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族民俗旅游的项目开发共18页
民俗旅游开发视野下的壮族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现象思考——以广西东兰县壮族居民的节日称谓语言为个
W i h s ft e Fe t a p l t n L n u g so a g iDo ga ua sd n s t t e Ca e o h si lAp e l i a g a e fGu n x n ln Zh ng Re i e t h v ao
薯自治区 东蔓县壮族居民对 节瓣称 谓的 数 字 _,语 言 民俗现 象为 个案'将 其放入 文化生 态学视 野 中进行 祝, c’ 匕
?黼 哥o文 识 。1 '4 1一 ・ 【分 l 献 码 - -6 。 中 粪 标 誉 ] 02) ( 暖 【【 鼍 【11 608 4 文 16 8 10 ̄  ̄7 8 交00 i, 4 ( 。 0 -
中一 种 十 分 有趣 的现 象 ,即 一 些壮 族 居 民直 接 用 数字 来 称 呼 当
输 入 而 造 成 各方 语 言 接 触 ,处 于 弱 势 地位 的地 方 民族语 言势 必 受 到 强 势语 言 的 冲击 和 挤 压 。 在 此 种情 形 下 ,对 这 些 壮 民族 语 言 民俗 进行 解 读 ,有 助 于 了解 壮族 民众 的 民俗 文 化特 征 ,有 助
H U AN G e W n—f u ( un x ce} c n eh oo a If m tnR sac s tt, ann u gi 3 0 2 C ag i i j dTen l S n6 a  ̄elno ai eer I tue N i G a x 02 ) r o h ni n g n 5
【 e od】 unxDnl , hagf taapltn l gae n l K y rs G agi og nZ un;ei lpeao; n g d o w a sv li au a fk
有关壮锦的创业计划书
有关壮锦的创业计划书一、项目背景壮锦是一种传统的壮族手工艺品,其编织技艺源远流长,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壮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为壮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由于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以及市场开发不足等原因,很多优秀的壮锦艺人面临着生计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艰难抉择。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创业来推动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更多的壮锦艺人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壮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推出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民族特色的壮锦产品,以及推动壮锦产业的发展。
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设计、生产、销售、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壮锦创意产业基地,同时还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进行市场推广,拓展销售渠道,为壮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三、市场分析1. 产品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品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同时,由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民族文化产品逐渐受到青睐,对于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壮锦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在旅游纪念品、家居饰品、服装面料等领域,壮锦产品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 市场竞争情况目前国内手工艺品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品牌层出不穷。
但是由于壮锦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其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同时,壮锦的工艺技术和设计创意仍有待提高,对于有资金和实力的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
3. 市场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同时,传统手工艺品市场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而壮锦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有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深化产品设计、提高品质,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壮锦产品能够走向世界。
美丽广西旅游课件PPT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 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 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 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 ,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田螺酿
田螺最大的个头类似乒乓球,而味道则绝对不是简单的螺肉味道,里 面的肉不全是螺肉,而是掏出螺肉,再混合其他辅料和调味品剁碎, 回填入空螺壳里混合汤汁烧制,有螺蛳酿、蚌酿、瓜类酿、花类酿、 豆腐酿、柚皮酿、荸荠酿等十几类30多个品种。
3.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是指在龙脊山上开发出的梯田,从广义说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 公里,处东经109°32'~110°14'北纬25°35'~26°17'之间。
城市风貌等为衬景而组成。
二、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岩溶地貌是广西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 石奇”的独特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因此成为中国旅游重点地区之一, 阳朔风光更甲桂林,南宁伊领岩、柳州都乐岩、北流勾漏洞等也堪与桂林七星 岩、庐笛岩媲美。其他自然胜景如龙胜花坪,是中国三大综合自然保护区之一。 三江程阳桥(“风雨桥”)、马胖鼓楼等是侗族独具特色的建筑。宁明花山古代 岩画,容县真武阁、灵渠、柳侯祠,桂平金田太平天国起义遗址等,是重要的文
龙脊梯田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 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 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直升到约海拔600米以上, 到梯田时海拔达到880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1.15•【字号】桂政办发〔2019〕110号•【施行日期】2019.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桂政办发〔2019〕11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政策》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9年11月15日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政策为推广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经验,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促进全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政策。
一、强化规划引导和用地空间保障(一)强化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安排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将文化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规划用地指标并纳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二)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不超过5%),在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可申请使用。
在村庄规划获批之前,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确需单独选址的文化旅游点状用地项目,可依法按程序修改或调整规划。
(三)对列入自治区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库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在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按程序修改规划;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拟申报的用地位于允许建设区范围内增减挂钩图层的,不需要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可直接进行用地报批。
二、加大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四)对列入自治区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库的文化旅游项目,除商品住宅、旅馆、餐饮用地外,其他用地由自治区统筹保障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可直接报批用地,项目报批材料通过审查并完成缴费后,自治区直接予以核销用地指标。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
在壮族地区,开发壮族民间文化可以采取多种模式,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模式。
一、文化产业化模式壮族地区可以通过将壮族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以此推动壮族文化在市场上的传播和推广。
比如可挖掘壮族传统艺术品、手工艺品等进行批量生产,推出壮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服饰、饰品、音乐、舞蹈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和弘扬壮族传统文化。
二、文化旅游模式壮族地区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壮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壮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可以建设壮族文化村、博物馆、纪念馆等,展示壮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展示和传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壮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三、文化教育模式壮族地区可以通过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渠道,开展壮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活动。
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建立壮族文化学习班,开设文化课程,教授壮族语言、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让青少年和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展览、演出、比赛等,增强壮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文化保护模式壮族地区可以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进行壮族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
可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严厉打击侵犯壮族传统文化权益的行为。
还可以建立壮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推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文化旅游塑造美丽乡村形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计划
文化旅游塑造美丽乡村形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计划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模式,既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又能带动经济发展,创造美丽乡村形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正在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计划的实施,以进一步提升乡村形象,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一、发展理念与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计划的发展理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倡导合作共赢、推动乡村振兴。
其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塑造美丽乡村形象,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二、项目策划与实施1. 乡村文化活动策划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展演、非遗传承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增加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文化场馆建设在各乡村设置文化场馆,用于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风情,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增强对乡村文化的了解。
3. 乡村旅游线路规划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资源,规划乡村旅游线路,将各个乡村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便于游客进行旅游观光。
4. 乡村民宿建设鼓励农民将闲置的房屋改建成乡村民宿,提供给游客入住,使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宣传与推广1. 网络宣传通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渠道,向游客传递广西壮族自治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引导他们前来参观游览。
2. 地方媒体宣传与地方媒体合作,加大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计划的宣传力度,推出相关专题报道和文章,提高广大民众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和关注度。
3. 合作推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机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加游客流量。
四、保护与发展1.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传统村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和传统工艺品,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资源。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摘要: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发挥旅游业潜力和提高旅游业竞争力。
我国民俗旅游文化内涵深厚且资源丰富,我们要在保护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探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目前的现状和以后如何去创新和开发展开分析。
旨在促进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
关键词:民俗旅游措施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又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始生态文化意识团。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
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一、民俗的概念作用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一)基本特征民俗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历史传成性的特点,它是各民族,地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民俗具有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心态,行为的模式.比如,汗民族的春节,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有青草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的俗语.民俗的传承性。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作者:王力锋李凯旋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19期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自身如图腾一般的文化印记,是民族对外展示的强有力名片。
在新时代,文化身份的打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为了更加顺应时代潮流,民族节日文化随着旅游热潮不断变化。
当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传统民族文化会在时间推移中不断被影响,最终发生变迁与重构。
以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对这一传统节日所产生的影响及民族节日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旅游开发;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43-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 ; ; ;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经济共同崛起,以民族文化带动地区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优选的致富路径之一。
同时,伴随着外界文化频繁流入,还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这种发展有利有弊。
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
由于要到田间等处唱歌,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歌圩节”。
据考,“歌圩”的由来有4种说法。
第一种是乐神传说。
歌唱是为了祈福,后经演变成为了文化娱乐的载体。
第二种是对偶婚时代的产物。
部落之间的通婚需要头人相约,以歌舞为媒介选择自己中意的配偶。
壮族人本身热爱唱歌,认为善歌者自然是集众多优良品质于一身的人,因此歌圩习俗慢慢流传至今。
第三种是始于祝捷的娱乐项目。
人们在平时的生产劳作后都会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来庆祝,后来祝捷文化变为了乐神文化,再到后来变成了用歌曲择偶的阶段。
第四种是源于民族文化交流。
“三月三”与上巳节有共通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间交流而来。
综合以上说法,“三月三”源于乐神及选择配偶的两种说法是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有据可考的[1]。
壮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1壮族 一是 指服装 , 二是 指装饰 ( 修 饰) , 是 壮族文化 重要的两大组 成部分 , 这是壮族 文化最具 特色 的外在形象 , 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 , 同时 又属 于精 神 的软体性文化 。壮族服饰文化形 态 , 包含经 济的因素 , 又 包含精神 的风格特征 , 即精神内涵 , 如民情风俗 、 审美意念 、 宗教信仰等。 1 . 1体现着深 刻的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审美是旅游审美的主要 内容 , 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 的基本功能之一, 少数民族服饰 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受到各 民族审美意识与观念的深刻影 响,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的 壮布与壮锦 , 都以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著称 。作为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的结 晶, 少数 民族文化的形成 、 变化和发展 , 既取决 于地理环境 、 生产力等客观因素 的影 响和制约 , 更 取决 于诸 如 民族历史 、 文化风俗等人文环境 因素的积淀与刻画。
效 方式 能够 更好 地展示和宣传 ,促进服饰 民俗文 化的更新 和传 承 , 最终达到保护服饰 民俗和旅游 开发 的双赢。
2壮 族服 饰 民俗文 化 的旅 游价 值
发 展民俗 文化旅 游不但可 以增加经济效 益 ,同时也能 够使旅游者融入到当地的少数 民族地 区了解 最地 道的 民俗 风情 , 感受其 中的文化 内涵 , 更重要 的是对 于当地民俗文化 的保护与开发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 2 . 1开辟新的旅游市场 , 提高 了旅游知名度 民族服饰文化作 为古今各族人们共 同创 造的物质产品 和精神产品 , 发 生着 深刻 的变化 , 随着人们 生活和文化水平 有 了很大的提高 ,当今旅游活动 的层次 已经 由简单的观光 游览向追求文化旅游 、 休 闲旅游过渡。壮族服饰的重新开发 挖掘是我区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的重要 内容 ,不仅给广西 民 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 了新 的市场 ,同时增强了知名度和竞 争力 , 吸引 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 2 - 2弘扬 与传播 民俗文化 , 培育更多受众群体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交通 的便利 , 文化 交流窗 口被打开 , 汉 民族与壮族 的互通共融 ,当前广 西壮族 自治区旅游 的新 发展又重新为壮族服饰 的开发 与保 护打开新的市场和赋予 了新 的旅游价值 。我 区民俗旅游 日益发展不仅是弘扬和传 播优秀 的壮族服饰 民俗 的有效途径 ,还培育和扩大 了关注 服饰 民俗 的受众群体 ,在一定程度 上为壮族服饰 民俗 的保 护培养 了更多的群众基础 。 2 . 3勾勒文化旅游形象 。 强化旅游地印记 旅游地形象是指在旅游地 的历 史发展过程 中在人们头 脑里所形成 “ 共同” 的鲜 明印象 。一 个鲜明而优秀的文化旅 游形象不仅能对广大旅游 消费者和潜在市场起到吸引 和号 召作用 , 而且能弥补旅游资源本身 的不足 。壮族服饰是了解 壮族文化 、 开发文化旅游不可缺少 的一环 。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壮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壮族地区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民间文化开发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开发模式。
壮族民间文化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保护为基础,以传承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
保护壮族民间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整理和保管,确保它们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通过挖掘和整理壮族传统的语言、乐器、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内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文艺表演等形式,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给后代,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
创新是壮族民间文化开发模式的重要动力。
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壮族地区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对壮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开发。
将传统的壮族音乐和舞蹈融入到现代舞台艺术中,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制作过程进行拍摄和制作,展示给更多的人。
这些创新举措既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又能保持壮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壮族民间文化开发模式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了一种多元共治的机制。
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仅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壮族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民间文化开发机构,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和专业人才,通过与学校、社团、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还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前来支持和协助,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以保护为基础,以传承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通过这种模式,壮族地区成功地保护和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也为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一)发展历史悠久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70万年 前,我国广西地区已经有了原始人类在当地生息,而在距今1万 6000年左右,广西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方面 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在3000年前,广西地区正式步入文明 社会。在我国历史中,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时代,广西均为重要 的领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广西即被划分至桂林郡,广西 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壮族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其所继 承的文化即是来源于此,如较受关注的龙母文化、青铜文化以及 大石铲文化等,这其中青铜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分支出铜鼓文化 以及花山文化。广西人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赏心悦目的物质文 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资源品位高 广西文物遗产众多且极具意义。通过研究广西文化可以发 现,其不仅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兼具着时代革 命意义,我国曾明确为桂林正名,使其成为了我国首批历史文化 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广西文化资源品味之高、吸引力之强。在旧 石器时代,柳江人洞穴遗址、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秦代水利工程灵 渠、钦州刘冯故居、梧州龙母庙以及四恩寺和中山纪念堂均具有极 强的科考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广西文化 旅游资源之所有在全国能够脱颖而出,其中也因为其具有革命色彩 和革命精神,如在当地备受关注的百色起义遗址,其是随着百色 齐毅纪念馆而建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民俗活动多种多样 八桂大地偏远闭塞,在当地居住的民族较为固定,如壮族、 汉族、苗族以及侗族等,共达12个兄弟民族,不断发展中也创建 了许多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俗。广西可以说是我国 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并且也囊括了我国多种汉语方言,如粤语和 客家话等,各个民族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相互学习、交流, 在相应的节日里其也保留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不同的民俗 文化有不同的展现方式,极具民族性、地方性,这也是吸引大量
民俗文化旅游 开发模式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信仰推崇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化,赋予以强烈的情感,把它当成本民族鲜明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有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会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习惯和民俗传统。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五种模式:1、百花荟萃式指将一定范围内的相对来说具有特色的典型的民俗集中在一个比较具有规模的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村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微信tangjun0212,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整体挪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丢掉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相关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重建、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滨州市孙武公园也属此类。
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百花荟萃式共同的缺点。
3、原生大自然式它是指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比较丰富和多样的地区内选择一个集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等优点于一体的原始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状态和方式以及村落的原始布局形态为主要旅游内容,除了基本的必要设施需要建设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的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够很自然的和当地居民交流文化,甚至亲身参与到古代那种劳动场景中去,有很大的自由,缺点是很难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到每个参与者手中,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状态在被打扰之后很难保证不产生抵触或不合作的心态,更无法确保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能够保持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策略旅游业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区,广西在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旅游竞争力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对于广西来说至关重要。
1. 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桂林的石山水洞和漓江风光、北海的银滩等。
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潜力,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2. 保护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在旅游发展中,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通过修缮古迹和传统村落、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广西的历史和文化。
3.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民族特色,可以发展各种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组织游客参与壮族传统节日庆典,推出壮族民俗手工艺品等。
这些特色旅游产品将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
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注重道路、交通、通信、饮食和住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
5. 拓宽宣传渠道广西壮族自治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可以通过网络推广、印刷宣传品、旅游节目和展览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广西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6. 加强合作与交流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需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通过拓展旅游线路、举办旅游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旅游资源共享,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地区,有着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在制定旅游业发展策略时,需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宣传渠道,并积极加强合作与交流。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旅游项目背景介绍
旅游项目背景介绍1、黑衣壮活态文化大全“黑衣壮”已经成为广西旅游文化的品牌,是吸引游客云集那坡的宣传亮点。
迎合文化旅游的时尚,借势造势,也必然作为本项目最为突出的卖点。
到了处处都有黑衣壮的那坡,唯有集聚“文化大全”,才具有吸引游客光临的诱惑力。
2、壮族医药大全壮医药作为传统文化,近年有渐成保健诊疗文化热点之势。
本项目建于壮医药材GAP种植基地,与黑衣壮文化互为支撑,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壮族医药展示中心,集种植、观赏、保健、诊疗和购药之大全,追求天然、生态的健身疗养的消费新潮流,对区内外和国内外游客均有独特而巨大的吸引力;也唯有天然、生态的“大全”,才能区别于植物园和壮医院而独具魅力。
3、桂西风光、天籁神韵依托于秀丽、典型的桂西自然风貌,山环水涌,与狮山相对,有龙山相拥,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雾缭绕,极其奇丽神秘,也是山水观光的佳境。
二、开发原则(一)因地制宜原则开发上劳山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突出黑衣壮和壮药的特色。
(二)特色原则利用上劳山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黑衣壮民俗旅游产品和壮药特色,深度挖掘黑衣壮文化与壮药内容。
(三)文化原则深度挖掘黑衣壮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多学科,如民俗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人类学等角度来研究黑衣壮,发掘民俗内容,丰富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意蕴,让游客无论是观赏民居、观看歌舞表演、品尝风味小吃,还是参与工艺活动,都感觉到是在享受文化。
(四)多样化原则文化村的开发针对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开发多形式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不仅有观光型,还有参与型、娱乐型、健身型、生态型等旅游产品。
(五)生产性原则文化村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以生产为基础,旅游的开发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时也是满足游客对农业观光、生产民俗旅游的需求,壮药的生产、研究与旅游开发相协调。
三、性质与定位(一)项目性质文化村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黑衣壮和壮药为特色,突出黑衣壮民俗风情和壮药健身保健,以黑衣壮民俗风情体验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村。
开民俗的创新创业计划书
开民俗的创新创业计划书一、创业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节日、习俗、传说等民俗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生活所替代,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我们决定开发一项民俗创新创业项目,旨在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项目定位本创业项目定位于文化创新领域,以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三、市场分析1.需求分析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他们渴望了解和体验传统的民俗文化。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的民俗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2.市场分析目前,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民俗文化产品却比较稀缺,市场潜力巨大。
通过创新的方式,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可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民俗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四、项目实施方案1.产品设计我们将设计一系列的民俗文化产品,包括传统民俗艺术品、手工艺品、节日用品等,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
这些产品将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并扩大线下实体店的销售渠道。
2.活动策划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我们将策划各种类型的活动,包括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民俗文化展览等。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专业的文化传承者和艺术家参与,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教育培训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计划开设民俗文化教育培训课程,邀请专业的文化传承者和艺术家进行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民俗文化。
五、发展前景民俗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发展民俗旅游探析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发展民俗旅游探析黄新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崇左532200)摘要: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是壮族文化的杰出瑰宝,其民俗旅游前景较为乐观。
文前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开发、发展模式的探讨花山岩画的成功申遗,其民俗旅游如何借鉴他者成功经验,借助有利机遇进行可持续的开和发展,改善民生,则是更值得深思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民俗旅游中图分类号:J229/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3-0071-09一、基本情况广西左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其花山岩画在左江流域延绵两百多公里,其中以宁明县明江河段花山岩画最具代表性。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广西区人民政府数次邀请、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各界专家到左江进行实地考察勘探,辨认图像约5258幅;80年代中期,通过C14测定,基本断定岩画成画时间在战国至西汉,但不排除作画年代上限扩展到春秋晚期,下限延伸至东汉的可能性。
明江河段岩画规模最为宏大,影像最为集中,单幅画面图像最多,有人物、禽兽、圆圈、刀剑器具等。
从描影形式、内容、手法、地点、造型等来看,花山岩画展示了壮族先民对族类生命的认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生存、生命延续的向往和渴求,以及对力量的崇拜和对美的敬仰,先民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地位意识展示乐观自信的文化意识,表现了族众激昂的民俗文化风采,再现了百越先民原始古朴的宗教内涵和文化特征,体现了族群追求灵魂安宁的文化心理。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相互结合的产物,并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给游客以文化、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游客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和旅游趋势。
花山岩画展现了左江流域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壮傣文化跨国传播研究———以广西西南部布傣族群与东南亚傣族文化传播为例”(项目编号:12XJC860001);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HSYBO2)阶段性成果。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_陈瑶
贝丘遗址, 1997 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 具和生产工具, 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 物 、牛 、鹿 、象 等 动 物 的 骨 骸 , 并 且 在 顶 蛳 山 发 现 了 标 志 人 类 文 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 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 被评为全国 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 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 旅游开发劣势( W)
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
旅游产品很多, 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从市区到周边地区 都 缺 乏 稳 定 的 旅 游 热 线 , 只 有 市 区 的 青 秀 山 和 动 物 园 、郊 区 的 伊 岭 岩 、周 边 地 区 的 德 天 瀑 布 拥 有 较 稳 定 的 客 源 , 而 大 量 的 景 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 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 规模较小, 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
随 着“ 一 轴 两 翼 ”区 域 合 作 战 略 的 推 进 和 中 国— ——东 盟 自 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 中国— ——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 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 为南宁 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 2004 年起, 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 举 办 。中 国 — 东 盟 博 览 会 是 伴 随 着 中 国 大 力 推 进 中 国 — 东 盟 自 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 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 间 关 系 的 一 座 桥 梁 , 更 是 中 国 与 东 盟 国 家 之 间 进 行 经 济 、社 会 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不仅提升 了南宁的知名度, 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 年南宁入境旅游前 10 名的客源国中, 有 4 个是东盟国家, 越南 排 在 第 一 位 。作 为 每 年 举 办 一 次 的 中 国 — 东 盟 博 览 会 的 举 办 地 南宁市, 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 有条件 建 设 成 为 面 向 东 盟 国 家 、西 南 经 济 圈 和 华 南 经 济 圈 的 区 域 性 国 际化的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