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 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 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 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90
85
旁 80

者 70
62
助 60

比 50
率 40
30
20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利他行为
助 人


亲 行社 为会
图10-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 (P35和第八章)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n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 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二)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
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 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 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 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 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 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这一过程遵循 “成本最小”原则。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一)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
n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很小的时候是没有利他行为的,助 人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一观点得到道德发展理论的支持。
皮亚杰 柯尔伯格
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 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 一致的。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来自百度文库
2
5
旁观者数目
n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n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 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 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 助。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
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 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 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 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 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
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 的利他主义。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 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 感的降低。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 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 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 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 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