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在不断扩展。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的情况。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并且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处理。
本文将围绕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表达需求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因此会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
比如幼儿告状说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寻求帮助有时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问题。
比如幼儿告状说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且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3.培养正义感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也在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对的,因此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希望能够让不公正的事情得到纠正。
4.模仿他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告状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选择告状。
1. 倾听并理解当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时,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不要轻易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调解处理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以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幼儿在冲突解决中学会妥善处理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明白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以理性和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鼓励积极表达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愿望。
并且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受到其他幼儿的侵害或者不满意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或者家长告发对方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时常出现,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个体差异幼儿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与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幼儿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幼儿则性格开朗,话多,喜欢在老师或家长面前展示自己。
不同的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有的会选择直接解决问题,而有的则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2.探索社会规则在幼儿成长阶段,他们正在逐渐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包括公平、友善、互助等。
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试图验证自己所了解的规则是否被遵守,希望通过故意或无意间的违反行为来获得关注和支持。
3.求助需求有时候,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在表达他们的求助需求,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帮助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无助,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指引。
4.自我保护在园所或者家庭中,幼儿可能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欺凌或侵害,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在为自己进行辩护和保护。
幼儿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避免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处理对策1.认真倾听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诉说,不要轻易对他们进行评判。
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问题的根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情况。
2.保持中立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老师和家长应该保持中立,不要轻易给予任何判断和承诺。
要以客观的态度听取双方的诉说,并且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3.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矛盾,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合作与友善在幼儿面临矛盾和磨擦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强调合作与友善的重要性。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通过告状,孩子可以了解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次,告状 行为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关系和矛盾。当孩子向老师告状时, 他们正在尝试学习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最后,告状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发 展语言和沟通技能。通过与老师交流,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能。
因此,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1、求助型告状
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有很多是求助型告状。孩子们因为受到其他孩子的 欺负或者无法解决某些问题而向老师求助。例如,有些孩子无法说服其他孩子交 换玩具,或者无法阻止其他孩子的破坏行为而向老师告状。这种类型的告状可以 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们在社交和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
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告状内容。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和 尊重,不要打断他们的话语或者轻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 绪和表情,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2、区分不同类型的告状
根据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求助型告状,老师 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对于检举型告状,老师应该及时 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并教育孩子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对于示弱型告 状,老师应该给予孩子及时的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本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告状行为非常普遍。常常有孩子向老师告状:“他拿了 我的玩具”,“老师,她打我了”,“老师,他吃零食了”等等。有些老师对此 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告状行 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告状行为可以帮 助孩子建立道德和社会规范。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在幼儿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幼儿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选择向老师或家长进行告状。
告状行为表明了幼儿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渴望正义感:幼儿天性善良,对于不公平的事情会感到愤怒和不满,通过告状来寻求公正。
2. 求助和依赖: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不足会感到无助,告状可以得到帮助和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
3. 想要吸引关注和获得关爱:幼儿告状可能是为了引起关注,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心和疼爱。
4. 自我保护和惩罚:幼儿在面对一些胆怯或害怕的情况时,会告状来保护自己并寻求对加害者的惩罚。
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1. 倾听和理解:无论告状的内容是什么,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并以善意的态度回应他们的需求。
2. 鼓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小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
通过讨论和指导,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积极行为:在幼儿告状后,家长和老师可以告诉他们如何积极面对问题,对于一些小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沟通和妥协解决,同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4. 学会适度表扬和惩罚:如果幼儿告状是出于寻找关注和关爱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关心和疼爱,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对他们过度告状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和引导。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一种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
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孩子爱告状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孩子爱告状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孩子爱告状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而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就是受道德感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孩子爱告状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爱告状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1孩子爱告状家庭实例家有两个小公主,相差3岁,妹妹一天天的长大了,但却特别爱跟我讲姐姐的“坏话”,“妈妈,姐姐吃了我的蛋糕。
”“妈妈,姐姐刚刚打我”“姐姐今天没有按时上学”,没,面对这一现象我应该如何处理呢?原因一: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林贤浩指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原因二:吸引注意力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二胎时代,当新宝宝出生,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因为家长精力有限而被冷落。
当孩子在学校被发现爱告状的时候,二胎家庭的妈妈们尤其要注意下了,您是否足够尽力关注大宝宝呢?原因三: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已。
原因四:逃避责罚有的家庭家教很严,当孩子做错事后会受到家长的责备。
每当孩子受到责备时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尊心受挫的内心反应。
孩子有时候希望通过先人一步“告状”的方法来逃避家长的责罚。
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爱告状现象?一、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常见现象,尤其在小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告状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对班级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此开展一次关于小班幼儿爱告状现象的班级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2. 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教研内容(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容易产生误解。
2.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容易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寻求关注和认同: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认同和安慰。
4. 模仿行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加强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 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4. 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公平、无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开展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策略1. 冷静处理: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2. 倾听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了解事情真相,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
3. 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4.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各异,其中告状行为就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行为。
当幼儿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儿童告状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困惑。
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什么?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通过向他人倾诉或者诉求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通常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孩子反映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 求助需求不足: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通过告状行为来求助或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
2. 对不公正行为的敏感:幼儿通常有着较为敏感的道德观念,当看到不公正或不良行为时,会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对其不满。
3. 想要得到关注和支持: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并不是真的受到了什么伤害,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三、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 倾听和理解: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2. 鼓励独立解决问题: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引导沟通和解决冲突: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4. 注意情绪表达: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表达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它既是幼儿对于问题和困难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孩子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的体现。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应该注重关注和倾听孩子的告状行为,理解其真正含义,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处理。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孩子爱告状怎么办1、对待孩子的态度要认真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公正处理告状的内容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2孩子爱告状的原因1、追求自我表现据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爱告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现一番而已,因为孩子想要从家长和大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爱告状的行为。
2、逃离责任还有一部分孩子爱告状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想先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误导家长们的判断。
3、嫉妒别人孩子爱告状还有可能是因为嫉妒的原因,因为嫉妒别人所以想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让大家贬低对方。
、检举当然并非是所有孩子爱告状都是因为不良的出发点,其实有些孩子爱告状是真的因为正义感爆棚所导致的,因为想通过检举的方式来约束别人。
3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1、认真倾听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在学前阶段可能会出现“告状”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
下面是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产生原因:1. 探索权威:幼儿可能想要测试和了解成人的权威,并通过“告状”来观察和评估他们的反应。
2. 获取关注: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关心,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告状”可以引起注意。
3. 不善解决冲突:幼儿可能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因此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报告或告诉成人来解决问题。
解决策略:1. 教育社交技能:教导幼儿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如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示范,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和解决问题。
2. 鼓励积极沟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沟通,提倡他们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难,而不是通过“告状”的方式。
教导幼儿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给予关注和认可:提供充足的关注和爱护,给幼儿以积极的反馈和赞赏,让他们知道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建立正向的行为规范:设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教导幼儿明白什么是适当的反应和行为,鼓励他们主动选择和遵守这些规范。
5. 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实践中给予支持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6.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幼儿在学校的行为和表现。
鼓励家长在家中强调和加强培养幼儿合适的社交技能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冲突,并逐渐减少“告状”行为的出现,促进他们健康、积极地社交与学习。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幼儿爱告状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和解决。
以下是针对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1. 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幼儿爱告状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起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希望引起关注和得到帮助。
家长和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意图。
这样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
当幼儿遇到矛盾或问题时,可以先教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鼓励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通过交流来解决矛盾和困扰。
3. 倾听和理解:在幼儿告状时,家长和教师要倾听他们的诉求,并尽量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关心和理解的态度,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话语被认可和重视,从而减少告状的次数。
4. 主动与他人沟通:家长和教师可以主动与幼儿以及其他相关的人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情况。
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交流,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地解决矛盾和冲突,减少幼儿告状的机会。
5. 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来减少告状的现象。
可以教导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绘画、游戏和体验性的活动等。
6. 引导幼儿学习分享和合作: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和合作能力来减少告状的行为。
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幼儿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分享与合作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
7. 建立正面的奖惩机制:在幼儿告状的情况下,家长和教师可以建立正面的奖惩机制。
当幼儿能够主动解决问题或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可以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
相反,当幼儿滥用告状行为或故意制造矛盾时,可以适当地给予惩罚或引导。
8. 与其他家长和教师合作:幼儿爱告状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家庭中,也可能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存在。
家长和教师应该互相沟通,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幼儿爱告状的行为。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向父母、老师、保育员等有关人员主动告发、求助的一种行为。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生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倾诉需求:幼儿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会倾向于向有关人员寻求安慰和鼓励。
2. 追求公正:幼儿对待他人的方式,往往是依靠自已的喜好来判断,比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当发生不公正的事情时,就会向成人透露。
3. 获得关注: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和重视,这种行为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在幼儿园里出现。
二、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技巧和原则1. 倾听与关注: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倾听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重视,同时帮助孩子明确问题。
2. 不轻信: 对于幼儿的告状,我们要遗忘或确信后,再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切忌以下而治,误判案情。
3. 调解纠纷: 对于通过告状提出纠纷的幼儿,我们也应该引导其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行为来协调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4. 培养应对能力: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其从自身角度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应对能力,帮助其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1. 重点培养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幼儿常常会出现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幼儿通过模拟解释场景,了解不同情况下的正确反应和处理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让其学会认识到问题的麻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
2. 启发和指导幼儿处理矛盾和纷争的能力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和纷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和训练,帮助幼儿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学会有礼貌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培养其以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生活发现,同时也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在合适时刻向自己寻求帮助和建议。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家长要慎重对待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家长要慎重对待(一)原因分析:是为了宣泄紧张情绪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就会向大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被别人“欺负”后,寻求大人的保护,进而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
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是受“欺负”而告状,大人要适当给予孩子安慰,不过不能轻信孩子的话,最好鼓励、启发他说出事情的过程,分析到底是谁的错,然后再去2.考虑怎样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
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孩子告状是因为他已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时,孩子告别人的状,是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表扬,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另外,孩子“告状”说的是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
大人应启发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怎样去做吗?”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告状”中吸取教训。
(三)原因分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些事情,孩子遇到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比如,一个小孩子跑到别处去玩,但是另一个小孩子会告诉大人“他跑出去了。
”因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答复,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四)原因分析:嫉妒别人,想“整垮”对方,报复别人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有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想借大人来帮助自己“整垮”对方,当然这是极少数。
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记仇”,所以,当别人“欺负”自己之后,就总想找些原因来报复对方。
解决方法:对于这样的告状家长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明晰孩子为什么告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而不能简单地应付孩子“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会更加委屈,或者愤怒。
处理孩子告状行为的对策
处理孩子告状行为的对策(一)认真倾听,了解原因,区别对待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去了解他们。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常常发生。
这是由于幼儿之间的活动多是集体活动。
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摩擦,出现一些问题。
加之他们的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便向教师或其他成人告状以求得到解决。
幼儿的告状行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援助而进行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这种告状行为占很大比例,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常由于意见不统一或互相争抢玩具,又不协商或强者欺侮弱者等原因发生争吵,而向教师进行告状以求得到教师的公正裁决。
其二,幼儿为了打抱不平或坚持正确的行为规则而进行的告状。
有的幼儿向教师告状并不是自己与别人发生了纠纷,而是帮别人告状。
例如:在玩玩具的时候,一个幼儿和另一个幼儿发生了争抢,就有旁边的一个幼儿马上到教师那里告状。
“某某抢了某某的玩具”这里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出于打抱不平,是对其中一个幼儿行为不满或对一幼儿的保护。
其三,幼儿为了逃避责任而进行告状。
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
常常因为某此原因而使幼儿发生纠纷、争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动手打人或损坏别人的物品,使情节严重。
而先肇事的幼儿往往会向教师先告状,以减轻自己的责任。
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更应该调查清楚事情的经过,进行公平解决。
其四,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并没和谁发生纠纷、争抢,而是告某人的某种行为。
例如告诉老师“某某小朋友没收拾玩具就跑出教室做玩具去了。
”“某某没有洗手就在吃饭”等。
这些告状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教师对某一种行为的态度。
然后作为自己能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
如果教师对某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告状的幼儿也会做出同样行为。
相反地如果教师反对某种行为,告状的幼儿就不会尝试进行。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多是由抢玩具、抢坐位或谁打了谁一下引起的。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发现其他同伴的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会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汇报或举报。
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
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及对策。
一、分析:1. 认知发展: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幼儿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判断的表现。
2. 社交关系:中班幼儿开始关注集体生活,认为老师是公正的裁判者,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告状行为是幼儿对于公平性的渴望。
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有较大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关注规则的执行,强调道德观念以及对不正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可能导致幼儿过度敏感,产生告状行为。
二、对策:1. 规则的明确性:在幼儿园中,应该明确规定幼儿的行为准则和禁止行为,以便幼儿能够自主判断何时需要告状。
要求教师保持公正的处理方式,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幼儿感受到公平性。
2. 培养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提倡幼儿彼此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幼儿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老师的引导:教师在处理告状行为时,应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事情的全貌。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告状来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处理纠纷和冲突。
4. 家长的参与: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和教育方式。
家长和教师要一起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
鼓励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对外力量。
5.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时期,孩子们通常会有一些告状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想要得到关注、表达情感或者想要获得奖励。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解决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来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
1. 建立信任和尊重: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的行为也是有价值的。
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应该表现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受到重视的。
2. 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们告状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感到不安、不满或者被伤害等原因引起的。
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沟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支持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所带来的后果。
5. 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我们应该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来鼓励孩子好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
例如,我们可以为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赞扬,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奖励。
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需要我们建立信任和尊重、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及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
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儿童,特别是小学儿童,最怕告状,但又最爱告状。
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妥善处理。
(一)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1、惩罚观的驱使。
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
他们已开始懂得了做了好事要表扬,干了坏事应挨批评。
因此,“惩罚”在儿童心目中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谁犯过错,谁就应被同辈所“揭发”,为成人所“惩罚”。
2、依附感的支配。
有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认识还不是依赖于内心信念来检验其正确性,而主要是依赖成年人得评判来决定。
而学校中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最有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崇敬和依恋的心情。
由于这种依赖关系,所以,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会急不可待地诉状于老师。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评判能力的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便有所减弱,告状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3、回敬心的表露:儿童的告状,特别是小学生的告状,有时是出于一种回敬心理。
“你打我,我告诉老师,留你的校!”受委屈而告者有之;“不怕你狠,你也有今天!”抱有成见而告之;“上次你告了我,这次我也得告告你!”存心报复而告者亦有之。
凡此种种,通过告状,借以扬眉吐气,达到心理平衡。
正如此,这些人在告状时,只诉别人,不谈自己;夸大别人的错误,隐瞒自己的问题;无中生有,小事夸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二)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1、育心灵,欢迎告状人。
教师对于学生的告状,一般来说,开始时,还挺高兴,愿意听,并认真处理。
但一旦告得多了,有些老师就不耐烦了,要么是漫不经心地敷衍搪塞几句了事,或者干脆厉声地斥责为“啰嗦”、“讨厌”、“烦人“,吓得学生不敢再告,甚至造成心理变态。
有位学生,上一年级时,一次因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挨批评,后有因迟到而被罚站。
为此遭父母打骂,同学讥笑。
她忍受不了,告到老师那里,谁知教师不仅不妥善处理,反而报以白眼致使她心灰意冷,渐渐地沉默寡言变成一声不吭的哑女,达四年之久。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摘要】中班幼儿经常出现告状行为,原因主要包括好奇心强、寻求关注和不懂得处理问题等。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有效对策,如加强班级规则的宣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面对困难。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减少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中,应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令人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这种行为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对策,原因,有效,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幼儿告状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想要引起成人的注意、得到成人的认可、排解自己的情绪等。
告状行为不但影响了幼儿之间的关系,也给老师和家长增添了不必要的烦恼。
我们有必要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首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针对这一行为的有效对策,旨在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管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通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部分结束。
2. 正文2.1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阶段常见的行为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
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还在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阶段,无法有效处理矛盾和问题,只能选择通过告状来解决。
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中长辈之间的告状行为可能影响到幼儿,使他们误认为告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幼儿告状行为还可能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当幼儿看到其他同伴告状得到关注或回应时,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还可能与幼儿的个性特点有关,比如一些内向、胆怯的幼儿更容易选择告状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
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
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
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
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
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
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中班幼儿阶段,孩子开始进入社交互动的阶段,意识和语言逐渐发展,他们开始体会到“公平”和“不公平”,并对各种情况产生强烈的好恶感,出现了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有时候是孩子正义感的表现,但对幼儿教育却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关系和友谊,以及对幼儿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其影响入手,提出对策,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认知水平低中班幼儿处于认知水平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差。
如果遇到自己不理解或者不喜欢的事情,就会产生告状的行为。
2.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班幼儿由于身体上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一些自己想做或必须做的任务,只能寻求成人的帮助。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没有得到成年人的帮助,孩子就可能会产生告状的行为。
3.对自己的权益缺乏保护意识幼儿心理较为单纯,不太了解事情的成因,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
如果做好事的孩子受到冒犯,或者不想和自己玩的小朋友直接报复,可能会选择告状。
1.影响关系和友谊幼儿告状行为会导致孩子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破裂,影响合作和互助精神的培养。
如果经常告状,会被认为是“小报告”,受到同伴的排斥。
孩子们也会因为自己被告发而产生怨恨之心,对其告状的同伴保持距离甚至进行报复。
2.对幼儿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幼儿告状行为会让孩子在不断的纠纷和告发中产生不安和紧张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重复的告状也可能被孩子们认为是一种“兴趣”,从而形成习惯,进而重视小事,轻视大事。
1.正确引导孩子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遇事深思熟虑,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状。
教师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方法,如耐心听取对方意见,能够明确问题的重点,能够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等,来提高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加孩子对于告状行为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
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
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
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
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
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
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林贤浩:
心理医学博士、心理医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老师,我被他打了。
”“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
”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
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
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这么几种: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3.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年少的孩童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例如,大人可以这样对孩子讲:“他弄坏书不是故意的,以后你和他一起爱护书好吗?”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
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父母们与幼儿园的老师应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