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总论

合集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 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 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 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 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 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 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 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 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 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 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 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 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 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 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 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王褒传》)。 王充《论衡.定贤篇》: “以敏于赋颂, 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 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 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 左思《三都赋序》:“夫玉卮无当,虽宝 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义”。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 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 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汉赋兴盛的原因
•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 统治者的提倡 • 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赋渊源
•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也。”(刘勰) • 最早——荀况《赋篇 》 • 语言形式(纵横恣肆 )——战国纵横家 的论辩 • 文采及艺术风格(驰骋想象 )——屈宋 为代表的楚辞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節 歷史背景
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稱 秦始皇。 前210年,始皇死,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 世。 前209年,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同年, 項梁、劉邦分別在吳和沛起義。 前206年,劉邦入關,秦滅。同年,楚漢戰 爭爆發。 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為 漢高祖。 前194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是為 漢惠帝。
第二節 秦漢文學的內容及分期
一、賦
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 二、詩歌 民歌——文人詩,樂府的問題 三、散文 歷史散文(史傳文學):史記、漢書、吳 越春秋 政論文:漢初——王充——王符
一、秦统一至汉景帝(前221——前141) 统一确立的过渡时期,尚有战国余风,骚 体赋和颇具纵横家文风的政论文流行。 二、汉武帝至汉宣帝(前140——前48) 汉代文学的全盛期,相应於政治、经济、 文化的全盛。思想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大赋、 《史记》。 三、汉元帝至东汉和帝(前48——106) 汉大赋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汉书》、五 言诗 四、安帝至建安元年(107——189) 抒情小赋和文人五言诗。社会的黑暗和动 荡。
前179年,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 前156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是為 漢景帝。 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劉徹即位,是為 漢武帝。 前87年,武帝去世,太子劉弗陵即位,是 為漢昭帝。 前73年,宣帝劉詢即位。 前48年,元帝劉奭即位。 前32年,成帝劉驁即位。 前6年,哀帝劉欣即位。 1年,平帝劉衎即位。
第三節 秦漢文學的特點
一、作家群體的形成 秦漢時期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先 秦時期作者不確定的情況基本上改變了。 由于政治上的統一,秦漢時期的文學家大多 在朝廷任職,多關心政治,許多作家具有文學侍 從的性質。 二、秦漢文學的基本題材與風格 1、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巨麗之美 2、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 3、歌頌與批判的交替 4、浪漫到現實的過程 5、雅俗的互動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1.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前284年—前208)。战国时楚上蔡人, 字通古。曾任郡小吏。“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为此斯师事荀子,学 帝王之术。始事楚,后入秦为吕不韦舍人, 被秦王拜为长史,因谏秦王逐客,官至廷 尉。秦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拜为丞相。 “诸男皆尚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为 秦始皇定郡县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 准文字。随后参与了篡改始皇意旨,扶植 秦二世上台的阴谋。二世立,赵高用事, 诬陷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西汉政论文首推贾谊、晁错,被后世奉为政论文 的楷模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以诵诗属文 著名乡里,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 谊尽为之对,得到文帝的赏识,一岁之中超迁至 太中大夫(掌议论),并拟提拔公卿,因诸元老 大臣(周勃、灌婴)反对作罢。因年少气盛,敢 于直言,遭守旧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 后,文帝再次召见贾谊,却并未重用,“可怜半 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 生》)拜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因梁王坠马而 死,自伤而亡,年仅33岁。虽然生命短促,但是 汉初文坛却因其平添几分精彩。

而司马迁的散文则又体现了由前期到后期 的过渡,既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情感激切, 也有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峻洁。其内容 既总结历代之兴亡成败,又论述天人感应 对政治的作用。司马迁是一承前启后的重 要人物,其《史记》即体现了这一转变的 特征。如果说汉赋是赞美汉帝国光明的一 面,那么,汉政论文主要是揭露汉帝国黑 暗的一面,汉文大都具有浑厚、质实的特 点,没有铺张、排比、堆积的陋习,所以, 其实际的价值并不亚于汉赋。





3.汉代文学可分为五大部分: (1)政论散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 (2)历史散文。以《史记》、《汉书》为 代表。 (3)汉赋。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 赋三个阶段。 (4)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陌上 桑》 (5)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秦汉文学概说

1秦汉文学概说

特点为: 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 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 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稳 定统治秩序。 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不同, 是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思想。
2018/10/16
52
(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之说: 主要见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他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他 认为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的人格 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世上一切事物皆为上天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 密相关。同时,他认为上天给人间一个权威, 即天子,以此来论证皇权神授。大力宣扬孔孟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 “三纲五常”成为天意。 思想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 权,神、族、夫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初战国遗风盛行,士子张扬奔放,情怀 自由激荡。 汉武中期之后,中央集权的紧密化态势和 独尊儒术的思想风尚,士子只能在“仕与 隐”之间抉择,个性自由度被束缚。 东汉初期,经学盛行,士子更是被极大束 缚。
2018/10/16 29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 厄而作《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 不 韦迁蜀,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 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018/10/16
46
书信体散文:
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 乘《上书谏吴王》、司马迁《报任安 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朱浮 《与彭宠书》、李固《遗黄琼书》等。
2018/10/16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
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
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
汉儒:官方统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 分,又糅合阴阳、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 权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 一体的实用之学。
3、把读经与士人的求官谋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宗经成为社会 风气;另一方面使读书人成为儒生,有效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4、东汉时,太学生与“士”阶层壮大:为魏晋思想解放,学术 活跃提供基础。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时间前后约 400余年。
秦汉文学主要成就
——秦汉散文 ——汉大赋 ——汉乐府民歌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 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道,颁 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这 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进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 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 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二、秦汉文学史[1]

二、秦汉文学史[1]

2、漫游经历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 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 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对他后来著作《史 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去曲阜、长沙、淮阴、大 梁、长城、丰沛等地。
此外,汉代其他散文尚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东方朔《答客难》等。
第二十讲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1、家世影响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 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撰《论六 家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特别推 崇道家,这说明他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而 司马谈在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 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 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司马迁少年 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 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 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 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 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 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 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 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 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 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 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 之术也。

11绪论 秦汉文学

11绪论 秦汉文学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 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 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4、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 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洛阳东观、鸿 都门学。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学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 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二、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相争的原因 三、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主要不同 四、今古文相争之影响 五、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用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用“籀书” (大篆) 或“篆书”(小篆)写成的称之为“古文”。
汉代 官学 私学 都有 很大 发展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 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 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2、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 人才,为作家群体的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 “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 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 中。”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 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 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 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坟·看镜有感》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B文人价值取向 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C文人品格 好高尚义,轻死重气
微言大义:圣人隐含在语言中的 深远奥妙的意义。 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 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 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 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

第一章秦汉散文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

(2)《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长,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1.。

结构严密。

2.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秦汉文学总论

秦汉文学总论

2、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
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3.在叙事散文方面:
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班固的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小说
的滥觞。
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
臣 闻 地 广 者 粟 多 , 国 大 者 人 众 , 兵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刻石铭文
四字为句的韵文,文词整饬简洁,是秦文
学的独创。
公元前二一九年 秦始皇东巡留下的邹 峄山石刻拓片。秦刻
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第二节 汉代文学总论
一、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
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汉代文学的新特点: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作家群体的生成。
4、由浪漫到理性。
5、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二、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1、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
三 川 之 地 , 西 并 巴 蜀 , 北 收 上 郡 , 南 取
千 里 , 至 今 治 强 。 惠 王 用 张 仪 之 计 , 拔
乐 用 , 诸 侯 亲 服 , 获 楚 、 魏 之 师 , 举 地
移 风 易 俗 , 民 以 殷 盛 , 国 以 富 强 , 百 姓
国 二 十 , 遂 霸 西 戎 。 孝 公 用 商 鞅 之 法 ,
象 之 器 不 为 玩 好 , 郑 、 卫 之 女 不 充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沿袭 《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传”,这样它 就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 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 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 书》;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 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 风格。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 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 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 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 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 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
刘向及其它作家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 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 《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东方朔《答客难》 桓宽《盐铁论》 扬雄《解嘲》
第一章 秦汉散文

LOGO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 同时还要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 其特色。 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西汉(公元前 西汉(公元前202 公元9年),又 年~公元 年),又 称前汉, 称前汉,与东汉 后汉)合称汉朝。 (后汉)合称汉朝。 是中国古代秦朝之 后的大一统封建王 公元前202年2 朝。公元前 年 月28日,刘邦称皇 日 国号汉, 帝,国号汉,史称 西汉, 西汉,刘邦即汉太 祖高皇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 —395年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1)汉初,废除秦“挟书律”,大规模收 )汉初,废除秦“挟书律” 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 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 无为”的黄老之说。 无为”的黄老之说。
泰 山 刻 石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 年 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 献帝建安初年(公元 年 时间前后约400余年。 余年。 学,时间前后约 余年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代 表,体现了战国末期雄辩恣肆的风格 。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以《诗经》、《楚辞》为基 础,发展出了赋、乐府、古诗等文学 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等。
秦汉文学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先秦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文学的历史价值
秦汉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秦汉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 述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学的 社会价值。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情感 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含蓄。这一时 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抒 发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来展现人性的 复杂和丰富。同时,秦汉文学在抒情 上还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 艺术感染力。
VS
秦汉文学在抒情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 特点是语言的含蓄美。这一时期的文 学作品在表达情感时不过分直露,而 是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情感表 达更加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美的语 言风格不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 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

秦汉文学总结

秦汉文学总结

秦汉文学总结自秦朝的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又以诗歌最为繁茂和多样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一、秦汉文学风貌在秦汉时期,文学的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体验。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温情的个人感受和纷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交织,使得文学更加生动和尖锐。

这种关注社会和人的内心的倾向,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秦汉之际特有的‘为心证事’的创作倾向”。

同时,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艺术创造力。

诗歌和散文作为文学的两个主要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在诗歌方面,不仅有以赋为主的骚体诗出现,而且还有以辞章为主的古体乐府诗盛行。

在散文方面,除了以史书为主的纪传体散文,还有一些以游记、随笔为主的小品散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艺术的魅力。

二、秦汉诗歌秦汉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种面貌。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以骚体诗和古体乐府诗为主要形式。

骚体诗运用丰美的意象、深远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对社会矛盾和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反思。

而古体乐府则更多以叙事和抒情为主,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传递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其中,在骚体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陈情表》和《大风歌》。

《陈情表》是汉代名将陈琳上书给刘备的公开状,通过对自己的失意和丧权辱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愤怒。

《大风歌》则是一首赞美自然力量的诗歌,以巧妙的比喻和鲜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在古体乐府诗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兰诗》和《长歌行》。

《木兰诗》是一首关于军旅生活和女性英勇形象的诗歌,通过描绘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忠孝和女性力量的讴歌。

《长歌行》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诗歌,通过对长城建设和边疆军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国家的敬仰之情。

三、秦汉散文秦汉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史书和小品散文为主。

秦汉文学概论

秦汉文学概论

(一)初创期:自高祖至景帝。既受战国
影响,又萌发新的文学因素;

(二)全盛期:武帝至宣帝时期。代表性
文体汉赋完全成熟,形成自身的文学特质;


(三)中兴期: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辞
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

(四)转变期:安帝到灵帝时期。民间作
家群体创作迎来高潮,文学主题更关注社
会现实,各种文体相继出现。
作家心态

(1)大一统政治下的不遇之感:汉代经学为官学,文学作 为其附庸,地位不高,作家身份殆同倡优,文人普遍具有
焦虑和失落感。这些情绪深深地影响了汉代文学的风格。

(2)儒道互补与作家心灵的安顿: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 官僚作家群体在失去政治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将文学创作 视作其心灵的归宿。尤其是东汉时期,赋作、散文及诗歌 由关注社会更多地转向内心世界。
秦汉文学概论
中文学院:谢志平
本讲内容

(一)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 (二)作家群体及作家心态; (三)经学对汉代文学影响; (四)秦汉文学特征及嬗变。
一、秦汉时期文学生态

(一)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天下一统,政治
气象影响文学风格;

(二)进取精神与长生观念:道家观念在秦汉 时期占有主要意识;
三、经学对汉代文学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汉代作家往往具有经师的身份,经学的基本
精神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批评也大都依经 立义;

( 2 )经学的大一统观念对汉代文学体裁特别是汉 赋有显著影响,经学中也有文学批评内容,指导着 创作的方向,经学的“师法”“家法”也影响着作 品的色彩。
四、秦汉文学特征及嬗变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肖旭所谓秦汉文学,包括秦代和两汉文学的内容,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一、秦汉文学都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秦代文学,由于秦王朝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秦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代文学,实际上是指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末期的作家作品。

秦代唯一的作家李斯,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荀子的学生,他学成后去了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在秦灭六国的斗争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秦王出谋划策,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不少作用。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被夭斩于咸阳。

李斯的散文是在秦统一以前写的。

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奏章。

当时韩国有一人在秦国做客卿,他劝说秦王修一条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但却给秦国进攻韩国带来不利。

秦国大臣们认为这是上了韩国的当,于是上书秦王,一切到秦国做事的外国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在秦国挑拨离间,要求秦王下令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因此事写了《谏逐客书》。

他从各方面分析客卿对秦国的作用,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排比铺陈,富于文采,文体趋向骈偶化,被人认为是“骈体初祖”。

秦代另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也是出现在秦统一以前,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

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已近尾声,在思想上趋于走向调和、折衷、统一的道路。

编书目的是想采众说之长,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

这部书语言朴素、简练,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秦代文学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可以了。

2、汉代文学样式多,作家作品也多,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

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1﹞汉初,政论散文得到发展,贾谊的《过秦论》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晁错的《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总论第一节秦统一后的文学一、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

……太尉主兵权,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通典》卷一九《职官》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今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今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泰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许慎《说文解字序》)二、秦统一后的文化专制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臣青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

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史记·李斯列传》)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吾友。

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

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遵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资治通鉴》卷七) 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恶恶具徒.常设法沫灭之,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恐其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撕尽泯没矣。

(《文献通考》卷四十《学校》三、刻石之文与诏令奏议秦始皇帝……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重任丞相李斯、以法术为治。

……斯虽出荀卿之门.而不师儒者之道,治尚严急…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二十八年,始皇始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其辞亦李斯所为,今尚有流传,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三十六年.东郡民刻陨石以诅始皇,案问不服,尽诛石旁居人。

始皇终不乐,乃使博士作《仙真人诗》;乃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张之。

其诗盖后世游仙待之祖.然不传。

《汉书》《艺文志》著秦时杂赋九篇;《礼乐志》云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今亦俱失。

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 第二节汉初文学一、汉初无为之治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二世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秦竟灭矣。

后五年,天下定于汉。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书·食货志》)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

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儒林列传》)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

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二、汉初分封之制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

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

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

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以为差降。

(《通典》卷三一《职官》一三)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景帝前)三年,正月……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

大赦天下。

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

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

二月……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

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胶西王卬、楚王戊……皆自杀。

(《汉书·景帝纪》)汉高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黄老,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

楚、吴、梁、淮南、河间五王,其尤著者也。

……惟吴梁淮南三国之客,较富文词,梁客之上者,多来自吴,甚有纵横家余韵;聚淮南考,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藩国之文术》)三、汉初崇尚楚文化居剿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

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史记·项羽本纪》)汉兴,乐家有制氏……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书·礼乐志》)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秦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咸阳……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

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选以楚声为尚。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汉宫之楚声》)四、汉初文学概貌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岂二氏之恶浮于桀、纣哉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久长。

一时论议之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

尝试裒举之。

张耳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入关,为天下除残去贼。

”陆贾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

”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张释之曰:“秦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贾山借秦为喻曰:“为宫室之丽,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贾谊曰:“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又曰:“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下憎恶之如仇雠。

”晁错曰:“秦发卒戊边,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

……”又曰:“任不肖而信谗贼,民力罢尽……外内咸怨,绝祀亡世。

”(《容斋续笔》卷五)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

……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也。

(《文心雕龙·议对》)由汉至魏,文章变迁,计有四端……若贾生作论,(《过秦论》之类是。

——作者原注,下同)史迁报书……虽记事记言,昭书简册.不欲操瓠率尔,或加润饰之功,然大抵皆单行之语.不杂骈俪之词;或出语雄奇。

(如史迁、贾生之文是.出于《韩非子》者也。

)或行文平实,(如晁错、刘向之文是,出于《吕氏春秋》者也。

)咸能抑扬顿挫,以期语意之简明。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九)汉祖《大风歌》汗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

若武帝《瓠子》、《秋风》、《柏梁》诸作,从湘累脱化,有词人本色也。

(任昉《文章缘起》)昭帝《黄鹄》、《淋池》二歌,皆乐府楚声也(《诗源辩体》)高祖既定天下,出征黥布过沛,置洒沛宫.召故人父老子弟佐洒,自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