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档案文献编纂学-20世纪的三次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0-30年代的抢救性编纂高潮
特点: 3、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文化、学术功能得到加强,不 再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这一时期对新史料的编纂公布旨在 保护和传播古代文化、繁荣学术,这一宗旨明显的反映在 编纂工作中“一是许多编纂成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性; 二是即使像罗振玉、王国维这样的前清遗老也未从封建统 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利用档案文献来维护封建专制,而是 利用资产阶级的治史方法在编纂史料。 4、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也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模式, 而是更趋多样化,或按时间编排,或按种类(文种、内容 等)编排;或墨拓出版,或影印出版;或严于考订时间, 或精于辨别真伪。虽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但开启一代治学 新风的精神足令后人所仰视
近代档案文献编纂学
——20世纪的三次高潮
目录
一、10-30年代的抢救性编纂高潮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前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我国档案文 献编纂公布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曾出现 过三次高潮。由于社会动因和时代背景不同,这 三次高潮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20世纪我国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发展轨 迹,把握本世纪编纂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特点:
4、现代信息技术在编纂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信息 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与网络技术、光学记录技术及 声像技术等在档案文献的加工制造、信息传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改变了编纂加工的手段、方法,提高了编纂出版的速度,而且在成 果形式和公布途径、传播效果上发生了巨大变革。其突出表现就是近年 来影视文献纪录片的大量涌现,诸多电影、电视剧凭借着建基于现代科 技结晶之上的记录优势和传播优势,对档案文献进行直接的综合、组织 和运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是以往任何编纂形式所无法达到的。目 前,除传统的纸质文字排印型的档案文献外,原迹影印、图片、照片、 声像的编纂物比例正在逐步加大,缩微品、电子出版物、光盘库、多媒 体数据量、网上出版等新型文献传播形式也已显露端倪。可以预见,未 来的档案文献编纂方式和成果形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意义: 20世纪80-90年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 展是健康稳定的,同时又是推陈出新的。这 一次高潮至今依然呈现出方兴未艾、生机勃 勃的气势,随着新世纪钟声,进入了一个更 加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史明文,赵亚丽,. 《新疆图志》利用档案探析[J]. 兰台世 界,2012,(23). [2]张江珊,. 明清档案研究述评[J]. 档案学通讯,2010,(1). [3]杨晴,. 《管子》体系研究综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2). [4]罗亚利,. 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及其对现代档案文献编 纂的启示[J]. 兰台世界,2008,(8). [5]姚淦铭,朱瑞芬. 论王国维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特征[J]. 档案 学通讯,1993,(3). [6]苏全有,王海波,. 对中国近代档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历史档案,2012,(1). [7]韩宝华. 回顾与展望:发展中的档案文献编纂学[J]. 档案学 通讯,1992,(6).
一、10-30年代的抢救性编纂高潮
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我国档案史料大发现的年代,殷墟 甲骨文、西北汉晋简牍、敦煌经卷文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 这时以其夺目的光芒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 为之轰动、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清朝和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昏聩, 一方面造成了如“八千麻袋事件”这样严重废弃、转卖档案的 事件,使大批珍贵历史档案散失、毁坏;另一方面,更为惨痛 的是当时中国统治者无力保护自己国家财富的完整与安全,帝 国主义列强纷纷以种种借口深入我国内地进行文化侵略,大肆 搜掠我国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历史文献。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诸多学者发出呐喊,并自觉、不自觉 的投身到抢救和整现我国新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去,编纂公 布了大量的档案编纂成果。使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在20世纪初呈 现出第一次高潮。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特点:
2、档案文献编纂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为了有组 织、有计划的开展编纂活动,1983年7月,国家档案局召 开了历史档案整理出版规划座谈会,提出坚持集中统一原 则是做好历史档案整理出版规划以及正确实施历史档案编 辑出版工作的可靠保障。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在国家档案工 作计划、出版工作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都 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有所安排。在档案事业发展的各个五 年计划中,对加强编研工作,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偶读给予 高度重视。有计划的编纂档案克服了以往无序和随意状态, 使其步入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特点: 1、档案部门已经成为编纂公布档案文献队伍中的一 只重要力量。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的基础建设,我国 的档案馆室网初具规模,绝大多数历史档案和解放后产 生的各类档案都被收集进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控制。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省、地、市级档案馆及部 门、专业档案馆都相继建立了编研机构,不少有条件的 县级档案馆和一些档案室也配备了专制或兼职的编研工 作人员。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把编纂工作看作业务工作的 一个方面,充分发挥馆藏优势,积极预测社会的需求, 主动开展编纂工作,公布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成果。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量、系统论和控制论风靡全球,人们日益 认识到信息在未来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其同物质、能源一起并列为 信息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论也引起我国档案界的高度重视,经过档案 学者广泛而又深入的论证,一致认为档案是承载知识信息的原始记录, 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有根本性质的转变使档案跳出 了传统的历史资料的限制。由此,档案编纂活动也超出了传统的史料编 纂的范畴,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 种重要方式,因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其社会功能更为广阔。特 别是在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以后,档案界更深刻的认识到编纂出版档案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到改变过去被动的“适应”转变为主动的 “开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和责任。主动、集中、科学、系统的开 发档案信息资源已是20世纪80-90年代编纂活动的主旋律。
一、10-30年代的抢救性编纂高潮
特点:
1、在编纂的档案文献性质上,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以 皇权为中心的实录、圣训、诏令、敕谕以及臣僚的奏章等 档案史料,新史料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有占卜刻辞、屯 驻杂记、佛家经卷、诏谕奏章、公私函牍、科举试卷、账 薄凭单等等,反映出人们对传统史料价值观的改变。 2、在编纂力量上,冲出了以往官方垄断的藩篱,主要 以著名学者和一些文化团体为主,而政府少有作为。编纂 工作的社会力量空前加强,由以前的“编在官府”向“编 下私人”转变。
一、10-30年代的抢救性编纂高潮
意义:
我国近代对新发现的“四大”档案史料的编纂公布,虽 由于抗战的爆发而结束,但对保护和传播我国珍贵历史文 化遗产作出了不朽贡献,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 靠的材料,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把中国殷商史、西汉史、 南北朝隋唐史、明清史的研究引向了深入。而且还分别形 成了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史学新学科。同时,这次 编纂高潮在继承我国档案史料编纂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资产阶级史料观来编纂公布档案史料,逐渐形成 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因此,具有十分深 远的历史意义。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特点:
3、档案部门编纂出版档案文献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指导和关怀下,已开始起步。建国之初,档案事业面临的基本 任务是把分散的不统一的档案工作建设成为国家规模的集中统 一管理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因此,我国大部分档案馆室正处 于成立和初建时期,收集和整理工作繁重。但是,由于长期革 命战争年代在利用和公布档案文献方面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并高瞻远瞩, 提出了许多要求,推动了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在少数历史档案馆 中得到展开,这些档案文献汇编是建国以后我国档案馆编纂出 版的第一批档案文献汇编。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正百废 待兴,急需大量的文献资料以“资治”,以“治 学”,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我国的材料基础还十 分薄弱,缺乏系统的资料建设。 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科学文 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在史学界及其它 学术界的带动下,我国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出现了第 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编纂出版的仅有关近代史方面 的档案汇编就达200种以上,约100亿字,此外还 有大量的明清档案史料和革命历史档案、建国后新 政权档案的编纂成果。
Thanks for listening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意义: 20世纪50-60年代的编纂活动由于“文化 大革命”的爆发而终止。这一次高潮有力的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 并为以后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背景:
随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的历史 时期的来临,我国的档案文献编纂迎来了其历史 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形成了20世纪的第三次高潮。 这次高潮的社会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央开放 历史档案的政策支持,也有国力强盛所给予的经 济支持;既有传承文明的编纂传统,也有改革开 放后社会的广泛需求等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 素便是人们对档案观念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深刻 影响。
三、80-90年代的开发性编纂高潮
特点:
Baidu Nhomakorabea
3、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改革开发后编纂工作在 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逐步加强管理,在一系列行政规章制度乃 至法律上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即肯定其地位和作业,同时也对编纂 的范围和权力、义务等提出要求。1980年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 作条例》,1983年颁布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档案馆工作通 则》,1987年印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性 文件中都设有专门条款对编纂工作提出了要求。1988年1月1日起施 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设专章规定档案的利用和公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国的档案文献编纂 工作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法律中得到规定,获得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 保护,有力的保障和规范了未来的编纂活动。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特点: 1、新中国之初历史档案文献编纂的最大特点是 覆盖面广、加工深。从殷商至解放初的重大历史课 题,都有相应的档案文献出版。在内容上,除综合 性编纂题目外,设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 育、民族、宗教、技术、自然等各个方面。除传统 的一次档案文献外,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编纂比 例不断提高,同时对编纂加工的各个环节也都做了 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编纂成果的质量超过了前代。
二、50-60年代初的适应性编纂高潮
特点:
2、在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全面、深入的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各环节工作。革命 战争年代,我党编纂的一些档案文献已开始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 主义成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在这次档案 史料编纂高潮中得到了进一步阐扬和运用。坚持为人 民服务的政治方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运用阶级分析法贯穿与编纂工作的各个环 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使新中国的档案 文献编纂更具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