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案(全部)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有哪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有哪些中考复习备考需要复习什么?一起来看看教师是怎么安排复习课的吧,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1.惯性的应用和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具电脑平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听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的适用条件:在理想条件下的一切物体,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力”是难以达到的。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之上的。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例1、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二)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2、任何物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等其它因素无关。
例2、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B.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C.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D.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例3.运动场上,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B )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C.掷出去的铁饼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D.箭被弓射出后仍向前运动二、二力平衡:1、平衡力: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简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简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合作交流,总结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物理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等。
2. 热学部分:包括温度和热量、比热容、热机等。
3. 电学部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等。
4. 光学部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
5. 声学部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本,梳理知识点,总结规律和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突破难点。
5.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5.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阶段性测试:定期进行学科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在复习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案(全部)
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9.人体里许多器官,它们总在不停地运动,这些运动就引起了振动,人体器官里就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说出其中的三种吗?
7.如图2所示中,作出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点
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多少?请简述的判断方法,并请动手试一下.
9.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现在由于屋子太小,前后两面墙间的距离只有3m.请你想办法,使得能在这间屋子里进行视力检测.请画出示意图,并写出计算依据.
5.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B.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C.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D.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6.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知识结构】
【对应训练】
1.7.9×103kg/m3=g/cm3;1L=mL;1mg=kg;
2.铝锅的质量540g,铝盆的质量是270g,铝块的质量是27g,则组成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3.质量相同的三种实心正方体金属块,分别是根据如图2所示的高度,
步骤:
1.拿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把它们分别装满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拿质量相等的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让冰熔化成水。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等。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第一讲、机械运动【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尊重科学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巩固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知识梳理(10分钟)2.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知识,重点掌握难点内容。
3. 典题解析(15分钟)3.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3.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4. 课堂练习(10分钟)4.1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4.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答案。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性等。
3. 考试成绩: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成绩。
通过以上复习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素养。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物理中考教案
初中物理中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新课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中考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中考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其特点;(2)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4)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原理;(2)平面镜成像特点;(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成像原理;(2)凸透镜成像特点;(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其特点;(2)凸透镜成像原理及其特点;(3)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2)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3)实际问题中成像现象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面镜成像(1)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描述成像现象;(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探究凸透镜成像(1)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描述成像现象;(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3)知识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计算题专题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4、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
所示。从此处匀速下放物块,直至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物块未与
水底接触)。物块下放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的
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g取10N/kg,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求:
积为250cm2,用滑轮组拉重210N的物体沿竖直方向
以0.1m/s的速度匀速向上运动了5s。人对绳子竖直向
下的拉力为100N。求:
(1)物体A上升的高度;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人对地面的压强。
课标要求:能用速度,机械效率和压强
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对应章节:1.2运动的快慢,7.1压强,9.6机械效率
规律:人站在地面上时,F压=F支=G-F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4、右图是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为810 N物体的示意图,某段过程
中物体匀速上升的速度为0.1m/s,工人拉力F的功率为90W,物体上
升10 s拉力F克服滑轮组的摩擦做的功是 60J,不计绳重。求:
(1)工人拉绳子的速度;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5、如图所示,某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720N的物
体的过程中,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103Pa,已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他双脚与水平地面的接触
面积是4×10-2m2,求:
(1)他对绳子的拉力;
(2)此人所受的重力。
课标要求: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压强,
规律:物体浸没在液体V排=S容(h2﹣h1)会求S容
初中物理教案(汇编15篇)
初中物理教案(汇编15篇)初中物理教案(汇编15篇)初中物理教案1 复习目的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说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根底稳固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打破”54、55页“考点解读”局部。
〔15分钟〕2.学生自学3.老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
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例2:一个物体放在程度地面上,以下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考点三:重力: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准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2024初中物理中考备考计划模板(三篇)
2024初中物理中考备考计划模板随着近几年中考物理改革,考察特点的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命题“稳中求变“的思想,又一次面临九年级物理中考总复习。
更新观念,完善教育体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使教学质量上台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学生质的飞跃,现拟定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计划:1、注重教材,以教材为典范,夯实基础。
2、监控课堂动向,严防学生走神,厌倦复习。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优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在与同学讲解中落实自己的基础知识。
4、学生能做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尽可能的展示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在复习中重现实验过程。
5、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仅有的时间里,全力以赴,为孩子的发展尽职尽责。
6、定时了解复习情况,及时反馈。
精心准备,认真选题,加强整理,做到每单元一次测试,并认真进行考情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复习信息,反思复习过程,微调复习思路。
7、及时了解中考信息,分析近____年的山西省中考题,注意中考命题思路和中考动态,对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山西省中考考试科目说明》,认真分析考点、考查形式、各个知识点考查的难易程度、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高科技与教材的结合点等。
8、推敲选择中考模拟试题,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灵活应用解题方法。
二、物理复习步骤安排三轮复习法第一轮: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按照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五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____月____号-____月____号,共计____天)。
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本质规律,熟悉基本的物理公式等。
原则上每个板块配的复习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紧扣教材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题量以____分钟为宜。
具体安排如下表:第二轮:把握重点,进行专题复习(____月____号-____月____号,共计____天)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选择(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和利用好手上的每一份综合测试题。
初三年级物理中考备考方案
初三年级物理中考备考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八、九年级新课标教材知识和能力要求,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最近几年中考题型为基本依据,抓好每一轮的各环节复习,在想办法激发学生认真复习和学好物理的热情基础上,落实“双基”,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学生现状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比较薄弱,从两年新课学习中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激发兴趣,夯实双基,激活思维,严谨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努力学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要想提高复习的效率,首先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基”是组成物理学科的砖和瓦,无论新课程条件下考试如何变化,扎实的双基依然是应对中考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物理试题讲究立意,从过去的直叙式转变成情景呈现,对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考试的成败,除了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个体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学生在认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能不能认真细致地审题,能不能完整严格地答题,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
四、复习策略:20xx年3月初结束新课,3月初进入复习。
采用三轮递进复习策略。
第一轮:“双基”巩固和提高1、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
第二轮:分块复习及综合训练1、通过声、光、热、电、力学部分分块复习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2、通过计算、作图、实验与探究等题型,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方法。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3讲《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三讲《透镜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凹透镜的判别方法及他们对光的作用。
会熟练地画出经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举例,并会归纳出新的特殊点。
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会解决实际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整理一、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 幻灯机u<f 正立放大虚象|v|>u 放大镜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教案篇数课题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授课日期布置作业【复习计划】欧姆定律是研究电路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是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课标对欧姆定律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中考中对学生的两个方面的能力考察明显增加。
一个是对电路图的识别,这个也是学生在初三涉及电学知识时候感到最头疼的地方,教师要在平时的电学题目分析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分析电路,所以在复习欧姆定律时候也不要忽视这一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计算方面有所加强,并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题目,针对这一点,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1、电路中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的关系。
判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通过导体中的电流改变时,导体电阻是否变化。
2、应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
如:⑴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大小⑵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来求电路中的比值大小问题;⑶分析当电路组成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或计算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计算在不损坏电表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等。
3、实验能力:⑴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得出结论;⑵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等;⑶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电路故障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1、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利用欧姆定律的简单的计算;3、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串、并联的分压分流问题;动态电路的取值问题;电路故障的原因问题。
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师讲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始复习欧姆定律知识,首先我们从引出欧姆定律的两个实验开始复习。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相对论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推门、拉绳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3. 实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如滑块与斜面实验、汽车加速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关键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九年级电功率复习教案
教案:物理九年级电功率复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电功率的单位和发电机、电动机的功率计算方法。
3.能够分析电路中的功率转换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1.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发电机、电动机的功率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电路中的功率转换和利用。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功的概念。
例如:什么是功?有什么种类的功?Step 2:讲解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定义电功率:电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速率。
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P=W/t。
其中,W表示电功,t表示时间。
3.通过实例讲解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Step 3:讲解电功率的单位和发电机、电动机的功率计算方法1.电功率单位:瓦特(W),即每秒钟转化或转化的电能为1焦耳的功率。
2.发电机的功率计算方法:P=UI。
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3.电动机的功率计算方法:P=UI。
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Step 4:分析电路中的功率转换和利用1.电功率转换:电路中的电能会在不同元件之间进行转换,例如电阻中的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动机中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2.电功率利用:电路中的功率可以用于驱动各种设备工作,例如电灯、电器等。
Step 5:练习提供一些有关电功率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
Step 6:总结和拓展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电功率的应用。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实验任务,例如测量不同电器工作时的功率消耗等。
2.导入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电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家庭用电器总功率,分析电动汽车的功率需求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功率转换和利用,使学生对电功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中考物理复习压强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复习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 掌握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的因素,了解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4.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力概念及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2. 压强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
3.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计算。
4. 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5. 压强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压缩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或导学案,自主学习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或示意图,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的因素。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演示实验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压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思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导学案。
2. 实验器材:如气球、压缩空气等。
3. 动画、图片等教学素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的理解。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
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它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但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7.小明用不锈钢尺和塑料尺设计了验证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实验,请你帮他简述实验的做法。
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9.人体里许多器官,它们总在不停地运动,这些运动就引起了振动,人体器官里就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说出其中的三种吗?10.小伟所在的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酒精的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中的响声比原来小的多。
实验三: 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
(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把手伸到辐条中)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轧轧”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声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
以上三个实验中,能表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现象(参考答案)1.振动 2.高低大小音色 3.强 4.A 5.B 6.B和D A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7. 将不锈钢尺压在桌边沿,变换振动部分的长度,可体验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将不锈钢尺压在桌边沿,用不同的力拨动不锈钢尺,可体验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可由拨动不锈钢尺和塑料尺发出的声音不同体验物体的音色不同。
8. 3000m 原因是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有真空的9.略 10.实验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二、物态变化【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一、温度1.温度的意义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1)汽化:(a)蒸发: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沸腾: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方法提示】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
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对应训练】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
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如图1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A. 固态B. 固、液共存状态C. 液态D.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4.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比乙盆里冰块多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
在两盆里的冰块都还未完全熔化时,那么〔〕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高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水的温度高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5.探究《0℃水和0℃冰的有什么不同?》器材:水、冰块、容器(塑料杯、小口瓶、大口瓶)、布、锤子、纸巾猜想:小组讨论:请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水和冰的不同,并提出猜想,记下讨论的结果,采用控制相等,步骤:1.拿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把它们分别装满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你有什么发现?2.拿质量相等的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让冰熔化成水。
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等。
3.拿质量相等的一大块冰和一杯水,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看哪个容器内物质先达到10℃。
水冰预想的情况比较的方法验证的结果6.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 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荫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
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
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7.如图2所示,表示晶体的熔化图象的是()图1A.甲图B.乙图C.丙图D.丁图8.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蒸发的快增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将设计思路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物态变化(参考答案)1.雾云露云雪霜雹冰 2.吹气使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液化,液化放热 3.D 4.C 5.略 6.(1)A;(2)取两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上等量和酒精和煤油;(注意液体的挥发性相同)放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一段时间后,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若相等,则与液体的种类无关,不相等,与液体的种类有关7.D 8.提示: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的慢三、光的反射【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光的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一、光的产生: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方法提示】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
例如:影子的形成。
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
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