教?2、华严终教与天台别教有何区别与不同?、若依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所云,如来藏包含哪三义耶? 34、千经万论,俱说万法一心,三界唯识,宗途有异,而学佛之人罕知,今若约五教略彰其别,则有五种一心,请问五种一心有何差别? 5、请问何谓理?何谓事?6、为什么说理事是不二无别,竟无障碍?7、请问何谓止观双行耶?8、请问止观方便组合有几重止观耶?又各对治何执耶? 9、请问何谓悲智相导耶?10、请问何谓悲智四句耶?又四句各破何执?11、请约水波喻谈谈你对理事、空有不二无别、竟无障碍的理解? 12、请谈谈你对经文"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元音大阿阇黎阐述证体之景相
元音大阿阇黎阐述证体之景相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各人经过境界,亦非完全一致.以是等等原因,故只以“云散长空,青天澈露”、“万里无云之晴空”、“心月孤圆,光含万象”、“非光非昧,非大非小,非青非黄”,更或以“圆团团,光灿灿”等约略描绘之.余今似亦不例外,况余并无所证,亦无所得,更无能为言,只得拾几句现成公案,以飨读者.至于详细情形,只有留待读者自己努力用功证取体会了.当我人修法修至能所双忘,心法双泯时,不管修什么宗,都是卒地折、爆地断,有如屏蔽内容,忽然爆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虚空,一时脱落、粉碎,化为乌有,连乌有也乌有.所谓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当斯时也,虽一无所有,但虚明凝寂、一灵不昧,了了常知非如木石.虽了了而无能知与所知,以此了了全体是一片虚明灵知,不能再有能知与所知,再有知,便是头上加头,即非是了.我人证此真境后,回过头来,方才识知这个“灵知”不在别处,整日在六根门头上放光,与我人无丝毫离异、无些许间隔,一切言行动作,无不是“它”地灵妙神用.从前为它千辛万苦,百般追求探索,原来只在目前不识,反而污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内轮回受苦,宁不冤苦!古德谓“声前一句,千圣不传,面前一丝,亘古无间!”又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即指此也.但这只是素法身,尚须辛勤打磨,绵密除习,始能大放光明.功夫纯熟,即便熟睡,顶上亦如一轮中秋明月朗照.待光明精纯,宽阔天眼自然豁开,十方世界一时齐彰,我入入我有如因陀罗网,重重交参,妙用无尽.或谓此种景相是禅宗或密宗行人所证,至于净土宗念佛人不应如此,因彼等以生西方净土为目地,应于定中见阿弥陀佛和西方圣境,不可一无所见.假使一无所见,如何得生净土?答曰:君不见前录之印光大师念佛三昧么?印光大师是极力主张仗佛慈力,接引生西地.他为何在念佛三昧中也说,无见之见是真见,真见无所见呢?盖真如佛性无形无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说似一物即不中.故真佛,实在无言可说、无形可见.但此无形之佛性,不是顽空,故能随缘现相起用,但相以随缘现起故,只是假名,非是实体.故见有相之佛不是真佛.古德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华经》谓为化城,非是宝所.欲上品上生西方净土,须透有相之小歇场,证到无相之真佛妙体,方能如愿以偿.反是,执有形之佛与有相之净土,只能下品下生,此乃无可移易之真理.故印光大师说到念佛最高之境界——念佛三昧时,亦不得不说无所见之见乃真见了.以证到如此高深境界,心土打成一片,心即土,土即心.发愿生西即是生自心之净土,生无所生,还怕不上品上生吗?见性之后,若死守空境,或耽着静居,而不知于境上起用,犹如贫子发了财后,不知其用,终如贫穷一样.而且不于事境上锻炼,不得理事双融之大定,更毋臻事事无碍之境而圆成佛道之大功.故必以所悟之理于事境上磨练,去其棱角,方臻圆妙.但初悟之人,往往不知起用之方,更不明其过程,甚或因力量一时不够,遇事而有波动时,又疑所悟为非而动摇根本.惶惑不知所措,甚为可惜!兹将先师骧陆公所著《证体起用之过程》择其要者,节录于后,以助读者于悟后启发般若之用,而成绝顶无为之功,亦幸甚矣!实相妙体本有无住妙用,学人须将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而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非但灭却自己之苦,且可以灭他人之苦,此即名度生.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学人不必害怕,此第八识性田中自然翻出之种子,发动虽快,但去亦甚快,发动可能较平日为大,但发一次,小一次,短一次,少一次,不复再功夫越深,胆子越大.如忽然遇惊,亦只一惊,不复再惊,而且力量愈用愈强.功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日见敏捷;感觉力亦强,往往不假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习气一来,即便觉察,觉即转空,同时以般若扫荡此空,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本来,斯合般若大空之旨.做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稳.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对自己点滴过错,也不能姑息.省者,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能充足.平者,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亦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等到其间,力自充足,譬如行路,贵在方向不错,按步而进,不在迟速.稳者,如是稳定永不退转也.明心见性一事,为了无量劫生死,何等重大!绝不可以单单理解,即为算数.以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则起狂慧颠倒,终不名明心.兹分七种过程:一、以极强之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或由定力强,启发般若,见到本来,如心中心密法之修入者.二、见到后,必深信勿疑,以承当为第一.三、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即一切幻;说真,即一切真.究其真幻统属假名,非有实体,心能不为所拘,是名无住.四、一切无住,虽空而不落断灭,妙用宛在.幻心非无,是名无生.五、虽名无住,但于善恶非不了知、非不分别,只是分别而不住,入于平等不二之境.六、心既平等,自无挂碍恐怖,到处自在矣.七、力量每每旋进旋退,或定或慧,后则定慧不分,只进不退.此真明心理事双融者矣.明心后“我见”未能即除,习气未能即净.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转化之力小,此另一问题.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矣.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如得财;第二在善用其觉知,如用财;第三,并觉知而亦空之;第四,无所谓空不空,本来如是.如真富贵人,自忘其多财也.觉照一起,习气即消,但此中迟捷,各有不同,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再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常寂而常照,并觉亦无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时.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转名之.平时常用反观法,考察自己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除习气,犹如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起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而根本破敌,永无后患.用功夫,切切压制不得、躲避不得.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压制、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一切烦恼,都由情见.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则成覆障,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得他心通者,端赖观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待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为辩也.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与境无关.修道人自赞毁他,抑人自大,最为可耻可笑,慎勿为识者所讥!发愿不轻率,以发愿易而行愿难也.发愿欲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情见.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逆者易知,顺者往往入其彀中而不自知,故于顺心如意之事,更须警惕,防其卷入境中.此中无有奇特事,但除习气,莫作圣解!所谓玄妙神变者亦稀松寻常,只缘少见,因而多怪,认为玄妙,忘却本来,入于魔道,宁不可惜!用功切勿与人较量短长,应默察而自省之.修法为一时之权宜,切勿执取于法.贪法等于贪名利,同一生死.所谓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执,顿失本来,即离佛境,故宜时时凛觉.除习气亦在因缘,此有迟速之不同.明心后,保任绵密(所谓保任,切勿压心不起,只要能转化不住),经过相当时期,习气有忽然消除之妙.众生万般苦恼,只缘一乱字,乱由比量而起,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及至动念分别时,动而不动,虽比量而亦现量矣.常能如是者,名打成一片.方便力之大小随慧力而转,慧力之大小,在观照之圆不圆.圆斯通矣,通斯圆矣.所言通者,心无碍是也;碍者,以心碍心也.心如明圆不惑则通,此名无碍慧,发于大悲心陀罗尼中.陀罗尼者,心之至空至密地也.练心之法,只于有碍中忍得过.比如一切习惯,本无定义,本无不可.苦在自己养成习惯,非如此不可,遂不忍与自己逆,此碍之所以立也.倘忍得过,即无碍矣.因本来无碍也.比如面子事,本属虚幻不实,充其量,不过失去一虚幻面子耳!且看伊究竟碍不碍,此不过一时之不舒服,到底克胜过去,所得之无碍慧力,岂万金可买得哉!故学佛乃大丈夫事,能忍得,能放得下,不与世俗同流,亦不与世俗忤,所谓和而不同,即超然入圣矣.梦中所现之景,可以考察功夫之深浅.凡用功至密切时,心感于梦,梦中能有主张者,即不入三恶道之证.以入三恶道者,必心失其主为因,有随力而无主力,随业高下,入之而不觉.且如梦中有一分力量,必醒时有十分力量.心之与身,梦时为半离,死则为全离,死与梦无大异也.一切妙用,不离世觉故,明心见性后,须于人情世故,在在留心,练习通达,用以互除习气.熟于因果之理,方得机先,起大机用.《大日经·住心品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云云.明道者,见性成佛也;除盖障者,除习气也.习气何时净,五神通何时开发,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后,以他心通方便度脱众生.此为证体起用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明道后,五神通虽一时未能全发,但已非同常人,以证得根本,所有除盖障发神通,均同时开发,只力微耳.悟了还同未悟时,不到平淡,炉火不能纯青.所谓大智若愚,整日如痴如傻,打成一片矣.以上所录,实为明心见性后,启发般若妙用之津梁.学者果能信入不疑,于证体后,刻刻提撕,在人情世故上,磨练自己,深谙众生心行,熟悉因果之理,则除盖障,发五神通,大机大用起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严宗五教断证图
华严宗五教断证总颂
不觉发心五教齐随宗立义不须疑小教资粮伏粗现细分伏除加行提初果通达断见尽二三修习分断思无学三位罗思尽辟支侵习佛无余
始教十向与四加伏除二障分别现小教资加位正齐种子还余初地断俱生种现断一分始小初地初果同三五七八九地分小教后五位齐平自后小教便不知十一分至等觉离妙觉断尽十二分胜应空相转小机
终七信与始十向二位同伏二执障分别俱生粗现行伏此位齐小总相十信位内伏细现终教初信还同贯小始二教加行齐后约三教明伏断
圆初顿七信相同终教初住堪齐功烦恼现行粗种断始小初地初果同圆信七连顿住一终住第七侵所知现断位当始七地小教四果乃同级
二障粗种圆九信顿终七住二行伏始教妙觉方齐此自后诸位始便无细种犹待圆顿终十信十住十行伏各进一位粗种断渐进至十细亦无圆顿终初行向地断现种尽及习一十一分尽圆与顿向地初平终等级顿断十二等离垢终极妙觉后不知二十分尽圆十向许顿十地洞消息圆教初地并二地与顿等觉妙觉齐断习二十一二分自后顿教不知名三地断习二十三等觉三十一分离三十二分习气尽妙觉法界转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