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浣溪沙
初中的古诗词《浣溪沙》鉴赏
初中的古诗词《浣溪沙》鉴赏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
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朝代:宋代作者: 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鉴赏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古诗词赏析
【导语】《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下⾯是分享的苏轼《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 《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 苏轼 《其⼀》 照⽇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叟聚睢盱。
麋⿅逢⼈虽未惯,猿猱闻⿎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村⾹。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叶⼏时黄。
《其四》 蔌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古柳卖黄⽠。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新,轻沙⾛马路⽆尘。
何时收拾耦耕⾝。
⽇暖桑⿇光似泼,风来蒿艾⽓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作“徐州”。
3、与泗⽔增减清浊相应:指⽯潭的⽔与泗⽔相通,⽔的涨落清浊常常是⼀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童;⽩叟:⽩发⽼⼈;睢盱:喜悦⾼兴的样⼦。
6、麋⿅:⿅类的⼀种。
7、猿猱:猿类的⼀种。
8、旋:⽴即;使君:词⼈⾃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罗裙:丝绸裙⼦。
11、收麦社:麦⼦收过之后举⾏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12、乌鸢:乌鸦、⽼鹰;赛神:⽤仪仗⿎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以下是四首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分别是《浣溪沙》(北宋·晏殊)、《采桑子》(北宋·欧阳修)、《相见欢》(宋·朱敦儒)和《如梦令》(宋·李清照)。
1.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四首诗的背景、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时期和诗人风格。
如果需要深入理解或分析,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欧阳修《浣溪沙》古诗词比较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欧阳修《浣溪沙》古诗词赏析诗歌赏析。
【甲】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乙】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提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①催拍盖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②前!【注】①六么:绿腰,曲调名。
②尊:同樽。
(1)【乙】诗“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探究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方法。
试分析两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甲】诗描写了塞外深秋的北风、战马、关城、营垒、晚烟、斜阳,构成一幅萧索、寂寥的画面,烘托了诗人怅惘而豪迈的情怀;【乙】诗描绘了春水拍岸、水天相接、绿杨成荫的盎然春景(烘托诗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抒发了诗人作者与民同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
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考查从景情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诗,描写北风、马嘶声、晚烟、营垒、落日半斜等景物,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与豪迈的情怀之情。
乙诗,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春水拍岸、水天相接、绿杨成荫”明媚秀丽的春景,众多游人的欢娱和画舫中宴饮,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文原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________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④[潇潇]形容雨声。
⑤[子规]杜鹃鸟。
⑥[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⑦[休]不要。
⑧[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流逝。
知识点讲解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合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主要作品:《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赤壁赋》等。
诗词理解: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2)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3)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4)子规:杜鹃鸟。
又叫杜宇、催归。
据说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休:不要(7)白发:老年。
(8)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9)浣溪沙:词牌名。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古诗词译文及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代: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晏殊《浣溪沙》古诗翻译及赏析
晏殊《浣溪沙》古诗翻译及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译文] 花儿谢了, 想让它不谢只是枉然; 燕子来了, 好像还是去年的飞燕。
[出自] 晏殊 《浣溪沙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句,“沙”或作“纱”。
又名《小庭花》、 《玩丹砂》、 《减字浣溪沙》、《醉木犀》等。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 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 作“池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 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翻译赏析“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翻译赏析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 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 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译文 1: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译文 2: 在去年的旧亭台上写了一曲新词,倒了一杯酒,我坐在那看着夕阳西下,突 然想到夕阳西下有多少时间已过去, 已回不来?看着那花在风中摇摆而落在地上, 感觉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过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因为 我们知道留不住最美的时光。
《浣溪沙》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身sh ēn 向xi àn ɡ云y ún 山sh ān 那n à畔p àn 行x ín ɡ,北b ěi 风f ēn ɡ吹chu ī断du àn 马m ǎ嘶s ī声sh ēn ɡ,深sh ēn 秋qi ū远yu ǎn 塞s ài 若ru ò为w éi 情q ín ɡ。
一y ì抹m ǒ晚w ǎn 烟y ān 荒hu ān ɡ戍sh ù垒l ěi ,半b àn 竿ɡān 斜xi é日r ì旧ji ù关ɡu ān 城ch én ɡ,古ɡǔ今j īn 幽y ōu 恨h èn 几j ǐ时sh í平p ín ɡ。
作品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用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用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篇1浣溪沙·庚申除夜纳兰性德〔清代〕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
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
庚申(gēng shēn)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年)除夜。
“收取”句:明王次回《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
”这句说收拾起一切闲心,冷静下来,而思念之情却更浓烈了。
柘(zhè)枝:即柘枝舞。
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
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
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指竹叶酒。
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
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
灺(xiè),熄灭。
金虫:比喻灯花。
端:真。
合:应该,应当。
赏析: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一黎明的到来。
“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迹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迹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
在一片迹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
苏轼古诗《浣溪沙》
苏轼古诗《浣溪沙》苏轼古诗《浣溪沙》《浣溪沙》全诗体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古诗《浣溪沙》,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古诗词鉴赏浣溪沙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
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一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浣溪沙古诗词
浣溪沙古诗词浣溪沙古诗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古诗词1这句诗的意思是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
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浣溪沙》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翻译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赏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一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一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古诗词鉴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古诗词鉴赏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宋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浣溪沙古诗词15篇
浣溪沙古诗词15篇浣溪沙古诗词1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浣溪沙古诗词1古诗原文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译文翻译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
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刘晨和阮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
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注释解释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
绣茵:绣花垫褥。
山枕:指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
香尘,香雾。
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
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
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
后又离乡,不知所终。
信非:确实不是。
信,诚然。
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
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
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浣溪沙古诗词2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古诗简介《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最早收录在《乐府雅词》中。
从此词的词情来看是李清照大病渐愈时所作。
古诗浣溪沙·乌帽斜欹倒佩鱼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乌帽斜欹倒佩鱼翻译赏析《浣溪沙·乌帽斜欹倒佩鱼》作者为唐朝诗人孙光宪。
其古诗全文如下:乌帽斜欹倒佩鱼,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将见客时微掩敛,得人怜处且生疏,低头羞问壁边书。
【前言】《浣溪沙·乌帽斜欹倒佩鱼》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孙光宪的作品。
此词上下片各三句二十一字,描写一个官员娼门冶游的情景。
【注释】⑴乌帽:隋唐富贵者所戴的帽子,初为官员所戴乌纱帽,后闲居之士亦可戴。
杜甫《相从行赠严二别驾时方经崔旰之乱》:“乌帽拂尘青螺粟,紫衣将至绯衣走。
”又解:乌帽为隐者所戴。
《宋史·杜衍传》:“既退居南都,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绨袍革带。
”佩鱼:唐代五品以上的服饰,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所制成的鱼。
《新唐书·车服志》:“中宗初罢龟袋,后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中,令特进佩鱼。
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⑵访仙居:游访仙人所居之地。
这里特指娼妓所居处。
⑶“隔墙”句:意思是隔着墙刚刚敲门,她也能识别是谁到来了。
⑷掩敛:掩面敛容,微含羞态。
⑸“得人”二句:她得到了人的怜爱时,还是那副怯声怯气的样子;低着头,含着羞,而问壁上的字。
【翻译】无。
【赏析】这首词写男子娼门冶游。
上片第一句,写男子装束,虽是官员,但到“北里”游冶处,也不讲究了,“乌帽斜”、“倒佩鱼”,极写洒脱不恭之状。
“静街”一句,写做这等事,还是隐蔽一些好,故言“偷步”。
“隔墙”句,是说里面的女子一听到敲门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可见此男子为常客了。
下片写女子接待他时的情态,三句分三层,先是“微敛”,再是“生疏”,后是“羞问”,写得细腻入微,娇羞之态可掬;但并不猥亵淫荡。
表现了对此女的一种真切的怜爱。
《白雨斋词话》道:“迤逦写来,描写女儿心性,情态无不逼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之浣溪沙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之浣溪沙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之浣溪沙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
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注释
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
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写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然这是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古诗词鉴赏《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古诗词鉴赏《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宋朝: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古诗简介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
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
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
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
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
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
此词是《浣溪沙》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翻译/译文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注释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鉴赏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楼角初消一缕霞》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宋贺铸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浣沙溪”“小庭花”,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
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和月:趁着月色。
捻:摘取。
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
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
寒似:寒于。
夜来:昨夜。
些(sǎ):语助词。
楚辞中往往有将“些”置于语尾之例,如《招魂》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译文楼角的一缕晚霞刚刚消失在天际,淡黄色的杨柳掩住了巢里乌鸦的踪迹。
美人在月光下将梅花摘取。
笑拈着芬芳的梅瓣回到互相通连的门里,放下帘幕把窗纱紧紧遮蔽。
东风冷冷的,同夜间没有什么差异。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贺铸笔下,常出现超凡脱俗的美人形象。
如《青玉案》中芳踪缥缈的美人,《感皇恩》中罗袜生尘的女子,这首词写的也是一位这样的美人。
赏析这首小令是一幅初春夕照图,并以轻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人傍晚到入夜时的生活片断。
全词以写景为主,把美人和月摘梅也作为月夜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气,美丽迷人,体现出潇洒脱尘的风致。
开头出现在画面上的不是一座高楼的全貌,而是它的一角。
这一角红楼,正具有“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艺术魅力。
在它上面,一缕晚霞正在消逝。
用“初”就是说那一缕霞光,眼看着正在消失,从时间说有个变化的进程,但它是那样快。
不过人却是看得见,感觉得出来的。
总之,这一句不是一幅静止的画,它给人以动感。
“淡黄杨柳暗栖鸦”。
杨柳淡黄,知是初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指的都是初春。
在淡黄杨柳之中,有乌鸦栖息其中。
这里用了一“暗”字,就更给人以景物清幽之感。
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来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该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朱怡煊
•
• • • •
• • • • • •
休 将 白 发
门 前 流 水
谁 道 人 生
潇 潇 暮 雨
松 间 沙 路
山 下 兰 芽
溪 水 西 流 。
寺 临 兰 溪 ,
游 蕲 水 清 泉
【 宋 】 苏 轼
浣 溪 沙
唱尚无子净短
寺
黄能再规无浸
,
鸡西少啼泥溪
。!?。。,
字意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
问题时间!!!
• 1、词中的“子规”指的是()。
• A、鹦鹉 • B、乌鸦 • C、布谷 • D、黄鹂
C
• 2、“蕲水”这个县位于今()省。
• A、湖南 • B、河南 • C、河北 • D、湖北
D
• 3、这首词写的是诗人()的观点。
• A、无需热爱生活 • B、人已迟暮,需哀伤幽怨 • C、人虽迟暮,任需乐观 • D、人已迟暮,无需作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这首词以月起兴,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情为基础,围绕中秋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词作上片反映执
著人生,下片表现善
处人生。
定风波
宋·苏轼
【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
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
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
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
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
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水调歌头·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几时有》是宋代大 文学家苏轼于公元 1076年(宋神宗熙宁 九年)中秋在密州时 所作。
表示时光的流逝。
句意
பைடு நூலகம்
•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玩,寺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 规啼。
•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一尘不
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
背景
•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 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 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 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 七日,忽逢大雨,因为 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 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 狼狈。雨过天晴,作者 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 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 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 《定风波》。从文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 达与乐观。
•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 (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 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 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 二月间。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作者此 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 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人并不能改变这 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作者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 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C
• 4、下列不属于苏轼的浣溪沙的是() 句。
• A、夕阳西下几时回 • B、谁道人生无再少 • C、松间沙路净无泥 • D、潇潇暮雨子规啼
A
• 5、苏轼经历过()次贬官。 • A、2 • B、3 • C、5 • D、6
C
6、下列诗句正确的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B、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回首向来啸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
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 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首七字既点出游 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作者此际漫步溪边, 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 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 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 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 人生的哲思。
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
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仕途坎坷:
•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生平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