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篇晚期散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这篇文章中,林徽因展现了她独特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带有一些诗意,情感丰富,言简意赅。
在此,我将探讨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以期能够帮助有志于写作的人士。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熟练运用婉转的语言,以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在文章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月的美丽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氛围。
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林徽因的方法,尽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与思想。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细节的重视。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林徽因不仅描绘了四月的美丽,还通过细致的描述和对细节的观察,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相融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写作时,我们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注重细节,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文中,她通过对四月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她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像林徽因一样,用纯真与真挚的情感来赋予作品灵魂,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触动。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诗意的追求。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她的文字充满诗意,她用一种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四月天的热爱与赞美。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富有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像林徽因一样,追求诗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抒情能力,使作品更加动人、富有感染力。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她的写作方法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表达。
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注重情感,细节,诗意,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更加有灵魂。
【结尾】。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如果说美丽忧伤的爱情诗是林徽因诗歌中的婉转曲折的小溪,那么对人生的透视,对生命的感悟诗就是深沉的河水,澄清而静默。
睿智的诗人本就看透生活的变幻,加上一些至亲好友的离世更让她得出人生无常,生命无常的悲凉结论。
林徽因悲凉诗风的成因:经历过父亲和知己突然去世打击的林徽因还刚刚二十七岁,正是人生的'夏季,然而经过与死亡的直视她对生命的意义更加澄澈,更加恬淡豁达,却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人生的苦短。
在社会中任何人不管地位多么高贵,仍然很难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未来的不可知的意外,一如她在《莲灯》中描绘的,生命“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人生“也就是个美丽的梦”。
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林徽因是个独特的存在。
她曾被誉为“一代才女”,是“新月派”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
她的作品精致玲珑,独具韵味,在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道闪烁着灵性和智慧之光的艺术风景。
林徽因的诗具有多重美学意蕴:真纯的生命感悟、哲理性的思考和多种艺术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的诗歌构建,显示了较高的诗性品格。
林徽因诗歌兼有“新月派”和“现代派”的风格,是其间过渡型的一位诗人,她的这种开放性和综合性,也正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
一、真纯之美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对一位女诗人来说,她也一定会在诗歌里表露她情感世界里的浪波涟漪。
林徽因的爱情诗在她全部的作品中是最华彩的乐章,也最能体现真纯之美。
二、哲理之思走进林徽因的诗歌世界,还有一种质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哲理性的思考。
林徽因是个敏锐、善于思考且富有创造性的人。
因此,对于生命本体的思考是林徽因哲理性诗歌的主题。
三、现代性构建林徽因极富灵性和创造性,她的诗整体上呈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征。
应该说,是她身上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多种艺术才华点亮了她的诗艺。
迄今最唯美、最诗意、最精致的林徽因传记建筑学家,诗人,学者,美术家,翻译家,我们很难定位她确切的身份,但我们只要记住:她是独一无二的林徽因。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诗歌介绍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诗歌介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此诗整体形式与内容之美,得益于多个方面的精妙之处。
首先,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如“轻灵”、“春”、“月圆”等,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其次,诗人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转换,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思想主题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诗人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四月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多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诗歌,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主题,成为了中国现
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展现出了诗人林徽因独特的艺术天赋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针对青少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吗?这首诗可美啦,里面的艺术手法也超棒!比如说比喻,诗人把“你”比作四月天,四月天多温暖、多美好呀,就像那个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一样。
这就像我们说朋友的笑容像阳光,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温暖明亮。
还有排比,“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读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就像我们跑步时的口号,“一二一,一二一”,特别有力。
就像我们写作文,要是能用上这些艺术手法,那肯定能让文章变得超级精彩!比如写妈妈的爱,我们可以说“妈妈的爱像春风,温暖着我;妈妈的爱像细雨,滋润着我;妈妈的爱像阳光,照亮着我。
”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看看里面那些神奇的艺术手法。
先来说说拟人吧。
诗里说“黄昏吹着风的软”,风还会变软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就好像风也有了感情,变得温柔起来。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太阳公公笑了”,一下子就让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啦。
还有通感,“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笑声怎么能点亮风呢?但这样一写,我们就能感觉到那种快乐和活力好像能传遍每一个角落。
比如说,我们形容一场演唱会很嗨,就可以说“歌声震碎了黑暗的夜”,是不是很有感觉?再想想,诗里那些色彩的描写,“鹅黄”“绿”“白莲”,多鲜艳多漂亮啊!就像我们画一幅画,用各种好看的颜色,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以后咱们写东西,也多加点这样的手法,肯定能让人眼前一亮!《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你们看,诗里用了好多重复的词句,“你是”“你像”,这就像唱歌的时候一直重复的旋律,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说,我们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都很普通,只有你,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这样一对比,朋友的特别就展现出来啦。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个方面。
这种美感的呈现,既源于林徽因个人的才情和审美追求,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音乐美:林徽因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音
乐性。
她善于运用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既有韵律感,又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绘画美:林徽因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这些意象和比喻
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她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绘画元素,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3.建筑美: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师,其诗歌中自然融入了建筑学的元素,使得诗
歌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感。
她的诗歌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均衡和层次,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给人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美感。
总之,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体现了她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这首诗句子转行的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这首诗句子转行的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
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诗歌的节奏感分析
3.总结与启示
正文
一、诗歌背景介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女诗人林徽因。
这首诗创作于 1934 年,当时正值春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将自己比作四月天,寓意着生活中的希望和温暖。
这首诗广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它的意境优美,还因为它独特的节奏感。
二、诗歌的节奏感分析
1.句子转行的特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句子的转行具有鲜明的特点。
诗人采用了短句和长句相结合的方式,让整首诗的节奏跌宕起伏,给人一种韵律感。
例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里的句子长短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轻盈和欢快。
2.节奏感的形成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例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了花前。
”这里,诗人通过排比的手法描绘
出四月天的景象,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鲜明。
三、总结与启示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节奏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
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
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女性诗人,被誉为“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以纤细的笔触、灵秀的形象、微妙的情感而著称,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浅探林徽因的诗歌诗形。
一、句法结构简练灵活林徽因的诗歌语言简练、句法灵活。
她大多采用直白简明的语言和句式,写出了无限温婉、细腻的情感。
如:“叶子翩翩飘起来,你站在那里”(《花间集·九随》)“萨迦县下天寒裂,此夜无眠西风劲”(《从军行》)这些句子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深情的感慨。
同时,林徽因的诗歌也充满了变化和影响力。
在语言上,她会抛弃传统的语言规则,采用自己的语音、节奏、形式和语调。
在句法结构上,林徽因把重点置于句子前面或后面,让诗歌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和明显。
如:“我跨一根细脊骨,走向你的怀抱”(《花间集·旅店》)“他灵魂的白云在阿里寺前哭泣”(《从军行》)这些语言结构的变化使林徽因的诗歌更加鲜活、有趣、动人。
二、意象细腻、修辞优美林徽因的诗歌以意象细腻、修辞优美而著称。
她用极其精致的词语和形象,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而感人的画面。
如:“恨不得把阳光偷走,把月光偷走,独自躲在暗淡一隅”(《花间集·九随》)“你微笑着轻轻把它牵扯过去,它全身颤抖着像闪耀的珍珠”(《花间集·邂逅》)林徽因善于借助流水般流动的语言表现诗意,出色地运用象征、意境等多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反复等,让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层次与感染力。
总之,林徽因的诗歌由于其简练灵活的句法结构、意象细腻的描写和修辞优美的语言,巧妙地架起了诗歌与情感之间的桥梁,更深层次的展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情感世界。
赏析林徽因《笑》(09级汉本三班周美玲)_文心
赏析: 《笑》是完全写她自己。林徽因这种独特的笑,其实就展现出一种纯美,这种纯美,它来自自 然。她透过“笑”这一明快的主题,去写她自己和徐志摩。这首诗,除了高度地体现了人存在的纯 美与纯真外,并且也彰显了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 诗人曾经说过:“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 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 、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在一连串 的比喻中,笑从视觉渐次转入听觉,凭借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使笑不仅有了声响,而且具有了 形状,从而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比喻既实而形象,又虚而飘逸,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诗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直达人的情感世界深处。最后八个字,抽象的意 象,更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 林徽因的诗给人的就是这样清新的感觉,优雅不附庸,深情不哀思。 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出的才女,是那个时代的像征与特色,那个时代有才华的女子们即有 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着先进的思想性,在她们身上烙印着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迹。她们与命运 抗争却大多有着悲剧般的命运,林徽因是她们中的幸运者,这得益于她的坚韧与乐观和对生活 与艺术的热爱。 徽因似乎很擅长用通感的描述手法,比如她可以把儿子看作人间四月天,把水痘想象为诗意, 再把笑流动为露珠。 笑,生于心间,洋溢在脸上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幸福的、美丽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一切, 笑,就像水的波纹,荡漾开,流淌到“你”的心间。 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将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加以区分,他 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符号,诗歌中的隐喻乃诗人心灵所创造出来的,在诗歌创造的过程中, 客观世界与诗人的主观心灵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高度契合,进一步,诗人的心灵在创造过程中 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制约,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诗意的灵视,这时,客观世界的自 然景象对诗人言,只是一种凭藉、一种媒介,诗意的灵视毕竟是产生于诗人在心境的宁静中回 忆所得。明乎此理,我们便能由荷花或桃花这种媒介,去直接认识到诗人林徽因在诗里要呈现 的是:一种来自自然和回归于自然的纯美 – 最美丽迷人的笑。可惜这种纯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 能“发现”的,这正如华兹华斯《露茜组诗》里写露茜像隐藏在“青苔石畔的紫罗兰”,美得像太空 中辉映着的一颗孤星般,却不见知于世人!为什么露茜的美不为其他人所知而偏偏却为诗人华 兹华斯独知?他们之间难道存在着一种什么特殊的关系?那么,诗人林徽因的笑呢?是不是也 跟露茜与华兹华斯一样必须还原回归到一种特殊关系,才能解读出这种纯美?而这又是什么样 的关系? 诗意继续向前推进。诗人林徽因纯美的笑,除了表现在唇边的梨窝外,也表现在她如天上的明 星般明亮眼睛与耳边惺忪散乱的、轻软的秀发上。但是,这又有什么特别呢?为什么这纯美的 笑会像花影般涌进了“你”的心窝、让“你”甜滋滋地并且完全地盘踞着“你”整个心头?诗人林徽因在 这首诗里说的“你”究竟又会是谁呢?那种“神的笑,美的笑”与“诗的笑,画的笑”所表达出的纯美之 确切意旨如何能被贞定住?答案就隐藏在这首诗的两节诗句中的最后的一句行中: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很多人,也被很多学者载入史册。
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引发了无数人心中的赞美之声。
本文将对林徽因诗歌中的意境美,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林徽因的诗歌中抒发的意境美,首先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上。
他的描写的独特,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力,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他的名篇《梦》中,他用丰富的想像力描绘出时间沉淀而凝结出的一幅梦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在这首诗中,他深深地表达了一种沉浸在梦中的心情,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品味着那梦境中不可思议的美感。
此外,林徽因的诗歌也抒发出温暖而柔美的感情。
他的诗歌深刻的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为我们解开了交往的真谛。
比如,他的诗歌《宿厦》中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省闲花前谁家艳,半垣残照谁家痕”。
正是在这样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安详而温柔的情愫,一种细腻的情景,它就像一束阳光,映照在人们心中,抚慰着人们落寞的灵魂。
最后,林徽因的诗歌也通过一种诗意来表达自我觉醒和抒发深厚的哲理。
比如,他的诗歌《离骚》中让人细细品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在强烈地唤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同时,也暗示着爱情的不断变化和多变的心情,让人们看到爱情中的美妙与纠结不可捉摸。
总而言之,林徽因的诗歌流露出温暖而又细腻的感情,抒发出清新而迷人的景物,更洋溢着思想的力量,正是这样独特的意象,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诗歌之作。
让我们一同感受林徽因的诗歌中的美妙,赞美这种触动心灵的独特艺术。
结束语:林徽因的诗歌洋溢着美好的意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中,去欣赏他无穷的美感,感受他柔美的心灵。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建筑师,她的作品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谈到她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从
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林徽因的写作方法可能受到她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影响。
她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内省的人,她的作品常常表达了她对生活、爱
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因此,她可能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启发自己
的创作灵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其次,林徽因可能会通过阅读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她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她可能会通过广泛
的阅读来汲取灵感,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也有着深
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些都可能影响了她的写作方法。
此外,林徽因可能会注重写作的技巧和风格。
她的作品在语言
运用和表达手法上常常具有独特之处,她可能会通过反复修改和打
磨来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对于节奏、韵律和结构也会进行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林徽因可能会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
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她可能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使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综上所述,林徽因的写作方法可能受到个人情感、阅读积累、技巧和风格的影响,同时也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而为人称道,她的写作方法也是其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璀璨明星,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意象运用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为特点。
她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短小的篇幅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美感。
她的短诗通常只有数行,却能让读者在短暂的片刻里感受到浓厚的情感。
二、林徽因的意象运用林徽因的现代短诗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内核传递给读者。
例如,她的短诗《湖》写道:"湖水寂寞无声,是昨夜雨之余温;是尘世外一方,你我唯有可。
" 在这首短诗中,林徽因通过对湖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感,同时展现了对纯净和遥远的向往。
此外,在林徽因的短诗中还经常出现鸟、花、月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着自由、美好和宁静。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这些意象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她的短诗时可以产生共鸣。
三、林徽因的短诗对当代文化的启示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启示。
她通过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感悟,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她的短诗中常常流露出对现代社会浮躁和功利的担忧,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此外,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也被广泛应用在当代文艺创作中。
她独特的短诗风格和独到的意象运用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她的短诗以其纯净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赋予了当代文学以新的生命力。
总结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她的短诗通过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别致描绘,成功传递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她的短诗也对当代文化提出了警示与启示,呼吁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实和纯净。
林徽因诗歌中的艺术美答辩
林徽因诗歌中的艺术美答辩
答辩内容: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
她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诗人,尽管是在新月诗派渐近烟消云散之时开始写诗,然而,她的诗歌创作无疑受到了这个流派的影响。
因此,林徽因的诗歌同样具有新月诗派倡导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在诗歌格律化追求上具有许多契合之处。
但同时,林徽因的诗歌又是比较自由灵活的,她像徐志摩那样以原动的诗意、诗感为驱策,几近于直觉式地使情绪与诗的内在音节和律动交汇谐同,在追求格律的同时又不失清莹温婉、和悦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十一月的小村》一诗中,诗人通过意象的叠加来冷处理过热的诗情,营构了“淡泊的天”、“映红了的叶子”、“转折来去的山路”、“篁竹围着的茅屋”、“童子”、“老农”、“牛羊”、“黄土墙”、“青石架起的大门”、“一湾水田”、“几处荒坟”等一系列标示自然景物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深得“唯美”和“性灵”的神韵。
但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又不拘囿于这种完全交融合一的境地,她更重视主体自我向世界的开放性存在,也即将自我以客体的方式投入观察的事物中,把生命存在也作为一种客观的体验对象,展现出诗人更深层的生命体验。
林徽因诗歌的理性抒写:以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为视角
林徽因诗歌的理性抒写:以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为视角摘要:林徽因的诗歌往往充满理性色彩,就诗歌的情感表达而言,显露出一种难得的、经过了沉淀的节制与冷静;就诗歌的形式表现而言,体现为音韵的和谐与节句的均齐。
这种理性抒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理性抒写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林徽因说:“写诗,或可说是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辩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
”①通过这段论述,可以看出林徽因认为“写诗”需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即瞬间产生的直觉、情感及潜意识;接着寻找使这种“闪动的力量”瞬间产生的力量源,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认识,辩味”,使之由客观事物转化为情感主体的“情感意象”;然后对这些“情感意象”进行“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也就是弄清楚这些“情感意象”为什么会使情感主体产生“一时闪动的力量”及怎样产生这种力量;最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将经过了理智剖析的“内心意象,情绪”表达出来。
由此看来,诗人将写诗视为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并不是内心诗情的喷薄而出,而是经过理性孕育后的娓娓道来;不是情到浓处的挥笔而就,而是经过冷静分析后的理智表达。
这种理性抒写于内表现为诗歌情感的冷静与节制,于外则是诗歌形式的和谐与均齐。
一、情感表达的冷静与节制情感表达的冷静与节制是林徽因诗歌理性抒写的一个重要方面。
试探林徽因诗歌思想艺术特色
题材 多样 ,主要歌颂 了爱 、自然 、生命 ,抒发 了对时事的感怀,实践
实感 悟 。如 《 中 夜钟 声 》 《 秋 天 , 这秋 天 》 《 风筝》 ( ( L 中》 《 昆明 即景 》等代 表作 ,在 这些 诗 作 中诗人 不 以景物 自身为描 写
了 “ 新 月派 ” 的 “ 三美 ” 理 论 ,体 现 了古 典 主 义 与现 代 主 义 的 完 美 结 目的 , 她的 重 点在 于借 助 景物 对象 与 自己 内在感 知之 问的某 种 合 ,并有着典雅理智清丽的语言风格。她 以艺术家的灵感和科 学家的 关系 ,从而 抒发 自己对 于现 实人 生 的真 切感 悟 。
谨慎 ,将科 学世 界 的意 象融进诗 化的世界 ,创造 了一件件 美的 艺术 “ 现 实关 怀 类 ” 。这 类题 材 主 要 源 于 诗 人所 遭 遇 的现 实 社 品 、本 文将 着力探讨林徽 因诗歌的思想艺术特 色,并尝试对林徽 因诗 会生 活 ,总体 来看 数量 比较 少 。在 林徽 I ; f : l 的后期 生活 中 , “ 3 O 年
“内 心抒 发类 ” 。这 类 诗 歌 主 要通 过 写景 或 写 人 来 表 现 诗 如 《 深 夜 里听 到乐 声 》中 ,表现 的爱 情 是 ‘ 种忧 伤的 等待 、焦 灼 别丢 掉 》一诗 中表 现 的爱 又是 十分 热切 和执 着 ,字 人 内心 的情绪 起 伏和 波澜 ,有 抒 发个 人感 情 的 ,也有 感悟 人生 和 的顾 盼; 在 《 牛命 等严 肃 的 人生话 题 的 。在抒 发个 人感 情类 别 的诗 歌写 作 中, 里行 间流 露 出的感情 可谓情 真意 切 ,缠 绵执 着 ;住 《 一串疯话 》
一
剑 文学 界和J 大读 者 的赞 赏 :而林 徽 诗 歌中丰 富的主 题恰 好体 用 “ 一 树 的嫣红 ” “ 朵 朵露 凝的娇 艳 ”写 出 了桃花 高贵 精致 的静 态 美 ;用 “ 含着 笑 ” “ 在 有意 无 意 间/ 生姿 的顾 盼 ”, 写 出 了它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林徽因诗歌中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他的诗歌抒发了无尽的情怀,表达了复杂的心灵世界,又有一种深邃而又优美的气质。
他把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思想融入到诗歌当中,用深刻的文字来勾画出几乎有形的流动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一切的抚慰和宁静。
林徽因诗歌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深受岁月造化内心深处的意境。
他的诗歌既有轻松欢乐的浪漫气息,也有哀思焦虑的沉寂之情,让人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也体会到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此外,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又展示了一种宽厚而真挚的思想。
他的诗歌既催人奋进,又让人安心深思,让人既能知其本质又能享受其优雅之美,以及对人生本真精神的传承让人耳目一新,与诗有着深刻而特殊的默契。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二、作者及其他
林徽因(1904-1955),女,福建闽侯人,原名林徽音。建筑学家和作家。1919年随父去英国,1921年回国,1923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1930年后在东北大学、燕京大学任教。30年代从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主要作品有: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剧本《梅真和他们》。观其一生,精彩纷呈,尤以与徐志摩的情感经历引人注目。其个人主要社会关系见图1:
图1林徽因、徐志摩主要社会关系图
(一)徐志摩与林微因的恋情
提到林徽因,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二人1921年相遇于英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徐志摩热恋品貌超群、才学出众的林徽因,发表了《志摩的诗》,徐志摩回忆“我的诗情真有些象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到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徐志摩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也是由林徽因的恋情引发而起的。写于1931年的《猛虎集·序》:“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据林徽因《悼志摩》,徐志摩是一位非常感性、真诚而怀有诗歌信仰之人,出于诗人的天性和对林徽因热烈、执着的爱,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徐志摩便与刚生下第二胎的发妻张幼仪进行了开中国先河的协议离婚,足见他对林的真情。“可林徽音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回国去了”1931年11月19日,为赶赴北平聆听林徽因的一场建筑艺术演讲,徐志摩乘坐邮政飞机失事于济南。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赞誉。
林徽因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写作方法无疑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学习的。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悟生活、汲取灵感
林徽因的作品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情感世界的细腻观察。
她常常通过阅读、旅行、对话等方式积累灵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融入作品之中。
在写作之前,她往往会主动去感悟生活,汲取灵感。
二、用词精准、修辞优美
林徽因的作品以其精准的用词和优美的修辞而著称。
她善于用具象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在写作过程中,她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力求用最恰当的词语和最精美的修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三、追求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林徽因的作品在情感上常常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她擅长在作品中表达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她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体验,追求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情感表达。
四、精心雕琢、反复推敲
林徽因的作品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反复的推敲。
在她的写作过程中,她常常会反复斟酌每一个词语的选用,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她对作品的要求极高,常常反复修改,直至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以感悟生活、用词精准、追求情感共鸣和精心雕琢为核心,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在写作中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林徽因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
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
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
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
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
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
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散文代表作为《一片阳光》,小说代表作为《九十九度中》,诗歌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等。
林徽因在美术和建筑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小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有着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综合素养。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这位福建籍少女的文学才华曾一度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尤其在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三人构成的一幅苍松竹梅“三友图”,更是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在北平梁家“太太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的“绝顶聪明的小姐”,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
美国友人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1]这位惊世绝艳的才女,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于一体,如象牙般美丽,如太阳般周身洋溢着光辉,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风华绝代的奇女子!“一身诗意千寻瀑,人间万古四月天。
”林徽因是“三十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2],她一生中写过几十首诗,现存有六十几首,有一些优秀的诗歌已无从收录,部分已因为那个战乱的年代而散佚,另外一些则因为“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3]而与读者们遗憾擦肩。
她的诗构思精巧,有明显的清新、空灵、纯净的风格,歌颂了爱、自然、生命,反映了对时世的感怀。
其诗创作手法新颖,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于一身,诗中处处流露出“美”,如感觉情绪美、辞藻美、形式美、意象美、音律美等等[4],她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和诗化情绪,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美的艺术品,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
而作为修辞手法之一的通感在这个诗美世界中灵活点缀、自由穿插,对林徽因诗歌的美的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是对林徽因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的管窥,将集中解读林徽因运用的通感艺术手法和她抒情诗歌独特的美的关系,以及林诗中的通感艺术手法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一关于通感通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英译词为synaesthesia,钱钟书先生将其译为“通感”,通常也被学者称为“联觉”、“移觉”、“移就”,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5]其实,这种“通感”在生物学上不难找到科学依据,它就是各感受器官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相互作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从而引起感觉的挪移的结果。
通感一说也并不新鲜,早在大乘佛教诸经论中就有“六根互用”或“诸根互用”之说。
如《涅槃经》说:“如来一根,亦能。
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佛家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于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知等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根互用”产生六识,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通感了。
通感在文学中属于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发生转移,突破人类自身感官的限制,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用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正是由于它沟通的是不同的感觉,因而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有以下三个作用:一、可抒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二、把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表达出来,突破常规,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可感的艺术效果;三、运用通感,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6]通感在短小诗歌的整体结构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它把美妙新颖的立意、精细的感觉、饱满的情绪、奇妙的想象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诗歌结构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正是由于通感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才得以书写文章,激昂文字,千百年来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人间佳句。
通感手法在我国诗文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古典文论中就已有“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和“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言玄语,恍惚呈露”等关涉通感的理论,以及“绿肥红瘦”、“露压烟啼千万枝”等实践通感的诗句。
西方理论界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最先说及通感现象,他认为声音有“钝重”、“尖锐”之别,这是听觉与触觉相联的结果。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对通感手法也推崇备至,他曾在《交感》一诗中指出,万物互为象征,物我相通,而且还有通感作用,因此在诗中不是再现,而是暗合。
总的说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种通感技巧的运用,即通过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艺术效果。
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描写手法,常常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
在诗歌创作中,敏感的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而有深细的体会,创造出更加新奇的词句。
与林徽因同时期的诗人也经常在诗歌中运用通感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何其芳的《我们的革命用什么来歌颂》[7]中:“如果你埋藏在我心里太久,像密封在地下的陈年的酒,什么时候你强烈的香气,像冲向决口的水一样奔流?”这里诗人把嗅觉中的香气,比作视觉中的“冲向决口的水”,预示着其经历的时间越久,所形成的压力也就会越大,一旦喷涌而出,香气的磅礴气势可想而知。
这种通感的修辞将诗中那无声无形的气味描写得不仅可嗅还能眼观,让嗅觉向视觉转移。
通感描写还能把众多的意象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如戴望舒《独自的时候》[8]:“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正如花园里充满过百合或素馨,人在积满着梦的灰尘中抽烟,沉想着凋残了的音乐。
”诗中描写了听觉的笑声和音乐,以及视觉上的花朵。
在这里诗人以“凋残”搭配“音乐”来进行审美创造,将视觉挪于听觉。
这一通感描写便有机地把诗中表现的众多意象——笑声、百合、素馨、音乐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通感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和自觉的艺术思维。
而无数的文艺作品也证明了,一个艺术形象或艺术画面要想获得完整的生命力,只有使人的各种感觉与感受同时起作用,从而达到视之有象,闻之有声,触之有物,呼之欲出的效果才能成功。
而林徽因的诗歌在运用通感艺术上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这也是她的作品在穿越了半个多世纪仍然保持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之喜爱眼光的原因之一。
二林诗的通感艺术手法与审美创造通感是进行美感概括的一种特殊手法。
林徽因偏爱在诗歌中使用通感手法,她对通感的领悟阐发为:“(写诗)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且“诗中意象多不是寻常纯客观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