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鉴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咏物言志诗鉴赏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咏物言志诗鉴赏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刻画了梅什么形象?表达了词人 什么思想感情?
外在
物 特征
的 特
内在 特征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 无人欣赏,备受风雨摧残
不慕虚荣, 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行
寓意: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压,但仍然坚持操
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赏咏物绘言源自寄 寓尽 天 下志 诗
世 间
万 物

感态


一、含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
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 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 情(精神、品格、理想、情感) 的诗歌。
咏物&写景
区别 类别
描写对象
作用
咏物 一般只有一个主体 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描写对象,主要描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写此物的特点。 情。
谢谢观赏!
写景 大多是由多个景物 通过一幅画面,渲染
构成一幅总体的画 一种气氛,从侧面烘
面,没有主次之分。 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考查方向
➢形象 ➢手法
描写(正面、侧面)、抒情、 对比、衬托、象征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思想情感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借物讽世、借物喻理
➢语言
赏牡丹 刘禹锡 (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 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 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 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1.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1.2 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1.3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第二章: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2.1 观察与描写2.2 寄托与象征2.3 对比与衬托2.4 咏物言志诗的构思与表达第三章:咏物言志诗的情感表达3.1 咏物言志诗中的情感分类3.2 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3.3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内涵第四章:咏物言志诗的审美鉴赏4.1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特点4.2 鉴赏咏物言志诗的方法与步骤4.3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五章:经典咏物言志诗鉴赏案例分析5.1 《墨梅》王冕的诗鉴赏5.2 《石灰吟》于谦的诗鉴赏5.3 《竹石》郑燮的诗鉴赏5.4 学生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咏物言志诗作品及鉴赏心得第六章:唐代咏物言志诗鉴赏6.1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6.2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6.3 唐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蝉》虞世南第七章:宋代咏物言志诗鉴赏7.1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7.2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7.3 宋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墨梅》黄山谷第八章:明代咏物言志诗鉴赏8.1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8.2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8.3 明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竹石》郑燮第九章:清代咏物言志诗鉴赏9.1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9.2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9.3 清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石灰吟》于谦第十章:现代咏物言志诗鉴赏10.1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10.2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10.3 现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兰》郭沫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难点解析: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较长,需要对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详细梳理;咏物言志诗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鉴赏,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难点解析:观察与描写需要对咏物言志诗中的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寄托与象征需要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志向与情感;对比与衬托需要把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构思与表达需要分析诗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

课件: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

课件: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 与志。(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
合点 )
遭嫉妒而依旧吐香的 梅花
契合点
受排挤而矢志不渝的 诗人
诗人以梅花自况,表现自己虽遭不幸、前 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 即使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 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 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 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 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
然。
5.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 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抓 物与志的“契合点” 。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 感情。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 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词的上阕着力描写梅花开放的环境特点—断桥
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以侧面烘托梅独
自绽放的落寞凄清和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下
阕以梅自喻,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性格,不
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形象和坚贞不屈
的傲骨。
• ②对比
• 例: 画眉鸟 宋·欧阳修

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言志诗鉴赏
•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 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托物言志 • 比喻、象征 • 对比、烘托 • 拟人等
六、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 材 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 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 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 诗歌。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托物言志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对比 拟人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托物言志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对比 比喻
• 三、常见意象---花草类:
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 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寄托了 诗人清雅的人格追求 。
3.下列对《咏山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
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
然。
B.诗人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 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 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 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 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如何鉴赏咏物诗?
•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诗歌鉴赏之题材--咏物言志诗

诗歌鉴赏之题材--咏物言志诗
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 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 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 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 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 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 社会风浪。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 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禾, 直待凌云始道高。
生长在普通环境却出类拔萃,赞美出身低微 而终成大业的人,批评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 陋。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 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 在热闹非凡的游苑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 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 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 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 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怀才不遇)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 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 “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 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 保持自己的节操。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 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 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 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 • • •北京卷
红 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 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 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 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 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 比喻 ,后者主要用了____。 拟人 要用了___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再现形象
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所 描绘的物象,形成清晰、具体
的视觉形象。
02
填补空白
发挥想象力,填补诗歌中未明 确描绘的部分,使诗歌形象更
加完整、丰满。
03
创造意境
在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 诗歌主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
人的情感表达。
感悟法
体会情感
01
通过感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寄托

领悟意旨
02
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旨,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精
神内涵。
品味语言
03
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欣赏诗人运用语言的巧妙和精妙之
处。
03
高考咏物言志诗考点分析
意象与意境
01
02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造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象征意义。在 咏物言志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松、竹、梅、菊等,它们往往代表着坚 韧、高洁、清雅等品质。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 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 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家国的思念。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 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烛照红妆。”通过对海棠花的细 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和清雅之趣。
02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诗人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态度。同时,运用烘托手法可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烘托诗人的孤独感。
炼字与音韵
诗人注重炼字,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同时,运用音韵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和节奏感,使读者在朗读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古诗:咏物言志诗

古诗:咏物言志诗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失意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 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 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 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虞世南①
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答案: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只 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 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用蝉自 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
1、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 2、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 法。 3、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 情感。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 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 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 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卜算子 咏梅》:诗人首先通过断桥黄昏,风 雨交加,苦寒荒凉的环境来侧面烘托梅花身处 困境,却倔强顽强开放。接着正面描写梅花不 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香如故。诗人托 物言志,以梅花自况,表明了自己虽遭不幸, 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 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教师)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教师)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一、概述诗歌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般分三类:一是人物形象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二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三是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的描绘或欣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的诗歌。

这类诗有的以物喻人,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用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

有的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的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有的描摹情态,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中海棠就是诗人本人,其爱花、惜花之情极为深切,可感触到诗人豁达洒脱的胸襟。

(二)咏物诗常见物象: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东风: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10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和鉴赏托物言志的古诗词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用拟人手法写蝉。

尾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 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 叶。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 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 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 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 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 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D。(“解”字是“‘懂得”、“知道”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 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 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 _比_喻 ,后者主要用了_拟_人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 _喜_悦_、_赞_赏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 _贬_斥_、_嘲_讽_______ 的态度。
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uf‘花落” 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 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应是游子、佳人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 种怎样的情绪?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 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 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 惑的形C(象“恨。”的意思不是“怨恨”而是“遗憾”。)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之意。)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 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 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 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 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 胡③。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s6ng):挺立。③胡: 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 “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 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 意思和作用。
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 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4处,神鳌,蓬莱岛、万里夕阳、东洋。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 情。 表现作者抱负非凡、不受利诱、不受羁束的傲岸形象。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 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 由此联想到什么?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 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 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 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僻字难典]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
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 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_ __啼____。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 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环境。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 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 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 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 成气候,才去重视。)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 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 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 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 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 合的灵动笔法。
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 士 不甘埋没 人__目_光_短_浅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造,第一句的刺___字显示其 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__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 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 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 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 来对 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器重飞难进, 风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_多_响_易_沉_。_ , 李诗 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薄_宦_梗_犹_泛_,_故_园_芜_已__。
平。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 心迹的词语是_高_洁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 的心迹是_举_家_清_________ 。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 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 景。)
双调·拨不断·大鱼 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 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注:神鳌:传说中海 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 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 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 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 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
未_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
________,后者指_________。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 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 兆。
咏物言志诗鉴赏
E-mail:
一、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 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 人们深刻的印象。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 的意思。
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_藏

___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 蝠怎样的态度?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 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 量。
B."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 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 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 抨击。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 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 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 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 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 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 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 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