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似的群山的精神生态解读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白象似的群山是一本朴实而真实的书籍,书中描绘了一个偏远山区的生活场景。
读完这本书,我颇有几点感悟。
首先,白象似的群山描绘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山区。
书中详细描述了山峦连绵、雪峰云霞,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树林,犹如一幅美妙的画卷。
而与此同时,书中也显示了山区人民真挚善良的品质。
他们勤劳耕种、热爱家乡,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深深感染着读者,引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白象似的群山描绘了山区人民的孤独与坚毅。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山区的少年,艰难的山路、贫瘠的土地成为他成长的背景。
虽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但主人公毫不气馁,顽强地面对困难。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持向前。
再次,白象似的群山传递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书中的主人公和他的家人、邻居们虽然生活在贫困的山区,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坚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了生命的价值。
这让我在阅读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最后,白象似的群山引发了我对社会关注的思考。
书中描述了山区的物质贫乏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这使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些弱势地区的生活状况呢?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或者推动教育改革来帮助这些人们,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总之,白象似的群山是一本触动人心的书。
通过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观、山区人民的坚韧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读过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幸福的真谛。
同时,我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关注。
希望这本书的影响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关注和改善我们的社会。
精神的荒原--从生态文学观点解读《白象似的群山》
试 图操控吉格去做流产手术 ,把手术描述成为她利益而实施 的
一
个 简单过程 ,能够缓解她现在的苦恼以及消除他们之间麻烦
型环境 中典型性格 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除了群山之外 , 场 景 中的其他部分所提供的象征手法都表达 出这对男女之 间的张 力和冲突 , 火车的轨道形 成一个分界线 : 一边是延伸至群 山里的 广大荒芜之地 ; 另一边是绿色肥沃的农 田 , 标志着每位 主人公 面
国 出现 生 态 批 评 浪 潮 后 被 认 定 的 ,此 时 人 类 已经 面 临 日益 恶 化
点 了一杯她从未喝过和 了解其味道的酒 时 ,这个细节彰显出她 的天真无邪 ,在接下来 的故事展开中这个 比喻发展成复杂的感 情 。她把群 山看作似 白象的存在就好 比她品尝到酒的味道并将 其描述为甘草 ,人生经验的缺乏让她很难更加精确恰到地描述 这种 味道 。 小说的标题从某一方 面提 到了它 的场景 , 这在许多地 方都具有象征性 的意义 。 吉格做 出了一个简单 的比喻 , 将荒原里 的群 山比作 白象 , 其隐含的意义在于 , 正当吉格思考远方如 白象 的群 山之 时,美 国人却将他俩未 出生的孩子看作即将到来的障 碍物 , 妨 碍 其 过 去 以及 现状 之物 。为 了避 免 即将 到 来 的 责任 , 他
的全球环境危机 。 从广 义上来说 , 生态文学所 提及 的文学作 品观
察和论证人类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 ; 从狭义上来讲 , 生态文学 的出
现 伴 随 着 农 工 业 的飞 速 发 展 所 带 来 的 一 系 列 环 境 问题 ,这 些 发
展, 特别是体 现在工业上 , 几乎没有考虑到 自然 的可持续性 。用 彻丽尔 ・ 格 罗 费 尔 蒂 的话 来 说 , 生 态 文 学 旨在 探 索 文 学 作 品 与 自 然环境之间 的关系 , 随着 生态批评 的广泛传播 , 生态文学作 为一 种新的文学体裁逐渐成型 , 它发展迅速且 已为文学界接受 。
《白象似的群山》与“冰山原则”
《白象似的群山》与“冰山原则”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之一,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创作原则――“冰山原则”。
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原则作为美国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以他简洁的语言,独特的叙述艺术――“冰山原则”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了最为广大中国读者所喜爱和学者所关注的美国作家。
所谓“冰山原则”是指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海面以下的部分就是作家没有写出的部分,是省略掉的部分,但这省略掉的部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似的。
用我们惯于使用的学术语言不妨这样总结,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挥作品的思想意义。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于1927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体现他“冰山原则”和简洁语言的经典名篇。
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为例,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 简洁的文字与印象派的写景风格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场景画面感的实施乃是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海明威主张用简洁的文字突出塑造画面感较强的人物和场景。
在海明威的笔下,几乎没有总体上的风景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的物体观察,对于所描写的场面也很少进行特别强调。
《白象似的群山》里有这样的情景描述:“埃布罗河河谷的那一边,白色的山岗起伏连绵。
这一边,白地一片,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两条铁路线中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是一幢笼罩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关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
那个美国人和跟他一道的姑娘坐在那幢房屋外面阴凉处的一张桌子旁边。
”这里所描写的画面和原来生活中的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矫饰的东西,作者仅仅反映事实,没有交代他们从何处来,如何相识,但读者已经感到了生活中消极的一面(白地一片,没有树木,笼罩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几句仿佛随随便便写出的文字便为读者勾勒出一幕速写画,定下了整个故事的格调,而该场景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在白象似的群山这一课中,艾青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像牛毛、棉花般的细雨,飘洒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
远处山峰朦胧一片,隐约可见一座蒙古包式的小山,它是那样迷蒙、虚幻,似有似无。
“山峰”指代的是什么?山峰、烟雾以及云层都是虚幻的,那这个“山峰”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该是牧场上的蒙古包或者是藏族老乡家的房子,由此作者在这里用象征的手法说出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也暗示着他们是祖国的建设者。
而所谓的“蒙古包”“房子”是否会让人联想到雪山、云杉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揣摩与思考。
象征的表现手法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独特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我们应当尊重并充分理解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同时,借助于某些可视可感的事物也能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因为它们自然贴切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感官世界中。
艾青曾说过:“要从心底流出的,如同泉水涌出的词语才会使你的心得到净化……”诗歌也好,散文也罢,抑或是其他文学样式,只要写得真诚,写得实在,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最富有生命力的。
写得天真烂漫,甚至痴狂,不过是美丽、真实的幻觉。
是用浪漫主义的热情来看待生活,还是把诗句与梦幻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够写出美丽的篇章,真诚的感悟。
《白象似的群山》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几种山的描写,表达了对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的赞美,以及自己对建设新社会的渴望之情。
《白象似的群山》描绘了大自然的一组壮美图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论人们是否能走进它的怀抱,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热爱、歌颂和眷恋。
诗人能够站在各族人民的立场,为大自然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图景,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
他没有忘记大自然的优点和缺点,并在诗中寄托着他深厚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以象征手法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化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书中的群山被形容为“白象似”,这样的描绘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白象是东方文化中的象征,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而群山的形象则更加丰富多样,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群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而这种沉浸感,也让我深深地思考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舒适,不断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
而《白象似的群山》则提醒我们,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必须要保护和珍惜它。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书中还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通过对群山的描绘,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在群山的怀抱中,人们感受到了宁静和平和的力量。
这种和谐的关系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那些描绘了山水间人类活动的画作。
古人认为山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而《白象似的群山》则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我们对自然的态度。
在读完《白象似的群山》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我希望能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去体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做出一份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白象似的群山》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描述自然美的作品,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通过对群山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它唤醒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共生的向往。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然的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
男人与女人的对话继续进行着,“这酒甜丝丝 的就像甘草,”Jig一边说,一边放下酒杯。 “样样东西都是如此。”“是的,样样东西都 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 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Jig所说的“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东西”暗指她 腹中的胎儿,和刚才把白象比作胎儿
一样,她珍视自己的小生命,陶醉在将为人母 的幸福之中。然而在她看来是幸福,在男人看 来却是烦恼,男人粗暴地打断她的憧憬。
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
与男主人公不同,小说女主人公有个名字叫J ig (吉格) ,这个名字也有一番含义。单词jig在美国 俚语中有trick或joke的意思。“The jig is up”是 一个成语,意思是“一切都完了;已无成功希望 了”。从吉格与那个美国男人的对话中我们
美国批评家哈里代说:“他严重地依赖客观缩 影的技巧———也可以说一种象征主义的技 巧———来表达他的人物的主观条件。”
白象似的群山从形态与色彩上可逼真地描摹出
女孩备感压抑与焦虑的心理面貌, 但当“姑娘 站起身来,走到车站的尽头。铁路对面,在那一 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 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 透过树木,她看到了大河”。
这种物化的开始在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逼人的
压迫感,这种淤积在她心头的压抑使女孩感到 窒息,她要说,她要释放,于是在谈话中,她一次又 一次地提到白象似的群山,然而男人却视而不 见。在这里,海明威实际在用白象似的群山对 应女孩内心压抑的情感,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 感觉。
在闷热的夏天,连绵的群山在骄阳的炙烤下横 亘着,白茫茫一片,周围则是褐色而干枯的村庄, 作者营造的是一种焦躁而压抑的氛围,而这正 是当时女孩的心理状态。
在整篇的交谈中,女孩三次抬头看山,看连绵起 伏的群山,而且还一再向男人提起白象似的群 山,而男人对白象似的群山却没有丝毫的感觉, 他们内心交流是不通畅的,是隔阂的。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
与男主人公不同,小说女主人公有个名字叫J ig (吉格) ,这个名字也有一番含义。单词jig在美国 俚语中有trick或joke的意思。‚The jig is up”是 一个成语,意思是‚一切都完了;已无成功希望 了‛。从吉格与那个美国男人的对话中我们 可以听得出她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她对他以及 他俩的前途已彻底地失望。由此可见,小说中 主人公名字的含义已经超出其文字符号本身, 而具有一种修辞效果。
白象似的群山已与远处的田野、流淌的河水融 为一体,这时白象似的群山象征着与文明社会 相对应的相对自由的自然界,凸显出女孩一种 想躲避与逃离的情绪。
在这个故事中文明社会对女孩的压力是通过这 个男人实现的,所以女孩首先想躲避与逃离的 就是这个男人。因此, 在整篇的交谈中,女孩一 直没有看男人,女孩一直在躲避男人的目光,她 看远处的山,看珠帘,看桌子腿下的地,甚至站起 身来,走到车站的另一头,去看远处的田野、流 淌的河流。只是在小说的结尾,她不仅看着男 人而且还冲着男人笑了。
Jig一改此前委屈讨好的态度,马上针锋相对, 男人随即附和Jig的话,并用语气词well表明自 己的妥协与宽容,此后一直颇不耐烦地敷衍着 她。
。‚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 算不上一个手术。‛‚我知道你不在乎的。真 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 了。‛‚我知道这种手术是很便当的。‛他坚 定而又执着地重复同样的话语,并熟练地运用 话语权力的支配策略,
在闷热的夏天,连绵的群山在骄阳的炙烤下横 亘着,白茫茫一片,周围则是褐色而干枯的村庄, 作者营造的是一种焦躁而压抑的氛围,而这正 是当时女孩的心理状态。
美国批评家哈里代说:‚他严重地依赖客观缩 影的技巧———也可以说一种象征主义的技巧— ——来表达他的人物的主观条件。‛
概念整合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
概念整合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白象似的群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堪称文学名著。
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其中关于“外界与内心”的内容作出解读。
概念整合理论指的是精神活动的特定过程,其基本结构包括“概念发展”、“动态整合”以及“概念协调”。
从该理论出发,从外界到内心Problems都包含了一系列“动态整合”以及“概念协调”的过程:即一方面从外界受到的刺激,另一方面人们经过认知的运算,在一系列语言理性的概念整合及协调过程中,最后以“外界影响对内心影响”为结果。
以《白象似的群山》开篇描写芦花丛中大象群山,猜测及仰视这未知、神秘而又恢宏壮丽的昔日景象时,正是这个“外界与内心”的概念整合理论在作着它的历史之谜工作:以外在描写宏观全景,以内及其潜移默化的主题价值传递,结合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理想、对当下的欣慰,乘随着时间流逝的情感涌动,让人心中的思绪自然而然地与芦花丛之中的大象山脉融为一体,感受到无穷的勃勃生机和光芒。
此外,以公主为主角、外传式手法以及节奏变换等,也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延伸表现本篇对外界与内心的联结点思考,拼凑出非凡的艺术故事:文章利用“公主”当作主角,集中描述其长大后的生活、遭遇的困难以及所实现的梦想,是对当时社会的表达,也反映出生活中普罗大众的情感;其中也渗入了自我向世界表达的想法,突显出人们的“内心世界”:梦想与追求,坚持与内心。
从而在文中,外界与内心之间,成为一个促成连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一个充满坚持与希望的内心,抵抗生活中无穷的困难;一个外界丰沛客观的带出正能量;有着美好宿命的基础铺垫下,右手鲜花,左手落日,把“自有生命声情,越过天空,完成爱的远梦”,化作真实的梦幻。
可以说,作者在外界与内心的纠结间,把精神的表达渗入文中,成就了一部浪漫的文学名著。
总结而言,《白象似的群山》融入了概念整合理论的思维,以外界的自然景象及人物的个性为框架,表达了诗情画意的情怀,从“外界触动内心”的角度,发出了一曲声动心弦的完整故事。
白象似的群山 精神生态的缘起
精神生态的缘起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世界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在美国盛行开来。
那么如何给生态批评下个定义呢? 在众多的对“生态批评”提出的定义中,最通俗易懂也最为广大学者认同的是来自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解释,在他看来生态批评是研究和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关系的批评。
另一位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劳伦斯·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家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当中,更要参与和关心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并且要积极加入到改善环境危机的活动中。
每个生态批评家都可在其所涉猎的文学、文化领域里为挽救生态危机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态批评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涉及社会人类学、宗教、心理学、科学研究、史学、种族研究、人文地理等。
把生态批评界定为研究文学甚至文化和自然的关系的批评,其目的是通过文学这个手段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和思想,批判人类导致环境与生态危机的行径和态度。
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对生态批评的理解也就日益增多。
而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生态文艺从狭义角度讲是表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否的作品。
其中主要涉及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引起的自然生态危机和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生态危机。
而广义的生态文艺则不仅包括所谓的“外部自然”———自然生态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而且还包括“内部自然”,即人与自我之间所引发的精神生态问题。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人们意识到,不仅要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
因此,生态批评不仅仅提倡改善自然而且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返璞归真,实现人类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创造人类健康的、环保的、自然的和可持续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从而构建人们良好的精神生态。
作为人类重要生存状态的精神生态通常指人与自我的关系,属于除了“外部自然”之外的“内部自然”。
白象似的群山题目
白象似的群山题目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白象似的群山的背景和作者
2.阐述白象似的群山的象征意义
3.分析白象似的群山的文学价值
4.总结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题和影响
正文
《白象似的群山》是一篇描绘中国西南地区群山景象的诗歌,作者是著名现代诗人郭沫若。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白象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群山的形态,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
白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白象代表纯洁、高贵和力量,是一种瑞兽。
在诗中,白象似的群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力量,体现了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奋发向上。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者传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励着读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白象似的群山》以独特的比喻手法、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群山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
这首诗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具有代表性,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在主题方面,白象似的群山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诗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族力量的赞美,以及对民族脊梁的崇敬,都体现出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关注。
这种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现代诗歌。
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的描绘,作者成功地传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民族力量的赞美,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关注。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于193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从表层上看,这是一部通过追忆过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的小说,是对青少年时代精神生活的回顾。
但事实上,普鲁斯特在写这部小说时已经进入了暮年,他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往事,所以通过写《白象似的群山》这样一个故事来向我们展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
小说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意象就是群山。
群山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只是大地上无数的山峰中的一座而已。
但是作者却通过将群山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群山以各种各样的寓意。
首先,群山本身具有文明与愚昧、粗俗与高雅的双重属性。
当我们读小说时,就可以发现主人公艾伯隆在离开萨格里利亚镇后,前往巴黎投靠姐夫洛克菲勒,住在了萨格里利亚镇附近的一座小城市里,并且通过了解得知,萨格里利亚镇位于法国北部。
在这里,他见到了萨格里利亚的标志:那座白象似的群山。
在“巴黎”的陪衬下,白象似的群山显得更加醒目,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此后的日子里,艾伯隆有意无意地向他人谈起自己对群山的看法,并且每次都谈得津津有味,还对萨格里利亚镇上的“气氛”评价很高。
由此可见,群山在他眼里已经成为了“巴黎”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巴黎知识分子看清了现实世界与内心深处之间的差距,看清了知识分子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鸿沟,所以才会反复感叹萨格里利亚镇的空虚,并在萨格里利亚镇附近买了房子,然后搬进去住,这也是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发展的主线。
因此,作者通过描写白象似的群山,对巴黎知识分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白象似的群山》中最主要的意象就是群山,这一意象在群山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朦胧、缥缈、遥远,令人捉摸不透,给人带来一种虚幻感,好像自己是身在群山中,但群山却并非真实存在。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行联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
此外,群山与主人公的关系也具有象征性,它虽然能够给主人公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又隐藏着很多秘密。
不离不染,象外味外----《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和意
不离不染,象外味外---《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和意摘要:海明威的小说闻名世界,源于其用词简短,却意味悠长。
在翻译其作品时,若只停留于词的表面含义,很难抓住原文的精髓。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大量使用了象征和省略的写作技巧,言语间的深意值得细细品读。
要表达小说的的主旨及内涵十分不易,需要发挥译者的丰富想象,并适时地摆脱语言形式的桎梏。
在现存《白象似的群山》不同翻译版本中,不同译者对其隐藏含义的解读各不相同。
因此,通过对比不同翻译版本,寻找较佳的翻译方式,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译文对比;翟象俊;张祥麟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在我国文坛影响力也不小。
因为其极具个性的散文风格,在授予其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英国作家赫﹒欧﹒贝茨说他的小说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贝茨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中曾中肯地描述道,随着亨利﹒詹姆斯复杂曲折的作品而登峰造极的一派文风,像是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了干净,所以“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他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1]这些评论反映出海明威去繁就简,返璞归真的风格虽然剔除了雕饰和铅华,但给人更加真实的感受和绵长的回味。
正如雄伟壮观的冰山在海洋中的移动是很缓慢很幽静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而这一“冰山原则”的理论,不仅体现了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是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和艺术审美的理念,也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言在此,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一、故事梗概该小说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北部埃布罗河的一个火车站。
当天天气极其炎热,一个美国男人同一个女孩在西班牙一个小站等火车的时候,男人设法说服女孩去做一个小手术。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作者: ————————————————————————————————日期:ﻩ白象和群山恐怕是很难扯到一块去的,首先,山如何会是白色的呢?除非是雪山或冰山。
但如果是雪山和冰山,白色便不需要说出。
而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里,时间是盛夏,天气非常热,当然不是指的雪山。
群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是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一种感觉。
对于读者来说,它不大容易引起共鸣。
不仅如此,连她的男朋友,那个美国人也没有共鸣。
这个小说的意念是如此的朦胧,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故事?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
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
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
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
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
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女人说:不,我们不能。
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
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
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
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
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
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
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
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
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
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
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群山的壮丽景观和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震撼与感悟,对自然的无穷力量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一座印度小山村为背景,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印度女孩,她名叫梅麗莎。
梅麗莎生长在群山之间,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
她热爱大自然,喜欢漫步在群山间,欣赏山的壮丽景色。
这些群山给她带来了安慰和力量,也成为她个性和灵魂的一部分。
小说中描绘的群山是如此的壮丽和神秘,它们像白象一样巍峨耸立于大地之上。
在阳光的照耀下,群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有时是金黄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又是蓝色的。
每当我看到这些描写,我的心灵都会被深深地触动,仿佛置身于那片山峦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除了自然景观,小说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梅麗莎的家乡,人们对大自然有着敬畏和依赖的态度。
他们尊重山,崇拜自然,用信仰和传说来解释许多神秘的现象。
他们相信大自然是强大而神圣的,他们礼敬山,献祭给山神,以求获得庇佑和保护。
这种信仰使得人们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他们不仅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更懂得尊重和保护它。
在小说的故事发展中,梅麗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山上的土地发生了塌方,村庄被泥石流所淹没,梅麗莎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这个灾难使得梅麗莎痛苦万分,但她也从中汲取到了力量和坚强。
她学会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中,梅麗莎与白象似的群山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山给予了她力量和勇气,成为了她重建家园的动力。
通过阅读《白象似的群山》,我深深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它既庞大而又脆弱。
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护它,因为我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带给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群山的壮丽景色和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使我对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是一本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群山的壮丽景色,白象似的山峰层叠起伏,仿佛一群白色的大象在天空中徜徉。
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之情。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存在,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神秘,让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作者还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许多自然景观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自然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景色得以永久保存。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当人们重新
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神秘,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让自然景色得以
永久保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的书籍,重新认识自然,重
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描写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的自然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作者通过对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物鸟兽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然的神秘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大自然展现出了她的壮美和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感慨。
读到这些描写,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她的伟大和美丽。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作者还通过一些人物的故事,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小说中,有一些关于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让人感到悲伤,或让人感到欢乐,或让人感到感动。
这些故事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在阅读《白象似的群山》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
伟大和美丽,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生命的意义,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更多的人生真谛,让自己在生活中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白象似的群山》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白象似的群山》研究【摘要】: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再次解读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男、女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海明威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流露出的另一层深刻意义。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男、女关系;人类与自然;生态意识一、引言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妇女运动算起,时涨时消的妇女运动,已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次大规模的妇女运动恢复了女性的某些权利,认可了其社会地位,彰显了其主体意识,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
进入80年代末,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又名生态后现代主义。
由于生态问题目前倍受全球关注,生态女性主义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影响日渐明显。
普拉姆德(Val Plumwood)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首创,目前以美国的研究最为前沿,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并围绕自然、女性和发展的主题批判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进而高扬女性文化、女性原则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
它从性别的角度切入生态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其显著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又是生态的。
二、生态女性主义分析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瓦伦(K. J. Warren)详细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假设:自然和女性所受双重压迫具有重要的联系;为了充分理解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压迫,就必须理解这些联系的本质;女性主义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生态学视角;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包括女性主义视角。
[2]这为后来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的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
[3]首先,基于生理差异,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如月经、怀孕、生产过程及养育功能与自然的生产养育功能联系更紧密;其次,从文化历史维度来看,”在被男性剥削、在经济和政治上被置于边缘地位、且被客体化方面,妇女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命运”。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
白象似的群山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白象似的群山》的书,这是一本讲述自然和人类命运交织的故事。
通过深入的描绘和精致的写作,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山区世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不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读后感。
以下是我对于《白象似的群山》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思考。
整本书以壮丽的山脉为背景,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节,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群山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犹如白色的巨象踞立在地球之上。
这种形象的描绘给我一种震撼和崇敬之情。
作者运用美丽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又令人着迷的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山地儿童,他从小就被这片山脉所包围,与白象似的群山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山区生活的艰辛和美丽。
作者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人与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这样的描写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意。
然而,书中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和矛盾。
无节制的开发和过度的砍伐,让群山变得面目全非。
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他通过人物的言行,表达了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警示。
作为读者,我深感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大自然的美丽。
在阅读中,我还注意到了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他使用了生动的比喻、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对话,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感动。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山区生活的细节之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读完《白象似的群山》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类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大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也引发了我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本叫做《白象似的群山》的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通过作者的精彩描写和深入思考,我对于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2总第215期第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5No.2[收稿日期]2011-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 C110746)[作者简介]戴茗柯(1977-),女,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研究。
《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解读戴茗柯(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哈尔滨150086)[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家通过凝练的句式、简朴的措辞、有限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无限丰富的内容。
作品生动地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精神生态状况。
海明威对两位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关注,揭示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精神问题,即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
通过对工业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态所造成的破坏行径进行了揭露,海明威试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生活真谛、生活意义的思索,促使人们对内心精神生态平衡的关注,从而呼唤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思想信仰,最终解决精神生态上所出现的危机。
[关键词]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迷惘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2)02-0172-04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著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一生经历颇丰,曾亲眼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支援过西班牙内战,因《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等。
一、海明威与《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的一些作品,如《老人与海》等之所以在世界文坛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因为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虽然命运坎坷,却精神强大、具有尊严、无所畏惧的“硬汉形象”。
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批评的出现,很多文学批评家针对海明威的这些作品展开了批评和攻击。
“硬汉形象”过多,女性形象塑造的缺失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一些评论家认为海明威只会针对着男人来写作而不会描写女性。
这些批评对海明威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反而引起了人们用另外一种视角重新关注其作品,重新评价其小说中的人物。
人们发现,其实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单纯的描写男性,相反,他对两性关系十分关注和敏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拥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海明威是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作家,他一生的经历大多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海明威涉猎广泛,游泳、打猎、滑雪、钓鱼等和大自然相联系的爱好伴随他一生。
这些广泛的兴趣和活动也实现了他那些和自然相关的设想,并且那些美好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海明威作为一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作家,他在作品中通常将人类生存状况与大自然相结合,来揭露文明社会的破败与虚伪。
由于海明威具有一种向往自然的理想,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
他的这些写作方面的典型特征在其作品《白象似的群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写于1927年,收录在故事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中。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新颖的选材、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受到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赞誉。
该小说对话虽简练易懂,却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人物刻画细腻。
短短几千字的小说,却酣畅淋漓地展示了海明威那独特的叙事风格,即极富象征意义的地理环境描绘和含蓄而戏剧性的情节描写。
有学者认为,虽然这部作品没有提及流产手术,但是那种无奈、失落、困惑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
甚至认为,不解决是否保留腹中胎儿这一问题,不但会毁了女孩的现在,而且还会影响她的未来。
小说体现出一个主题,即在当今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困境下,有必要从环境和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人们生存的状况。
二、精神生态的缘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在美国盛行开来。
那么如何给生态批评下个定义呢?在众多的对“生态批评”提出的定义中,最通俗易懂也最为广大学者认同的是来自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解释,在他看来生态批评是研究和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关系的批评。
另一位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劳伦斯·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家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当中,更要参与和关心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并且要积极加入到改善环境危机的活动中。
每个生态批评家都可在其所涉猎的文学、文化领域里为挽救生态危机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态批评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涉及社会人类学、宗教、心理学、科学研究、史学、种族研究、人文地理等。
把生态批评界定为研究文学甚至文化和自然的关系的批评,其目的是通过文学这个手段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和思想,批判人类导致环境与生态危机的行径和态度。
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对生态批评的理解也就日益增多。
而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生态文艺从狭义角度讲是表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否的作品。
其中主要涉及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引起的自然生态危机和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生态危机。
而广义的生态文艺则不仅包括所谓的“外部自然”———自然生态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而且还包括“内部自然”,即人与自我之间所引发的精神生态问题。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人们意识到,不仅要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
因此,生态批评不仅仅提倡改善自然而且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返璞归真,实现人类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创造人类健康的、环保的、自然的和可持续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从而构建人们良好的精神生态。
作为人类重要生存状态的精神生态通常指人与自我的关系,属于除了“外部自然”之外的“内部自然”。
人类生存过程中通常会与自我相冲突,从而引发精神生态危机。
一方面,人类精神危机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的日趋严峻,而另一方面,日趋严重的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
可以说精神生态危机是生态危机的根本。
所以,精神生态批评在关注遭到破坏的人类精神生态的同时,还要关注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
精神在人的生存和活动中占有决定性地位。
人是矛盾存在的,不仅是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实践的存在、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
在鲁枢元教授看来,精神生态虽然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相互联系,但精神生态在人类中的位置就好似爱情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位置一样,也是可以相对独立出来进行研究的。
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讲,除了研究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人的精神生态更值得研究。
三、作品对精神荒原的揭示《白象似的群山》体现了荒野描写与自然写作这两个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特征。
20世纪的荒野描写和自然写作不仅有对自然界、对土地的理解和观念的探讨,而且还有对文学中美的追求。
小说叙述波澜不惊,主要以两个主人公的对话和周围环境描写为主,讲述了一个美国男人和女孩吉格在火车站等待火车到来时发生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读者知道,吉格与男友争论的是手术,但是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手术,通过推断得知女孩吉格怀孕了,而她的男朋友不希望孩子降临人世,相反,吉格又十分想留住胎儿,两人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做流产手术这一问题。
首先,小说的题目出自女孩说过的“这些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带有一定寓意。
在古印度,“白象”曾是被当作神一样供奉的高贵的动物。
然而,因为白象要吃大量的食物,所以照顾、饲养白象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因此,白象虽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但是拥有它又成为巨大的麻烦和负担。
小说恰恰是想借用“白象”来告诉读者,女孩腹中的胎儿对于美国男人来说是最不想要的沉重负累。
此外,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末,亲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借用“白象似的群山”代表当时的工业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初满怀激情和理想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发现一切跟战前都不一样了。
他们并没有成为大家眼中令人崇拜的英雄。
反而,战后初期不景气的整体社会气候使他们很难找到工作,他们作为退役军人被视为是难以管教的孩子。
他们已很难再适应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镇和家庭,无法跟周围的人交流沟通,他们变得与现实格格不入。
他们对社会上摒弃追求高尚情趣而只是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现象不满。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动荡不安,人民生活不稳定,年轻人感觉无所适从,这些畸形的社会形态成为他们生活中难以挥去的巨大精神压力,磨灭了他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热情。
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民主”、“伸张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战争卖命的虚伪借口和幌子。
在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灰飞烟灭后,他们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这些浮躁不安的年轻人无不生活在困惑中。
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
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苦闷、焦虑、迷失的情绪一直噩梦般地萦绕在他们周围。
所有这些变化,使得一代年轻人感到思想空虚、无所适从、精神孤独。
他们失去了旧有的观念,却找不到新的目标,一切都处于迷惘中,自然地与主流社会脱离,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精神生态危机。
实际上,小说中的美国男人与女孩之间的关系好似“白象似的群山”,在虚幻、缥缈、是与非之间徘徊。
两人在做决定是否保留腹中胎儿时并不知道各自的想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只能面对着无数的“白象似的群山”,根据其现状做出模糊的臆断或预测,却真正的无可奈何,难以理清。
因而他们悲观、彷徨、失望、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
小说的开篇即给读者一种阴郁的感觉:埃布罗河河谷两边风景各有不同,一边是白色连绵起伏的山脉,另一边是一片白地寸草不生。
两条铁路线曝晒在烈日下。
车站旁的酒吧间闷热不堪,仅用挂在门口的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抵挡想要飞进去的苍蝇。
而在如此闷热的天气中,美国男人和女孩坐在酒吧外的桌子旁等待在这个中转火车站停靠两分钟的驶往马德里的火车。
由此看来,一个孤零零的火车站暴露在炎炎烈日下,周围景色毫无生机。
“白色”、“没有树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以及“苍蝇”的出现展现出了荒芜、生气全无的场景,并无声地告知读者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坐在这儿等车,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感受不言而喻。
因为小说是关于两个主人公争论女孩是否做流产手术的问题,因此,小说开篇对荒凉景色的描写是对女孩内心世界的反应。
那看似与情节发展无关的“两条铁路线”却别有深意。
暗示着两个主人公在对于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上永远也达不成统一的认识。
在女孩看来,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和维系两人情感的纽带;而男人却对即将降临人世的孩子有恐惧感,担心孩子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