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爱告状”

合集下载

小学家庭教育教案: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

小学家庭教育教案: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

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一、教学背景“妈妈,刚在楼下玩滑滑梯,叶叶拉我衣服,还打我头。

”“妈妈!明明说不喜欢我,他把我的名字牌都拍碎了!”“妈妈,我的橡皮被小天戳了两个洞。

”有时候,甚至夸大其词或伴有谎言:“妈妈,可可经常踩我脚,她还老要是打我,我都快被她打死了!”“妈妈,今天敏敏被老师又骂又打!”……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上了小学,回家会有告不完的状,而且告状的很多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是不告状孩子也能够化解的问题。

但是,即使孩子也知道事情不重要,也知道自己该如何解决,他们依旧会孜孜不倦地来告状。

在学校,老师也成了“法官”,每天都有判不完的案子。

“老师,我不给他玩,他就打人!”“老师,他上课的时候偷偷玩沙包。

“老师,他骂我是笨猪!”……家长如果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务、陪孩子阅读运动,还要解决孩子一件又一件的“官司”,会慢慢失去耐心,并给孩子贴上“小气”、“斤斤计较、“不懂事”的负面标签;当然也有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确实受了委屈,一心想要为孩子出头为其做“保护伞”的。

在学校,爱“告状”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孤立,交不到朋友。

孩子为什么爱“告状”呢?我将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帮家长分析孩子爱“告状”的原因、背后的动机以及家长如何回应,帮助孩子从爱“告状”走向自律,学会自己“判案”。

二、教学目标1.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爱“告状”行为的成因。

2.引导家长明晰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

3.帮助家长如何有效回应孩子“告状”行为,避免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使孩子之间和谐相处,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课前准备1.ppt2.问卷调查表3.家庭“告状”情景剧4.心型卡纸四、教学过程(一)呈现“告状”案例,揭示主题1.出示“告状”家庭情景剧(镜头一:女儿:妈妈,妈妈!今天我们班那个可可踩我鞋子,还打我头!妈妈:哎呀,好啦!你别天天跟我说这个,要跟同学好好相处。

镜头二:儿子:妈妈,妈妈!小明说不喜欢我,他把我名字牌给摔坏了。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特别是幼儿常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经常会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

幼儿在告状时常常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会有些夸张和虚构。

有时候,幼儿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告状,比如说其他同学在游戏中占了他的位置或者抢了他的玩具,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告状的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幼儿会频繁地告状呢?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会将一些轻微的摩擦看成是欺凌或者侵犯,因此会选择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

幼儿还没有学会通过合理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告状则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解决途径。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理解幼儿的心理,采取合适的对策。

要倾听和尊重幼儿的表达,不要随意忽视或打断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虽然有时候是过于敏感或者夸张,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因此需要被认真对待。

需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比如通过交流沟通和妥善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让幼儿感受到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安全和被尊重,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减少告状行为。

除了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外,还需要关注幼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时候,幼儿频繁告状可能是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不安或者自卑而进行告状,这时就需要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者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怎样对待那些老是告状的孩子?

怎样对待那些老是告状的孩子?

怎样对待那些老是告状的孩子?来了近一个月了,对于学生,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那些孩子老是爱告状。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无奈。

“小食堂”里,有个小姑娘就是个典型,她最喜欢粘着我。

刚开始去值班的时候,因为跟那群孩子不太熟,但是这个小姑娘老是喜欢拽着我的手让我陪他们玩儿,当时我是相当得感动,感动这个孩子如此地信任我,感动她老是牵着我的手,这让什么都还不适应的我温暖非常。

可是后来……渐渐地,我发现,她非常喜欢告状。

如果她也参与的话,她就喜欢说谁谁谁也干了这件事儿,如果没干的话就告状以后在那边看热闹,还会在旁边帮着我乱出主意怎么惩罚他们。

也可能是因为她老是喜欢出卖同伴,所以她的玩伴都只是男生,也挺可怜的,也许她自己都还没发现原因呢。

但是,对于她,我到底该做些什么?很烦恼。

目前,我都还只是尽量委婉地告诉她不要老是告状,要首先面对自己的责任跟错误。

这个只是冰山一角,渐渐地我发现,这个问题,无年龄界限,一到六年级基本上都有。

我分析了下这些人的心理,觉得这些孩子的心是无聊的,是冷漠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

他们可能是觉得自己上学太过于无聊烦闷,就想看看热闹;他们是冷漠的,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认为那又不是自己的事情,看看热闹多好啊;他们是无团队意识的,没有集体感的,虽然说我们不支持同学之间相互遮掩错误来糊弄老师吧,但也不能一点儿集体感也没有啊;他们自己没有责任意识,犯了错了,首先就想要供出同谋来分担罪责,可是从来不曾说过自己有哪些问题,哪些做错了。

这些可能与家庭教育以及一直以来的老师的纵容有关系吧。

问题是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呢?凭我们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肯定都没有用,这得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一起努力地把孩子教育成为有责任感,敢于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的人!加油吧!。

大班爱告状的孩子教育随笔

大班爱告状的孩子教育随笔

大班爱告状的孩子教育随笔在幼儿园里,有个小家伙特别爱告状。

每次一见到老师,他就像个小法官,开始陈述案情,声音大得像是上了发条一样。

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毕竟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总是免不了的。

小明和小红在玩玩具,小明一下子抢了小红的汽车,小红立马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老师,小明抢我玩具!”一瞬间,整个教室就像被点燃的烟花,嘈杂声此起彼伏,谁都说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师无奈地笑着摇头,心想这孩子真是个小小“告状王”。

说起来,这告状的习惯可真是让人头疼。

平时一起玩的时候,明明是小伙伴们在玩得开心,结果一告状就变成了小小法庭,大家都得站出来作证,紧张得像是参加了全国知识竞赛。

每当这个时候,老师总是用那种耐心十足的声音说:“大家要学会解决问题哦,不要老是跑来告诉我。

”可是这孩子们就是听不懂,眼睛一转,又开始在心里盘算谁是下一个“告状目标”。

每次告状,就像过节一样,大家心里都乐滋滋的,唯独老师感到一丝无奈。

孩子们告状的背后,是他们对公平的渴望。

他们觉得被不公正对待了,立刻就想寻求帮助。

我看着他们,心里暗想,这可真是一种“小法治”意识啊!不过呢,告状也有告状的烦恼。

就像小红一次告状,老师耐心听完后,给了小明一个“警告”,小明当场就不乐意了,心里想:“凭什么呀,我又不是故意的!”于是,整个班级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尴尬。

就像是做错了事的小学生,脸上挂着无辜的表情,但心里又埋怨那个“告状者”。

告状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小李爱吃零食,一天他就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小伙伴们,可好景不长,小张却去告诉老师:“老师,小李在给我发零食!”结果小李瞬间就成了“违规者”。

老师听了,也只好笑着说:“零食分享是好事啊,小李,不用告状。

”这时候,小李的脸上瞬间变成了困惑的表情,心里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复杂,分分钟都可能因为小事变得风云变幻。

再说说小芳,她总是喜欢告状,有时候明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她也会拉着老师的手,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不公都与她有关。

怎样应对孩子的“告状”

怎样应对孩子的“告状”

怎样应对孩子的“告状”小凡是我们班最高最胖的男孩,看起来憨憨的,总喜欢告状。

这不,一下课没多久,他就跑来报告:“老师,小黄又在过道上跑来跑去!”“知道了。

”我应了一声,没继续搭理他,他就识趣地回去了。

中午午休时分,他又来汇报:“老师,你看,这是小周偷偷带来的新玩具!”下午大课间,我正在办公室休息,他又一次兴匆匆地跑到我面前:“老师,小王和小孙在教室外面打起来了!”我急忙赶过去一看,原来他们俩正在互相逗趣,没有真打,真是虚惊一场!像小凡这样的孩子,在低段比较常见。

面对孩子的告状,有些老师会严肃处理被告孩子的调皮行为,那就助长了告状的苗头。

还有些老师不管孩子反映的内容,先批评告状的孩子,甚至命令孩子:“不要管别人,管好自己就行。

”结果,孩子只在当下静默几分钟,但转个背又打回原形。

那作为老师,我们在遇到“爱告状”的孩子时,该怎么办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支支招。

1.耐心倾听,听懂孩子告状背后的需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反映的是什么事,不外乎这么两类:一类,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可能危害到他的时候。

另一类,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跟他无关。

他只是对别人高标准,对自己低标准。

对孩子管的闲事进行分类,并分析孩子告状背后的原因:是处于对规则的维护呢?还是为了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呢?只有搞清楚他们管闲事的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适度引导,将“管闲事”变为“做好事”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我们不要马上否定他的做法,要先给予肯定和鼓励,肯定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同时也要适时指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他去管的,很多时候都有专门的人去管。

比如作业没交由组长去管;打架了,纪律委员会管;上课做小动作,任课老师会管。

那么哪些事是可以他管呢?比如说,这件事他插手了以后,能够帮助到别人,帮助到班级,那就可以管。

如果他管了,也帮不到别人,那就说明——不适合去管。

让孩子分清自身可管的内容和场合,让孩子学会关心同学,这样有助于把管闲事的精力转移到关心自己和同学上面。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小孩爱告状”的现象在孩童之间是非常常见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交场合,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现象的出现却受到了不少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小孩的坏习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小孩自我保护的表现。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应该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孩子的告状行为可能是源于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年幼的孩子对于事情的分辨能力较为缺乏,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寻求帮助,告诉成人或者其他有权威的人真相,以期获得公正的待遇。

孩子的告状行为也可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具有依赖性,他们往往需要大人的照顾和保护。

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或者受到了欺负时,告状成为了他们争取权益的一种方式。

通过向成人求助,他们希望获得帮助,保护自己的权益。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还可能与心理成长阶段有关。

年幼的孩子对于事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都有限,他们往往会把一些小事当成大事。

在他们的眼中,一丁点的不满或者冲突都可能被夸大成为严重问题。

因此,他们会不断告状,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

针对小孩爱告状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成人应该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告状时,我们不能轻易忽视或者怀疑他们的诉求,而应该耐心倾听并且给予关注。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重视,他们才会觉得安全,并且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告状只是孩子们一时的求助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减少告状的频率。

我们也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

告状并不总是一种正确的方式,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学会忍让和包容。

毕竟,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只有学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正确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

正确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

正确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正确看待小孩的告状行为许多小孩,专门是4到5岁的小孩,总是喜爱在父母及爷爷奶奶面前告状,经常是一天到晚没完没了,什么邻居家小华抢他的玩具啊,什么同学小强在学校打他啦,许多年轻的父母会感到专门厌烦。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小孩的这种告状行为呢?事实上,爱告状是3到6岁的小孩的一种正常现象,说明小孩差不多具备初步的是非判定能力。

4到5岁是小孩告状的高峰期。

小小孩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觉得别人的做法是错误的,自然就产生了告状行为,期望通过告状来获得长辈的认同。

小孩向长辈告状说明他内心有某种需求期望能够得到满足。

如在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被人欺负受了委屈时,期望得到公平解决而求助于父母和爷爷奶奶。

小孩的这种告状行为,有时也与长辈过分溺爱、袒护不无关系。

当遇到小孩告状时,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办才好呢?第一,我们要正视小孩的告状行为,既不可简单粗暴,也不能放任自流。

切不可嫌小孩的告状行为专门烦,这种态度容易损害到小孩的自尊,专门是真正受了委屈的、有苦水向你倒的小孩。

要明白,喜爱告状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情况。

其次,当小孩与小伙伴之间产生一些小冲突摩擦时,尽量让他们自己正确面对,合明白得决。

有时家长适当做做观众看小孩如何化解矛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时也难免会把情况做错,与人发生摩擦。

小孩之间的情况,除非实在是闹得不可开交,父母不参与、不掺和为最好,要正确引导小孩最好自己化解与小伙伴的摩擦,不要随便就告诉父母寻求关心。

此外,关于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给予安抚为宜,并适时与对方家长沟通交换意见,但一样情形下最好不要为难小孩的伙伴,有时候各打五十大板或许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父母要引导小孩养成自律的适应,凡事多在自己身上找缘故,少责备别人,多关怀伙伴。

假如小孩确实因为受了委屈而告状,不管情形如何父母都要尊重小孩的感受,认真倾听小孩的心声,给予小孩必要的安慰,然后与小孩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让小孩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幼儿园爱告状怎么处理教案

幼儿园爱告状怎么处理教案

幼儿园爱告状怎么处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幼儿园爱告状的原因•学会正确处理幼儿园学生的告状问题•培养幼儿园学生的自我解决能力教学内容幼儿园爱告状的原因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对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意识还不够清晰,也无法有效解决矛盾。

因此,他们往往会采用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幼儿园中孩子们接触的环境不太一样,很容易有兴趣冲突、情感纠纷等情况出现,也会促使孩子们采取告状的行为。

正确处理幼儿园学生的告状问题处理幼儿园学生的告状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听取幼儿园学生的讲述,了解事情的经过;2.不能轻易表明态度,要保持客观中立;3.要引导幼儿园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4.要及时给出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培养幼儿园学生的自我解决能力为了解决幼儿园学生的告状问题,我们需要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能力:1.引导幼儿园学生多思考问题,学会自己分析;2.帮助幼儿园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学步骤1.了解幼儿园学生爱告状的原因;2.分析幼儿园学生告状的问题;3.学以致用,实践处理幼儿园学生告状问题;4.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园学生自我解决能力;5.课后练习,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园学生对于自己权利和利益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对于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自我解决问题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针对幼儿园学生的爱告状困境,我们通过学习本课程,成功地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处理告状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课程结束后我们也要继续引导幼儿园学生,对于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有耐心地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了解幼儿告状的意图。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

我们要仔细的询问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面对“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2、面对幼儿的告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要宽容我们的孩子。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要给孩子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来自天堂。

3、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影响教师的工作。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会有不耐烦,也会有失去控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仅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他们面临新的问题。

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

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

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4、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

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5、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可组织幼儿观看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1. 建立公平的规则- 通过建立公平的规则,让孩子们明确他们所需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

当规则被违反时,惩罚应该是公平的,这样孩子们不会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 鼓励孩子们解决问题- 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变得更加自主,并且成为更有措施的人。

3. 帮助孩子们发展社交技能- 为了避免告状,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非常重要。

这包括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请求帮助以及如何处理冲突。

4. 倡导互相合作- 当孩子们感到自己代表着团队时,他们会尝试更好的合作并彼此帮助。

5. 监督孩子们的行为- 通过监控孩子们的行为,您可以了解他们为何会告状。

这样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文章,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多多呀!你说这小孩子为啥老爱告状呢?原来呀,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觉得这样能让大人重视自己。

还有的时候,是他们不太会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只能找大人帮忙。

另外,有些孩子是规则意识特别强,看到别人不守规矩,就忍不住来告状啦。

知道了这些原因,那咱们大人可得好好处理。

可不能敷衍孩子,得认真听他们说,让他们知道咱在乎他们的感受。

要是孩子们是因为不会处理矛盾来告状,那咱就得趁机教教他们,怎么和小伙伴好好相处。

要是因为规则意识告状,那得先夸夸他们守规矩,再告诉他们处理的办法。

读完这文章我就想呀,以后我要是碰到小孩子告状,一定得有耐心,不能嫌他们烦。

得帮着他们慢慢长大,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变得更棒!这文章真不错,让我学到了好多和小朋友相处的妙招,感觉自己都更懂小孩子的心思啦!《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读完一篇讲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文章,来和你们唠唠我的感受哈。

哎呀,你说小孩子咋就那么爱告状呢?我算是明白了,有时候他们是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想找个依靠,觉得大人能给他们撑腰。

还有啊,可能是他们在争宠呢,想通过告状让大人更偏爱自己。

另外,也许是他们对是非对错特别较真,看到不对的就得说出来。

那咱们大人该咋办呢?呀,得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让他们知道咱们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然后呢,慢慢引导他们把事情说清楚,别着急批评谁对谁错。

要是发现孩子是为了争宠,那得告诉他们,咱们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

要是因为较真对错,那就趁机给他们讲讲宽容和理解。

读完这文章,我就反思自己以前对待小孩子告状的态度,真是不太对。

以后我可得改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和他们好好沟通。

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更信任我,也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爱告状,教师怎么办

幼儿爱告状,教师怎么办

39告状行为是幼儿园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现象让很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扰。

其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常被幼儿告状行为打断,要停下来处理这些看起来琐碎的小事;其二,教师不清楚不同情境下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动机,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处理,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幼儿为什么爱告状?针对不同情境下的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如何处理呢?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现实生活中,幼儿告状行为包括玩具被抢了、被同伴撞倒了、排队时有人插队、手工作品被同伴弄坏了、有人破坏了墙面装饰物……从成年人的视角看,幼儿告状行为往往被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幼儿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最初目的是阻止同伴的行为,因幼儿自身能力所限,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求助教师。

因而,幼儿告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求助行为。

解读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原因一是寻求帮助。

案例1:幼儿园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积木。

由于建构区投放材料有限,圆形积木数量较少,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小明和小强同时拿起一块圆形积木,谁也不愿意松手,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

小明抢不过小强,就哭着跑到教师跟前:“老师,小强不让我玩积木,他还打了我。

”而小强也不甘示弱地争辩道:“我先拿到的积木,是小明来抢我的积木。

”案例1中的寻求帮助的告状行为在低龄幼儿中尤为常见。

幼儿希望通过向教师告状这一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由教师批评欺负自己的同伴。

这类告状行为的背后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缺乏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及相关经验,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矛盾和冲突时,出于本能需要,他们会第一时间向具有权威地位的成人,比如父母或者教师寻求帮助。

第二,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2至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发展阶段,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看重自己的感受,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感受。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刘丽杰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

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

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

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

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

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

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

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

(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

面对爱告状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引导

面对爱告状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引导

展 、案 例 中提 到 “打 小报 告 ”后 ,教 师 进 行 了介 入 ,但 叉担 心 介 入 是 否得 当 我 想 介 入时 ,应 从启 发 解 决 办法 、究 因
引 导 、价值 观 引 孚三 方 面 来考虑 ,利 用
正 面的 语 言进 行介 入 ,促进 孩子 的 多维
发展
蔓 、
巍 蠢 置 等 ;
场 沙龙
多元适 时调 整
应 幼儿 游戏 意 愿 的前提 下 , 采用语 言 和
策 略 三 :正 效 介 入 ,促 进 孩 子 肢体动作等行为支持并推进幼儿游戏发
的 发 展
当 出 现 “打 小 报 告 ” 行 为 时 , 教 师要 进 行 正效 介 入 .正 效介 入 就是 在 J』i页
面 对 爱告 状 的 幼 儿 ,教 师 应该 如 何 有 效 引 导 呢 ?
一 了解 孩 子 的 表 达是 否 真 实 、
可 信 幼 儿 正 处 于 自我 中 心 期 , 他 们
的 想 象 往 往 和 现 实掺 杂 在 一 起 , 因此 会 在 情 绪 或 经 验 的 影 响 下 ,把 事 实加 以随意扭 曲或改 变,有时也会 因表达
并 进 行 总 结 ,让 幼 儿 明 确 哪 些 问题 可
人 薯 目 爨 蕊簪 墨 j :
能 力 的 不 足 让 人 误 解 因此 ,幼 儿 告
状 时 . 教 师 一 定 不 能 急 于 下 定论 ,要
与 幼 儿 进 行 对 话 交 流 或 者 询 问其 他 幼
儿 . 了解 孩 子 说 的 是 否 真 实 ,表 达 是 否 准 确 当 然 , 教 师 也 要 切记 , 不要
· 策 略 ·
面对 爱告状 的幼 儿 ,教 师应该如何有 效 引导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爱告状的解决方法
幼儿时期,孩子们通常会有一些告状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想要得到关注、表达情感或者想要获得奖励。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解决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来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
1. 建立信任和尊重: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的行为也是有价值的。

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应该表现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受到重视的。

2. 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们告状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感到不安、不满或者被伤害等原因引起的。

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沟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支持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所带来的后果。

5. 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我们应该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来鼓励孩子好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

例如,我们可以为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赞扬,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奖励。

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需要我们建立信任和尊重、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及采用正面的反馈和奖励。

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有时候,幼儿可能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是一种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我们要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

幼儿告状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委屈或不满。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他们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此,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并试图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告状行为。

当幼儿告状时,我们可以问他们是否尝试过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是否寻求过其他孩子的帮助。

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处理冲突。

我们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幼儿相关的故事,讲述故事中的角色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故事的讲解,幼儿可以学会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我们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幼儿告状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忽视或无助,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来缓解他们的不满情绪。

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幼儿互动,听取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在幼儿告状的行为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度批评或指责幼儿。

我们要尽量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告状是他们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理解和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

通过耐心倾听、引导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故事讲解以及给予关爱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Children love to tattle on each other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as parents or caregivers, it can often be challenging to address and handle these situations appropriately. When a child continuously tells on their siblings or peers, they may be seeking attention, trying to gain favor with adults, or attempting to assert their own authority.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作为父母或照顾者,往往需要以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这些情况。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告状他们的兄弟姐妹或同龄人时,他们可能是在寻求关注,试图取悦成年人,或试图主导自己的权威。

In some cases, children may not have develope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may resort to tattling as a wa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jealousy, or insecurity. They may feel the need to call attention to perceived injustices, even if the incident is trivial or inconsequential.在某些情况下,孩子可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技巧,可能会借助告状来表达他们的沮丧、嫉妒或不安全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必要引起他人对被认为的不公正的关注,即使这个事件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孩子“爱告状”
“老师,我被他打了。

”“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

”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

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

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
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这么几种: 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
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3.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
无措,他们便“告状”,
断作出肯定。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年少的孩童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
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例如,大人可以这样对孩子讲:“他弄坏书不是故意的,以后你和他一起爱护书好吗?”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
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

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父母们与幼儿园的老师应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