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讲课稿

合集下载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1. 引言哎呀,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真是让家长们又爱又恨。

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你觉得自己在厨房里做着美味的饭菜,突然间,你的耳边就传来“妈妈!他又抢我玩具啦!”的声音,简直像是一声雷把你从美味的幻想中惊醒。

小朋友们的告状,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像小法官一样,把自己身边的“罪犯”一一告上法庭。

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幼儿告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教育他们,让这个“小法庭”变得更加和谐。

2. 告状的原因2.1 需求与关注首先,孩子们告状,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获得关注。

你想啊,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心里就像吃了个酸梅似的。

孩子们可不是故意要制造麻烦,他们就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要你说:“哎呀,我的宝贝,别担心,妈妈来处理!”所以,有时候你看到他们一脸严肃地把兄弟姐妹的“罪行”搬上来,其实心里是希望能得到你的拥抱和关心。

2.2 社交技能的学习另外,告状也是他们学习社交技能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在玩耍时,总会发生争执,这是正常的。

告状其实是他们处理矛盾的一种尝试,像是“哎,我不喜欢这样,我要告诉大人!”就好像他们在用小小的方式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告状是一种社交的练习,只不过这个练习有时候会让家长们感到抓狂。

3. 教育策略3.1 倾听与引导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倾听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来找你告状时,不要急着批评或者制止,先耐心地听他们说完。

这就像是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释放内心的小情绪。

你可以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3.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可以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小技巧。

比如,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可以先尝试自己解决,比如说:“你可以试着和小朋友好好谈谈,告诉他们你的想法。

”这样,孩子们在告状之前就能先学会思考,不再一味地找你当“裁判”。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对策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

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

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

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

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

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

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受到其他幼儿的侵害或者不满意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或者家长告发对方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时常出现,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个体差异幼儿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与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幼儿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幼儿则性格开朗,话多,喜欢在老师或家长面前展示自己。

不同的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有的会选择直接解决问题,而有的则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2.探索社会规则在幼儿成长阶段,他们正在逐渐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包括公平、友善、互助等。

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试图验证自己所了解的规则是否被遵守,希望通过故意或无意间的违反行为来获得关注和支持。

3.求助需求有时候,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在表达他们的求助需求,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帮助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无助,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指引。

4.自我保护在园所或者家庭中,幼儿可能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欺凌或侵害,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在为自己进行辩护和保护。

幼儿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避免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处理对策1.认真倾听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诉说,不要轻易对他们进行评判。

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问题的根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情况。

2.保持中立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老师和家长应该保持中立,不要轻易给予任何判断和承诺。

要以客观的态度听取双方的诉说,并且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3.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矛盾,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合作与友善在幼儿面临矛盾和磨擦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强调合作与友善的重要性。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们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告状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幼儿在幼儿园中告状的情况多种多样,有些是因为受到了欺负或者不公平待遇,有些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还有一些是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告状。

对于这种行为,教师需要进行分析并采取合适的对策来引导幼儿。

一、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因为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对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交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挤和欺负。

当他们受到欺负或者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会选择告状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幼儿园里,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因为幼儿们还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社交关系。

2. 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中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打架、说脏话等,当这些行为被教师或其他幼儿发现时,他们会选择告状来企图转移注意力。

3. 因为小矛盾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矛盾,比如争抢玩具、抢先出去玩等,这时候一方会选择告状来解决矛盾。

二、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善于倾听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善于倾听,耐心听取幼儿的诉求和故事,以便了解幼儿的真实心情和需要。

在听取幼儿的诉求时,教师要表现出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的情感。

2. 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因为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而告状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别的同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还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保护。

3. 规范行为制度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建立起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让幼儿明确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对于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而告状的幼儿,教师需要借助行为规范和制度来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做出纠正和道歉。

4. 教育与引导对于因为小矛盾而告状的幼儿,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教育与引导,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怎样与别的同龄人和平相处。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特别是幼儿常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经常会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

幼儿在告状时常常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会有些夸张和虚构。

有时候,幼儿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告状,比如说其他同学在游戏中占了他的位置或者抢了他的玩具,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告状的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幼儿会频繁地告状呢?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会将一些轻微的摩擦看成是欺凌或者侵犯,因此会选择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

幼儿还没有学会通过合理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告状则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解决途径。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理解幼儿的心理,采取合适的对策。

要倾听和尊重幼儿的表达,不要随意忽视或打断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虽然有时候是过于敏感或者夸张,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因此需要被认真对待。

需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比如通过交流沟通和妥善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让幼儿感受到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安全和被尊重,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减少告状行为。

除了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外,还需要关注幼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时候,幼儿频繁告状可能是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不安或者自卑而进行告状,这时就需要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者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通过告状,孩子可以了解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次,告状 行为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关系和矛盾。当孩子向老师告状时, 他们正在尝试学习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最后,告状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发 展语言和沟通技能。通过与老师交流,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能。
因此,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1、求助型告状
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有很多是求助型告状。孩子们因为受到其他孩子的 欺负或者无法解决某些问题而向老师求助。例如,有些孩子无法说服其他孩子交 换玩具,或者无法阻止其他孩子的破坏行为而向老师告状。这种类型的告状可以 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们在社交和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
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告状内容。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和 尊重,不要打断他们的话语或者轻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 绪和表情,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
2、区分不同类型的告状
根据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求助型告状,老师 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对于检举型告状,老师应该及时 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并教育孩子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对于示弱型告 状,老师应该给予孩子及时的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本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告状行为非常普遍。常常有孩子向老师告状:“他拿了 我的玩具”,“老师,她打我了”,“老师,他吃零食了”等等。有些老师对此 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告状行 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告状行为可以帮 助孩子建立道德和社会规范。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的行为是他们通过向成人反映自己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或不满的一种方式。

幼儿告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伤害,或是因为他们对某个行为感到不满或不满意。

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和求助能力的发展。

幼儿告状的行为可能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的成人反映某个事件或行为,有些幼儿可能会直接说出来,而有些幼儿可能会用哭闹、抱怨、报复或者通过别人来告状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方面的缺乏经验和技巧。

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首先成人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陈述,并对其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和调查。

成人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轻易偏袒任何一方,并及时与其他相关的幼儿、家长或教师进行沟通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情境。

接下来,成人需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回应,并引导他们学会适当地处理冲突和问题。

这包括教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寻求帮助,与他人共享玩具等。

也要鼓励幼儿培养合作、分享和宽容的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成人还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公平和正义,以及为什么有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成人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片、游戏等方式,向幼儿传达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成人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理解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解决问题。

处理幼儿告状行为需要成人关注幼儿的感受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引导。

也要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期望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清晰的认知,在不断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整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需求。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各异,其中告状行为就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行为。

当幼儿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儿童告状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困惑。

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什么?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通过向他人倾诉或者诉求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通常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孩子反映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 求助需求不足: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通过告状行为来求助或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

2. 对不公正行为的敏感:幼儿通常有着较为敏感的道德观念,当看到不公正或不良行为时,会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对其不满。

3. 想要得到关注和支持: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并不是真的受到了什么伤害,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三、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 倾听和理解: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2. 鼓励独立解决问题: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引导沟通和解决冲突: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4. 注意情绪表达: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表达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它既是幼儿对于问题和困难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孩子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的体现。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应该注重关注和倾听孩子的告状行为,理解其真正含义,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处理。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案例描述: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说我坏话……”,相信每一个幼儿教师,都遇到过孩子们的这种告状行为。

我们班的蕊蕊几乎每天都在告状,不论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她总是第一个跑来告诉老师,弄得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不闻不问吧,觉得忽略了孩子,耐心的寻问吧,她会变本加厉,进而没完没了的告状。

尽管我再三强调:“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她还是乐此不疲。

案例分析: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蕊蕊爱告状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给他人告状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三是想充当正义的小使者。

分析了原因,我想我就要有的放矢,改变蕊蕊的这种爱告状的行为。

一天午睡前,我找蕊蕊谈心:“老师知道你是个很热心的孩子,老师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你。

”蕊蕊笑了,我接着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老师说话,很想把你看到的告诉老师呀?”她点了点头。

“老师也很喜欢和你说话,可是,我们不能什么时候都说话,这样会打扰到其他人的,我们约定每天睡觉前说会话好吗?”“好”“那你以后就将你看到的,想说的留到我们两个谈心的时候说,不总告状了好吗?”“好”。

接下来的几天,蕊蕊的告状次数明显减少,我给与她及时的表扬,并坚持睡前和她聊几分钟。

让她把想说的都告诉我,满足她说的愿望。

慢慢的,她变得不爱告状了,我想她感受到了,不乱告状的她老
师更喜欢。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儿童,特别是小学儿童,最怕告状,但又最爱告状。

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妥善处理。

(一)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1、惩罚观的驱使。

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

他们已开始懂得了做了好事要表扬,干了坏事应挨批评。

因此,“惩罚”在儿童心目中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谁犯过错,谁就应被同辈所“揭发”,为成人所“惩罚”。

2、依附感的支配。

有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认识还不是依赖于内心信念来检验其正确性,而主要是依赖成年人得评判来决定。

而学校中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最有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崇敬和依恋的心情。

由于这种依赖关系,所以,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会急不可待地诉状于老师。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评判能力的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便有所减弱,告状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3、回敬心的表露:儿童的告状,特别是小学生的告状,有时是出于一种回敬心理。

“你打我,我告诉老师,留你的校!”受委屈而告者有之;“不怕你狠,你也有今天!”抱有成见而告之;“上次你告了我,这次我也得告告你!”存心报复而告者亦有之。

凡此种种,通过告状,借以扬眉吐气,达到心理平衡。

正如此,这些人在告状时,只诉别人,不谈自己;夸大别人的错误,隐瞒自己的问题;无中生有,小事夸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二)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1、育心灵,欢迎告状人。

教师对于学生的告状,一般来说,开始时,还挺高兴,愿意听,并认真处理。

但一旦告得多了,有些老师就不耐烦了,要么是漫不经心地敷衍搪塞几句了事,或者干脆厉声地斥责为“啰嗦”、“讨厌”、“烦人“,吓得学生不敢再告,甚至造成心理变态。

有位学生,上一年级时,一次因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挨批评,后有因迟到而被罚站。

为此遭父母打骂,同学讥笑。

她忍受不了,告到老师那里,谁知教师不仅不妥善处理,反而报以白眼致使她心灰意冷,渐渐地沉默寡言变成一声不吭的哑女,达四年之久。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重要时期,告状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

幼儿用告状的方式向成人或者其他小朋友传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告状都有必要受到成人的干预,因此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行为背景及实际需要,遵循感受-表达-理解-应对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处理策略。

1.1 告状的意义幼儿阶段告状的行为,无论是对成人或者其他小朋友,表明了幼儿自我保护的需求,增强了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建立正义感和合作精神。

同时告状的行为也表明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

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与所处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尤其是父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处罚惩戒方式。

因为孩子常常觉得家庭和学校的规矩是不一样的,他们理念还不太成熟,有时不了解为什么让自己按照规矩办事,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同时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求助成人解决。

幼儿告状的表现常常通过口述、肢体语言、哭闹或者书面形式等方式表达。

其中口述或者书面的表达方式明确,成年人容易理解,肢体语言和哭闹的表现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幼儿所处的情景、人际关系和情绪背景等方面进行理解。

2.1 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孩子能够掌握好自己情绪的节奏,则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化解矛盾,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告状。

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多练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在冲动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等自我调节方式。

2.2 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需要幼儿自己解决的问题,例如延伸活动、小组合作等,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权衡,分配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把小朋友闹矛盾的事情变成小朋友自己解决的问题,消除矛盾。

2.3 不一定要干预每一次告状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不一定要成人的过多干预和插手,适当地给幼儿一些自主处理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思考和处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增强自主性,提高综合素质。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摘要】中班幼儿经常出现告状行为,原因主要包括好奇心强、寻求关注和不懂得处理问题等。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有效对策,如加强班级规则的宣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面对困难。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减少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中,应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令人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这种行为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对策,原因,有效,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幼儿告状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想要引起成人的注意、得到成人的认可、排解自己的情绪等。

告状行为不但影响了幼儿之间的关系,也给老师和家长增添了不必要的烦恼。

我们有必要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首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针对这一行为的有效对策,旨在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管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通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部分结束。

2. 正文2.1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阶段常见的行为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

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还在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阶段,无法有效处理矛盾和问题,只能选择通过告状来解决。

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中长辈之间的告状行为可能影响到幼儿,使他们误认为告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幼儿告状行为还可能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当幼儿看到其他同伴告状得到关注或回应时,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还可能与幼儿的个性特点有关,比如一些内向、胆怯的幼儿更容易选择告状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其实是在通过向成人告知他人的不良行为来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这也是幼儿在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寻求帮助和寻求公平的一种方式。

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情感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处理对策来引导和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行为。

我们需要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即幼儿想要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关心和理解幼儿所表达的内容和感受。

在幼儿告状时,我们可以问幼儿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为什么你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或者“你觉得需要我的帮助吗?”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情绪,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不满和解决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会引起冲突和矛盾,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些合适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和对方直接说出你的不满,告诉他你希望他改正”或者“如果对方不愿意改正,你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依赖于告状行为。

我们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帮助幼儿化解冲突并达到公平的结果。

当幼儿告状时,我们可以尽快介入并进行调解。

我们可以先倾听双方的说法,并给予公正的评论和评估,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幼儿来说,及时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成人的关心和公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处理结果。

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发展。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涉及到道德和公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发展。

我们可以向幼儿传递“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在面对冲突和不满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是更好的选择。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大班教案、中班教案、小班教案、托班教案、优质课件、节日课件、语言课件、科学课件、健康课件、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high-quality courseware, holiday courseware, language courseware, science courseware, health courseware,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情节描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1. 引言1.1 介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背景和现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常见现象,通常表现为幼儿将自己或其他同伴的过错向老师或家长告发。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幼儿对规则和秩序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或者出于一种竞争和报复的心理。

在幼儿园中,告状行为不仅会对幼儿自身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背景和现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2. 正文2.1 探讨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涉及到幼儿个体特点、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多方面因素。

幼儿告状行为可能与其个体性格特点有关。

有些幼儿天生比较胆小、敏感,对于周围的事物会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恐惧,倾向于通过告状来获取安全感和保护。

一些幼儿可能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解决问题或表达需求,选择告状成为他们的一种应对方式。

家庭环境对幼儿告状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家庭中长期存在的争吵、冷漠或其他不良情绪会让幼儿产生焦虑和不安,进而选择告状来寻求安全感和支持。

学校环境和同伴互动也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中,可能存在同伴间的竞争、排斥、虐待等问题,幼儿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和伤害,便会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感。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综合家庭、学校和幼儿个体的因素来进行诊断和解决。

在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支持计划,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和解决问题。

2.2 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感到困扰和疲惫。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老师,小月拿了我的笔。

”“老师,刚才小东推了小智。

”“老师,小丽摔倒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告状。

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不但是教师,还兼任保姆和法官。

要想解决学生告状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找到学生告状的根源。

从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出学生告状的几大原因:有些学生想通过告状获得关注和成就感;有些学生想通过告状来报复对自己做了坏事的同伴;有些学生是想通过告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分析这些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告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而有些告状则是毫无意义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应对:一、表达观点当有的学生来吿另外一个学生的状时,我会首先问他:“这对你造成了什么麻烦?”让学生明白这件事情与他没有关系。

接着我会问他:“你觉得他们之间可以解决吗?”如果不能,就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升初中之后不为老师提供任何老师需要的信息,以免被同伴指责为“告密者”的情况。

二、表达信任对于想通过告状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类孩子,他们主要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任。

我在倾听的时候,一定会首先表达自己的同理心,然后耐心倾听,让告状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并通过问题“你觉得你受到了什么伤害?”“你希望对方怎么办?”“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对方这样做?”帮助孩子想出一个解决他的问题的计划。

三、表达期待如果一段时间内,告状的学生特别多,我就会召开班会,将这些问题拿到班会上进行讨论,大家一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更是对他们的期待,所以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

他们商量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气时进行暂停;大家面对面把问题解决;请自己信任的同学帮忙解决;请老师或家长帮忙等等。

班会之后,孩子们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表达力量有时候孩子们来告状的问题已经足够严重,比如校园欺凌和对学生人格的侮辱等。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发现其他同伴的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会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汇报或举报。

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

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及对策。

一、分析:1. 认知发展: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幼儿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判断的表现。

2. 社交关系:中班幼儿开始关注集体生活,认为老师是公正的裁判者,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告状行为是幼儿对于公平性的渴望。

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有较大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关注规则的执行,强调道德观念以及对不正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可能导致幼儿过度敏感,产生告状行为。

二、对策:1. 规则的明确性:在幼儿园中,应该明确规定幼儿的行为准则和禁止行为,以便幼儿能够自主判断何时需要告状。

要求教师保持公正的处理方式,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幼儿感受到公平性。

2. 培养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提倡幼儿彼此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幼儿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老师的引导:教师在处理告状行为时,应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事情的全貌。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告状来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处理纠纷和冲突。

4. 家长的参与: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和教育方式。

家长和教师要一起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

鼓励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对外力量。

5.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案例描述: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专门乱专门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别处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小孩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平复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然而你如此会阻碍大伙儿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关心老师的好小孩,老师也明白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然而你跟老师说这些情况的时候要注意时刻,不然会阻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能够下课悄悄地告诉我,能够吗?”瑶瑶似明白非明白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事实上告状是中班那个年龄时期小孩专门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小孩来说却不是如此。

他们期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因此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小孩,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缘故是那个时期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进展的时期,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专门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把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看关怀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期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说明自己差不多记住老师的话了。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小孩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判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然而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形下,幼儿的告状差不多上些专门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假如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小孩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告状孩子的分析及
对策
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导语: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该怎样处理呢?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应耐心倾听,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家长告状,这可真的让家长有些不知所措。

专家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

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

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

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

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

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林贤浩:
心理医学博士、心理医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老师,我被他打了。

”“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

”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

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
了问题,受了欺负。

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这么几种: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3.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年少的孩童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例如,大人可以这样对孩子讲:“他弄坏书不是故意的,以后你和他一起爱护书好吗?”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
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

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父母们与幼儿园的老师应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