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期末客观题复习2012.1

哲学期末客观题复习2012.1

第二单元1、人能创造物质。 第二单元 、人能创造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征 、 3构成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构成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 4、人可以创造\消灭 改造 改变规律(或联系)。 、人可以创造 消灭 改造\改变规律 或联系)。 消灭\改造 改变规律( 5、人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 、人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 规律。 规律。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有了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有了人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脑,就有了意识 7、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生理基础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生理基础
2.有人认为: 2.有人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 有人认为 远的距离发生感应” 远的距离发生感应”,这是 ( ) A. 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 B.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C. 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 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
3.“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 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 时间上不能发展, 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已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 ( ) ①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形而上学观点 ④ 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 A.①②; ①②; ③④; C.③④; B.②③; ②③; D.①④
36、规律是永恒的,不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 、规律是永恒的, 而变化。 而变化。 37、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38、认识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 、 39、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4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和 、解放思想、 归宿。( 。(P51) 归宿。( )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误区警示
× )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 )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4、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
结论:重点归纳: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______的学说。 2、哲学是_____和______的统一。 3、哲学是对_______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一定社会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 课
辩证法 7-10课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 = 唯物辩证法 = 辩证唯物主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回答3~8题。 3.所有唯心主义都认为 ( )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世界是不可知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 (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种观点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 A.“客观实在性”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7.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 ( )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物质利益高于一切 ③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 ④世界是可知的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8.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 ①认识世界可知性 ②机械性 ③形而上学性 ④不彻底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马克思哲学同济夜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02

马克思哲学同济夜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02

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吧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

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

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规定着具体科学的研究方向,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答:错误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试题最新教材含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试题最新教材含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015年版新教材)一、单项选择题(160题)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 哲学与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

这里,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是指( D )A.普遍性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A.静止 B.运动 C.存在 D.发展6、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这里的“它”指的是( B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B )A.发展 B.运动 C.变化 D.时间8、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答案】B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答案】A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答案】C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答案】A5、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B.客观事物C.一种特殊的物质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答案】D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答案】A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B.生产严重不足C.生产绝对过剩D.群众消费不足【答案】A8、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A.物质或精神B.物质和精神C.存在D.具体的物质形态【答案】D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答案】C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答案】C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答案】B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云南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哲学》试题姓名专业层次班级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 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B 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 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D 绝对真理的体现2. 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 万物皆备于我B 心外无物C 物是感觉的复合D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4. 一元论哲学认为()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精神的C 世界是运动的D 世界是统一的5.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 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C 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D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A 存在B 精神C 实物D 物质7. 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A 是否理论化、系统化B 是否被群众所接受C 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D 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8. “机器思维”的实质是()A 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B 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C 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D 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事物数量的增减B 事物场所的变更C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 周而复始的循环1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D 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11. 假象是指()A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 主观想象的现象D 表露于外的现象12. 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A 客观性和主观性B 普遍性和特殊性C 平衡性和不平衡性D 同一性和斗争性13. 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A 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B 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 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D 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14.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15.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B 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 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 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和不选无分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古代朴素辩证法C 近代庸俗唯物主义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A 时乎时乎不再来B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C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D 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E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A 理B 绝对观念C 感觉D 心E 上帝4.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 共性大于个性B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C 个性中包含了共性D 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E 共性是个性的总和5. 正确地把握度才能()A 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B 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C 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D 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E 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6.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A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 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C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 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E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7. 生产工具是()A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B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C 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D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E 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8.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 是非对抗性的B 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C 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D 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E 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9. 社会心理是()A 低水平的社会意识B 以理性形式为特征C 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D 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E 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10.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A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B 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C 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D 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E 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三、论述题。

哲学知识点复习导学案2

哲学知识点复习导学案2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命题规律及备考导向】1.本课近年来重点考查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等考点,多以名言、古句形式考查选择题。

2.2015年备考要注意:(1)在备考过程中要突出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个主干知识的把握。

(2)要注意搜集一些有关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名言或者古诗词、漫画加深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及其历史发展形态的理解。

【知识清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学习重点、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形态的判断。

【学习方法】学讲方式、探究训练【学习过程】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1)两种表述方式:①的关系问题。

②的关系问题。

(2)两方面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1)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怎么样(1) 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 内容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易混易错]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经典例题](2013·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6、联系:P44D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1、内因:P76D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认识:P84D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现象:P97D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科学之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 思维B 物质C 存在D 实践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 多元论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 朴素唯物论观点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C 求真务实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A 创立了唯物史观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不可知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教条主义D 折衷主义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哲学唯物史观的期末复习

哲学唯物史观的期末复习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4.12.1 价值与价值观
2.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1)含义: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哲学上的价值
(2)特征: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之间具有客观性的一种特定关系。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①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变革与更替,通过革命实现。③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
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不作要求:3.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具体体现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哲学答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哲学答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哲学答题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哲学概念哲学是研究宇宙万物的起源、本质、规律和意义的学科,涉及到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问题。

哲学的核心是对人与宇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二、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是哲学的诞生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规律和人类生活方式,形成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学派。

2. 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基督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两大主流。

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思想进行重新研究和传播,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流派,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和培根。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休谟和康德等,他们对认识论、存在论和伦理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开展了启蒙运动。

5. 现代哲学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哲学,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尼采、马克思、康德、罗素、胡塞尔等人,形成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唯心主义等不同的哲学学派。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新思潮,塑造了赫尔德林、海德格尔、萨特、福柯、达尔文等一批重要的哲学家。

三、哲学常见问题1. 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主要讨论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论问题包括:真理是什么?认识的来源和形式如何?认识的限度和局限是什么?2. 存在论问题存在论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讨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存在论问题包括:世界的起源是什么?宇宙的规律和本质是什么?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3. 伦理学问题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学科,涉及到人类行为的规范和价值。

伦理学问题包括: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4. 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是探讨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公共利益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责任教师:陈娟娟
一、考核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是为培养电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

课程性质是省开课程,由省电人负责命题考试。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按百分制记分,前者占30%,厉者占70%。

3.考核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耍求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在实践屮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

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F:
了解:要求了解冇关的名词、概念、范畴的意义,能正确认知垂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农述。

理解: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掌握:耍求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衣述止确、系统、淸舱。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尢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1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30%,主观性试题占70%。

%1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

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1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

题冃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1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町以含有难易程
度不同的题目。

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

主观能动性空间 人工帮能
一元论
二元
%1 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

%1 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

5. 试题类型及结构
单项选择(15%),辨析题(25%),简答题(30%),论述题(30%)。

6. 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

7. 答题时限
考试时限为90分钟。

二、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般掌握:世界观
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木质特点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内容
-•般掌握:
1、 哲学的党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牛的根源
4、 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 意识 规律 一般学握:运动 静止 时间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口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辩证关系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6.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7•意识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根木途径和条件
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棊础
1 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一般掌握:
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5.意识的起源
6.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7.二元论及其错误
第二章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联系发展新生事物必然性偶然性现象本质一般掌握:原因结果形式内容可能性现实性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5.现彖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般掌握: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3.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Z间的辩证关系
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形势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7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才盾才盾的同一性才盾的斗争性才盾的普遍性才盾的特殊性主要矛厉
度质变量变肯定方而否定方而
i般掌握: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质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才盾对立而的同一和斗争推动时的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6.否定Z否定规律的某木特征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般掌握:
1.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2.主要矛质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3.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5.否定Z否定规律的实质和形式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i般掌握: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经验论唯理论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一般掌握:
1、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征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五章真理和价值
一、基本概念
重点拿握: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一般掌握:价值谬误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真理的客观性
2、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实质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一般掌握:
1、真理的基本特征
2、真理一元论和多元论
3、真理和谬谋的关系
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第六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基本概念
垂点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
一般掌握: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形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一般掌握:
1、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七章社会基本矛盾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介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试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阶级国家
一般掌握:革命国体政体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冑接动力
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任务、根木问题及作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
2、评价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标准
第九章文化和社会现代化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文明糟神文明民族精神
一般掌握:传统文化现代化
二、基本原理
重点拿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以及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般掌握: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十章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般拿握,不作为考试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