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

合集下载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

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

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一说作于1169年建康通判任上。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

假如说写江天是壮阔的,那么写远山就是秀丽的了。

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以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罗髻,撒在明月中。

”则用青罗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

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

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一同领略其中的文学之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末年的作品。

此诗分为两首,前一首描述对大理石石台上的龙石的赞美,后一首则是对座于心亭上观景的心情的抒发。

整首诗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展开,字字真挚感人。

首先,辛弃疾通过对水龙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观中的壮丽和雄奇。

他形容水龙“九脉云凝欲变态”,使人仿佛看到了水龙从云气中形成的奇特景象。

接着,他又写道“长洲日暖玉石砂”,用简短而有力的文字描绘出阳光的照耀下,大理石石台上温暖的感觉。

这种方式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而真实的画面,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中融入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出征多年,心中充满了对家乡、亲人和故土的眷恋之情。

辛弃疾感慨地写道:“红尘离别易销骨,不觉人生已鬓先斑。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长期离乡的苦闷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展现了辛弃疾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痛苦。

此外,辛弃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对历史的思考。

他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希望超越世俗人生境遇,追求至高境界的意愿。

这种对境遇和命运的思考远超出了个人的感慨,透露出对时代和社会困境的关切,并呼吁人们勇于面对现实,超越自我。

最后,辛弃疾通过对建康的描写,揭示了他对政治沉沦的担忧。

他写道:“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表达了他对当时朝政腐败、兵荒马乱的失望之情。

这种关切和担忧,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也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其独特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景物、思乡之情和时代困境的描摹,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诗歌作品,描绘了诗人游历建康,在赏心亭观赏美景的心境和感受。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调和精巧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和谐统一。

读后让我感受到了美景与内心情感的相互映衬,引发了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建康秋日的壮丽景色。

落霞与孤鹜的飞翔在空中交织,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而秋水则延伸至天空,天空与水面一色,构成了一个宏伟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景色给人以壮丽与恢弘之感,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第二句“江上往来人,但爱夜船听雨”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情世故。

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来往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繁忙而忧虑的心情。

然而,诗人却不愿为工作繁忙所困扰,他只愿意在夜晚乘船听雨。

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论在忙碌的生活之中,还是在自然景色之间,都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安慰与慰藉。

接下来的几句“致仕之间心似水,人间自古有情痴”更是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将自己的退隐生涯与心似水做了类比,表达了对宁静内心的向往。

这里的心似水,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宁和,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水景的喜爱和追求。

而后一句“人间自古有情痴”,则表明了情感是人类天生的追求。

无论是对自然的疯狂,还是对别人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人类内心漫长而永恒的追求。

最后一句“此恨何时已,定结双鱼之尾”意味深长。

诗人将对美景与内心的喜爱视为一种思念,表示了他怀揣着这份爱,不愿结束。

双鱼之尾的象征意义丰富,表明了诗人与美景相依相伴的渴望。

这是一种情感的距离感,在时间之中,却无法抵消。

通过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我不仅欣赏到了杜牧的精湛才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深刻体会了文学艺术给人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描绘人情世故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摘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描绘建康城景致的诗歌,通过细致描写景色和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诗中描绘了山水秀丽、花木葱茏的建康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观赏景色的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比喻人生境界,反映出对世界的精神追求和深刻思考。

诗人借景点青山绿水,抒发心中情怀,启发人们反思人生境界和人生意义。

通过这首诗歌,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界的热爱与理解,从而启发人们对人生境界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细致描写景色及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启发人们反思人生境界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描写景色、细致生动、建康城景致、诗人感慨才情之美、诗人对世界的看法、人生境界、比喻、结论、独特理解、启发、反思、人生意义。

1. 引言1.1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水城建康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感慨与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细致入微地描绘建康城的景致,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精湛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引人深思。

2. 正文2.1 描写景色细致生动描写景色细致生动,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诗中描绘了登上赏心亭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描述的“白波横出天地间,青极一时遥接天”一句,描绘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场景,让人仿佛感受到江水的气势和力量。

而“水纹千嶂屏风翠,峭壁金龙飞不前”一句,则展现了江水周围的山峦和峭壁,以及缥缈的云雾,给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感觉。

诗人在描写景色时,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使得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写作者在登上赏心
亭的时候对江南美景的赞赏。

本篇诗意境清新脱俗,风景描写细腻入微,表现出诗人对江
南自然景致的深情追溯与细腻的感受,也表达了对桃花源一样的完美境地的向往和憧憬。

诗中,王之涣先以“宿泊东楼梦尽,故园无此声”开头,首先写出诗人外出漂泊,长
期离开故乡所感到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童年和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人透过“梦”这一形象的表现手法,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也为后面的江南风景的赞美做了铺垫。

在描述江南风光时,王之涣独具巧思,以“引楼流水听秋声,半入江风半入云”来形
容赏心亭的位置优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听到江南山水的美好音乐和呼唤自己的声音。

随后,诗中描述了许多的景致:蜃楼、茂林修竹、千峰竞秀,似蒲似菡、似雪似霜的牡丹花,以及田间的乡间小径、对岸的渔翁和孤舟等等。

这些景色千奇百怪,就像给人一个完美的
画面,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诗中最后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人清
晰地感受到诗人对这片美景的留恋和惋惜,也表现出他对于逝去的光阴和未来的迷茫。


种留恋和迷茫,不仅仅体现于诗人的品格与人格之中,也在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情感,表示
了作者对于人生的顾虑和不安。

总之,“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描绘的是王之涣将自己激情洒落于静谧的自然世界
之中,感受世事无常的深刻哲理,并通过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江南风光神韵,展
示出作者对于完美境地的向往和憧憬。

本篇诗意境清新脱俗,韵味深厚,语言华丽流畅,
值得我们多加品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后所看到的美景和心情。

诗中以“登”建康赏心亭为背景,通过描述亭上的景色、诗人的心境,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丽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通过“水满江南”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水满江南,意味着江南的江水丰盈,生态环境优越。

这一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诗中的“建康赏心亭”,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址,是白居易登上这里后所看到美景的见证。

亭内描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园林美景,如“红墙黄瓦”、“绿水环绕”,以及“鸟语花香”等,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热爱。

诗中的“登建康赏心亭”这一描写,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景的渴望。

通过登上这个亭子,诗人可以将美景摄入眼底,并将其与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系起来,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豁达和自信。

白居易的《水龙吟》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上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建康赏心亭登高欣赏美景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逝去的事物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为您带来该词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钗头凤斜却羞见,野蛮王孙恣情非。

神仙偷入凡人境,世事如棋牌九骰。

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首先以“落魄江湖载酒行”描写了作者的行踪,给人一种游历江湖的形象。

接着,作者以“楚腰纤细掌中轻”表达了对楚女子的赞美,以青春美丽的形象衬托出忧郁的江湖身世。

接下来的两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道出了作者对过去高昌迷离青楼生涯的思念。

十年短暂的经历在作者的记忆中却成为了一场长久的梦,同时青楼的名声也带着一丝薄幸。

词的下半部分,“钗头凤斜却羞见,野蛮王孙恣情非”,描绘了作者登上赏心亭后遇见另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在礼仪上可能没有楚女子那般规矩,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气息。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感到有些羞涩。

最后两句“神仙偷入凡人境,世事如棋牌九骰”,以超脱的角度反思了世事的无常。

神仙偷渡凡人的境界,生活中的种种似乎就像是一场棋牌游戏,各种巧合和起伏已经让人难以分辨真相。

辛弃疾以婉转细腻的词语,描绘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通过读者的阅读与体会,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成为辛弃疾不朽的作品之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该诗赏析,希望你喜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

“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意思说,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

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

“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

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

辛弃疾的豪放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的豪放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的豪放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词的上片先写秋景,由水到山,景中含情。

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可以遥望江北,而江北在当时已经沦陷,是辛弃疾一生都想收回之地。

因此,那“千里清秋”之“楚天”、“水随天去”之“水”、“献愁供恨”之“遥岑”都是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的美景。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点出“愁”、“恨”两字,而开始抒情。

正在作者愁恨之时,又见夕阳西下,又闻孤雁声声哀鸣,不禁触发了作者的之情。

那“落日”是南宋没落的象征,而那“断鸿”则是作为“江南游子”的作者的写照既然北伐无望,既然漂泊太苦,你干脆闲居归隐,做一个自在散人罢了,何苦还要苦苦挣扎?可是,如果有此想法,那就不是辛弃疾了。

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心中充满无限悲愤。

他看着腰间佩戴的宝刀,它已许久没有出过鞘了,作为“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是何等的悲哀。

他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聊以发泄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之气。

只是,拍遍了栏杆,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几句直抒胸臆,以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看“吴钩”,唐朝李贺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已成为驰骋疆场,报国的精神象征。

第二个动作是“拍栏杆”,据载,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借发泄心中激愤。

这两个动作把作者的失落、痛苦、愤恨等多种情绪表现得极为透彻。

下片连用历史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引用晋人张翰(字季鹰)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的故事。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范文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范文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范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分享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悟,快来看看吧!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一)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

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

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

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二)词至南宋发展鼎盛。

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即景抒情与运用典故的手法,深刻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与悲愤之感。词中“落日”意象双重,既喻南宋朝廷大势已去,又表日暮思乡之情。而“断鸿”则更添哀声连连,触动词人内心。辛弃“断鸿”自照。词中“吴钩”本是沙场征战利器,却只能“看了”,透露出词人请缨无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心酸。下片则通过典故书写雄心壮志,借张翰弃官归乡之典,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的乡愁与不归隐的决绝。整首词中,辛弃疾将个人的悲愤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l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重点字词解释:①岑;小山。

②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

③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

④断鸿:孤雁。

⑤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

⑥休说鲈鱼堪脍: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便弃职返乡。

脍:指切得授细的肉丝。

⑦求母问舍:买房置地。

三国时刘各责备许{巳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

见《三国志·魏志·胨登传》⑧情:请。

⑨红巾翠袖:供指歌女。

⑩韫: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

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

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

模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

模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

模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我呀,写了这么多年东西,有时候就喜欢瞎琢磨。

就像辛弃疾写这词的时候,那肯定是满肚子的想法,一肚子的情绪。

我呢,也有我的小情绪。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写这种古典风格的东西时,那叫一个纠结。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我当时想,这词牌的格律咋就这么复杂呢?平仄、押韵啥的,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嗯...我还老是犯错,比如说把平仄弄混,当时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迷糊蛋。

不过呢,犯的错多了,也就慢慢长记性了,就像摔了很多跤,最后就知道怎么走路才不会再摔了。

我就想啊,如果辛弃疾在我旁边,他会怎么看我这半吊子的模拟呢?他会不会皱着眉头说:“你这小子,写的啥玩意儿!”哈哈,当然这是我瞎想的啦。

咱先来说说这赏心亭吧。

我没亲眼见过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的赏心亭,但是我想象中啊,那肯定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地方。

也许是那种古色古香的亭子,周围有绿树环绕,还有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要是站在那亭子里,说不定能感受到辛弃疾当时的那种惆怅。

我写东西的时候,就有个小毛病,老是爱跑题。

就像现在,我本来是要模拟写文章,结果在这儿大谈特谈赏心亭的想象了。

我这又扯远啦。

咱再说说这文章的情绪吧。

辛弃疾那是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我呢,虽然没有他那么伟大的抱负,但是也有自己的小烦恼。

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这写作的道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就像一辆破自行车,时不时掉链子。

在这个写作的行业里啊,有很多有趣的事儿。

我听说有个作家,写东西的时候必须要穿着一双破拖鞋,说那样才有灵感。

哈哈,是不是很奇怪?还有啊,以前有个传说,说是有个大作家的稿子被风吹走了,结果那些稿子飘到了一个小村庄,被一个小孩捡到了,那小孩看了之后居然也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

当然啦,这可能就是个都市传言,但是听起来还挺好玩的。

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这个行业变化可大了。

以前大家都用笔和纸,现在呢,都对着电脑敲敲打打。

而且现在流行文化对写作的影响也很大,像什么网络用语啊,都开始往文章里钻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歌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歌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歌鉴赏1. 引言哎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诗可是充满了情感和画面感,让人一读就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场景。

诗人辛弃疾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更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美感。

2. 自然景色的描绘2.1 亭子的美丽首先,咱们得说说那“赏心亭”。

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舒服嘛,像是在说:“来吧,快来欣赏这美景!”亭子坐落在山水之间,周围绿树成荫,花开得正艳,简直是个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诗人一坐在这儿,心里就乐开了花,真是让人羡慕。

2.2 水光潋滟再说那水,水面上波光粼粼,阳光照下来,像洒了一地的碎银子,光闪闪的。

你想啊,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能不爽吗?就像人家说的,生活就是要有点“水光潋滟”的气氛,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一切都好起来。

而这水面上的涟漪,就像是诗人心中荡漾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3. 情感的抒发3.1 怀才不遇的惆怅不过,大家别以为这首诗只有美好,诗人也有一肚子的心事。

想想看,他年少时风华正茂,志向远大,却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竟然有些孤独和惆怅。

真是“怀才不遇”啊,明明有那么多才华,却总是没能施展。

你看这就像是“天才与平庸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心中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真的让人感到一丝苦涩。

3.2 对生活的思考接下来,诗人又开始思考人生,想着这美丽的风景和内心的失落。

他用心去观察周围的山水,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成功,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诗人恰恰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拼搏,更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可是大多数人都犯的错呀!4. 结尾最后,回过头来,咱们再看这首诗,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辛弃疾把自己的心情、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的欣赏,都用这短短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读到这里,心里总是会涌起一阵暖流,仿佛自己也坐在那个亭子里,享受着阳光和微风,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绝世佳作,堪称千古绝唱。

这首诗开篇写景,以壮丽的风景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氛围,而后以江水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首诗中,张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物我”关系的反思,表现出了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之情。

下面就来细读一下这首伟大的诗篇。

诗人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开篇,画面意境非常深远,通过“落霞”和“孤鹜齐飞”描绘了天空中壮丽的景象,而“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巧妙地将水天相融的景色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展示了登高远眺的氛围。

诗人在这里借助天空和水面的景象,巧妙地表现了人生的壮美和辽阔。

接着,诗人写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秋,声断衡阳之浦”。

这两句以渔舟和雁阵为形象,展现了江南独特的秋日景象。

渔舟飘泊在江面上,唱响彭蠡湖畔的歌声,而天空中的雁阵惊起,声音在衡阳的江浦间回荡。

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婉转动听、苍凉萧瑟的感觉,同时也点出了江南繁华而又历经沧桑的特点。

诗人写到,“遥襟甫略,长使英雄泪满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他用“遥襟甫略,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当年英雄豪杰的怀念和感伤,而“谁家玉笛暗飞声”则传递了对江南美景和华丽文化的渴望与向往。

这里,诗人既表现了对美好的追求,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诗人写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两句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欲买桂花同载酒”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即以“终不似,少年游”否定了这一向往。

这里的“少年游”既是具体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对年轻时光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令人感慨万千。

张祜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唯美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刻画了人生的壮丽与辽阔,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词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词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词赏析辛弃疾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辛词”或“辛律”。

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古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时期的一首词作,该词写的是词人因任官调往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游览的情景,描绘了建康的风景和人文之美。

辛弃疾以精湛的写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通过对建康的赞美和怀古之情的抒发,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开头两句:“中条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描绘了中条山和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色,以及江水的浩渺深远。

这里辛弃疾借景抒发了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也点明了自己游览建康的目的是为了怀古。

接着,辛弃疾通过几句间接描绘,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建康赏心亭的景致:“不看山色看山人,独倚云端恨自身。

”这里辛弃疾着重强调了“山人”,也就是亭中的观景者,将目光转移到了人物身上。

这种写法显示了辛弃疾对人文景观的关注,对于文化人的心境的描写,使词作更富有内涵。

随后,辛弃疾继续展示了美丽的建康风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辛弃疾通过运用“千古兴亡”这一历史背景,使词作具有宏大的历史意义。

而“长江滚滚来”这一描写则使人感受到建康壮美的江景。

整首词的情感渲染和留白处的包容都是辛弃疾的典型风格。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辛弃疾展示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关注。

他不仅仅是在呈现美丽的景物,更是在深层次反映出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总而言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建康风景的娓娓道来,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思考,使得这首词充满了感人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历史的理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九月六日,高宗皇帝在南京登上当时的临时皇宫――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东北角的建康城,改应天府为建康府,并将城东北五里处的原旧皇宫,即所谓“热南城”改名为“建康宫”。

并于十月初一正式迁都至此。

而后,又经历了南宋中、晚两代皇帝的建都史,终使建康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1127年的金兵南侵,打破了建康作为宋朝首都的格局。

此后,建康一度沦为金国统治区。

由于金兵对建康长达百余年的洗劫与蹂躏,使这座千年古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在金兵的蹂躏下,建康城内外古迹几乎荡然无存,地面上尽是累累白骨和风化剥落的砖瓦残片,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败的恶臭味。

赵构则先逃扬州、再逃临安,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之后,方才辗转回到建康,重新做起了皇帝梦。

高宗皇帝的南迁是历史的必然,他选择建康作为南宋的新都城,也有其历史与现实的理由。

当时建康虽说已被废弃多年,但毕竟曾是王朝的都城,可以利用的建筑还是比较多的。

因此,诗人便着意刻画建康城头所见之景:浩荡的长江和大江南岸的石头城隔江相望,犹如江流奔腾不息;清澈的池水环绕在城墙的外侧,宛如一条玉带盘绕在这块土地上;山色倒映在江水中,看上去就像浮在空中,让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总之,“遍地干戈”的建康城头却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确是很难令人相信的。

然而,诗人笔锋突转,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你想:在战争尚未完全平息、人民仍在备受蹂躏的情况下,一个充满了悲惨气氛的皇宫,一座破败不堪的园林,一条荒凉残败的江岸,竟能如此美好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那么在今天经过了无数次改朝换代、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爱了。

诗人以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天下第一江山”建康城头壮丽雄伟的景象。

前六句只从整体上来写建康城头的自然风光,由于诗人紧扣一个“迥”字,使读者产生“一望无际”的印象,然后再按远近层次描写各处景物。

最后四句是对建康城头壮观景象的总括。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开头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哇,那场面一下子就铺展开了。

感觉自己就站在赏心亭上,眼前是一片辽阔的秋景,楚天之下,江水滔滔流向天边,那秋天的萧瑟就像一张大网,把整个世界都罩住了。

这景色看着是真大气,但又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和寂寥,就像辛弃疾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和抱负,却被困在这一片天地里,找不到施展的出口。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这家伙可真有意思,远处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峰,在他眼里就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一样好看,可这好看的山却只能给他带来愁和恨。

他愁什么恨什么呢?当然是恨自己报国无门啦。

他看着这些山,就好像看到了被敌人占领的土地,心里那股子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想拿回来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干瞪眼生闷气。

再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几句简直绝了。

夕阳西下,一只孤雁在叫着,辛弃疾这个在江南漂泊的游子啊,心里该有多苦。

他手里把玩着那锋利的吴钩,就像一个孩子拿着心爱的玩具,却只能自己在那发呆。

他不停地拍打着栏杆,好像在跟这栏杆说:“你懂我吗?你懂我心里的想法吗?”可是没有人能懂他啊。

我仿佛看到他在那亭子上,一会儿看着手里的剑,一会儿望着远方,那身影落寞极了。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有一些很独特的想法,想跟别人分享,可周围的人就是不理解,那种感觉就像被关在一个小笼子里,想叫都叫不出声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在这里开始吐槽那些只想着自己安乐的人了。

他说,别跟我说什么鲈鱼好吃,现在秋风都吹起来了,那个张季鹰就想着回家吃鱼,多没出息。

还有那些只想着买田置地的人,要是见到刘备那样有英雄气概的人,肯定得羞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辛弃疾他可不是这种人,他想的是收复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

他就像一个热血青年,看着周围那些得过且过的人,心里肯定是一万个瞧不起。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文学家杨雄创作的一篇诗作,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登上建康赏心亭的美景和心情。

通过深入阅读和细致思考这篇作品,我不禁被其深深吸引,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整篇诗以“水龙吟”作为引子。

“水龙吟”一词本身就十分有意境,在诗人的笔下,它变成了一种声音,一种韵律,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第一句“望海潮,滚滚来”开始,就带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诗人运用了“滚滚”这个形容词来形容海潮,使得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海潮的声音,看到大浪滔天的壮观景象。

随后,诗中的描述从“酒盈觞”变到“花盈钿”,将人的情感带入到更加细腻、温柔的境界。

通过景物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

在经历了动情的景色描绘之后,诗人开始借景抒怀。

他以“儿女至今想恩深”作为转折,表达了对家族情感的思念和怀念。

接着,他用“醉中替双蛾双散,愁里抛双泪双崦”,以及“计较沈欲载酒船”等语句,展现了对生活和现实的无奈和忧伤之情。

整首诗的结尾,诗人回归到赏心亭的描写。

他用“秋思如今又一年”作为过渡,带领读者回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份深深的乡愁。

接着,通过描绘“遥夜、暗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寞而凄美的氛围。

最后一句“却下水晶船,明月共潮生”用意境来点睛,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抹诗意和浪漫。

整首诗所表达的心情仿佛通过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的写作形式非常独特,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示,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融入自然、感受生活的强烈冲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既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深度,又有具体景观的美感。

阅读这首诗后,我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境地,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与思绪。

我也被诗中的景物所吸引,被其中流淌的情感所触动。

诗歌的力量无处不在,它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唤起对美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诗歌或许不再是主流的文学形式,但其深邃的表达和丰富的意蕴依然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承。

诗歌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纯净与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1)建康:今江苏南京。

(2)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遥岑:岑,音én。

远山。

(4)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5)断鸿:失群的孤雁。

(6)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7)了:音liǎ。

(8)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后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9)季鹰:张翰,字季鹰。

(10)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气,胸怀、气魄。

(11)流年:流逝的时光。

(12)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3)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14)倩:请托。

读音qìng(15)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16)揾:wèn。

擦拭。

译: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赏析: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