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_文情报告2001_2005

合集下载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译介在韩国——以2001年至2009年为中心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译介在韩国——以2001年至2009年为中心



2 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 0
年度
1 8 1 8 18 1 8 l 9 9 6 9 7 9 8 99 9 0
数量



韩 国对 中 国 当 代 小 说 作 品 的 译 介 始 于 17 9 5年 。 而 直 到 然 18 被 译 介 至 韩 国 的作 品也 仅仅 是 四 部 短 篇 小 说 集 及 两 部 9 4年
究。 为中韩 当代文学研 究提供翔 实可靠的资料 。 以此
关键词 : 当代文学 ; 中韩 比较文学 ; 译介研 究; 文情报告
中图分类号 : 0 . I 6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0 3 (0 2 0 — 19 0 29 — 4 8 2 1 )3 0 0 — 3
【 李嘉英 韩】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7 ) 08 5

要 : 中韩 两国的交流 日益频繁 , 随着 中国当代文 学作品 受到一般韩 国读 者的青睐 , 尤其是到 了 2 世 纪, 1 在韩 国译介的
中国当代 文学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 了显著的变化 。 于此 , 鉴 我们有必要对“ 新世纪 中国当代文学在韩 国” 这一课题进行研
看 出 中 国 当代 散 文 在 韩 国译 介 的 略 况 , 数 量 一 直 到 1 8 其 9 5年 世 纪前 九 年 之 间 (0 1 至 20 20 年 0 9年 ) 译 介 方 面 , 论 是 在 数 的 无 还 是 寥 寥 无 几 。在 韩 国 最早 被 译 介 的 中 国 当代 散 文 作 品是 魏 量 方 面 , 是 其 质 量 方 面 都 有 了 一 定 的 突 破 。 在 韩 国译 介 与 还 它 巍 和 钱 小 惠合 著95 , 韩国光州人 , 18一)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以1996-2015年中国现当

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以1996-2015年中国现当

2017年6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un.2017第 17 卷第 2 期Journal ofHebei University o f E conomics and BusinessiComprehensive Edition) V ol.1l No. 2荫文学与语言学研究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以1996-201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研究中心张瑜(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11002)摘要:996年至2015年20年间,共有88篇韩国留学生写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毕业答 辩,其中包括1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16篇近代文学、文艺学等相关、相近专业的学位论文。

利用文献计量学 的方法对这88篇论文进行量化统计及分析,可以从历史脉络、地域分布、主题分析、热点透视四个角度,梳理韩国 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与研究情况。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鲁迅;新文学;比较研究;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13-1513(2011)02-0031-05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 流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韩国留学生在华人数逐 年增长,并长期占据各国在华留学生人数的首位。

® 据笔者统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自1996年开始有 韩国留学生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始,至2015年的20年间,共有88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以中国 现当代文学为选题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毕业答 辩获得学位。

这88篇论文,包括12篇中国现当代 文学专业和16篇近代文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相 近专业的学位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韩国中国学研究发展 较为迅速和充分的一个领域。

它几乎与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生同步于且“根植于本民族的汉学传统,随着 世界范围内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随着 现代国家的建立,逐渐脱胎演变为世界文学视野下 一门受到特别重视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型学科。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本文将从译介韩国文学的历史背景、翻译的主要成果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我们不得不了解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1919年至1949年,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韩国的文学现代化运动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的文学界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倡导现代文学的萌芽。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受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发,文学家们开始追求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作品内容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一点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相似之处。

我们需要了解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中国文化界人士开始致力于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作品。

对韩国文学的翻译主要集中在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方面。

诗人郭沫若翻译了韩国现代诗人金东烨的一些诗歌作品,使得韩国现代诗歌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中国文学家高亨、熊裔濂等也翻译了许多韩国小说和散文作品,如朴东植的小说《沙戈意志》等,进一步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还需要关注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风格、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作家受到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开始倡导新诗运动,提倡自由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启发。

韩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影响。

中国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一些韩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其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与韩国现代小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资源和文学交流渠道。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3-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㊁影响与机制研究 (19XWW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杨,女,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韩比较文学研究㊂胡安江,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译外研究㊂引用格式:王杨,胡安江.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J].外国语文,2023(4):32-42.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1,2㊀胡安江3(1.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㊀400031;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㊀130022;3.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重庆㊀400031)摘㊀要: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㊁功能㊁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㊂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㊁现状㊁特征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㊂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韩国;译介与传播;效能与机制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032-110㊀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它既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根主线,又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语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效果如何?如何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客观而论,中韩两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专门研究,但主要聚焦在某一时间区间或者某一文学体裁的译介㊁接受与传播研究㊁译本研究㊁译者的主体性㊁翻译策略等研究领域,以及中国作家在韩语世界中的形象研究等个案探讨㊂具体而言,第一,以某一时间区间为线索,从宏观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㊁传播㊁接受与影响等,比如金惠俊(2001)分别从理论著作㊁小说㊁散文㊁诗歌与剧本方面对20世纪80㊁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综合述评㊂李嘉英(2012)全面梳理了2001 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孙志峰(2015)以出版年鉴中提供的韩国翻译出版数据为基础,主要分析2011 2013年中韩文学翻译的现状及展望㊂庄源和吴钵(2022)对2016 2020年期间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㊂第二,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以某一类文学体裁为线索展开的研究,如王艳丽(2016)考察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韩国的整体译介情况,吴彩霞和孟伟根(2021)探讨了中国戏剧在朝鲜㊁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第三,针对一些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译介的研究,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莫言㊁余华等(江志全,2017;李慧兰,2013;张乃禹,2019)㊂也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韩译本展开的翻译学研究(金娥兰,2013;李莹,2022)以㊃2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及针对知名翻译家如金光洲㊁丁来东等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活动的研究(金哲,2020;彭睿玢,2021)㊂综合来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译介与传播研究不仅范围广泛,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递增趋势㊂但是很多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和解决,例如,基于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情况如何?接受情况和传播效果如何?呈现出怎样的译介与传播规律和模式?如何提升外译策略与传播机制的融合?上述问题在先行研究中虽都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从整体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㊁译介㊁传播与接受㊁影响与机制等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㊂本文将焦点锁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上,对1920 2022年期间在韩国出版发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译介与传播研究㊂1㊀研究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㊁韩国riss㊁naver㊁Yes24等网站㊁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翻译索引 数据库和‘韩国出版年鉴“,经过人工查阅和筛选,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出版目录㊂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得到初步数据㊂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安排课题组成员亲赴韩国各大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进行求证,以确保数据较为全面准确㊂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效能及机制研究等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中韩权威学术及图书网站收集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在韩国排名㊁评论等信息,统计图书关注度及销售量并总结特征等㊂同时从相关联的著作㊁文集㊁研究论文以及译作的评论㊁序言㊁注释等副文本信息中分类总结译介及研究情况,再借助CiteSpace等软件来统计分析,并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和图表,以呈现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且能直观地反映出主题研究的规模㊁广度和深度等㊂在图表的解读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的真实面貌㊁传播效能以及影响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2.1翻译出版量及年度分布一般来说,出版数量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图1显示的是1920 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翻译出版的动态演化历程㊂由图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始于1920年,20世纪20年代,当时韩国最为重要的中国文学译介者梁白华最先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动向介绍到韩国,他在‘开辟“上发表了‘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的文章,1929年,她又翻译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金惠俊,2001)㊂另外柳基石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㊁丁来东翻译了‘伤逝“‘孔乙己“‘故乡“等,在李光洙㊁梁柱东等这些作家和翻译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译介正式进入起步阶段(1920 1949)㊂从出版量的曲线变化可看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和传播的萌芽期㊂后来由于受到 九㊃一八 事变和中日战争等影响,评介活动呈下降趋势,40年代颇为曲折,译介活动大致经历了低迷㊁复苏和发展三个阶段㊂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冷战意识,两国关系进入了空白期,两国间的文学交流也遭遇了较大阻碍 (张敏,2022:61),译介及研究活动也基本进入了停滞阶段(1950 1979),直到20世纪60年代,全面低迷的状态开始逐渐改变,整个译介阶段又呈现出过于偏重某一位㊃3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作家的情况,比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胡适等人的作品在韩国得到了较好的译介和传播㊂1980 2000年译介与传播趋于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且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㊂2000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等综合原因达到了一个高峰,尽管之后因韩国经济危机而稍微有些回落现象(王艳丽,2016),但从整体看,仍在继续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㊂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 走出去 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保持着迅速增长态势的同时,涉及的范围更广㊁内容更丰富㊁质量更好,译介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㊂图1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出版量年度分布图2.2译介的选本类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经多次低谷和热潮,随着中韩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两国间的文学关系也受到了制约㊂通过对在韩国出版的中国文学目录的分类统计,根据年度数量的多少和在韩国译介作品中所占比例绘制了1920年至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表,如图2所示㊂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类型琳琅满目,有小说㊁诗歌㊁戏剧㊁散文㊁传记㊁随笔等㊂其中小说的译介量占比最高,形成这种占比偏重的现象不仅是因为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颇受译者和读者青睐,而且销售及利润都相当可观㊂其次散文㊁诗歌㊁儿童文学也颇具规模,而剧本㊁传记㊁绘画等其他类型体裁有限,译介量也不占优势㊂通过图3的信息可知,在韩国各文学类型中小说的译介题材主要可分为言情类㊁悬疑类㊁历史权谋类㊁志怪类㊁科幻类㊁武侠类㊁社会类㊁小说集㊁儿童小说类等㊂而散文的译介作品的题材偏重情感类和励志类,主要以爱情㊁亲情㊁友情为主线,阐发人生哲理和人间冷暖(庄源等,2022:170)㊂诗歌译介的聚焦对象主要是知名诗人及获奖诗人和诗派的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拜献“等;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野火“‘透明的夜“;九叶诗人辛笛的‘辛笛诗选“和穆旦的‘穆旦诗“;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等㊂剧本的译介种类主要以话剧为主,其中曹禺的‘雷雨“因其影响范围最为广泛,曾受韩国观众一致好评,所以金钟铉译本(韩国中央译报社,1989)等多个韩文版本也陆续被推出㊂其他方面的译介则主要包括绘画类㊁人物传记类㊁哲学类㊁漫画类等多种类型作品㊂㊃4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图表图3㊀在韩国各文学类型译介类别统计2.3译介原著者分析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韩国翻译家的选材倾向㊁影响力高低以及对该作家的认可度㊂图4共显示了10个较大模块,译介作品数量和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依次是鲁迅㊁林语堂㊁琼瑶㊁莫言㊁金庸㊁余华㊁阎连科㊁巴金㊁郭沫若㊁苏童㊂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出版目录进一步整理统计,综合考虑译介数量㊁韩国翻译家和读者的喜爱度,排名相对较低的依次为茅盾㊁老舍㊁曹文轩㊁曹禺㊁郑渊洁㊁胡适㊁戴厚英㊁张爱玲㊁梁羽生㊁三毛㊁常新港㊁北岛㊁舒婷㊁艾青㊁朱湘㊁冰心㊁顾城㊁余秋雨㊁郭敬明㊁臧克家等㊂另外,以最小的圆点模型呈现的是其译介数量最少且被翻译作品低于五部的作者,比如有傅雷㊁高行健㊁田汉㊁夏衍等400余人㊂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和研究论著在韩国的译介经久不衰,尤其是其小说在韩国现当代小说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等作品被多次翻译出版㊂事实上,其散文的韩译也比较突出,最早的散文集翻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以后呈现爆发式增㊃5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长,直到2001年‘坟“的翻译完成,标志着鲁迅的主要散文作品基本都在韩国翻译出版了(张敏,2022)㊂除此之外,李旭渊编译的‘朝花夕拾“㊁俞炳台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花边文学“的译本,以及申荣福和刘世钟共译的鲁迅传记的第一本韩译本‘鲁迅传“都具有极大的开拓意义㊂特别是2010 2015年间在韩国陆续出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涵盖了鲁迅小说㊁散文㊁杂文㊁书信㊁日记等全部作品㊂由此可见,鲁迅作品译介由小说扩展到散文诗及散文,再扩展到杂文和书信,译介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多样㊂另外,林语堂也是在韩国译介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㊂对于他的译介,大致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起步期㊁50年代的停滞期和60至80年代的稳步发展期,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发展期㊂译介作品也由最初的小说扩展到散文㊁戏剧等类型,但是散文译介比重最大,特别是在20世纪已出版的近150本散文集中,林语堂的散文就占了一半,且以‘生活的艺术“命名的散文就达20余本(金惠俊,2001:148)㊂此外,还有随笔作品‘林语堂随笔集“等以及小说‘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其戏曲作品‘孔子与卫侯夫人“以及演讲文㊁纪行文㊁传记等多种类型作品也都被翻译到韩国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当代作品群体中,还有琼瑶㊁余华㊁金庸㊁莫言的小说译作也都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爱㊂对于散文著作的翻译,韩国译者比较青睐的是巴金㊁茅盾㊁季羡林㊁傅雷㊁史铁生㊁余秋雨㊁余华㊁周国平㊁贾平凹等人,另外郭沫若的自传三部曲‘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㊁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㊁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类作品均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和推广㊂在诗歌翻译方面,韩国译者比较倾向的作家主要有郭沫若㊁艾青㊁舒婷㊁北岛等人㊂在戏剧翻译方面,1946年作为中国戏剧译介与传播的先驱者金光洲翻译的曹禺的‘雷雨“在韩国影响比较大㊂另外还有郭沫若的‘王昭君“㊁田汉的‘田汉戏剧选“㊁夏衍的‘夏衍戏剧选“等知名剧作也得到了集中翻译与推广㊂在儿童文学韩译方面,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欢的作家主要是郑渊洁和曹文轩,其次是常新港㊁张天翼㊁严文井等人的作品㊂自201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跨入了高峰期㊂图4㊀在韩国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2.4译者分析图5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各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主力译介者信息㊂值得重点说明的是1920 1930年代先后涌现的译介者如梁白华㊁李光洙㊁梁柱东㊁朴钟和㊁梁建植㊁丁来东等人中,梁白华㊃6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是对中国文化关注最多㊁投入精力最大㊁翻译作品最多且最为重要的译介者(李晓虹等,2020)㊂同样为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丁来东,他通过作家介绍与作品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发表的‘朱湘与中国诗坛“,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韩译的先河㊂作为译者㊁研究者与创作者身份的他,其翻译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泛,与同时期其他译作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彭睿玢,2021)㊂此外,丁来东还以批评家的身份同梁建植㊁李允宰㊁李东谷㊁梁明㊁柳基石㊁金光洲㊁金台俊㊁李陆史等人一道共同掀开了对鲁迅文学㊁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等的译介与批评的热潮㊂另外,当代韩国著名的曹禺剧作翻译家韩相德在戏剧译介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㊂他于1996年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译介到韩国(陈白尘等,1996)㊂综合来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韩国的众多译者中,有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如全秀贞等,也有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或研究员如李家源㊁朴宰雨等,还有业余译者如杨泰恩等,以及著名小说家如李文烈㊁郑飞石等㊂译者迥异的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㊂图5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译介者统计图表2.5研究热点分析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和时间轴图谱来呈现可视化的前沿动态和国内外研究趋势走向,进而考察普通读者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同时检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传播力和影响力㊂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1920 2022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㊂首先数据来源选择中国知网,之后搜索的主题词为: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文学译介 和 中国文学传播 ,经过重复检索㊁人工阅读㊁筛选和整理,将282篇文献作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再绘制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通过计算,共出现了330个关键词节点㊂再重新设置Pruning 参数,同时将Threshold 值设为3,经反复裁减后形成如图6所示的知识图谱㊂同时,表1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出现频次在三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㊂㊃7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图6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表1㊀高频关键词表频次中心性关键词540.50译介410.41中国文学240.22文学译介140.04传播120.01接受110.13文学翻译90.10翻译70.05对外译介70.08莫言60.08文学传播50.00出版频次中心性关键词40.02文化传播30.00传播路径30.01周作人30.00国际传播30.01对外传播30.02当代文学30.02影响30.01文学作品30.04汉学家30.01译介效果30.03韩国㊀㊀综合图6和表1的信息可知,迄今为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㊁传播㊁接受㊁文学传播㊁对外译介㊁莫言等㊂由表1信息可知,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即关键节点从大到小依次为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㊂这些高频关键词的核心地位㊁研究热度与节点圆圈面积大小成正比,这也就说明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中占据的地位㊂总体而言,图6从微观层面分析出的 译介 和 中国文学 无疑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且呈动态增长趋势,也可从侧面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热度最高㊂通过对1920 2022年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展开系统分析,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强度功能及中介中心性特点来反映各个研究热点间的突变和转化,同时从共时维度来揭示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核心主题㊂㊃8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7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通过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分析,如图7所示,则可从历时的维度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演进和研究热点的趋势㊂在时间轴视图中,中国文学(#0)㊁译介(#1)㊁文学传播(#4)三个聚类在2005年前后,文献数量明显增多,达到了一定峰值,且近15年的跨度中文献数量较多,说明该研究领域一直属于研究热点主题㊂而文学译介(#3)㊁海外传播(#7)㊁文学翻译(#2)三个聚类在2010年前后,文献数量开始增多,分别在2009年㊁2010年㊁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㊂其中文学翻译(#2)和文学传播(#4)在2020年左右,文献数据减少,说明对该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度有所下降㊂相比之下,莫言(#6)在时间跨度中文献数量不多,在2012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19年前后文献数量骤减,表明对于其作品的关注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㊂图8㊀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㊃9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利用同样的计量分析法,我们以wos数据为中心,如图8显示,迄今为止,国外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中国文学㊁中国小说㊁翻译研究㊁文化研究等领域,再通过人工筛选国外文献可知,小说的研究仍占有绝对优势,对作家的关注与研究由以鲁迅㊁林语堂为中心逐渐扩大到余华㊁莫言㊁曹文轩等作家㊂综合中韩两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相关研究热点与现状来看,上述分析也从侧面折射出韩国读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既有态度㊂随着这种研究与阅读潮流的反推,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也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进而对传播及推广中国现当代文学起到积极作用㊂3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㊁停滞期㊁发展期㊁黄金期四个阶段,那么整体的译介模式和传播策略有何规律和特征?传播效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国家战略下,如何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本部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㊂通过抽样调查与统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作家及边缘作家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呈全面且连贯性的译介模式,而后者则因受文化语境㊁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现出阶段性㊁零散化的译介模式㊂以鲁迅为例,其小说 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内的33篇小说一直被反复翻译,至今发行版本已超过60种 (张敏,2022:25)㊂此外还有散文诗及散文㊁书信和杂文等在韩国出版的作品几乎囊括了鲁迅的整个文学世界㊂从接受层和影响层来看,不仅有李陆史㊁丁来东㊁李光洙㊁韩雪野㊁李泳禧等作家㊁知识分子以及研究者,还有金九经㊁申颜俊等留学生和新闻界人士,都深受鲁迅影响㊂值得注意的是,余华曾在韩国掀起了 余华热 ,其‘活着“‘兄弟“等小说㊁散文等作品被译介到韩国并得到了积极传播,尤其是他的‘人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一直受到韩国读者的欢迎㊂近20年来,余华的小说成为热销书,在韩国国内的中国小说排名中占据首位(王乐,2022)㊂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曹文轩㊁网络作家猫腻等人,尤其后者的‘庆余年“因具有独特的代入点和创新火爆韩国,加之译者在翻译时采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来减少文化差异,其传播力㊁影响力更是得到充分的认可㊂然而也有的译介作品因传播渠道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传播效果,如赵乾乾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网站的评分有高有低,分差较大,其改编剧的影响力及传播效果远大于以纸质版和电子图书为主的传播模式㊂如果考察‘步步惊心“‘琅琊榜“等中国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综合考察出版社的营销方式㊁销售情况以及读者评价等,可清晰地看到网络文学在 后疫情时代 以及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否成功在韩国得到推广及认可,不仅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和出版社等权威机构的宣传力度及合理的营销策略,还要受跨文化语境中文化适应度和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㊂当然,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其传播效果是检验翻译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张茜,2021:105)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扭转当前传播规模与效果失衡等问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传播机制建设,从而持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㊂如图9所示,需要以 走出去㊁请进来 为中心,采用双向交流模式,构建创作㊁翻译㊁出版㊁传播等各领域的联动机制,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新格局㊂具体而言,在创作翻译阶段,以市场需求和目标受众群体期待视野为导向,从文化共情㊁共融㊁共创层面出发,创作和选择符合目标文化市场需求和受众期待的文学文本,采取 读者中心 市场导向 等多元化的创作与翻译策略㊂而在出版与传播阶段,则要把握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出版㊁流通㊁传㊃04㊃。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随着文化交流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韩国和中国都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也一直都很频繁。

在韩中文学作品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不仅考虑语言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到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也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从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难点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浅析,力图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近年来,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数量有所增加,不少优秀的韩国文学作品也陆续被引进到中国。

而且,在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有一些非常优秀的翻译作品如《请回答1988》、《孤独的美食家》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这其中离不开翻译者们的努力以及文学翻译的不断提高。

相对而言,在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韩文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依然在韩国有很高的知名度。

韩中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由于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很多韩国文学作品并不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兴趣,这也成为翻译推广的一大难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翻译者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加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语言难点。

韩语与汉语都属于东亚语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进行韩中文学作品的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两国语言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选择词汇、句式结构等方面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

是文化难点。

韩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其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需要翻译者同时具备跨文化的视角,明确作品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思。

是文学风格的难点。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现代女性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现象。

这些作品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出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在主题上,现代女性文学性别平等、女性独立、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

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开始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在韩国,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的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韩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视角:韩国学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性别视角和女性形象。

他们认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家庭伦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经常涉及家庭伦理议题。

韩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对家庭伦理的认知和期待。

社会道德:韩国学者还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对社会道德的反思和挑战。

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而且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韩国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

同时,韩国学者对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也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这些研究成果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女性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尽管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研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文化差异和理解偏差,导致对作品的一些独特之处无法充分把握。

尽管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度不断提高,但研究群体和研究深度仍有待拓展。

未来,韩国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将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主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主

作者: 金惠俊
作者机构: 韩国国立釜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145-150页
主题词: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译介
摘要:韩国译介中国文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

此后由于战争和外交原因而停滞,70年代之后才逐渐恢复,韩国大学的中文系也开设多起来。

80年代之后,韩国译介中国现代文学数量大增,其中小说译介最多,散文、诗歌、剧本次之,另外,理论著作也开始得到译介。

在韩国受到译介最多的现代作家是鲁迅、琼瑶和林语堂。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以相关期刊杂志为例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以相关期刊杂志为例

期 刊名
主办单 位名
登载候补志 登 载志 被选年度 被选年度
要 进 行 回顾 与分 析 韩 国与 中 国当代 文 学 有关 的学
据笔者调查 , 在韩 国主要有 1 9 个学术 团体专研 “ 中 国 当代 文 学 ” , 每个 学术 团体都 发 行 相关 的学术 期 刊, 而 其 研 究 侧 重 点 不 同 。例 如 : “ 中 国语 文 论 译
学会 ”这 一 学 术 团体 侧 重 于研 究 “ 中韩 一韩 中 的
现代文学” 中剥离 出来 , 专门开设 “ 中国当代文学”
这 一 专 业 并 培 养 专 业 人 才 。 以此 为基 础 , 办起 各
下面 , 我们 了解 一下 , 在 韩 国发 行 的 中 国 当代 文学相关 的期刊① 和其基本信息 , 见表 l :
表 1 中国 当代 文学相关的期 刊与基本信息②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卜2 2
作者简介 : 李嘉英( 1 9 8 5 -) , 女, 韩 国光 州人 , 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博 士生, 主要从 事 中国当代文 学研 究。 ①h t t p : / / w w w. n r £ r e _ k r / n r f t o t c ms / i n d e x . j s p ? p m i — s s o — r e t u m2 = n o n e 。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在韩国发行的中国当代文学相关的期刊期刊名主办单位名登载候补志登载志外文名issn被选年度被选年度中国人文科学20032005journalchinesehumanitieschineseliterature12253499中国文学韩国中国语文学会19992001chineseliterature12262943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会19992002modernchinese12250716literature中国小说论丛韩国中国小说学会20012006researchchinesenovels中国学研究中国学研究会20002003中国语文论丛中国语文研究会19992002journalchineselanguage12264555literature中国语文学岭南中国语文学会19992004journalchineselanguage1225083xliterature中国语文学论集中国语文学研究会20002003chinese1225973xliterature中国文学志中国语文学会20002004中语中文学韩国中语中文学会19992002koreajournalchinese12262900literature国际中国学研究韩国中国学会20032005中国语文论译丛刊中国语文论译学会20032005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学术团体不只是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而其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中韩比较文学方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朝鲜半岛古分三国,称百济、新罗、高句丽,后统一名称高丽,时在我国的唐朝。

以后称朝鲜,时在我国的明清。

迄今五百年前朝鲜世宗大王发明了朝鲜拼音文字,以此推广,语文合一,才结束了历史上书写达意全部借用汉文的传统。

所以在日本有比较著名的古典文学,在朝鲜则较为鲜见(印在钞票上的理学家李退溪、柳成龙身前都用汉文写作)。

近现代遭遇外侮,战争关系,朝鲜的文学名家也还不多为外国人知晓。

不过朝鲜的山水形胜、民族风物特色尤其歌舞艺术则早已腾播世界,尤其为东方人所稔熟。

早在我国宋代,苏东坡就由衷感叹“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

”高丽时代以降,僧俗事业与中国交往都可称密切,现在留下胜迹,不乏有关中国的神奇传说。

朝鲜人有才,唐代有名的《讨黄巢檄》一文就出自朝鲜籍文士崔致远的手笔。

现在釜山海云台畔还塑着他的纪念像,拓刻的书法真迹也苍劲秀润。

由于这种衣钵传承的关系,韩国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说不输日本,尽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足足有四十年的完全隔绝,彼此不通消息。

但从香港尤其台湾,仍能延聘教师学者,交流汉学,不绝薪火。

中文系在大学也一直保留。

近二十年来突飞猛进,学习汉语转向中国大陆,据在韩使馆参赞说,年平均在中国大陆留学生保持在六万人左右,超过日本,为外国生源之首,身在韩国学习汉语者更不计其数。

这自然和中国成为韩国第一经贸国有绝大关系。

另外的历史原因也不可忽视,韩语中有大量汉语词汇,虽然语法同日语相近,为宾语前置型,但毕竟学习起来,汉语可资记忆,亦为亲切。

缘此我于2005年秋季学期以访问教授身份被邀到韩国,在汉城(新名首尔,英文seoul)东国大学中文系执教一年。

东国大学是一所百年历史的综合型大学,位处首尔中心,被唱入国歌的南山山簏,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汉城塔下。

东大学生总数四万名左右,校园面积不过相当于我们国内一处师专或教育学院,然而中文系学生却令我震惊,正式在册二百余人(尚不包括研究生),前来旁听选课者更多。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_文情报告2001_2005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_文情报告2001_2005

收稿日期:2011-04-16作者简介:文大一(1980-),男,韩国首尔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中韩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韩]文大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

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海外传播”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国文学“传播”的情况,因而使得东方国家的文学情况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尤其是韩国国家的研究情况。

这次以研究“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为切入点,一方面希冀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更希望中韩文学的交流能在此基础上携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文章认为有必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类等工作以对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进行总结,使中韩文学交流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关键词:中韩比较文学;文情报告;海外传播;译介研究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3-0014-04建交至今,中韩文学交流日趋频繁,中韩学者们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著书、译作以及发表论文相互间吸收各自在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

尤其新千年以来———2001-2005年韩国涌现的关于译介和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著作、译作以及论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有了质的飞跃,部分文章的研究甚至填补了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鉴于此需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类等工作以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状况,旨在使中韩文学交流研究更加具体细致和深入。

除此之外,这次《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的“文情报告”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学在韩国译介情况的反馈,以此来保证和督促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质量,使研究者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1919-1949年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情况。

在我们介绍了相关背景信息。

在分别从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翻译者的影响、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文学交流的意义以及翻译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学交流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为未来文学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文学, 中国翻译, 传播, 影响, 作品, 交流, 技术发展, 影响力, 未来发展, 文学界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始于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兴趣日益增加,韩国作为中国的东邻,其文学作品也开始引起了中国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翻译界开始涌现出一批翻译家,他们热衷于翻译韩国文学作品,致力于将韩国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

这些翻译家通过翻译和出版韩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韩国文化和思想的窗户。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也对韩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不仅拓展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还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作品,中韩两国的文学界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文学交流与合作。

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也愈发深入广泛,为两国文学的互相借鉴与影响搭建了桥梁。

2. 正文2.1 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自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最初,由于政治环境不稳定和文化交流受限,韩国文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两国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善和书籍交流的增加,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韩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自那时起,韩国学界便产生了对中国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学。

如今,在韩国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都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业教育和研究机构,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影响日益加深。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韩国学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主题:首先,他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由于韩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韩国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意义。

此外,韩国学者还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便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当代社会现象。

其次,韩国学者还运用跨文化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韩国学者将中国当代文学与韩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对比,以了解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世界性。

此外,韩国学者还积极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工作。

他们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发行,以促进中韩文学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他们还在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介绍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历来重视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的政策倡导。

中国的大使馆和文化机构经常组织文学讲座、研讨会和文学展览等活动,在韩国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此外,中国学者和韩国学者之间也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韩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韩国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介绍,使中国文学在韩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推动了中韩两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预计未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研究将持续发展,为两国文学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郑成宏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民俗、教育、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当代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的硕果,特别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就更为显著。

据统计,目前在韩国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人员有1271名。

①而从事中国文学、语言学和中韩比较文学的专业人员就有700余名。

②单看这些数字,就足够令人吃惊的。

其实,韩国有这么多中国学研究者,也是在情理之中。

这是因为韩国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仰慕中国文化,又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韩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人就很多,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也相应较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成果显著。

虽因条件所限,无法确切统计韩国出版的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教材与专著,但通过笔者所做“韩国中国学人物数据库”的课题,就发现这些研究者的论著是少则几篇(部)、几十篇(部),多则上百篇(部),由此可推断其相关研究成果的丰硕程度。

本文试图重点考察当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状况。

一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10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朝鲜半岛,在剥夺朝鲜人民种种权利的同时,也扼杀了朝鲜民族的传统文化。

于是在这一时期,汉学传统也遭到几乎灭绝的灾难。

尽管1926年京城帝国大学(今国立汉城大学前身)创建后设有中国文学专业,但是1945年之前,韩国有关中国文学的专著或论文极少。

在韩国学术界,车相辕、车柱环和张基槿于1958年出版了《中国文学史》,这是一本包括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专著。

迄今为止,先后撰写过《中国文学史》的有车相辕、文璇奎、金学主、许世旭、丁范镇、河正玉等中国文学专家。

其中,许世旭教授的学术成就尤其引人注目。

作为韩国著名的中国学家,许世旭先生通过研究汉文学,进行汉语诗歌、散文创作,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年到1949年期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经历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韩国文学逐渐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关注,并通过翻译和传播的方式走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情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也深深地触动了中国的文学界。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作家开始试图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寻求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他们也开始广泛地涉猎外国文学,其中包括了韩国文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文学开始在中国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

在传播和翻译韩国文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工作需要克服语言障碍,使作品在传达内容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

韩国文学在中国并没有长期得到足够的宣传和推广,使得韩国文学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了相对较少的翻译工作和读者群体。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中国还是有一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

他们通过翻译,将一些优秀的韩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让中国读者有机会接触到韩国文学的精彩之处。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翻译家魏朱江和李澄甫。

他们分别翻译了朴正熙的小说《刺客》和沈元日的小说《开罗舞曲》,这些作品都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由于历史背景的变迁和政治环境的变动,中国大陆与韩国之间的交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界开始转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韩国文学的传播逐渐被忽视。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始于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这段时间正值中国与韩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

在这期间,中国的文化界开始对韩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翻译和传播的方式使其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

背景介绍中,我们可以从韩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入手,介绍韩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和特色。

还可以谈及当时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情况,以及中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学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可以讨论韩国文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韩国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背景介绍部分的内容应该围绕着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背景展开,既要有概要性的介绍,也要有具体案例和细节的展开,以便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1.2 意义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中国读者的文学阅历,也在于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通过翻译介绍韩国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韩国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风貌,从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韩两国文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互相借鉴、吸收,有助于激发文学创作的活力,丰富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推动文学的多元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也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文学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丰富中国读者的文学阅历,提升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正文2.1 中国翻译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翻译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里,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韩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并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韩中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存在差异,翻译人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本文就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一、语言难点首先,由于韩国语和汉语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翻译人员需要面对一些语言难点。

这些难点包括:1. 韩语中存在很多朴素的动词和名词表达方式,翻译成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转化和补充。

2. 韩语常常使用语气词和助词来表达情感,但是一些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不存在,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3. 韩语中的修饰语老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而汉语则是放在前面,需要注意调整语序。

二、文化差异韩中两国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 韩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都与中国有着不同之处,这给翻译带来了难度。

2. 由于韩国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于汉语,所以韩国文学中一些交际用语、习惯语等也需要进行了解和翻译。

3. 韩国文学常常涉及到韩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问题,需要翻译人员根据中国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进行适当的注释和翻译。

三、文学特色最后,韩国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也需翻译人员注意。

1. 韩国文学作品以情感表达为主,喜欢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内心情感,需要翻译人员在保留原文的情感表达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

2. 韩国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对称、双关、借代、暗示等,需要翻译人员了解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表现。

综上所述,翻译韩中文学作品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同时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以保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喜爱韩国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4-16作者简介:文大一(1980-),男,韩国首尔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中韩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韩]文大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

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海外传播”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国文学“传播”的情况,因而使得东方国家的文学情况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尤其是韩国国家的研究情况。

这次以研究“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为切入点,一方面希冀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更希望中韩文学的交流能在此基础上携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文章认为有必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类等工作以对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进行总结,使中韩文学交流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关键词:中韩比较文学;文情报告;海外传播;译介研究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3-0014-04建交至今,中韩文学交流日趋频繁,中韩学者们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著书、译作以及发表论文相互间吸收各自在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

尤其新千年以来———2001-2005年韩国涌现的关于译介和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著作、译作以及论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有了质的飞跃,部分文章的研究甚至填补了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鉴于此需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类等工作以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状况,旨在使中韩文学交流研究更加具体细致和深入。

除此之外,这次《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的“文情报告”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学在韩国译介情况的反馈,以此来保证和督促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质量,使研究者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过去,有些学者秉承此意做了类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1991年孙立川、王顺洪主编的北京大学日本文学研究丛书《日本研究中国现当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0》,此外,2002年王向远编的《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2006年唐建清、詹悦兰编著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中部分章节涉及到韩国人所研究的“中韩比较文学”的论文,曹顺庆、王向远主编的《2008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待出)涉及到“外国人发表的论文”等。

上述除了《日本研究中国现当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0》之外,其他著作和论文都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尚未出现如“北京大学日本文学研究丛书”此类介绍中外文学交流的工具书。

至于韩国方面,“中国学中心”这一学术机构以年为鉴编写了《中国语文学年鉴》这一工具书,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文化等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

而最近釜山大学中文系金惠俊教授2010年2月在《中国学论丛》第27辑上发表了《韩文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目录》一文,他以2010年1月24日为准,整理了在韩国出版过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并在个人博客上转载,具体如下:(1)韩文版中国现代小说目录;(2)韩文版中国现代散文目录;(3)韩文版中国诗歌目录;(4)韩文版现代戏剧文学目录;(5)韩文版中国现代文学全集目录;(6)韩文版中国武侠小说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金教授虽整理了中国文学译介的目录,却仅仅局限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范围内,而且有些作品没有注明原著的题名,这恐或有所“瑕疵”。

然而我们可以在借鉴金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学研究情况进行前后的延伸。

综上所述并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笔者认为,中国国内目前还未展开比较系统完整的“在韩国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工作,由此看来,一份具体而全面的文情报告十分必要。

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国家各自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特点,这使得每个2011年7月焦作大学学报ɴ.3第3期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Jul.2011国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以及研究侧重点不同,因而各国关于中国文学的“文情”也各不相同。

而这次“文情报告”的结果表明韩国关于中国文学的“文情”着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不仅如此,中国文学在世界各个国家译介与研究情况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一份具有韩国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文情”报告必不可少。

本书以年为单位,整理并介绍了2001年至2005年共五年时间里韩国正式出版的与中国文学有关的专著、编著、译著、学位论文、有关期刊论文目录;重要著作、译著、论文的分析;有关研究机构、期刊、学者的介绍与其内容简介、简评等———“中国文学在韩国”的文情报告。

而以下问题始终贯穿整个文情报告:“在韩国译介过去的中国文学有哪些?”、“研究中国文学的韩国学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在韩国研究中国学(汉学)的机构及其期刊有哪些?”、“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有哪些?”、“中文系在韩国发展状况如何”等。

这些问题的阐明有助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学者更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中国文学之研究,同时笔者认为,本书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在于:“译本目录”、“论文总目录”、“著作目录”,资料查找过程中,除了利用《韩国出版年鉴》、《大韩民国出版物总目录》等书籍外,还参照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韩文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目录》、《中国语文学年鉴》等工具书,以期望通过对中国文学在韩国的“传播”(译书)及其“反响”(著作、论文等)现状的介绍,形成一个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成果资料的“数据库”。

就中国文学在韩国译介的情况而言,2001-2005年“在韩国中国文学的研究译介与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大丰收”。

自中国文学译作传入韩国至今,中国文学作品的读者群和研究者日益增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起,在日益频繁的经济交流的带动下,“中国学”这门学科以及研究“中国学”的师资也随之日渐壮大。

如,有些大学设置“中韩翻译系”、开设“中韩同声翻译专业”等,旨在培养具备一定“中韩双向”交流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从事翻译工作,因而必定会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翻译及研究中国文学的使命,而这恰恰为中韩文学翻译与研究进入新的高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书研究结果显示,这段时期的翻译作品不但有具有文学性的“老牌”名作(除了“四大名著”之外,鲁迅的《阿Q正传》,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等基本上每年都重印或重新翻译出版),还有武侠小说等通俗性的读物(《复活的军团》、《马王堆的贵妇人》、《上海宝贝》等),也有“学术性”的著作翻译并且数量上日渐呈上升趋势(吴中杰教授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陈伯海教授的《唐诗学的理解》、周来祥教授的《论中国古典美学》、陈平原教授的《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等)。

以此发展趋势,可以推断,一个氛围浓郁的中韩文学交流、中韩比较文学以及比较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圈的出现指日可待,让我们拭目以待。

就韩国中国文学硕博论文研究而言,当年发表的论文均可通过各大重点大学的网络、大型书店的网站及国会图书馆的网站(相当于中国的“知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站查找到。

2001-2005年论文从数量上看,每年呈递增趋势,以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与中国文学有关的硕博学位论2001年有27篇,2002年37篇,2004年120篇,2005年100篇。

不仅如此,韩国学者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利用本国的优势(如一些独有的资料等)来研究中国文学,从而使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了自己的特点———中韩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多。

比较文学方面的论文有:金松竹的《<西游记>对韩国古小说的影响———以孙悟空为中心》(仁川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6月),南敏洙的《中国近代小说论对韩国近代“转型期”小说的影响》(《中国语文学》第39期,2002年6月),郑有善的《关于韩中中世纪文学交流的研究———以中国宋代“说唱文学”国内传播情况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第29辑,2002年6月),林麒默的《从比较文学视角研究徐居正文学———以中国汉诗的受容与发展为研究中心》(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2月),李时活的《韩中现代文学中的“故乡意识”比较———以玄镇健、鲁迅、郑芝溶、戴望舒为例》(《中国语文学》第41辑,2003年6月),钱玧希的《193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庆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申昌顺的《韩中现代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以1920-1930年代作品为中心》(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金银珍的《韩中复调小说比较研究———论<三代>与<围城>之复调特征》(圆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等。

值得一提的是:柳昌娇的《韩国的中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第43辑,2005年5月),闵宽东的《朝鲜时代由于中国小说引起的论争与事件———以朝鲜朝廷的论争与其事件为中心》(《中国小说论丛》第22辑,2005年9月)等的论文都只是利用在韩国所收集到的“中国文学”资料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发挥韩国学者的优势,而且这些赋有“韩国特色”的文学研究,也扫除了学术史上的一个空白———以韩国的视角进行中国文学的研究。

从这一点上去思考,各个国家虽然同样研究“中国文学”,但其研究的“资料”、“角度”却很不一样———“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等,这些研究中国学者往往是没研究过的、甚至研究不了的,而这恰好为“中国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而就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情况而言,根据《韩国出版年鉴》和《大韩民国出版物总目录》这一工具书中收录的在韩国出版过的与中国文学有关的著作,其中不难发现除了“纯粹”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之外,还有中韩比较文学方面的著作,并且中韩比较文学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多,如:丁奎福的《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国学资料院,2001年5月),李钟振的《韩中日近代文学史的反51第3期[韩]文大一: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省与摸索》(PRUN思想社,2003年1月),柳昌娇的《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玄岩社,2003年2月),朴钟淑的《韩国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JIMUNSA,2003年12月),全炯俊的《东亚视角下的中国文学》(首尔大学出版部,2004年6月)等的著作也都是属于比较文学类的。

作者以韩国学者的视角或立足于整个东亚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文学并对中韩文学进行比较,这是中韩两国在文学方面进行频繁交流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一书,拥有韩国国文系的学历背景,深厚的韩国文学基础和底蕴的作者立足于韩国文学并采取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法,考察了中韩文学之间的关联性。

本书的“总论”可以说是中韩比较文学的“学科史”,论述了从近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韩比较文学的研究史,总结了过去的研究状况,并且提出了中韩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