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控制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98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控制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李双双 张海玮(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摘 要: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的实现离不开智能控制,本文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推动的教学改革为契机,针对自动化专业开设的“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融入智能控制的内容并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经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内容符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相关教学经验以期为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新工科”、“智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仿真;教学改革引言“控制系统仿真”是“自动控制理论”教学体系的课程之一,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领域崛起的背景下,结合控制理论及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产生的课程,也是自动化专业学生考研或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实践技能类课程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该课程中,使之成为集合人工智能理论和自动控制理论的计算机仿真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工智能”背景分析(一)人工智能理论符合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而智能技术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强调在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大力“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拟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1]。
2017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和工信部相继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
(二)人工智能技术符合就业需求2018年AI领域在人才最紧缺的前十大职位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类岗位占据半壁江山。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的教育体系不仅需要符合社会需求,还需要提供培养新一代学生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成为了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 背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的结果。
通过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教学方法。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同时,它也提倡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教学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和对学生需求的深入理解。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
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
4.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5. 学生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和合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 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推崇跨学科教学方法,认为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91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基础英文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undation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 (讲课学时:36实验学时:12 )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人工智能基础》是一门探索、揭示人类思维本质,研究将人类智能转化为机器智能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拥有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在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等方面知识掌握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知识表示、基本的搜索算法、模拟人类思维的不确定性推理,使学生对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3, 2.2, 4.2, 5.2, 10.1, 11.2)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人工智能基础》的先修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智能优化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复杂问题求解中的主观Bayes决策与不确定性理论方面支撑《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智能优化方法》在搜索技术问题的理解方面支撑《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在搜索算法、贝叶斯决策与专家系统的实现方面支撑《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人工智能基础》的后续课程包括《智能机器人》,为《智能机器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方面的支撑。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在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等方面知识掌握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 10.1, 11.2)2认识到知识表示在本学科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能够掌握本领域经典的知识表示方法,如谓词逻辑、状态空间、语义网络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 2.2, 5.2)1掌握搜索的基本思想,比如宽度优先、深度优先等传统搜索方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以课程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均对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
2012年,修订后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尝试,构建我校丰富而开阔的“睿智”课程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诚信友善、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用人才。
(二)选题意义《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因此,我们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
选题意义在于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开发给学生留下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睿智”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善于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对加强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教师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一、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1.构建教师基本理念课程。
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这个基本理念体现了目前中国教育现状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作为教师应做到:(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学生为本教育。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教师职业素养。
2.构建教师专业知识课程。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门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础。
3.构建教师实践能力课程。
(1)关注教师实践课程意识;(2)关注教师实践课程知识;(3)关注教师实践课程效果;(4)关注开发末端课程资源。
二、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1.岗位研修式培养。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因而,继续教育部门要为教师终身学习、岗位学习提供保障。
2.开展互访式培养。
(1)走出去学。
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教育的不同侧面,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学百家,成一家”,独具特色。
对此,就要走出去学,学他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学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为我所用,补齐短板。
(2)请进来教。
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学者、名师,分别对教师,特别是教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养、现场观摩、跟踪指导。
拉近与专家的距离,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用“短、平、快”的方式,实现教、研、培相长。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考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考和探索作者:王帆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8期课改是为了教育朝着更好、更有效的方向发展,而核心素养正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出的明确的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发展的灵魂。
如何将灵魂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理念一直发展、传承下去,伴随整个人生阶段,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开始,思考和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核心素养诣在培养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发展且符合社会发展常态的能力及素质,其中包括知识、能力、品质等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知识、能力、品质等素养当中最突出的地方。
将核心素养融合到在教学当中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学生教育阶段会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阶段,新课标主要是针对小学到高中阶段进行的,核心素养也是针对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发展方面三个,包括知识基础、自我发展及社会参与,具体表现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有担当、有文化、懂科学、善创新等基本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如下:一是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培养其会学习、爱学习的理念;二是要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其文化底蕴及创新精神;三是力行社会实践,培养其会工作、会生活、有担当的社会责任。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考(一)思索课堂教学,定位核心素养自从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以后,各界学者纷纷提出对核心素养不同的理解,但其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便是从学科的基础知识出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跟以往的应试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所说的基础是与学生日常教学、成长以及学习过程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更注重对过程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二是要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研究问题及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和讨论,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现代学生的教育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全面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社交技巧等。
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为核心,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此,进一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不同教育教学模式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2. 设计实施教学改革实践: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选取适当的学校和班级作为实施单位,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
3.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反馈等,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索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影响;3.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态度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得出以下结论: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2.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3. 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继续探索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改课题 专家鉴定 项目任务 目标 方法 研究成果水平
教改课题专家鉴定项目任务目标方法研究成果水平摘要:一、教改课题背景及意义二、项目任务与目标三、研究方法与步骤四、研究成果水平评估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教改课题背景及意义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各地区各部门纷纷展开了各类教改课题研究。
教改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近日,一项关于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鉴定,该项目任务明确,目标具体,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项目任务与目标该项目围绕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明确了以下几个任务目标:1.分析现有教育教学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优化教育教学策略;3.设计一套符合改革需求的课程体系;4.探讨新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教育质量。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采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2.实地调研: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教育教学现状,收集数据;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4.改革方案设计: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5.试点推广: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验证改革方案的有效性;6.总结评估:对试点成果进行总结评估,优化改革方案。
四、研究成果水平评估经过专家鉴定,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水平较高,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2.实用性高:研究成果在试点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创新性明显: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有一定的创新,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4.可推广性好:研究成果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有望在其他地区得到应用。
五、总结与展望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改革课题研究能够取得类似成果,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科数学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数学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知道本科数学论文题目都有哪些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本科数学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本科数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奥数竟赛的利与弊浅谈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浅谈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联系,如何运用高等数学于中学数学教学中浅谈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教学中数教学研究XXX课程网上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数学CAI课件开发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中外数学教学的比较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研究关于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中外著名数学家学术思想探讨试论数学美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数字危机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高斯分布的启示a二+b二≧二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网络优化泰勒公式及其应用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论研究性学习浅谈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关于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几个定理及求解方法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怎样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数学概念探索式教学从一个实际问题谈概率统计教学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数学概念课的特征及教学原则数学美与解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教学教材顺序的教学过程设计创新排列组合问题的探讨浅谈初中数学教材的思考整除在数学应用中的探索浅谈协作机制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标准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关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情境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浅谈初中代数中的二次函数略论数学教育创新与数学素质提高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探与实践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与教法初探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反思数学:让我们合理猜想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研究数学课堂差异教学一种函数方程的解法浅析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数学文化的核心—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漫话探究性问题之解法浅论数学教学的策略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例谈用“构造法”证明不等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三角形的积化和差”课例大家评谈谈类比法直觉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数学几种课型的问题设计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精心设计习题提高教学质量对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创设情景教学生猜想反思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在不等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浅谈数学学法指导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新世纪对初中数学的教材的思考数学教学的现代研究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设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积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二阶变系数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浅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如何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浅谈数学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问题谈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索式教学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数学概念的教与学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学中的情商因素浅谈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实施途径论数学学法指导学生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论数学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焕发课堂活力浅谈高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如何搞好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浅谈线性变换的对角化问题本科数学毕业论文范文:高等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方法生产计划是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合理规划的有效手段,是一个十分繁复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等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方法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嵌入式系统开发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享一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必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支持。
培养一批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在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通过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1. 更新教学内容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和工具,如ARM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调试工具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2. 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我们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实际的嵌入式系统项目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和操作实际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和设备,如开发板、仿真器、调试工具等。
并且在实验室进行实际的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如简单嵌入式系统应用、小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家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
教师专家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曾本友【摘要】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和智能化技术,二者在专家水平上的有机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成就教师专家化的教育技术服务质量.从理论上看,赋予教育技术以教学专家思维,可以提高教育与技术的耦合质量,精准定位技术服务教育的方式.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为专家缄默性知识的技术化处理提供了支持;情景化分阶段的教学专家技术建构理论,为专家教学智慧和行为模式的技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实践路径考察,基于因材施教三维度的异步分层教学法,为专家化教学方式的技术处理提供了研发路径;Moodle平台的封装技术,铺就了专家化技术处理的软件开发之路.只要普通教师根据因材施教原则选择技术模块,学以致用地进行重组创新,就能建构出适合自身教学的专家化教育技术.【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教学专家;专家化技术;普通教师;情景化技术;因材施教【作者】曾本友【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4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日益走向成熟的今天,不仅需要从宏观理论建设上予以完善,更需要在微观应用理论上,针对师生具体人的认知结构及其运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开展基于具体人及其教学情景的教育技术研究。
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教学专家水平的教育技术研究,旨在让教学专家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插上技术化、信息化的翅膀,让普通教师获得教学专家的教学技艺。
教师专家化教育技术,主要借助赋予教育技术以专家的灵魂,围绕实现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目标,将教学专家们的专业知识背景、通常情况下的工作模式、处理教学设计的专家策略等进行技术化处理,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有助于普通教师直接应用的教学专家技术。
从教育技术涵义的变化看,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教育与技术关系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反映的都是教育与技术以何种方式生成,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质量改进的问题。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精品课程申报参考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目前课程组的教学队伍为基础,为完善课程教学实验实习体系;进一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突出授课特色;根据“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理念,课程组负责人丁桂兰教授明确提出了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中心,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系统模式。
培育“三创型”人才的实质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模式,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个性,丰富讲课内容,运用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发言和课外作业的成绩比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2、培养建设教师队伍创建一门优质课程,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学全过程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
课程组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近几年来,课程组的教师获得了业界著名企业(如阿里巴巴,金蝶,用友)和教育部培训的机会。
2006年8月参加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一期网络人才培训研究与师资培训会,网络营销人才培养培训,获得“网络营销师资证书”2008年5月,本课程组成员杜晖、杨明梅两位老师参加了武科大中南分校举行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资培训”,获得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培训认证讲师资格证书。
2008年6月,本课程组杜晖老师参加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湖北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高级研修班”。
2008年7月-8月,本课程组杜晖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首期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课程与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2009年5月参加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资认证培训,获得“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资证书(2009年)”2009年7月参加阿里巴巴阿里学院,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资培训,获得“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合格证书”2010年8月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的“职业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模拟企业》教学实施参与式研讨会”.3、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教材是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作业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一般来说,任何信息都可以采用基本的二进制单位比特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2.信息技术的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层次,即: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和基础技术层次;3._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飞跃;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现代教育逐渐呈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等明显的特征;5.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主要形式包括_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测验等;6.一个基本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构成;7.信息技术泛指各种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8.在信息技术的构成体系中,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9.无线电技术出现于19世纪末期;10.网卡又称网络适配器_或网络接口卡,是将不同计算机进行互联的基本设备;11.所有虚拟现实系统都有五个关键成分,即虚拟世界;、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12.协同式专家系统又称_协同式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若干领域的多个专家系统共同解决当前的问题;13.计算机每执行一条指令都是按照取指令、分析指令和_执行指令三个阶段进行的;14.常用的有线通信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和_光纤_三大类;15.IP电话是指在IP网上基于TCP/IP协议实时传送语音信息的新型电话业务,通常称之为数字电话;16.多媒体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基本特征;17.桌面虚拟现实系统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综合立体图形、自然交互以营造与客观世界高度类似的虚拟环境的应用系统;18.Microsoft Office的联机协作功能允许用户发送文档、分析数据和联机协作。
19.信息不会因传播或使用减少或消息,这就构成了信息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即信息的共享性,它使人类共同享有和使用信息成为可能;20.人类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感觉器官、传导神经、思维器官_和效应器官四部分;21.电视技术出现于20世纪_40年代;二判断题1.所有信息都可以从一种信息形态转换为其他信息形态。
2015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44
“云课堂”促使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重庆市北碚区兼善中学蔡家校区
宋万兵
45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高中生物综合时间活动课的探究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张友碧
46
中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杨金华
47
中学道德感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
余晓游
48
庞 静
2
研训一体促进区域高中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潘晓峰
3
区域性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重庆市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代全
4
“新活亮实”四诀校本师培模式实践研究
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校
张祖安
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汉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重庆市复旦中学校
田小禄
6
构建“121”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科特色课堂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王小鸥
27
“互联网+课堂”推进高中课改策略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钟苇迪
28
中学语文言语3i教学内容重构与综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王海洋
29
农村高中国家课程系统化整合研究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校
韦永华
30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潼南中学为例
重庆市潼南中学校
郑世海
7
区域推进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
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
罗志惠
8
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环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
其中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这部分“课时”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肩负起校本课程科学实施的研究与推动的重要责任。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推动1、对校本课程实施者进行研究与推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往往就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过程。
教师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而且有部分权利决定“教什么”。
因此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重要性的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能力、课程实施执行的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情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能。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培训、课例观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让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理解并掌握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是进行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工程。
2、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教材进行研究和推动开发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是推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物质资源保障。
要在不遗余力地鼓励教师们大胆开发适于自己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可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的同时,依据教师们开发出的课程内容统筹管理进而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
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校本课程实施教材学校通过用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来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整体力量,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国家课程的实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血有肉,并把本来属于学生的那部分权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及学习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
(2)开发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教材校本课程实施容易出现随意性课堂和无意义课堂,因此校本课程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学校一方面要通过任务驱动的让教师们进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要通过整合、协调充分把所开发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关于校本课程有效的实施与开展(一)探索课程目标的统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需要性依据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学科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主要区别是学科课程标准是相应学段的最低学业水平要求,加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不同的生源,笔者认为不同的课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适合本校实际的系列化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类别A1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学科分类高级中学学科课题名称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负责人颜秉鑫负责人所在单位微山县第一中学填表日期二00六年十二月《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程名称:《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二、课题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学科教育理念对高中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新课程要求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行为的转变,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以实现新课标理念的教育教学要求。
通过研究和实验,教师发表有价值的论文和实验报告,寻求一条简约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为探求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积累理论基础。
从实践价值看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观念。
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课题组负责人颜秉鑫,校教务主任,主管学校教学工作,是我省高级教师,大学学历,长期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是我县学科中心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学会会员,市级先进个人。
其他参与者均是学校中青年一线教师,年富力强具有创新和钻研精神,多数为各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教科改经验。
大部分参与者获得过市县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称号,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公开发表教育论文、参与或与他人合著论著。
各位参与者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部分教师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
因此,从课题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年龄结构到教科研能力,我们课题组都有较大的合理性、优越性,能够胜任所申报课题的研究。
三、指导思想:在新课改全面推选的形势下,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亟需变革,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我们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为理念,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以《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确保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的契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与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及其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源于对旧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和改进。
过去的课程体系在面对变革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课程改革的力度,并正式推出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旧有教学内容的淘汰与更新,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科整合,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的局限性。
同时,新课程标准专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教学改革策略的重要性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和关键。
它不仅需要着眼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进,更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策略是项目制学习。
项目制学习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项目,引导他们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策略是跨学科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将知识进行分科教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应用。
而跨学科教学具有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一个问题,并从多维度进行思考。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三、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策略的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教学改革策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教学改革策略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迎接挑战。
而跨学科教学则在知识整合和思维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项目驱动的食品工程类课程群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
基于项目驱动的食品工程类课程群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作者:倪娜王翠芳斯琴其木格丹妮李华王华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08期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如何积极打造“金课”、提升课程质量,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综合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工科背景下本科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食品工程类课程群以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突破点。
食品工程类课程群包括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CAD、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环境工程、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学生学习难度大等特点,同时也是实现新工科教育任务的难点及关键环节。
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对基于项目驱动的食品工程类课程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食品工程类课程群教学存在的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工程类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各课程内容又密切相关的特点,除了工程知识的要求外,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目前工程类课程群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现有工程训练套路化严重,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以“学”为主的本科工程教育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对学生好奇心及想象力的激发不够,工程训练内容格式化、套路化严重,缺乏创新训练,导致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主体意识,习惯于被动、机械式地回答、解决现有问题,缺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2.学生的工科知识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mba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最新84个)
mba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最新84个)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一: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制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过程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的视角3、学校改革的机制与模式:组织行为学的观点4、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5、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一个组织行为学议题及其解释6、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8、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9、“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10、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途径和方法11、公共组织行为学1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13、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14、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15、组织行为学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制与应用16、组织行为学中的信任违背和修复研究17、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18、基于著者同引分析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知识地图绘制19、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20、试论领导者的文化背景与领导方式的关系21、关于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22、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探讨23、谈激励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4、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家族企业为例25、领导理论与领导能力的提高26、试论个性与成就27、个性理论与人才选用28、某组织管理干部需要结构的调查29、需要层次论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30、谈某单位的现行奖励制度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二:31、试述双因素理论与调动积极性32、挫折理论与运用33、激励理论的运用34、试论内激励的地位与作用35、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36、对当前信访工作思维方式的几点看法37、谈领导者的影响力38、运用系统原理开展工作的初探39、试述领导的知人善任40、领导与决策41、思想库在领导决策中的地位42、浅谈领导者的工作效率43、关于提高干部素质问题初探44、领导行为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45、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46、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47、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48、我国运动队教练员领导模式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及探讨49、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0、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51、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52、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3、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54、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55、医院组织行为学56、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57、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建立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激励机制58、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59、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应用60、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组织行为学分析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三:61、高校教学团队工作模式的组织行为学分析62、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63、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初探64、问题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65、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66、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67、优势分析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68、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69、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70、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71、MBA组织行为学的教书育人启示72、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73、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74、教育组织行为学75、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76、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77、西方组织行为学78、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79、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80、国外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述评——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81、自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82、幸福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理念83、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充分激发员工活力84、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根据中南大学专家系统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课程发展现状基础上,从课程定位和建设目标、教材设计、教学要求与知识框架方面阐述课程建设情况,并总结了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教学互动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最后,结合CLIPS语言介绍了实验教学内容,并利用具体实例分析了实验目的、教学特色与效果。
关键词:专家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教学;CLIPS“专家系统”课程是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特色课程之一,该专业是由北京大学在2004年率先自主建立的[1]。
此后,国内很多大学也都陆续基于各自的特色建设开设了该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
基于一个新兴本科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特色课程,应该如何建设,实施教学与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各类学校都在摸索中。
中南大学的“专家系统”课程是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之一,它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以双语建设为教学基本手段,以精品意识为指导[2],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发掘学生兴趣潜能,非常具有专业特色。
1课程建设情况专家系统使用人类专家推理的计算机模型处理现实世界中需要专家做出解释的复杂问题,并得出与专家相同的结论[3]。
其最大特点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信息,还能说明处理的方式和理由[4]。
我们结合专家系统课程特色与学习认知过程特点,采取认知教学作为专家系统教学的理论基础[5-6],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教研经验,融合双语教学方式,初步提出课程定位和建设目标,给出了教学基本要求。
1.1课程定位与建设目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最好已经选修过离散数学、人工智能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本课程32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实验课6学时。
此外,“专家系统”还可作为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的选修课程。
可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求解传统方法难解问题,也为学生们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知识提供良好的窗口。
专家系统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专家系统技术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智能科学方法;并灵活设计和构建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方法基础。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继承已有的科学进步成果、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科学创新精神。
1.2课程教材设计本校专家系统课程选用了蔡自兴编写的《高级专家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3]一书,该教材包括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诸多内容,知识点介绍全面详尽,同时列举了诸多实例,便于课堂分析与课后理解。
根据双语教学的要求,外文参考教材[7]选用了Expert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ogramming (Third Edition)一书,该书对CLIPS语言分析透彻,有大量的课后习题与资料,适合学生作为主要参考书目进行课后学习。
实验教材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实验教程》一书,主要利用了同时,根据双语教学的要求,外文参考教材选用了China Machine Press出版的Expert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ogramming (Third Edition)一书,该书对CLIPS语言分析透彻,有大量的课后习题与资料,有利于学生作为主要参考书目进行课后学习。
我校实验教材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实验教程》一书。
主要利用了该书后半部分内容。
目前,国内基于CLIPS的“专家系统”实验教学教材在国内几乎没有容,专家系统课程实验及其教材建设还需进一步改革与探索。
1.3教学要求与知识框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家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表示方法、搜索推理技术的相关内容,熟悉和了解常见的专家系统解释机制、开发工具和评估方法,学会基于规则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和基于Web专家系统的结构建立和应用,掌握专家系统的常用编程语言——CLIPS,了解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课题。
经过对专家系统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6个模块,如表1所示。
经过对专家系统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6个模块,如表1所示。
模块一专家系统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类型、结构和特点以及构建步骤;。
模块二熟悉专家系统时可能采用的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搜索推理技术,结合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和计算智能的一些方法;。
模块三了解专家系统的解释机制、开发工具和评估方法;。
模块四熟悉基于规则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和基于Web专家系统的结构、推理技术、设计方法及应用示例;。
模块五掌握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编程语言——CLIPS,了解其他LISP,PROLOG和关系数据操作语言等;。
模块六展望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课题,并了解新型专家系统的特征与示例。
从教学要求角度出发,模块一、模块三和模块六的教学要求相对一般,但却是学生涉及专家系统技术的必备知识模块。
相对而言,模块五是基本教学条件要求中最高的一个模块,因为模块二与模块四的深刻理解与系统设计需通过模块五而实现的。
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角度出发,模块二是重点部分之一,但因有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相对而言,教学实施过程中较为顺畅。
模块四与模块五是专家系统课程重点阐述部分,其中模块五也是难点部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推理性的编程语言,所以需要一定的入门时间和练习次数。
2专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施2.1基于多媒体的专家系统课程教学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先进教育技术为手段,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
人类的感官功能中视觉与听觉器官起到了94%作用[78],而视听觉的协同作业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
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集声、文、图、色于一体的教学手段之一,其实施。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实施内容就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难点就是在不增加学生信息加工系统中工作记忆负荷的前提下,用促进生成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包括教材、课件、讲义、课堂讲解、课后习题等。
结合专家系统课程教学情况,教学设计分为以下3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
1) 把握好课堂教学知识量。
专家系统课程相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六期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新颖的一门非常新颖的课程,学生们相对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但这里还需仍然需要对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个简单的估计。
教师需考虑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并对学生的长期记忆有个估计,把握学习材料内在负荷。
学习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精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专家系统”课堂教授部分以原理性与推理性知识为主,应增加实践技术实例,这样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进行学习,。
多媒体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段。
将制作好的实例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不但让课程氛围活跃,还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但没有增加课堂的知识负荷,还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对比学习。
2) 多元化课件制作呈现形式。
专家系统是一门推理性知识要求很强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掌握一门有利的开发工具方能使学生做到灵活应用。
经过教学实践与课后调查发现,学生们对知识表述与相关画面共同呈现的形式比单一媒体呈现形式学习效果好,知识和画面也必须是关联的,呈现位置和各部分的比例也需考虑充分。
为此,课件制作是一个“改无止境”的工程,因为每一届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且专家系统课程知识点的不断更新,每一年都要对课件进行大量的补充与改进。
3) 基于认知教学的课堂讲解过程。
认知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
课堂讲解是面对面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多媒体中联系言语与画面的桥梁,是减少学生工作记忆负荷的有效手段。
专家系统课程知识可分为表示性知识与推理技术性知识,根据相关认知心理学理论,可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5]。
其中在教育心理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
其实就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教育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简介推测的知识称为程序性知识,而现代认知心理学为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及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所以可将陈述性知识采用“专家系统”中的语义网络形式为基础地表征,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可用“专家系统”中的产生式系统,以“ifthen”形式表示条件这一关系。
众多形式的产生式规则相互联系就组成了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基于认知理论的“专家系统”知识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应选定系统设计内容,掌握开发系统时所需的知识与工具,;其次分析问题,并根据系统的具体特征转化知识。
而后;接着对问题模型进行求解,建立和构造知识库,;最后,利用实现工具编写代码,系统联调。
2.2专家系统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专家系统课程是信息学科新兴发展的一门课程,有许多关键性进展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的资料均源于英文文献,因而提高学生双语水平是一种大势所需,。
同时,双语教学提高了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强教学互动,以问题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辩论形式教学,学生通过查阅主题文献进行针对性的演讲或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述,并进行补充。
这种形式可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使得任课老师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
也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得课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特别是教师的其外语水平及其口语表达能力,,。
促进了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专家系统的双语教材已在1.2中介绍,但实验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工作现仍处于空缺,这也是双语教学的需完善的内容工作之一。
由于双语教学增加了授课难道难度,进而影响了授课的进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对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注解,帮助于学生理解。
在贯彻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定适当英文参考短文或参考书,开发双语课件外,还应使学生接触国内外文献资料,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强化双语的意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课程学习的归属感。
2.3改革“专家系统”课程实时交互活动专家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之一,课堂留下的作业大多需要计算机编程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能较好的地完成。
根据此特点,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与批审方法可节约反馈时间,同时可实现“低碳无纸化”办公。
利用网络进行作业上交,教师批阅后通过网络及时返回给学生,不但能提高老师的办公效率,也使学生得到快速与准确的反馈。
针对多校区的现状,我们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了多种交互式策略,通过Email和群讨论组等方式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传递参考资料,交流课外成果,实现只要老师在实验室,学生在任何有网络终端PC机处,就能进行了实时交流或批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