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儿童亲社会行为21页PPT

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儿童亲社会行为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儿童亲社会行为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I
I = SN-t ( t<1 )
N
图10-2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I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I = SNt ( t<1 ) N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来自I=F(SIN)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消极心境减少助人行为的研究大都是关于儿童的。对于成人而言, 助人是自我满足,它能给个人带来内部报偿,帮助抵消坏情绪。
社会化良好的成年人总是在心境不好时就做好事吗?并非总是如此。 消极的心境除产生同情外,还会造成沮丧——一种以抑郁地沉溺于自我关 注为特点的状态。这会导致过度的自我聚焦,因而对助人变得不敏感。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I = SN-t ( t<1 )
N
图10-2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I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I = SNt ( t<1 ) N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来自I=F(SIN)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消极心境减少助人行为的研究大都是关于儿童的。对于成人而言, 助人是自我满足,它能给个人带来内部报偿,帮助抵消坏情绪。
社会化良好的成年人总是在心境不好时就做好事吗?并非总是如此。 消极的心境除产生同情外,还会造成沮丧——一种以抑郁地沉溺于自我关 注为特点的状态。这会导致过度的自我聚焦,因而对助人变得不敏感。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_图文_图文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养成亲社会行为课件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助 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 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 锻炼实践能力, 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 秀品德, 秀品德,养成良好行为 习惯。 习惯。
知识整合 系统小结
• • • • • • • • • • 学会 养成 亲社 会的 行为 我为社会做贡献 谦让(为什么?表现?) 分享(意义?) 助人(注意的问题?)
你知道吗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 亲社会行为” 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 分享、谦让、合作、同情、自我 牺牲等。
各抒己见
有一个不安于形状的农夫,对自己的玉米 田收成很不满意,于是四处打听,买来优质 玉米种子,果然大获丰收。 他的邻人在惊羡之余,都请求他卖些新 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夫为保住自己的优 势,断然拒绝了。 不知为什么,从第二年开始,玉米的收 成差了,到了第三年,更明显地减少了。最 后,他终于找出了原因:原来,他的优质玉 米,接受的却是邻人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议一议: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谦让的遭遇
• 2008年七月,应届大学毕业生王娟到一家 公司应聘,当时来应聘的人很多,其中不 乏远道而来的应聘者,大家都在焦急地等 待着。王娟主动让出位置,让他们先面试。 等到王娟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情况 比较满意,但决定不予聘用。理由是: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如果过于谦让,将 失去市场良机。 • 你怎样评价该公司不录用王娟的理由?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帮助他人?
1.在你回家时,遇见一个老人倒在地上,身 旁还有一些血迹…… 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 围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 • • • • 帮助别人首先要真诚,还应注意方式和方法。 帮助别人首先要真诚,还应注意方式和方法。 真诚 注意方式和方法 1、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 2、注意自身的安全 、 3、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 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 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 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 献。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PPT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也就是教师要求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效果 才会好。 比如,教师在让幼儿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同伴一起分享时,对平时有点自私的幼儿的要求就不能太高,只要他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 就行。
真题再现
【小结】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 (2)分享行为的发展 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 (3)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 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补充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知识准备
合作行为的发展: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 遵守共同的规则,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 3.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通过对3-7岁对同伴困境的反应看出:如一个儿童大哭引起他附近儿童的反应:无反应儿 童只占7%,前去安慰占17%,寻求成人帮助占10%,威胁肇事者占5%,回避占12%,2%的 儿童表现了明显的非同情反应,表明:
知识准备
4.亲社会行为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 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以及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 4~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他们不私自拿不属 于自己的东西,也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在成人的提醒下, 他们还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的儿童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不仅知道爱惜 物品,而且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惜;知道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不能说谎;如果接受 了任务,他们已经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自觉 地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11.亲社会行为 PPT课件

•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人 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 知道如何帮助
• 你如果要采取行动, 必须知道如何才能帮 得上忙。
• 决定实施帮助
• 即使前面的条件都满 足,你依然有不介入 的理由。
如果情况不紧急呢?
• 在网络聊天室里面, 有人需要关于如何使 用软件的指导。
• 所以如果你需要寻求 帮助,应该怎么做?
• Illustration from a Victorian-era children's Bible depicts the famous story Jesus is said to tell in Luke 10:25–37: A man is attacked by thieves and left injured by the roadside; the only one to come to his aid is a passing Samaritan, a member of a group despised by Jews of that era.
– 希罗德(1986)总结了108项看亲社会的电视 节目和看中性的电视节目或不看电视节目的比 较研究。发现平均来说:“如果看的是亲社会 节目而不是中性节目的话,个体的亲社会行 为——典型的利他主义行为——(至少暂时地) 会从50%上升到74%。”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 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人们会有 更强的无私感。
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
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
的行为。
利他行为
助 人
亲 行社
• 利他主义(altruism): 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
• 知道如何帮助
• 你如果要采取行动, 必须知道如何才能帮 得上忙。
• 决定实施帮助
• 即使前面的条件都满 足,你依然有不介入 的理由。
如果情况不紧急呢?
• 在网络聊天室里面, 有人需要关于如何使 用软件的指导。
• 所以如果你需要寻求 帮助,应该怎么做?
• Illustration from a Victorian-era children's Bible depicts the famous story Jesus is said to tell in Luke 10:25–37: A man is attacked by thieves and left injured by the roadside; the only one to come to his aid is a passing Samaritan, a member of a group despised by Jews of that era.
– 希罗德(1986)总结了108项看亲社会的电视 节目和看中性的电视节目或不看电视节目的比 较研究。发现平均来说:“如果看的是亲社会 节目而不是中性节目的话,个体的亲社会行 为——典型的利他主义行为——(至少暂时地) 会从50%上升到74%。”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 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人们会有 更强的无私感。
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
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
的行为。
利他行为
助 人
亲 行社
• 利他主义(altruism): 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37页PPT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 Nhomakorabea,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 Nhomakorabea,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七章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得伦理原则与价值观进行道德判 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得意愿、不损害多数人得幸福、不违背 普遍得道德原则得行为就就是最好得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 得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得约束,达到完全自律得境界。 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⑴社会契约取向与⑵普遍得道德原则 得取向。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对她人需要得关注 (1)对她人身体或物质需要得关注。 (2)对她人心理需要得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得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得定型形象。
29
道德判断得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得、自我关注得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得推理。 阶段3:赞许与人际取向、定型取向得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得移情推理。
27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1、对权威与/或惩罚得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与无 条件得服从权威本身就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得推理
(1)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得自我得益观。 (2)直接得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得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得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就是认为 儿童以相同得方式对待不同范畴得规则。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得道 德发展阶段论就是对皮亚杰得 道德认知发展论得修正与完善。 她改进了皮亚杰得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 代提出了她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得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得、墨守法规得情调。正 确得行为就是按社会所同意得标准来规定得。重要得就是意 识到个人主义得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对她人需要得关注 (1)对她人身体或物质需要得关注。 (2)对她人心理需要得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得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得定型形象。
29
道德判断得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得、自我关注得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得推理。 阶段3:赞许与人际取向、定型取向得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得移情推理。
27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1、对权威与/或惩罚得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与无 条件得服从权威本身就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得推理
(1)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得自我得益观。 (2)直接得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得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得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就是认为 儿童以相同得方式对待不同范畴得规则。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得道 德发展阶段论就是对皮亚杰得 道德认知发展论得修正与完善。 她改进了皮亚杰得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 代提出了她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得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得、墨守法规得情调。正 确得行为就是按社会所同意得标准来规定得。重要得就是意 识到个人主义得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进化理论证据1
• 斑鸠母亲在看到狼或其他食肉动物接近孩子时, 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的逃离穴窝,好象翅 膀折断了似得。 • 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较容易 得扑食。一旦老斑鸠将敌人进到安全距离之外, 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得策略常常成功,但 有时也会失败,失败就会被敌人吃掉,它虽牺牲 了自己,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小斑鸠有可能或 到成年,繁殖后代。
例如
• 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就明文规定:“任何人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他知道有人正在或即 将忍受着巨大的生理伤痛,在不危及自己 和他人的情况下,对伤痛者应给予力所能 及的帮助。”
第二,互惠规范
• (norms 0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帮助那些帮 助过自己的人。
•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 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Regan1978年的研究
• 证明这一想法,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
• 大学生成对进行测验,每个被试的同伴都 是秘密的实验协助者。 • 任务是做出认知和审美判断。 • 被试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要求他们对一 系列照片做出评定,然后有一个短暂的休 息。
• 一种实验条件下,实验协助者给被试以帮 助。在休息时,实验助手离开房间,买回 两瓶可口可乐,他将其中一瓶给了被试, 并说:“我问过实验人员能否买杯可乐, 他说没问题。所以我给你也买了一杯。” 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可乐。 • 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研究者给被试和协助 者提供饮料,并说“我给你们买了可乐。 ” • 第三种实验条件下,无饮料提供。 • 休息之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第二系列图 片。
进化理论
• 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 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 家庭成员。
• 母亲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原因是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生物 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 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 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 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社会心理学课件-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表 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 行为是自发的,而且母亲 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 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 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降低,他人取向动机逐 渐增多
成人期
成人期各方面的发展已 趋于成熟、稳定,社会 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 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社 会认知技能,亲社会行 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也更高级。
柯莱波斯的理论
亲社会行为包括某一范围的行为以及这一范围 内的典型行为 克服了非此即彼,自私—利他的两分法 亲社会行为是根据直接引发行为的动机,而不 是只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定义的 亲社会行为并不必然与付出高代价相联系 我和他人并不一定是截然分离的心理学实体 理想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对他人有 利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认知发展学派的社会 认知结构:
加工社会信息 解释社会事件 理解社会事件 理解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
社会认知结构对PB的产 生的两种作用方式:
提供PB必须的信息 (认知过程)
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 的产生(情感过程)
注意过程
认知观过点程采:择注(意p他er人sp的e需ct要iv,e-对帮助时机的 知t觉ak―in―gP)B发,生经的常必被要形条象件地比
喻不为同认“知从发他展人阶段的对眼他中人看需世求的界敏感性有个体 ”对差 不满或异同足年者自龄是己的看“需个要问站体、对在题讨不他”好同人权类威的型人角需物求度的的时敏机感敏性感不同
对人际关系敏感
关注社会公正、 观点
采择能力增加、可理解大范围内人们的深层需
要
注意过程
情感中介:与认知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 认知能力发展而获得处理复杂情感的能力对目 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影响PB 把唤起归为合理需求 积极情感状态(移情) 对PB产生有积极引导作用;不合理需求,反之 同时,当个体的自我概念越来越整合到对于他 人概念中去时,对他人痛苦就越来越敏感。
学龄儿童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 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降低,他人取向动机逐 渐增多
成人期
成人期各方面的发展已 趋于成熟、稳定,社会 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 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社 会认知技能,亲社会行 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也更高级。
柯莱波斯的理论
亲社会行为包括某一范围的行为以及这一范围 内的典型行为 克服了非此即彼,自私—利他的两分法 亲社会行为是根据直接引发行为的动机,而不 是只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定义的 亲社会行为并不必然与付出高代价相联系 我和他人并不一定是截然分离的心理学实体 理想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对他人有 利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认知发展学派的社会 认知结构:
加工社会信息 解释社会事件 理解社会事件 理解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
社会认知结构对PB的产 生的两种作用方式:
提供PB必须的信息 (认知过程)
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 的产生(情感过程)
注意过程
认知观过点程采:择注(意p他er人sp的e需ct要iv,e-对帮助时机的 知t觉ak―in―gP)B发,生经的常必被要形条象件地比
喻不为同认“知从发他展人阶段的对眼他中人看需世求的界敏感性有个体 ”对差 不满或异同足年者自龄是己的看“需个要问站体、对在题讨不他”好同人权类威的型人角需物求度的的时敏机感敏性感不同
对人际关系敏感
关注社会公正、 观点
采择能力增加、可理解大范围内人们的深层需
要
注意过程
情感中介:与认知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 认知能力发展而获得处理复杂情感的能力对目 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影响PB 把唤起归为合理需求 积极情感状态(移情) 对PB产生有积极引导作用;不合理需求,反之 同时,当个体的自我概念越来越整合到对于他 人概念中去时,对他人痛苦就越来越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 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 感的降低。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 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 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 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 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
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 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n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 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
2
5
旁观者数目
n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n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行社 为会
图10-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 (P35和第八章)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二)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
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 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 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 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 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 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90
85
旁 80
观
者 70
62
助 60
人
比 50
率 40
30
20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 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 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 助。
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 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 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 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
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 的利他主义。
n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利他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一观点得到道德发展理论的支持。
皮亚杰 柯尔伯格
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 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 一致的。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 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 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 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这一过程遵循 “成本最小”原则。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一)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 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 感的降低。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 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 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 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 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
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 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n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 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
2
5
旁观者数目
n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n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行社 为会
图10-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 (P35和第八章)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二)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
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 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 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 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 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 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90
85
旁 80
观
者 70
62
助 60
人
比 50
率 40
30
20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 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 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 助。
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 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 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 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
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 的利他主义。
n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利他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一观点得到道德发展理论的支持。
皮亚杰 柯尔伯格
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 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 一致的。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 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 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 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这一过程遵循 “成本最小”原则。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n (一)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