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摘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含蓄、幽默、抑扬顿挫、抓重点等多种美感。

【关键词】语言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何谓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而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要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多种美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上语文课的一些经验、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语言美,美在含蓄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比如,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学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杜甫的《石壕吏》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老妇人对差役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思考的价值就不大。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老妇人为什么对差役说这一席话?”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语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老妇人说了什么?她说三个儿子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孙子和媳妇

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说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妇人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妇人为什么要提出自己应征的要求?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深刻理解到:老妇人一家的遭遇是悲惨的,老妇人被征,只能说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这样提问,抓住了全诗的主旨,体现了诗人的构思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理解到诗人写此诗时痛切而又委婉的含意,与作者产生共鸣。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对立,后果更糟。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话语上含蓄些,我想会有效果的。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多多地想办法灵活处理。如有一次,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分别给他们吃,分别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就是这酸酸果!”他们基本上都呈猛然、愕然、愧然状,酸果僵在嘴边……此时,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阁,学习成绩又上升了。

二、语言美,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

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一学生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曾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的对话:

“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牙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

“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学生听了都捧腹大笑。笑后牢牢掌握了知识。

有时,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上课时的很多动作,无不能体现幽默。事实上也是,形体语言的幽默,有时更加幽默。

三、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地不同。

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

听觉为视觉,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老师抑扬顿挫,学生亦顿挫抑扬。讲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带着极为浓烈的、饱满的深情低回、动情地读教“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

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极便于我们老师发挥抑扬顿挫地读诵的教法,这一课文我认为完全可以花50%的功夫去抑扬顿挫地读诵、读背,边读边揣摩诗的美妙的意境,把自己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涵咏、体会。

四、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地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不得要领,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

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猛插”、“切断”、“赶”、“占领”、“阻住”、“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学生被强烈地感染,觉得过瘾,有亲临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美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好这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张鹄,文学语言艺术[m],南方出版社,1999.10第1版

[2]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m],湖南师大出版,1999.4第1版

[3]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5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