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点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书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李 洁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黑人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在语音、形态、句法等方面区别于标准英语。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奴吉姆的语言带有黑人英语的显著特点,人物形象得以真实、丰满。
本文旨在从语音、语法等方面分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语言特征,分析其对整部文学作品的贡献。
关键词:黑人英语;语言特征;语音;语法人物的语言,尤其是人物对话、独白,是架起读者与作品间的桥梁。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小说中的语言极其丰富,尤其是黑奴吉姆,他的语言表达带有许多黑人英语的特点,塑造出一个正直、诚恳、勇敢反抗蓄奴制的黑奴形象。
一、语音方面的特征(一)语音代替1.[і]代替[e]。
黑奴吉姆往往把重读闭音节中的[e]读作[і],如:git→get; yit→yet; forgit→forget2.[f]代替[ө]。
吉姆倾向于用唇齿音[f]来替代”th”所发的[ө],例如:Dog my cats ef I didn’ hear sumf’n.He’d let me shove his head in my mouf.3. [d]代替[ð]。
黑人英语一个重要的语音特点就在于“th”所发的[ð]一般都由[d]来代替,吉姆的语言亦是如此。
den → then, dey → they, widout → without4. [n]代替[ŋ]。
在-ing形式中,[ŋ]被[n]取代很是常见。
Mind I tell you, it’s a-comin’.5. [i]代替[ʌ]。
吉姆的语音体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常用[i]来取代[ʌ]。
Why, Mars Tom, I doan’ want no sich glory.You’s back ag’in.(二)省略语音1.词末辅音连缀的最后一个字母常被省读,这在黑人英语中是非常普遍的。
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 e1 o o l n’ e ee f t a n e rJm. W l .y u w u d t a b n h r d t a b n f i ih o
近 1语 ; : 更希望反映 出黑 人语言 不 同于标准语 言 的地方 , 3 用 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 原字 , 让读 者知 道其 发音不 准确 , 这在
克贝利 ・ 费恩历险记 》 通过 白人小孩哈克帮助黑奴吉姆逃 亡 的故事 , 反映 了人们追求 自由, 反对腐朽 的黑 奴制度的主题 。 小说 中美 国黑人英语 的运用 , 仅成功 刻画 了人物形 象 , 不 还
有效地起到情境还原和情感激发的作用 , 对作 品的成 功有着 不小的影响 。 黑人英 语在美 国的语言 系统 和社 会系统 中有着特 殊的
do” or等词 的发音 中, 黑人 一般 不发其 中的… ’ ; 国黑人 r音 美
习惯于把 “n ” ig 说成 “n , i” 如把“ on ” gig 省成 “ o ” “ e i ” gi , gtn n tg
说成 “ ei” gtn 等等。 t
在语法上 , 黑人英语 也有一 些独特 之处 , 一般 现在 时 的 “tS 句型代 替“ hr i” I …” ’ T ee s 句型 , ’ as h f ron/ I S c s tia en . t al s t T e l st sae on 多重 否定 的活跃 运用 , w n t hr i ac i f r ; es a h t s n 1 o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体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
摘要:文体学的语言学派认为:文体即变异。
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Skopostheorie)为理论框架,对世界名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中译本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异,在文体的传译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的结论是:在文体翻译方面应打破固有的对等观念,代之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允许和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
关键词:变异;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等值;合适翻译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杰出作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小说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大胆运用了大量美国下层人民的日常用语、俚语、方言土话,包括黑人英语。
作为现实主义的先驱者,马克·吐温这一开创性文风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美国文学的创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称赞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小说⋯这是我所拥有的最棒的书”[1] 。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E.T.Eliot)则评论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一代文风,乃英语的一项新的发现”[2]。
说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体的定义。
事实上,文体的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阐发:它既可指一个时代所流行的风格,比如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也可以指一个作家的独特风格,譬如“莎士比亚风格”。
利奇(G. Leech)和索特(M. Short)在其合著的《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导》(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1969)一书中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文体定义为“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 from norm),并列出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八种变异类型[3]。
语言变异与社会地位差异——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语言变异
E I F R TON N O MA I
20 06年 第 l 期 l
语言变异与社会地位差异
浅谈 马克吐温《 克贝利 ・ 哈 费恩历险记》 中的语 言 变异
贾 秀峰 ( 州科技 学 院外语 系 江苏 苏
通 常 把 这 种 特 别 的语 言形 式 称 为非 规 范语 或 规 范 语 的变 异 。
一
4 … .ba d i w ud tad n to s. . lme f1 o ln’ o ei rbut
五 、 时 用 h i’、 i t 示 否 定 : 有 an tan’裹
关键词 : 言变异; 恩; 语 费 吉姆 i 位 差 异 地 所 谓 变 异 , 不 符 合 语 言 的 常规 。我 们 知 道 , 于人 们 所 处 的 社 就是 由
3Irc o o l n’ to i . e k nIc d taso d t… u
会地位 、 地理区域、 所受教育 的程度乃 至种族不 同 。 语言明显受到影 其 响。受过一定文化教育 的人所 用的语言 固然 比较规 范 , 而没受过教育 的、 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常使用 不同于规范语 的特别 的语 言形式 , 我们
2I o o thth o t n t t .y u’ o n t n n te, ,fy u d n’ i no o e o h O r b u d o o a o r c e h 般说来, 变异是手段, 突出是 目的.突出” “ 一词 的意义 用绘画来 解释比较清楚, 一幅画中总有 一个人 或物体 处于前景或突出 的位置。 其 an’ o ? l ty u 六、 汇的误用。 半是因为两个词读青相近而造成的 。 词 大 主耍 是 下 他 的人 或物 构 成 背 景 , 同 样 的 道 理 运用 于 文 学 语 言 , 可 以说 正 常 的 把 则 语言好象是背景. 变异的语 言现象便 好象是 突出的部分. 读者在看到某 面 几 个 : 种 不 寻 常 的语 言 现 象 时 , 被 它 吸 引 , 予 它 较 多 的 注 意 , 至 进 而 揣 总 给 甚 1用 l 代 替 l v , i t e e的过 去 式 l t a e: f 摩 和 玩 味它 的涵 义 . 就 表 示 变异 有 了 突 出 的效 果 了 。 这 An o w e o ln’ tn tn n e ,Il u. ds h n Ic ud tsa d i ol g r i o t o t 语 言变异 的形式可以说是文学 写作上 的一大创举 。自十九世纪 以 2用 st . e 代替 8 的过去式 st i t a: 来, 在文学作 品开始大量 出砚 , 家往 往通过语言变 异及变异 的不 同 作 Th nIs td wn a d c e … e o n r d o i 程度 , 刻画人物性格 、 来 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 , 以便使作品能进一步显 3用 lv代 替 l . a i e … a d tl met a o n a dsa n od olyd w n tywh r 1wa . e e s 示社会意义 、 品中的人物更形象 、 使作 生动 、 更富有真实感 。读过美 国 作家马克- 吐温 的代表作《 哈克贝利 ・ 费恩历 险记》 英文版 ) 一定会 ( 的, 4用 c sig代替 c rig . us n u n s 觉得作者很成功地运 用了语言变异和语 言变异 的不 同程度来表现 费 A d ea us g n h et i w ha i m g t( 8 u ig n cs n dt ae n “ l s i 。 8 m n) h i a r n g lh h w e 恩 (i ) 吉姆 ( m) Fn 和 n J 两个人 物不 同 的社 会地 位 以及其 它方 面的差 i 5 g nr 代替 g nr : . ee 用 l ee l a
马克吐温的语言特点
马克吐温的语言特点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的语言特点是他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风格,这种风格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首先,马克吐温善于使用幽默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现实。
他通过夸张和讽刺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使读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既能感受到快乐,又能从中获得启示。
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生活中种种趣事,来展现南方小镇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其次,马克吐温对话语言生动、自然、流畅。
他善于运用方言和俚语来塑造角色形象,并在对话中展示出人物性格和思想。
例如,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巧妙地运用了南方黑人的方言和俚语,来描绘黑人奴隶的生活和命运。
此外,马克吐温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通过讲述汤姆与贝克伍德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青春期少年的情感世界。
最后,马克吐温作品中还有一种特别的语言技巧——使用象征手法。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动物等进行象征性描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看法。
例如,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通过描述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来反映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
总之,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幽默、讽刺、对话生动流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象征手法。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背景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小说,由马克·吐温创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哈克的少年和一个逃奴吉姆一同展开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南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表现了对奴隶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的向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的内心深处。
小说中丰富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翻译版本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各国都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文译本的出版更是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这部优秀作品,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通过翻译这部作品,读者不仅仅可以享受到故事的魅力,更能够感受到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中文译本的问世,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学的机会,让他们更加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
【字数:254】1.2 中译本的意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哈克贝利·费恩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的冒险与成长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而中译本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译本将这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
中译本的出版也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学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译本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文学传播的一种形式,更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和研究中译本,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尊重。
中译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文学作品,更在于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浅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面地体现 了马克 ・ 吐温 的艺术特色 。《 哈克贝利 ・ 费恩历险记》 成 功地运用 了一种 富于 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 形 式, 充满 了幽默 、 乐 观的格调 , 把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糅合在一起 , 翔实真切 , 具体可感。 关键词 : 哈克 贝里 ・ 费恩 ; 口语化 ; 幽默讽刺 ; 浪漫主义
中图 分 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3 3 3 4 ( 2 0 1 3 ) 0 3— 0 0 9 4—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9—1 2
作者简介 : 云得煜 , 男, 河南封丘人 , 新乡学院副教授。
语 作 为 主要 描 述 语 言 , 取 得 了一 针 见 血 、 入 木 三 分 的 艺 术 效 果 。他用 口语式语言表达对传 统语法 的反叛 , 这也反 映了他
( 一) 马克 ・ 吐温如何看待幽默
马克 ・ 吐温的《 哈克贝利 ・ 费恩历 险记 》 通过 一个 儿童 的冒险故事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了讽刺性模仿 , 将浪
幽默
t h i n g s ” ( 用动词的单 数形式 代表 复数形 式 ) , “ I n e v e r s e e n ”
( 现在完成 时缺少助 动词 ) 。就句 子结构 看 , 大部分 句子 是 简单句和并列句 , 且 以短句居多 。有的句子明显采用 口语 化 的顺序 , 例如 “ a n d h e t o l d t h e t r u t h , ma i n l y ” , “ T o m’ S A u n t P o l l y ,s h e i s ” 等。此 外 , 句 子结 构不 完 整 , 例如 “ w i t h s o me s t r e t c h e r s , I s a i d b e f o r e ” 。马 克 ・吐温有 目的地选择 日常 口
英语文学中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英语文学中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英语文学中的俚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通常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次文化群体使用,用于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介绍英语文学中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英语文学中的俚语具有文化特征。
不同社会群体或文化群体有不同的俚语,反映了他们的独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中常用的俚语“cool”表示酷、时髦,体现了黑人文化的自豪感和艺术气息。
而英国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常用的俚语“muggle”表示普通人,体现了英国文化对于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比和冲突。
英语文学中的俚语具有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俚语流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俚语“hip”表示时尚、潮流,体现了当时年轻人对于反传统、追求自由的态度。
而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文学中,以网络俚语为代表的新兴俚语不断涌现,反映了数字化时代对于语言的创新和变革。
英语文学中的俚语具有社会群体特征。
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俚语使用习惯,反映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美国年轻人常用的俚语“gig”表示演出,由此可见他们对于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而英国贵族社会中常用的俚语“posh”表示高雅、时髦,体现了他们对于品味和优越感的追求。
英语文学中的俚语具有文学表达特征。
作家在运用俚语时,善于利用其鲜活生动的形象和多样表达的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运用当地南方美国人的俚语,塑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立人格的主人公形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中黑人英语的翻译对比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中黑人英语的翻译对比赏析作者:谈清妍陈薄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谈清姸,陈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摘要:黑人英语作为黑人文化的源泉在美国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它作为一种成熟的英语变体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
如何使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既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又不晦涩难懂,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对比分析黑奴杰姆的语言,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提出建设性建议,即要实现原作者的意图,译文应具有一定的标记性。
关键词:黑人英语;翻译;语言特征;标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76-0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的珍品。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
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全部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这本书。
”①该小说使用大量生动地道的口语和方言描绘了当时真实的美国,塑造出了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黑人英语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幽默感及讽刺力量,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目前国内针对美国黑人英语翻译的研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黑人英语翻译的困境黑人英语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
关于它的起源目前有三种假设:1.黑人英语产生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奴隶买卖。
2.黑人英语是黑奴们根据白人所使用的英语变体而形成的。
3.黑人英语起源于西非的语言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与讽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3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4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5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6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8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1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12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13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14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15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16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17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20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212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23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24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25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26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2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28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29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30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31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3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33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3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35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36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37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40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41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42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43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44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45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46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47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48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49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50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5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52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53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54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55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56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57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58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59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60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61 初中英语提问策略教学研究62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63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64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65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66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67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68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69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70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Runner7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2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73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74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75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76 从语言负迁移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的误译现象77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7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79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80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8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82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83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84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6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8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8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89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90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91 网络语料库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作用初探92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4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95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96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97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98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99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100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101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and Lovers102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03 中西饮食文化和典型传统中国菜名翻译之间的差异104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0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06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107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08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09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论)110 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看电影《暮光之城》的字幕翻译111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12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13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14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15 爱神简论116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117 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118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119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20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2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122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123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24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125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6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127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128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2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130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31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132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33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134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35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36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137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38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139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140 翻译腔成因浅探141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14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43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14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45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4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7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48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149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150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5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152 从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构建的角度来解读梭罗与《瓦尔登湖》的思想15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54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155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156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57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58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59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160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6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162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6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164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165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策略166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9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170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171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72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17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74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17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6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177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178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17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0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181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82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183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184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85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86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187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88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189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19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191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192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193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194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95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96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97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198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9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200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 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呈现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逐一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情节、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情节梗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河畔。
主人公哈克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小男孩,生活在一个底层社会的家庭中。
哈克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对他漠不关心。
他的母亲已经去世。
哈克生活在贫困和不幸中,但他却渴望自由和冒险。
在一次冒险中,哈克结识了吉姆,一个逃亡的黑奴。
吉姆逃离主人的奴隶庄园,试图寻找自由。
哈克和吉姆在河上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一起面对了种种险阻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开始反思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他质疑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并开始怀疑他曾受到过的教育。
最终,哈克和吉姆成功逃亡,并找到了自由。
哈克意识到,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和不公正的社会中,但他们慢慢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3. 主题分析3.1 反思社会不公与偏见通过哈克的冒险旅程,作者马克·吐温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十九世纪南方社会的不公和偏见。
小说中的黑奴吉姆虽然是一个善良和无辜的人,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却被视为摆脱不了的奴隶身份。
通过描写哈克和吉姆的关系,作者呼吁读者深思种族歧视和社会等级制度所带来的不公正。
3.2 自由与成长自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克贝利费恩渴望自由,他无视社会规则和道德束缚,追求自己的冒险和快乐。
通过与吉姆一起逃亡的经历,他逐渐认识到自由的真正含义。
这个经历使他成熟起来,明白了真正的自由是指不仅对自己的束缚,也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4. 作者的写作手法4.1 幽默和讽刺马克·吐温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写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使得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他以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情节描写,将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通过小说情节贯穿起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yuwenjianshe001@8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吕婷婷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幽默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形式多样的幽默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和最迷人之处,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深厚的艺术功底。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探讨了作品中不同种类的幽默形成机制,旨在对作品的幽默研究做出新的尝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其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 语言特色引言作为语言艺术,幽默效果的产生离不开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更离不开语言在语境中使用的情况;语用学研究的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特定的话语时,所产生的交际功能以及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语言的规律。
因此,幽默与语用学密不可分,利用语用学来研究不同语境中的幽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幽默的形成机制,从而达到欣赏幽默艺术价值的目的。
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必须遵循一系列准则,才能互相配合默契,使会话顺利进行,如在交际中一方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
[1]而这种不一致,正是形成幽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往往会导致幽默的产生。
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特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之为现代美国文学的来源。
形式多样的幽默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和最迷人之处,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原汁原味的儿童幽默语言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围绕着密西西比河这条主线,以孩子为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哈克与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吉姆为了追求自由生活共同经历的种种奇遇。
穿插的对话式的叙事方式展示儿童语言的简单化、直接化、情绪化和无逻辑化,从而凸显了儿童语言的纯真与幽默。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13岁的少年哈克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黑奴吉姆一起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
通过哈克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探讨了人性、自由、道德等深刻主题,展现了吐温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中译本将这部经典的作品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使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吐温的魅力和作品的价值。
通过中译本,中国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体验。
中译本的问世,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促进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译本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不断散发着光芒。
1.2 介绍中译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中译本在中国读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作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一,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译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南方风土人情的窗户。
中译本不仅在传达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准确,还在翻译风格上有所创新。
翻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将原作中的幽默和讽刺完美地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中译本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体会到翻译者对语言表达的细腻处理和精准把握。
中译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国南方社会的窗户,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故事。
通过中译本,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中译本的出现不仅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还丰富了他们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意义。
黑人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译本比较
“ 白又亮” “ 、黑似碳 ” 读起来 有点文邹邹 的, “ 而 白色的” 黑色的” “ 就 比较简单 , 更符合吉姆 的现实水平 , 并且 “ 转悠 ” 比“ ” 也 绕 更合适些 。
2 W h t d s rma i ’ p d a - r … De e k n gts mf e tr . a ’ eu ee k n u e c mp f e i n w i i u n b te d n s r wb i s e t a r . e
掉。
另外除了 b 动词 的错误使用 , 动词也 有误 用 , , e 其他 如
1Mab b t r o l ) yeI et te1 en t . 最好还是不告诉你 的好 , 2D nto e hs )o ’yuseI a ? 你不是看见我有毛么?
、
会发音 的一个倾 向。在《 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 , 中 吉姆 的英语 是这样 的 ,0即 po,o即 f ry yu , s即 fs,f r p o rf o ,o即 o rl t i tat 就成 了 al他把 r u u r e f, 因 都省掉 了。但 是, 有材料显示黑人 英语 不但将元音后 的,/ r 省略了, 慢慢 将两个元音之 间的,/ r也一概省 略。 ( // 的省略 二1 l音 许 多讲黑 人英 语 的人也 常省略 掉词 中 间或 词尾 的/ 当助动词 , l / wl采用缩 略形成 ‘ i l u时, 在黑人 英语 中它常被发成 一个模糊 的/ h 音, a/ 例如, 吉姆 将 w i 说成 w a ,ny hl e hh o l说成 o ’wl也读 成了 w 。Ih =I1 nY i , l i a( ') l
科 技信 息
黑人英 语晌特 点及翻译方法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哈克贝利·费恩的男孩和逃逸的奴隶吉姆一起展开的冒险故事,通过他们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由于故事中涉及到奴隶制度、种族歧视等敏感议题,该小说一直备受争议。
正是这种大胆的题材选择和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使得该作品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学经典。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翻译版本中,不同的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
每一个译本都承载着译者的理解和立场,因此对比各个译本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接下来我们将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探讨它们在语言风格、文化差异、流畅度、准确度以及读者反馈等方面的表现。
1.2 译本版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国内有多个不同的译本版本。
这些译本版本在翻译风格、文化表达、流畅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对比分析这些译本版本的优劣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不同译本版本的比较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翻译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选择更合适的译本阅读。
在本文中,将探讨不同译本版本的特点,比较它们在语言风格、文化差异、流畅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读者对译本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对译本版本的细致比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阅读选择,从而更好地体验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2. 正文2.1 语言风格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是评价一部翻译作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不同译本中,语言风格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感受。
这里我们将对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对照原著文本,观察不同译本中对于作者马克·吐温独特文风的把握程度。
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口语化风格再现
盎然 , 在领会小说深刻 主题 的同时却不觉沉闷。 在文学作 品翻译 中, 对原著 的风格再 现是至关重 要的一 环 。本文选取《 哈克 贝利 ・ 费恩历险记》 第十六章 , 以成 时和
值 得注意的是 , 语气词“ 啦” 是 两个语气 词 “ 了” 和“ 啊” 连用
而形成 的合 音变 体 , 比“ 了” 的 口语化表现力更强 。例如 :
He s ud t h e’ d b e mi g h t y s u r e t o s e e i t ,b e c a u s e h e ’ d b e a f r e e ma n t h e mi n u t e h e s e e n i t ,b u t i f h e mi s s e d i t h e’ d b e i n a s l a v e c o u n t  ̄ a g a i n a n d n o mo r e s h o w f 0 r ̄ e e d o m.
除语气词“ 了” 以外 , 在张译本 中使用量高的五个语 气词
( 啊、 吧、 呢、 么、 呀) , 其 数量优 势并 不明 显 , 最多没 有 超过 6
次 。在 张万 里译本 中, 语气词“ 了” 的使用量 比成时 多 2 9次 , “ 啦” 的使用 量 比成 时少 2 4次 , 二者 相差 的数 量基 本持 平 。
从表 1可 以看 出, 张万里译本 中八个代表性语 气词的使
用总量高于成时 。
表 2 单个语气词在两译本 中出现次数及频率对 比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美国方言特色解析
摘要:该文主要从构词、语音、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分析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方言特色,系统解读和分析文中虽晦涩难懂但确是小说灵魂所在的方言土语,揭示马克?吐温独具匠心的文字魅力和小说的现实主义风采。
关键词:《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方言;马克?吐温一、引言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美国的民间幽默与严肃文学统一起来,使小人物甚至粗俗之人变成了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是他让方言土语甚至俚语行话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这在深受宗主国英国“高雅”和“优美”文风影响的美国文坛如一缕新风,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时代。
文学评论家门肯(menken)称之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开山祖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也曾坦言:“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
[1]”马克?吐温在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运用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使用方言土语诠释本土生活的先河。
马克?吐温自识“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美国方言,如密苏里州黑人方言、西南部偏远地区方言、‘派克’郡方言以及四种方言变体[2]”(小说卷首语)。
这七种不同方言在同一小说中的使用以最丰富、有趣而忠实的笔触描摹了小说地域色彩和生活细节,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但由于其复杂性也给中国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
导致一部分读者转而解读英文原著中的情节、角色、主题和结构,不可不谓之为一大为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方言的不可译性,目前我国市面上流行的汉译本中,马克?吐温对方言土语的匠心独运已荡然无存[3]。
研究该小说语言的学者有责任从文学而非单纯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原著中马克?吐温对方言土语运用的艺术。
这个研究角度,如他在卷首语中所述“讨论语言特别是方言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应有的地位”,对研究现实主义小说,尤其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尤为重要,是小说的生命与灵魂所在。
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对方言的细致运用一方面通过语言刻画了角色的态度、歧视和偏见等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写作特点:需要准确而客观地描写角色的语言特点,通过口语特色塑造角色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
这种口语化语言的特征是:一、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动词时态随意转换;二、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甚至俚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大众的语言就是正确的语言,它并不一定要受传统语法规则的约束。
与这种语言观一致,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小说语言的口语化便成了一个总的趋势。
很多文学作品完全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语言便是如此。
请看下列一段引文:You don‘t know about me, without you have read a book by the name o 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ut that ain‘t no matter. That book was made by Mr Mark Twain, and he told the truth, mainly. There was things which he stretched, but mainly he told the truth. That is nothing. I never seen anybody but lied, one time or another, without it was Aunt Polly, or the widow, or maybe Mary. Aunt Polly—Tom‘s Aunt Polly, she is — and Mary,and the Widow Douglas, is all told about in that book—which is mostly a true book; with some stretchers, as I said before.[1]《哈克》语言的特征在以上引文中体现得较为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点作者:李晓云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点。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结论。
重点结合小说中的实例详细分析了黑奴杰姆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旨在对小说中这一特殊语言的正确和深入理解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黑人英语;语言特点一、引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
大量采用包括黑人英语在内的方言土语是小说的特色之一。
Dillard J. L.于1978年出版了Black English,引起了美国公众对美国黑人英语体系的关注。
在美国,不少语言学家专门研究黑人英语,核心放在黑人英语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征及其与主导英语的相互作用。
(蔡昌卓,2002)Gunnel Tottie 于2005年出版了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English,在第九章探讨了美国黑人英语。
国内的学者对于美国黑人英语的研究大多侧重研究它的语言特征和起源等。
侯维瑞于1988年出版了《英语语体》,介绍了美国黑人英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变异。
蔡昌卓于2002年出版了《美国英语史——美国英语融合与创新的历史研究》,在第六章探讨了早期美国黑人的语言融合。
纵观美国学者对于美国黑人英语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论题是美国黑人英语是否会变得更加类似标准英语或是否这两种变体会分叉,彼此变得更加不同。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点(一)语音特点在语音上,其显著特点是r的省略。
在美国,元音前r音的省略,是下层社会发音的一个倾向,并非黑人英语所特有。
(侯,1997)不仅词尾的r或辅音前的r省略,内部浊音化的r也是省略的,因此Carol 和Cal是同音词。
(Tottie,2005)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辅音连缀的简化或删除词末的闭止音。
(蔡,2002)词尾的辅音丛如test, desk, child 等经常读成tess, dess, chile。
第三个显著的特点是元音加ng的/€%`/变成了ang,如thing成了thang, sing 成了sang,ring 成了rang。
going to 的缩写形式变成了gon, 这里的to被完全省略,词末的鼻音被缩短,发成了一些类似gone的形式,如:He was gon tell his momma the thang. 第四个明显特征是标准语中的/€%a/和/?/在黑人方言中往往转发其他音,即词首的/€%a/转化为/t/或/d/,如think 发成/tink/,this 发为/tis/, the 发音为de;词尾的/?/转化为/f/,如mouth发成 /mauf/;词尾的th发成/v/。
有时,/l/被浊音化,如you’ll ≈ your, you [ju], I’ll ≈ I [a], I’ll do it ≈ I do it [a du it], He will be here ≈ He be here [hi bi hi]。
鼻音前的短[e]往往发音为[i],如pen 和pin发音相同。
单母音化会出现在浊辅音之前或词尾。
词的重读可以转变。
小说中有大量的例子,例如:(1)“Say, who is you? Whar is you? Dog my cats ef I didn’hear sumf’n. Well, I know what I’s gwyne to set down here and listen tell I hears it ag’in.” (Twain, 2003: 6)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二章,whar 相当于what,因为黑人英语辅音连缀的简化或删除词末的闭止音的特点。
ef 相当于 if,因为黑人英语鼻音前的短[e]往往发音为[i] 。
sumf’n 相当于something,因为词尾的/?/转化为/f/,以ing结尾的词中鼻音/€%`/往往发音为[n] 。
gwyne 相当于going, tell 相当于till, ag’in 相当于again,因为黑人英语中常出现单母音化。
(2)“What’s de use er makin’ up de camp-fire to cook strawbries en sich truck? But you got a gun, hain’t you? Den we kin git sumfn better den strawbries.” (Twain, 2003: 51)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八章,“De” 相当于“the”,因为浊音/?/往往发音为词首的闭止音。
“Sich” 相当于“such” ,因为二者的发音相似。
“Kin git” 相当于“can get” ,因为鼻音前的短[e]往往发音为[i]。
“Den” 相当于“then”,因为浊音/?/往往发音为词首的闭止音。
(二)词汇特点黑人英语的词汇特点没有语音和语法特点那样显著,但它给美国英语增添了许多源自非洲语言的词汇。
大量使用俚语以及词性转换使用是黑人英语显著的词汇特点。
使用俚语小说中黑人杰姆的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俚语。
例如:“Dog my cats ef I didn’ hear sumf’n.” (Twain, 2003: 6)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二章,“Dog my cats”是美国俚语,它不是“狗和我的猫”的意思,而是“见鬼”的意思。
词性转换小说中黑人英语词性转换使用是很频繁的。
例如:“En I reck’n de wives quarrels considable;” (Twain, 2003: 93)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十四章,“Considable” 相当于“considerable”,但它是形容词,不能放在动词之后,因为在标准英语中形容词不能放在动词之后,而应使用副词来修饰它。
因此,应该把副词“considerably” 放在动词quarrel之后来修饰它。
(三)语法特点黑人英语有如下语法特点,首先,省略句中的be动词。
其次,使用双重或多重否定表示否定。
再次,主语与谓语动词不一致和无第三人称单数标志。
最后,使用双重主语。
省略句中的be动词与标准英语语法不同,黑人英语的句中be动词是省略的。
小说中的例子如下:“What he gwyne to do?” (Twain, 2003: 96)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十四章,“gwyne” 相当于“going”,因为以ing结尾的词中鼻音/€%`/往往发音为[n]。
全句相当于标准英语“What is he going to do?”,省略了be动词is。
使用双重或多重否定表示否定在黑人英语中,双重或多重否定表示否定。
相反,标准英语中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小说中的例子如下:“Mighty few –an’ dey ain’t no use to a body.” (Twain, 2003: 56)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八章,相当于标准英语“Mighty few –and they don’t have use to a body.”。
“Ain’t” 相当于“don’t”。
句中“ain’t no”构成双重否定表示否定。
主语与谓语动词不一致和无第三人称单数标志在黑人英语中,主语与谓语动词是不一致的,并且无第三人称单数标志。
小说中的例子如下:“I reck’n I knows sense when I sees it;” (Twain, 2003: 95)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十四章,相当于标准英语“I reckon I know sense when I see it.”。
句中“sees” 和“knows”与主语“I”是不一致的。
使用双重主语在黑人英语中,使用双重主语是它的语法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例子如下:“So Balum he tuck en give de ten cents to de po’, en laid low to see what wuz gwyne to come of it.” (Twain, 2003: 57)这则例子选自小说的第八章,相当于“So Balum he tuck and give the ten cents to the poor, and laid lowly to see what was going to come of it.”。
句中有两个主语, “he”指代“Balum”。
而标准英语中句子只有一个主语。
三、结论综上所述,小说中黑奴杰姆的语言属于黑人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其特点。
其中,语音和语法特点c较词汇特点更加显著。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珍品。
大量采用包括黑人英语在内的方言土语是小说的特色之一。
全面了解黑人英语的特点,有助于正确和深入理解小说中这一特殊的语言。
参考文献:[1]Dillard J.L. Black English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78[2]Gennel Tottie.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English [M], first edition, Beijing, Pec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3]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 first edition, Qing Dao: Qing Dao Press, 2003[4]蔡昌卓. 美国英语史——美国英语融合与创新的历史研究[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侯维瑞.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作者简介:李晓云,硕士,湖北省黄石理工学院外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