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们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
2021年第4期作为小学班主任,我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学生的“告状”,“告状”的内容也特别丰富。
可以说,处理学生的“告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生“告状”,与其本身心智不成熟密切相关,多数时候他们“告状”是对问题认识不清。
班主任处理学生“告状”,不仅要处理好事情本身,更要帮助学生心智成长。
一、案例那天,第四节是我的语文课。
第三节书法课还没下,我就来到教室,等待从书法教室归来的学生。
不一会儿,下课了,两个满脸写着委屈的女孩来到我面前很认真地说:“吴老师,你看刚才书法课,于同学把我们的校服上洒上墨了。
”我连忙低头查看:“来,快让老师看看,墨迹多不多?能不能洗掉?”两个女孩连忙揪起自己的校服,把并不大的墨迹指给我看。
看了那不大的墨迹,再看看两个女孩的表情,联想到被告状的小男孩是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我心中对两个女孩的“告状”需求已经知道个大概。
于是,我关切地说道:“据我观察,这个墨迹不大,应该比较容易清洗掉。
是不是你们担心回家之后会受到家长批评,比较着急?”看到了两个女孩轻微地点了一下头,我马上说道:“这么小的墨迹,一看就是不小心溅上去的,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溅上去的吗?”两个女孩开始如实叙述了起来。
果然不出我所料:是小于写字时收笔力量过大“殃及”了邻座的两个女孩。
“原来是这样呀!吴老师今天早上在餐厅时,两位女老师把一碗豆浆洒在了我的白毛衣上,弄得我的毛衣湿了一大片,你们摸一摸,现在还有点湿呢!”两个孩子还真是摸了一下,一脸惊讶。
我继续说:“急着赶回来上课,他们给我擦了擦,我就回来了,我想上完课给校长说说这件事,你们觉得呢?”两个孩子先是一愣,然后其中一个说:“得让校长批评那两个老师。
”我把“求助”的目光转向另一个孩子。
她似乎为了更好地帮我处理好这件事,紧皱着眉头,一脸认真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才说:“吴老师,你看你的衣服也没有很湿,不用给校长说了吧。
”“可是毕竟她们弄湿了我的衣服呀!”我依然很“困惑”地看着她俩,心里也有些担心她俩会被我“说服”去找校长,然后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两个老师也帮我擦了,也给我道歉了。
中班教学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
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主题: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孩子爱告状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不稳定。
幼儿园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掌握解决孩子爱告状的方法。
案例:小明的告状小明是幼儿园的一名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天生孤僻,在班级中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
每天放学后,小明总是跟他妈妈哭诉自己被欺负的事情。
幼儿园老师多次调解,但无效果。
接着,小明开始在幼儿园里频繁的告状,每遇到一点小摩擦就要求向老师告状。
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孤僻的小明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这个原因是导致小明告状的根源。
幼儿园需要引导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情商与社交能力,让孩子能够融入集体。
同时,老师也需要多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避免事情激化。
家长也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提高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针对小明频繁的告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让小明充分了解告状的后果。
告状会让其他孩子产生不愉快和厌恶的情绪,也会让老师产生困扰和不满,不能解决问题,而是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2. 引导小明找出他告状的真实原因。
通过询问小明告状的目的及其感受,让他暴露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源。
3. 向小明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
引导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会他如何自我保护。
4. 建立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小明之间的联系。
维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变化。
总结:针对幼儿园孩子爱告状的现象,可以通过探索孩子背后的真正原因,加强情商、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在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感,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是其中之一。
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幼儿园内存在不合理的评比机制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与幼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有关。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某幼儿园小松班小松班是某幼儿园的一个班级,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
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在3-4岁之间。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小松班出现了“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班里的孩子们经常会互相告状,而且有些孩子还会编造事实,胡乱告状。
产生的原因1.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幼儿在家庭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多样的。
有的家长将孩子教育成爱管闲事、善于揭露别人的缺点,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压抑情绪、自己解决问题,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班级的人际关系:班级中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
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胆小,容易被同伴欺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会选择告状来保护自己。
3. 评比机制的影响:有的幼儿园为了给家长一个“亮眼”的成绩单,制定了种种荒唐的评比机制,让幼儿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心理,胡乱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得意扬扬的手段之一。
解决办法1. 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幼儿园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通过正确认识孩子的动机和情感,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家庭教育方式无缝衔接,以提高孩子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 搭建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幼儿园应当加强班级氛围的建设,打造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同时,幼儿园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理性看待同伴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3. 约束评比机制:为了避免评比机制的负面影响,幼儿园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评比机制。
评比机制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得以虚假事件和故事作为评判标准,避免为竞争而竞争,为评比而评比的消极行为。
优秀案例6篇【范本模板】
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案例描述: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案例背景:在幼儿园中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喜欢告状。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中,只要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立刻去找老师或者家长投诉。
这让其他孩子和老师都感到很头疼,也让小明自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导致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依赖大人来解决问题。
(2)性格特点:小明可能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对于不公平的事情非常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告状的行为。
(3)模仿行为: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孩子告状后得到了关注和满足,从而模仿这种行为。
2. 影响分析:(1)对其他孩子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其他孩子感到压力,担心自己也会被告状,从而导致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2)对老师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老师疲于应对,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对小明自己的影响:长期告状会让小明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影响他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调整: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人。
同时,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公平与不公平,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告状来引起关注。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4)加强班级管理: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
要解决小明喜欢告状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理心和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决策略
4、强化规则意识:通过日常教育和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 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有助于减少幼儿因为违反规则而引发 的告状行为。
5、家园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让家 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和问题,同时也向家长传授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是以了解事情经过为前提,引导幼儿 学会协商、分享、尊重和欣赏。这些策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告状问题,还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三、实践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耐心倾听:当幼儿向你告状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情感表达。通过 倾听,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动机,为后续的应对策略提供基础。
(2)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中,孩子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媒体和社交渠 道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些不当的媒体信息或社交经验可能会使孩 子产生误解或不安,从而导致告状行为的发生。
(3)教育因素: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也会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可能会使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告状 而不是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氛围也会对 幼儿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中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 突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还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交往 方式和情感需求。本次演示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中班幼儿告 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引 导策略。
原因分析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 决策略
目录
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情节描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汪佳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孙旭又打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评价分析: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无论怎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后来,当我问起事情的原因时,汪佳豪忙说:“是孙旭先打我的。
”的确,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听到的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孩子都会推卸责任,有时明明是先自己动手的,还说别人。
而且他们俩人的位置也是离得很远,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他忙跟我说:“是汪佳豪自己先过去吵了他一下,然后孙旭也迫不及待吵到的。
”真是原来如此。
后来,我让这两个小朋友走到我这里,问起时,刚开始,他们俩个都说是对方,经过我再三追问,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原因,的确是跟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情景一样。
所思所悟:在班里这种事情很平常,假如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
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
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
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大班爱告状的孩子教育随笔
大班爱告状的孩子教育随笔在幼儿园里,有个小家伙特别爱告状。
每次一见到老师,他就像个小法官,开始陈述案情,声音大得像是上了发条一样。
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毕竟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总是免不了的。
小明和小红在玩玩具,小明一下子抢了小红的汽车,小红立马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老师,小明抢我玩具!”一瞬间,整个教室就像被点燃的烟花,嘈杂声此起彼伏,谁都说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师无奈地笑着摇头,心想这孩子真是个小小“告状王”。
说起来,这告状的习惯可真是让人头疼。
平时一起玩的时候,明明是小伙伴们在玩得开心,结果一告状就变成了小小法庭,大家都得站出来作证,紧张得像是参加了全国知识竞赛。
每当这个时候,老师总是用那种耐心十足的声音说:“大家要学会解决问题哦,不要老是跑来告诉我。
”可是这孩子们就是听不懂,眼睛一转,又开始在心里盘算谁是下一个“告状目标”。
每次告状,就像过节一样,大家心里都乐滋滋的,唯独老师感到一丝无奈。
孩子们告状的背后,是他们对公平的渴望。
他们觉得被不公正对待了,立刻就想寻求帮助。
我看着他们,心里暗想,这可真是一种“小法治”意识啊!不过呢,告状也有告状的烦恼。
就像小红一次告状,老师耐心听完后,给了小明一个“警告”,小明当场就不乐意了,心里想:“凭什么呀,我又不是故意的!”于是,整个班级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尴尬。
就像是做错了事的小学生,脸上挂着无辜的表情,但心里又埋怨那个“告状者”。
告状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小李爱吃零食,一天他就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小伙伴们,可好景不长,小张却去告诉老师:“老师,小李在给我发零食!”结果小李瞬间就成了“违规者”。
老师听了,也只好笑着说:“零食分享是好事啊,小李,不用告状。
”这时候,小李的脸上瞬间变成了困惑的表情,心里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复杂,分分钟都可能因为小事变得风云变幻。
再说说小芳,她总是喜欢告状,有时候明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她也会拉着老师的手,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不公都与她有关。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我所在的幼儿园里有一个五岁的大班男孩小明,他总是爱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有时还会打其他小朋友。
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听到一些小朋友在告状,说小明抢了他们的玩具并打了他们。
我立刻停止了课堂活动,并让所有小朋友坐下来安静地听我讲话。
我告诉小朋友们告状是不好的,因为这会让小明觉得被孤立和排斥,也会让小朋友们变成小报告。
我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分享和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玩耍体验。
我把小明叫到我身边,问他为什么打其他小朋友和抢他们的玩具。
小明告诉我他很喜欢这些玩具,并希望能玩得更久一些。
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玩这些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或者和他们轮流玩。
我还告诉小明,打其他小朋友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他需要帮助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寻求帮助。
我鼓励他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最后,我和小明一起找到了被他打和抢玩具的小朋友们,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了玩具。
我还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让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们轮流玩玩具。
通过这个案例,我学到了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是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去寻求帮助和合作。
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孩子》1200字
在幼儿园中,有一位孩子总是喜欢告状,他们叫他“小管家”。
小管家总是不喜欢别
人跟他一起玩耍,只是总站在一旁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一旦有人犯错了,立刻就跑
到老师的面前将这个错误告发出来,有时候他还抢着去告诉它的爸爸妈妈,这让其他
的小朋友很不愉快,也让老师很头疼。
有一天放学后,我看到小管家独自坐在操场上,于是我就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告状呢?”小管家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只是想让每个人
都遵守规则,如果没有规矩,就不能玩得开心。
”
我很欣赏小管家的这种态度,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过度严格的执行,就会让其他小朋友受到困扰,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幼儿园里,
而是在军营里接受着训练。
我决定和小管家谈谈,告诉他虽然规则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我们遵守规则的同时,也
要尊重其他小朋友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感受,这样所有的小朋友都会感到快乐和自由。
在下一节课上,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
角色来扮演。
小管家在听完我的建议后,终于妥协了。
他没有像以前一样去检查别人
的错误,而是加入了其他人的游戏。
他学习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别的小朋友。
最后,小管家成了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并且和别的小朋友也变得
更好相处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犯错了怎么办,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如何尊重他人,保持公正心态。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找到快乐和自由,健康
地成长。
大班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小朋友
大班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小朋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大班教育是传统教育中的一种,指的是一个老师教授多个学生。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爱告状的小朋友”。
在大班教育中,“爱告状的小朋友”是指那些在课堂上,经常会去告老师别人的小孩。
这些小孩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缺乏安全感许多“爱告状的小朋友”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缺乏安全感,导致他们很容易感到惧怕或者无助。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借助告状这种方式来扩充自己的支配感,从而减轻自己的不安全感。
二、过于关注他人在大班教育中,“爱告状的小朋友”通常会过分关注同学而忽略自己。
这种关注的程度会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处于弱势,而同学在强势,因此会利用告老师别人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自尊心过高另外一些“爱告状的小朋友”,通常自尊心过高,他们认为自己是课堂里的佼佼者,因此也会利用告老师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以上三点,便是为什么“爱告状的小朋友”会在大班教育中出现的原因。
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让老师在课堂上难以管理。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完善大班教育的管理机制。
为了规避“爱告状的小朋友”的出现,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纪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竞争心态,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建立一种积极的教育文化。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共同的道德体系中共同发展、协作和互相尊重。
这将使学生们在学校发现愉快和安全感,从而减少告状的现象。
最后,我们也需要检查和调整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和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愈“爱告状的小朋友”这一问题。
在大班教育中,孩子的自然状态下是真正的孩子。
有时,他们会犯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失望。
相反,我们应该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并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小学生告状教育案例范文(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向老师告状。
他的告状行为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让他自己成为了班级中的“告状大王”。
老师发现,小明的告状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对同学的行为感到不满,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放学后,小明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玩耍。
突然,小刚不小心把小明的新文具盒撞到了地上,文具盒里的笔散落一地。
小明非常生气,他捡起笔,向小刚大声说道:“你看看你,又把我文具盒撞了,你是不是故意的?”小刚也有些委屈,他辩解道:“我没有故意,我只是不小心。
”这时,小明没有再和小刚理论,而是直接跑到了老师办公室告状。
老师听了小明的告状,决定找个合适的时间,对小明进行一番教育。
案例分析:1. 小明告状的原因:- 小明对同学的行为感到不满,但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 小明可能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帮助,从而解决问题。
- 小明可能觉得告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他看到其他同学也会用这种方式。
2. 告状行为的负面影响:- 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 让小明自己成为班级中的“告状大王”,影响他的形象和人际关系。
- 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让老师疲于应对各种告状事件。
教育措施:1. 情感教育:- 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他告状的原因和感受。
- 老师告诉小明,生气是正常的情绪,但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2. 沟通技巧教育:- 老师教小明如何用平和的语气与同学沟通,如何倾听对方的观点。
- 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鼓励小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 责任教育:- 老师让小明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物品,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物品。
- 老师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爱护公共物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4. 榜样教育:- 老师在班级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鼓励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观察记录《爱告状的孩子》
爱告状的孩子今天,在区域玩玩具时,孩子们很开心,都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欣欣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你看,昊昊他弄坏了怿琳的画。
我走近一看,怿琳的绘画作品被画的到处是线条,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阳阳说:“他以前还抢我的卡片,到处丢!”美美说:“对呀!他每次都是乱丢玩具,又不收拾好!高高说:“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之前的“不好”,这让我有些吃惊,当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遵守规则、打人、没有排好队、不好好吃饭、掉饭粒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后来在sunny推荐的一本《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书籍中,阅读到宝宝爱告状,“为什么”中才了解到,向老师或家长告状,是孩子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行为。
告状其实是他们向成人反应情况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
当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处理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向家长或老师等更有能力的成人寻求帮助。
这些寻求的帮助方式就是孩子告状的行为。
那么,除了向成人告状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理由。
孩子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告状的行为,或者说向老师反映情况的行为,与孩子的是非观念,即道德的发展水平有关。
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规则是权威人物,如父母或老师制定的,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幼儿园里,当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了违背老师制定的规则行为时,孩子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向老师报告。
那么有些个别的孩子渴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即满足被关注的需要,当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他需要找到一个关注,譬如,指出别的小朋友的缺点,显示自己很能干,来得老师的赞许或表扬。
那我们遇到爱告状的孩子,我们要认可孩子们告状的行为。
告状与幼儿对规则的意识、对规则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有关。
要先了解孩子的告状原因,区别对待爱告状的行为。
如果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引起老师,那么老师要反思自己和幼儿的交往过程,看看是否寻求成人肯定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大班幼儿爱告状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大班幼儿爱告状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观察对象:大班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大班幼儿是否普遍存在爱告状的现象,以及他们告状的原因和方式。
观察过程:早晨,幼儿们进入教室后,开始自由活动。
我注意到,有几位幼儿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谈。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幼儿突然走到我面前,指着另一位幼儿说:“老师,他抢我的玩具!”我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发现这位幼儿确实抢了他的玩具。
随后,我又观察到类似的场景多次发生。
有的幼儿会告状其他幼儿打人、骂人,有的幼儿会告状其他幼儿不按规则玩游戏等等。
我注意到,这些幼儿在告状时通常会情绪激动,语气紧张。
他们会用手指着被告状的幼儿,或者直接找我寻求帮助。
在处理这些告状事件时,我会先安抚原告状的幼儿情绪,然后与被告状的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事情的真相。
大部分情况下,被告状的幼儿都会承认错误并道歉。
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普遍存在爱告状的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公平和正义有着较强的意识。
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他们希望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获得公正的处理。
幼儿告状的方式通常是直接找我寻求帮助,或者用手指着被告状的幼儿。
这种方式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需要依赖成年人的帮助来解决纠纷。
在处理告状事件时,我会耐心倾听原告状的幼儿的诉求,并与被告状的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化解矛盾。
在观察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幼儿在告状时会表现出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即使对方已经道歉并解决了问题,他们仍然坚持要追究到底。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过于强烈,或者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适时地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要学会宽容和原谅,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利益。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些幼儿在告状时会出现夸张的行为和语言表达。
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使玫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改正。
实录:今天上午第二节是美术课,我刚发完水彩笔,宋玫便大声嚷嚷:汪老师,王志煊把水彩笔打开了。
王志煊看了看宋玫,又看了看我,急忙关上水彩笔盒。
这节课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玫玫喜欢东张西望,画得比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王志煊早早地涂好了,王志煊上下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宋玫的手臂,玫玫马上质问王志煊:你为什么撞我?王志煊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玫玫不听,噘着嘴告诉我:汪老师,王志煊推我的手,画错了。
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的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戴上了小红花。
老师,孙非凡还没画好!玫玫抬起头,弯着小脑袋:汪老师,王志煊把线条画在外面了。
事实上,玫玫到现在还没画好,她想拉几个跟她一样不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做伴。
分析:简单的一节15分钟美术课,玫玫为什么这么爱告状呢?其一:玫玫爱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
其二:玫玫通过打小报告,希望别人受到批评,从而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
其三:玫玫心里嫉妒,看到别人戴小红花,自己好想也能得到一朵,可是涂色任务没能好的完成。
于是,就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
对策:对于玫玫这种频繁告状的行为,我该怎么办呢?首先,应当看到玫玫告状有她可取的一面。
她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高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孩子常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
大班案例分析: 告状声不断
大班案例:告状声不断案例实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潜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我也发现大一班的幼儿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是越来越弱了,从早上上班到下班,一天之中会接到无数告状的声音。
即使我在不断地询问,调解也并没有换来安宁,每一天依然告状声不断。
情景一:生活活动中,幼儿们陆陆续续地从厕所出来去饮水机边喝水。
第一组的闻闻在接水时由于没有握紧杯子,不小心将杯子中的水全部倒洒在地。
这一幕被后来喝水的幼儿都看在了眼里。
排在闻闻身后的晨晨急忙告诉我说:“杨老师,闻闻把水打翻了。
”当杨老师处理了这件事后,接着,已经回到座位上的玥玥、从洗手间出来的熙熙、以及最后才去喝水的六一都来向我报告了这件事。
情景二:在社会室活动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只见晨晨急冲冲地走来对我说道:“杨老师,他们奶茶店的店员把杯子都拿走了,我们根本没法开果汁店。
”当我帮助晨晨找到杯子后,始终站在我身边的闻闻也轻轻地说:“奶茶店把杯子都拿走,都不给我们留一点。
”分析与反思:为了更客观地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我先对幼儿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类:一是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部分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二是因嫉妒、好胜而告状,幼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看到一些比自己做得好或物品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的同伴,就会产生一种嫉妒的心理,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并不愿虚心的向同伴学习,由于嫉妒心理,幼儿就会故意找茬向老师告状;三是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部分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害怕被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四是为表现自我而告状,由于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时常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五是为保护自我而告状,有些比较弱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被保护的欲望,想得到安慰和同情,就会产生告状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们
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们
背景:
我们孩子最近很喜欢向老师告状,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对老师说,比如:“老师,他在讲话。
”、“老师,她不和我玩了。
”等等。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在我们班最近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
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
实录:
“老师,他害我摔了一跤。
”旭旭委屈地说。
当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在追别人跑,不小心摔了一跤。
“老师,XX和XX打架了。
”午餐后一进教室门就有孩子来告状,原来是旭旭,平时很爱向老师打报告。
一看,是平时两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正在吵闹,过分大的动作幅度让刚吃完走过来的旭旭以为两个人打了起来。
“老师,他抢我的玩具。
”吃过饭,原本围在一起的几个男孩子中有人大叫一声,原来是今天有人带来了新玩具,男孩们正在轮流玩,旭旭很想玩,没经过大家的同意就轮在其中一位幼儿后面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
幼儿告状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
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