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
盐业发展历程

盐业发展历程
1. 古代盐业起源于人类狩猎和采集时期,当时人们凭借自然资源中的盐矿石,通过晒晒制作出盐。
2. 盐业的发展进入农耕时期,人们开始在盐碱地和海滩上开凿盐田,用来种植咸菜或者设立盐场进行晒盐。
3. 在商业时代的出现中,盐业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国际间的盐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
4.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国家垄断管理,设立了盐务院,实行盐政制度,盐税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5.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盐业开始工厂化生产,传统的晒盐方式被蒸发法和萃取法所取代。
6. 20世纪初,化学合成盐的方法被发现,而且产量越来越大,致使传统盐田的生产逐渐减少。
7. 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盐业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各种类型的盐产品。
8.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盐业也开始推出低钠盐、有机盐等新型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9. 同时,盐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了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盐税、盐专卖制度的历史演变及财政意义

中国盐税、盐专卖制度的历史演变及财政意义作者:宋华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摘要】食盐是人类生存及工业发展的必需品,自古以来,统治者通过对食盐的专营制度及税收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自春秋至今的盐的税收及专营政策,及对财政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税历史演变财政意义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盐的专卖制度管仲提出了“海王之国,谨正盐”的富国思想,就是实行“官山海”政策。
管仲认为,食盐是日用必需品,实行专卖,国家收入多而民不会受惊扰。
如果用加税的方法,则会引起人们普遍不安,对国家安定反而不利。
齐国食盐专卖的具体做法是民制与官制相结合。
在农闲时节,国家命民制盐,由官府包收,储存。
农忙时,农民转入农业生产。
等到盐价上涨到十倍之时,再由官府运到不产盐之国去销售,则国家获利丰厚。
管仲通过推行“官山海”的政策,使财政收入有了稳定、可靠的来源,同时为齐国加强军备、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两汉时期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盐铁也采取放任政策。
一些贵族、豪商趁机垄断盐铁经营。
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等作为一条教训进行总结,他说盐铁放任的结果,“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所以,实行盐铁专卖,也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措施。
汉代的盐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
即由官府招募人民煮盐,官府除供给煮盐工具之外,其他费用由人民自理。
盐生产出来后,由官府收购,组织销售,获取盐利收入。
三、隋唐时期唐代的食盐专卖,始自唐肃宗时期(公元756至762年)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任命每五琦为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作榷盐法,规定凡是产盐的地方,都要设置管理机构。
盐户制盐要立户籍,称为亭户,国家免去亭户的徭役,让他们专门制盐。
所生产的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不准私卖。
官府把盐民那里收买来的盐,按每斗加时价一百钱出卖。
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1年),刘晏改革专卖制度,创行就场征税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作者:王荣来源:《商业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其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赚取巨额利润。
在盐专卖的实施过程中,统治阶级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
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各级官吏贿赂已成风气,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受损,从而危机统治阶级自身安全。
关键词:封建经济;盐专卖;经济特征;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B盐专卖制度在中国存在历史十分久长,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几乎伴随封建社会整个发展过程。
专卖古称“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合起来就是自己独占,不允许他人涉及经营。
具体到盐专卖制度,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人为制订并设立,由其独占食盐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理财意识的士大夫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处就在于只看到利益,却不去看这利益是如何产生的。
统治阶级巧妙地借用了盐所具有的商品外观形式,掩盖其掠取民众财富的实质,因此理清楚盐专卖制度的经济特征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盐专卖问题,国内现有文献侧重于从经济史的角度整理各个朝代盐专卖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状态,较少从经济特征和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在国外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缺少与中国盐专卖类同的经济现象,相关文献很是少见。
在封建社会经济的传统分析框架中,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承担赋税和劳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此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盐专卖制度在形式上与赋税制度有很大不同,阶级矛盾分析方法仍然为这一问题指引了方向。
从另一个视角看,根据现代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以此换取税收。
3盐业法律的变迁

3盐业法律的变迁教学目的:了解盐业法律的变化内容以及原因教学手段:讲座与研讨教学内容:一、立法目的的变化立法目的的变化:从盐法边计相辅而行到弃边政而专事财政搜刮明代的盐政立法基本上是承袭宋元旧制,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在明弘治以前,盐法和边计紧紧相连,盐政立法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国家对盐业的控制,通过输粮、输米或纳粮米及其他军用物资领取盐引到盐场支盐经销的方式,来解决边疆驻军的吃、穿、用,从而巩固边防。
这种盐政边政相结合的政策就是明代创立的“开中制度”。
开中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由山西行省针对军屯和税粮不足供给边地驻军需要时提出的:“大同粮储,自陵县(今山东陵县)远至太和岭(在今山西马邑),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
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
如此则转运省费而边储充。
”〔2〕同年九月,又召募商人往洛阳、开封、怀庆(沁阳)、西安、凤翔和临汾等地输粮而与之盐。
如输粮至洛阳一石五斗、开封及陈桥仓二石五斗、西安一石三斗者,并给淮浙盐一引;输米西安、凤翔二府二石,河南、平阳、怀庆三府二石五斗,蒲、解、陕三州三石者,并给解盐一引。
〔3〕洪武四年二月,又定淮浙山东中盐例:“商人输米临濠、开封、陈桥、襄阳、安陆、荆州、归州、大同、太原、孟津、北平、河南府、陈州、北通州诸仓,计道里远近,自五石至一石有差。
先后增减,则例不一”。
〔4 〕洪武四年五月双从中书省言,募商于延安、庆阳、平凉、宁夏临洮。
巩昌纳米七斗、兰县四斗、灵州六斗并于灵州给盐一引。
巩昌、临洮、兰县纳米一石五斗、漳县一石八斗、西和二石并于漳倒、西和给盐一引。
〔5〕从上可以看出,开中始于山西,继行于陕西、甘肃地边地,都是为北方和西北的边防服务的,纳粮济边是其目的。
后开中又推行于内地的一些军事重镇。
永乐即位,因燕都粮乏,曾专门集中在北京诸卫开中,“每引米淮浙三斗,河东二斗,四川一斗五升,听大小官员军民人等皆中,不拘次支给”,〔6〕“惟云南金齿卫、楚雄府、四川盐井卫、陕西甘州卫,开中如故,余悉罢之。
盐专卖制度

盐专卖制度盐专卖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统制经济制度,它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来讲述盐专卖制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盐专卖制度的历史背景。
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它不仅用来调味,还用于食品加工、防腐和医疗等方面。
由于盐的重要性,古代国家对盐的控制非常严格,以确保盐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
而盐专卖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盐专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朝时期,由于盐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盐的生产和销售被政府所垄断,私人不得经营盐业。
到了明朝,盐专卖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明朝政府扩大了盐的种类和销售渠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盐业管理体系。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盐业开始私有化。
盐专卖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对盐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国家设立盐务官,负责盐的产销和管理,实行垄断性经营。
盐商必须向盐务官购买盐,然后再转卖给民众。
在盐的价格方面,盐务官制定了统一的价格标准,所有的盐商都必须按照这个价格进行销售,不得私自提高盐价。
盐专卖制度的实施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盐专卖制度确保了盐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可靠。
由于盐业由国家垄断经营,政府可以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保证了盐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
其次,盐专卖制度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盐作为一种必需品,销售盐业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最后,盐专卖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盐的价格被国家严格控制,盐商的利润空间很小,导致盐商之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总结起来,盐专卖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统制经济制度,在我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确保了盐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盐专卖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中国的需要,因此在辛亥革命后被废除。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概述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政府对盐业实行垄断经营,通过设立盐务机构,对盐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变迁和调整。
盐的重要性盐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不仅用于调味,同时还用于食品加工、腌制、防腐以及医疗等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和生产技术的限制,盐的产量相对较少,因此导致盐的价格较高,对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盐专卖制度的实施,试图平抑盐价、稳定社会秩序。
初期的盐专卖制度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成立了秦盐铁官,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盐铁产业。
此后,秦朝的盐铁专卖制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发展的开端。
秦汉之后的变迁在秦朝灭亡后,盐铁专卖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代政府设立了盐官,负责盐的生产与流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的负担逐渐加重,人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盐的价格不断上涨,广大民众生活困苦。
这一时期的盐业管理失去了原有的积极作用,政府开始倾向于放松对盐业的控制。
盐专卖制度的复兴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
在此期间,董卓等军阀政权逐渐崛起,国家政权的分裂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盐业生产流通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统一的曹魏政权的建立,政府为了恢复社会秩序,重新将盐业纳入国家控制之下。
盐专卖制度再度恢复,盐务机构被重新建立,对盐的生产与流通进行严格管理。
自晋代起,盐业逐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对盐业的控制更加加强。
唐代以后,盐专卖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王朝通过推行盐业专卖制度来平衡财政收入与民生需求。
盐业改革的尝试和失败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逐渐显露出许多问题。
盐价的高涨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盐业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政府对盐业的控制变得笨重、低效。
在清朝晚期,影响盐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如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秩序的动荡,以及新兴工商业的崛起等。
古代关于盐的制度

古代关于盐的制度
古代关于盐的制度涉及到盐的生产、分配和销售等方面的规定。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盐的制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盐的制度的例子:
古代中国:在古代中国,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生产和管理受到严格的控制。
在周朝,盐的生产由官府垄断,私人不得从事盐的生产。
秦汉时期,盐的生产仍然由官府垄断,但私人也可以经营盐的销售。
唐朝时期,盐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官府垄断,私人不得涉足。
到了宋朝,盐的生产和销售开始逐渐放宽,允许私人经营盐的生产和销售。
古埃及:在古埃及,盐的生产和管理也受到严格的控制。
盐的生产主要由奴隶完成,而且盐的生产量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盐在古埃及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够享用。
古罗马:在古罗马,盐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严格的控制。
盐的生产主要由罗马政府的官员管理,私人不得从事盐的生产。
盐的销售则由商人负责,但盐的价格由政府控制。
总之,古代关于盐的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盐的生产和销售通常都受到严格的控制。
盐的生产和管理通常由官府或政府官员负责,私人不得从事盐的生产。
盐的销售则由商人负责,但盐的价格通常由政府控制。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盐业变迁史是指盐业产业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1.古代盐业:古代盐业最初出现在中国,最早的盐采取海水晒制的方式制作,后来出现了井盐和卤盐。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之一。
2.明清盐业:明代开始,盐业逐渐成为了国家垄断的行业。
在明清时期,盐业存在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盐法”,并由官员负责管理。
在这个时期,盐业成为了一项非常庞大的行业,其规模和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近现代盐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盐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20世纪,盐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海盐和矿盐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促使盐业向着更为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4.当代盐业:在当前,盐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盐业生产的环保问题愈发突出,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多元化也为盐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总之,盐业变迁史不仅是盐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记录。
中国盐业制度变迁

中国盐业制度变迁
公元前221年,秦代-西汉:盐业由官营
东汉:征税制,任民制盐,自由贩运
三国—西晋:设司盐校尉等官,实行专卖制
隋代:基本不管盐,不专卖,且免征盐税
唐中期——明朝(1617年):官督商销制,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明(1617年)—清代: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1912-1927:北洋政府为借外债,签订《善后借款合同》,盐政部门为盐务署、稽核所,盐税受外国控制
1927—1948:中国盐政经历了商专卖、官专卖、最终实行盐业自由贸易。
1949年后:我国盐务机构经过多次调整,但盐业一直实行专卖制度。
1995年:工业盐退出专卖。
现今:我国食盐实行专卖制度。
食盐专卖制度

食盐专卖制度
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各种形式的食盐专卖制度,这是一种将购买食盐的权利专
卖给专业人员以及属地管理机构的制度,是古代政府实行价格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食盐专卖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机制。
几乎所
有地区都对食盐实行了专卖制度,确保国家对食盐的集中管理和监管,政府在财政收入和地方定价等方面也有益于概念成果。
宋代食盐专卖制度得到进一步改革,政府从中受益更多,但却忽略了地方的利益,因此可能会带来暴力游行,甚至暴乱。
朱元璋曾采取反弹政策,对暴乱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也放弃了宋朝的食盐专卖制度,市场经济也随之发展,使得市场供应稳定性取得明显改善。
鸦片战争炮制后,中国政府坚持维持食盐专卖制度,实行政府垄断,地方政府
享受专卖地位,当时实行食盐税应收制度,这使得政府收入逐渐增多。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却开始面临食盐专卖制度的可行性问题,面对消费者要求的逐渐增多,使得政府经济的依赖逐渐减少。
最近一些年,一些省份已经取消了食盐专卖制度,并实行了免税管理,缓解了
政府的财政负担,但又不会引起食盐供需紧缺。
这既缓解了政府对食盐税收集取的压力,又让消费者受益。
总之,食盐专卖制度是中国曾经实行和改革过的一种重要机制,它为古代政府
实施价格调控和收税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渐趋自由化和市场化,政府垄断式食盐税集取已经不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中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盐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1. 盐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盐被人们视为“百姓之命”、“国之大计”。
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人们无法离开它的存在。
古代的盐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2. 盐在财政中的地位古代我国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盐税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盐资源的垄断与管理更是成为古代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
3. 盐业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盐的供求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盐价的稳定和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故盐业政策的制订与执行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盐业政策的萌芽期1. 商代盐业商代是我国古代盐业发展的萌芽期,当时的盐业是由一些部落或地方个人经营,没有国家统一的管理。
2. 盐铁专营制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盐的专卖制度逐渐出现,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制,但未形成全国性的盐业管理政策。
三、盐业政策的初步形成1. 秦朝时期的盐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制,盐业开始有了国家统一管理,盐的价格也有所稳定。
2. 汉朝时期的盐政汉代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盐政,政府对盐的管理愈加严格,但仍旧存在一些地方私盐的情况。
四、盐业政策的成熟与完善1. 魏晋南北朝时期盐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完善,政府加强对盐业的专营管理,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盐业政策。
2. 唐宋时期的盐政唐宋时期是盐业政策的完善时期,政府对盐业的管理更趋完善,盐税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3. 盐业对社会的影响在盐政的影响下,盐业商人的兴起、盐业管理制度的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风气。
五、盐业政策的演变1. 近代盐业管理的改革近代以来,盐业管理经历了从封建专营到民主自由的演变过程,盐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多变化。
2. 当代盐业的管理当代盐业的管理得到了现代法制的规范,盐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盐政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
六、我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启示1. 盐业政策的意义我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

中国封建社会盐专卖制度的变迁论文关键词:封建经济;盐专卖;经济特征;制度变迁论文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其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赚取巨额利润。
在盐专卖的实施过程中,统治阶级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
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各级官吏贿赂已成风气,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受损,从而危机统治阶级自身安全。
盐专卖制度在中国存在历史十分久长,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几乎伴随封建社会整个发展过程。
专卖古称“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合起来就是自己独占,不允许他人涉及经营。
具体到盐专卖制度,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人为制订并设立,由其独占食盐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理财意识的士大夫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处就在于只看到利益,却不去看这利益是如何产生的。
统治阶级巧妙地借用了盐所具有的商品外观形式,掩盖其掠取民众财富的实质,因此理清楚盐专卖制度的经济特征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盐专卖问题,国内现有侧重于从经济史的角度整理各个朝代盐专卖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状态,较少从经济特征和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在国外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缺少与中国盐专卖类同的经济现象,相关文献很是少见。
在封建社会经济的传统分析框架中,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承担赋税和劳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此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盐专卖制度在形式上与赋税制度有很大不同,阶级矛盾分析方法仍然为这一问题指引了方向。
从另一个视角看,根据现代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以此换取税收。
在这一分析模式下,封建国家作为全社会法律和秩序的提供者,征收赋税完全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封建统治者是以社会管理者或者说是社会服务提供者的面目出现,公众是以消费者的面目出现,消费社会管理者提供的社会服务,并根据服务的质量(办公效率)和价格(赋税水平)来决定是否消费该服务。
食盐专营制度持续两千年才废止,盐税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

食盐专营制度持续两千年才废止,盐税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食盐可以满足人们身体所需的钠元素,从古自今一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汉武帝时代确立了盐铁官营制度,后世王朝大都遵循其例,盐税也成为了封建王朝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对于盐的制度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古代食盐的开采中国古代食盐原料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海水、盐湖和盐井,而盐矿的开采历史比较近。
1、海水煮盐历史悠久。
根据考古发现,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沿海地区就发现了5000年前左右的煎制食盐的器具,这说明至少在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利用火煎煮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在宋代之前的海盐制取,大都是采用煎练的方法提取;到了宋代虽然出现了晒盐的方法,但由于技术发展不成熟,制取的海盐质量不好,煎盐多于晒盐;直到清朝末年,出现了沟滩法,晒盐的技术成熟,各沿海产盐区也都采用晒制取盐的方法,并且晒盐的质量要好于煎盐。
煮盐法2、湖盐的争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所谓湖盐,就是从天然的内陆盐湖中捞取的自然结晶体或者从盐湖中取卤水为原料晒制成盐。
在我国的内陆地区,对于盐湖的开发取盐历史十分久远。
比如今山西境内著名的运城盐湖(河东盐湖),开采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小部落首领纷纷抢占运城盐湖,占据盐湖者便可以控制中原地区的食盐命脉,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
河东盐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闻名诸国,到了汉朝时期产出的食盐更是远销半个中国。
运城盐湖鸟瞰图再比如柴达木盆地中的茶卡盐湖,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羌族开采的记载,但因为远离中原腹地,更是长期被西北少数民族占据,所以难以运输到中原地区。
在古代湖盐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直接捞取和垦畦浇晒法,直接捞取的是经过自然形成的结晶,含有较多杂质,味道发苦;而垦畦浇晒法是在盐池周围开垦畦田,并修筑水沟,将盐池中的卤水引入到畦田中,通过自然蒸发后获取盐结晶。
3、四川地区的盐井。
四川地区井盐的开采历史也十分深远。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盐作为重要食品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化学原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盐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盐的历史演进出发,分别探讨盐业的变革与发展。
1.古代盐业的兴衰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物资之一,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盐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认为是一项国家重要的产业,不仅是赋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的盐业生产和销售大多采用的是贩运方式,盐路分布在各个省份之间,最著名的是江西盐井和井陉的盐业。
由于是手工生产,盐价高昂,仅是富裕阶层可负担得起。
随着火药和机械文明的发展,盐业生产开始进行技术升级,制盐和调味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
2.现代盐业的创新盐业的创新和变革大多是由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使得盐的制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另外,化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盐的品质和口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方面,设备自动化生产和生物发酵技术在现代盐业中的应用不断推进。
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让盐的制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与此同时,对盐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3. 经济化的变革与社会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席卷,盐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盐业所面临的焦虑和困局日益增强。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尝试,盐业生产企业逐渐找到了通向经济化的途径。
盐业生产企业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类新品种的盐制品开始涌现。
同时,企业也在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升级,逐渐打造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风格。
由于更加人性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盐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和富有人文关怀的行业。
4.未来盐业的展望目前来看,盐业在未来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盐业将迎来一波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未来的盐行业将会是一个集数字、信息技术、物流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产业。
盐业领域的数字化提升将会成为下一步标准,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开启盐业生产全面转型的新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盐与盐政

1、由国家完全控制食盐产销,并严禁私盐的历史,起于汉武帝时期(元狩4年,BC119)的盐铁专卖制度私盐,即相对官盐而言,违反官府禁令私自生产贩售的食盐称为私盐。
中国私盐产生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盐始有官、私之分"。
原本汉初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大贾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却不愿"佐国家之急",汉武帝因此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2、自唐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依赖于盐利,食盐专卖成为历代固定制度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甚至隋唐初期有128年是完全放任盐业,且免除食盐征税。
但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业专卖又重新开始实行,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此后历朝历代都因此而加强盐业管制。
自中唐起,盐利所得已居全国赋税之半,北宋时期,盐利占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到了元朝,"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
直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半取给于盐"。
民国初年,袁世凯甚至还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向列强借款。
3、官盐价高质次,百姓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私盐,官府便以政令强制购买官盐食盐专卖的弊端之一便是官盐不仅估价高,而且质量低劣。
如北宋仁宗时,大臣上奏称官盐运输过程中被杂以泥砂、硝石,味道苦恶不可食,而其时刘太后回应"御膳亦多土,不可食。
"可见当时连御用食盐质量都如此不堪,却仍然要价昂贵,"利有至十倍者"。
同官盐相比,私盐则物美价廉,如从岭南贩至江西的私盐"纯白不杂,而卖钱二十",民众更欢迎此类私盐,造成官盐滞销,于是官府便以政令强卖于民,《宋史•食货志•盐上》记"盐价既增,民不肯买,乃课民买官盐,随贫富作业为多少之差。
唐朝盐业管理制度

唐朝盐业管理制度一、盐的重要性在唐朝时期,盐是极为重要的商品,被称为“百姓之需,政府之重”。
盐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能够提高食物的口感,丰富饮食的变化。
2. 盐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能够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3. 盐也被用于保存食物,尤其是鱼肉等易腐物品,能够延长其保存期限。
因此,盐在唐代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盐业管理制度的演变在唐朝初期,盐业主要由官办和官营两部分组成。
官办盐场主要由政府直接管理经营,而官营盐场则是由政府特许民间商人集资设立并控制经营。
这种盐业管理制度在唐朝初期比较混乱,盐价飞涨,盐商居奇,社会矛盾激化。
唐玄宗时期,盐业管理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实行了盐铁官营制度,即由政府垄断盐、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此来控制社会经济和税收。
唐玄宗在此后的统治中,继续加大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到了唐德宗时期,又出台了“均输法”,由此废除了盐铁官营制度,改为按等级给官府供应盐铁。
这种盐铁等级供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营盐业的弊端,但同时也给私营盐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唐朝晚期,唐朝灭亡前,盐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趋向仍在继续。
唐敬宗时期,唐朝实行了“兼营法”,即私营盐场和官府合作开采盐卤,盐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三、盐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在唐朝的盐业管理制度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 由官办到官营,再到兼营,唐朝盐业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2. 政府对盐业的控制相对较严格,经济上起到了一定的垄断作用。
3. 盐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严格的监管,政府在盐业中的权力相对较大。
4. 盐业管理的变革主要是在于如何平衡政府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民间商人的利益。
四、盐业管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唐朝盐业管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盐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谈谈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盐商的经营活动

谈谈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盐商的经营活动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家庭了。
自从中国诞生了第一批盐民之后,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群体,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世代相传,历史悠久,经营着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的行业,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是保护国家财产免遭侵犯。
我来说下“清代中叶以后”这个时间段里盐商在徽州进行大规模活动的情况吧!最初的一些盐商只能靠贩卖私盐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与繁荣,开始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运输、销售等工作的人员,也被称为“脚夫”或者“挑夫”。
当然还包括一部分手艺精湛的匠师,比如做木雕的,做石刻的,甚至还有织锦绣的……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对于盐的需求量很高。
因此,那么多人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着整个徽州盐业向前迈进。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使得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再加上官府征收苛捐杂税,使得老百姓负担沉重,所谓“官逼民反”,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其中一支队伍便攻入了歙县城内,并且占领了盐务机构——安丰仓。
起义军首领汪华见状立即派遣兵士将仓库团团围住,同时命令守卫盐务机关的官吏把库藏的粮食全数交给起义军。
接连几天过去了,可是仍旧没有看到任何回应,汪华心想:难道这帮贪婪的官僚真的打算放弃抵抗吗?他们肯定早就逃跑了。
果然,第二天夜晚,城外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战鼓声,起义军趁势杀入城内,烧毁了官衙,抢夺了武器,迅速控制了局面。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揭开了新的篇章。
起义胜利后,汪华带领众位头目返回故乡休宁县,建立了政权,并改年号为“德祐”(1275)。
在此基础上,汪氏兄弟又陆续招募了十万余名壮丁,组成了水陆两路的大军,准备继续北伐。
清代中叶以后,封建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各种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
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直奔徽州而来。
他们刚走到绩溪境内,便遇到了驻扎在此处的江南提督张国梁的阻拦。
古代私盐贩子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私盐贩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齐桓公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行了食盐专卖政策,严禁私自煮盐和贩卖私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私盐贩子逐渐兴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打击私盐贩子,将盐、铁、酒等物资实行专卖,严禁私人买卖。
然而,私盐贩子仍然屡禁不止,甚至在汉昭帝时期,政府专门就盐、酒、铁专营的问题展开辩论,最终决定废除铁、酒专营,保留盐业专卖。
到了东汉时期,私盐贩子更加猖獗,他们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通过海路运输将私盐贩卖到各地。
三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战乱不断,但私盐贩子仍然活跃,他们甚至与官府勾结,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
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行食盐专卖政策,私盐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然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国家财政困难,私盐贩子又重新抬头。
宋代以后,私盐贩子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元明清时期,私盐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势力。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逃避官府的打击,如贿赂官员、武装抵抗等。
同时,私盐贩子的组织形式也越来越严密,出现了类似于黑社会的团伙。
总之,中国古代私盐贩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虽然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打击私盐贩子,但他们的存在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盐专营:关系国家盛衰的变迁史

2017.02.(下)62主持人:曹耀峰文史知识从2017年起,随着《食盐价格管理办法》的废止,在中国施行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迎来了重大变革。
那么,自古以来,盐政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没有盐万万不能苏轼《山村五绝》中有诗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按照老一代人的说法,不吃盐并不会死,但是不吃盐最大的问题是会没有力气。
科学证明,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调节人体内水分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
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
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
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
据说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对犯人的惩罚,便是一段时间内不准吃盐。
人若无盐,只能从草木灰等替代品中获取,但这一代价是其他有毒的东西也会进入人体造成伤害。
同样,因为人如动物一般舔舐土地,更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无论是池盐、井盐还是海盐,对于人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
先民依盐池而兴盛谈到盐政,从来不能离开盐的历史,池盐、井盐、海盐是中国盐的三个最重要来源。
中华文明的兴盛和依托河东盐池分不开。
古代把自然盐称为卤(即盐水),把人力加工过的结晶称作盐。
《说文解字》说:“盐,卤也。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中国先民最早享用的自然盐便是池盐,具有天然结晶而无需加工的特点。
最著名的池盐便是“河东盐”,亦称“解盐”,产自今山西省运城市南安邑镇。
《洛都赋》记载:“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泼,成之自然。
”所谓自然,是指夏季频仍的南风,使得解池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取之不竭。
金文中有“卤”字,显示周天子赐臣子的多为“卤”盐,或可说明,当时在渭水流域、黄河中游,经过人力加工过的盐还未盛行。
中国古代食盐专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_以明朝_开中法_之动因与结构_演化与锁定为例

中国古代食盐专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_以明朝_开中法_之动因与结构_演化与锁定为例中国古代食盐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食盐生产、贸易和销售进行垄断管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
本文以明朝时期的开中法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古代食盐专卖制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明朝时期开中法的动因。
明朝初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明朝政府对食盐进行了专卖管理。
开中法是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推行的一项食盐专卖制度,其核心内容是设置了各地的盐场,负责盐业主要管理和贸易。
开中法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为了控制食盐市场,稳定物价。
从经济角度来看,国家对食盐的垄断经营能够有效地控制食盐生产和销售,从而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我们来看明朝时期开中法的结构。
开中法的基本结构包括盐场、盐务和运销三个方面。
盐场是指由政府设立的生产和贸易基地,主要负责食盐的生产和储存。
盐务是指政府对盐业的管理和监督,负责规范盐业经营和保证质量。
运销是指政府对盐业的销售和分配,主要通过官员和商人来实现。
开中法通过这一三方面的结构,实现了对食盐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明朝时期开中法的演化与锁定。
明代初期的开中法实行了一段时期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需求,盐市逐渐繁荣起来,盐商势力也开始崛起。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稳定社会秩序,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私盐配额、扩大私盐贸易、降低盐价等,逐渐放宽了食盐专卖制度的限制。
然而,这一演化并没有改变食盐专卖制度的基本框架,而是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和加强监管来调整和完善制度。
最后,我们来分析明朝时期开中法的经济效应。
一方面,开中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另一方面,食盐专卖制度通过控制盐业生产和贸易,实现了对物价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此外,盐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封建经济;盐专卖;经济特征;制度变迁论文摘要: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其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赚取巨额利润。
在盐专卖的实施过程中,统治阶级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
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各级官吏贿赂已成风气,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受损,从而危机统治阶级自身安全。
盐专卖制度在中国存在历史十分久长,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几乎伴随封建社会整个发展过程。
专卖古称“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合起来就是自己独占,不允许他人涉及经营。
具体到盐专卖制度,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人为制订并设立,由其独占食盐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理财意识的士大夫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处就在于只看到利益,却不去看这利益是如何产生的。
统治阶级巧妙地借用了盐所具有的商品外观形式,掩盖其掠取民众财富的实质,因此理清楚盐专卖制度的经济特征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盐专卖问题,国内现有文献侧重于从经济史的角度整理各个朝代盐专卖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状态,较少从经济特征和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在国外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缺少与中国盐专卖类同的经济现象,相关文献很是少见。
在封建社会经济的传统分析框架中,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承担赋税和劳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此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盐专卖制度在形式上与赋税制度有很大不同,阶级矛盾分析方法仍然为这一问题指引了方向。
从另一个视角看,根据现代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以此换取税收。
在这一分析模式下,封建国家作为全社会法律和秩序的提供者,征收赋税完全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封建统治者是以社会管理者或者说是社会服务提供者的面目出现,公众是以消费者的面目出现,消费社会管理者提供的社会服务,并根据服务的质量(办公效率)和价格(赋税水平)来决定是否消费该服务。
但在盐专卖制度分析中,这一分析框架变得无能为力了,因为它既解释不了盐专卖制度发生的起因,也解释不了盐专卖制度发展变化的结果。
在盐专卖制度下,各相关经济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新审视和分析其经济特征对于全面正确的把握这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专卖制度下失去商品属性的盐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社会需求量大,消费弹性极小。
在封建社会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盐却不可能自给自足,必须从外界获得。
在中国古代社会,盐铁茶酒是少数几项大宗交易商品,但这些商品在不同时期都曾实行专卖,盐是其中实行专卖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造成经济影响最大的品种。
在专卖制度下,商品属性较之于其在自由生产流通条件下的情形发生很大的变化。
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有其内在规定性条件,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也是某一物品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在盐专卖制度下,盐的生产、销售和定价都由官府组织执行,导致其商品属性退化。
[!--empirenews.page--] 第一,看盐的生产。
盐的生产者为盐户,虽然工作方式与其它手工业者相同,但因为盐是专卖品使得盐户与其他手工业者截然不同。
盐户身份与普通人不同,单独另立户籍,在官府中有专门的部门管理,不得转换其他行业或逃徒,失去人身自由。
制盐生产工具和原材料均由官府提供,所产之盐也必须全部上交官府,官府发给工本钱和粮食。
除官府认定的盐户外,其他任何人不得从事盐的生产活动,违者处以重罪。
由此可以看出,官府是以行政权力垄断了盐的生产,这与一般情况下的垄断生产者有根本不同,它既不是由于生产规模效率导致的自然垄断,也不是由专利或技术障碍造成的法律垄断,完全是官府,也就是拥有行政权力的一方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力创造出来的行政垄断。
第二,再看盐价。
盐的价格虽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总体水平是远高于其生产成本,且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随着官府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而不断调高。
唐代前期盐业政策为民众自由经营,官府征税,安史之乱发生后,财政状况恶化,开始实施盐专卖政策,因此,这一段时期盐价的变化为分析盐专卖制度对盐价的影响提供了绝好的分析样本。
《新唐书·食货四》载: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50年前后),盐每斗十钱,……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贞元四年(公司789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加民赋,自此江淮盐每斗亦增二百,为钱三百一十,其后复增六十,河中两池盐每斗为三百七十。
对这段史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盐专卖实施前后盐价三十六倍的惊人上涨幅度,从其他经济史资料分析断然可以排除盐的生产骤然萎缩而导致供求比例严重失衡进而推动盐价大幅上升的可能性。
在盐每斗十钱的情况下,假定七钱为补偿生产成本,三钱为正常经营利润,假定盐的生产成本没有出现大幅波动,按此计算,盐价在每斗三百七十钱时官府可获得一百二十倍的超额利润。
二是官府可以根据自身财政需要随意提高盐价,通过盐专卖就可以做到财政的“量出为人”。
在有行政权力介入并且其动机是为自身谋利的情况下,价值规律荡然无存。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个朝代里为什么盐价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
随着朝代的延续,吏治腐败状况不断加重,财政收支状况随之恶化,于是官府不断提高盐价,加重掠夺民众财富,增加财政收入以维持官僚机构运转,直至民众起义反抗,改朝换代,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第三,看抑配。
抑配也叫户口食盐法,是官府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将官盐按人头数配发到民众各家各户,并直接按官定盐价催收货币或粮食,并且将官盐抑配额作为地方官吏考绩标准。
如此官盐销售法,商品买卖自由自愿的交易原则彻底消失。
即使是在由盐商运输和销售的情况下,盐商也是由官府指定的商人担当,并只能在官府划定的区域内销售。
其他人运销食盐都被视为非法,处以重罪。
东汉时期章帝虽然也实施了盐铁专卖政策,但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几年便废除了,其原因主要是东汉自和帝以后日益衰落,不可能大规模地组织盐铁专卖。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侯割据,时局动荡,盐专卖时断时续,各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以个体小农所纳赋税为主。
这两个时期的情况从反面证明了盐专卖制度完全是依托在行政权力之上的行政经济行为,当政治权力不够强大或不具备完整的设置时,盐专卖制度便无法实施。
[!--empirenews.page--] 综合上述分析,盐专卖制度下的盐已是徒具商品外壳,彻底丧失商品属性,成为统治阶级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
[1][2]下一页二、作为掠夺民众财富工具的盐综上分析可知,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从盐专卖中获取巨额超额利润,但从逻辑上分析,统治阶级完全可以通过征收相等数量的赋税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为什么还要走盐专卖这一条路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现代国家理论无法解释的地方。
因为就征收赋税和实施盐专卖两种做法比较而言,后者的社会成本数倍于前者,全社会为之付出高昂的福利损失代价,从运行效率看应当坚决予以摒弃。
这只有从统治阶级效用最大化中寻求解释,统治阶级自然希望财富越多越好,但这只是其效用诸多要素中的一个,政权的稳定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的“舟水论”是这一关系很好的阐述。
盐专卖制度获利的隐蔽性充分满足了统治阶级搜刮民众财富与保证政权稳定性的双重目标,《盐铁论·非鞅》所载封建士大夫的议论充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在这里封建统治阶级给自己搜刮盐利铺陈了无数溢美之词,但事实上,国只是封建统治者之家,所谓有益于国,只是统治阶级财政更加宽裕,国富与民富无关。
而“足军旅之费”同样是无稽之谈,因为统治阶级在向民众征收的赋税之中已包含了军费开支内容。
最能表现盐专卖制度品格的无疑是“民不知”三字,民不知而谋其利,实与贼无异也,如此窃取民众财富还假称“无害于人”。
各朝食货志及相关文献均有记载,盐利收入与田赋相当,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在征收赋税之外,还从民众身上搜刮了与之相当的盐利收入。
这使人们对封建社会劳苦大众贫穷原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可以看出行政特权干预经济的巨大危害。
三、统治集团与官僚集团利益的不一致性在前面的讨论中,笔者一直把统治阶级当作一个整体看待,为作更深一步的分析,需要把统治阶级拆分成统治集团和官僚集团两个群体。
界定如下,统治集团是对政权稳定性有强烈偏好的群体,主要包括皇帝及皇室成员;官僚集团是政权稳定性偏好不强,或者说自身财富偏好远大于政权稳定性偏好的群体,主要包括各级官员和执行人员。
统治集团迫于政权稳定性的压力,剥削和搜刮民众是有节制的,但官僚集团却不是这样,只要有可能,他们总是会把自身财富最大化行为发挥到极致。
官僚集团的剥削和搜刮是分散的,他们都是在自己的职位上,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其整体性体现在全社会吏治整体上越来越腐败,最终导致统治集团政权的颠覆。
明朝初期盐专卖实行开中法,商人纳粮于边,官府偿以盐引,商人凭盐引在指定盐场支盐,然后到官府指定的销售区域派卖。
开始时军、民、商各得其利,运行状况良好,但到后来,开中为官僚所把持,少纳粮,纳次粮,还要多支盐,支好盐,正当盐商受到严重排挤,从原来“旦输粟夕受盐”变成“祖孙相代不得者”。
统治集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推出了“余盐买补”,余盐是盐户在制盐过程中多生产的超出官府收购正盐额度以外的部分。
朝廷本意是对不能支取到正盐的盐商通过购买盐户余盐来给予补偿。
但这一政策的执行仍然掌握在官僚集团手中,执行官员串通同党,或与奸商勾结,暗箱操作,余盐之利尽落其手,最终使统治集团解决盐商守支问题的计划彻底落空。
[!--empirenews.page--]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统治集团无法解决官僚集团的腐败问题,这是由封建社会自身政治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从一个更加细致的经济学角度分析,行政腐败作为政权收益的一种形式,是由官员个人获取,而其成本,即政权稳定性的丧失,是由统治集团承担。
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使得在微观上官僚集团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腐败的动机和倾向,在宏观上整个官僚集团腐败之势总是迅速扩散、不可遏制,表现出巨大的内在惯性。
从历史实际情况分析,往往是盐专卖官员制度内权力的滥用,造成了盐专卖制度运行阻滞甚至盐专卖制度本身的崩溃。
四、盐专卖制度的演化方式由于官僚集团与统治集团利益目标天然存在不一致性,在盐专卖实施过程中,官僚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收入。
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内容中的一部分,各级官吏的贿赂已形成常数并在民间流传,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使其执政能力遭到损害,危及到统治集团自身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