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上《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科学一上《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测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我们用长度、重量、时间等来测量事物。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二、主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相同的物体”指的是什么。
它可以是我们的手、纸条、小棍子等各种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而“测量”则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数量,来得到它们的相对大小或多少。
三、实验与观察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苹果、一把尺子和一张纸条。
首先,我们将纸条标记为0,然后将苹果放在纸条的一端,用尺子测量苹果的长度,标记下长度。
现在,我们将纸条对折,让苹果的刻度更明显,然后再用尺子测量苹果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四、讨论与思考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这是因为使用不同的工具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因此,在使用测量工具时,我们应尽量使用相同的工具。
五、拓展与应用这个概念不仅在科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实用。
比如,我们在做菜时,需要用秤来测量食材的重量;在修建房屋时,需要用尺子来测量长度和高度。
因此,掌握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总结总的来说,《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
通过学习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测量,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地得到测量结果。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确和有条理。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
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师板书记录〕〔二〕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生:米和千米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交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
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教科版科学一上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增强对长度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其次,引导学生运用比较与测量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与分享,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科学的热情,从而增强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需求。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话题不感兴趣或缺乏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讨论话题,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3. 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测量工具使用的练习机会,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指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案例研究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实例,让学生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项目导向学习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测量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测量员,进行实地测量,增加他们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实验,如测量课桌、铅笔等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 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可记录下感兴趣的内容和疑问,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和讨论。
-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如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推荐更多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测量知识。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直尺,学会应用直尺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应用直尺,掌握基本的长度测量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测量的兴趣,建立周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直尺进行长度测量,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长度,进行精确的测量。
三、教学准备1. 直尺:准备一把直尺供学生应用,并确保其质量。
2. 物体: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小棒、纸条等),供学生测量。
3. 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安全,适合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4. 讲解资料: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测量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交流平时生活中测量的经历,讨论并归纳测量的方法。
2. 介绍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1. 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文具、积木等),请学生挑选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测量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
3.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展示测量工具。
请学生互相评判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探究活动二:选择和制作测量工具1. 教师展示一些不规范的测量工具(如细绳、直尺、弯曲的尺子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
2.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制作,尝试进行准确的测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和发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请学生展示自制工具,介绍应用方法,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判。
(三)总结与延伸1.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其他事物?请学生回家后进行尝试和探索。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作业安置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等),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2021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学会小组合作,能够交流汇报成果。
教学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谈一谈你对恐龙的认识。
2.观看《恐龙之最》视频。
3.举例谈一谈你的收获。
4.小结:科学家们比较的标准有很多,如比较物体整体的大小、轻重、高矮等,还可以只比较物体的一部分,如翅展(臂展)的长短、尾巴的长短、头部的大小等。
5.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二、聚焦问题1.出示图片,数一数图中有几只恐龙?2.通过观察,你觉得哪只恐龙大、哪只恐龙小?(学生可能会按图片上恐龙的位置去描述,也可能会用自己了解的恐龙名字去说明他的比较结果,所以比较的对像不容易让他人明确,引出比较前要确定各对像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代称。
)3.为恐龙编序号,再说一说觉得哪只恐龙大、哪只恐龙小?4.通过观察,你还有其它比较的标准和结果吗?5.追问:⑴你是怎么知道的?⑵大家觉得这样比较公平吗?6.小结:公平的观察比较,要先对齐——再比较。
三、探索比较1.请出四只恐龙模型,(已编号)引导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2.说一说你想比较这四只恐龙的标准是什么?预测可能的结果是什么?3.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比较,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教师巡示指导)4.展示记录表,交流你们的比较方法和结果。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教案
可以使用以下物体来进行一年级科学教案的教学:
1. 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微小的物体,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磁铁:演示磁性现象,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力和磁场的概念。
3. 水晶球:讲解光的折射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晶球中的影像了解折射现象。
4. 温度计:教授温度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 弹簧:展示弹力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原理。
6. 电池和灯泡:制作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发光,了解电池、导线和灯泡的作用。
7. 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基本结构。
8. 动物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动物标本,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9. 地球仪:教授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10. 显微镜: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世界,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显微镜的原理。
这些物体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测量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公共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比较工具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相同的小玩具若干,称重工具。
2.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引入:a. 教师展示几个相同的小玩具,让学生观察。
b.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小玩具的重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c.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物体的重量是否相同。
2. 探究:a.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相同的小玩具和称重工具。
b. 要求学生使用称重工具测量每个小玩具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c. 让学生比较各个小玩具的重量,观察结果。
3. 实践:a.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比较结果,找出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规律。
b.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确立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一概念。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比如用平衡尺进行比较。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物体的重量会是一样的,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解释。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在家中寻找相同的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 让学生画出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结论的示意图。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比较,理解相同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一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测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案《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学情分析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方便。
本堂课中使用的标准物是小立方体,其具有每一条边都相等,可重叠组合,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等优势,这些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二、教学目标1.学习将小立方体组合起来测量长度;2.认识到重复测量能够使结果更准确。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用组合起来的小立方体完成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多次测量,提高数据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旧知重温新课启航】1.教师动画演示用回形针测量矿泉水瓶和玻璃杯的高度。
师:矿泉水瓶比玻璃杯高出了4个回形针的长度。
2.师:使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得到的结果能够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重温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对用相同的标准物测量不同的物体进行了回忆,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学海扬帆新知初探】用小立方体来测量1.测量对象:2.师:根据之前的测量经验,先来预测一下大概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动画演示用小立方体测量:师:小立方体一个一个地放,费时又容易移动产生误差。
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呢?(学生自由回答)4.测量方法:①以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头尾相连排成一排;②用透明胶把它们紧紧粘贴在一起。
注意:第10个小立方体用不同的颜色,方便我们更快速地计数。
5.师:只有一张讲台,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不挤在一块儿测量?(学生自由回答)师:我们可以使用纸带。
6.教师展示记录表:师:三次测量的结果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不能抄袭!7.注意事项:①测量前先确定起点和终点;②测量时小立方体组要首尾相连;③沿着直线进行测量;④重复测量三次;⑤小组成员相互监督测量过程;⑥及时准确记录测量数据。
【K12学习】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颗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带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秋季全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 做一个测量带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
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
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
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
但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相同》含反思(精选)ppt
反思与评价
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和评 价,总结优点和不足,为 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直观演示法
01
使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概念。
02
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幼儿能够更 加清晰地看到和感知到数学的概 念和规律。
讲解法与示范法相结合
通过讲解,向幼儿解 释数学概念和规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
多样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故事、音乐、游戏等。同时,我也 会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教学方法 ,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方式。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我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 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我可以更好地了 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 加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同时,我也 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教育方法和建议, 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实物导入
出示两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实物,让幼 儿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
讲解与示范环节
讲解概念
向幼儿解释什么是相同,即两个或多个物品具有相同的特征 或属性。
示范方法
通过具体的示范,让幼儿了解如何找出两个物品的相同之处 ,并强调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练习与巩固环节
小组练习
让幼儿分组,每组提供一些物品,让他们找 出其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物品,并进行记录。
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我在指导幼儿时可能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此外,我也 发现有些幼儿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一年级上册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相同物体”的概念,能够分辨并选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会用相同物体作为测量单位进行简单测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加强其测量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掌握“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了解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单位的优缺点。
2. 工具准备:学生需准备一些相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如小方块积木、棋子等,这些物体大小相近且数量足够进行后续的测量任务。
3. 实际操作:设计不同长度的物品(如文具、教室内的物品等),并指导学生用所选的相同物体作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结果。
例如,可以用积木作为单位来测量书本的宽度或长度。
4. 对比练习:在班级中,每个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物品和测量工具进行对比练习,以此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增强他们对相同物体测量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完成作业,包括理论学习、工具准备和实际操作等环节。
2.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应准确记录每个物品的测量结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3. 学生要仔细核对和整理测量数据,以方便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和找出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4.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一些可能带来风险的工具时。
四、作业评价1. 依据学生理论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 结合学生所使用相同物体的种类、操作准确性以及数据记录的规范性进行评价。
3. 通过比较同学们之间的结果差异和与老师答案的差异,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作业批改:老师应逐一查看学生的作业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错误,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2. 结果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结果,在班级中相互学习和交流。
3. 反馈指导: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相同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4. 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和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进步。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举例:以小木棍为例,让学生学会用多个小木棍拼接测量较长的物体,理解等效替代的概念。
(3)比较测量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测量结果,了解测量误差和精确度。
举例: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比较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直尺的使用方法和等效替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误差的认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相同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并让学生亲身体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度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发现物体长度的差异,并通过测量进行量化表达。
2.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3)测量误差的认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如何减小误差。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用相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5分钟)•引入测量的概念:什么是测量?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测量?•引入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要用相同的物体来进行测量?有什么好处?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测量是指通过比较,确定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某种性质或特征的过程。
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比较和单位选择。
•介绍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的方法:通过将待测量的物体与已知物体进行比较,确定待测量物体的某种性质或特征。
实验演示(20分钟)•准备一组相同的物体,例如相同大小的小球或砝码;•展示如何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通过称重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测量结果。
小组实验(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组相同的物体;•要求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物体的某种性质或特征,例如长度、体积、温度等;•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待测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比较实验结果,讨论并解释差异。
数据处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规律和差异;•学生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法。
总结(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重要性和用相同物体测量的优势。
评价方式个人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展示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展示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总结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小组评价•小组内部成员互评,评价各自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贡献;•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各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评价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复习导入(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
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
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依据)。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小立方体的优缺点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书桌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2)学生观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018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页到第7页的内容。
第2页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
第3页的例2和例3。
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
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
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学习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如第7页第7小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来形成基本的技能。
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2、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3、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2、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整体流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并介绍本节课的目标: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长度。
2. 概念讲解:解释什么是长度,并介绍不同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3. 实践操作: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根相同的物体(比如标尺、纸板或小木棒),要求他们用这根物体分别测量教室的不同长度,如桌子的长、书柜的高等。
4. 组织学生分享:让学生依次分享他们测量到的长度,并指导他们记录在纸上。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长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学生们可能指出因为长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注意:除了物体长度的变化外,还有哪些可能引起结果不同的因素?6.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几个物体(如不同长度的线段、纸片等),然后让他们用这些物体来测量教室的不同长度。
学生应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7. 分析结果:学生完成实验后,引导他们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8.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相同的物体。
9. 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相同的物体测量自己家中的不同长度,如桌子的长、窗户的宽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10. 反馈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对正确并规范的作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有错误的作业进行指导纠正。
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1. 引入:教师可以举起一根小木棒,问学生如何测量它的长度。
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后,教师解释测量长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长度。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标尺,并解释各个单位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3. 实践操作:教师分发相同的物体给每个学生,要求他们用这个物体来测量教室内的不同长度,如桌子的长、椅子的高等。
学生可以用物体的一端对齐需要测量的长度,然后用眼睛或手指记住另一端,最后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其他长度。
教科版科学一上《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
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二)聚焦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
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2)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
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活动:测量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
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
机动
19
总结评价
教师备课
课 题
科学始业课
课 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4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祖国富强与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分不开。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
教师备课
课 题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课 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
量》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不容易比较。
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使用统一标准物测量在比较时会更公平、更方便。
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描述测量结果。
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只是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
小立方体每条边长度相等,可重叠组合,既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还便于计数。
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过程中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他们的观察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逐渐培养。
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
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在测量时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图表对于分析数据的作用。
难点:体会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方法。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边长1厘米小立方体若干、与课桌高度相当的纸带。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体更长一些哪个物体更短一些
2.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
3.哪种测量更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看班级记录表回顾第4课内容。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1.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做测量的标准物呢
2.比较观察几种物体在做标准物时的优缺点。
3.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当中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小立方体的优缺点
过渡:看来小立方体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下面我们就用小立方体来测量课本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特点,在分析中归纳小立方体的优缺点,并接受将它选为标准物。
研讨: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
可以将每10个小立方体粘连在一起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慢慢渗透十进制的方法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三、用小立方体测量
1.根据之前所学,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测量呢
2.先进行预测。
记录表
设计意图:复习预测的优点,加深学生对实验中预测环节的作用的理解。
3.讨论。
用粘好的小立方体组按照预测进行测量(根据实际增减小立方体的数量)。
4.按照步骤开始测量(为了数据准确性,每个物体要测量3次)。
5.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感受十进制在计数中的作用,体会预测的作用。
四、小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计数。
【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预测(个)
实际(个)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书的长
度
桌的高
度【相关表单】记录表
预测(个)
实际(个)
第1次第2次第3次
书的长度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